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评课
三年级语文教研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参加三年级语文教研活动,并就本周所听的某节课进行评课。
首先,请允许我对授课教师表示感谢,感谢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评价和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1. 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围绕“识字、写字、阅读、表达”四大方面展开。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游戏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们对生字词的识记、理解以及书写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2. 过程与方法: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锻炼了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的处理1. 教材内容的合理运用: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
例如,在讲解生字词时,教师不仅注重生字词的识记,还关注了字词在语境中的运用,使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
2. 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教师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实物、图片等,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
3.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练习等,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
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1.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通过播放秋天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好,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一、课堂背景这堂语文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蜗牛和黄鹂鸟》的第一课,课时为40分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朗读课文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与听说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内容,语音语调自然流畅。
2.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型结构。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训练,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我会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例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篇课文?请几位同学来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课文朗读(10分钟)接下来,我会请几位同学上台朗读本节课的课文《蜗牛和黄鹂鸟》。
在朗读中,我会注意纠正同学们的发音错误,并指导同学们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3. 教学互动(15分钟)在课文朗读之后,我会安排一些教学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我会提问一些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正确的鼓励和反馈。
4. 阅读训练(10分钟)最后,我会设计一些阅读训练的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我会让学生回答一些细节理解题和推理判断题,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四、课堂评价在本节课的评价中,我会重点考察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表现:1.朗读能力:通过同学的朗读表演,评估他们的发音准确性和语音语调的自然流畅程度。
2.理解能力:通过教学互动和阅读训练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参与度: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评估他们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在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表现出色。
他们的发音准确,语音语调自然流畅,对课文的理解也相对深入。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年级语文教研评课记录

一、会议背景为了进一步提高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2023年3月15日开展了三年级语文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提高三年级语文课堂效率”为主题,邀请了校内外专家进行点评和指导。
以下是本次教研评课的详细记录。
二、活动流程1. 教学展示首先,由三年级语文教师张老师进行了一堂题为《春雨的色彩》的公开课展示。
张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将春雨的美丽和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气氛活跃。
2. 课堂点评课后,校内外专家对张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
以下是点评的主要内容:(1)优点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张老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2. 教学方法多样。
张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游戏教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3. 课堂氛围活跃。
张老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
4. 课堂评价及时。
张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不足1. 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部分教学内容讲解时间过长,导致课堂进度较慢。
2. 课堂互动不够充分。
在部分环节,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提问和互动环节。
3. 课后作业设计不够丰富。
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专家指导针对张老师的课堂教学,校内外专家提出了以下指导建议:1.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2. 丰富课堂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注重分层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4. 优化课后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与反思本次三年级语文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认识到以下几点:1.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2. 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评课稿(精选12篇)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评课稿(精选12篇)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评课稿篇1《望天门山》是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而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全诗从“望”字着眼,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从诗句中所反应出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由解诗题,知作者入手,让学生看注释、观察图、初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借助信息技术和课堂紧密结合,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突破重难点。
我想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并体会出美,那么学生就肯定已经理解了古诗,再带着感情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所以课堂上我也这么做了,学生确实能自已悟出来,比我想象得还要好,为了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突破他们因年龄局限生活环境所无法看到的实景。
注入“视频”和图片、音乐渲染,我又通过视频演示,把深奥的诗句变得浅显易懂,加强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从词到句,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学习古诗。
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用精美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经典的诗句诗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从而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学生的课堂所学得以延伸。
情感得以升华,使学生积累古诗句和人文教育有效结合。
教后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自己收集积累去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诗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已试着把祖国那美丽的山河之景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想效果会更好。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评课稿篇2《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评课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评课稿课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评课稿一、课堂目标1.\t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使学生了解传统民居的特点,并理解老屋的意义。
2.\t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获取信息、理解意义、表达感受的能力。
3.\t情感目标通过对老屋的描写,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过程1.\t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老屋的图片和问题引发学生对老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讨论老屋的特点以及与现代建筑的差异。
2.\t阅读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注重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细节。
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老屋的魅力。
3.\t练习与讨论(15分钟)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例如:老屋为什么建在山坡上?老屋具有哪些特点?老屋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促进思维发展。
4.\t感受表达(10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用词语、画画、歌曲、朗诵等方式表达对老屋的感受。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共同感受老屋的美丽。
5.\t总结与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老屋的特点和意义,并将其与现代建筑进行对比,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尊重。
三、教学要点分析1.\t课文内容《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描写老屋独特魅力的作品,通过对老屋建筑特点和生活场景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老屋传统文化的价值。
