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与循环
人体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人体血液循环和微循环血液循环的发现 ..................................................................... .......................................... 1 什么是微循环, .................................................................... ........................................... 2 微循环障碍导致疾病 ..................................................................... ................................... 3 人体血液的组成 ..................................................................... .......................................... 4 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 5 齐冰石(托玛琳石)制作的纺织品的功效...................................................................... (7)血液循环的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
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于1578年4月1日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福克斯通镇,排行老大,英国17世纪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生。
我们练气实际上先练身体中的体液循环

我们练气实际上先练身体中的体液循环,气只是它表现出来的功能而已。
经脉实际上也是水通道。
气功从呼吸入手,风生才能水起,水不过是气功的第二个层次,叫气功当然要好一些.没有血液呼吸没有意义,是血液把氧气送到全身各处的。
俯身拱腰手尽量够地面,后身被拉开,体液进入督脉打通。
头和身子后仰,前身被卧拉开,体液进入任脉打通。
此二势常练必定打通任督二脉。
身体下蹲体液被挤到上身,起身体液回到下身,做二三个立刻消除全身疲劳。
人的心脏如拳头大小,一次跳动循环不了多少血液。
所以需要运动辅助循环。
体液循环不畅,有的地方有瘀滞,真常生化活动不能进行,轻则产生毒素,重则酿成疾病。
按摩是外力促气血循环,练功是自我按摩。
既使静功也要摆一定姿态势,这些姿势也一定有利于气血循环。
叫水功有利于人们研究气功的本质,还气功于科学性。
气功只是说出了功用,但不利于人们理解其中的原理,如果人们不理解,就盲目自练,没有明师指导,很容易出问题,或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要么最后丧失信心,要么盲目相信被人称为迷信。
如果懂得了原理,自就能指导自己练功,甚至编出自己喜欢的功法。
三个丹田就是三个蓄水池,其中下丹田最大。
我们用力的时候,一定是腹部内收,把腹部的体液挤到四肢,就象给四肢加油。
现代人多用脑,上丹田运动比较多,运动较少下丹田和中丹田运动较少。
造成中丹田和下丹田功能退化。
下丹田以物质的吸收为主,中丹田以能量的产生为主,上丹田以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为主。
结果就是油尽灯枯。
回复收起回复我也说一句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运动部位有上移的趋势,少年下丹田运动较多,中年中丹田运动较多,老年上丹田运动较多。
人的大脑在六十岁的时候才成熟,就像苹果熟了就要落了。
少年吃的饱睡的着,老年人吃不下睡不着。
老年人下丹田和中丹田严重退化,结果也是油尽灯枯。
所以少年多练上丹田开发智力,老年人多练小丹田延年益寿。
体力劳动者中丹田和下丹田运动较多,脑力劳动者上丹田运动较多。
脑力劳动者普遍健康水平低于体力劳动者,寿命也不如体力劳动者高。
人体八大系统之循环系统讲解

• (一)血液循环 • 重要任务:运输物质出入组织,保证机
体新陈代谢的进行。
血液循环 总血液循环又分为两种路径循环: 1、体循环 2、肺循环
循环系统示意图
肺循环示意图
体循环示意图
• 1、心脏(位于胸腔内,夹在两肺之间, 心尖偏左;似本人拳头大小。)是动力 泵。
• 心脏为一中空的肌性器官,由中膈分为 不相通的左右两半。
第二节 循环系统——循环不已的运输流
淋巴系统示意图
• 一、循环系统概况
• 循环——各种体液不断流动和相互交换 的过程。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连续 性的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脏、动脉、静 脉和毛细血管。
• 血液循环:在密闭的心血管系统中进行, 起主要作用。
• 淋巴循环(淋巴液在淋巴系统中运行) 是血液循环的辅助装置。
心脏位置示意图
心脏结构示意图
• 2、血管(四通八达,遍布全身。)运输血液 的管道。
• A.动脉:管壁较厚,引导血液离开心脏的血管。 • B.静脉:管壁较薄,引导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 • C.毛细血管:分布到身体各组织细胞之间。 • 3、血液——存在于心脏和血管里的液体。
血管的分类及主要特点
动脉
动脉管壁厚、弹性强、血液流速 快。分布在身体内较深部位。
淋巴系统
淋巴管 淋巴液 淋巴结 扁桃体 脾脏
淋巴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后称为淋巴液
(1)淋巴管、淋巴液
• 淋巴管遍布全身形成一套管道系统,它是 由起始端为盲端的毛细淋巴管和小淋巴管、 中淋巴管、大淋巴管,以及淋巴总管组成。
