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制度史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一书研究背景

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一书研究背景

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一书研究背景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一书,旨在通过对我国近世时期的财政状况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当前及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将围绕该书的研究背景进行阐述,探讨为何要进行近世财政史的研究,以及这一研究对于我们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1.近世时期的财政地位与作用近世时期,我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一时期,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近世财政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财政的地位与作用,为我们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提供重要依据。

2.近世财政制度的演变近世时期,我国财政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这些变革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近世财政史,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变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为我国财政制度的改革提供历史经验。

3.近世财政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近世时期,财政状况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通过对这一时期财政史的研究,可以揭示财政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我们认识历史发展提供多角度的思考。

4.借鉴历史,服务现实研究近世财政史,不仅可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还可以为当前及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面临着诸多财政问题,如税收改革、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等。

通过深入研究近世财政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

二、研究意义1.丰富历史学研究领域近世财政史研究,是对我国历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

通过对这一时期财政状况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近世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丰富历史学研究内容。

2.提升对我国财政制度的认识研究近世财政史,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我国财政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不同时期财政制度的优缺点,为我国财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3.指导现实经济发展通过对近世财政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为当前及未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财政史研究

中国财政史研究

中国财政史研究一、中国古代财政制度1.封建经济时期:封建经济时期的中国财政制度主要以天子为核心,分封诸侯,并依据封地的大小来确定财政职责和税收征收标准。

在这一时期,税收制度主要有封建贡赋制、均田制、租庸调及举一等制度。

财政职责方面,天子负责中央财政,诸侯负责地方财政。

2.儒家经济时期:儒家经济思想在中国影响巨大,儒家强调天子的道德义务和臣民的责任,这种思想对中国财政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财政制度主要体现在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上,郡县官员具备税收征收和管理土地的权限。

3.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财政制度相对较为完善。

宋代推行了税赋制度,首创了一律钞票,并建立了太平军,加强了财政管理。

元代扩大了农民赋税的范围,并实行了以货币税为主的税制。

明代采取了以兵费为主的军户制度,并设立了户部来管理军户和征收税赋。

清代则继承了明代的财政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增设了直隶厅、户部和财政部来加强财政管理。

二、近代财政制度1.清末民初财政制度:清末民初是中国财政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

清末政府推行了短期财政和长期财政。

短期主要包括增加税收和削减支出;长期主要包括兴办海关、银行、邮局等事业,以及推行新税制和财政管理体制。

2.民国时期财政制度:民国时期中国财政制度日益深入。

财政制度主要体现在税制和财政管理上。

税制方面,民国政府逐步废除了封建遗留的赋役、钱粮和行额等税种,推行了直接税、间接税以及专门税等税种。

财政管理方面,民国政府成立了财政总署来负责财政事务,并加强了财政目标的管理和预算体制的建立。

总结起来,中国财政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古代财政制度集中体现了封建经济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近代财政制度则逐步完善,并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的深入,中国财政制度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我国古代的政府财政历史研究论文

我国古代的政府财政历史研究论文

我国古代的政府财政历史研究论⽂2019-09-24第⼀阶段是20年代⾄40年代末即1949年10⽉中华⼈民共和国成⽴之前。

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近代史学转变,这种学术演变的时代特征在财政史领域同样有鲜明反映,即不少学者在继承发扬传统史学⽅法,注重传世⽂献的考据,辨析制度条⽂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借助近代西⽅的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理论,对中国财政史(包括古代财政史)做出⼀些不同于《汉书·⾷货志》、《通典》、《⽂献通考》等传统典志的编纂、阐释和评论,撰写了⼀些通史体裁或断代体裁的财政史论著,如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商务印书馆,1920年)、徐式庄《中国财政史略》(商务印书馆,1926年)、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刘秉麟《中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杨志濂《中国财政史辑要》⼗册(⽆锡⼤公图书馆,1936年)、鞠清远《唐代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40年)、刘不同《中国财政史》(⼤东书局,1948年)等。

