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的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目送》这本书是我在当当网上买的一本散文,作者是龙应台:台湾女作家。在这个作品之前的文笔如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这次却温柔如微风吹过麦田,写作境界逐渐转向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主要写有: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与决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目送是作者发自内心沉淀的诉说,字里行间娓娓道来的细腻、忧伤、幸福,感悟令人动容。这是献给作者父亲、母亲、孩子和兄弟们以及身边关爱之人的作品。对父母的艰辛战争时期的逃亡经历,老年时的病痛以及不能落叶归根的遗憾甚是心疼。即使是儿女成家立业,还是无法满足父母寻找家的记忆的愿望;对孩子离去的无奈:无论是安德烈还是安德鲁,她总是像平常母亲一般,依旧以看孩子的心态对待他们,总会思考为什么不能互相耐心沟通,打开心扉。或许这就是她必须独自面对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难道两个人在一起会比一个人更不寂寞吗?人生之路,终究还是一个人行走;对兄弟们的手足亲情的思考:儿时共度的美好回忆是牵绊我们的绳,如果没有母亲在,是否会有机会如此这般相聚在一堂,血肉亲情也会在一寸寸光阴飞逝中流逝。

对于作者其中一篇:跌倒---寄K印象十分深刻。她是根据香港、台湾的实事新闻:学生自杀写的感想,没有多少语句,寥寥数语道尽对孩子的心疼不舍与当今教育方式的批判。其中较为经典的话便是: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理伤口,怎么包扎;你到了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滴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处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的,怎么收拾?”结合自我的成长之路,的确也曾遇过如此的跌倒,也曾遇过这般的困惑、苦恼,当然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这些囧境,最后也是在不断的跌倒中学会了最重要的东西:坚强。同样,我也心疼那些跌倒了惊慌的孩子们,模糊了双眼。

令我感动便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她阅览过很多中国优秀的古典精辟的著作:《诗经》、《山海经》、《心经》、《庄子》等,所以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总会平淡、随性、洒脱。试问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鞋塞在同一张木椅下;试问什么是家:“我想有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数朵黄花,花谢结果,累累棚上。我就坐在那黄泥土地上,看丝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慢看。。。。。。”

不像小说,这本散文集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作者总以一个小标题来阐述一个有一个看似故事又无事实的感悟。人生就是如此:家庭,朋友,社会包罗所以酸甜苦辣,纵使一去不复返,更须珍惜眼前。

每次静心用心体会文中韵味,每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幸福时会开心欣喜,悲痛时会含泪失望,无奈时会摇头叹息,都会有所收获:淡淡的忧伤夹上满满的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