亲历者回忆知青岁月

合集下载

知青生活的回忆与感受

知青生活的回忆与感受

知青生活的回忆与感受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推进,知青运动也逐渐兴起。

在那个时代,众多青年学生走出自己的故乡,离开父母亲人,前往不同的农村地区,去学习劳动,支援建设。

在这个历史时期,知青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非常艰苦。

但是,也正因为这种艰辛的生活,知青们收获了不少宝贵的回忆和感受。

我也曾经是一名知青,当年我是从城市被派往农村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但是很快,我就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环境,开始学会下地干活,和村民们相处。

那时的农村还相对落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我们住的土屋虽然简陋,但是却见证了我们那一代年轻人的青春和奋斗。

每天早晨,我们必须起床去田地干活。

使命感是当时最主要的心境之一。

我们需要经常去劳动,参加生产。

而这些操劳劳动成了我们每个人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

然而这些工作虽然艰辛,但是也带给我们不少乐趣和欢声笑语。

记得有一次,我跟几个同学被派到山区去开荒。

这个地区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地图上的位置,我们并不了解这里的情况。

我们在那里种了庄稼,清理了石头,还帮助了当地的居民完成了一些日常事务。

虽然说是很辛苦,但是我们拥有的那些记忆也是珍贵的。

比如当时大伙一起唱歌,聊天。

当我回到自己的家乡时,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身份在那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在知识运动中,每位知青都必须学会阶级斗争的基本理论知识。

比如如何识别`反动阶级`,如何批斗极右派分子,如何解决本质上所有的社会主义问题等等。

在那个年代,不懂得阶级乃防御斗争,是没有自我定位的。

我们生活在战争中,没有准则和定势非常危险。

比如,我们不得不学习怎么去找同志,防控剥削分子,如何谴责反革命分子等等。

但是,在当时那样特殊的时代环境下,我们没有感到自己的学业有什么问题。

我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思考成为工人、教师或者工程师的前景。

除了阶级斗争以外,我们更应该感激和珍视的是当时在农村与另一种生活方式接触的机会。

这完全是我们过去从未有过的经验,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机会。

难忘的知青岁月

难忘的知青岁月

难忘的知青岁月
我曾经是一名知识青年,那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在我18岁那年,我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山村,成为一名知青。

一开始,我感到非常不适应。

这个村庄缺乏基础设施,如电和水。

我和其他知青们都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屋里,我们必须每天早早起床去采摘茶叶和收割庄稼。

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我们必须在酷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中工作。

但是,慢慢地,我开始适应了这个生活方式。

我开始更好地了解村庄的人们和他们的文化。

我开始学习他们的方言,并了解了他们的传统习俗。

我和其他知青们形成了紧密的友谊,我们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在知青岁月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学会了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生存,如何在没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生活。

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和合作。

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珍惜生活和感恩所拥有的一切。

尽管知青岁月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我从中获得了很多收获和经验。

这段经历让我成为了一个更有耐心、更坚强和更独立的人。

- 1 -。

一生最难忘的知青岁月

一生最难忘的知青岁月

一生最难忘的知青岁月
那是我年轻的岁月,被送到陌生的农村,在那里生活了六年。

一开始,我对这个未知的地方感到很害怕,但很快我就爱上了这里。

这里的人们非常友善,即使我是一个陌生人,他们也很热情地欢迎我。

我学会了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耕种、收割、植树、喂养动物等等。

农村的生活非常简单,但也充满了乐趣,比如野外野餐,晚上在田地里看星星,与朋友们一起跳舞。

尽管我们知青们偶尔会想念城市的生活,但是我们也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许多美好的事物和人们。

这段经历对我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让我更勇敢、更有耐心、更善于接受挑战。

即使事隔多年,我仍然能够清晰地记得那段难忘的时光,我始终为能够成为一名知青感到骄傲。

知青难忘的回忆故事

知青难忘的回忆故事

知青难忘的回忆故事
在那漫长的岁月里,我和一些年轻人一起被派往贵州的一个小村庄当知青。

我们的任务是在那里帮助农民进行耕作和生活。

一开始,我们对这样的工作一无所知,但我们秉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逐渐适应了那样的生活。