同时,专题研究和理财⼈物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特别是⽥赋史。

抗⽇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出于财政体制改⾰以及战时经济的需要,进⾏⽥赋整理、⽥赋征实和其他财政制度的变⾰,因此有些学者本着为现实提供历史借鉴的意图,对长期成为古代财政收⼊⽀柱的⽥赋制度予以较多关注,如万国⿍《中国⽥赋史》(正中书局,1933年)、刘道元《两宋⽥赋制度》(上海⼤学⽂学院,1933年)、徐⼠圭《中国⽥赋史略》(商务印书馆,1935年)、陈登原《中国⽥赋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吴兆莘《中国税制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等,尽管内容有详略,识见有深浅,均属有⼀定影响的专著。

程滨遗等编纂的《⽥赋会要》第⼆篇《⽥赋史》上册和马⼤英等编纂的《⽥赋会要》第三篇《⽥赋史》下册(正中书局,1934年),是⼀套按编纂者的观点“铺叙史实,推究因果”的资料性著作,上⾃夏商周,下及清末民国初,“就历代⽥赋沿⾰,为系统叙述,并作史料整理为主。

中国制度变迁的财政视角

中国制度变迁的财政视角

中国制度变迁的财政视角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经历了许多政治制度的变迁。

这些变迁对国家的财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财政视角,探讨中国制度变迁对财政政策和财政体系的影响,以及这些变迁如何塑造了中国的财政系统。

起源和封建制度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国家财政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和土地税收。

地方官员负责征收和管理财政收入。

然而,这种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财政收入不稳定、税收重压等。

帝制和徭役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中国进入了帝制时代。

帝制时代的财政政策主要依靠徭役制度,即对农民征收劳动和农业产品。

这种制度给予了中央政府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但也加重了农民负担,导致社会不稳定。

民国时期的财政改革辛亥革命后,中国迎来了民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试图建立现代化的财政体系。

主要的财政改革包括税收改革、银行制度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等。

这些改革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能力,提高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可预见性。

然而,由于局势动荡和内外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财政改革进展缓慢。

同时,中国的财政体系受制于外国势力的干预,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和自主。

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家掌握了全部经济资源,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国有企业的利润和税收。

政府通过计划经济来控制经济发展和财政分配。

财政得以在国家控制下实现一定的稳定和发展,但也存在着财政权力过于集中、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

此外,财政收入的来源不够多样化,给财政体系带来了困难。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财政变革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引领了中国的财政体制变革。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财政体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

在财政体制改革中,中国逐步引入了税收改革、财政分权和预算管理改革等措施,试图建立一个现代化、公平和透明的财政体系。

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收入,提高了财政效益,并加强了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演变研究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演变研究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演变研究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新朝。

在这之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财政制度,但毫无疑问,秦朝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王朝,所以其制定的财政制度也是有别于以往的。

秦朝的财政制度可以总结为三大特点:一是“均田制”,二是较高的租税负担,三是政府垄断铁器制造和经商活动。

均田制实行后全国土地重新分配,每个家庭都有固定的田地,按此收税。

这样一来既能使土地平均分配,也能使政府更精确地征收税款。

不过高额的租税负担也是不少民众反感的原因。

此外,政府垄断铁器制造和经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半工半农”,极大地控制了经济活动,但很快也成为了滞人胃口的问题。

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财政制度也有所调整和变化。

从政府财政管理的角度来说,三国时期以后,财政与军事开始紧密联系起来,其中陕西蜀汉时期实行的“头市法”对后来很多朝代都有影响。

唐朝时期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最初的每部有一位司长官,七年后则加设左右丞,逐渐形成了现在“部长+副部长”的模式。

李世民时期设“盐铁使”,用来管控盐铁专卖,同时也可以在征税时对商人进行更完善的控制。

宋朝时期经济文化繁荣,财政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在税收方面,宋朝时期大力推行“青苗法”,征收地税,继续实行均田制,但也有所变通,如增设了“户部”等机构来更有效率地管理税收。

此外,商业经济根基的加强,也使得矿山、盐场等产值更高的产业得到了更好的管理。

不过,宋朝时期也存在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的问题,这也是后来元朝财政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元朝对财政制度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如统一度量衡、实行制券、增设户部和通山坊等政府机构,限制官银交流。

同时还打击了一些(被称为“商贾”)的资本家。

明朝时期继承了元朝的部分制度,如各地设立“钞关”归中央控制,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了很多问题,如漏税和管理不善等。

