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第14章 市场失灵与外部性)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第14章  市场失灵与外部性)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第14章  市场失灵与外部性)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

第十四章市场失灵与外部性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外部性问题

1.外部性的产生

(1)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也称“外部经济”,是指一个行为主体的行为没有通过价格而给另一个行为主体带来成本或收益的经济现象。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在有些场合,一些人的经济活动,会给不从事这种活动的另一些人带来收益或损失,那些得到收益者无须付费,而蒙受损失的人也无法得到补偿,这样外部性就产生了。

(2)外部性的分类

①按照外部性结果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a.如果一些人的经济活动给不从事这种活动的另一些人带来收益,而得到收益的人无须付费,这种外部性称为正外部性;

b.如果一些人的经济活动给不从事这种活动的另一些人带来损失,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这种外部性称为负外部性。

②按照影响范围,外部性又可以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a.当一个生产者从事的经济活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他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报酬或支付成本时,就是生产的外部性。

b.当一个消费者从事的经济活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报酬或支付成本时,就是消费的外部性。

经济活动存在外部性,就意味着某种收益或成本没有反映在市场价格当中,从而导致价格扭曲,使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2.外部成本

(1)单个企业的外部成本和产出

由于外部成本并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因此它会成为经济无效率的一个原因。图14-1(a)显示了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生产决策,图14-1(b)为假设整个行业都产生相似的外部性时的市场供求曲线。同时假设该行业的生产函数是固定比例的。

图14-1 外部成本

假设纸的价格为

P,图14-1(a)中的MC曲线表示该厂商的边际私人成本(MPC或

1

q时达到利润的最大化,此时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即边际MC)。该造纸厂在生产的产出为

1

收益。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该厂商的边际成本应该是其内部成本加上外部成本,即边际社会成本(MSC),因此M SC M C M EC

=+,MEC为该厂商的外部边际成本。边际社会成本曲线MSC与价格线在产出为*q处相交。

(2)行业的外部成本和产出

在图14-1(b)中,MC曲线是该行业的供给曲线。MSC曲线代表该行业所有厂商的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的总和,即M SC M C M EC

=+。如图14-1(b)所示,有效的行业产出水平是额外一单位产出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的产出水平。由于需求曲线衡量了消费者的边际收益,有效产出为Q*,即边际社会成本曲线MSC与需求曲线D的交点处所决定的产出。然而,该行业的竞争性产出是

Q,为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的交点处所决

1

定的产出。显然,行业的产出水平太高了。

(3)外部成本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外部成本既导致了短期的无效率,也导致了长期的无效率。当产品的价格高于生产的平均成本时,厂商就进入一个竞争性行业,而当价格低于平均成本时,厂商就退出该行业。在长期均衡中,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但是,当存在负的外部性时,平均私人生产成本低于平均社会成本。结果,从社会成本来看,当某些厂商离开该行业才有效率时,这些厂商却仍然留存行业内。

3.外部收益

外部收益并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因此它们导致某种商品生产得太少。图14-2中,MC 表示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假定其固定不变,因此在图中是一条水平线。需求曲线D衡量产品对居民的边际私人收益(MPB),该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因为在种植量小的时候边际收益大。根据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处决定的最优水平,此时市场均衡价格为

P,

1

均衡产量为

q。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一均衡并非最优。图14-2还显示了边际外

1

部收益(MEB),MEB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边际外部收益递减。将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外部收益相加,即可得到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SB)。这样,社会最优供给应该是边际外部收益曲线MEB和边际成本曲线MC的交点处所决定的产量*q,此时,边际社会收益等于

种植的边际成本。结果价格

P太高,要鼓励达到有效率的供给水平*q,就需要较低的价格*P。

1

图14-2 外部收益

二、外部性的校正方案

1.税收手段

税收手段是指政府向制造污染的企业征收排污税。税收方案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最先提出来的。庇古认为,如果要达到社会总福利的极大化,任何经济活动的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必须相等。因此,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对带来外部成本的当事人征税,税额等于边际外部成本。

(1)对负外部性征税

在图14-3中,A点表示完全竞争的均衡产出水平。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说,由于外部成本的存在,A点的产量(Q Q*