我们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进行锻炼,然后开始农活。

直到晚上九点才结束,有时候还要进行学习。

尽管我们艰苦的工作中时常有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彼此间都有着相互支持和鼓励。

每到星期天,我们就会趁着休息日,相约一起去附近的山里徒步旅行,所到之处山水秀美,风景令人陶醉。

我们还和当地村民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在学校里无法学到的本领。

我们学会了煮土豆、炒青豆等等农家菜,在我们吃过晚饭之后,村民们还会教我们唱当地的歌曲和跳土家舞。

这些活动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难忘终生。

在我们即将结束知青生涯之际,我们对这个村子和它的居民产生了极大的感情,我们会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的那些难忘的时刻。

难忘的知青岁月的句子

难忘的知青岁月的句子

难忘的知青岁月的句子
1. 那知青岁月,就像一杯陈酿的酒,让人回味无穷啊!例子:咱当年在乡下的时候,那日子虽然艰苦,可现在回想起来,不就像那杯陈酿的酒一样嘛!
2. 难忘的知青岁月,是我心中永远的宝藏,谁能懂啊!例子:别人可能不理解,但那时候和老乡们一起干活的场景,真的就是我心中永远的宝藏呀!
3. 知青岁月里的那些故事,真的是说也说不完啊!例子:每次和老朋友们聚在一起,就会说起知青岁月里的那些故事,真的太多啦!
4. 那段知青岁月,难道不是我们生命中最独特的印记吗?例子:现在想想,那段经历,可不就是我们生命中最独特的印记嘛,多特别啊!
5. 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都刻在了我的心上啊!例子:那些一起度过的白天和黑夜,可不都刻在了我的心上嘛!
6. 难忘的知青岁月,如同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的人生!例子:回想起知青岁月,就像那璀璨的星星一样,照亮了我后来的人生道路呀!
7. 那知青岁月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呐!例子:和知青伙伴们的情谊,真的是比山高比海深,一辈子都不会忘!
8. 知青岁月,是我这辈子都割舍不下的情怀呀!例子:哪怕过了这么多年,知青岁月依然是我割舍不下的情怀,真的!
9. 难忘的知青岁月,是一首永远回荡在我心中的歌!例子:一闭上眼,知青岁月的那些画面就像一首歌一样,在我心中回荡!
10. 那知青岁月,简直就是我青春的烙印啊!例子:青春最深刻的烙印,就是那知青岁月呀,太难忘啦!
结论:知青岁月是一段独特而难忘的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宝贵的财富。

回忆知青岁月的短句

回忆知青岁月的短句

回忆知青岁月的短句
回忆知青岁月,这一段时光里,我们充满了激情、勇气与惊喜。

当我回忆起那段岁月,便不禁怀起一阵温暖的感动,一种珍贵的回忆。

那是在一片宁静的绿色中,我们把自己的梦想述说出来,把心里的激情释放出来;在微风中,那晚霞映射在脸上,那看似繁复却又温柔的深绿,令人难忘;在雨后,那细碎的水珠,那无尽的田野,那清新的空气,带给我们一种自若的情绪。

回忆知青岁月,也是回忆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在那一段时光里,我们不受任何的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到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可以听任何想听的音乐,可以看任何想看的电影,可以追随内心的使命,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回忆知青岁月,还有我们一同经历的时光,如果没有那段时光,我们也许就不会有今天。

当时,我们一起经历了许多艰辛,但那些经历也让我们更加坚强,让我们更加勇敢。

我们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在艰辛中放弃,学会了接受失败,学会了从失败中站起来,学会了以善良的心去理解别人,学会了以勇气去改变自己。

回忆知青岁月,也是回忆那段不朽的青春,它令我们的心灵更加纯真,令我们的岁月更加美好。

那时的我们,拥有一颗大胆的心,相信自己总能行得通,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实现理想;拥有一颗坚定的心,拒绝放弃,拥抱挑战,勇往直前;拥有一份真诚的友情,相互扶持,一同分享幸福。