清朝时期政府财政增长迅速,虽有贪污,但总体而言财政制度逐渐趋于成熟。

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研究

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研究

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研究一、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中国财政制度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了40多年的历史。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财政系统以“税负过重、使用无力、机制不健全”为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不得不通过发债等方式勉力维持财政支出。

尤其是1985年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和发展,中国财政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形成了一系列对财政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新措施。

自此,中国财政制度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法制化等特征。

二、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1. 实行科学的财政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管理体制及相应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财政管理体制。

此外,也逐渐取消了大部分的行政性预算,大大减少了行政预算中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

2. 提高财政预算的透明度。

国家已经通过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使财政预算的透明度有了大幅提高。

在公开范围内的信息中,包括了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情况,以及其他各种财务报表和统计数据等信息。

3. 建立稳健健全的财政机制。

中国财政制度改革还建立了稳健健全的财政机制。

这主要包括财政收支机制、预算执行机制、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政府融资平台机制和政府资产管理机制等。

4. 创新和发展公共财政制度。

中国财政制度改革重点发展了公共财政制度,形成了“分级、分权、分税”、市场化、法制化的公共财政制度。

此外,全面推行国家以及省、市、县、乡、村各级预算制度和监督制度。

5. 改革财政收支制度。

改革后的中国财政收支制度,自上至下清晰分明、权责明确,实现了“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财政分权。

政府不再盲目扩张财政支出,逐步缩小了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差距,解决了中央政府财政存储庞大的问题。

三、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的成效自中国财政制度改革启动以来,中国的财政系统已逐步建立完善科学的财政管理体系。

其中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财政管理透明度得到了显著提升,政府财务情况更加公开、透明。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我国地方财政体制问题研究摘要:本文将从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分析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包括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收入分配不合理、基层财政困难、地方政府权力滥用等方面。

其次,对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演变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内在逻辑。

最后,从财政制度的完善、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地方政府财务预算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我国地方财政体制;债务风险;收入分配;基层财政;权力滥用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地方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地方财政体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能力。

近年来,我国地方财政体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收入分配不合理、基层财政困难、地方政府权力滥用等,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地方财政体制问题的研究,全面了解我国地方财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和内在逻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地方财政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内容1.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和内在逻辑;3.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政策的分析和评估;4.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调查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对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历史演变和内在逻辑,对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预期达成以下成果:1. 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现状和问题;2. 深入分析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和内在逻辑;3. 对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估;4.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地方财政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的评述

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的评述

节俭支出与反腐倡廉
支出管理制度强调节俭支出,反对奢侈浪 费,同时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防止官员贪 污受贿。
04
中国古代财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与繁荣
农业发展
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耕 条件和鼓励垦荒等措施,中国 古代财政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
商贸与手工业
古代财政政策通过减免税收、 提供经费等方式,鼓励商贸和 手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
0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 野,提高国际影响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中国古代财政史的深入研究还面临着诸多 困难和挑战,如历史文献的解读、考古证据 的挖掘、民族学资料的收集等等。
02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财政制度的起源
夏商周时期
财政制度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
财政制度的初步形成
秦汉时期财政制度的建立
秦朝时期
统一财政制度的确立
汉朝时期
继承秦制并加以完善
隋唐时期财政制度的繁荣
制度遗产
古代财政制度中的诸多做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税制改革、国库管理制度等,为后世财政管理提供 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05
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展望
主要研究领域与成果
财政制度史
研究了古代中国的财政制度,如井田制、封建制、郡县制等,以 及财政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影响。
财政政策史
农本位思想的影响
受农本位思想的影响,古代财政政策注重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以满足 国家的整体利益。
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
高度集权的财政管理
中国古代财政管理体制是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掌握着财政 大权,各级地方政府要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楷体字是我想放在PPT上面的,后面的宋体是讲稿,我会放在PPT的备注中。

为了方便你取舍我写的比较多,你可以从里面选择你认为重要的来讲。

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看是否有需要更改的地方。

因为时间限制,内容很多,我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了财政制度的特点,也做了一些省略。

PPT内容与楷体字的内容基本保持一致,我做好发到群里。

PPT1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

------温家宝“一个民族的精神,它的文化水平、它的社会结构、它的政策所部署的行动,所有这些以及更多的东西都被写进它的财政史中,谁懂得如何倾听它的信使的声音,谁就能在这里比在其他任何地方更加明了地识别世界历史的雷鸣。