>)过多,造成了负外部性,所以,政府应该对厂商征税。假设税收额为T,它等于社会最优产量Q*下的边际外部成本,即T E B

=-。结果,外部成本就转化为企业的内部成本,企业的供给曲线由MC上升到MC T

+(即图14-1中的*P点),因此市场均衡将达到帕累托最优点E。

图14-3 对外部成本征税

(2)对正外部性补贴

对于产生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政府可以给予补贴以鼓励生产或消费。在图14-4中,如果没有补贴,衡点是A点,

q要低于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q*。政府对每一单

1

位的供给量给予补贴额T来实现。T是最优种植量q*下的边际收益,即T E B

=-。结果,边际成本下降了,外部收益转化为内部收益,因此供给量将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q*。

图14-4 给予外部收益补贴

(3)评价

尽管庇古税收和补贴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因为:

①用税收或补贴克服外部性的最大缺陷在于政府很难确切地掌握有关外部成本或外部收益的信息,因此很难确定边际污染成本或边际收益。

②由于受外部经济影响的第三方也不一定确切地了解他到底遭受多大程度的损失或得到多大程度的好处。

可见,只要有关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的信息是“隐藏的信息”,庇古提出的税收或补贴政策就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征税和补贴的效果是否理想,关键在于政府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以使税收或补贴与相关的外部性正好一致。

2.排污标准

(1)排污标准的概念

排污标准是对厂商可以排放多少污染物的法定限制。政府通过调查研究,确定社会能够容忍或承受的环境污染程度,然后规定各企业所允许的排污量。凡排污量超过规定限度的,政府将给予企业经济或法律惩罚,如处以高额罚金,甚至刑事惩罚等。显然,政府在采取这种方法控制污染时,必须首先确定一个所允许的最高污染标准,这个标准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考虑应该是最优的。否则,任何方案的施行都会造成对社会福利的损失。

(2)最优排污水平

社会最优的污染程度应该出现在排污的边际社会成本与治污的边际成本相等的时候,因此从图14-5中可以看到,MSC曲线和MCA曲线的交点E就是均衡点,该点处对应的W*是社会的最优污染量,即成本最低的污染。在E点左边,如

W点,污染程度较轻,MSC小于

1

W点,污染程度较重,MSC大于MCA,MCA,则排污水平可以适当扩大;而在E点右边,如

2

则污染水平应当降低。因此,W*代表企业最优的排污水平。

图14-5 最优排污水平

(3)排污标准与排污税的选择

如图14-6所示,企业通过安装减少污染的设备来达到排污标准W*。如果安装减少污染设备的成本引起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向上移动,只有产品的价格高于平均生产成本加上减污费用时,生产才能有利可图。因此,通过排污标准可以保证企业有效率地进行生产。

图14-6 排污标准和排污税

排污税是对企业排放的每单位污染物的收费。如图14-6所示,对企业来说,K元的排污税将会产生有效率的行为。通过收税,将使企业的污染降低到W*的最优水平。

因此,当对所有厂商制定相同的排污标准时,排污税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同样的效果。然而,排污标准制度的好处在于,排污标准一经制定,只要严格执行,人们对该政策下所形成的污染程度就能有比较确切的估计。而在税收政策下,实际排污量有待各厂商来决定,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税率时对实际污染程度难以估计。因此,在实践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办法。

3.可转让许可证

在这种办法下,购买许可证的厂商是最没有能力减少污染的厂商。在完全竞争的排污许可证市场上,当处于均衡状态时,许可证的价格等于所有厂商的边际减污成本。可转让的排污许可证方案是一个政府干预程度较低的方案。因为它是用价格机制来治理污染,同时,它吸收了排污标准方案和税收方案两者的优点,因此,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了这种做法。

三、产权与科斯定理

1.产权的内涵及其特征

(1)产权的内涵

产权是描述人们或企业可以对他们的财产做什么的法律规则,是市场经济中以财产为客体的多种权利的总和,是社会民事权利主体依法对财产实行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并享有

财产收益的权利及权能体系,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生产关系基础。产权包括了一系列的权利: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

(2)产权的特征

①产权形式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与强制性。产权主体及其财产关系只有被法律认可时,才能得到确立和保护,产权界定、规则制定以及调整都有法律依据。

②产权内容具有实体性和利益性。产权主体以经济实体为载体运营自己的财产,运营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财产收益。

③产权运营具有自主性。产权主体对财产客体的运营有完全自主性,不受外界任何主体的干预。

④产权的制度安排具有激励性。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会形成不同的激励结构和机制,决定使用财产的方式,产生不同的使用绩效,形成不同的效率状态。

(3)产权的基本功能

①财产归属的界定功能。产权确立了产权主体对财产客体的自主权,保证了产权主体使用财产的利益实现。

②规范与约束功能。明确了产权主体内部及产权主体之间的权力、利益与责任关系,保证了财产运营的规范化与有序化。

③效率增进功能。产权界定为选择和构建有效的财产使用方式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为财产的交易、自由流动与交易的合约形式创造了必要条件,增进了财产配置的效率。

