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呼吸功能监测

合集下载

ICU患者的监护与观察要点

ICU患者的监护与观察要点

ICU患者的监护与观察要点ICU(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内专门为危重病患者提供高度监护和护理的重要单元。

在这个特殊的病房环境中,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并采取适当的监护和观察措施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下面将介绍ICU患者的监护与观察要点。

一、心率和心律监测ICU患者的心率和心律是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并观察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情况。

同时,需要记录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相关指标,保持心率和心律的稳定。

二、呼吸监测ICU患者常常存在呼吸困难或机械通气等情况,医护人员需要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节律,并密切关注呼吸道的通畅性和氧合情况。

必要时,进行氧气补充或调整呼吸机参数以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三、循环系统监测ICU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受到严密监测,包括体温、血压、心输出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

医护人员需要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循环系统问题,确保患者的血液循环正常。

四、生命体征监测除了上述特定的监测指标外,医护人员还需要监测ICU患者的体温、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等重要生命体征。

这些监测将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疼痛评估疼痛是ICU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但有时患者因为疾病或药物的影响而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疼痛感受。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采用合适的评估工具,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相应的镇痛治疗。

六、液体平衡与营养支持ICU患者往往需要输液或静脉营养支持,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液体平衡和营养状况,并调整液体输注速率和营养配方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七、感染监测与预防在ICU病房中,感染是患者面临的常见风险之一。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体温、炎症指标、呼吸道分泌物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感染风险。

八、非药物治疗观察ICU患者有时需要进行物理治疗、康复运动或其他非药物治疗,医护人员需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和适应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给予必要的支持。

ICU患者呼吸机监测技术

ICU患者呼吸机监测技术

ICU患者呼吸机监测技术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呼吸机在重症监护室(ICU)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呼吸机通过机械通气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支持性的呼吸功能,帮助患者维持呼吸稳定,从而提供治疗和康复的条件。

然而,正确的呼吸机监测技术对于患者的安全和疗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ICU患者呼吸机监测技术的相关内容,包括呼吸机的基本原理、监测参数以及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呼吸机的基本原理呼吸机是一种能够模拟人体自主呼吸的机器,通过控制气道内的气压和流速来实现机械通气。

呼吸机的基本组成包括气源、气道系统、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

气源提供呼吸机所需的气体,一般为氧气和压缩空气。

气道系统包括呼吸机管路、气囊和气道阀门等,用于输送气体到患者的呼吸系统。

动力系统提供机械能,用于推动气体流动和实现通气过程。

控制系统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和显示器等,用于监测和调节呼吸机的参数。

二、呼吸机监测参数呼吸机的监测参数主要包括气道压力、气道流速、潮气量、呼气末正压(PEEP)等。

气道压力是呼吸机提供气体时作用在气道上的压力,它反映了气体通气对患者的影响程度。

气道流速是指气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气道的流速,它反映了通气的速率和强度。

潮气量是指每次呼吸机提供的气体体积,它反映了患者的通气量大小。

呼气末正压是指在呼气末期保持在气道内的正压,它有助于改善气体交换和氧合情况。

三、呼吸机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呼吸机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其中一项重要的发展方向是无创呼吸机监测技术。

传统的呼吸机需要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方式与患者的气道连接,这对患者来说是一种较大的侵入性操作。

而无创呼吸机监测技术则通过面罩或鼻咽通道等方式与患者的气道连接,不需要创伤性操作,更加符合患者的需求。

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智能化呼吸机监测技术。

传统的呼吸机监测参数主要依赖于医护人员的判断和观察,存在主观性和不准确性的问题。

智能化呼吸机监测技术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实时分析和判断患者的呼吸状态,并根据监测结果自动调整呼吸机的参数,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呼吸功能监测-图文

呼吸功能监测-图文

呼吸功能监测-图文第一节呼吸功能监测在ICU中的应用黄思贤王首红危重病医学的发展,机械通气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呼吸机使用不当不仅起不到抢救作用,反而贻误患者的治疗。

熟悉呼吸生理学,床边肺功能,运用呼吸力学等监测手段指导治疗以及呼吸机的使用尤显重要。

呼吸功能监测的基本测定包括:(l)呼吸运动、压力、流速、容积、阻力、顺应性及呼吸功等。

(2)容积一时间波,压力一时间波,流速一时间波(见图3-1-l)。

(3)压力一容积环,流速一容积环(见后)。

此外尚有气体交换参数等。

图3-1-1容积-时间波,压力-时间波,流速-时间波一、基本测定(一)呼吸运动1.呼吸频率敏感但非特异性指标,减慢表明中枢抑制,增快可能是由多种肺内或肺外疾病引起,>30次/min常是呼吸肌失代偿先兆。