”------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揭示规律:研究和揭示生产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经世致用:为现实财政改革和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现实财政改革的“实验室”2012年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

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

熊彼特(1883-1950)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它的文化水平、它的社会结构、它的政策所部署的行动,所有这些以及更多的东西都被写进它的财政史中,谁懂得如何倾听它的信使的声音,谁就能在这里比在其他任何地方更加明了地识别世界历史的雷鸣。

”读史可以知荣辱、知兴衰、知更替、知得失。

财政史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和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财政税收与社会结构以及民生发展的关系,财政税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进程的重大影响。

总结前人在税收制度、税收方针、税收管理等方面的功过和得失对于今天的财税改革财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PPT2 国家财政——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国家财政——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国家财政是国家运用其政治的和财产的权利来取得、分配和使用一部分社会资源,为实现其职能服务的资源配置行为。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各种矛盾的发展变化以及财政资源筹集过程中社会各阶层居民的利益矛盾,必然通过财政收支以及财政制度反映到国家财政上来,使得财政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国家财政是国家运用其政治的和财产的权利来取得、分配和使用一部分社会资源,为实现其职能服务的资源配置行为。

他体现的是社会经济关系中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在某一历史时期的财政分配关系采取何种分配形式,必须与这一时期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力以及社会资源配置模式相适应。

财政是国家实现职能的财力保证和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的使用需要以解决一定时期的特定矛盾为目的,财政资源的使用是否得当,满足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发展状态具有重大影响。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各种矛盾的发展变化以及财政资源筹集过程中与社会各阶层居民的利益矛盾,必然通过财政收支以及财政制度反映到国家财政上来,使得财政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PPT3 研究对象时间范围:始于夏朝,止于清末“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进行分配,其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此财政史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自虞、夏时,贡赋始备也”——《史记·平淮书》研究内容:财政制度,财政思想“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进行分配,其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此财政史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从我国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正式有记载的财政史是从夏朝开始,如《史记·平淮书》所云,“自虞、夏时,贡赋始备也”。

所以我们从中国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直到清朝末期止。

财政史的研究对象包括财政体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制度、财政政策、财政思想、财政改革等方方面面。

内容庞杂繁复,典籍也是浩如烟海。

我们选取财政制度和财政思想两个方面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研究和讨论。

不足之处请老师指出,我们也希望抛砖引玉,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获得有益的启发。

夏、商、西周——奴隶制下的财政制度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国王所有,实行“井田制”。

财政收入制度:创定“贡赋”制度。

贡纳:各诸侯国或臣服国有义务向天子贡献的各种财物•贡贡赋(田赋):田赋是指对土地征收的税负,实质上是一种国有地租夏——贡:“禹别九州,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

商——助:借助民力耕种公田周——彻:彻是并行之意,就是指贡助并行•俸禄与军赋:“分田制禄”与“井田制赋”——收支合一在原始社会中土地公有,进入奴隶社会中土地变为国王土地所有制。

商王按照亲属尊卑的等级,连同土地上的奴隶赐给奴隶主贵族。

得到土地的奴隶主贵族世袭享用,但不允许私自转让或买卖。

只拥有土地的享用权而无所有权。

这种土地管理制度称为“井田制”。

西周时期,周天子将王畿之内的土地作为自己的直辖范围——“王畿千里”,王畿之外的土地通过分封词语诸侯与臣下。

夏王朝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国家,创立了以“贡”的形式向臣民征收财富的原则和制度。

以下献上称为“贡”,贡分为贡纳和贡赋(即为田赋)。

1、贡纳是指各诸侯国或臣服国有义务向天子贡献的各种财物,是三朝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2、田赋是指对土地征收的税负。