2.科斯定理

(1)科斯定理的基本含义

科斯定理基本含义是:如果产权界定清晰,并且界定产权而发生的协商或谈判等活动的交易成本为零,那么在具有外部性的市场上,无论初始的产权属于哪一方,交易双方总能够通过协商谈判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2)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指围绕自由交易而发生的任何谈判或使契约强制执行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订立或执行契约的成本、防止交易的参与者在议价时进行欺骗的成本、维持所有权的成本、监督和执行成本等。科斯定理成立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是:交易成本为零。事实上,只要发生交易和谈判,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成本。而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产权的不同界定就会对市场效率产生影响。

3.交易费用

(1)交易费用的含义

交易费用是在市场交易中,用于策划、签约及履行合同的一种资源性支出,包括获取信息的费用、签订合约的费用、履行合约的费用、预测的费用。交易费用是社会财富或者资源的一种浪费,但是一个社会却不能完全消除交易费用。

(2)交易费用形成的因素

①交易要素,主要包括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潜在交易对手的数量;市场的不确定性意味着对有关交易双方的相关信息难以把握;交易的难度日益加大。

②人的因素,包括人的有限理性和投机取巧。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很难准确计算出对方的交易动机,人们各自怀有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从而增加了谈判和达成合同的一系列费用。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11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均衡模型)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十一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均衡模型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开放经济概述 1.国际收支平衡 (1)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差额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或者国际账户来表示。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对一国与其他国家交易进行概括的一组账户,其中国际收支差额被分成两个部分,即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经常账户中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和进口、投资收入以及净转移支付。资本账户包括净资本流动等,还包括统计误差或者错误与遗漏项目。 (2)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 国际贸易对总支出的影响由净出口来衡量,出口减去进口称为贸易余额。国际收支差额是外汇市场上对一国货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差额。如果供给的货币总额等于需求总额,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当外汇市场对货币的需求超过供给时,出现国际收支盈余。 2.汇率及其决定 (1)汇率的概念 汇率是本国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的价格,是把国家间资本流动和商品流动联系起来的机制。名义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比价。实际汇率是两国商品的相对比价,也称为贸易条件,表示在两国进行贸易时,商品是按什么比例交换的。计算实际汇率的公式是: 实际汇率=名义汇率×本国商品价格/外国商品价格 现实中实际汇率一般按照两国间一般价格水平来决定,如果用e 表示名义汇率,P 表示本国的物价水平,*P 表示外国的物价水平(以外币计),则实际汇率/eP P ε*=。因此,实际汇率相当于以外国商品表示的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 由于/eP P ε*=,名义汇率取决于实际汇率与两国的价格水平,所以有: **////e e P P P P εε?=?+?+? 用*π和π分别表示外国和本国的通货膨胀率,则: ()//e e εεππ*?=?+- 因此,名义汇率的变化率取决于实际汇率的变化率加上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外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本国的通货膨胀率,那么本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上升。 3.对外净投资与净出口 进入一国进行投资的货币叫做资本流入,进入其他国家的货币叫做资本流出。资本流入减去资本流出称为资本净流入,也就是对外净投资。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总支出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0章 预期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十章预期理论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 行咨询。 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它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何在? 答:(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解释 ①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这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通货膨胀越高,则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则越高。 ②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实际得到的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在此前提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在长期中,人们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人们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这时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 ③理性预期学派所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其特征是预期值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一致的。在这种预期假设下,短期中也不可能有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即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2)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 凯恩斯主义认为,无论在短期与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存在关系,从而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与长期中都是有效的;货币主义认为,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交替关系,而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从而认为宏观宏观经济政策只在短期中有效,而在长期中无效;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没有交替关系,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第6章 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 第六章 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显示偏好 1.显示偏好的概念 (1)显示偏好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萨缪尔森提出了“显示偏好弱公理”(WARP )。在此基础上,霍撒克提出了“显示偏好强公理”(SARP ),而里克特则进一步提出了“显示偏好的合同公理”(CARP )。经济学家们以显示偏好弱公理为基础,重新证明了需求定律;以显示偏好强公理为基础,重新推导出了无差异曲线。 (2)显示偏好的定义 显示偏好是按某种预算实际选择的消费组合,和按这种预算能够购买但并未购买的消费组合之间的一种关系。如图6-1所示。 图6-1 显示偏好 图6-1中描绘了两个需求束()12,A x x 、()12,B y y 。消费者是一个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典型代表。若()12,A x x 是该消费者在预算线1时的最优消费组合,它比消费者在预算线1上能购买的其他任何消费组合都好。 (3)显示偏好的数学表达 对于显示偏好的分析用代数方式可以表达为: 设A 是消费者在收入为m 时按价格()12,p p 购买的消费组合。在当前的价格和收入水平下,B 也是有能力购买的一种消费组合则有: 1122p y p y m +≤ 由于A 是按既定预算实际购买的消费组合,则它一定满足等式形式的预算约束: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篇至第五篇【圣才出品】

