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城市发展模式
tod典型案例

tod典型案例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旨在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实现城市的高效、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
以下是一些TOD的典型案例:
1.丹麦哥本哈根:哥本哈根是全球知名的TOD城市之一,其公共交通系统发达,城市规
划注重将住宅、商业和休闲设施与公共交通站点紧密结合,鼓励人们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
2.美国波特兰:波特兰拥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轻轨和公交线路,同时注重
城市设计,使得居民可以方便地步行或自行车到达公共交通站点。
3.日本东京:东京是全球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公共交通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最发达的之一。
东京通过建设大量的地铁和公交线路,以及优化土地利用,实现了高密度的城市发展,减少了私家车的使用。
4.新加坡:新加坡通过建设全面的地铁系统,以及在住宅和商业区设置集中的公交站点,
实现了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
同时,新加坡还通过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设计,确保了居民可以方便地使用公共交通。
这些案例表明,TOD模式可以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空气污染。
日本东京都市圈研究

东京大都市区一体化经验一、发展概况东京是世界公认的同城化建设较好的国际大都市。
大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指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主要包括东京都、琦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茨城县、群马县、枥木县和山梨县等一都七县,面积36274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9.6%,人口404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14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多。
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3,尤其是制造业、服务业更是高达60%以上。
大东京都市圈是世界闻名的城市集聚区,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二、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措施1.一体化(同城化)规划导引的东京都市圈1956年,日本政府实行“首都圈整顿方案”,规定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以内的地区,构建一个“首都圈”,颁布了《首都圈整治法》,并于1958年编制了第一个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奠定了区域同城化发展的基础。
1968年,日本又发布了第二个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提出了将东京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全国管理中枢,并实施以实现合理中枢功能为目的城市改造。
这次规划使东京中心区实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城市外围地区的开发建设。
第三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76年出台,规划中提出了在首都圈中分散中枢管理功能,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复合的设想。
第四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86年制定,进一步对周边城市的职能定位和发展布局进行了调整,同时提出了要强化中心区的国际金融职能和高层次中枢管理职能的设想。
表日本首都圈五次基本规划内容第五次1999 ~2015年以多样价值观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活跃化;高龄化的前进,人口减少局面的到来; 信息化、国际化的进展;对于环境的意识及行动的提高。
东京等八县市, 并包含从广域合作角度考虑的周边地域。
以自然增长为中心,从1995年的4040 万增加到2011 年约4190万,之后人口减少,2015 年达到4180万人。
由目前的向东京中心部的一极依存构造,形成首都圈各地域以据点都市为中心的高独立性地域,并进行相互机能的分担、合作、交流,以形成分散型网络构造为目标。
城市规划案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模式

