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 (下)

四、改革与科学技术是 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改革及其作用 1 、改革的含义:一定社会 改革的含义: 形态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形态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改革与革命: 、 改革与革命: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 过程中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两个环节。 过程中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两个环节。
㈡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行机制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相互联系、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 相互制约的。
决定 决定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反作用
生产力
反作用
社会基本 矛盾的运行机制: 矛盾的运行机制:
基本适合——基本 基本 基本适合 不适合——基本适合, 基本适合, 不适合 基本适合 循环往复……………
第2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节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 、 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直接动力 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4、改革与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 、 的重要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生产力与生 ㈠ 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个矛盾决定社会的性质、 1、这两个矛盾决定社会的性质、面貌 和一般进程 这两个矛盾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 2、这两个矛盾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这两个矛盾贯穿社会发展始终, 3、这两个矛盾贯穿社会发展始终,决 定社会发展方向
㈢、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 具体过程中认识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1、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 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2、从历史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 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3、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 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第二章 科技革命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二章科技革命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技革命的内容,理解其特征;了解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教学重点: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教学难点: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科技革命概论一、科技革命的内涵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总称。
(一)科学革命的含义科学革命(马工教材的定义)是指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重要发现。
科学革命:由科学的新发现和崭新的科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确立,而导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
它是人类认识领域的革命,也是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改造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而把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提出种种新的认识客观世界的原则。
(二)技术革命的含义技术革命:是指人们改造客观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发明和突破。
(三)科技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关系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关系,根源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从本质上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技术是利用客观规律、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科学是目标的发现,技术是目标的发明;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与实体形态的综合,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认识世界,技术的根本职能是改造世界,2、科学与技术是统一的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
正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共同基础上,科学和技术统一起来了。
科学主要提供改造世界的可能性,技术主要是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二、工业革命的含义工业革命是建立在经济与产业结构变革的基础上,主要决定于技术革命是否导致一系列产品在技术与设计等方面广泛的刷新,从而诞生一系列发明与新产品乃至新的行业。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科技革命中处于核心和先导地位,广泛渗透于各个新科技领域。
第三章科技革命与世界产业布局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产业布局
•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对世界经济地图的历史演 变有基本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当今世界 经济政治形势,为以下章节学习其承上启下的作 用。
• 学习要点
1.“地理大发现”对世界产业分布影响 2.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产业分布影响 3.当代科技革命的她点
第一节 世界 生产力分布的巨大 变化
(2)为欧洲主要国家的原始资本积累开辟了新的来源 (3)是新旧大陆农畜产品种类得以相互交流,引起
世界产业分布的变化。
(4)使世界贸易航线和贸易中心发生很大变化,逐步 从地中海移向大西洋沿岸。分布与一些大洲人口种族的构成
提问:1、有哪些农产品、畜产品是发源于旧 大陆的? 2、有哪些农产品、畜产品发源于新大陆?
地域分工与 联系
原始 石器
社会
铜器、铁 奴隶 器灌溉、 社会 航海技术
两次社会大分 工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旧大陆的 暖热地带
小范围的偶然 生产的产品交 换和经济联系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四大文明发源地 形成早期城市;
商业出现;农业手 爱琴海地区;古 地中海地区经
工业内部分工加细 希腊、古罗马 济联系频繁
如英国,伯明翰为中心的西米德兰煤 铁重工业区;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兰开夏纺 织工业区;在农村由自给自足的小农业发 展成为以羊毛生产为中心的商品性农业区 出现。
• 3、国际经济联系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新的 变化。
逐步形成资本主义国际地域分工。开始
出现工业的西欧、农矿原料提供地的亚非拉 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
• 18世纪中期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
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

▪ (1)请选择材料一中的发明成果按要求填入下 表中,每项一个即可。
第一次工业 第二次工业 第三次科技革
革命
革命
命
发明
发明火车等 汽车、电灯电子计算机等
.
(2)从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中,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科 技革命?
A、科学技术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我们应该学习、借鉴最新科技成果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 开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
863计划:
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 术、激光技术、自动技术、能源技 术和新材料及后来的海洋高技术
.
神
州
系
列
飞
船
发
射
.
第科 一学 生技 产术
.
(三)助学----师生互动 合作提升
▪ 1.比较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共同点 ▪ 2.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特点 ▪ 3.三次科技革命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
次第
▪ 1、通过用图表的方式整理知识,概述三 次科技革命的基本要素,把握其影响及其 对中国的影响。
▪ 2、通过对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的 对比,学会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来巩固知 识。
▪ 3、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 的推动作用。
.