第一篇宏观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其目的是对产出、失业以及价格的变动作出经济解释,并对这些变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和政府政策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学围绕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展开:①提高经济增长;②降低失业率;③降低通货膨胀率;④平衡国际收支。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基础性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 (1)总量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总量研究方法又被称为整体分析,是以经济发展的总体或总量为着眼点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在假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来进行的,它把制度因素及其变动的原因和后果以及国民经济的个量都看成是不变的和已知的,在此前提下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两种。实证分析方法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只研究客观经济规律,考察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这些规律或关系对经济行为结果进行分析、预测;规范分析方法主要涉及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等问题,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规范经济学要对经济现象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分析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因此它具有特别明显的主观性。 (3)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又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个市场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各个市场之间均衡的建立与变动,是在各个市场的相互关系中来考察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 (4)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换句话来说,静态分析考察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动态分析考察各种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把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三种分析工具: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5)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说明经济现象的性质及其内在规定性与规律性;定量分析则是分析经济现象之间量的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至第十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总需求理论 6.1复习笔记 一、金融市场及利率的决定 1.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及其结构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金融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是实现货币借贷、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资金融通一般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 (2)货币市场与利率 利率是借款的成本或为借款人资金支付的价格(通常表示为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比)。外汇市场是指从事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汇率是用其他国家货币表示的一国货币的价格。 2.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点上经济中所拥有的货币存量,根据统计口径的不同,一般可将货币供给划分为 M、 M、2M等。 1 (1)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体系的监督者,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一般可以控制基础货币的总量,基础货币指的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总额。 (2)存款与货币创造 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百分比一般称为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比