• 淋巴循环途径:淋巴由毛细淋巴管开始, 流经各级淋巴管并通过淋巴结,最后汇入 两条大的淋巴导管,再流入左右锁骨下的 静脉。
(2)淋巴结
第二部分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一、是非题1.由纤维素构成的血栓称透明血栓。
( )2.脑贫血性梗死仍可见组织轮廓。
( )3.肾贫血性梗死晚期仍可见其组织粗略轮廓。
( )4.DIC是指微血管内有广泛的纤维素性血栓形成。
( )5.右心衰时可以引起肺褐色硬化。
( )6.含铁血黄素是在巨细胞内形成的。
( )7.含铁血黄素是血红蛋白衍生物,它都在吞噬细胞内形成。
( )8.脑缺血性梗死属凝固性坏死。
( )9.痰液中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均称为心衰细胞。
( )10.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
( )11.肾贫血性梗死一段时间内镜下仍可保存其组织轮廓。
( )12.肺褐色硬化是由于慢性右心衰所致。
( )13.肺与肠多发生出血性梗死。
( )14.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 ) 15.透明血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 )16.肺褐色硬化是由慢性左心衰所致。
( )17.血栓形成是指在心血管内血液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 )18.左心衰时肺组织内出现的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叫尘细胞。
( )19.肾贫血性梗死可见其组织粗略轮廓。
( )20.贫血性梗死是凝固性坏死,而出血性梗死多是液化性坏死。
( )21.主要由白细胞构成的血栓称白色血栓。
( )22.血栓形成的前提是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 )23.微血栓由纤维素构成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 )24.血栓形成对机体有害无利。
( )25.胃肠道动脉性充血时可致腺体分泌增加,消化功能增强。
( )26.白色血栓是由于红细胞少,白细胞较多而得名。
( )27.脑缺血坏死属凝固性坏死。
( )28.潜水病就是因为血液中重新释放的C02和氮气所造成的栓塞。
( )二、填空题1.血栓形成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淤血可造成的后果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动脉内血栓被肉芽组织取代,并再通
血栓机化
动脉未完全阻塞时,引起局部器官组织缺血导致实质细胞萎缩;若完全阻塞,可引起局部器官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脑、心肌梗死。 静脉血栓形成,则引起局部淤血、水肿、出血,甚至坏死。如肠系膜静脉血栓可引起肠的出血性梗死。
阻塞血管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堵塞裂口和止血的作用。消化性溃疡底部和肺结核性空洞壁的血管。 但多数情况下血栓形成对机体则造成不利影响。
03
二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流动状态中由于血小板的活化和凝血因子被激活而发生的异常凝固。血栓形成的条件: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01
内皮细胞具有抗凝和促凝的两种特性,生理下抗凝为主。 抗凝作用:①完整的内皮细胞起屏障作用。 ②抗血小板粘集,前列环素。③合成抗凝血酶或凝血因子的物质。④合成纤溶酶原活化因子促使纤维蛋白溶解。 促凝作用:①合成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的凝血过程。②合成VW因子-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胶原的主要辅助因子。③分泌纤溶酶原活化因子的抑制因子。 因此,完整的内皮细胞主要起抑制血小板粘集和抗凝血作用,在内皮损伤或被激活时,则引起局部凝血。
肺淤血和水肿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 见红细胞、水肿液及心衰细胞(右下为其高倍)
肝淤血 右心衰竭引起。
慢性肝淤血时,镜下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萎缩、坏死、崩解,小叶周边部细胞脂变性,肉眼见肝切面出现红黄相间的似槟榔样的条纹,称为槟榔肝(nutmeg liver)。
急性时,体积增大、暗红色。镜下,小叶中央静脉和周围肝窦扩张充满红细胞,小叶中央少数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
血栓的结局
(三)、血栓的结局 1、溶解、吸收 血栓内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白细胞崩解释放的溶蛋白酶,可使血栓溶解。 血栓的大小及新旧程度。 2、机化、再通 由血管壁向血栓内长入肉芽组织,此过程称为血栓机化。 在血栓机化过程中,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隙,被新生的内皮细胞被覆于表面而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recanalization)。 3、钙化 血栓发生大量的钙盐沉着,称为血栓钙化。 静脉石(phlebolith)或动脉石(arteriolith)。
循环系统--生理学

2021/10/10
34