二、考点预测:
三次科技革命是中招历年考查的重点。 热点:“十二五”规划、“嫦娥二号”成 功发射、朝核危机,注意联系历史上科技革 命,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的同时思考如 何避免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
.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70年,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发射。 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培育
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掌握:世界经济的内涵、微观主体的界定、发展现状以及相应的假设。
尤其是对于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展特点重点掌握。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途径。
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对象、方法等1.世界经济的内涵: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联接。
它把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2.微观主体的界定&发展现状&假设:国家&跨国企业&国际组织世界经济发展现状:1 世界经济持续增长2 国际分工的深刻变化3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4国际资本流动的快速发展5 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6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7 国际协调机制加强假设:1 经济人假设2 稀缺性假定3 国际无政府状态4 不确定性3.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1 高科技迅猛发展并成为争夺焦点2 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形成和扩大3 贸易全球化进程加快4 生产与投资全球化5 金融全球化6 科技全球化7 劳动力流动全球化8 国际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9 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10 南北矛盾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4.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途径:从中国近20多年的发展实践看,改革和开放是推动中国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的两个车轮。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扩大,中国和世界经济接轨、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特别是加入wto三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翻了一番,有力地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人民生活巨大的改善。
事实进一步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世界经济加快全球化的情况下,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更深更广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去。
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市场逐步开放、积极参与世界贸易,为各国带来无限商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简而言之,世界的发展更需要中国。
中考历史复习:第七部分 能力专题 专题五 三次科技革命及经济全球化(共35张PPT)

(5)针对材料四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你认为中 国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要抓住技术革新的机遇,大力实施科教战略,鼓励创新, 保护知识产权。
二、(2017·江苏)与世界历史上前几次全球化相比, 中国“一带一路”引领的全球化是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 的新型全球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500年来,近现代世界历史发生过三次结 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转变始于15世纪西方世界 (欧洲)的崛起;第二次转变发生在l9世纪中后期美国 的崛起……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 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英国工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需要大量的市场,为 打开中国大门,186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 战争;对西方技术的学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强对华经 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有何变化?这一变化与哪一不平等 条约有关?
由商品输入转变为资本输料三中,“核技术、空间技术”方面的“重大 进步”指什么? “中国仍然选择了追求高科技水平的 发展战略”的目的是什么?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4)根据材料四,概括出中国在接受经济全球化过程 中经历哪些变化?
变化:从被迫参与到积极参与再到引领。
三、(2018·湖北)(改编)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在《双城记》里有一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 坏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经济 【材料一】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 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 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 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
——[美]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
2020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八 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中考选题复习八: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专题导读】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末,世界先后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引起了社会的革命。
人类从手工工场时代走进“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每一次科技创新都伴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从蒸汽机到电动机、内燃机,再到电子计算机,生产和生活实践一再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层出不穷。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和政治上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加强,地球日益变小,被称为“地球村”。
【知识链接】一、第一、二、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成就主要成就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开始;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是其标志性成果;冶金、采矿部门采用机器生产和蒸汽作动力;交通运输:1807年轮船(美,富尔顿);1814年火车机车(英、史蒂芬孙,)1、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发电机、电动机、爱迪生-电灯)——最主要特征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成就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电力的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理论基础牛顿的力学法拉第的电磁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领先国家英国美、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新兴产业部门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等。
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等。
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工业等。
交通工具汽船(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艇.飞机宇宙飞船动力能源改良的蒸汽机(煤炭)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原子能或核能、太阳能进入的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给社会带来的根本性变化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巩固下来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
新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

新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突飞猛进。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成为推动世界快速发展的新动力,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场新科技革命由美国主导,呈现出下面的特点:第一,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大大缩短。
新科技革命时期,每当一项新技术出现,那一定会首先作用于经济,经济发展是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一旦新技术出现会首先应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现在的手机、电脑等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
第二、国际合作越来越强。
由于科学技术门类不断细分,科学技术研究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技术合作不断发展。
美、日、欧的科学家联合组织实施一系列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对解决资金不足和科技人才短缺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涌现了一大批新技术群和新产业群。
这些新技术不是单个发展,而是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整体突破,并很快扩展到其他科学技术部门,形成科技群体迅速崛起,呈现综合化和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深刻的改变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面貌,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多方面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新技术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已经不是主要依靠提高劳动强度,而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科学技术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上升。
二、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导致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与扩大,使整个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变,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大幅度上升。
三、新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产生了庞大而复杂的产业技术群和种类繁多的新产品,各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各有自己的优势。
