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规则01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主题与规则

合集下载

青少年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细则

青少年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细则
每张倒下的骨牌记4分,全倒加记10分。如果机器 人推动骨牌时与多张骨牌接触过,这几张骨牌只当 作一张骨牌。
倒下的骨牌数只要大于等于10,就是完成了多米诺 骨牌任务。
点球大战
在某个拼装块上有一个内 高80mm、内宽140mm、深 40mm的黑色球门。在以球 门中央为圆心、400 mm为 半径的圆弧上有3个放在小 橡皮圆环上的桔黄色乒乓 球。其中一个球正对球门 中央,另两球分居两边, 与第一个球相距不超过 150mm,如图3所示。机器 人每次只能把1个球踢进球 门,已经离开橡皮圆环的 球不能再踢。
经过比赛,学生们不仅完成自己的比赛机器人, 也提升了对科技的认识,利用科技来积极影响周 围世界。
机器人要从待命
综合技能比赛任务与规则 区启动,完成任
务后还要回到待
命区
场地中央有放置8块可换
拼装块的位置。可换拼装
比赛场地示意图(待命区的位置块前只的公是数布量。示和如意具果体可位换)置拼在装赛块
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设置机器人综合技能比 赛的目的是检验青少年对机器人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程度,激发我国青少年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培养 动手、动脑的能力。
综合技能比赛主题 第十一届的三个比赛 场地都是一样的
第十二届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的主题为 “机器人嘉年华”
比赛中,参赛队要在三个有不同任务的场地上运 行自己的机器人,机器人从待命区出发,在尽可 能短的时间内展示自己的各种技能,完成规定任 务,获取尽可能高的得分。
不足8块,由带黑色十字
引导线的固定拼装块补足
机器人要完成的任务 一般分布在场地周围 的16块带黑色十字引 导线的固定拼装块中。
机器人待命区 (十如字图或1丁)字:交长叉 5处0转0m弯m标、志宽(如 5图020)mm:的机锥器台人机在 器遇人到要转从弯待标命志区时 启应动按, 图完示成正任确务动 后作还通要过回转到弯待标命志。 区。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主题与规则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主题与规则

我国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主题与规则我国青少年机器人比赛是一项旨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兴趣的比赛。

本次比赛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参与比赛,青少年可以学到有关机器人制作和编程的知识,提升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协作和竞赛意识。

1.主题本次比赛将围绕“智能机器人应用于生活与产业”展开,参赛队伍可以自行设计和制作一个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智能机器人。

比赛主题涵盖了生活、健康、环保、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鼓励参赛队伍选择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促进智能机器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参赛资格本次比赛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开放,参赛者需组成3-5人的参赛队伍,队员芳龄必须在14岁至18岁之间,学校、社会团体和个人均可组队参赛。

3.比赛规则(1)机器人要求:参赛队伍需要自行设计和制作一个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尺寸不超过1m×1m×1m,外观美观,结构稳定,材料环保。

(2)比赛形式:每个队伍将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机器人操作演示,展示机器人的设计理念、制作工艺、功能特点和行为表现。

(3)评分标准:评委将按照机器人的设计创新、功能完整、性能稳定、操作灵活等标准进行评分,最终评出优胜队伍。

4.比赛流程(1)报名:参赛队伍需在规定时间内向比赛主办方报名,并提交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及相关材料。

(2)初赛:初赛将通过视瓶展示的形式进行,参赛队伍需提交机器人操作演示视瓶,并经评委评审确定晋级队伍。

(3)复赛:复赛将会在指定地点举行,晋级队伍需携带机器人参加复赛现场操作演示。

(4)决赛:决赛将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由初赛和复赛晋级队伍组成,进行最后的角逐。

5.奖项设置本次比赛将设立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组织奖、特别奖等奖项,并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以鼓励青少年参与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6.总结我国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作为一个面向青少年开展的科技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科学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推动智能机器人技术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和应用。

