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国小学课程的历史变迁
我国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百年变迁

第24卷第1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4,No.12008年1月Jo urnal o f Gansu L ianhe U niv ersit y(So cial Sciences)Jan.2008=收稿日期>2007-09-28=作者简介>靳健(1949-),男,甘肃会宁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我国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百年变迁靳 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1950年以前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出引领国语、国文课程向大众化、实用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由于战乱频繁,使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了课程实践史上未能产生效能的一大遗憾。
1950年以后,以粉碎/四人帮0为分界岭,此前语文课程标准(大纲)主要体现出培养目标政治化、教学过程程式化等特点;此后语文课程理念出现了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逐渐回归语文课程标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0被确定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内容目标第一次退出课程标准。
香港的语文课程标准建设还处在一个初始阶段,但它在教育理念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先进性,在解释理论术语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清晰性,在教学设计(案例)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操作性,已经显示出了很高的境界。
台湾语文课程标准在传承民族文化的一贯性、把握语文教育的规律性等方面的建树,也为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发展铺垫着成功之路。
=关键词>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百年变迁=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07X(2008)01-0106-06A Century .s Development of Standard for C hinese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JIN Jian(S chool of Education,N or thwest N or mal Univ er sity ,Lanz ho u 730070,China)Abstract:Befo re 1950,the Chinese curr iculum standar d appear ed a tendency of leading t he Chinese languag e curr iculum and the Chinese literatur e curr iculum to be po pular,practical,scientific and individual.But the advanced theor y failed for the w ar and it became a g reat reg ret in the cur riculum histor y.A fter 1950,the histo ry o f curr iculum has been divided into two par ts acco rding to the fa ilure o f the g ang o f 4people.Befor e that ,the standard for Chinese cur riculum appear ed the char acter s of em phasizing po litics in Chinese o bjective and being rig id in teaching process.Ho wev er,after that,it changed emphasizing know ledge into quality,tr aining the students to develo p in an all-round w ay has become the main objectiv e,and the unificatio n o f to ol and humanities has defined as the basic char acter o f Chinese curr iculum.T hough the co nstr uction of Chinese cur riculum standard in H ong Ko ng is at the init ial stage,it show s some advanced char act ers,such as the adv ancement in educat ion theo ry,the clearness in ex plaining theor y terms and the operatio n in t eaching design.T he Chinese cur riculum standar d in T aiwan has a lso enhanced the constructio n and development o f Chinese cur riculum stand -ar d in car ry ing natio nal culture and preserv ing educatio na l reg ulatio n.Key words:pr imar y scho ol;middle schoo l;the Chinese cur riculum standar d;a century .s dev elo pment一、1950年以前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大纲)的变化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5奏定学堂章程6,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了我们母语的课程名称/中国文学0,/五四0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国语0课程的诞生,国语、国文课程诞生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
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学教育是指面向儿童的初级教育,旨在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随着社会的演进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的历史也经历了多个阶段。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以期了解小学教育的变迁和进步。
1. 早期小学教育的雏形在古代,小学教育的形式与现代有显著差异。
早期的小学更多是由私塾或家庭教师来负责。
这些私塾一般只有有限的资源和师资,主要以儿童的母语、基础算术和经史常识为主要内容。
小学教育的规模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数儿童无法接受正式的小学教育。
2. 现代小学教育的起步随着近代教育改革的推动,小学教育逐渐从私塾向现代学校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普及小学教育,并建立了普遍义务小学制度。
这种制度要求国家提供义务教育,并确保儿童接受九年制的基础教育。
3. 现代小学课程的改革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现代小学课程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一方面,小学课程从单一的语数外教育发展为多元化的科目设置,如艺术、音乐、体育等。
另一方面,小学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4. 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传授知识和灌输信息,但这种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现代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
同时,教育技术的应用也为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
5. 国际小学教育的比较小学教育的发展不仅在国内有所变化,国际上也存在差异。
不同国家的小学教育制度和教学理念各具特色。
例如,芬兰小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美国小学教育则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小学教育模式,我们可以借鉴和吸取其经验,以推动小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6. 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展望未来小学教育将继续迎来新的变革和发展。
