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题
全国专用2022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作业课件新人教版20221203131

[2022常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 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4分)
答案
3.【答案示例】 在学习方法上的观点:要多复习,要学思结合,要找到学习的乐趣所在。 (1分) 在学习态度上的观点:要热爱学习,要态度谦虚,要珍惜时间。(1分) 体会:这些观点对我们很有参考价值。比如“学而时习之”就告诉了我一个非常有用 的学习方法:学习后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我每周复习,每次考试前复习,都觉得掌握 的知识又多了一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入了。老师都说我综合能力强,我知道,这 是经常复习的结果。(2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概括即可。 在学习方法上的观点,根据“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分析,可得出 要多复习;根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分析,可得出要学思结合;根据“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析,可得出要找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态度上的观 点,根据“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析,可得出要热爱学习;根
《论语十二章》能力提升练

《论语十二章》能力提升练过基础·教材核心知识精练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雍也(yōng)不愠(yùn)曾子(zēng)三省吾身(xǐng)B.好之者(hǎo)逾矩(jǔ)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C.论语(lùn)曲肱(gōng)笃志(dǔ)传不习乎(chuán)D.一箪食(dān)不舍昼夜(shě)乐之者(yuè)逝者如斯夫(fú)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 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3)温故而知新 ________(4)可以为师矣 ________(5)择其善者而从之 ________(6)切问而近思 ________3.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不亦说乎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4)乐不亦乐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填空。
(1)《论语》是_______(思想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_______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孔子(前551—前479),名_______,字_______,春秋末期_______家、_ ______家、_______家,被后世尊为“_______”。
(3)《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
(1)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论语填空求解题技巧

论语填空求解题技巧填空题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也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逻辑推理的能力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对于《论语》这样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之作,填空题是考查学生对于经文理解和思考能力的绝佳方式。
下面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论语》填空题的考查。
一、审题要仔细填空题中往往存在一些关键词或者关键句子,对题干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是解答填空题的第一步。
要仔细审题,明确填空题的要求,理解题意,确定填空的范围。
二、通读全文在填空之前,最好先大致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和脉络。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题目的理解和答题的把握。
尤其是对于《论语》这样一个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经典之作,通过通读全文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要点和关键词,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三、选择正确的填空策略根据填空的要求和题干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填空策略,有助于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常见的填空策略有以下几种:1.按顺序填空:通常是在题干中给出一个有序的关键字,按顺序找到空缺的文句填入。
2.根据逻辑关系填空:通过题干中的逻辑关系词或者关键词,找到与之相对应的逻辑关系或者观点,从而推断出相应的答案。
3.根据上下文语境填空:通过分析和理解文章的上下文语境,推断出相应的答案。
4.排除法填空:通过排除一些与题干不符的选项,从剩下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四、注重文句的理解和语境的把握《论语》作为一本经典之作,其中的文句基本上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的。
在填空过程中,要注重对文句的理解和对整个语境的把握。
注意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挖掘出文句中的深层含义。
五、善于总结和归纳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和归纳,通过对已经填好的空格进行整体的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还可以通过总结不同填空策略的应用情况,形成相应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六、多做练习只有不断地积累和提高,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类填空题的考查。
多做练习是掌握填空题解题技巧的关键。
高考语文—《论语》选读类答题策略

高考语文—《论语》选读类答题策略类型一:从文本自身命题【题型解说】此类题主要考查文中的重要字词、成语及提炼概括该章句的主旨等。
【答题思路】第一步:读懂语段,准确而全面地理解所给语段的大意。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连续三年都考到了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包括相关词句、教学原则及为政观点等多个层面。
答题时都需要立足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步:联系教材,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特别提醒】复习备考时要梳理《〈论语〉选读》中的重要观点,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等,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面【相关链接】中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
第三步:充分利用题干中所给信息,准确规范地表述出来。
类型二:对文本知识的迁移运用【题型解说】此类题重在考查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
【答题思路】第一步:找出所提供材料的核心内容,弄清其观点态度。
第二步:分析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弄清题目讨论的共同话题。
第三步:通过对材料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比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态度,如解答【真题感知】第二题时,就应从欧阳修的《朋党论》中提炼观点,明确自己的看法。
第四步:观点的分析和陈述。
【特别提醒】对自己观点或对《〈论语〉选读》中的思想观点的判定和分析,都要态度鲜明,言之成理。
切不可架空议论,拖泥带水,模棱两可。
【拓展延伸】高考中《〈论语〉选读》探究分析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短文评析型,即给出一段《论语》原文,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文中的思想。
解答这类题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更不能以翻译代替评析,对文中流露的儒家思想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最好还要指出其意义所在。
2.材料结合型,即把几则材料组合在一起出题。
解题时要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注意题目的要求,不遗漏任何一则材料信息。
3.提炼观点型,即给出一则或几则材料,要求提炼文中的中心意思或内容要点。
4.联系实际简析型。
最新最全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题复习和答案)完整版.doc

