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采茶歌

合集下载

绘出心中的童谣

绘出心中的童谣

绘出心中的童谣——全国少年儿童童谣绘画创作大赛童谣列表说明:此童谣列表仅供参考,参赛者可以不参考列表里的童谣,根据自己搜集到的童谣进行绘画创作亦可。

送雨帽:(广西岑溪童谣)落大水吹大风,快快送帽给阿公,不然阿公躲进山窟窿,里边黑咚咚!建屋子:(广西岑溪童谣)行桥行木,行到大姐屋,大姐不在屋。

上山砍条木,落河砍条竹,去到大平地建间屋。

广西恭城童谣三岁的娃娃穿红鞋,背起书包去上学,学,学文化;画,画图画;图,图书馆;管,管不着;着,着大火;火,火车头,老了变个小老头。

广西桂林童谣月亮粑粑,踩着踩着互渣,一跤跌倒,怪我打他,我讲我没打着他,回去告诉妈妈,妈妈不在屋,躲在门背哭,妈妈回来了,莫哭,莫哭,吃点戛戛肉。

季节歌(浙江塘栖方言)上灯圆子,落灯糕端午粽子稳牢牢,八月半月饼晓得话,(不用说)九月重阳吃栗糕。

月份歌(一)正月踢毽子,二月放鹞子,三月清明做圆子,四月养蚕做茧子,五月端午裹粽子,六月荷花结莲子,七月买把花扇子,八月天热赶蚊子,九月重阳吃栗子,十月造个大房子,十一月讨个乖娘子,十二月生个胖儿子。

月份歌(二)正月灯,二月鹞三月吹麦笑,四月打虎跳,五月端午粳,六月热蓬蓬,七月转秋凉,八月桂花香,九月九重阳,十月老酒喷喷香。

儿歌(浙江临平方言)一颗星,咯呤叮,两颗星,挂油瓶,油瓶漏,好炒豆,豆花香,挂辣酱,辣酱辣,挂宝塔,宝塔尖,戳破天,天落天,地落地,城隍庙里一个老土地,勿吃荤,勿吃素,二个鸭蛋囫囵吞,一吞吞到脚后跟,呗喽咚摔一跤,摔出一只大元宝。

(注:小孩子刚开始咿呀学语的时候,母亲抱着看星星,教小孩子念。

在宝宝哭闹的时候,妈妈哄宝宝的时候念,“星”指的是眼泪,挂油瓶,指的是眼泪水可以装一个油瓶)儿歌(浙江临平方言)月亮婆婆得得拜,拜到南山有世界,世界大,杀只鹅,世界小,杀只鸟,请请南山老舅婆,老舅婆,你有几个囡(女儿)?我有两个囡,大囡在干吗?大囡在织布。

小囡在干吗?小囡在织绸。

绸搭布,秧歌掉落地,姆妈穿大衣,嫂嫂戴头冠,哥哥做皇帝。

声声茶歌传武夷

声声茶歌传武夷

声声茶歌传武夷作者:林丽芳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05期摘要:武夷山的大红袍母树已作为古树录入武夷山世界自然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茶农在创造茶叶(大红袍)时,也同样创造了大量的茶歌。

茶歌在武夷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浓郁的地方艺术特色。

关键词:茶歌武夷山艺术特征一、武夷茶之渊源在距今约1500多年的南朝,福建兴起一种带有文化色彩的品饮武夷茶艺术,即为武夷茶艺的最早起源。

当时文人“赐封”武夷茶“晚甘侯”的雅号,蕴含“甘香浓郁、美味无穷”之意。

清人蒋蘅曾以拟人笔法为武夷茶作传:“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

”因此,“晚甘侯”应为武夷茶文化的溯源之本。

唐代诗人徐夤《谢尚书惠腊面茶》一诗中写到“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称武夷茶“偕乘雷而摘,拜水而和,慎匆贱用之”,可见其珍贵难得。

唐代品饮武夷茶开始讲究茶具、炊器,并在配水、火候方面下功夫,把茶叶、饮器和文化氛围相容并蓄,初步体现武夷茶文化的艺术内涵,为宋代茶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生产劳动与茶歌茶歌的产生,与茶农的生产劳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每年阳春三月,四面八方的各地茶商都云集在武夷山采购春茶。