回忆知青岁月,是一种深深的怀念。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会对那一段时光怀有深深的思念之情,而这一段时光,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知青回忆录精品范文

知青回忆录精品范文

知青回忆录精品范文我是一名知青,从1972年到1975年,我在云南省的山村生活了三年。

那段时间对我来说是艰辛而难忘的,也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在这个回忆录中,我想分享一些我在知青岁月中的经历和感受。

我是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对于农村生活一无所知。

当我被派到一个偏远的山村时,我感到非常不安和不适应。

刚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时常想念家人和城市的生活。

山村的环境与我所熟悉的城市截然不同,我经常觉得自己被孤立起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适应了这个新生活。

我开始与村民们交流,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农业知识。

我参与田间劳动,帮助他们种植庄稼,放牧牲畜。

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历了一些磨砺,但随着我的进步,村民们也开始接受我,帮助我适应新环境。

知青生活中最难忘的一部分是与村民们的关系。

他们是善良和团结的,总是愿意分享他们拥有的一切。

我经常参加他们的聚餐和庆祝活动。

虽然食物简单,但大家总是快乐地围在一起,分享美食、笑声和感激。

除了工作和社交,我还用业余时间读书和学习。

我记得有一个小学老师在村里开设了一所临时学校,我参加了他的课程。

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我重新点燃了对学习的热情。

尽管课程有限,但至少我有机会保持我的求知欲望。

尽管生活艰辛,但我的知青岁月也充满了美好的时光。

首先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我住在一个山村,周围是青山环抱和清澈的河流。

每天早晨,我都会在山间漫步,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这些美景成为我生活中的珍贵回忆。

另外,我还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知青朋友。

我们在共同的困境中相互支持和鼓励。

我们一起游山玩水,探索附近的乡村。

这些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动力。

我要感谢知青岁月给我带来的锻炼和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我学会了坚持和耐心。

农村的艰苦环境教会了我如何在困难中坚持不懈地努力。

我也学会了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感恩身边的人。

这段三年的知青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磨炼和锻炼。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回忆。

我的难忘知青岁月(第一篇)

我的难忘知青岁月(第一篇)

我的难忘知青岁月(第一篇)文/ 无然图/ 网络那段岁月有太多难忘的故事!序2018年,是我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半个世纪;1978年,是我们在农村安家落户10年后,返城;1968年,我们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安家落户,去了农村;回顾往昔,我们无限感慨!在农村,我们从当年的单纯,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切身感受和体会到了农民的勤劳,善良和朴实,对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农村艰苦生活的经历和磨砺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是我们一生成长的宝贵财富!01我们是1968年11月18日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可为的号召,到当年浑江市错草顶子公社错草顶子大队三小队安家落户的。

那一天,是1968年的第一场雪。

雪花飘飘,漫天飞舞。

我们乘坐加上高栏的,绿色敞篷解放牌卡车,坐在行李上,一户一车,还有两辆车是到公社所在地曲柳树大队的。

冒着大雪,早7.30分,从大栗子铁中出发,沿鸭绿江边公路上溯,途经临江,盘山过四道沟,六道沟,临江铜矿等公社和镇。

过了临江铜矿爬上山顶就到了目的地。

卡车行驶了六个多小时,中饭是在车上吃了一个糖饼,走时学校给带的。

下车时已是下午了,雪儿已停了,看着脚下半尺多深的雪,望着不远处坡上的人家和附近的树林,我们的心空空的,难道命运就要将我们抛在这里吗?给我们户新打的炕还没烧干,我们十人分住两家,暂时借住离户两里外的二队。

这时一群小孩围过来看,我说你们家有没有土豆?回家拿土豆我给你糖饼,咱们换,还给你毛主席像章。

一会儿,一个7.8岁的小孩咧咧趄趄,连拖带拽拎来了半土蓝子土豆。

来时在车上吃了一个糖饼,剩下的两个全给了他,还把下乡时学校发的毛主席两个大像章也给了他。

小孩乐的高兴坏了,拖起土蓝就往家跑…我们把土豆在锅里洗了后,锅里舀些水,土豆全放锅里。

看外屋地上有很大一块松明板,还有斧子,劈开后,放到锅灶里用火柴一点呼呼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历者回忆知青岁月亲历者回忆知青岁月文史精华1968年深冬,毛泽东主席发表了一段几乎影响涉及到中国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有子女家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当我听到这个必然要用锣鼓口号上街游行以示拥护的“最高指示”时,天津晚间的气温已经很低,海河变成了一条冰带。

