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庄子成语
孔子有关的四字成语故事

孔子有关的四字成语故事■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论着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不息:则表示时间不停地推移之意.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例如流水,一定必须珍视.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时间就是财富啊!■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出任之时,鲁国政治存有了很大改进: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下来了东西不必惊恐,老百姓都存有自已的人格,不敢举起纳为尚无.■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具有杀气,犯下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讨厌,又不便发作,就反感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荣登厅堂,但尚未能够步入内室.他为何必须在我家弹头瑟啊?无趣!"孔子的众弟子一听到老夫子对子路反感,马上就发生改变对子路的观点和态度,越来越憎恶他.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对于头儿,必须懂投其所好才就是啊!■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子曰:道听到而涂抹说道,德之弃也(涂抹同途)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存有很多相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深入细致想一想、查一查,就能窥见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名言

《孟子》名言选读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译: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3、独乐(yü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译:一个人独自欣赏乐音快乐,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到底哪一个更快乐呢?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译:您老人家这么一说,使我的思想豁然开朗也.(戚戚:感动的样子)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贫穷时就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得到天时还不如得到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还不如得到和顺的人心好。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国土次于人民,而君主应该在最次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亡。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放纵享乐,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卑躬屈膝,这样的人才够叫大丈夫。
1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译:完全相信《书》(指《尚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
年级 材料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

师生互动
师:大家听说过“三教九流”这个词吗?谁知道三教具体是什么? 九流点击课件)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表。
师:在《汉书•艺文志》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 纵 横 家 、 杂 家 、 农 家 ( 除 表 格 中 的 兵 家 以 外 )。 九 流 这 个 词 表 明 战 国 时 期 的学派很多。有一百家吗?
3
三、百家 争鸣的历 史影响 新课小结 书后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补充资料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要点。(按照总——分——总的思路掌握) 总: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分:儒家: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哲学基础;法家:变革精 神。 总: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战国诸子的共同点: 1、对未来社会提出理想蓝图 2、对现实揭露、批判 3、尊重客观现实态度,产生了各自治学方法
(点击课件)孟子的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荀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荀子的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学生阅读并解析材料,概括出思想主张)
学了几天,越走越别扭。小伙子想,一定是因为自已的恶习太 深了,不彻底抛弃自已的老步法,肯定学不好新姿式。于是,这位 小伙子从头学起,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一摆手、 一扭腰都要认真计算尺寸。他虽然废寝忘食地学,还是没有学会邯 郸人走路的姿式,倒反而把自已原来的走路样子也忘了个精光。当 他要回燕国的时候,手足无措,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
年级 题目 课本
教学目标
高中二年级必修三
教学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了一个辉煌壮观

深化·拓展
1.正确认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阶级性 2.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 期最有用的思想?为什么儒家思想不受重视? 3.“百家争鸣”的意义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作 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墨子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
以 富之贵爵”伦尚,理 贤重观 ,予: 节俭“以兼之相禄爱”,,交“相反利”对骨,非肉攻之, 亲,无故
墨 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子 (“三表法”)
逻辑学:重视类比和推理,建立了 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 基础。
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3.(2010年浙江)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 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 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
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
中的宝贵遗产.
归纳提升: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各学派核心主张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
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 (2)道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 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 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 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 调“超脱”。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名言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名言赏析(看到8页)孔子名言1、敏于事而慎于言。
【译文】人应在做事上主动积极但在说话上谨慎。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讷nè:语言迟钝,不善讲话敏:敏捷6、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1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
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1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译文】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21、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贪图小便宜就做不成大事。
2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8、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文】路上听来便在路上传播,这是有道德的人应该抛弃的作风。
3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君子要取财有道,由不义之财得来的富与贵,对本人来说就像浮云一般没有任何的意义。
4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5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放弃一些事情不做,然后才能做成事业。
57、其进锐者, 其退速【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59、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0、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6、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6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为次,君主为轻。
孟子的名言警句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关于孟子的四字成语4个