率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出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率。 假定:①商业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②不存在支票存款向其他储蓄存款的转化;③不存在现金从银行的漏出。设支票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r,银行的初始准备金为R?,则我们可得整个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增加额为:() ?=??。其中,D?为银行体系支票 D R r 1/ 存款总额的变动;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为银行体系准备金的变动。 3.货币需求 (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①现金交易数量说 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购买产品和服务。费雪的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式”为: 货币×流通速度=物价×交易量 M V P T ?=? 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式反映了在交易中货币的支付总额等于交易商品或劳务的总价值。用经济的总产出国民收入来代替交易次数。数量方程式变为: 货币×货币流通速度=物价×产出 ?=? M V P Y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基本可以视为常数。只要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的,也就意味着货币需求完全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 ②现金余额数量论 马歇尔和庇古等剑桥学派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论,开创了从个人资产选择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分析方法。剑桥学派在作结论时,简单地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同财富的名义值成比例。剑桥方程式为: =?? M k P Y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4章 内生增长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四章 内生增长理论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尴尬境地”是什么? 答:新古典增长理论对生产函数的性质进行了规定,即要素边际产出递减,规模报酬不变;更严格的稻田条件规定在要素趋于无穷大时,要素的边际收益为零,即()lim 0k f k →∞ '=。在索洛模型中,这个条件保证了稳态的存在;在拉姆齐模型中,这个条件保证了目标函数的收敛性。但根据这一条件,随着资本增加,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会收敛于利息率,这时,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力增加,则不会再有投资,经济也停止增长。而在现实中,发达国家人口几乎停止了增长,资本也较不发达国家丰富,但发达国家的资本却没有流入最贫穷且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现实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又被称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尴尬境地”。 2.新古典增长模型与内生增长模型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有罗默、卢卡斯和阿罗等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与整个60年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三个: (1)假设条件不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假设资本边际收益不变。这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关键区别。另外,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技术是外生的,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和资本一样,是“内生”的。 (2)储蓄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在索洛模型中,储蓄引起暂时增长,但资本收益递减最终迫使经济达到稳定状态,在这一稳定状态下经济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相反,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和投资可以导致经济持续增长。 (3)结论不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率是内生的,即促使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模型内决定的,储蓄和投资会引起经济的长期增长。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则是经济增长取决于外生的技术进步,而储蓄只会导致经济的暂时增长,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最终使经济达到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稳定状态。 3.包含了“干中学”和知识外溢的内生增长模型是以什么样的函数形式将这两个假定内生化的?又是如何解决了竞争性均衡与规模报酬递增的矛盾的?为什么说在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上存在问题? 答:(1)“干中学”的含义是指企业增加其物质资本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率生产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1章 博弈论与企业策略)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 第十一章 博弈论与企业策略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什么是博弈的标准式表示?在博弈的标准式中,什么是严格劣战略? 答:(1)标准式表示又称为战略式表示,在这种表述中,所有参与人同时选择自己的战略,所有参与人选择的战略一起决定每个参与人的支付。参与人“同时选择”的是战略,是参与人行动的全面计划和准则,而不是行动。因此,战略式表述也可以用来描述动态博弈。 标准式表示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博弈的参与人集合:i φ∈;()1,2,,n φ= ; 第二,每个参与人的战略空间:i S ,1,2,,i n = ; 第三,每个参与人的支付函数:()1,,,i i n u s s s ,,1,2,,i n = 。 所以,{}11,,,,n n G S S u u = ;代表战略式表述博弈。 (2)严格劣战略的定义:令i s '和i s ''是参与人i 可选择的两个战略(即i i s s '∈,i i s s ''∈)。如果对于任意的其他参与人的战略组合i s -,参与人i 从选择i s '得到的支付严格小于从选择i s ''得到的支付,即()(),,i i i i i i i u s s u s s s ---'''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第14章 市场失灵与外部性)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 第十四章市场失灵与外部性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外部性问题 1.外部性的产生 (1)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也称“外部经济”,是指一个行为主体的行为没有通过价格而给另一个行为主体带来成本或收益的经济现象。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在有些场合,一些人的经济活动,会给不从事这种活动的另一些人带来收益或损失,那些得到收益者无须付费,而蒙受损失的人也无法得到补偿,这样外部性就产生了。 (2)外部性的分类 ①按照外部性结果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a.如果一些人的经济活动给不从事这种活动的另一些人带来收益,而得到收益的人无须付费,这种外部性称为正外部性; b.如果一些人的经济活动给不从事这种活动的另一些人带来损失,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这种外部性称为负外部性。 ②按照影响范围,外部性又可以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a.当一个生产者从事的经济活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他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报酬或支付成本时,就是生产的外部性。 b.当一个消费者从事的经济活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报酬或支付成本时,就是消费的外部性。 经济活动存在外部性,就意味着某种收益或成本没有反映在市场价格当中,从而导致价格扭曲,使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2.外部成本 (1)单个企业的外部成本和产出 由于外部成本并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因此它会成为经济无效率的一个原因。图14-1(a)显示了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生产决策,图14-1(b)为假设整个行业都产生相似的外部性时的市场供求曲线。同时假设该行业的生产函数是固定比例的。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失业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失业理论 1.哪些失业是可以消除的?哪些失业是无法消除的?为什么? 答: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而一个社会劳动力的供给在短期内是不变的,这样就会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失业.周期性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周期性失业可以消除。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都是难以避免的,它们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与经济周期无关。因此,它们也被统称为自然失业。自然失业一般被认为是经济社会所难以消除的,因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总是存在的,它与周期性失业、经济运行周期及总需求水平无关,因而是相对稳定的,是一个国家能够长期持续存在的最低失业率。 2.摩擦性失业是不是一种自愿失业? 答: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信息的不通畅或者劳动者与岗位的匹配需要时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造成社会总是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产生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是寻找工作需要成本。在一个动态的经济中,各行业、各地区的劳动需求是经常变动的,这种变动必然导致劳动力的流动,而在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中总有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这就形成了摩擦性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在现有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由于不愿接受工作条件而失业的情况。在弹性工资和完全竞争条件下,当劳动者在现有的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因为工资低或其他原因不愿意接受工作条件时就出现了自愿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不是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率而宁愿不工作,是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失业即“摩擦失业”。所以摩擦性失业不是一种自愿失业。 3.假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这意味着所有企业会开出较高的工资。在失业的搜寻模型中,确定这对最低工资和长期失业率的影响。解释你的结论。 答:现实经济中的求职者来说,一般而言,他并不预期工资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上升,而是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和观察到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分布,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工资有一个预期。当雇主开出的工资水平高于他预期的心理价位时,他就会接受这份工作,否则就会拒绝这份工作。这份工资水平被称为“保留工资”。从理论上来说,在保留工资水平上,劳动者接受工作的满意度和其在失业状态中的满意度是等价的。因此,当雇主开出的工资水平低于保留工资时,求职者宁愿失业,继续寻找工作;而当雇主向求职者开出的工资水平高于保留工资时,他就会接受工作,退出失业队伍。 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所有企业开出较高的工资,求职者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工资预期相应上升,保留工资比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之前高,最低工资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劳动力市场无法出清,长期失业率会增加。 4.失业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治理失业的措施有哪些? 答:(1)失业的影响 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从而使劳动大军中的一部分没有工作的现象。失业会在如下方面对一国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微观经济学(任保平版)课后题答案-科学出版社

