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大行书作品的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三大行书的认识

三大行书的认识

三大行书的认识
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其字体特点是以笔锋的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法,线条较粗,笔画浓重,笔画之间有明显的连贯关系。

行书分为楷行、草行、隶行三大类,对于熟悉这门艺术的人来说,三大行书都有着不同的韵味和表现方式。

首先是楷行,这种字体慷慨、舒展而稳重,意蕴深厚。

楷书是一种正式的官方写法,也是最为常见的书法字体。

乍一看之下,它似乎十分简单,但实际上却要求非常高的功力与技巧。

楷书更注重结体与笔画的规范性,具有端庄大气、刚中有柔的特质,能带来高贵、沉稳的感觉。

其次是草行,草书飘逸豪放,速度快、字形变化大、筆劃簡略,其笔画的外形像草的轻藐和随性。

草书的书法技巧灵活、神韵激昂、刚柔相济,感性而不受束缚,富有生命力的境界。

它生动跳跃,明快有力,表现出极富活力与动感的艺术特色,是表达书法家独特个性和情感的途径之一。

最后是隶行,这种字体对于写字者的技巧和功力要求极高,隶书的笔画紧凑而有神韵,颇具规矩和秩序。

隶书结体面貌平稳而流畅,拙劣的墨笔却能构成深邃的文意,又使人感到庄重和严谨,体现出一种气韵高雅的感觉。

隶书在石刻、书碑上应用广泛,其正统性和古朴风格备受赞赏与推崇。

三大行书各有侧重,楷书则是最常用最正式的书法字体,草书追求情意和自由,而隶书则是最具古朴与庄重感的书法字体,选择不同行书,也往往是书法家根据作品的特点和情感背景做出的自我表达。

在学习和欣赏书法过程中,多了解这三大行书的不同特点,对于提升我们的美学和文化素养也有极大的益处。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

从天下三大行书,来领悟书法“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胜军的空间2019-12-28 11:36:05被公认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三大行书都不是“正式的作品”,都是草稿。

可能正是因为“三大行书”都是草稿,所以书写时反而能够意随笔走,笔随意转,就是你的笔能够随你的心意在流转在流动。

要把书法写最好,必须达到笔随意转的层次,才能“我手写我心”,才可以将心情流露在笔画之中,“心中有神,下笔有鬼”,往往有意为之的创作,反倒写不出精品!但有了技术,也不一定是艺术,就像现代人写书法的态度,就算技术够了,却不讲究文字内容,写字的时候和书写内容没有感应,当然也就很难有什么艺术而言。

颜真卿《郭家庙碑》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爱作书契,政代结绳,删述侔功,神仙等妙,苟非达人上智,孰能玄鉴入神。

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

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挥毫之际,各成体质。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项穆的论述,他清楚指明了写字的最本质的特性: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即使经过严格训练,在写字的当下所表现出来,还是个人的特性!从这个观点,我们才有办法理解,为啥王羲之是潇洒的,颜真卿是正气凛然的,而苏东坡又是多么旷达豁然于人世一时的荣辱。

王羲之《快雪时晴贴》《兰亭序》:美的极致见证在文学家眼中,魏晋是中国最“风流”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政府、社会都动乱到极点,文学艺术的发展却灿烂无比。

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学与艺术都是依附政治和政权的歌功颂德上,到了魏晋,文学与艺术的“美的功能”才开始被当作严肃的目标追求,客观的社会条件是,魏晋时期开始把美当作一种独立的功能来追求和享受!冯承素的《快雪时晴贴》在文学中,刘义庆一部《世说新语》记载了那个时代600多人的言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著作行书和内容,因此在此之前的传记,不是帝王就是名臣,也很少有生活的点滴,这样的记录为后世揭示了风流倜傥的文化现象。

行书主要流派及艺术特征

行书主要流派及艺术特征

行书主要流派及艺术特征行书是一种典型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二者兼美的书体,是书法史上的主流书体,它自然为历代书家所钟爱,也让历代书家在其中尽展其能。

一千多年来,擅长行书而有成的书家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他们构成了行书发展史上的壮观,也使行书风格的演变错综复杂。

按照书家取法的源头、变法的依据以及行书笔法的演变走向和历史已然呈现的创作风貌,我们可以将行书的历史纳入四大风格体系之中:即二王行书体系,颜真卿行书体系,碑体行书体系,由早期简牍生变而成的行书体系。