论语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6.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又要从反面学习:7.《论语》中强调复习重要性的句子是:8.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那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9.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10.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用《论语》的话就是:11.《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12.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事之道的句子是: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又要从反面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论语》中强调复习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那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9.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用《论语》的话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部编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②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③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⑤博学而笃志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至少写出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
【答案】(1)生气;反省;迷惑;喜好;坚守(2)①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习题课件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尊君在不
不:同__“_否__”_,__句__末__语__气__词__,__表__询__问__(或__表_ 疑问)。
· (2)去后乃至
乃:_____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诚__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三十而立__立__身__,__指__能__有__所__成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饭疏食___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
8.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学问和事业,)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 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3)为人谋而不忠乎___竭__尽__自__己__的__心__力_______________
•
(4)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越__过__法__度____________
••
(5)学而不思则罔_迷__惑__,__意__思__是__感__到__迷__茫__而__无__所__适__从___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
(3)《〈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学__而__不___思__则__罔___,__思__而__不__学___则__殆_____。
(4)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正如《〈论语〉十二
章》中所言:_知__之__者__不___如__好__之__者__,_好__之__者__不__如__乐___之__者_。
文言文01《论语》十二章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诵必备

文言文01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主旨归纳《〈论语〉十二章》主要谈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等。
文章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参考译注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
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⑦[信]诚信。
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論語》解題一.釋名《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
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
《文選·辯命論》注引《傅子》:昔仲尼既歿,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
劉熙《釋名·釋典藝》:《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
論,倫也,有倫理也。
語,敘也,敘己所說也。
、鄭玄《周禮注》:答述曰語,以此書所載,皆仲尼應答弟子及時人之辭,故曰語。
而在論下者,必經論撰,然後載之,以示非妄謬也。
邢昺《論語正義》: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
此經書可以經綸世務,故曰綸也;圓轉無窮,故曰輪也;蘊含萬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賢集定,故曰撰也。
《說文新證》:《禮記•坊記》: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
《論語》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論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
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論語弟子問》并次為篇,疑者闕焉。
《史記•封禪書》:傳曰:三年不為禮,禮必廢;三年不為樂,樂必壞。
《法言•孝至篇》《漢書•外戚傳》王充《論衡•正說》:初,孔子孫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論語》。
二.編纂者和成書年代《子罕》: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憲問》:憲問恥。