青少年机器人竞赛

青少年机器人竞赛

操控技能测试
向机器人提供不同的图像信息,测试其识 别和处理能力,如人脸识别准确率、物体 识别种类等。
设置多个操控任务,如抓取、移动、放置 等,测试机器人的机械臂操控准确性和稳 定性,记录其完成任务的时间和成功率。
问题诊断与优化方案
• 自主导航问题诊断:针对机器人在自主导航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如碰撞、路径 规划不合理等,检查机器人的传感器、算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如 改进传感器精度、优化路径规划算法等。
• 语音识别与交互问题诊断:针对机器人在语音识别与交互测试中出现的问题, 如识别不准确、响应速度慢等,检查机器人的语音识别模块、自然语言处理算 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如改进语音识别算法、提高自然语言处理模 型的准确性等。
• 图像识别与处理问题诊断:针对机器人在图像识别与处理测试中出现的问题, 如识别错误、处理速度慢等,检查机器人的图像识别算法、处理器性能等方面 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如改进图像识别算法、提高处理器性能等。
展示机器人的机械臂操控、 抓取、移动等技能,以及完
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测试方法与标准
自主导航测试
语音识别与交互测试
在模拟环境中设置多个障碍物和路径,测 试机器人的避障和路径规划能力,记录其 成功率和耗时。
向机器人发出语音指令,测试其识别准确 性和响应速度,同时评估其自然语言交互 的流畅度和准确性。
图像识别与处理测试
促进创新思维
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和碰撞有助于激发新的想法和创意,推动项目 的创新和发展。
培养合作精神
团队协作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 人意见、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
分工协作策略
明确目标与任务
在项目开始时,明确团队的目标和任务,确保每个成员都清楚自 己的职责和期望成果。

机器人基本技能比赛主题与规则

机器人基本技能比赛主题与规则

机器人基本技能比赛主题与规则1.机器人基本技能比赛简介机器人基本技能比赛是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项目之一。

其活动对象为全省在校中小学生,要求参加比赛的代表队在现场自行制作机器人并进行编程。

参赛的机器人是自动程序控制的,可以在赛前公布的特定竞赛场地上,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比赛活动。

在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设置机器人基本技能比赛的目的是检验青少年对机器人基本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激发青少年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2.竞赛主题本届机器人基本技能比赛的主题为“重建家园”。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破坏力之强、波及范围之广,中外罕见,令世界震惊。

灾难发生,举国奋起。

中华民族迸发出气壮山河、撼天动地的伟大力量,一场与死神赛跑、不惜一切代价抢险救人的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重建家园工作迅速展开。

积极行动起来,我们要与自己研制的机器人一起投身重建家园!让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快乐成长!经过比赛,学生们不仅完成自己的比赛机器人,也提升了对科技和利用科技来积极影响周围世界的认识。

在每场比赛中,一支参赛队的机器人从指定的启动区出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几种任务,获得尽可能高的得分。

3.比赛场地与环境3.1.场地图1是比赛场地的示意图。

图1 比赛场地3.2.赛场规格与要求3.2.1.机器人比赛场地的内部尺寸为长3000mm、宽2000mm,用木工板制成三块底板,拼接而成,厚15~20mm。

场地四周装有白色木质围栏,栏高为150mm,厚15~20mm。

用厚15~20mm、长500mm、宽500mm的木工板制成18块固定拼装块和16块可换拼装块。

场地四周装有白色木质围栏,栏高150mm,厚15~20mm。

3.2.2.场地底板刷白色亚光漆,亚光黑色胶带粘贴的黑色引导线宽度为20~25mm。

黑色引导线间距为500mm,横平竖直。

以下凡是涉及黑线的尺寸,均指其中心线。

3.2.3.场上有一块长300mm、宽300mm的蓝色方形区,是机器人的启动区。

中小学生智能机器人竞赛规则

中小学生智能机器人竞赛规则

中小学生智能机器人竞赛规则一、虚拟机器人(迷宫灭火、轨迹综合竞技)(中小学)(一)竞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创新手段,以虚拟机器人为载体实现走轨迹、迷宫灭火的过程,使青少年对机器人的搭建和编程产生兴趣,增进了解,实现机器人的大众化。