大凡从那年代过来的人都清楚,对“最高指示”的庆祝是不能过夜的。

过夜就是不忠,不忠则意味着不革命,而不革命的罪名那是“相当”可怕呀。

天虽冷,但游行的人却满头大汗。

有的当场还写了血书,以示坚决去农村扎根一辈子的红心。

其时,欢庆中几乎所有人都顾不上细想,“再教育”这句话里可能还含有另一种“解读”,而这种“解读”就催生了知青下乡初期一些很可怕的事情。

作为从天津市第一批到长城以北青龙县插队的知青,我愿将亲身经历的一些事写出,以告世人。

那段最高指示中最让人激动并产生联想的话,应该是,“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不要说对青少年,就是对成年人,也极富巨大的诱惑力和感召力。

尽管我因家庭出身的缘故不是红卫兵,心中对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多有恐惧而缺少激情,但听了街道高音喇叭里一遍遍地广播,还是不由自主也产生了些美好的向往与憧憬。

脑袋里的画面于是也就有了,模样基本上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青人》、《朝阳沟》,甚至还有《蚕花姑娘》(女主角很好看)等等。

至于接受“再教育”那个“再”字意味着什么,根本就未曾去想。

日后才发现那个“再”字很可怕,它毫不留情地使知青身陷于一个很低的层次,从而去接受又一次无情的“教育”。

用当时贫下中农中某些人的理解,就是这些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已经不管用了,城里不希罕要他们,因此只能下放到乡下再接受一次教育。

这类话在我初到乡下时常听到。

1969年初,我们“老三届”大部分(有少数六八年去了内蒙古农村和黑龙江兵团)还呆在学校里。

我是天津第三十四中的学生。

三十四中的校舍是原军阀曹锟的公馆,由一片庞大华丽的西洋式楼群庭院组成。

在一间宽大的教室里,一位叫林海青的当地干部向我们介绍了青龙县。

他口才好,很善讲,甚至有些娓娓道来的意思,让少年学子听得鸦雀无声。

他又很狡黠,他摸透了城里学生和家长的心理,避开了环境艰苦,选择了鸟语花香。

“青山绿水花果遍野”,这景色使人顿时就像听到了郭兰英的歌声:人说山西好风光,水肥地美五谷香。

可能是有同学想到“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便举手问:青龙是纯山区还是丘陵?林海青是长脸,立刻严肃得像马面:是丘陵。

没有星点含糊。

我们好几百学生都听得清清楚楚,心里好似一块石头落了地。

地理课讲得明白,丘陵属半山区,条件要比纯山区好得多。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过老山界》,无论是李白的诗,还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陆定一的文章,都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山里的生活起码是不方便的。

林看去是那么诚实,他的长脸平平的,或许青龙的地也是平平的吧。

用青龙当地人的话讲,那叫“听得真真亮亮,没有半点差头”。

但那天林海青却是“真真亮亮”地把我们骗了一次,而且差头大得无边无际。

不过,他骗得又毫无意义。

因为他即使把青龙说成是青藏高原,我们该去也是得去的。

对于最高指示的落实,天津和其他城市一样,绝对是完全彻底不打折扣的。

没有任何条件,全窝端,无条件。

这就是政策。

凡是家中有学生不愿下乡走的,马上就会有—大群人上门来做“思想工作”(其中一项是不断地念语录),不达目的,就不走。

这种战术非常之厉害,基本上是百战百胜攻无不克。

当然,极个别的也有。

我家楼下有一和我同龄男孩,他始终坚持住了没走。

他的胜利在于他有个久经考验的母亲。

他母亲年轻时漂亮,会唱戏,见过世面,解放后自己带着儿女过,很不容易。

她能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说死过去就死过去。

她还有法宝是她还有个大傻儿子。

当做工作的人说啥不走,她最后的杀手锏是当众给傻儿子解大小便。

这首先使未婚女红卫兵涨红脸逃去,然后再把余下的人熏走。

于是她保住了小儿子的户口。

我们都佩服她。

但我的父母没有那两下子。

未等人家兵马露面,我已经一头扎到乡下去了大山中的青龙县。

接着前面那个“丘陵”的话题说,当我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被解放牌大卡车拉到一个地方放下,转天早上发现已掉到铁筒般的大山里。

