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
教师招聘 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介绍 二

2016教师招聘备考: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介绍记忆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之一,也是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大多数考生只知道艾宾浩斯代表的记忆规律,可是艾宾浩斯背后的记忆实验很少有人了解。
那么,现在华图将为您讲述艾宾浩斯背后的记忆实验。
二、后人对艾宾浩斯的研究总结艾宾浩斯之后的人类联想学习研究在艾宾浩斯之后,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联想学习和记忆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基本上可以把人类联想学习的研究概括为如下三种基本范型:1.系列学习,又称序列学习。
在实验时,呈现的刺激材料的顺序不变,要求被试将学习材料根据原来的顺序依次回忆出来。
学习材料可以是一张词表,一系列数字、字母或无意义音节。
艾宾浩斯开创了用无意义音节进行系列学习与记忆研究的先河。
在这一研究范型中最重要的发现是,系列学习与记忆中会出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因此系列较长的材料两端相对易学且保持较好,中间的部分相对难学且保持较差,这种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2.配对联想学习。
在学习实验中,学习材料成对呈现;在回忆时,提供每对项目中的一项,被试要回忆出与之配对的另一项。
外语单词学习符合这一范型,例如呈现“book —书”,“dog—狗”等配对词。
学习时要对每一对词建立联想,测验时给出“书”,要回答“book”,或给出“book”,要回答“书”。
心理学中一般把配对项目的第一项称为刺激项,与之配对的另一项称为反应项。
如,给出“book”(刺激项),要学生回答“书”(反应项)。
配对联想材料可以人为编制。
通过改变配对材料的刺激项与反应项的相似程度,可以研究先后学习两套不同材料之间的迁移和干扰。
3.自由回忆学习。
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许多独立的项目,在学习和回忆时,不限顺序。
如,给出中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名称,要求被试记住。
被试在学习和回忆时不限顺序,能回忆出某个省、市或自治区的名称,就算某个项目学习成功。
自由回忆的项目也可以人为编造,如选择一系列有关或无关的图片或词等,让被试记忆。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概率是多少曲线是什么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概率是多少曲线是什么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什么?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概率。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什么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进行记忆。
经过对自己的测试,他得到了一些数据: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遗忘的“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即: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不同性质的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
不然,死记硬背也是费力不讨好的。
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
因此,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的,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宾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他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艾浩宾斯记忆曲线法

艾浩宾斯记忆曲线法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法是一种描述记忆保持时间的方法。
这个曲线是根据艾宾浩斯在1885年发表的实验报告得出的,它揭示了记忆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选择了一些没有意义的音节作为测试材料,通过对自己的测试,他发现信息在经过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会成为短时的记忆。
然而,如果不及时复习,这些记忆就会逐渐遗忘。
而及时复习则可以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在大脑中保持更长时间。
艾宾浩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显示了记忆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网站。
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介绍

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介绍记忆是招教考试中【教师招聘考试】常考的知识点之一,也是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大多数考生只知道艾宾浩斯代表的记忆规律,可是艾宾浩斯背后的记忆实验很少有人了解。
那么,现在将为您讲述艾宾浩斯背后的记忆实验。
一、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艾宾浩斯是用严格的实验方法研究哲学家们提出的联想规律的第一人。
他精心地控制联想形成的条件、持续的时间以及联想得以再现的方式。
艾宾浩斯假定:被试依次学习了几个刺激物(设为A、B、C、D和E)。
每个刺激物依次在他头脑中留下相应的印象,这样,刺激物A产生印象a,后面紧跟着有刺激物B产生印象b,如此等等。
根据接近律,接连产生的印象是彼此相联系的。
【教师招聘考试】因此,如果按顺序学习A、B、C、D、E,就会组成相应的印象链a-b-c-d-e。
其结果是,在被试头脑中形成从a到e的印象链。
为了避免原有经验的干扰,艾宾浩斯创造了无意义音节,如ZOT,BOK,KIF。
这种由辅音、元音、辅音组成的音节,对所有被试都是公平的,因为任何被试都未曾学过。
他又创造了节省法,用来测量被试保持的程度。
【教师招聘考试】他研究发现了以下记忆和联想规律:1.音节长度对记忆的影响。
他发现,如果音节长度分别为7、12、16、24和36。
做到正确无误背诵一遍时,7个音的词表只需平均诵读一次;而36个音节的词表则要读55次。
2.材料的意义性对记忆的影响。
艾宾浩斯的研究发现,背诵无意义音节要比背诵有意义的材料难得多。
例如,背诵一首诗与背诵音节长度相等的无意义音节,后者需要作出10倍于前者的努力。
也就是说,前者的意义、韵律和节奏可以帮助学习者节省90%的学习时间。
3.保持间隔对遗忘的影响。
艾宾浩斯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他发现了保持间隔对遗忘影响的规律。
众所周知,无意义材料的遗忘先快后慢。
二、后人对艾宾浩斯的研究总结【教师招聘考试】艾宾浩斯之后的人类联想学习研究在艾宾浩斯之后,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联想学习和记忆研究。
艾宾浩斯遗忘记忆法