旨在考核参赛选手对操控智能机器人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

(二)竞赛环境1.软件环境(1)操作系统:WINDOWS98/2000/XP(NetFramework1.1 DirectX9.0c)(2)比赛系统:纳英特3D机器人仿真系统软件2.硬件环境(1)电脑硬件配置:CPU600MHZ以上,内存128M以上,显卡8M支持3D(推荐配置CPU1G,内存256M,显卡32M支持3D)。

(2)电脑数量:组委会提供竞赛现场编程用电脑(每人一台),参赛选手不允许携带任何可以复制文件的工具进入竞赛现场(如U盘等)。

(三)竞赛过程在规定时间内,参赛选手利用计算机模拟完成机器人的搭建、编程及调试,然后在计算机上模拟实现仿真机器人自主走轨迹和走迷宫灭火的全部过程。

(四)比赛场地1.500像素×500像素的场地由一段轨迹和迷宫组成;轨迹由线宽2cm 的黑线和可换拼装块组成,迷宫由若干白色障碍块(长:20厘米、宽:20厘米、厚:2厘米)组成,四周边框、障碍块为白色,迷宫内房间门口有黑线标示。

2.迷宫入口宽20cm ,开始时迷宫活动门是被封闭的,机器人成功越过可换拼装块,迷宫活动门会自动打开。

3.程序不允许使用时间延时法或类似时间延时法,可使用红外传感器走迷宫,灰度传感器走轨迹和指南针传感器转弯。

4.可换拼装块说明:(五)竞赛任务小学组:比赛机器人从指定的起点出发,开始计时,顺利越过可换拼装块后迷宫活动门会打开,机器人继续沿轨迹走到迷宫活动门处进入迷宫,在迷宫四个房间中寻找一处蜡烛,完成灭火任务。

到达房间标准为整个机器人越过房间门口黑线。

(1)普通轨迹线组成,90度转角和T形轨迹组成。

虚拟机器人综合技能规则(萝卜圈)

虚拟机器人综合技能规则(萝卜圈)

虚拟机器人综合技能(萝卜圈)比赛主题与规则一、参加范围(1)参赛组别:小学、初中、高中(含中职)、青少年宫组。

(2)参赛人数: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每组限1人。

(3)指导教师:1人(可空缺)。

二、虚拟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简介虚拟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要求参加比赛的选手在一个计算机三维虚拟环境中,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自行设计机器人、编制机器人运行程序、调试和操作机器人并完成规定的任务。

比赛的目的是检验青少年对机器人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激发青少年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比赛场地与环境1.场地图2是比赛场地的示意图,待命区的位置只是示意。