城市规划案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模式城市规划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涉及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
可持续发展是指能够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发展方式。
在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模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可以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案例,并探讨它们的成功之处。
1. 鹿特丹(Rotterdam)鹿特丹是荷兰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
在鹿特丹的城市规划中,注重了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使用可再生和减少碳排放等方面的考虑。
例如,鹿特丹大学的Hollandia建筑是全球第一个零碳排放的大学校园。
此外,该城市还采取了其他一些可持续的城市设计措施,如建设有机农田、推广可持续交通工具等。
2. 庞普萨尔默斯(Poppersdorf)庞普萨尔默斯是德国的一个小城市,被认为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在城市规划中,庞普萨尔默斯注重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废物的产生。
该城市利用太阳能发电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庞普萨尔默斯还鼓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以减少废物的产生。
3. 吉隆坡(Kuala Lumpur)吉隆坡是马来西亚的首都,也是一个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在城市规划中,吉隆坡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少交通拥堵和减少空气污染。
例如,该城市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自行车。
此外,吉隆坡还建设了一个绿色城市公园,以提供更多的绿地和空气清新的环境。
4. 新加坡(Singapore)新加坡是一个被称为“花园城市”的地方,它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保护生态和提高生活质量。
该城市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供水系统,通过雨水收集和再利用来满足水资源的需求。
此外,新加坡还采取了一些绿色建筑措施,如建设绿色屋顶和立面绿化。
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城市的能耗,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5. 波特兰(Portland)波特兰是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个城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可持续交通和环境保护。
[整理版]日本东京的城市发展史
![[整理版]日本东京的城市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31ee451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7d.png)
日本东京的城市发展史摘要:分析了日本东京“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的演变过程,指出东京“多中心”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为了减少对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的压力,并且通过在中心城区之外创造新的就业中心来缩短通勤距离。
了解日本东京的城市发展,从中吸取经验,有利于解决现如今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关键词: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日本东京都,位于日本列岛东南侧,濒临东京湾,总面积2187km2,人口近1256万,人口密度为5742人/km2[1]。
从江户时代起400余年来,东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和最大的都市。
它不仅是日本的政治中心,更是经济中枢。
在这块仅占日本国土总面积0.6%的土地上,创造了16.9%的总生产额,集中了13.5%的就业者和16.7%的企业。
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从其都市功能来说,东京在日本经济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东京又被称为“日本的心脏”。
东京这一特大城市在形成过程中,也面临过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目前出现的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大城市病”,但它通过有效个规划和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多中心”模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早在1920年,东京已是一个拥有330万人口的大城市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快速工业化,以及由于市内有轨电车和铁路系统的建成而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劳动大军的流动,为东京城市的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由于1923年关东大震灾摧毁了城区60%的建筑物,使得大量人口涌入郊区,加大了城市扩张的动力。
19世纪末,以东京为辐射中心的日本全国铁路系统已经建成,到1919年,城区中心著名的山手环线全线贯通,通勤交通方式的改变使得以山手环线各站点为核心的东京副中心(如新宿、涉谷、池袋等)迅速发展起来。
同期,许多郊区的私人铁路线路也把终点站延伸到山手线的各站点,这极大地推动了东京周围农村地区卫星城镇的发展。
在1930年代,在离东京中心30km半径的范围内有相当数量的郊区城镇和大学校园小镇在铁路沿线建设起来[4]。
东京日本的现代化城市和科技之都

东京日本的现代化城市和科技之都东京:日本的现代化城市和科技之都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和科技之都。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最先进的城市之一,东京以其高度发达的科技、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创新的城市规划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东京在现代化城市和科技领域的发展,并介绍一些标志性的科技成果和创新项目。
一、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东京作为现代化城市,注重发展和改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东京的道路系统和交通运输设施十分先进和便利,包括高速公路、地铁网络和铁路系统。
这些设施使人们能够快速、高效地在城市中移动,提高了交通效率和方便性。
此外,东京还注重绿化和环保。
公园、花园和绿地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起到了调节城市气候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东京市政府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致力于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
二、科技创新与研发中心东京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研发机构、大学和科技公司,成为日本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各个领域,东京都充满了创新的科技成果和研发项目。
尤其在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汽车工业和机器人技术等方面,东京的科技创新居于世界前沿。
一方面,东京作为日本的科研重镇,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科学家和研究专家。
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知名企业在东京设有研发中心,进行着众多前沿科研项目。
另一方面,东京还主办各类科技创新展览和论坛,为科学家和企业家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三、标志性科技成果东京以其许多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其中一些:1. 东京塔:东京塔是一座高约333米的电视塔,是东京的地标之一。
这座塔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为东京的电视广播提供了覆盖范围广泛的信号。
2. 东京迪士尼乐园: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主题乐园之一,东京迪士尼乐园结合了先进的游乐设施和科技特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震撼和奇幻的娱乐体验。
3. 日本央行数字货币试点:东京作为日本金融中心,日本央行选择在东京进行数字货币试点,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东京副都心建设与城市发展