新技术革命一方面引起一批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另一方面又促进一批传统产业的改造、更新和淘汰,这就导致在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新调整,使得各国资本在国际间大规模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世界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世界市场上的商品 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 成品比重上升,并且后者超越前者;世界市场的范 围和规模扩大。通信设备快速发展形成的电子商务、 电子银行等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方式和方法。
• 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1)为发展中国家利 用科技革命追赶发达国家带来了机遇。发展中国家 可以利用科技革命的机会吸收先进的技术并消化、 改进和创新,努力推广先进技术,使之形成新的社 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 新材料技术:新材料技术是通过科学方法制造替代 天然材料的技术。
• 新能源技术:所谓新能源,是相对于传统的常规能 源而言的,主要是指核能、太阳能、生物能、风能、 海洋能和地热能等不易枯竭和可再生的能源。
• 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是分子生物学与现代 科学技术相结合所形成的变革生物品种和促进生物 转化、生长的技术。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
• 第二节 科技革命的经济社会影响
– 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及影响 • 产业结构变化有如下趋势:高技术化趋势 ;服务化 趋势 ;融合化趋势 ;国际化趋势 。
• 产业结构变化产生了如下影响:促进了世界各国经 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了就业结构,提高了第三 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提高了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 率,减缓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 ;促进了全球产业 转移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
• 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信 息具有强大的渗透性;信息是在使用中收益三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
• 第一节 科技革命概论
– 21世纪初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 • 科技创新出现集群突破态势:新的技术群和产业群 蓬勃发展,它们相互联系,彼此渗透,构成协同发 展的复杂体系。
• 开发空间技术:空间技术是以各种信息技术和新材 料技术为基础的开发利用空间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 务的新技术。
• 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是海洋开发各项内容 的总称。它包括海底能源、资源开发,海洋空间利 用,海洋环境保护,水产资源开发,以及海洋救捞, 潜水技术,海底施工技术等。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
• 重大创新更多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科学与技术之 间高度融合,学科间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学科之 间、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和相互 转化更加迅速,逐步形成统一的科学技术体系。
• 科技创新、转化和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原创性 的地位日益突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 期越来越短,技术更新速度也日益加快。原始创新 能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已经成为国家 科技竞争的核心,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基 础条件。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交通运输业 出现了更多的方式;商业中出现了更多新的商品销 售方式;科研、信息、咨询、设计等行业,已成为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并成为重要的生产 力;银行、保险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 用日益重要,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枢纽和风险 承担者;文娱、体育、旅游、教育等部门发展迅速。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
• 第二节 科技革命的经济社会影响
– 三大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 历史上看,产业结构发生了两次变化:第一次是重 心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也就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产业转移;第二次是重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 移。
• 战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产 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 从停滞转为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 升。
• 第一节 科技革命概论
– 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 • 涉及领域和参与国家更加广泛:几乎涉及所有领域, 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而且,在这次科技革 命中,各门科学技术间相互交叉、相互移植和相互 渗透,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综合现象。 • 科技革命和军事发展密切相关:首先,军事需求直 接刺激了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体科 技水平的提升;其次,军事科学技术向民用转化, 推动了民用技术的发展;第三,战后科技革命集中 出现在二战的主要参战国之中,尤其美国是战后科 技革命最主要的发源地;最后,军事战争使各国努 力争夺更多的科技人才,带动本国的人才培养,促 进了人才流动和集约使用,最终推动了科学和技术 的发展。
(2)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发达国 家大力发展信息和高技术产业;发达国家的一部分 制造业转向发展中国家,另一部分将进行技术改造, 从而赢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新 工艺和新材料,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依赖; 技术进步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越来越大,使发达 国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产 生新的依赖。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
• 第一节 科技革命概论
– 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 – 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 – 21世纪初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
• 第一节 科技革命概论
– 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
•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科技革命中处于核心和先导 地位,广泛渗透于各个新科技领域。信息、能源、 材料被认为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础。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
• 第二节 科技革命的经济社会影响
– 产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 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经济交往的成本和 交易费用大大降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国际贸 易迅速崛起;为生产国际化活生产经营的跨国化创 造了便利条件;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 境。
• 促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产业和产品内分工快速 发展;一些产业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
– 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 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升级 –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
• 第二节 科技革命的经济社会影响
– 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 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劳动者日益智力化;劳动 工具日趋自动化;劳动对象日趋非天然化。 • 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 力;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管 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信息 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
• 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 术—生产一体化:战后的科技革命,明显地表现为 科学指导下的技术革命和技术革命基础上的科学发 展,二者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成为统一的变革过 程。
• 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 以前的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多为个人或企业的行为, 政府很少参与。战后许多大型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 明,都是在有关国家政府的统一组织和大力资助下 进行和完成的。
• 科技革命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性基础:极大的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本积累;改善了扩大 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扩大了商品市场。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
• 第二节 科技革命的经济社会影响
– 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升级 • 三大产业各自内部结构的升级。(1)农业现代化和 农业重心的转移:农业现代化的表现主要为农业机 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良种化;农业机构变化的 主要表现是:第一,畜牧业的发展快于种植业的发 展 ;第二,种植业中饲料谷物生产的增长超过了食 用谷物的增长。(2)工业结构的变化。发达国家工 业结构出现软化,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产业“空 心化”,另一方面是结构性失业。
• 科技与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的联系日益紧密 : 当前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综合性的,这些问题 的解决必须综合运用各门知识去解决。
•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经济全球化时代,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享一项科学技术成果,也不 可能独自封闭发展并保持科技先进水平。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
• 第二节 科技革命的经济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