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概述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假设,即假定厂商不管生产多少数量的产品,每多生产一件产品,增加的老是不变的,即不变。
或说,投入增加一倍,产出也增加一倍。
事实上,现代许多工业部门具有特点,即收益递增、本钱递减。
规模经济愈大生产效率愈高,投入增加一倍,产出能够增加一倍以上。
举例来讲,生产10辆汽车用150万元的资本投入,生产25辆汽车用300万的资本投入,投入增加一倍,产出增加了倍,这确实是规模经济。
很多工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它们多为资本、技术集约的大垄断公司经营。
闻名经济学家(Paul Krugman)在与(Helpman Elhanan)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1985)一书中提出了规模经济贸易学说。
其要紧观点为:为国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收益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本钱递减而取得本钱优势,由此致使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
[1]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两个假设条件:一、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时期,企业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取得提高。
如,企业参与,取得更为广漠的市场空间,能够扩大生产规模,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本钱呈下降趋势。
这种规模经济的取得,使企业增强了竞争力,提高获利水平。
国内外的转变为各国企业的和经营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模经济产生,企业即能够扩大生产规模,加倍专业化地进行产品的。
二、的竞争是不完全的不完全竞争即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一种和竞争并存的市场结构。
在实际国际贸易中,大量的市场结构是垄断和竞争混归并存的市场,而这种市场又可分为:或。
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囊括一行业的全数产品,从而使和贸易成为必然。
某国集中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没有固定的模式,既能够自由进展,也能够协议分工。
规模经济理论的发展

规模经济理论的发展美国第一个得主(1970年)(Paul A Samuelson)在一书中指出:“生产在企业里进行的原因在于效率通常要求大规模的生产、筹集巨额资金以及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实行细致的管理与监督.”他认为:“导致在企业里组织生产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来自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
”从传统成本理论观点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在大规模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生产成本将不断降低,直到实现适度生产规模.如再继续扩大规模,则会因管理上的不经济而导致成本增加。
对此,教授(H Leibenstein)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
哈维在《效率配置和效率》一文中指出:大企业特别是垄断性大企业,面临外部压力小,内部多,机构庞大,关系复杂,安排往往出现内在的弊端,使企业费用最小化和的难以实现,从而导致企业内部降低,这就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X非效率”所带来的“”,正是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内在制约。
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则从市场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对作出独到的解释。
在他著名论文一文中指出,的存在是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科斯认为,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是机制的替代物。
以为导向的市场每组织一笔交易都要花费一定费用,即,包括获得的成本、谈判和签约的成本、的成本等.当生产同样产品、零部件以及工艺流程阶段的人将各集中生产时,就可以减少交易数目、交易次数和交易摩擦等交易成本。
换言之,如果通过“组织”并以“权威”方式来“安排”有关活动,就会得到节省。
这里的“组织”就是企业;“权威”是指企业内部的;“安排”代表了“交易的内部化”。
因此,企业实际上成为市场的替代物.只有当组织交易时企业内部的等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的规模扩张才会停止.此外,对企业的一体化问题也做了解释.科斯认为,当两个或更多企业组织的交易由一个企业来组织时,便出现了一体化,企业一体化的过程就是交易活动内部化的过程.或者说,企业间关系结构的每一步变化,都和规模经济有关.企业间合并是否成功取决于所增加的组织费用和所节约的交易费用的比较。
规模经济理论

众多独立的买主可以为公司提供更多的需求信息, 实行多元化生产,减少公司的风险。
若国内需求增长缓慢,国内市场较快达到饱和, 则会迫使公司提前向海外扩张,占领国际市场。
相关和支持产业与国家竞争优势
相关产业指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 销渠道和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 互补性的产业
支撑产业指某一产业的上游产业
相关和支持产业的水平对某一行业的竞争 优势有重要影响。
原因
有可能发挥群体优势 可能产生对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 可能构成有利的外在经济和信息环境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有 竞争力的产业,该国便容易产生新的有竞争力的 产业,有竞争力的几种相关产业往往同时在一国 产生(如美国的电子检测设备和病人监测器,韩 国的录相机和录相带,丹麦的奶制品、酿制品和 工业酶等产业几乎都是相伴相生的)。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林德尔假说
• 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尔 (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 《论贸易和转变》 提出的。
•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 品贸易发展。
一、决定需求的因素
实际需求、喜爱偏好、收入水平 需求的收入弹性:价格不变时人们对收入变化
生产要素与国家竞争优势
要素的分类
初级生产要素: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
术工人、资金等。
高级生产要素: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
育的人才和科研机构等。
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而高级要素对 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在特定条件下,一国某些初 级生产要素上的劣势反而可能刺激创新,使企业在可见的 瓶颈、明显的威胁面前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而奋发努力, 从而创造出动态竞争优势。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Intra-industry Trade
• Illustration
China Intra-sector Trade USA Cloth Rice
Chapter 5
Inter-sector Trade
Cloth Rice
SITC
1.