(二)局部性体液调节:增加开放的毛细血管的数量,并 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只能在产生这些物质的局部发生作 用,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 1、激肽: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 2、组织胺:使局部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管壁的内皮细胞收 缩,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促进血浆成分从血管中滤出, 造成局部水肿。 3、前列腺素: 作用是使大多数组织的血管舒张。 4、组织代谢产物:舒血管。对脑血管有较强作用的是二 氧化碳、氢离子,对心肌有较强作用的是腺苷和低氧,对 运动中的骨骼肌有较强作用的是低钾、低氧和高渗透压。
(1)毛细血管血压:血压高则生成多。
肌肉运动、炎症时,微a扩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是
右心衰时,V回流受阻,毛细血管血压逆行性升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渗透压降低则生成多。
某些肾脏疾病时,大量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血浆胶体
渗透压降低。
(3)淋巴回流:回流受阻则生成多,在受阻部位之前组
织液积聚,呈现水肿。
脉搏的传导速度远较血流速度快,且从主动脉到外周动 脉,传导速度逐渐加快;动脉硬化时,传导速度增快。正 常情况下,主动脉脉搏传导速度为3-5m/s,较小的动脉为
15-35m/s,
2021/10/10
25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
1、静脉血压:血液对静脉管壁的侧压称静脉血压。 由于消耗能量,静脉血压会变的更低,从微静脉到大静
③第三心音:发生于快速充盈期末;是血流突然减慢引 起心室壁和瓣膜发生振动所致。
④第四心音:但在异常有力的心房收缩和左室壁变硬的 情况2下021/,10/10心房收缩使心室进一步扩张,引起振动。 11
(五)心输出量和心力贮备: 1、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收缩时每分钟向动脉血管射出的血量称心 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
人体循环系统的组成

人体循环系统的组成展开全文循环系统是生物体的体液(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及其借以循环流动的管道组成的系统。
从动物形成心脏以后循环系统分为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叫做心血管系统。
循环系统是生物体内的运输系统,它将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由鳃或肺吸进的氧输送到各组织器官并将各组织器宫的代谢产物通过同样的途径输入血液,经肺、肾排出。
它还输送热量到身体各部以保持体温,输送激素到靶器官以调节其功能。
高等动物的循环系统还有附加的功能:如机体的保护作用;将血液运送到受伤或感染部位,包括白细胞和免疫蛋白(抗体)、凝血物质(在受伤部位形成纤维蛋白网);将身体储存的脂肪和糖运到用场等。
无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多为开放型循环(参见彩图插页第39页);血液由“心”经血管流入组织间隙形成的血窦直接或经静脉回心。
血窦中血液与组织液、淋巴液相混,无管道将它们隔离,因此开放型循环不存在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形成的微循环,有些连静脉也没有,血液由血窦经心门直接入心。
这是低级形式的循环系统。
其特点是血管壁弹性小,不能支持较高的血压,因此它们的血压很低,血液重新分配的调节和血流速度很慢。
少数无脊椎动物如环节动物的蚯蚓等和部分软体动物如章鱼等开始有封闭型循环。
血管系统开始形成了微循环,血流经微循环、静脉回心,由于心血管系统形成了完整的管道,而且血管壁弹性大,能支持较高的血压,因此血压较高,血液重新分配的调节和血流速度也较快,是高级形式的循环系统。
除极少数例外(如盲鳗等),脊椎动物绝大多数都有封闭式循环。
脊椎动物从爬行动物、鸟类到哺乳动物的心脏都有两心房和两心室。
这种心脏实际上形成两个泵。
左心室泵血到动脉,再到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送去养分带走代谢废物经静脉回右心房,叫做体循环,因为线路较长,也叫大循环。
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到肺进行气体交换,放出二氧化碳,带走氧,然后经肺静脉将含氧丰富的新鲜血液运回左心房,叫做肺循环,因路线较短,也叫小循环。
各种利尿、体液循环途径及其机制

各种利尿方式及其机制水利尿:大量饮水吸收入血后,引起血浆晶体物质浓度降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循环血量增多,视上核和室旁核渗透压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容量感受器所受刺激加强,血管升压素合成、分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小管液中水的重吸收减少,使尿量增多。
糖尿病:糖尿病人血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糖阈),血浆经肾小球滤过后,小管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未重吸收的葡萄糖提高了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抗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使小管液中水重吸收减少,使得尿量增多。