艾宾浩斯记忆法一、什么是艾宾浩斯记忆法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
并且艾宾浩斯做了个著名的实验。
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
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不使用任何工具的记忆效果图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
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
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使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计划表后的效果图大家都知道,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
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这种记忆方法即为艾宾浩斯记忆法。
对所学知识和记忆效果及时进行复习和自测是艾宾浩斯记忆法的主要方式。
二、艾宾浩斯记忆法的益处宾浩斯记忆法对于任何学习材料的记忆都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极大地提高记忆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
记忆并不是最后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记忆的目的是储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艾宾浩斯研究记忆曲线时采用的材料是无意义音节。

艾宾浩斯研究记忆曲线时采用的材料是无意义音节。
艾宾浩斯根据实验提出了遗忘曲线,他的实验所采用的材料是无意义的音节。
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
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
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
因此,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对于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宾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他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艾宾浩斯记忆法

二类方法
设问是个主要问题,必须经常琢磨设问的形式、设问的角度、设问的要求,这样才能奏效。
1、对他人试讲:要当先生,先做学生。在准备给别人讲的时候,自己首先要弄懂。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这 样一句话:“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的知识。”准备讲的过程正是运 用这种积极思维的过程。要讲给别人听,多数情况下要用自己的语言,而不能鹦鹉学舌似地背诵。这就要求我们 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但要全面、熟练地掌握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试着讲给别人 听就是强迫自己弄懂那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使自己的记忆得到巩固和增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 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 持着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 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 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 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方法
一类方法
二类方法
一类方法
可采取尝试回忆等5种形式
1、尝试回忆:尝试回忆就是在头脑中把学过的知识回想一遍,有人称这为“过电影”,这是逼着自己专心 致志去动脑筋思考的方法。心理学实验表明,试尝回忆比单纯的反复识记好。例如有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组应试 者同时识记同样的课文,第一组阅读与试尝回忆相结合,第二组则用全部时间反复阅读。结果,立刻测验和4小时 后测验,第一组都比第二组效果好。那么,阅读和回忆的时间应该怎样掌握呢?实验表明,用于试尝回忆的时间 越多,成绩就越好。具体做法是,在阅读或朗读到一定程度以后,合上书试忆,凡模糊的地方立即与原文核对。 也可以在读书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试着记忆出应该记住的具体内容。这时,试忆者会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不但 注意力集中,而且兴趣盎然。同时,经过校对核实,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薄弱点,以便再着重记忆那些生疏的材 料。
艾宾浩斯记忆学习法