Chapter 5
SITC-是联合国推荐采用作为经济分析的贸易分类,每 一个货物编号的设计是由第一位数字的「类」、第二位数 字的「章」、第三位数字的「组」及最后两位数字的「条 目」所组成。 2.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本有3118 个基本条目,归 并为261 组67章和10类即
Chapter 5
中国的汽车代表性需求
• • 据中国汽车市场调查研究会提供的一分调查报告, 目前城市家庭购买汽车的价格档次如下: 比例最大的是10~15万元这一档车,占总量的40 %; 9万元以下的占到22%; 15万元~20万元的占到19%; 20万元~30万元的占到12%-15%; 30万元以上的占到8%。 但是消费者表示,如果以后买车,它们的选择将 集中在10~20万元的档次(占30%)。
Chapter 5
夏利批量出口美国,引起强烈反响
•2002年6月10日一则《夏利批量出口美国》的消息引起市 场及媒体的强烈反响:首批装满252辆夏利轿车的运输卡车 今天下午驶向天津港,将于近日运往美国。这是我国国产经 济型轿车首次成批量对外出口。 •2002年4月,天汽集团与美国汽车销售网络控股公司在美国 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由其在国际市场上独家代理销售夏利 轿车。按照双方所签协议,第一个合作有效期为5年。在此 有效期内,美国汽车销售网络控股公司的最低销售量将不低 于2.5万辆。按协议规定,第一批订单为252辆夏利三缸、 四缸两厢式及三厢式系列商品车和价值20万美元的配件。 •在美国分别拥有120家和375家零售店的UAG和A N公司也对经销夏利轿车表示了强烈的兴趣,并正积极申请 利用其连锁网络在全美经销夏利系列轿车。
规模经济决定国际贸易的理论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
追求规模经济效应
二、产业内贸易指数
衡量一个国家某个产业在对外 贸易中产业内程度的指标
βi=1-|Xi-Mi|/(Xi+ Mi)
式中βi 为一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Xi和Mi 为i产业或i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理论意义和政策价值
1.产业内贸易理论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自由竞争、 机会成本不变或递增的经济基础,以规模经济和 市场不完全竞争为基础,标志着现代新国际贸易 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外溢
• 现代经济,尤其是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知识外溢起到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些行业,知识和其他生产要素,如 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同样重要。
• 在这些行业中,知识更新的实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 ,就是通过所谓的知识外溢渠道--个人之间信息的非正式 交流。当一个行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理范围内时,行业 的集中使各厂家员工混杂一处,并自然交流技术信息。这 些非正式交流对使技术发展保持前沿非常重要。例如,许 多跨国公司到硅谷建立分公司,就是为了最快了解最新的 半导体技术动向。
End
温州人从1985年生产第一批打火机起,到成为世界生产基 地,前后不到20年时间。最红火时,生产厂商有3000家 ,款式品种上万种,产品仅出口达6亿只,占世界市场的 80%。其国际竞争力所向披靡,迫使日本、韩国等同行企 业纷纷关门大吉。
第十五章规模经济理论

LRAC
O
Q1 Q2
QO
行业
MC1 AC1 MC2 AC2
q1=q2
Q
企业
请思考
请判断下列情况是否存在内在规模经济或 外在规模经济: (1)天津的食街; (2)中关村电脑城; (3)美国的大型家庭农场; (4)利客隆商场; (5)微软公司; (6)好莱坞。
不完全竞争 (imperfect competition)
的模式不确定; 3、从整体上看,要素禀赋理论仍然有效。
获利分析
K
AI
X Y T
Z
A O
XY:比较优势的获利 YZ:规模经济的获利
I T
T’ L
马歇尔框架的基本结论
1、虽然贸易模式存在不确定性,但要素禀赋理论在整 体上继续发挥作用,各国将是充裕要素的要素服务的 净出口国;
2、同时,由于各国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相关产业会发 生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贸易产生的独立源泉, 而且即使要素禀赋相同,贸易也会发生;
克鲁格曼的PP-ZZ模型
——内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
基本假定:
1、企业具有内部规模经济; 2、垄断竞争市场; 3、劳动力是唯一投入。
基本等式
li=a+bxi,a>0,b>0 (1)
L= ∑li= ∑(a+bxi) (2)
Lci=xi
(3)
其中,a是固定投入,xi是企业的产出,b是 反映投入产出关系的系数,li是企业的劳动投 入,ci是每人对产品的消费。
(3)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一个产业中有许多卖者生产具有差别的产品。
报酬递增与国际贸易
1、马歇尔框架: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贸易理论.ppt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贸易
• 一、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 规模经济的含义
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5
(一) 规模经济的含义
所谓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 要高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又称规模收益递增或 规模报酬递增。
Q = f (L, K ) f ( λL, λK ) = λα f ( L, K ), λ > 1 当α > 1, 则 存 在 规 模 经 济 当α < 1, 则 存 在 规 模 不 经 济 当α = 1, 则 规 模 收 益 不 变
• 利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此现象无法解释
• 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起关键作用的国际 贸易模型
2
• 以斯蒂格利兹、克鲁格曼、 格罗斯曼以及赫 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新 的分析框架,发展了国际贸易的理论。涉及 的贸易理论有:
• 与规模经济有关的理论; • 与市场不完全竞争有关的理论; • 与产品差异化有关的理论. • 人们称之为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
(6-6)
–其他因素相等的情况下,行业中的厂商越多,平均成本越高
33
不完全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成本 C, and 价格, P
CC
AC3
P1
E
P2, AC2
AC1
P3 PP
n1 n2
n3 厂商数量, n
34
不完全竞争理论
• 厂商数量与价格 – 典型厂商的价格也由行业中的厂商数量n决定。 • 厂商越多,竞争越激烈,价格也越低。
• 以外部经济为基础的贸易有可能会使一国的福利 水平比没有贸易时下降
19
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
• 动态收益递增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概述规模收益不变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假设,即假定厂商无论生产多少数量的产品,每多生产一件产品,增加的成本总是不变的,即边际成本不变。
或者说,投入增加一倍,产出也增加一倍。
事实上,现代许多工业部门具有规模经济特点,即收益递增、成本递减。
规模经济愈大生产效率愈高,投入增加一倍,产出可以增加一倍以上。
举例来说,生产10辆汽车用150万元的资本投入,生产25辆汽车用300万的资本投入,投入增加一倍,产出增加了1.5倍,这就是规模经济。
很多工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它们多为资本、技术集约的大垄断公司经营。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与艾瀚南(Helpman Elhanan)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1985)一书中提出了规模经济贸易学说。
其主要观点为:规模收益递增为国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收益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由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