2.呼吸方式呼吸衰竭者,频率加快,胸腹部运动不同步,潮气量下降。

胸腹运动不协调和矛盾常提示呼吸肌疲劳,不管有否呼吸肌疲劳均可增加呼吸肌负荷。

浅快呼吸指数(RSBI)=f(次/min)/VT(L),机械通气患者若f/VT<80提示易于撤机;80~105谨慎撤机;>105难于撤机。

(例f>30,VT<0.31)(二)压力1.最大吸气压力(MIP)和最大呼气压力(MEP)这是反映呼吸肌力量的指标。

正常值男性MIP>-75cmH2O,女性>-50cmH2O男性MEP>100cmH2O,女性>80cmH2OMIP低于预计值30%,可能出现高碳酸血症。

临床上机械通气时,MIP能产生-30cmH2O吸气压,脱机常易成功。

不足-2OcmH2O负压提示呼吸肌疲劳,不能够继续产生和维持肺泡内压,以保证代谢所需的通气量;是判断CO2潴留的水平。

呼吸肌疲劳是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脱机失败的重要原因。

2、呼吸驱动力有的呼吸机带有P0.1测定功能,气道闭塞压力P0.1,即气道阻塞后吸气开始第100毫秒所测定的吸气压力。

是反映呼吸中枢兴奋性,呼吸驱动力的指标。

ICU各系统监测目标及相关措施

ICU各系统监测目标及相关措施
6使用控温毯:
7观察仪器运转,维持目标体温;
8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
8观察皮肤、肢体末梢血运;
10观察有无肌肉颤动、寒颤等;
二、
神经系统功能监测(及颅内压监测等)
1神志(GCS评分及镇静评分)、瞳孔监测;
2能按病情需要进行肌力评估及颅内压监测;
3生命体征
4评估方式规范。
1观察意识、瞳孔情况、有无颅高压情况(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或障碍)等);
4呼吸机模式及MV,VT,f,FiO2,I:E,气道压,PEEP;
患者有效治疗卧位(防误吸体位或半卧位>30°)
1心电监测:观察呼吸、脉氧,维持在目标范围内;
2观察:有无胸闷、心悸气急、面色及肢体末梢(皮温、皮色)情况;
3体位活动:置半卧位,卧床休息或轻微活动;
4耐药菌护理:严格洗手,做好床边隔离,防交叉感染;
5用药护理:a调节合适输液速度或泵控用物;b观察呼吸、胸闷、心悸气急改善情况及肢体末梢血运情况;
6人工气道护理:
a)妥善固定气管导管、气切套管(松紧1指为宜);
b)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气道湿化、人工鼻、翻身拍背);
c)置患者予半卧位;
d)观察呼吸机运转,妥善连接、固定呼吸机管路;
e)口腔护理,及时处理冷凝水,定期更换呼吸管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3体位活动:据病情置半卧位或半坐位,卧床休息或轻微床上活动;
4氧疗护理: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氧流量及湿化液;
5排泄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使用缓泻药物;
6用药护理:
a)据病情调节合适输液速度;
b)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胸闷胸痛、心悸气急改善情况及尿量,末梢血运情况;
c)静脉炎的预防观察(血管活性药物);

第四版危重病医学课件-第六章+呼吸功能监测

第四版危重病医学课件-第六章+呼吸功能监测

小结
❖1. 肺通气功能和肺换气功能的基本监测项目及其 临床意义
❖2. 呼吸力学监测 ❖3. 重症临床常用的呼吸功能监测
第三节 临床应用
目录
❖ 一、围术期的应用 ❖ 二、呼吸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节 临床应用
围术期的应用 ❖ (一)围术期呼吸功能监测的原则 ❖ (二)对肺功能状态做出综合评价 ❖ (三)患者对麻醉手术耐受性的评价 ❖ (四)研究麻醉手术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第三节 临床应用
呼吸治疗中的应用 ❖ (一)指导机械通气的实施 ❖ (二)ICU呼吸支持治疗中常用的监测项目
tension,PETCO2)
第一节 肺功能监测
❖ 换气功能监测 ❖ (一)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 ❖ (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differences for O,A-aDO2或P(A-a)O2) ❖(三)肺内分流量(Q ̇s)和分流率(shunt fraction,
第二节 呼吸运动监测
呼吸肌功能监测 ❖(一)最大吸气压(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MIP)和最大呼气压(maximal expiratory pressure,MEP) ❖ (二)最大跨膈压(Pdimax)
第二节 呼吸运动监测
呼吸力学监测 ❖(一)气道阻力(airway resistance,RAW) ❖(二)肺顺应性(lung compliance,CL) ❖ (三)压力-容量环(P-V环) ❖ (四)流速-容量环(F-V环) ❖(五)呼吸功(work of breathing,WOB)监测
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 第六章
呼吸功能监测
山西医科大学 原大江
重点难点