早在明万历年间,《插秧采茶歌》已进入绅吏的“大雅之堂”据石城崖岭中记载: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满。

酒半酣则率小奚唱《插秧采茶歌》,自击竹附和,声呜呜然,撼户牗。

时有联唱《十二月采茶歌》。

在每年的采茶、制茶时节,茶农们都会举办一些仪式,如电视剧《武夷仙凡界》中在采茶、品茶中,茶农表现的十分兴奋,欢快的手舞足蹈,表现茶农们对茶的重视。

茶歌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在劳动中创作的民歌或山歌。

如清代流传在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其歌词是: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江西著名戏剧

江西著名戏剧
2014年11月11日,东河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62。
谢谢观看
盱河戏,流传于广昌县境的一个古老剧种。别名大戏、土戏。盱河戏 发祥于甘竹镇,原先专唱高腔,后与皮黄诸腔盱河戏相结合,遂形成以唱 皮黄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的大型剧种。因该剧种只流行于盱河流域, 1981年正式定名为盱河戏,并建立了广昌县盱河戏剧团。主要招式有起霸、 捞剑寻月、金钱跑马、观音观掌、落马擒王、团牌摆阵、长棍开操、花枪 对打等。其特点为,原专唱高腔,后以唱皮黄腔为主,表演豪放而凝重, 炽烈而规范,是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
赣剧,江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赣剧起源于赣东北,流行于江西省境内。其声腔基础为明代四大声腔 之一的弋阳腔,融合了清代中期传入江西境内的昆腔与乱弹而形成,是古 代四大声腔之一。1951年定名为赣剧。赣剧的表演风格古朴厚实,亲切逼 真,歌舞结合,声腔体系十分丰富。
2011年6月8日,赣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44。
盱河戏任何一个剧种的确立,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程式。广 昌旴河戏在这两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风采。旴河戏的音乐属多声腔休系, 以唱高腔为主,结合唱昆腔、弹腔(皮黄)、还吸收了极少量的民歌小调。 旦河戏高腔,曲调苍健激越,典雅醇丽,悠扬清雅,悦耳动听。
东河戏,江西省赣州市东河片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一。
宜黄戏(3张)宜黄腔是由西秦腔演变而成的。明末清初,当着西秦腔 在南方落脚以后,声腔上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在江西便出现了以唢呐伴奏 的二凡和以笛子伴奏的吹腔。
瑞河戏,是一种江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属于高安采茶戏的一个组成 部分。流行于江西高安、奉新、宜春等地。渊源于清康熙年间的采茶班, 清代末年又从瑞河大班中吸收了部分剧目和表演艺术,开始演出袍带戏。 但艺术上仍以表现民间生活的小戏最有特色。

采茶戏

采茶戏

影响
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 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 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 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 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 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 化。
采茶戏的形成追溯
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 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 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 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 “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 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 节的民间小戏。
发展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 最先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采茶歌再经 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 曰“十二月采茶歌”。后来,“十二月采茶歌” 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 “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 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 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 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 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 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采茶灯不断添加新 的内容,逐渐形成采茶戏。
采茶歌—十二月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
表演特性
1.综合性 2.写意性 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
采茶戏的流传
采茶戏在赣南老家诞生后,除在江西省广 为流传外,还分数支先后向闽、粤、湘、 桂等省流动。其路线为:1、自赣南传入闽 西后分为2支:一支沿武夷山流传导赣东, 赣中和赣北,甚而过长江,传入湖北黄梅; 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带,并传到台湾,成 为歌仔戏形成的基本因数。”2、自贡水流 域进赣江中下游的万安,遂川一带,然后 沿罗霄山脉向赣西及湘中流动。3经粤东粤 北传入湘南及桂南。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

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篮灯”,亦名“三脚班”。

它贴近生活的戏剧内容、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短小精悍的“三角班”体制,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模仿动物形象的表演艺术,构成了赣南采茶戏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格而深受客家人民的喜爱,成为祖国百花园中一朵姹紫嫣红的山茶花。