[1]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两个假设条件:1、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企业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如,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扩大生产规模,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呈下降趋势。
这种规模经济的取得,使企业增强了竞争力,提高赢利水平。
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为各国企业的市场观念和经营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模经济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企业便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更加专业化地进行产品的大规模生产。
2、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不完全竞争即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一种垄断和竞争并存的市场结构。
在实际国际贸易中,大量的市场结构是垄断和竞争混合并存的市场,而这类市场又可分为:垄断竞争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
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囊括一行业的全部产品,从而使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必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模经济理论什么是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兼并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
兼并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通过兼并,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横向兼并,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兼并,将各生产流程纳入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本等。
兼并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兼并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规模经济理论的产生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是规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指出:“劳动生产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以制针工场为例,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揭示了制针工序细化之所以能提高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分工提高了每个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节约了由变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并且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
由于劳动分工的基础是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因此,斯密的理论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
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理论起源于美国,它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规模.典型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1),张伯伦(E H Chamberin),罗宾逊(Joan Robinson)和贝恩(J S Bain)等。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 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他进一步研究了规模经济报酬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报酬将依次经过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
此外,马歇尔还发现了由“大规模”而带来的垄断问题,以及垄断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破坏作用.规模经济与市场垄断之间的矛盾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Marshall’s dilemma)”.他说明企业规模不能无节制地扩大,否则所形成的垄断组织将使市场失去“完全竞争”的活力.之后,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针对“马歇尔冲突”提出了垄断竞争的理论主张,使传统规模经济理论得到补充。
传统规模经济理论的另一个分支是马克思的规模经济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细分析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大规模的生产与协作为前提的主张.他认为,大规模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是近代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才能组织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才能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才能产生那些按其物质属性来说适于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如机器体系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为生产服务,才能使生产过程变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 .马克思还指出,生产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目的:(1)产、供、销的联合与资本的扩张;(2)降低生产成本。
显然,马克思的理论与马歇尔关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的论述具有异曲同工的结果.新古典经济学派则从生产的边际成本出发,认为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能达到最佳规模。
规模经济理论的发展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70年)保罗·A·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在《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生产在企业里进行的原因在于效率通常要求大规模的生产、筹集巨额资金以及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实行细致的管理与监督.”他认为:“导致在企业里组织生产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来自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
”从传统成本理论观点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在大规模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生产成本将不断降低,直到实现适度生产规模.如再继续扩大规模,则会因管理上的不经济而导致成本增加。
对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哈维·莱本斯坦(H Leibenstein)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效率理论。
哈维在《效率配置和效率》一文中指出:大企业特别是垄断性大企业,面临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内部组织层次多,机构庞大,关系复杂,企业制度安排往往出现内在的弊端,使企业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这就是“X非效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企业病”.“X非效率”所带来的“大企业病”,正是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内在制约。