注意事项: a) 每天坚持每个学科都要安排 时间复习 b)每天坚持连续记忆2个知识单 元,并完成复习任务; c)复习永远比记知识重要,要 反复高频率的复习,复习,再 复习;才能将短时记忆转变成 长时记忆。 d)一天都不能间断,坚持挺过 这15天,之后每天都要花大约1 小时复习(每科约10分钟);
当一个人真的通过不断的努力达到崭新的高度 的时候,内心的满足感是独一无二的,无可取代的, 同时依旧拥有者对再攀高峰的向往。我们每一个人 都是这样,他带来的不该是自卑,而应该是为成功 沸腾的热血。 给学生一个成功感,给学生连续几次的成功, 将会点燃学生努力再攀高峰沸腾的热血。这个时候, 老师的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效果,将是远远 超出我们的想象的和预计的。
复习过程: a) 复习方法:根据提示的内容(提纲、目录),尽 力回忆该记忆的意思,几遍下来都记不住的内容可 以做记号重点记忆。 b) 复习一个知识单元所需的时间为20分钟以内 c) 当天记忆的内容最好在中午之前背完,大约12小 时之后(最好睡觉前)复习当天所背的内容 d) 在其后的1,2,4,7,15天后分别复习当日所背的 内容
复习与自测的方式 1、试尝回忆:试尝回忆就是在头脑中把学过的知识 回想一遍,有人称这为“过电影”,这是逼着自己专 心致志去动脑筋思考的方法。心理学实验表明,试尝 回忆比单纯的反复识记好。用于试尝回忆的时间越多, 成绩就越好。 具体做法是,在阅读或朗读到一定程度以遗忘规律 后,合上书试忆,凡模糊的地方立即与原文核对。也 可以在读书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试着记忆出应该记住 的具体内容。这时,试忆者会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 不但注意力集中,而且兴趣盎然。同时,经过校对核 实,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薄弱点,以便再着重记忆那 些生疏的材料。
越小,记忆效果越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来说明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是很快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
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02客体永久性实验客体永久性实验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的一个实验,来证明客体永久性的发展。
他给婴儿一个可爱的玩具,婴儿会伸手去够它。
但当大人在他们抓住玩具前用一块布盖住玩具的时候,他们就会停止抓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别处,似乎玩具不再存在一样。
只有到出生9个月之后,婴儿才会继续他们的寻找——在皮亚杰看来,这种寻找意味着婴儿在无法感知到玩具时,玩具仍在他们的头脑中。
这就是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开始。
03三山实验三山实验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证明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
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04液体守恒实验液体守恒实验室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的一个实验,来证明儿童“守恒”概念的发展。
实验的开始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把这两杯水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
他在实验中发现,对这个问题,6、7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
而6、7岁以上的儿童对这个问题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他们都同时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径两个维度来决定杯子里水的多少。
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没有守恒概念的特点。
05数量守恒实验数量守恒实验室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做的一个实验,来证明儿童“守恒”概念的发展。
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
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
但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
皮亚杰发现,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
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却能认为两排糖果一样多。
06钟摆实验皮亚杰和英海尔德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考查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归纳推理的能力。
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皮亚杰向儿童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
儿童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
形式运算阶段的少年儿童,面对问题,经过思考,先提出几种可能影响钟摆运动速率的因素:一是摆锤的重量,二是吊绳的长度,三是钟摆下落点的高度,四是最初起动力的大小。
然后通过实验一一验证了这4个因素各自的影响作用(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不变),结果得出了只有绳长改变才能影响钟摆运动的正确结论。
相比之下,幼儿或随机摆弄,或用力推动钟摆;小学儿童虽然能够提出少许可能的因素,但尚缺乏运用假设演绎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07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狗摇铃进食实验是巴甫洛夫研究经典型条件作用的实验。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无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应,也成为本能。
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第二信号系统。
获得:条件反射的建立。
消退:条件反射的消失。
泛化:相似的刺激诱发相同的反应。
分化:相似的刺激引发不同的反应。
08桑代克的饿猫打开迷笼实验饿猫打开迷笼实验是桑代克研究学习行为的实验。
他将饿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
经观察,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迷箱。