关于孟子的四字成语4个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梁惠王章句上》)揠苗助长出类拔萃(《公孙丑章句上》为富不仁一傅众咻(《滕文公章句上》)自暴自弃好为人师(《离娄章句上》)左右逢源夜以继日(《离娄章句下》)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万章句下》)一曝十寒专心致志(《告子章句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章句下》)言近旨远同流合污(《尽心章句下》)出尔反尔(《梁惠王章句下》)绰绰有余(《公孙丑章句下》)自怨自艾(《万章句上》)不言而喻(《尽心章句上可用“浩然正气”四字形容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论语·公治长》诲人不倦诲:教导。
教人时不嫌疲劳。
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论语·述而》手足无措措:安放。
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好了。
形容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论语·子路》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孟子·公孙丑上》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孟子·告子上》彼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名言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名言一、《老子》的名言: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来源:《道德经》第1章】翻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认识,但是道却在不断的改变。
名字可以被命名,但是名字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来源:《道德经》,第2章】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丽,是因为有丑陋;世人皆知善,皆因有恶。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第2章【说明】有与无,相生相克,艰难与困难相辅相成,长短相比较,高低相依,音律相合,形成一首乐曲,前后连贯。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来源:《道德经》。
译文:天地没有怜悯之心,它把一切都当作是草狗(古时用稻草做成的祭祀);圣人也不在乎什么怜悯之心,他把人民当成了一条稻草(古代用稻草做的祭祀),让他们自己去死。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来源:《道德经》。
翻译:有些版本是“多言数穷”.这意味着:多说没有用,多说也没有用。
6、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来源:《道德经》,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存,是因为他们不会为自己的生存而运转,因此可以长存。
7、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来源:《道德经》,第8章。
最好的善应该像水,它善于滋养万物,与万物相溶,而不与万物相争;水只能停留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因此,水是最贴近大道的。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来源:《道德经》,九章。
译文:过多的人会溢出来,应该适可而止;过多的人,不能保证持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译文:富贵不能长久;因为财富而骄纵,很可能会招来灾祸。
如果他能在关键时刻及时撤退,那就是最好的选择。
古代四大圣贤60句经典语录

古代四大圣贤60句经典语录,道尽人生哲理,句句开解人心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理论道尽人生哲理,饱含聪明智慧。
一、孔子经典语录1.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君子不要像定型的器皿一样,要博学多识,具有可塑性。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爱别人、恨别人。
5.君子,俞于义。
小人,俞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关心合不合道义。
跟小人谈事情,他们只关心是否有利可图。
6.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品质多于文采,就会粗野;文采多于品质,就流于虚浮。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不仁义的人虽然富有和尊贵,但对于我来说,他们轻得如天边的浮云一样。
10.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译文】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译文】不怕别人不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12.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庄子有关的成语常见的 1、越俎代庖 ——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 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2、大相径庭 ——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比喻相差很远, 、 比喻相差很远 大不相同。 3、朝三暮四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 、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 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 〗《庄子 齐物论》 狙公赋芧, 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出处〗《庄子 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 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 ‘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4、游刃有余 ——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比喻工作熟练, 、 比喻工作熟练 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5、唇亡齿寒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嘴唇没有了, 、 嘴唇没有了 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出处〗《左传·哀公八年 〗《左传 哀公八年》 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 〖出处〗《左传 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 也。” 6、虚与委蛇 ——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指对人虚情假意, 、 指对人虚情假意 敷衍应酬。 出处〗《庄子·应帝王 〗《庄子 应帝王》 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出处〗《庄子 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7、见笑大方 ——指让内行人笑话。 指让内行人笑话。 、 指让内行人笑话 出处〗《庄子·秋水 〗《庄子 秋水》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出处〗《庄子 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望洋兴叹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9、捉襟见肘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 拉一拉衣襟, 、 拉一拉衣襟 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 10、沉鱼落雁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出处〗《庄子·齐物论 〗《庄子 齐物论》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 〖出处〗《庄子 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 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与孟子有关的成语常见的 1、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处〗 今之为人者 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今之为人者, 〖出处〗“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言而喻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3、曾经沧海 ——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 、 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 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出处〗《孟子·尽心上 〗《孟子 尽心上》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出处〗《孟子 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4、成仁取义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孟子·告子上 〗《孟子 告子上》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出处〗《孟子 告子上》:“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箪食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 百姓用箪盛饭, 、 百姓用箪盛饭 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梁惠王上》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出处〗《孟子 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 7、地利人和 ——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 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处〗《孟子 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 独善其身 ——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 、 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 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出处〗《孟子·尽心上 〗《孟子 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处〗《孟子 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9、寡不敌众 ——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 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梁惠王上》 寡固不可以敌众。 〖出处〗《孟子 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 10、一暴十寒 ——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 、 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 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11、出尔反尔 ——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 、 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 前后自相矛盾。 12、缘木求鱼 ——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 、 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 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梁惠王上》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出处〗《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常见的 1、色厉内荏 外表强更, 、色厉内荏——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外表强更 内心虚弱。 2、言不及义 指净说些无聊的话, 、言不及义——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指净说些无聊的话 没有一句正经的。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杀身成仁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后生可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 、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 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 〗《论语 子罕》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出处〗《论语 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 比喻责任重大,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比喻责任重大 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举一反三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 〗《论语 述而》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处〗《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 〗《论语 里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 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懂就是懂, 、知之为知之, 懂就是懂 不懂就是不懂。 出处〗《论语·为政 〗《论语 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出处〗《论语 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