有人忿怒问林海青:这是丘陵?对,这就是丘陵。

林身后的山壁立直立陡刀削—般。

然而他不屑—顾地用鼻子—哼说,不是丘陵还能是什么,我说是丘陵,它就是丘陵。

说罢扬长而去。

数年后,我在县里写材料,曾到广播站去帮忙,林海青是那的编辑,我们相处得不错,在—起喝酒还同住一屋,我发现他原来还真是个厚道人。

闲聊中他道出实情:当初去天津招知青,谁都不愿去。

他之所以去,是县革委下的命令,如果不去就立刻打发回老家。

至于为何对我们那样—种态度,他说完全是由于对知青不了解,而且如果不是中央后来下发了26号文件,那种态度恐怕到这时也不好转变。

对此,我深然之。

在这里,请记住当年有—个红头文件,是26号。

是这个文件把知青实实在在拯救了—把。

假如没有这个文件,知青的境遇会越来越糟。

可以想到的是:将有许多男知青会因为不好好接受“再教育”而被批斗,被劳动改造。

而更多的女知青会被村里的光棍汉弄到手成了他们的媳妇,然后养一堆孩子。

在此声明,虽然我是写小说的,但在这里绝不进行“创作”,这里写的全是真事。

我们—个村有10个知青,6男4女,到乡下不过几个月,这两种情况不同程度地就都出现了,只不过后者差了—点点。

容我慢慢讲来。

那—日林海青头也不回地走了,坐班车去县里交差,就把我们扔在距县城90里的—个叫大巫岚的公社。

说来惭愧,记得六八年天津知青下乡之初,火车站还有欢送的场面,领导讲话,学生表红心。

但到了六九年,走的人太多了,这等场面就都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洒泪告别,尤其是女生,个个哭得泪人一般,全然不见了豪情壮志。

车起动那一刻,车上车下哭成—片,真是惨不忍睹。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缘于六八年下乡知青过年回家探亲,传递过来的消息跟当初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艰苦不说,主要是在乡下的无助,甚至无情。

因为当地人更多的是把这些学生是看成犯了错误后而被下放的,于是,一股恐惧感蔓延开来,而城里动员下乡的手段也变得越来越简单粗暴,分明是在撵,与六六年夏遣返地富资本家很相似。

具体到我走时的场面,如果让我再形容一下,很有点像杜甫的诗《兵车行》中的描写: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绝不是有意夸张,比如我们6个男生是同班同学,其中独生子3人,走后家中只剩下老母—人的有2人,家中同时有两个知青的有2人。

想想吧,当时根本想不到日后还会有选调、病退、返城的机会(连这些词都是后来才产生的),都认定此—去孩子就彻底当了农民。

而且关山阻隔相见无期,当家长的又怎能不痛断肝肠放声大哭呢?想想从此家中老人孤单无助,买个粮买个煤又能靠谁,车上的学生又如何能忍住眼泪!我母亲43岁生我,我和我五姐(我上面有5个姐姐)几乎同时离津,她技校毕业分到江西大山里的兵工厂,我去了塞北。