静脉滴注20%葡萄糖:静脉输注20%葡萄糖,随血浆经肾小球滤过,但因小管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不能完全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未重吸收的葡萄糖提高了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抗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使小管液中水重吸收减少,使得尿量增多。
大量输液(等渗溶液):主要原因:大量输注等渗溶液,使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多,肾小球滤过增多,原尿多;次要原因:循环血量增多,容量感受器所受刺激增强,血管升压素合成、分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小管液中水的重吸收减少,最终使尿量增多。
甘露醇(山利醇):静脉输注甘露醇,随血浆经肾小球滤过,但不能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提高了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抗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使小管液中水重吸收减少,使得尿量增多。
大量出汗:因为汗液是低渗溶液,大量出汗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视上核和室旁核感受器所受刺激增强,容量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血管升压素合成、分泌、释放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大,小管液中水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
大量失血:大量失血引起循环血量减少,容量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血管升压素合成、分泌、释放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大,小管液中水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
泪液产生及排出途径:泪液在泪腺产生→经排泄管→结膜上穹→泪湖→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下鼻道听觉产生途径:声波振动→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耳蜗外淋巴→蜗孔→耳蜗内淋巴→螺旋器→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视觉产生途径:光线→角膜→眼前房房水→瞳孔→眼后房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感光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觉中枢→视觉尿液排出途径:尿液经过肾乳头→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房水循环途径:睫状体产生房水→眼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睫前静脉→眼静脉抽取脑脊液穿刺针经过的结构:穿刺经皮肤→浅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硬膜外麻醉)→硬脊膜→蛛网膜→蛛网膜下隙小肠产生的CO2排出体外经过的结构:小肠代谢产生CO2→组织气体交换→肠毛细血管→肠系膜上、下静脉→肝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肺的各级支气管(肺泡管→终末细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段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左右主支气管→气管→喉→咽→鼻腔→体外肘正中静脉注射抗生素至阑尾:抗生素→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肱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阑尾脑脊液循环途径: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及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颗粒→上矢状窦→导静脉→颈内静脉胆汁循环途径:肝细胞分泌胆汁→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左、右管→肝总管→{(未进食)→胆囊管→胆囊}→(已进食)胆总管→十二指肠割阑尾需经过的结构: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壁下腹膜→壁腹膜→阑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输入的血量较大时,供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未 被受血者的血浆足够稀释时,受血者的红细胞会 被广泛凝集。
长期以来,人们对血型存在着许多误解。很多人认 为,人类仅有A、B、O和AB这4种血型。其实人类 的血型十分复杂,仅在红细胞上就有29个血型系统, 每个人至少带有100种以上不同的血型抗原。
除了同卵双生之外,世界上几乎没有两个人的血型 是完全相同的。 与临床输血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BO和Rh血型系统(Rh阳性占绝大多数,Rh阴性 极少数),其它的因子很少引起输血反应。 人类有关血型的应用相当广泛,除输血外,还可在 确认血缘关系、辅助侦破案件、诊断遗传病以及进 行器官移植时应用。如白细胞血型(HLA)是由遗传 来决定的,因此可用于鉴定父子关系等。