新中国小学课程的变化(1949——1965)

小组成员:王喆、张琦、朱佳雯新中国小学课程的变化(1949——1965)一、以俄为师:改造旧教育和学习前苏联阶段(1949--1956)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全国来不及编写统一的教材,而教育的发展又刻不容缓。
根据这种情况,国家不是全盘否定旧中国的教育,而是采取了改革旧课程、继承吸收有用成分的课程改革策略。
“首先开展了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取消了反动课程,进而力求课程内容适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并设法精简不必要的课程与教材”。
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是,“根据共同纲领,以原有的新教育的良好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是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教育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这是由当时国内外环境所决定的。
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国家孤立我国,迫使我们只有采取“一边倒”政策,向苏联学习。
国内环境:教育刚从旧统治者的封建、买办、法西斯梗桔中解放出来,面临着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重新编写新的课程内容显得紧迫、仓促,为解燃眉之急,国家就采取了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课程再建设新课程的政策。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建设新教育的3大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新中国对小学课程教学的改造主要是通过对国统区正规小学课程体系的改造来进行的,小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计划频繁变动,教学大纲和教材旧貌换新颜,整个小学课程体系重新建构。
(一)教学计划的改革这段时期教学计划有: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这份教学计划具体设置了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图画、音乐等8门课程,《小学教学计划》的颁布对于这一时期小学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尚未改行五年一贯制的“四二制”小学,教育部于1952年2月5日颁发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
1953年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以后,教育部对1952年颁布的“四二”制教学计划又作了修订,于1953年9月22日颁发《试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主要变动是:①对课程名称的更改,如:把由过去名为“工作”的美术课程改为“美工”,修订后又改为“图画”,包括绘画、剪贴。
德育课程的历史变迁 - 社科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历史变迁胡金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在价值导向、课程类型、素材选取、语言方式等四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课程的价值导向上,逐渐摆脱泛政治化,从关注个体政治品质到引导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课程类型上,回归生活,从知识化的学科课程到关注情感体验的综合活动课;在课程素材选取上,审视英雄化的教育题材,从“高大全”的英雄事迹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事件;在教科书呈现的语言上,摒弃成人化的表述方式,尊重儿童的话语方式。
关键词:德育课程;历史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继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其它各类出版社先后编写、出版了几十套教科书,小学德育工作不断走上新的台阶,逐渐摆脱泛政治化、知识化、英雄化以及成人化的巢臼,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生活化的发展轨道。
本文将从德育课程的价值导向、课程类型、素材选取、语言方式等四方面进行分析。
一、价值导向:从个体政治化到引导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建国以来,特别是文革期间,道德教育一直被政治运动所左右,一度“窄化”或“异化”为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陷入政治化的情结中难以自拔,“道德教育完全政治化的倾向”很严重[1],个体的政治品质优先于甚至等同于道德品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对道德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德育课程在价值导向上,从关注个体的政治生活到关注社会生活,从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与素养到养成良好的社会品质,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
小学德育课程的名称经历了从《政治课》到《思想品德》再到《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变化,从课程名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道德教育开始从泛政治化中走出,课程本身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下文就依照德育课程名称变化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一)政治课阶段(1978年—1981年):拨乱反正,重开《政治课》,全面恢复党的优良德育传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共产主义品质、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接班人。
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

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简要梳理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演进过程,然后重点阐述某个时期(如20世纪50年代)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小学体育教育主要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标志着我国小学体育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此后,根据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也经历了多次修订。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我国小学体育教育以竞技体育为主导,强调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
这一时期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健康。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开始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小学体育教育大纲》和《小学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全面育人、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这一时期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同时也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小学体育教育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
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身体练习为基础、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教学理念。
这一时期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同时也更加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责任感。