东京副都心建设与城市发展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及城市机能的高度集中,在东京都心部,土地价格飞涨、环境恶化、交通拥挤混乱,市中心的容纳能力已达极限。
为此,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京就确立了以分散、均衡、协调为目的的“多心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推进都心部以商务办公设施为主的再开发,分散其商业流通中心机能,促进各类设施向高层次、高档次发展。
2)在都心周边的公共交通系统集中地区,积极推进副都心的开发建设,作为分散都心部诸多机能的各类设施的建设用地。
3)在副都心之间和建成区外围,建设内、外环状高速道路,同时,在都心、副都心和内外环状高速道路之间,建设数条放射状高速道路。
据此,东京都在其制定的三次“东京都长期规划”中,提出为了避免城市功能向东京中心区的过度集中,解决东京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决定要贯彻落实分散城市各类中心机能的方针,在东京建设多个副都心,使东京形成了一个多核心的开放式的城市布局,使这个巨大城市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一、早期副都心,今日市中心所谓副都心是指相对原来的市中心而言的新的“市中心”。
东京的市中心,又称都心,包括皇居和国会所在地的千代田区、银座所在的中央区和港区。
副都心的发展虽晚于原来的市中心,但在商业、娱乐、公园等生活设施方面有可能超过原来的市中心区,而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区。
东京副都心开发始于上世纪50 年代对新宿的开发,到目前为止,以成功开发的副都心有新宿、池袋、涩谷、上野?浅草等副都心。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上述地区皆已成为东京各具特色的综合型的新中心。
东京的城市结构也随着多个副都心建设而形成了一个多心型的城市布局。
1、新宿- 今日东京新都心作为最早的副都心,新宿经过几十年的规划建设,已成为东京副都心中发展最快、最繁华,也是最大的综合型中心。
新宿地区的大发展首先受惠于铁路系统的完善和东京西部地区大量住宅的开发建设。
从早到晚这里都是人潮如涌。
每天在这里换乘和出入的乘客达340 万人次。
日本六本木新城(Roppongi Hills)

东京是快速成长的全球性城市,同时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经济增长最快的亚太地区的全球性城市,东京中心区的发展模式采用了老中心区与多个新中心区分层次并进策略来适应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需求。
东京全市有23个区,市区范围一般指都心8区,市中心则是由千代田区、中央区和港区等都心三区构成(见图1)。
千代田的丸之内地区是当今日本金融办公的无可争议的中心,这一地区早期是东京市中心的高级居住区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具有商务办公性质,60年代以来伴随着日本经济战后重建,金融办公设施急增,进行了大规模的写字楼建设。
到80年代末,丸之内已成为东京国际金融机构高度集中之地,达到饱和状态。
图1:东京都23区为制止市中心区商务办公功能高度集聚的过度畸形发展引发的地价、交通、环境等问题的加剧,1958年东京政府选择在市中心西侧的地铁交通枢纽地区新宿建设商务办公型副市中心区。
新宿地区的开发在90年代初全部建设完毕,地下连通系统完善,成为东京的国际商务办公集聚区。
除了对东京旧城区的新宿地区进行再开发外,又陆续对其他一些旧城区,如千代田区的银座和丸之内;涩谷区的原宿、惠比寿和代官山;港区的六本木和汐留等地区进行了再开发。
其中,六本木地区的开发及六本木新城的建成是“创造力新都会”风潮下的一次伟大实践,其成就令业内人士惊叹。
日本城市专家认为,在改变传统东京的平面密集城市构造方式之外,六本木新城的贡献还在于——自从拥有了摩天大楼,高层建筑群街区以来,从曼哈顿到香港岛,它们莫不以非常刚性的钢筋水泥形态出现,而同样垂直密集构成的六本木改变了这一切,它们的垂直密集只是为了给公共空间的活力提供足够多的土地空间。
这些空间正好就是他们最大的社区商业号召力。
项目策划人森大厦(Mori Building)公司的森稔社长的措辞也许让人感觉迂回,他说“城市既是剧场又是舞台”。
这里随处可以见体现这一理念的设施,整个街道如同一个巨大的媒体。
六本木地区位于东京都中心区,建成后的六本木新城总占地面积11.6平方公里(见图2)。
国内外会展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