2.赛场规格与要求2.2.1 机器人比赛场地尺寸为长30、宽20。

场地内四周的16块拼装块是固定的,中央淡蓝色的8、9、10、11、14、15、16、17号拼装块内容为可变。

第4节中所述的机器人要完成的任务一般分布在场地周围的16块固定拼装块上。

图1 比赛场地示平面意图图2 比赛场地示意图2.2.2 两种拼装块底色均为白色,内有宽度为0.25的黑色引导线(图中粗线)。

以下凡是涉及黑线间的尺寸,均指其中心线。

固定拼装块上的引导线是连接对边中点的直线。

可换拼装块的图形在赛前公布。

2.2.3 每个固定拼装块被黑色引导线分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分区。

2.2.4 场上有一块长5、宽5的白色锥台,是机器人的待命区,如图3所示。

机器人要从待命区启动,完成任务后还要回到待命区。

锥台上虽画有黑色引导线,但机器人可以从任何一边上下。

图3锥台2.2.5 在黑色引导线的十字或丁字交叉处,可能会出现0.5× 0.5的深蓝色转弯标志。

机器人在遇到转弯标志时的正确动作方式如图4所示。

图4转弯标志及允许的出路口行驶方向2.2.6竞赛中所用的可换拼装块图形从图5中选取。

有些可换拼装块上可能有0.06高的突起、坡度约12°的坡道、宽3.2高3.2的涵洞,等等。

图5各种拼装块示意图2.2.7待命区、转弯标志的位置、非十字引导线拼装块的图形以及位置和方向,等等,在赛前准备时公布。

机器人大赛规则

机器人大赛规则

机器人大赛规则1. 比赛概述机器人大赛是一项旨在展示机器人设计与操作技术的比赛。

参赛者需要通过编程和机械设计来控制自己的机器人完成一系列任务。

比赛的目的是鼓励参赛者展示技术创新、合作精神和工程能力。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机器人大赛的参赛规则,包括参赛资格、赛程安排、比赛任务、机器人规格和评分标准等内容。

2. 参赛资格2.1 参赛者必须年满18岁,并拥有合法身份。

2.2 参赛者需要组成一个团队,每个团队至少包含两名成员。

3. 赛程安排3.1 报名阶段参赛者需要在指定时间内进行报名,提交参赛团队的信息和机器人设计方案。

3.2 选拔赛所有报名的团队都将参加选拔赛。

选拔赛中,每个团队将有限定的时间来展示自己的机器人,并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选拔赛的目的是筛选出最有潜力的团队。

3.3 决赛选拔赛结束后,进入决赛阶段。

决赛中,参赛团队将面对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最终,评委会将根据各个团队的表现决定获胜者。

4. 比赛任务4.1 机器人操控参赛团队需要使用编程语言控制机器人,使其完成指定的动作和任务。

机器人的操控需要快速、精准和稳定,以达到最佳表现。

4.2 任务难度比赛任务将会逐渐增加难度,挑战参赛团队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任务涵盖多个领域,包括机械设计、传感器应用、图像识别等。

4.3 时间限制每个任务都有时间限制,参赛团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如果超出时间限制,将会受到相应的扣分或淘汰。

5. 机器人规格5.1 尺寸限制机器人的尺寸必须在规定范围内,超出范围的机器人将不被允许参赛。

5.2 安全性机器人必须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不得对其他参赛团队或观众造成伤害。

机器人设计中需要考虑到防护装置、应急停机等安全措施。

5.3 能源机器人可以使用电池、太阳能等能源,但必须符合安全规范,并且不得对比赛场地造成污染或危险。

6. 评分标准6.1 任务完成度参赛团队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数量将直接影响评分。

任务完成得越好,得分越高。

6.2 创新性参赛者可以通过独特的创新和技术手段来提高机器人的性能和表现。

2013年中国机器人大赛舞蹈机器人大学组(常规组)比赛规则

2013年中国机器人大赛舞蹈机器人大学组(常规组)比赛规则

2013年中国机器人大赛舞蹈机器人大学组(常规组)比赛规则本组参赛机器人可以采用市场销售的常规成品设备。

同时,鉴于双足人形机器人在平衡控制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为了增强比赛的技术性和观赏性,比赛项目分为:(一)双足人形组(不含轮式机器人)(1)参加比赛的每一台机器人,其机体必须符合人体构型,明显有两条腿、两只手臂、一个头及躯干部分;(2)机器人必须有不少于十五个关节自由度组成(伺服舵机或伺服电机);(3)两条腿及足部之间不能有任何连接机构;(4)成品机器人容许添加辅助机构,但该机构上不得带有动力元件;(5)每一个机器人本体必须搭载独立的电源和控制系统。

(二)多足异形组(含轮式机器人)(1)参加比赛的机器人,其机体构型不做限制,也可以容许有双足人形机器人配合参与比赛,但不能做为主体部分;(2)机器人必须有不少于十五个关节自由度组成(伺服舵机或伺服电机);(3)机器人本体可以是独立整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组合结构;(4)成品机器人容许添加辅助机构,机构上可以带有动力元件;(5)每一个机器人本体(含分体部分)必须搭载独立的电源和控制系统。