数百年来,赣南采茶剧演的是客家事,穿的是客家衣,说的是客家话,唱的是客家歌,跳的是客家舞,伴随客家人劳动生息,代代相传。

但如今采茶戏的现状不容忽视,多元文化的冲击,观众群体的缺失,不同程度地导致了赣南采茶戏这种传统文化的衰退。

各地采茶戏走向低迷,许多县剧团撤消或改为歌舞团,编剧创作队伍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80余人锐减到今天的不到10人。

这是一种警示。

作为赣南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并喜爱上这种戏剧,让这朵戏剧奇葩永远灿然的绽放。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去了赣州赣县的客家文化城,我最喜欢的一部采茶戏就是《阿三打铁》,其中的人物主要阿三及其师傅为主,其中叙述的故事是师傅叫阿三如何打铁,但阿三脑子有点慢,经常被师傅骂(但实际上师傅技艺也不怎么样),有一次,来了个农村妇女,她要求阿三帮她打一把菜刀,阿三和其师傅一起轮番捶打,打出了一把菜刀,那妇女取到之后,试了几天。

回来便用客家方言唱到说,你们家打的菜刀切豆腐都嫌糙,哪能切菜啊?于是一场激烈的争吵便由此展开,戏幽默风趣。

因使用赣南客家本地方言,所以男女老少都能看懂,在此地广为流传。

赣南采茶戏究其本源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

过去,一般老艺人们都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

根据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

江西省铅山县太源畲族山歌谣谚

江西省铅山县太源畲族山歌谣谚

铅山县太源畲族山歌谣谚一、高皇歌根据盘瓠传说,畲族人民还编写一部长篇叙事体的《高皇歌》,世代传诵始祖的丰功伟绩,并把盘瓠传说载入盘、蓝、雷、钟氏族谱中。

盘古造天到如今,一重山背一重人,一潮江水一潮鱼,一朝天子一朝人。

说山便说山乾坤,说水便说水根源,说人便说世人事,三皇五帝振乾坤。

盘古置立三皇帝,造天造地造人世,造出黄河九曲水,造出日月转东西。

造出田地分人耕,造出大路给人行,造出皇帝管天下,置立人名几样姓。

三皇过了又五帝,伏羲神农轩辕继,轩辕过了金天皇,传位颛顼做皇帝。

颛顼以后是高辛,出来扮作百姓人。

出朝游行天下路,转去京城坐朝廷。

高辛皇帝在朝中,刘氏尹秀坐正宫。

正宫娘娘得一病,三年头昏耳又痛。

皇后耳痛痛难当,高辛敕臣喊先生。

先生医病是高明,取出金虫何三寸。

取出金虫银盘装,变作龙孟丈二长。

一又龙眼好个相,五色花斑朗豪光。

丈二龙孟真稀奇,人人看见心欢喜。