很难想象,我母亲是如何熬过来的……正月山里的天气很冷很冷,冻得嘎巴嘎巴的。

我们随着拉行李的大车沿着河套又往回走了近10里路,来到了一个叫和平庄的村子。

和平庄有5个生产队,500多口人,在当地就算是个大村了。

进村时,许多社员围观,可以说能动的人都出来了。

但没有欢迎仪式,也没有红旗和掌声。

在大队部里,我亲眼看到大队干部是怎样安排我们的。

按本意,我们很希望大家在一起生活。

可大队革委会主任丝毫也没理会我们的要求,他对5个生产队长说:一队俩,要男要女自己报。

结果不过一分钟,就扒拉出5对,随后我和另一个男生就分到第五生产队。

那是一个最穷的队。

行李搬到房东家,头一顿饭有一个老娘子给做的,她是生产队长的妈,做这顿饭给记半天工分,米汤泔水全归她。

转天就自己做了。

可想而知,两个半大小子,往下的日子会过成什么熊样。

有这么一个细节很值得思考:当时和平庄并不是一个非常穷的村子,村里有三分之一已是瓦房。

能腾出一间屋(对面屋)的人家亦不少。

可是,我们6个男生,竟然有两户4人没有房东。

简言之,即对面屋或是生产队仓库,或是无窗无门的破房,而住人的这间屋是现收拾出来的。

我有房东,但那家显然条件较差,屋里不过收拾出半铺炕,炕头和地下堆着农具和杂物。

我睡下的晚上,一阵阵呼噜声在窗根下响起,天亮才发现窗下就是猪圈,天热了满屋臭气。

尽管日后我们与房东及众多的社员相处很好,有些人甚至后悔为什么不把知青放在自己家住,但当初谁家都不愿意收留知青,应该是个事实。

而这又不是社员的过错与失误,根子显然是在接受“再教育”这3个字上。

当时,农村的阶级成分自土改一路“世袭”下来,哪怕是刚出生的孩子,如果他爷爷是地主,他也就是地主。

对此我们很不理解,曾和队干部说应该从孩子父亲那论出身。

人家说要是那样,就没有阶级斗争了,因为眼下这批年富力强的“地富”,其实土改定成分时还都未成年或刚成年。

因此,阶级斗争如果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地主富农就得昨天有今天有明天还得有,不能断捻儿。

“捻儿”即油灯棉捻,断了捻儿灯就不亮了。

大概上面也了解这种情况,感觉到这样对地富子弟不公平,于是后来就有了政策,称地富“子弟”为“新社员”,又为“可教育好的子女”。

但无论如何变称呼,也变不成贫下中农。

对此,有的“子弟”干脆不领情,说叫来叫去太麻烦,不如叫“地富子弟”明了。

农村不同阶级成分所带来的后果是明显的,以至于稍懂事的孩子就知道自己家是贫农,哥哥可以参军。

而“子弟”和他们的孩子则明白,如是女孩长大可以嫁出去,是男孩就娶不上媳妇了。

忽然有一天,在地里干活,一个十来岁的贫农孩子指着我说:你们是在城里犯了错误,才下放到这来接受再教育的,其实就是“子弟”。

我愕然。

身边的社员都默默无语地听着,表情是不反对,还好,没跟着应声。

但很快,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青龙这里比较困难,社员家吃饭习惯喝粥。

米少,就熬稀粥。

有一段顺口溜很出名,即“一进青龙门,稀粥两大盆。

盆里映着碗,碗里映着人。

”大约到村里也不过20多天,和社员熟了,干活时就闲聊。

有的社员也爱说,就说了这顺口溜。

我记得我还让他说两遍以便记住,好日后说给别的同学。

突然间大喇叭就喊,开全大队的会,社员就都聚到大队部前的空场。

空场边有棵大榆树,我们男知青自然凑到一块坐在树下。

会开了,是批斗地富分子。

把人揪上去一溜,就见有数人是与我们年龄相仿的。

看来是早有安排,大队干部说有人散布今不如昔的反动语言,说啥稀粥两大盆,把他揪上来。

我还四下瞅这是要揪谁呀?不料民兵冲着我们走来,转眼间,我们中一个男知青就被揪了上去,和地富排在一起!真是吓死人啦。

幸好那天比较“文”,只动口,没动手。

当时我的心怦怦跳,害怕下一个会轮到自己。

还好,跟我说顺口溜的是个贫农,而跟被揪知青说这话的是地主,偏偏他听后又跟旁人学说,我还没来得及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