比赛规则:一、比赛场地:1、舞台:组委会提供两种比赛场地,参赛队可任选其中一种场地参加比赛。

第一种:舞蹈场地是2m×2m的平坦区域,场地为平整硬质木板,周围有高10cm一体化围墙。

第二种:舞蹈场地是2m×2m的平坦区域,场地为绿色薄地毯,地毯厚为2mm-3mm,地毯下为平整硬质木板,周围有高10cm一体化围墙。

在场地四角各有一直径40cm的大圆,4个角的大圆分别与场地的直角边框相切。

每个大圆中间再套一个直径20cm的小圆。

机器人的初始摆放位置必须放在场地中央(若多个机器人,平行(与场地边框)排成一排放在中央)。

只要在表演过程中,任意一台机器人的身体任意部分接触到任意一个小圆位置,即可得到有效加分(5分),否则不加分,该项加分不累计(即:与机器人接触小圆的次数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主题与规则1 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简介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是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项目之一。

其活动对象为中小学生,要求参加比赛的代表队在现场自行拼装机器人、编制机器人运行程序、调试和操作机器人。

参赛的机器人是程序控制的,可以在赛前公布的竞赛场地上,按照本规则进行比赛活动。

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设置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的目的是检验青少年对机器人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激发我国青少年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2 竞赛任务本届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的主题为“飞天圆梦”。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我国第4艘载人飞船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飞船把包括一名女宇航员在内的三名宇航员送上太空。

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飞船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我国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2012年6月24日,三名宇航员执行了手动交会对接任务并成功完成,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宇航员们进入太空实验室完成了一系列实验任务。

天宫与神九飞船的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

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

让我们想想,将来我们的机器人能为飞天圆梦或在太空中做些什么。

参赛队要在比赛场地上运行自己的机器人,机器人从待命区出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展示自己的各种技能,完成规定的任务,获取尽可能高的得分。

经过比赛,学生们不仅完成自己的比赛机器人,也提升了对科技和利用科技来积极影响周围世界的认识。

3 比赛场地与环境3.1 场地图1是比赛场地的示意图,待命区的位置只是示意。

图1 比赛场地示意图3.2 赛场规格与要求3.2.1 机器人比赛场地的内部尺寸为长3000mm、宽2000mm。

用厚15~20mm、长500mm、宽500mm的木工板制成的拼装块拼接而成。

场地四周装有白色木质围栏,栏高150mm,厚15~20mm。

场地中央为放置8块可换拼装块的位置。

可换拼装块的数量和具体位置在赛前公布。

如果可换拼装块不足8块,由带黑色十字引导线的固定拼装块补足。

第4节中所述的机器人要完成的任务一般分布在场地周围的16块带黑色十字引导线的固定拼装块中。

3.2.2 两种拼装块刷白色亚光漆,用黑导线(或用黑色胶纸粘贴)。

以下凡是涉及黑线的尺寸,均指其中心线。

固定拼装块上的引导线是连接对边中点的直线。

可换拼装块的图形在赛前公布。

3.2.3 场上有一块长500mm、宽500mm的锥台,是机器人的待命区,如图2所示。

机器人要从待命区启动,图2 锥台尺寸(mm)完成任务后还要回到待命区。

3.2.4 在黑色引导线的十字或丁字交叉处,可能会出现50mm×50mm的深蓝色转弯标志。

机器人在遇到转弯标志时的正确动作方式如图3所示。

图3 转弯标志及允许的出路口行驶方向3.2.5 往届机器人竞赛中所用的部分可换拼装块的图形可能沿用,但也会有一些新的图形。

有些可换拼装块上可能有6mm高的突起、坡度约12°的坡道、宽320mm高320mm的涵洞。

3.2.6 比赛场地尺寸的允许误差是±3mm,拼装块尺寸的允许误差是–2mm,对此,参赛队设计机器人时必须充分考虑。

3.2.7 拼装的场地尽可能平整,但接缝处可能有2mm的高低差和2mm的间隙。

3.2.8 待命区、转弯标志的位置、非十字引导线拼装块的图形以及位置和方向,等等,在赛前准备时公布。

场地一经公布,在该组别的整个比赛过程中不再变化。

3.3 赛场环境机器人比赛场地环境为冷光源、低照度、无磁场干扰。

但由于一般赛场环境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例如,场地表面可能有纹路和不平整,边框上有裂缝,光照条件有变化等等。