ICU病人的监护 各系统功能的监测 心血管功能监测

ICU病人的监护 各系统功能的监测 心血管功能监测
测量方法采用指套式光电传感器
氧合作用指标的监测
动脉血氧分压(PaO2):轻、中、重度缺氧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氧交换效率的监测
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PaO2/FiO2)
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80~100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正常值为96%~100%动脉血氧含量(CTO2):正常值为16~20ml/dl动脉血CO2分压(PaCO2):正常值为35~45mmHg二氧化碳总量(T-CO2):正常值为28~35mmol/L
正常人的脑电图波α波β波θ波δ波在危重症监护中的应用脑缺血缺氧的监测昏迷患者的监测
脑电阻经颅多普勒超声地形图脑诱发电位CT、MRT
通过普通心电电极在脑部任意位置采集分析即时的脑电信号,自动分级后再彩色显示屏上显示麻醉/意识深度状态。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主要反映整个脑组织的氧供需平衡状况近红外线脑氧饱和度仪监测主要反映局部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状况
各种大中型手术
休克
脱水、血容量不足
心衰
适应证
大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脉输血、输液
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穿刺至上腔静脉。
也可经右侧腹股沟大隐静脉 插管至下腔静脉。一般认为上腔静脉测压较下腔静脉测压更能准确反映右心房压力,尤其在腹内压增高等情况下。
测压计零刻度对齐右腋中线第4肋间隙
确保导管和测压管道无堵塞、无凝血、无空气
1、收缩压收缩压可克服各脏器的临界关闭压,保证脏器的供血。肾脏的临界关闭压为70mmHg,收缩压低于此值,即发生少尿。正常值为90-120mmHg。
2、舒张压舒张压可维持冠状动脉的灌注。舒张压过低,冠状动脉易缺血。
2017年11月14日,美国心脏协会修改了高血压标准,将高血压定义为≥130/80mmHg,取代140/90mm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这是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14年来首次重新定义高血压。

ICU患者的肺功能监测与支持

ICU患者的肺功能监测与支持

ICU患者的肺功能监测与支持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患者的肺功能监测与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肺功能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评估患者的呼吸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干预,而肺功能的支持则能够提供支持性治疗,帮助患者维持呼吸功能,促进康复。

本文将探讨ICU患者的肺功能监测与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监测和支持方法。

一、肺功能监测的重要性ICU患者由于病情的严重性,呼吸系统功能可能受损。

因此,肺功能监测对于及时评估患者的呼吸情况至关重要。

通过肺功能监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氧合情况、通气状态以及肺容积等参数,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干预。

1. 氧合情况的监测氧合情况的监测是ICU患者肺功能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气分析(ABG)等。

SpO2通过测量血氧饱和度来反映患者的氧合情况,而ABG则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氧合和通气参数,如动脉氧分压(PaO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

2. 通气状态的监测另一个重要的肺功能监测指标是患者的通气状态。

常用的通气状态监测方法包括呼吸频率、呼吸音、胸廓运动等观察指标。

通过监测患者的通气状态,医生可以对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异常,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肺容积的监测肺容积的监测对于了解患者的肺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肺容积的监测,可以评估患者的肺顺应性、残气量以及肺泡通气量等参数。

目前,常用的肺容积监测方法包括肺活量测定、峰流速-时间曲线(PEF-T)等。

二、肺功能支持的方法除了肺功能的监测,ICU患者还需要适当的肺功能支持,以保证患者的呼吸功能,促进康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肺功能支持方法:1. 氧疗氧疗是最常见的肺功能支持方法之一。

通过给予患者高浓度的氧气,可以提高患者的氧合水平,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氧疗方法包括面罩吸氧、鼻导管吸氧以及氧气雾化等。

2. 机械通气对于呼吸功能严重受损的ICU患者,机械通气是常见的肺功能支持方法。

呼吸功能监测

呼吸功能监测

呼吸功能监测【目的】了解呼吸功能状况,及时发现呼吸功能异常,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适用范围】各类危重症患者,特别是因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症、肺部感染、肺部占位病变、胸廓畸形、胸膜肥厚、外伤等原因使呼吸功能受损的患者。

【监测指标】1、一般呼吸功能监测2、机械通气监测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气道压、峰流速、触发灵敏度、PEEP、通气模式、呼出气CO2监测。

3、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CO2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4、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SpO2)。