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泰伯》: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泰伯》: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逺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逺鄙倍矣。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有子、閔子、冉子《論語讖》: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
鄭玄:《論語》,仲弓、子游、子夏等所撰定。
柳宗元《論語辨》:或問曰,儒者稱《論語》,孔子弟子所記,信乎?曰: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參最少,少孔子四十六歲,曾子老而死,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曾子之死,孔子之弟子略無存者已!吾意曾子弟子之為之也。
何哉?且是書載弟子必以字,獨曾子、有子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號之也。
然則有子何以稱子?曰,孔子之歿也,諸弟子以有子為似夫子,立而師之,其後不能對諸弟子之問,乃叱避而退,則固嘗有師之號矣。
今所記獨曾子最後死,余是以知之蓋樂正子春、子思之徒為之耳。
或曰,孔子弟子,嘗雜記其言,然而卒成其書者,曾氏之徒也。
《論語集注》引程子:《論語》一書,成於有子、曾子之門人,故其書獨二子以子稱。
姚鼐《古文辭類纂》:《檀弓》最推子游,似子游之徒所為,而於子游稱字,曾子、有子稱子,似聖門相沿稱皆如是,非於稱字稱子,有重輕也。
徂徠一新《論語徵》:上論成於琴張,而下論成於原思,故二子獨稱名,其不成於他人之手者,審矣。
洪景盧:閔子門人。
詞語使用:夫子引用:《孟子》12條、《禮記》、《大戴禮記》楊伯峻《論語譯注·導言》: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山下寅次《論語編纂年代考》:BC479—400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BC479—372錢穆《論語要略》:周末秦初朱維錚《〈論語〉結集脞說》:BC157—87三.內容和結構《中國古代典籍導讀》:《論語》主要的價值大概就是它能使我們洞察孔子及其弟子的行為和日常生活。
此外,透過那些對話,我們可以對他的人格及教義有大致的概念。
每篇以及篇中諸章的順序安排,通常都是任意的。
有些語句在書中的不同部分相重複,有些思想頻繁出現。
篇名並不表明主題思想,他們僅是由每篇開頭幾個字組成。
他給人總的印象是編輯者缺乏一定的規劃或有條理的綱領。
《子路》13.2見於上博楚簡《仲弓》,《子路》13.22見於《禮記·緇衣》末章。
狩野直喜《論語研究之方法》:其篇之次第,亦深有意味。
學而、為政、堯曰俞樾《湖樓筆談》:《論語·微子》一篇,似乎淩襍不倫,細讀之,乃一篇如一章也。
以殷有三仁始,以周有八士終,首尾自成章法。
其論殷三仁,以微子爲主,微子恝然竟去,似視箕、比有愧,乃孔子並許爲仁,明居亂邦者有可去之義也。
下載柳下惠之言,主於不去,然其下兩書孔子行,則孔子固去矣。
以後書接輿事、書沮溺事、書丈人事、皆孔子去後之事,而以逸民一章繼之。
逸民之中柳下惠存焉,而孔子曰我則異於是,明孔子異於柳下惠,正見柳下惠之不去,不如孔子之行也。
前後相應,幾於天衣無縫矣。
於是又載大師摰諸人之去國,亦明可去之義。
而終以陽襄之入於海,别有天地,非人閒矣。
使自此竟止,殊有江上峯青之歎,乃又載周公謂魯公語,而以周有八士终之,以見逹生開國之初,濟濟多士,爲邦家光。
殷三仁何其可悲,周八士何其可樂也,此曲終奏雅也。
四.地位漢代:傳《漢書·揚雄傳》:傳莫大於《論語》。
小學趙岐晚唐:經宋:四書論語孟子,舊各爲帙;大學中庸,舊禮記之二篇。
其編為四書,自宋淳熙始;其懸為令甲,則自元延祐復科舉始。
五.版本和真偽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
齊二十二篇。
多問王、知道。
魯二十篇,傳十九篇。
齊說二十九篇。
魯夏侯說二十一篇。
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
魯王駿說二十篇。
燕傳說三卷。
議奏十八篇。
石渠論。
孔子家語二十七卷。
孔子三朝七篇。
孔子徒人圖法二卷。
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
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
漢興,有齊、魯之説。
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
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将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
張氏最後而行於世。
《玉函山房輯佚書》:古論、齊論何晏《論語集解序》: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
沈濤:《論語孔注辨偽》丁晏:《論語孔注證偽》桓譚《新論》:文異者四百餘字。
陸德明《經典釋文》:張禹受魯論于夏侯建,又從庸生、王吉受齊論,擇善而從,号曰張侯論,最後而行於漢世,禹以論授成帝。
後漢包咸字子長吳人大鴻臚、周氏,竝爲章句,列于學官。
鄭玄就魯論、張、包、周之篇章,考之齊、古,爲之注焉。
魏吏部尚書何晏集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玄、陳群、王肅、周生烈之說,並下己意,為《集解》。
正始中,上之,盛行於世,今以為主。
一合於張禹,再合於鄭玄,又合於何晏。
南北朝:北鄭南何單承彬:《論語源流考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孔漫春:《<論語>出土文獻研究》《論語:定州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7年。
(1973漢中山懷王劉修墓)敦煌、吐魯番出土唐寫本《論語鄭氏注》、《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音義》武內義雄:《漢石經及論語殘字考》嚴可均:《唐石經校文》六.註釋和論語學史朱彝尊《經義考》:463種林泰輔《論語年譜》:3000種程樹德《論語集釋》:680種王鵬凱:《歷代論語著述綜錄》,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鄭、何、皇、邢、朱、劉唐陸德明:《論語音義》韓愈、李翱:《論語筆解》宋蘇轍:《論語拾遺》陳祥道:《論語全解》朱熹:《論語集注》、《《論語或問》、《論語精義》鄭汝諧:《論語意原》張栻:《癸巳論語解》戴溪:《石鼓論語問答》真德秀:《四書集編》蔡節:《論語集說》趙順孫:《四書纂疏》金履祥:《論語集注考證》清毛奇齡:《論語稽求篇》江永:《鄉黨圖考》程廷祚:《魯論說》江聲:《論語竢質》劉臺拱:《論語駢枝》錢坫:《論語後錄》焦循:《論語補疏》方觀旭:《論語偶記》宋翔鳳:《論語說義》徐養原:《論語魯讀考》包慎言:《論語溫故錄》劉逢祿:《論語述何》黃式三:《論語後案》簡朝亮:《論語集注述疏》陳鳣:《論語古訓》馮登府:《論語異文考證》崔灝:《四書考異》近現代康有為:《論語注》章太炎:《廣論語駢枝》楊樹達:《論語古義》、《論語疏證》楊伯峻:《論語譯注》.錢穆:《論語新解》.李澤厚:《論語今讀》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牛澤群:《論語劄記》王書林:《論語譯注及異文校勘記》日本竹添光鴻:《論語會箋》伊藤仁齋:《論語古義》荻生徂徕:《論語徵》徂徠春臺:《論語古訓外傳》諸橋轍次:《論語講義》武內義雄:《論語研究》英譯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韋利(Arther David Waley,1889—1966)劉殿爵(u,1921—2010)唐明貴:《論語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