按《孟子》的记述,一般认为夏朝实行贡法,商朝实行助法,西周实行彻法。

实质上是一种国有地租,只是征收方式不同。

促进了政治经济发展,也最终因为横征暴敛的性质造成了灭亡。

夏朝的贡简单来讲就是“禹别九州,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

即征税之前明确土地的土壤性质,田地按等级确定税负等级,兼顾公平。

征收对象是各地土地出产的农作物,缴纳方式是按照地理远近分为五服,分别采取不同的缴纳方式。

税负约为十分之一。

商朝的助是借助民力耕种公田并以公田收获物作为国家财政收入。

具体办法是以井田为基础,中间是公田,四周八块为私田,先种公田后种私田。

不仅体现了一定的强制性也有夺农时之嫌。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西周周实行彻法。

彻是并行之意,就是指贡助并行。

王畿之内实行贡法,诸侯国实行助法。

分田制禄是指以井田作为臣下的俸禄,井田制赋是指按照井田来缴纳軍赋,两项均属于收支和一的项目,不反映在财政账面上。

夏、商、西周——奴隶制下的财政制度财政监督制度•量入为出与建立储备:首开财政预算制度先河•上计及会计制度:会计制度相对完善:簿记管理人员——司书,由会计报表——参互、月要、岁会,有上计考核的法定时间,也有平衡财政收支以及会计考核的部门和人员——职内与职岁•平抑物价制度全面:设胥师用于平抑市场物价、贾师用来掌握市场买卖政策,识别商品质量等。

公私不分,分权财政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

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

”这里提到了两个原则,一是量入为出,二是建立国家储备,这是我国最早的国家预算制度。

这与但是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差有关。

西周时期,国家十分重视会计、上计以及考核工作,制度严密。

当时设有会计主管部门——司会,有簿记管理人员——司书,由会计报表——参互、月要、岁会,有上计考核的法定时间,也有平衡财政收支以及会计考核的部门和人员——职内与职岁。

平抑物价制度全面:设“胥师”用于平抑市场物价、“贾师”用来掌握市场买卖政策,识别商品质量等。

公私不分是指奴隶制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部分的特点。

同时由于在政治上实行诸侯分封制,在财政上必然导致地方分权。

PPT6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春秋时期奴隶制度衰落,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建立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私有土地制度逐步形成。

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不断,政治动荡私营手工业和商业兴起,货币产生,商品经济发展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这一阶段政治上的特点有以下几个:首先,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是中国奴隶制度走向崩溃的时期;周天子势力日渐削弱,诸侯国则通过经济政治改革日渐强大,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混战局面。

在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中奴隶制度逐渐瓦解,新型封建势力不断加强。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是年中国封建制度初步建立,并由诸侯割据走向国家统一的时期。

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随着奴隶制生产关系破坏,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建立。

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由土地制度逐步形成。

工商业部门也发生深刻变化,私营手工业和商业兴起,经济发展。

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也活跃起来,促进了货币的产生,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壮大。

商鞅的财政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募民耕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开征人头税,强制分居立户第一,商鞅之前秦国已经实行“初租禾”,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征收土地税,但是仍然有大量井田存在。

商鞅打破疆界,废除井田,开掘阡陌,教民耕战,允许土地买卖,全面推行土地私有制。

第二,破除旧的分封食邑制,由国家分设郡县,财政统一于君主。

战国后期,秦国的商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在战争不断、灾荒频繁的时代,发展农业十分重要,为了鼓励农业生产,抑制商业过快发展,重征商税,并对农业减税,努力从事耕织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而从事工商末业及懒惰致贫的人要连同妻儿一并没为官奴。

PPT7秦时期的财政秦时期的财政制度秦: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一时期的财政特征:统一全国的赋税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赋税制度:“使黔首自实田”•口赋,即人头税。

首创户口登记制度。

便于征收人头税以及分派徭役。

“初令男子书年”•工商税:征收额较商鞅变法时期征收的山泽盐铁之利更多•关市税统一财政管理体制:•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分开•掌租税收入和国家财政开支的治粟内史统一的货币、度量衡,便于征税;统一官俸:按照朝廷规定等级发放,取消“分田制禄”;徭役沉重,财政支出项目浩繁:巨额军费开支,百官的俸禄,以及大型宗教迷信活动秦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同时也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封建财税制度。

主要包括:统一全国的赋税制度,包括:•田租,即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分为公田和民田“使黔首自实田”即令土地占有者向当地官府自行申报土地并按亩征税。

•口赋,即人头税。

秦王嬴政十六年,“初令男子书年”即第一次命令男子等级户口,首创户口登记制度。

便于征收人头税以及分派徭役。

•工商税:征收额较商鞅变法时期征收的山泽盐铁之利更多,以应对秦朝褚建立的财政困难•关市税统一财政管理体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的封建官僚机构,其中包括掌租税收入和国家财政开支的治粟内史,同时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分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