主要内容——以20世纪50年代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为例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课程标准具有以下特点:竞技体育为主导。
这一时期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强调通过各种运动项目的训练来增强学生的体能和竞技水平。
同时,也重视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强调集体主义精神。
这一时期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
我国小学语文发展史

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
自从出现了文字,也就开始了语文教育的发端。
到了奴隶社会,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正式的学校。
有了学校,相应地也就有了课程和教学。
然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内,我国虽然有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与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
换言之,却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
”古代语文是个无所不能的“包天下”。
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课程才真正确立。
虽然此后也曾分分合合,几易其名,但是语文课程终究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
一、近代小学语文课程(1904年—1949年)(一)“五四”运动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1年清政府明令各地兴办学堂,次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分科形式存在的小学语文课程初见端倪。
但这个章程虽然公布了,却未能实行。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现代小学教育制度,教育史称为“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清政府灭亡,后来的学制也都是在这个学制的基础上演变的。
在学制方面,该章程把小学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段,分别修学5年和4年,学制共9年。
在语文课程方面,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字科,教学内容是识字、读文、作文;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是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
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朝着近代语文课程的建立前进了一大步。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注重实用、发展语言能力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发轫和一味读经、应对科举的古代语文教育的渐趋终结。
《奏定学堂章程》作为“博考外国,参酌变通,择其宜者用之”的历史产物,虽然还掺合着封建礼教、科举旧习这种传统教育的特质,但主要是以欧美近代教育为真正源头、形式上从日本引进的学校制和课程设置,这样自然初步体现出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的萌芽。
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一)1949—1952年第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改革自上而下,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具体过程如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
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尽管取消了分段,但课程设置上分段痕迹明显,自然、历史、地理课程4、5年级开设。
(我们教育见习、实习,小学低年级、高年级阶段特点差异明显),小学语文课时47.3﹪,数学24﹪,没有思想品德课。
中学,课程安排上,1950年8月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初中化学初二开设,物理初三开设;高中呢?化学、物理,高二三年级,高一空缺。
到52年暂行规程时,初中物理化学安排在二三年级,高中一二三年级均开设,但取消音乐美术课。
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小学语文课本的故事——谈谈新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变迁的过程

小学语文课本的故事——谈谈新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变迁的过程摘要:语文课本是对时代变迁作出迅速反应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母语教育的中文课本,课本的内容更新,知识点的不断提高,每一次的课本改革,都跟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反应了国家不断地变化,亲历着祖国的繁荣昌盛。
关键词:语文课标改革正文:建国初期1950年,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央教育部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定标准初稿》,提出了新中国创办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国家的未来一代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与语言,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让每个人都有社交性的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一时候,中央教育部将“国语”两个字改成了“语文”这组新词语,由此“语文”这两个汉字正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专有的名词。
从建国初期的1949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70多年,时代变了,国家也变了。
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作为迅速反应时代变迁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正在不断地改革。
每一次的课本改革,都跟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反应了国家不断地变化,亲历着祖国的繁荣昌盛。
接下来从各个时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改革内容进行几个简单的说明。
一、新中国建国初期: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第一本语文教科书是两套临时教科书。
这些教材的特点是重视:政治思想,政策观念强。
这两本临时教科书的文本不分单位,都是白话文。
在1951年的一个美丽的秋季里,中国首套的语文教材正式出版了,这是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并出版的教本,这套教材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第一次在全国通用。
首套小学语文教材的教本内容比较简单。
这个教材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
教材整体量太轻,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不够,没有系统,不论学分,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大量苏维埃联邦的作品被选为该语文教材。
政治色彩浓厚,文学色彩脆弱。
二、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时间不知不觉地来到了197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五套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这套语文教材的内容都是关于自然、社会、科学技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03 年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 书(实验本)五年级下册第1 课《父母的难 处》中活动的设计。
三、素材选取:从“高大全”的英雄事 迹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事件