第二章 1在经济学中,稀缺和短缺有什么区别?在一个不受管制的经济中,稀缺和短缺是否存在? 短缺是收入约束下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稀缺意味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是与收入没有关系的。稀缺和短缺都存在,举例说明,石油在短时间内会因为供不应求,形成短缺,从而价格上扬,但石油的稀缺却不能通过通过它们来克服,因为稀缺是一种客观存在,石油的储存量是固定的。 2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最根本的是因为存在需求约束。需求约束:人们的收入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同时人们用于某一物品的花销也是固定的,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内,人们的收入具有稳定性,就好像一个常数,这样,在一定时间内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与商品价格之间就存在反比的关系。 3为什么供给曲线右上方倾斜? 供给曲线认为货币工资和原材料价格提高和物价水平提高幅度相等,所以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的曲线,此时国民收入不会因物价变动而变动。如果存在工资刚性等沾性假设,即为凯恩斯供给曲线模型,为一条水平曲线。供给曲线右上方倾斜恰好介于这两种极端模型之间,属于常规总供给曲线,因为工资、价格具有沾性、但沾性不是完全的,因此曲线右上方倾斜,再达到充分就业时,产出已无法增加,需求增加导致物价直线上升。 4需求与需求量、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与联系 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显示了随着价钱升降而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个体在每段时间内所愿意买的某货物的数量。在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一货物的总数量称为需求量。在不同价格下,需求量会不同。需求也就是说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 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供给量是生产者在某一价格下希望出售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5什么是均衡价格,如何形成和变化的。 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当市场上,当一个商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人们便购买减少,但是厂商却增加产量(因为有利可图)。商品大量积压,人们购买减少,导致价格下降,回归到均衡价格了。反之亦然。6试述市场经济中价格的作用。 在组织经济活动方面,价格机制可以发挥三种功能:第一,价格可以传递信息;第二,价格提供激励,使人们采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方式,把可用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标;第三,价格决定了人们从产出中获得多少,即收入分配。这三方面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7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要歉收。但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有利,因为农业歉收以后谷物涨价,收入会增加。对这两种议论你有何评价 按照一般的思路来看,气候不好会歉收,对农民不利;但粮食收成不好价格会上涨,对农民又有利。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从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看,气候不好使得粮食歉收在先,价格上涨在后,所以从劳动价值上讲农民已经不利了,其次,虽然价格会因歉收而提高,但提高的价格不一定会弥补歉收所带来的损失。从另一个角度,粮食这种商品在市场中的价值是一定的,虽然价格会因歉丰而涨跌,但价值是稳定的。从经济体制角度讲,粮食歉收导致价格升高的情况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粮食歉收导致价格升高,即使能够给农民带来收益,这也是片面之间。农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周围任何人的损失都会给他带来负面影响。即产生负的外部性。 8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 供给函数为Qs=-10+5p. (1求均衡价格Pe 和均衡数量Qe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习题 答案