象龙象豹象麒麟,皇帝取名喊龙麒。

一年番王起恶心,来争江山抢钱粮。

争去地盘几多郡,几多百姓遭灾殃。

边关文书报上京,高辛皇帝心惊惶。

便差京城起众兵,众兵差去保边疆。

调去兵马十万人,打了一仗失了兵。

又差上将带去打,高辛皇帝实劳心。

番邦兵马来的强,高辛兵马难抵挡。

打过几回都输了,退兵回京奏高皇。

高辛接本心惊慌,便喊朝臣来思量。

一切办法都使尽,挂出皇榜招贤郎。

皇帝准本依其奏,京城四门挂榜词:谁人捉得番王到,第三公主许为妻。

榜词挂在城四门,众人来看闹纷纷。

千万人子看过了,无人何敢揭榜文。

挂出皇榜三日整,龙麒晓得近前仰。

撕落皇榜口里衔,朝官带去见高皇。

百官上殿来朝见,龙麒奉旨去番邦。

龙麒看见心欢喜,死到临头你不知。

番王酒醉眠高楼,身盖虎皮豹枕头。

文武朝官不随后,龙麒咬断番王头。

衔了王头过海河,番邦贼子赶过来。

刀枪好似竹林笋,不得过来奈我何。

衔了王头过海洋,神仙老君来相帮。

腾云驾雾浮过海,官兵接头使盘装。

官兵接头使盘装,龙麒奉旨去朝皇。

皇帝看见心欢喜,愿招龙麒作婿郎。

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原文

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原文

挑宝镫,⽟带束腰围,真乃是能骑⾼价马,会着及时⾐。

(正末云)你看他雾鬓云鬟,冰肌⽟⾻;花开媚脸,星转双眸。

只疑洞府神仙,⾮是⼈间艳冶。

(梅⾹云)⼩姐,你听来。

(正旦唱)【后庭花】休道是转星眸上下窥,恨不的倚⾹腮左右偎。

便锦被翻红浪,罗裙作地席。

(梅⾹云)⼩姐休看他,倘有⼈看见。

(正旦唱)既待要暗偷期,咱先有意,爱别⼈可舍了⾃⼰。

(梅⾹云)⼩姐,你却顾盼他,他可不顾盼你哩。

(张千上,云)舍⼈,休要惹事,咱城外去看来。

(做催科)(裴舍云)四⽬相觑,各有眷⼼,从今已后,这相思须害也。

(张千做催打马科,云)舍⼈去罢。

(裴舍云)如此佳丽美⼈,料他识字,写个简帖⼉嘲拨他。

张千,将纸笔来,看他理会的么。

(做写料,云)张千,将这简帖⼉与那⼩姐去。

(张千云)舍⼈使张千去,若有⼈撞见,这顿打可不善也。

(裴舍云)我教你,有⼈若问呵,则说俺买花栽⼦,不妨事。

若见那⼩姐,说俺舍⼈教送与你。

(张千云)舍⼈,我去。

(裴舍云)那⼩姐喜欢,你便招⼿唤我,我便来;若是抢⽩,你便摆⼿,我便⾛。

(张千云)我知道。

(做见旦科,云)⼩姐,你这后花园⾥有卖花栽⼦么?(梅⾹云)这⾥花栽⼦谁要买?(张千云)俺那舍⼈要买。

(做招⼿)(裴舍望科,云)谢天地,事已谐矣!(梅⾹做叫科,云)⼩姐,那两个⼈拿过⼀张⼉纸来,不知写甚么,⼩姐看咱!(正旦做念诗科,云)只疑⾝在武陵游,流⽔桃花隔岸羞。