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及叶酸缺乏性贫血:
由于人体无法正常吸收维生素B12或叶酸,则体内的维生 素B12或叶酸不足,导致贫血。 因为B12必须在胃部与胃黏 膜分泌物中一种内因子的物质结合,才能被小肠吸收。 症状: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在维持神经系统及生产红细 胞方面具重大作用。缺乏时,会危害脑和脊髓,皮肤苍白、 易疲劳、气促、心悸,用力时心悸现象更明显。口舌会疼 痛、皮肤发黄。如影响到脊髓,无法行走或保持平衡,并 有手脚针刺感。
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血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红细胞凝集原 A B A+B 无 血清凝集素 抗B 抗A 无 抗A+抗B
以往曾经把O型的人称为“万能供血者(universal donor)”,认为他们的血液可以输给其他血液的人。 但目前认为这种输血是不足取的。因为,虽然O 型的红细胞上没有A和B凝集原,因而不会被受血 者的血浆凝集,然而O型人的血浆中的抗A和抗B 凝集素能与其它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 应。
大多数人都以为人的血型终生不变。在一般情 况下,人的血型自受精卵形成时产生,一直保持 到生命终结而不改变。 但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人的血型也会发生暂时变异。如患白血病、某些 肠道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的病人,或 进行放疗时,血型都可能发生暂时性变异,但当 症状缓解或停止放射治疗后,又可恢复原来血型。
防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应的药物。多吃有色的新鲜蔬 菜和水果,如柑橘、酸枣、猕猴桃、番茄、红枣、桂圆、 淡菜、芝麻酱、黄豆、黑豆、芹菜、油菜、杏、桃、葡萄 干、无花果、蜂乳、黑木耳。
(二)心血管系统及健康与疾病
循环系统
组成:由体内一系列连续的密闭管道所组成,因其 内所含液体不同而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老年人、男性及家族史等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多 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脑力劳 动者较多见,对健康危害甚大,为老年人主要病 死原因之一。
3、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冠状动脉固 定性(动脉粥样化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 或阻塞,发生冠状循环障碍,引起心肌氧供需之间失 衡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亦称 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程度也随年龄 的增长而加重。有资料表明,自40岁开始,每增加10 岁,冠心病的患病率增1倍。 男性50岁,女性60岁以 后,冠状动脉硬化发展比较迅速,同样心肌梗塞的危 险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冠心病由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 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
3)毛细血管
特点:分布最广,分支多(网、丛),管壁薄。 结构:内皮细胞+基膜。 电镜下:
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孔,分布胃、肠、肾
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孔,分布肌组织、结缔组织 血窦:管径粗细不均匀,分布甲状腺、垂体、肝、胰
肌肉收缩与静脉血流
2、血液循环
小循环(即肺循环) 全身返回心的含CO2较多的静脉血自右心室泵出, 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 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大循环(即体循环) 含氧和营养物质较多的动脉血,自左心室泵出,经 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 除外)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静脉血再汇入各级静脉,经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 流回右心房。
心脏的体表投影
心脏的血管 心的动脉:起自主动脉根部,分左、右冠状动脉 心的静脉: 心小静脉 心中静脉 心大静脉 冠状窦 右心房
心包
纤维层(壁层外)
浆膜 壁层(紧贴纤维层内面)
脏层(心外膜) 脏、壁层之间为心包腔
心管的种类及结构
1)动 脉
症状:头晕、眼花、耳鸣、面部及耳轮色泽苍白, 心慌、心悸、夜寐不安、疲乏无力、指甲变平凹 而易脆裂、注意力不能集中、食欲不佳、月经失 调。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会使人的身体在对抗其他疾病或伤害 是变得脆弱无力。 原因:①饮食中所含铁不足以补偿每天所失去的 铁质;②即使饮食中的铁质足够,但消化系统无 法吸收这些铁质;③由于过度失血而减少。 服用铁剂丸,如硫酸亚铁等,为防止消化不良, 应在饭后服用。 很严重时应输血。 当治疗好后,应该继续服用铁剂六个月。 如果是 由于饮食原因,可多食含铁食物,如猪肝、绿叶 蔬菜、黄豆、黑木耳、海带等。
“血管清道夫”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高脂血症的预防:
坚持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适当节食,多吃水果蔬菜; 少吃富含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黄油、 动物脂肪与内脏(尤其是猪蹄、脑、肝、 肠、骨髓等),以及水产品中乌贼、鱿鱼、 小虾米、蟹黄及蚶肉等; 少吃糖,以免甘油三脂升高。
“人类生物学”课程
第五讲
体液与循环
主讲:刘良国 教授
● 体液与血液 ● 心血管系统及健康与疾病
● 淋巴系统
(一)体液与血液
体液:体内以水作为基质的液体
细胞内液(30%-40%)
细胞外液(组织液,又称细胞间液占16%;管内
液包括血浆和淋巴,占4%)
内环境:细胞外液就是身体的内环境(机体细胞 直接生活于其中) 血液:一种结缔组织,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肺动脉 肺泡毛细血管 肺静脉 肺循环 心脏
主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 腔静脉 体循环
肺 循 环
体 循 环
3、心和血管的内分泌功能
心:由心肌细胞产生,分泌心钠素、抗心率
失常肽、肾素-血管紧张素
血管:由内皮细胞产生,分泌血管紧张素Ⅰ 和Ⅱ、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前列腺素等
(三)心血管疾病
人体血脂调节:人体血液中血脂的来源包括外 源性和内源性两方面。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能造成代谢缺陷,发生高脂 血症,内膜损伤、肥胖、高血压等,这些均促进动 脉粥样硬化形成,促发冠心病。 体重:许多资料表明肥胖者易患冠心病。
冠心病的易患因素:
高脂血症:人群研究结果亦表明,高血脂的人群 冠心病患病率高。尤其是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 含量高者,冠心病患病率高,呈正相关。 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冠心病的患病率较血压正常 人高2-3倍左右。高血压使血管内压力升高而损 伤内膜,并可加速血浆进入血管壁,从而促进血 浆脂质在内膜中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吸烟:现已公认,吸烟对心血管有不良影响,它 仅次于高脂血症与高血压,为冠心病的第三个大 危险因素。
外源性主要指来自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内源性是由体内自身合成的,主要合成部位在肝 脏及小肠。
正常情况下,当进食的食物中胆固醇含量增高, 肠道吸收增加时,血脂浓度即增高,肝脏内合成 则受抑制;反之,肠道摄入减少时,肝内合成增 加。当肝脏代谢异常或患肠道疾病时,人体调节 脂类代谢发生障碍,如仍继续进食高脂食物,将 引发血脂持续增高。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 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但又增添了少 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血液疾病
1、贫血: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情况。
健康人正常标准,血细胞数量,男性:每立方毫 米400~500万,血克数:每100毫升血液中约12~15 克;女性:每立方毫米350~450万,血克数:每 100毫升血液中约11~14克。
机能: 1、完成体内物质运输; 2、维持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
3、防御机能;
4、内分泌功能。
循环系统
心血管系统 淋巴系统
1、心血管系的组成和功能
心: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组成: 动脉:运送血离心的血管 血管 静脉:运送血回心的血管 毛细血管:连于动脉和静脉之间, 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 功能: 推动血液在心与血管内单向循环流动
1、高脂血症
凡成人每100毫升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超过220毫 克或甘油三脂超过150毫克者称为高脂血症。
高密度脂蛋白HDL 约含15%的胆固醇,从细胞 转运胆固醇到肝,再转化成胆酸,具有抗动脉粥 样硬化的作用,其理想水平是>50毫克。 低密度脂蛋白LDL 约含40%的胆固醇,将胆固 醇从肝脏转运到各种组织,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使个体处于易患冠心病的危险。其理想水平是< 160毫克。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在正常人, 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用一 个小撞针或注射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 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一段时间称为出血 时间(bleeding time)。
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 正常出血时间为1-3分钟。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 即相应延长,这说明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有 重要作用;但是血浆中一些蛋白质因子所完成的 血液凝固过程也十分重要。凝血有缺陷时常可出 血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