2.\t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导入-阅读-讨论-表达-总结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t学生能力培养通过课文阅读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意义、表达感受等能力。
在感受表达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用多种方式表达对老屋的热爱和感受。
四、课堂评价1.\t教学目标达成度: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民居的特点,理解老屋的意义,能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理解意义、表达感受。
三年级《花钟》评课稿[全文5篇]
![三年级《花钟》评课稿[全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c432b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2.png)
三年级《花钟》评课稿[全文5篇]第一篇:三年级《花钟》评课稿三年级《花钟》评课稿三年级《花钟》评课稿1《花钟》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带有浓重科学性的阅读文章,文字生动,语言优美。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
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难点是阐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
听了陈霞娟老师执教的《花钟》这一课,我觉得她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
一、清溪瘦水自成韵。
回顾陈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那是一种“耐心等待、自然绽放、不加雕琢”的美。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陈老师身上那种特有的亲和力,她的教态亲切、自然、大方、得体。
虽然偶尔呈现“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的局面,但整节课娓娓道来,犹如一条潺潺的小溪静静地流淌在孩子们的心田。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不会感到任何压力,自然能够畅所欲言。
总之课堂上教师的收放自如与学生的积极参与都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受。
有人说“等待是一门艺术”,课中陈老师多次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寻找、去思考、去评价,我相信这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密不可分的。
二、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语文课姓“语”,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从课堂和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让它直接指向语文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本节课上陈老师多次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它真正为教学服务。
我们都明白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陈老师努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导入新课时陈老师首先出示花钟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这样直观地让美丽的花儿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如同走进了花的世界,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这样做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当学生还沉浸在美的感染中时,陈老师趁机出示最后一自然段介绍花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花钟”,自然导入,让学生带着发自内心的渴求走进文本,去感受、体验语言文字的美。
小学三年级语文评课稿范文共三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评课稿范文篇一一、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李老师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
”“像……五……五角星。
”)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的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李老师马上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自己的意见,之后,李老师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嘲笑时,不仅有哈哈大笑的,还有嘻嘻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给学生部分添加提示语。
李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芒。
二、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让语文拓宽,走出课本,利用资源,让学生搜索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
并通过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都有哪些体会、感受,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请大家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自己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
把它写在大家准备好的小书签上。
写后让学生读一读把书签送给老师或自己的好朋友,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
活跃了大家的思维。
三、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为了上好《画杨桃》,李老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特地从水果店里挑选了一只杨桃。
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
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
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
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听课评课记录(6次)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听课评课记录(6次)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听课评课记录(6次)1.学生欣赏了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老师引导学生说说图片上有多少树木。
学生回答了“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等等。
这样的引导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小兴安岭的自然景色。
2.老师连续展示了几幅图片,让学生说说XXX的美丽。
同时,老师也进行了板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兴安岭的景色。
3.学生观看了一段录像资料,了解了小兴安岭的自然景色和物产。
在研究课文的部分,老师采用了集体研究和小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
老师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学生的朗读。
老师指名学生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老师还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些句子很美。
2.学生分小组研究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
在交流讨论环节,老师采用了多种方式:1.老师指名学生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并投影出示表格,让学生填写。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老师相机指导理解。
3.老师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并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在朗读课文环节,老师让学生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深入理解课文环节,老师进行了板书花园、宝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
总体来说,这节课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来让学生认识小兴安岭,让学生对XXX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还重视学生的研究感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但在导入部分的录像资料和朗读课文环节,老师可以进行一些改进,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在这篇文章中,存在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进行删除和改写。
文章主要讲述了学生们研究一首关于成都杜甫草堂美景的诗歌,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在研究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小兴安岭是一个丰富的物产之地,作者对其热爱之情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花钟》评课稿
辛玲听了李杰老师执教的《花钟》一课,感受多多,受益匪浅。
由衷感慨羡慕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力和充满激情的教学风格。
更佩服其认真钻研教材的做法。
下面就本课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围绕教学重点,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文字生动,语言优美。
描写花开了的语言特别生动,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苏醒,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等,用词十分优美。
在课堂教学时,李老师不失时机地利用画面烘托引导学生感受词语的优美,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想象花儿开放时美丽的情景,结合图画理解“艳丽”、“淡雅”。
结合生活常识理解“娇嫩”,在想象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注重了语言文子的积累,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学生欣赏了花的课件之后,他们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由此我深刻认识到教和学是一个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教师不是课堂上的主人,课堂上的主人就是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
在教学中,李老师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媒体操作带领学生走进花的世界,有了具体、鲜明的形象,能给学生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
运用多媒体操作,美丽的花卉直观地展示在学
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自
我审美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而当学生还沉浸在美的感染中时,李老师趁机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体验语言文字的美。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各种花儿开放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会感受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也同时学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表达相同的内容。
读与写的结合
李老师也比较注重学生写的训练。
在教学中,除了课文中出现的这些花外,李老师又出示了几种花,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仿写,这种仿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
之后,学生的回答也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学着用,有些仿出了味道,有些虽然还比较稚嫩,但可以看到他们的进步。
如果经常仿写,学生作文水平定能不断提高。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
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