• (一)背景分析 • 历史人物故事、革命前辈与英雄模范的事迹、少年 儿童中先进事迹、童话、寓言、诗歌、民间故事等 题材中蕴藏着重要的“道理”,负载着深刻的道德 意蕴,是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我国历来都重视这 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历史伟人、民族英雄、 革命导师、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和各方面的杰出人 物等对青少年进行教育,通过这些典型的伟大业绩、 光辉形象、高尚品格来影响青少年的品德成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3)在2002 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更是摒弃了书本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 提出德育课程是在小学中开设的一门以儿 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 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
2、教材编写的变化
• (1)教材组织结构 • 新版教科书在组织结构上,围绕儿童生活不断扩展、 螺旋式展开,而非知性概念、范畴的推演。 • (2)教材更加贴近生活 • 从个体、家庭、学校班级、家乡或社区、祖国以致走 向世界,教科书紧密地围绕着儿童个体的生活场域。 • (3)教材内容 • 在新课标的内容标准中,划分为“我在成长”、“我 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社区”、“我 是中国人”以及“走进世界”六个板块。
试题分析
• 1、不同的人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不同,有的人把它当作 ( );有的人却面对挫折和失败,灰心丧气,失 去了( )。那些最后取得了胜利的人,就是每次跌倒 都爬起来继续往前走的人。 • 2、要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把生活中的失败变成财富, 需要我们有坚强的( ),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 的,需要我们不断地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练起。 • 三、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 1、小红在班里个子最矮小,她常因此闷闷不乐。 • 2、丹丹学滑旱冰,跌倒一次后再也不敢,学滑旱冰了。 • 四、简答题 • 1、有些烦恼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但我们却无法回避。我 们应该怎么样去排遣烦恼呢?把你的好方法说出来与同学们 交流吧。
上述分析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 德育课程逐渐从浓厚的政治情结中走出,开 始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积极引导学生 过有道德的生活,为美好的社会生活奠定良 好的道德品质。德育课程在价值观念上经历 了政治化到生活化的转向,道德教育的价值 在于引导个体过有道德的生活,而非仅仅作 为个体政治化的一种手段。
二、课程类型:从知识化的学科课 程到关注情感体验的综合活动课
一、价值导向:从个体政治化到引导儿 童过有道德的生活
• 小学德育课程的名称经历了从《政治课》 到《思想品德》再到《品德与生活(社 会)》的变化,从课程名称的演变中可以 看出,道德教育开始从泛政治化中走出, 课程本身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1、政治课阶段(1978 年—1981 年)
课程的具体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观点 的教育,小学四五年级主要进行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必 要的政治常识教育。” 1978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小学政治课教科书单元标题 四年级/第一单元: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第二单元:哪里有压迫,哪 里就有反抗/第三单元: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列宁/第四单元:共产党、 毛主席领导人民求解放/五年级/第五单元: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一)/第六 单元: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二)/第七单元:学点正确的思想方法/第八单 元:建设伟大的祖国,树立崇高的理想。
2、思想品德课阶段(1981 年—2002 年)
• 通过以“五爱”和“五讲四美”为中心 的社会公德教育与社会常识教育,从小 培育学生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有的良好 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品德与生活(社会)课阶段 (2002 年— )
• 回归本真,积极倡导基于生活的儿童品德 发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 程的核心,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案例
• 2003 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九年义 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五年 级上册的四个单元立足儿童生活,从“我 是谁”( 认识自我)、“我学会与人相处” ( 与人相处)、“我是班级的主人”(班 级生活)到“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祖 国),由近而远、从小到大同心圆式螺旋 展开的。
(二)逐渐走向带有情感体验的综 合课程阶段
• 1、教学大纲的变化 • (1)1992 年教学大纲要求道德教育要 “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教师要以自己的 真实情感,以情载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 感”。
• (2)2001年对1997 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 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 准(试行)》进行修订,认为“此次修订的 重点是解决‘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 知识的现状,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 强化实践环节。强调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 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纯知识性、概念化的内容做了删改,降低 过高的认知要求,适当降低难度”。
(一)知识道德阶段
• 德育课程呈现为一种知识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道 德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教义问答的教学,或者成 为‘关于道德’的课。” • 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强调道德知识的学习与道德规 范的习得; • 在道德教育方式上,说服式的灌输成为主要的教育手 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 在道德教育评价上,更多的是知识层面上的,道德情 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难见其踪迹。“在这样的 基础上。
• 在课程的价值导向上,逐渐摆脱泛政治化,从关 注个体政治品质到引导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 • 在课程类型上,回归生活,从知识化的学科课程 到关注情感体验的综合活动课; • 在课程素材选取上,审视英雄化的教育题材,从 “高大全”的英雄事迹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事 件; • 在教科书呈现的语言上,摒弃成人化的表述方式, 尊重儿童的话语方式。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
•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 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 的儿童为目标。小学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 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 新课程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优良生活品质、良好行 为习惯、准确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真切的 了解等,为学生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奠定 公民的基本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