以美国学者科斯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则从市场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对企业规模经济作出独到的解释。
科斯在他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交易费用的存在是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科斯认为,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以价格机制为导向的市场每组织一笔交易都要花费一定费用,即交易成本,包括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合同风险的成本等.当生产同样产品、零部件以及工艺流程阶段的人将各生产要素集中生产时,就可以减少交易数目、交易次数和交易摩擦等交易成本。
换言之,如果通过“组织”并以“权威”方式来“安排”有关活动,交易成本就会得到节省。
这里的“组织”就是企业;“权威”是指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安排”代表了“交易的内部化”。
因此,企业实际上成为市场的替代物.只有当组织交易时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等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的规模扩张才会停止.此外,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的一体化问题也做了解释.科斯认为,当两个或更多企业组织的交易由一个企业来组织时,便出现了一体化,企业一体化的过程就是交易活动内部化的过程.或者说,企业间关系结构的每一步变化,都和规模经济有关.企业间合并是否成功取决于所增加的组织费用和所节约的交易费用的比较。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Alfred D Chandler)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也指出:“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大小公司.”以科斯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阐明了企业代替市场机制组织交易条件下,管理对规模经济的贡献.企业管理水平越高,则在相同生产条件下,管理成本越低,从而企业规模扩张程度就可以提高.可见,交易成本理论不仅是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规模经济理论的重要发展。
规模经济理论的假设条件[1]规模经济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假设条件上:第一,生产技术水平不变。
第二,所有生产要素或投入均按相同的比例变动。
规模经济理论在中国银行业的适用性分析[2]1.从产权的角度分析产权不清晰是我国银行业和国外银行业最大的差距,但是这并不是规模经济理论适用于我国银行业研究的最大障碍。
很多人认为。
国外主流文献中讨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较多,因为产权清晰在发达国家是给定的前提。
言外之意,只有在产权清晰下才值得讨论规模的经济和不经济问题,但是,即使在产权清晰的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如美国,由于管理无效率所导致的效率损失仍占相当比例,因此,管理、规模、范围实际上是所有银行都面临的问题,关键在于采取何种方法、如何尽量避免将其混淆在一起,以及如何分析出影响和决定银行规模的主要因素。
可见,产权清晰问题只是影响规模经济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它并不能成为运用规模经济理论研究我国银行业的一大障碍。
2.从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从下表可看出,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并不是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递增而增加,而是呈现一种倒U形的状态,位于200亿-1000亿元之间的银行利润率最高,为O.92%;其次是位于1000亿~7000亿元之间的银行,为0.75%;最低的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有0.19%。
资产费用率: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下的银行,最高为1.33%,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最低,为1.09%。
可见,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递增,资产费用率的递减趋势不显著,这可理解为由于银行规模的增大,导致了平均成本的降低、费用的减少,可见,在中国银行业中,规模经济是存在的。
中国银行业资产指标比较规模经济理论对企业购并行为的启示1.规模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过购并活动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必然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企业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随着对较多的人力和机器的使用,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能够更合理和专业化;人数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也都可以节约成本。
但是随着规模的继续扩大,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用图形表示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规模经济理论实质上是规模经济的工厂模型,反应的是投入与产出关系,这一模型反映的是工厂的技术经济条件,体现技术规律的要求,而企业在购并的过程中并不是以产出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即使是实现了最优的投入产出比也不是企业理想中的规模经济,因为作为一个理性的厂商,他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无论如何,生产中的规模经济也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步骤之一。
2.理论界认为规模经济至少包括三个层次,即工厂模型和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上的集中而产生的聚集经济,还有就是下文将要谈到的范围经济。
聚集经济是由外部性所引起的,表现为LAC曲线的平移,外在经济使LAC曲线向下平移,成本节约。
外在经济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
何谓聚集经济,即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局部集中特征,这种空间上的局部集中现象往往伴随着在分散状态下所没有的经济效率,产生了企业聚集而成的整体系统功能大于在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能实现的功能之和。
我们把这种因众多企业的空间聚集而产生的额外好处,称为聚集经济。
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的众多企业之所以会在某一局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聚集规模.通常也正是由于该空间点上存在着一家或若干家核心企业,这些企业所利用的正是该核心企业给它们带来的外部经济好处。
聚集规模经济的存在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张的作用是双重性质的: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正的外在经济时,由于众多企业彼此都享受着外在经济的好处,亦即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是较低的,此时单个企业并不存在规模扩张的客观需要.而是产生了组织分化的倾向,即把企业组织内部的某些职能分化出去,通过外部市场交易来完成。
反之,另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负的外在经济(亦称为外在不经济)时,由于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较高,此时,聚集可能会诱使企业之间进行纵向一体化或横向联合,亦即产生组织整合的倾向,即企业规模将趋于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