这四大风格体系在史的纵面上存在着先后序列,并表现为行书风格的嬗递和走向多元,在当代则呈现为共存并列状态。

一、二王行书体系二王行书并不是行书“书体”的源头,但却是后世行书“风格”的主要源头。

在王羲之前,行书已然是一种通行的书体,在王羲之生活的早期,则是文人士大夫效法的书写风范,是当时的一种“流行体”。

王羲之变法而成“新体”,使行书书体趋向完善,也使行书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王羲之的“新体”源于这种“流行体”,其风貌新变,体势流美,书写便捷,而且其表现的“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审美风范与东晋士大夫在“玄学”氛围浸淫下形成的萧散淡泊精神意态相谐相容,所以很快被年轻士人接受,成为新的“流行体”。

从书体历史看,行书的体势也于此时完成了它的演变,进入长期的稳定状态,所以,王羲之行书自然成为行书的基本书写规范,后世书家的“变”,几乎都是以王体为依据的,这就客观上了形成了书法史上庞大的王羲之行书体系。

身为王羲之的传人,王献之很好地继承了其父的艺术风范,特别是在行书上,“子敬才高识远,于行草之外,更开一门”。

从世传王献之《廿十九日帖》《地黄汤帖》看,其行书在精神层面上确实与其父一脉相承,萧疏洒脱、妍美流畅是审美主调。

但王献之行书体势更为宽博,造型更为端严,笔法上则由内捩而为外拓,意态上也更见放纵自如。

所以他的行书大都偏向于草,偏向于开扩纵横,后代许多草书家往往于此取法。

浅谈三大行书作品的艺术风格

浅谈三大行书作品的艺术风格

浅谈三大行书作品的艺术风格中国书法史上,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

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

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祭侄季明文稿》(又称《祭侄文稿》),书者颜真卿,,它也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麻纸本,行书纵 28.2 厘米横 75.5 厘米,23 行,每行 11—12 字不等,共 234 字;此帖原系祭文草稿,颜真卿本无意作书。

但正因无意作书,不工而极工。

整幅字写得气势凝重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祭侄稿》卷面并不清爽,字迹匆促,涂抹删补之处时时可见。

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溢于笔端,满纸都是对叛贼的仇恨,对亲人的痛悼。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法论文院系:生物技术学院专业:生物科学班级:2010级二班姓名:王文娟学号:10101100131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

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第一行书:《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晋对于行书,古有多种论述,唐代张怀瓘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

”又说:“案行书者,反汉款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

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行书。

”清宋曹曰:“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流行,如云行水流,浓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这正如有“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的比喻。

从已经出土的《居延汉简》、《武威医简》和《流沙附简》等汉人所留下的墨迹看,类似今日行书的用笔和结体比比皆是,西安出土的“桓帝永寿二年瓮”(即东汉末年,公元156年)上所写的行草,可能出自当时工匠之手,浑厚质朴,颇有流动感,从中可窥视楷隶向行书的转变,因此,行书的出现可推至两汉时期,并非汉末刘德升所造。

我们说,一种书体之形成,从草创到臻于成熟,城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演化过程,有知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才智,决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

说刘氏“以行书闻名于当时”,则更更为合适。

行书的演变发展达到高潮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马宗霍《书林藻鉴》曰:“晋人书以韵胜,以度相高,夫韵与度,皆须求工于笔墨之外也,韵从气发,度从骨见,必内有气骨以为之斡,然后韵敛而度凝。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下面爱书法的为大家带来天下三大行书的介绍与书法鉴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贵族,来到绍兴郊外的兰亭。

众人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在兰亭下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

雅士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顺流而下,遇到障碍,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写诗助兴,吟不出诗的就被罚酒。

这次聚会,共成诗37首。

微醉的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提笔作序,他乘兴写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序》点击查看大图《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笔法遒媚飘逸、浑然天成,全帖二十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却各具奇妙而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据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写此帖,均不如初作满意,遂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修禊两年之后,王羲之因与扬州太守王述有矛盾,便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从此退隐田园。

王羲之一生作品丰厚,这篇随手写下的《兰亭序》,因其情感与书法水平的自然流露,而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宝书。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兰亭序》不仅以书法优美著称,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追忆春天的氛围和友朋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安逸。

随之笔锋一转,欢聚转瞬即逝,抒发了好景不长、死生无常的感叹。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兰亭序》,不仅是喜欢王羲之飘逸的笔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

那天的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终极生活态度,被后人所长久地向往。

《兰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宫中,梁朝战乱流落民间。

三大行书背景,观后感,结体,线条

三大行书背景,观后感,结体,线条

三大行书背景,观后感,结体,线条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又称《兰亭宴序》、《兰亭序》、《临河序》、《修》、《序》、《诀》。

序述兰亭山水之美,相聚之乐,抒发作者无常之感,生死无常。

《兰亭序》表达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凰精神、胸怀情怀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古人说,王羲之行草如“风出袖,明月入怀”,比喻绝妙。