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
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
根据实验,可以画出猫的学习曲线。
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
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09斯金纳的迷箱实验迷箱实验是斯金纳研究条件反射的实验。
在箱壁的一边有一个可供按压的杠杆(大都是一块金属板),在杠杆旁边有一个承受食物的小盒紧靠着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释放器,其中贮有颗粒形食物。
动物在箱内按一下杠杆,即有一粒食物从小孔口落入小盒内,动物可取食。
一只白鼠禁食24小时后被放入箱内,开始它在箱内探索,偶尔按压了杠杆,获得食丸。
白鼠开始可能并没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干次重复后,就形成了压杆取食的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消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性条件作用。
10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实验波波玩偶实验是班杜拉研究学习行为的实验。
班杜拉把儿童带到一间屋子里完成一个艺术项目,在同一个屋子的另一头,一个大人正在悄悄地与一些玩具玩,在它们的旁边有一个大木棰和一个假人。
儿童被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儿童看到大人叫喊着用大木棰击打假人,控制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大人只是悄悄地自己玩玩具。
在孩子们看了约十分钟之后,把他们带到另一间放着各种各样孩子们喜欢的玩具的屋子,告诉他们说这些玩具是留给其他人玩的,以此激起他们的挫折感。
之后把孩子们带到第三间屋子,屋子里有一些玩具,包括。
结果正如人们所预料的:实验组的儿童比控制组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侵犯行为。
参与性学习和代替性学习。
直接强化、代替强化和自我强化。
11苛勒的经典实验苛勒的经典实验主要有两个系列: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
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在单箱情境中,将香蕉悬挂于黑猩猩笼子的顶板,使它够不着。
但笼中有一箱子可利用。
识别箱子与香蕉的关系后,饥饿的黑猩猩将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摘下香蕉。
在更复杂的叠箱情境中,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间的重叠及其稳固关系后,也解决了这一较复杂的问题。
与箱子问题类似,棒子问题要求黑猩猩将一根或几根棒子作为工具,用以够到笼外的香蕉。
实验者观察发现,黑猩猩处于对香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问题情境中,在几次用短棒够取香蕉失败后,突然顿悟,将两根短棒连接起来,达到目的。
12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实验托尔曼为了探索动物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学习变化,他设计了白鼠走迷宫的学习实验。
白鼠有三条通向食物的途径,途径一最短,途径二次之,途径三最长。
在一般情况下,白鼠选择较短的途径。
当途径一被阻塞点A阻塞后,白鼠就选择了途径二;当途径二被阻塞点B 阻塞时,改由途径三奔目标。
白鼠能顿悟阻塞点B将途径一与二同时关闭起来了。
这说明白鼠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根据盲目的习惯,也不是依据途径的次序而形成的机械的奔走习惯来行动的。
托尔曼认识到,白鼠习得的不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在头脑内形成了类似现场的一张地图——“认知地图”,正是这种认知地图指引了白鼠的正确行为。
13桑代克的形状知觉实验桑代克的形状知觉实验是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的经典实验。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训练他们判断各种形状、大小图形的面积。
首先,对象接受预测,要求估计127个矩形、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了解他们判断各种图形面积的能力。
然后用90个平行四边形训练对象。
最后,对对象进行两种测验,一是判断13个与训练图形相似的长方形的面积;二是判断27个曾在初测中使用过的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结果表明,这样的训练只是提高了被试对长方形面积的判断成绩,他们对三角形、圆形、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判断成绩却没有提高。
14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贾德曾为了研究学习迁移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
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
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
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增加水中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
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
贾德说:“理论(指折射原理)曾经把有关的全部经验――水外的、深水的与浅水的经验――组织成为整体的思维体系。
他们(被试)知道靶子在水中的移动速度不同,因而遇到第二种深度的水的时候就能有效地应付了。
换言之,他们在理论的高度上把握理解了实际情况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
”15苛勒的小鸡啄米实验小鸡啄米实验是苛勒研究迁移行为的实验。
苛勒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
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
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
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而幼儿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始终对黑色纸的刺激作出反应。
这个实验证明,学习的迁移不是在于环境刺激的相同要素,而是环境刺激各要素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