咫尺刘郎肠已断,为谁含笑倚墙头。

梅⾹,将纸笔来。

(做写科,云)梅⾹,我央你咱,你勿阻我。

将这⼀⾸诗送与那舍⼈。

(梅⾹云)⼩姐,教我送这诗与谁去也?诗中意怎⽣?见那秀才道甚的?则怕有⼈撞见怎了?(正旦云)好姐姐,你与我⾛⼀遭去。

(梅⾹云)你往常打我骂我,今⽇为甚的央我?着我寄与谁?(正旦唱)【⼳篇】你道是情词寄与谁,我道来新诗权做媒。

我映丽⽇墙头望,他怎肯袖春风马上归。

怕的是外⼈知,你便叫天叫地,哎!⼩梅⾹好不做美。

(梅⾹云)这简帖我送与⽼夫⼈去。

(正旦云)梅⾹,我央及你,要告⽼夫⼈呵,可怎了!(梅⾹云)你慌么?(正旦云)可知慌哩。

黄梅戏起源--采茶调

黄梅戏起源--采茶调

怀抱琵琶三弦子呃 轻轻弹过雁门关 三是三弦子呃 雁是雁门关 两泪汪汪望呃家乡啊 四月采茶难又难 姐在园中插早秧 扯得秧来茶又老 采得茶来秧又黄 茶是茶又老呃 秧是秧又黄 采茶姑姑两呃两头忙啊 五月采茶是端阳 舟下水闹长喽江 两边坐的是划船手喂 中间又坐打鼓郎 划是划船手喂 打是打鼓郎 悼念屈原在汨呃罗江啊
正月采茶是新年 姐妹双双进茶哟园 十指尖尖把茶采 采起细茶转家哟园 把是把茶采也呃 转是转家园 采茶辛苦吃也吃茶甜 二月采茶是春喽分 姐在房中乡手巾 两边绣的茶花朵呃 中间又绣采茶哟人 茶是茶花朵呃 采是采茶人 采茶姑娘手喂手巧灵 三月采茶三月哟三 昭君娘娘和北番 怀抱琵琶三弦子呃 轻轻弹过雁门关 昭君娘娘和北番
活中的劳动动作中提炼模仿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但就是这些写实性的舞蹈,才更易理解, 更符合广阔群众的欣赏口味。
(三)反映在音乐上
黄梅戏在刚刚开展成整本戏时,其音乐就是流行于南方的“采茶灯〞,和北方的“花鼓灯〞 相结合,这里的采茶灯就是以采茶调为原型,他是容纳了描写茶山风情及茶民生活的民谣、 民间歌舞,并加以整合,在灯会中表演,在黄梅戏传统小戏?采茶记?中还有采茶、盘茶、贩茶 等段落。由于记谱法的不健全,黄梅戏的音乐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但在传承的过程中 又杂糅了南腔北调,如:凤阳花鼓的节奏,越剧、评剧的唱腔,梆子腔和西北音调等,再加上 安庆地区方言特有的音乐节奏和腔调,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由于它处于不断改进,不断变化 开展之中,在现存的黄梅戏音乐中已经很难发现“采茶灯〞的影子了。但是再黄梅戏的一 些唱腔中还依稀能发现采茶调留下的蛛丝马迹。黄梅戏的唱腔主要有三种:主腔(板腔 体),花腔(曲牌体),三 腔(两种兼有),其中的花腔属曲牌体,从民歌中来,是由各种民歌 曲调连 接而成,采茶调在开展成为黄梅戏以前,已经积累了百余首小曲杂调的花腔体系,当然在走 上舞台时,花腔小调已更多的具备了戏剧音乐的特点,但仍有采茶调的很多特征:调式色彩 明朗丰富;节奏具有民间舞蹈的特征;唱词中大篇幅采用衬字、衬词。采茶调中使用衬 字衬词的情况比起其他民歌都要频繁的多,如采 茶歌中的?汲水调?,表达实际意义的词只有 “走出门来抬头看,三条大路毒中间,奴家的小情哥’’这二十字,但加上衬词以后,就成了 “走出门来咦么郎当,抬头看呀么郎当,三条大路嗨还咦儿呵嗨嗨呀儿呵走中间,咦么郎当, 郎的郎当,唆儿来,唆儿来,唆儿来,嗨嗨咦嗨呵,唆儿来,唆儿来,奴家的小情哥。〞而黄梅戏就 直接继承了这一特点,比方?打猪草?,?夫妻观灯?等很多剧目都大量运用了衬字、衬词。衬 字、衬词的运用更能渲染气氛,增加趣味感,点染观众和演员的情绪。黄梅采茶调在特定的 环境下,产生、开展,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流入安徽,最终开展成为一个全新的剧种―― 黄梅戏。采茶调在内容、形式及审美心理上都给了黄梅戏以决定性的影响。但黄梅戏是 开放性的,它将一边承袭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延展着东方艺术的审美情感;一边窥视着 世纪的曙光,放射出新文化的迷人风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月采茶歌
正月采茶是新年,二十四女打秋钱头顶南瓜有地富,这是黄昏李翠连二月采茶茶发芽,手搬技子采茶芽郎采多来妹采少,将多有少转回家三月采茶茶叶青,妹在家中绣手巾两边绣起茶花朵,中间绣起采茶人四月采茶茶叶黄,妹在家中两头忙以头忙忙又自可,外头忙忙大麦黄提起大麦高掉起,提起小麦早栽秧五月采茶茶叶圆,妹在家中绣龙船龙船绣起千匹马,山神土地保平安六月采茶夜难当,多栽杨柳少栽桑栽棵杨柳清明采,栽棵黄桑多阴凉有心栽桑桑不发,无心插柳柳成双七月采茶茶叶虚,妹在家中绣郎衣绣起张郎李脚短,李郎穿得伞布西八月采茶茶叶香,风吹茶叶满山香大姐回头看二姐,二姐回头看小郎九月采茶是重阳,重阳早就桂花香人家早酒有人吃,妹家有酒无人尝
十月采茶过大江,脚踏船头进四梁过了大江慢慢走,再走十里到家乡十一腊月下大霜,脚又乾来手又僵写封书信带回去,大布鞋子做两双大布鞋子不行迟,毛莲草鞋编两双腊月采茶过年冬,十担茶笼九担空要等腊年春三夜,茶树脚下又相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