5、呼吸力学监测用力吸气负压、有效静态总顺应性(Cst)、呼吸道阻力。

【监测方法】(一)一般呼吸功能监测1、呼吸频率:正常成人呼吸频率16-20/min。

成人呼吸频率>24/min称为呼吸增快;<10/min为呼吸缓慢。

2、呼吸节律:是否规律。

3、呼吸深度:观察胸廓的起伏,大致判断潮气量。

4、胸部听诊呼吸音的变化,判断有无肺叶通气不良、痰阻、支气管痉挛等的发生。

观察指甲、口唇的颜色,判断氧供情况。

(二)机械通气监测1、潮气量(Vt)和每分钟呼吸量(Ve):气管导管接流量传感器,经监护仪或呼吸机连续监测。

需注意,经通气机测定时,应选择支持模式,并将持续肺泡内正压(CPAP)和压力支持水平置于零位。

2、呼出气CO2分压(PaCO2):由呼出气CO2分析测得。

参考值:肺泡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35-45mmHg(4.7-6.0kpa)。

PaCO2受死腔影响,一般为PaCO2的0.7倍。

(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CO2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由血气分析直接测出。

(四)脉搏血氧饱和度由脉搏血氧饱和计测得。

(五)呼吸力学监测1、用力吸气负压通过接口或气管导管和负压表紧密连接,当患者用力吸气时,直接读出负压。

参考值:-7.4- -9.8kPa。

2、有效静态总顺应性(Cst)和气道阻力(Raw)从呼吸机监护仪上直接读出Cst和Raw;读出潮气量(Vt)吸气峰压(Ppeak)、吸气末屏气压(Ppause)、PEEP和气体流速(Fiow),再按下式计算:Cst=Vt/(Ppause-PEEP) Raw=(Ppeak-Ppause)/Fiow参考值:Cst为0.5-1.0L〃kpa-1(5.-100ml〃cmH2O-1)或0.01ml〃kpa-1〃kg-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重症医学科
呼吸功能监测
体外循环术后呼吸支持的目的是减少呼吸功,降低心脏的氧耗,尤其防止病人出现低氧血症,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连接好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维持下列指标:呼吸平稳无窘迫,吸入氧浓度为0.4—0.6,动脉血氧分压80—10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35—45mmHg,;
2.如果上呼吸机时发生低氧血症,而且吸入氧浓度不断提高,则要检查是否有气胸、血胸、肺不张、气管内分泌物、肺内感染或者低心排血
症,对因治疗的同时,调整呼吸机的方式;
3.呼吸机治疗期间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引分泌物(至少每小时1次,吸痰时每次小于15秒,吸痰前后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尤其
要听诊呼吸音,发现两侧呼吸音不对称时,及时摄床旁胸片,确定原
因;
4.在手术后停止辅助呼吸和拔除气管内插管是个危险时期,因为自主呼吸增加了呼吸功及心血管负担。

5.停呼吸机的条件:
(1)病人神志清醒,无残留神经肌肉阻滞,亦无神经系统缺陷;
(2)心血管功能稳定,无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
(3)呼吸咳嗽能力恢复,呼吸道分泌物不多;
(4)分钟通气量应小于180ml/kg.min;
(5)吸入氧浓度小于或等于40%,动脉氧分压大于或等于
80mmHg;
(6)最大吸气负压大于20cmH2O;
(7)自主潮气量大于5ml/kg,肺活量大于15ml/kg;
(8)有效肺顺应性大于25ml/cmH20;
(9)PEEP小于5cmH2O;
(10)SIMV小于5次/min,PS压力小于10cmH2O,血气结果正
常;
6.停机过程中如果出现脉搏加快,呼吸频率增加50%,血压下降,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5%,中心静脉压升高、发绀、尿量减少,神志不清或烦躁
应立即重新上呼吸机;
7.拔出气管插管的条件:
停机30—60分钟
●病人心率、呼吸、血压变化不超过20%;
●神志清楚;
●吸入氧浓度小于或等于5L/min,动脉血气结果正常;
可以考虑拔出气管插管。

8.拔管后予以面罩吸氧5L/min,先让患者咳嗽一声,说句话,然后做口腔护理,4小时内不能大量引水,可口含冰块或湿纱布,松开约束带。

值得强调的是:拔管并不是呼吸治疗的结束,而是新的治疗阶段的开始,要严密观察病情,及早发现病人呼吸、循环、意识等方面的变化鼓励病人咳嗽,加强翻身、扣背、体位引流等措施,必要时刺激患者咳嗽,用鼻导管或口咽通气道吸痰,防止肺不张和低氧血症,此过程中一定要慎用镇静剂和呼吸兴奋剂;
9.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注意病人术后精神障碍综合征,必要时予以抗焦虑的药物;
10.对症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