第八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市场失灵是指() A、市场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配置资源的不均; B、市场不能产生任何有用的成果; C、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稀缺的资源; D、收入分配所出现的不平等现象。 2、在以下哪种情况,“搭便车”问题就会出现?() A、所有消费公共物品的个人都支付相应的费用; B、个人愿意支付他们的消费费用; C、所有消费和生产的商品都是个人用物品; D、某些人享用了公共物品,并不需要支付其全部费用 3、某一经济活动存在外部不经济是指该活动的() A、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 B、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C、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D、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4、某一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是指该活动的() A、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B、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 C、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D、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5、某人的吸烟行为属于() A、生产的外部经济 B、消费的外部经济 C、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D、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6、如果上游工厂污染了下游居民的饮水,按科斯定理,(),问题就可得 到妥善解决。 A、不管产权是否明确,只要交易成本为零 B、只要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为零 C、只要产权明确,不管交易成本为多大 D、不论产权是否明确,交易成本是否为零 7、某项生产活动存在外部不经济时,其产量()帕累托最优产量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市场不提供纯粹公共物品,是因为()。 A、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 B、公共物品不具有竞争性 C、消费者都想“免费乘车” D、以上三种情况都是 9、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消费者个人需求曲线的()。 A、水平相加 B、垂直相加 C、算术平均数 D、加权平均数 10、一项公共物品是否值得生产,主要看()。 A、效益 B、政府的意志 C、公众的意志 D、成本和效益的对比 11、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比方说买方不清楚卖方一些情况,是由于()。 A、卖方故意要隐瞒自己一些情况 B、买方认识能力有限 C、完全掌握情况所费成本太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2、亚当·斯密的个人追求自身利益会最好地促进社会利益的观点被称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12章 失业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五篇宏观经济问题与政策 第十二章失业理论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失业及其成本 1.失业及其类型 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工作能力的人,愿意工作而没有找到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状态。凡在规定年龄范围之外、已退休、丧失工作能力、在校学习或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工作或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均不得计入失业人数,也不得计入劳动力人数。宏观经济学通常把失业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自然失业 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发的失业,它是在排除了经济周期的影响之后,经济正常时期存在的失业,又称为长期均衡失业。失业是一个动态概念。现代经济学家根据引起失业的具体原因把自然失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信息的不通畅或者劳动者与岗位的匹配需要时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造成社会总是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产生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是寻找工作需要成本。在现实中,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劳动者在搜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时间和成本,双方互相匹配的过程也需要时间和成本。 ②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会处于不断变动的过程之中,各产业部门的分化组合、此消彼长所造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需要成本。解决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结构性失业者进行职业再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达到新兴部门需要的人力资本要求。 结构性失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转移成本的高低,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的成本越高,花费的时间越长,失业问题就越严重。转移成本的高低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a.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程度。b.劳动力初始人力资本及培训机制。 (2)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而一个社会劳动力的供给在短期内是不变的,这样就会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失业。这种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失业也被称为凯恩斯失业。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6章 总需求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六章 总需求理论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 行咨询。 一、金融市场及利率的决定 1.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及其结构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金融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是实现货币借贷、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资金融通一般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 (2)货币市场与利率 利率是借款的成本或为借款人资金支付的价格(通常表示为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比)。外汇市场是指从事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汇率是用其他国家货币表示的一国货币的价格。 2.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点上经济中所拥有的货币存量,根据统计口径的不同,一般可将货币供给划分为0M 、1M 、2M 等。 (1)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体系的监督者,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一般可以控制基础货币的总量,基础货币指的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总额。 (2)存款与货币创造 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百分比一般称为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比率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出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率。 假定:①商业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②不存在支票存款向其他储蓄存款的转化;③不存在现金从银行的漏出。设支票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r ,银行的初始准备金为R ?,则我们可得整个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增加额为:()1/D R r ?=??。其中,D ?为银行体系支票存款总额的变动;r 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 ?为银行体系准备金的变动。 3.货币需求 (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①现金交易数量说 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购买产品和服务。费雪的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式”为: 货币×流通速度=物价×交易量 M V P T ?=? 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式反映了在交易中货币的支付总额等于交易商品或劳务的总价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预期理论)【圣才出品】

第10章预期理论 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它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何在? 答:(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解释 ①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即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即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通货膨胀越高,则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则越高。 ②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实际得到的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在此前提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在长期中,人们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人们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这时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8章-消费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四篇宏观经济学模型的扩展 第八章消费理论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及消费之谜 1.有关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论 边际消费倾向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即当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时,消费支出增加的数量。可用公式表示为: =?? / MPC C Y 凯恩斯基于对人的基本心理规律的把握,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量一定小于收入增量。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1。凯恩斯所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是认识消费与收入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2.有关平均消费倾向的理论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它反映了消费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份额大小。可用公式表示为: = APC C Y / 凯恩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认为储蓄是一种“奢侈品”,富人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会高于穷人,即与穷人相比,富人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 3.有关消费决定因素的理论 (1)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凯恩斯认为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利率并没有重要作用,古典经济学认为,消费与利率负相关。凯恩斯承认,在理论上利率会影响消费,但他认为从经验出发所得出的结论是,真正对消费起决定作用的是收入。所以,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概括为以下形式: =+ C a bY a>,为自主性消费,是不依存于收入的消费,而取决于生存的基本需要;bY为引致 消费,是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化的消费,01 <<,为边际消费倾向。如图8-1所示。 b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1.1 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宏观问题,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宏观经济学围绕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展开:①提高经济增长;②降低失业率;③降低通货膨胀率;④平衡国际收支。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基础性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一般研究四个层次的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理论、总需求理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理论、消费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2)宏观经济模型 主要包括各个流派建立的基本模型及其数理形式,如长期模型、短期模型、模型的扩