参赛队在设计机器人时应考虑各种应对措施。

4 可能的机器人任务及得分以下描述任务不一定同时出现在比赛场地上。

这些任务也只是对航天工程某些环节的模拟,切勿将它们与真实的飞天任务相比。

4.1清理障碍4.1.1尚待清除的“障碍”用去掉标签(或在罐外包一层铝箔)的标准355毫升易拉罐表示,向上直立。

罐中装黄沙(不能采用液体),使重量达到500g。

障碍被布置在黑色引导线或它们的交叉点上,具体位置另定。

4.1.2清理障碍的标准是把它移动到不再与黑色引导线接触的地方并保持这种状态一直到终场。

每成功清理一个障碍计10分。

4.2.3 机器人只要成功清理3个障碍就算完成了清理障碍任务,加计20分。

机器人也可以继续清理障碍,争取高的得分。

4.2 取燃料4.2.1在长400mm、宽50mm、厚18mm的木条上居中固定着4根直径6mm、高100~200mm的低碳钢棒,代表燃料存放架。

相邻钢棒的中心距为100mm。

有不超过10个直径30mm、高18mm的腰鼓形圆柱,重约10g,代表燃料。

每个圆柱的轴向钻有直径10mm的通孔。

10个圆柱分别套在4根钢棒上,可能会有多种分布方式。

木条用双面胶固定在某一拼装块上,表示燃料库。

机器人需要到达燃料库附近,把燃料取下放到旁边的燃料罐内。

取燃料过程中掉落在地面的燃料不能再取。

4.2.2用去掉标签(或在罐外包一层铝箔)的标准355毫升易拉罐,截取下面的一半,开口向上直立,表示燃料罐,具体位置另定。

4.2.3 机器人取下燃料并安全送到燃料罐内,且燃料与地面没有接触,每个记10分,将燃料全部送入罐内加记10分。

4.2.4 机器人只要取下4个燃料并且安全送入燃料罐内就算完成了取燃料任务。

机器人也可以继续取燃料,争取高的得分。

图4 燃料库图5 燃料4.3接送宇航员4.3.1“宇航员”模型,用直径30mm、高35mm的圆柱体(木制,涂蓝色漆)和粘接的直径15mm的圆球(木制,涂淡黄色漆)代表(图5),重约25~35g,共5个。

4.3.2 机器人要到基地(某一十字线拼装块)接宇航员到发射场(另一十字线拼装块),途中,宇航员应与地面没有直接接触,到指定地点后,宇航员应与发射场外地面没有接触,每个记10分。