天下第二行:《祭侄手稿》(颜真卿),因为这份手稿是在极度悲愤的心情下写的,并不在意笔墨的笨拙,所以字随书法家的心情起伏,纯属自然的精神表达,心平气和。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是罕见的。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苏轼),以凄凉惆怅的风格书写,正是在这样的心情和情境下,书法才感慨万千。

全程跌宕起伏,快而稳,喜气洋洋,一气呵成。

苏轼把诗中心境和情感的变化体现在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或偏,变又变,易断,自然。

其结亦奇、大或小、疏或密、轻或重、宽或窄、交错、随意、千变万化。

因各世家的赏识和赞誉,世人称《汉史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颜真卿《祭侄稿》合称。

《天下三书》,或简称《汉书帖》为《汉书帖》。


下第三行书。

”有人对比“天下三大行书”说:“兰亭序”是超人
的体裁,“解解”是最圣贤的体裁,而“寒食”是士大夫的风范,
相得益彰,各显神通,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行书的特点及风格

行书的特点及风格

行书的特点及风格
中国书法的历史久远,它是一种展示文字的美的艺术形式。

行书是汉
字的书写方式,它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一、行书的特点
1. 水墨行书信朴真挚:汉字行书以水墨为写作媒介,写作时要注重按
照笔便原则,勿违其自然而追求艺术美感,使其显得自然而真挚。

2. 画线格局端秀:行书的每个字符都应遵循五行的规律,行书的每一
行都应有始有终,力图将字节排列成有艺术感觉的一篇文章,使空间
显得圆润优雅。

3. 层次分明:行书可以使字体形成层次清晰的排列,上下衔接流畅,
并通过空间来表现字符的大小感。

二、行书的风格
1. 楷书:楷书是以宋、元字体为基础,横、竖线稳定分明,有秩序感,笔画圆润温和,是行书中最为经典的一种书体。

2. 行书:行书更注重行文的美感,重视写字的气势流畅度,使汉字的
质感有突出的强烈感觉。

3. 歇后语:歇后语是古老的中国文字风格,它更着重文字图案的展现,根据文字风格做出一些超出常规字形,让文字在平面上形成一个特殊
的几何图形。

4. 草书:草书是行书中最代表无节制的书体,它在书写时会有自由的
流畅感,在字句之间有更大的张力,使其显得有一种洒脱的自由感。

5. 篆书:篆书是一种最古老而又原始的文字形式,它以文字的节奏感
为重点,采用大量的曲线符号,并有一定的变形规律,使其成形雕琢
感强烈。

总之,中国行书有自己特定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国古
典文化深厚的艺术美感,在传承与发展中始终贯彻着一脉相承的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三大行书作品的艺术风格
中国书法史上,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

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

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祭侄季明文稿》(又称《祭侄文稿》),书者颜真卿,,它也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麻纸本,行书纵 28.2 厘米横 75.5 厘米,23 行,每行 11—12 字不等,共 234 字;此帖原系祭文草稿,颜真卿本无意作书。

但正因无意作书,不工而极工。

整幅字写得气势凝重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祭侄稿》卷面并不清爽,字迹匆促,涂抹删补之处时时可见。

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溢于笔端,满纸都是对叛贼的仇恨,对亲人的痛悼。

颜真卿完全是情之所至,开篇书写时,心气尚显平静,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随着言词的深入,行草书渐趋相杂,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再也抑制不住满腔悲愤,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

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书者心绪自然流露。

真可谓以文哭,以墨哭,血泪滴于笔,浩气充于文。

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

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

“天下三大行书”被誉为经典,有其各自独特之处。

就书风来说,《兰亭序稿》更加飘逸浮游、优雅唯美,《祭侄文稿》更加放荡不羁、浑着朴实、雄健挺拔,而《黄州寒食帖》则是趣味丰富、裘厚率意。

三者创作时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所形成的韵律节奏也往往出现差异,相比之下,《祭侄文稿》的节奏最快,体现出颜真卿痛失亲人、欲哭无泪时极度激动的悲愤之情;《兰亭序稿》节奏相对适中,全篇自始而终流畅自如、一气呵成,如潺潺流水,恣意流淌;《黄州寒食帖》节奏变化忽快忽慢,由于苏轼将凝重的心情带入了作品,使得文字整体风格较前两幅遒劲厚重,节奏似乎更加缓慢。

从《兰亭序稿》到《黄州寒食帖》,行书的发展经历了形式、风格、意境等方面的变革,不仅在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方面,还在人文精神方面影响着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天下三大行书” 广为历代书家所效仿,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三座里程碑,它们为行书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奠定了基础性的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