国内外会展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会展经济是指以会议、展览、商贸、旅游等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以主题性、专业性、国际化、综合化为特征,集中地使用物质、文化等资源,从而构成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
近年来,会展经济在国内外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亮点,也展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一、德国汉堡模式。
汉堡是世界五大会展城市之一,拥有世界最大的博览会中心。
汉堡采用城市+会展的模式,即将城市和会展无机结合起来,使城市成为会展的基础设施支撑,同时会展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拉动了汉堡的多个产业的发展。
二、日本东京模式。
东京的会展经济发展已有70多年的历史,东京国际展览中心是东京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日本最大的展览中心。
东京会展经济主要采用国家级会展企业和政府机构合作的模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会展市场联动机制,积极推进会展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香港贸发局模式。
香港贸易发展局是香港最大的贸易推广机构,也是全球最大的展览和会议经济组织之一。
贸发局主要通过会展服务、市场促销、投资促进、信息服务等一系列手段,推动香港的会展经济快速发展,并以自身为中心,串联起香港和全球市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四、美国拉斯维加斯模式。
拉斯维加斯以主题式酒店和赌场为特色,将度假产业和会展经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会展为中心、集旅游、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模式。
拉斯维加斯以演艺、音乐、体育、美食等各种元素吸引游客和参展者,获得了高度的商业成功。
五、中国上海模式。
上海是国内最早开展会展经济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会展城市之一。
上海主要采用政府扶持、市场导向、品牌打造的模式,通过建立国际合作、构建资源整合和回报机制、加强品牌建设和多元化服务,不断推动上海的会展产业创新和升级。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
会展经济既需政府主导,也需市场导向,通过政府的规划和扶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会展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9
3.东京都市圈的通网络模式
• 东京都市圈是由铁路网络引导城市扩散而 形成的
➢明治初期,东京就有两条分叉的铁路路线 ➢明治中期,这两条线路已经形成了环线状,
将一部分区域包围起来,并且延伸出其它 两条线路 ➢昭和 50 年代,东京都市圈铁路网络雏形 ➢在 20 世纪60 年代时,东京都市圈内的铁路 交通网络已经连成片状分布
10
11
12
东京城市规划对北京的借鉴
• ①北京城市定位的选择 • 北京应该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地
认识,应该明确并不是经济增长就可以解 决所有的问题,经济增长不等于城市的健 康发展。 • 北京城市定位的选择应当首先立足于民, 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形成 城市发展方向的共识。
13
• ②北京交通的发展 • 利用多修路来解决交通问题存在很大局限
3
2.东京都市圈的产业布局模式
• ①产业结构的地域分布
4
• 首先,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分布。 • 由于东京都市圈受到历史发展、区位条件
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都市圈内各区域在产 业层次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产业结构表现 为较不均衡的空间分布,并出现了都市圈 内“梯度”分布的特点。
5
6
•其次,行业的地域分布。
• ②区域的职能分工
• 经过长期的发展,东京都市圈内各城市形 成了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各主要城市充 分发挥产业优势,在都市圈内占据了重要 的地位。
• 东京都中心区借助发达的都市型工业和生
产性服务业,这里集中了大部分政府行政
机构、教育文化机构、批发零售业、住宿
餐饮等服务行业,以及金融保险业、不动
产业等,发挥着巨大的中枢作用。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
1
1.东京都市圈的空间扩展模式
• 空间扩展模式——“一极集中”结构向“多 中心多核”结构转变
• 东京都市圈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组 成了生产和生活两大基本的社会活动。目 前已成熟地形成了主中心区域——次中心区 域——郊区区域——较边远的县镇区域等多 核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
2
➢除去第一产业外的所有行业,东京都吸收就 业人口均是最多的。
➢东京都市圈内产业地域分工很明显各区域产 业各具特色、优势明显。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郊区化的发展,制造业、 运输业、建筑业逐渐地从东京都转向了周围 区域。
以上为从表中看出的规律,表中的数值为区位商: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 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区位商大于1,可 7
16
15
参考文献
• 张晓兰.东京和纽约都市圈演化机制与发展 模式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 虞震.日本东京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的形成、 特点与趋势[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5).
• 郭玲玲.东京城市规划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借 鉴意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5.
性。改变一味地追求外延建设的解决交通 拥堵的思路。 •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公交专用车道的 开设;加快地铁的建设步伐,优化轨道交 通运营体系;加大“公交优先”理念的宣 传力度,更新市民出行观念。
14
• ③土地的合理利用 •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应该严格控制市
区用地规模;加强小城镇建设用地的管理; 加强小城镇建设用地的管理。 • 健全完善土地调控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强化政府土地管 理职能;广泛深入地宣传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