(3)宏观经济问题 包括在总量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的三大宏观经济问题:通货问题、经济周期问题、失业问题。 (4)宏观经济政策 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应、宏观经济政策运用。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角度 ①如何衡量宏观经济——衡量是认识的基础。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经济指标来衡量。 ②如何认识宏观经济——认识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和规律。 ③如何发展经济一一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政府的作用和政策。 (2)表达理论的四种方式 ①语言描述。这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表达方式。 ②图表。用一些图表来反映一些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③图形。在语言描述的基础上,用向位图来表示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④数理模型。宏观经济模型是代表经济运行行为的一组方程式,各方程式代表经济总量的经济行为。 (3)宏观经济学分析三大市场 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的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个宏观经济学围绕宏观经济的三大市场来建立分析框架,分析产品市场、金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消费理论)【圣才出品】

第八章 消费理论 1.试述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 答:凯恩斯所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标准的消费函数来表述,其公式为: D C a bY =+ (0a >,01b <<) 上式说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D Y 的函数,其中,a 为自发消费,b 为边际消费倾向。将 上式两边同时除以实际可支配收入D Y ,就可以得出平均消费倾向APC : D D C a APC b Y Y ==+ 上式表明,平均消费倾向APC 大于边际消费倾向b ,根据绝对收入假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同时,D a Y 也将减小,故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 2.什么是消费之谜?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各种消费理论是如何对其进行解释的? 答:(1)凯恩斯之后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与实证研究不相符合,两者之间的矛盾称为“消费函数之谜”。根据绝对收入假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同时,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但是,这一研究与对消费统计资料的实证研究并不一致。根据美国1929~1941年的逐年资料,消费函数是: 47.60.73D C Y =+ 但根据美国1948~1988年的逐年资料,消费函数是: 0.917D C Y =

上述结论并不一致,首先是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而是递增;其次,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 另一个证据是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研究了1869~1933年间每30年左右的长期消费资料,得出如下结论: ①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基本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②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与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是不一致的。故可以得出,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基本相等的。 以上结论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一致,这些矛盾称为“消费函数之谜”。 (2)消费函数之谜产生的根源 凯恩斯把消费视为现期收入的函数,仅考察了现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并据此得出平均消费倾向递减的结论。 (3)经济学家正是在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中提出了各种消费理论。 ①相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提出: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相互攀比形成“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是决定于其绝对的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消费具有习惯性,当期的消费不取决于当期的收入而是取决于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具有不可逆性,这就是“棘轮效应”。 ②生命周期假说。莫迪里安尼提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参加工作挣取收入,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没有收入,靠第一阶段的积蓄维持消费。这样,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在人生的某一年龄段,当收入相对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2章 市场理论:产品市场及其均衡)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 第二章市场理论:产品市场及其均衡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在经济学中,稀缺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短缺有何区别?在一个不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稀缺是否存在?短缺是否存在? 答:(1)稀缺和短缺的区别 短缺是指经济发展中资源、产品、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一种经济现象。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无限性的需要和欲望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稀缺是一种相对性的比较,而短缺是说物质的缺乏,是一种客观上的不足。 (2)在一个不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稀缺是肯定存在的,短缺是可能存在的。稀缺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取决于市场属性,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和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才有必要进行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源能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得以有效配置,社会所供给的产品与社会需求的产品恰好使价格处于均衡状态下,此时不存在短缺。但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原因,使得市场失灵,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从而使得供给和需求往往并不相等,因此可能存在短缺。 2.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答:需求函数、需求表及需求曲线所描述的商品需求量及其价格之间的关系,被称为需求定理。需求定理的具体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动;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因此,在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产量的坐标系中,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右上方倾斜? 答:供给函数、供给表及供给曲线所描述的商品供给量及其价格之间的关系,被称为供给定理。其具体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同方向变动,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供给定理也只存在于平均意义上,也就是说对于绝大多数商品而言,其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符合供给定理的描述,在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产量的坐标系中,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4.试析需求与需求量、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和联系。 答:(1)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需求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则是指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