4.3.3 机器人只要到基地接送3名宇航员并且安全送到指定地点就算完成接送宇航员任务,加记10分。

机器人可以继续接送宇航员,争取更高得分。

图5 宇航员模型4.4运送燃料4.4.1 机器人将至少装有2个燃料的燃料罐从燃料库附近运送到发射场。

运送过程中燃料罐与地面没有接触,燃料没有遗撒在地面;送到发射场后,燃料罐应开口向上直立。

4.4.2 将燃料罐送到发射场记30分。

4.4.3 只要将至少有2个燃料的燃料罐送到发射场就算完成运送燃料任务,罐中的每个燃料加记10分。

4.5 点火4.5.1在直径40mm的黄色乒乓球上钻5mm的小孔,灌入细沙,约占球体积的一半,用胶纸封住小孔。

表示“火种”,重约50g,共1个,放在某一十字线拼装块上。

4.5.2 火箭发射塔上固定在发射场拼装块上。

它的基座是250mm×250mm×100mm的方台,漆成灰色,上面粘有一个内径50mm高25mm 的红色圆筒。

4.5.3机器人把携带的火种放到火箭发射塔的圆筒内,表示点火。

这时,机器人不得与火箭发射塔的基座接触。

机器人与火箭发射塔的基座接触,或机器人携带的“火种”放到圆筒外,均为点火失败。

4.5.4 成功点火记50分。

4.6 交会对接4.6.1 一根直径60mm、长150mm的圆木柱横卧在某一十字线拼装块上,表示太空实验室。

机器人要与它接触并明显地推动它行进一段距离,行进中始终保持接触。

机器人与太空实验室脱离接触后,太空实验室可以继续运动,但不得超出该拼装块。

4.6.2 机器人在与太空实验室接触的情况下明显地行进一段距离,记50分;脱离接触后,如果太空实验室超出拼装块,扣30分。

4.6.3 获得这个任务的50分,就是完成了交会对接任务。

4.7 太空巡游4.7.1 机器人沿黑色引导线从非十字线拼装块的一口进入,从另一口出去,如果遇到转弯标志,应按3.2.4的规定通过。

完成太空巡游任务可与其它任务混合完成,不需要是连续的,在巡游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十字线拼装块。

如果不指定太空巡游任务,通过所有非十字线拼装块和转弯标志均不记分。

4.7.2 通过一个非十字拼装块记8分,通过一个转弯标志记5分,通过转弯标志不正确扣2分。

4.7.3 在太空巡游中获得50分就算完成了任务。

4.8 安全返航4.8.1安全返航是让机器人回到待命区,完成任务的标准是机器人登上锥台并不再运动,机器人与锥台以外的地面没有接触。

4.8.2 成功回到待命区记50分。

4.9 欢庆胜利4.9.1 机器人以一个规定的方式(旋转、前进、后退、按一定的要求开/关1个LED等)在一个指定的拼装块内动作。

4.9.2 完成欢庆胜利的任务记60分。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超出一次拼装块扣10分。

4.9.3 获得50分就算完成欢庆胜利的任务。

5 机器人本节提供设计和构建机器人的原则和要求。

参赛前,所有机器人必须通过检查。

参加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的机器人限用竞赛组委会指定的机器人套材。

只要有可能,也允许套材的混合使用。

5.1 每支参赛队只能使用一台按程序运行的机器人。

5.2 在待命区内,机器人外形最大尺寸不得超过长300mm、宽300mm、高300mm。

在开始比赛后,机器人可以超出此尺寸限制。

5.3 机器人上必须展示参赛队编号。

在不影响正常比赛的基础上,机器人可进行个性化的装饰,以增强其表现力和容易被识别。

5.4 每台机器人所用的控制器、电机、传感器及其它结构件,数量不限。

但机器人的控制器、电机、传感器必须是独立的模块。

机器人的重量不得超过3kg。

5.5 机器人上的所有零部件必须可靠固定,不允许分离或脱落在场地上。

5.6 为了安全,机器人所使用的直流电源电压不得超过12V。

5.7 不允许使用有可能损坏竞赛场地的危险元件。

5.8 机器人必须设计成只用一次操作(如,按一个按钮或拨一个开关)就能启动。

5.9 机器人必须能原地旋转,旋转的次数可控。

机器人还应在明显位置装一个可见光LED(颜色不限),它的开/关应可控。

6 比赛6.1 赛制6.1.1 机器人综合技能竞赛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别分别进行比赛。

6.1.2 比赛不分初赛与复赛。

组委会保证每支参赛队有5次上场的机会,每次均记分。

6.1.3 比赛场地上规定了定了机器人要完成的任务(在 4.1~4.9的任务中指定)。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别要完成的任务数是不同的。

6.1.4 所有场次的比赛结束后,每支参赛队扣除一个最低分以其它各场得分之和作为该队的总成绩,按总成绩对参赛队排名。

6.1.5 竞赛组委会有可能根据参赛报名和场馆的实际情况变更赛制。

6.2 参赛队每支参赛队应由2名学生和1名教练员(教师或学生)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