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功能监测

合集下载

呼吸功能监测实验报告

呼吸功能监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呼吸功能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通过实验,掌握呼吸功能监测仪器的使用技巧。

3. 分析正常人群和不同疾病状态下呼吸功能的差异。

4. 提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二、实验材料1. 呼吸功能监测仪器(肺功能仪、血气分析仪等)2. 受试者:正常健康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3. 实验器材:血压计、听诊器、氧气瓶、呼吸机等三、实验方法1. 受试者准备:受试者需空腹、休息15分钟以上,保持平静状态。

2. 肺功能测试:- 潮气量(VT):受试者深吸气后,快速用力呼气,记录呼气过程中前1秒内呼出的气体量。

- 每分钟通气量(VE):受试者深吸气后,快速用力呼气,记录1分钟内呼出的气体量。

- 呼吸频率(f):受试者在平静呼吸状态下,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

- 最大吸气压(MIP):受试者尽力吸气后,保持1秒,记录此时肺内压力。

- 最大呼气压(MEP):受试者尽力呼气后,保持1秒,记录此时肺内压力。

3. 血气分析:- PaO2:动脉血氧分压。

- 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 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

4.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检查:- 患者病史询问。

- 体格检查:肺部听诊、呼吸音、咳嗽、痰液等。

- 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CT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常人群呼吸功能测试结果:- VT:男性约为7.8ml/kg,女性约为6.6ml/kg。

- VE:约为5~7L/min。

- f:约为12~20次/分钟。

- MIP:约为70~120cmH2O。

- MEP:约为50~100cmH2O。

- PaO2:约为100mmHg。

- PaCO2:约为35~45mmHg。

- SaO2:约为95%~100%。

2.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呼吸功能测试结果:-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VT、VE降低,f升高,MIP、MEP降低,PaO2降低,PaCO2升高。

-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VT、VE降低,f降低,MIP、MEP降低,PaO2降低,PaCO2升高。

呼吸功能监测

呼吸功能监测

呼吸功能监测
呼吸功能监测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手段,用于评估患者的呼吸状况和功能。

它可以提供关于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和气体交换等方面的关键信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呼吸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呼吸功能监测方法包括四种:观察法、体表导联法、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测试。

观察法是最简单、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患者的胸部起伏、腹部运动和呼吸节律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呼吸是否正常。

但是观察法存在主观性较强、精确度不高的问题。

体表导联法主要是运用心电图的导联仪原理,将导联仪的电极贴在患者的胸前,记录患者的呼吸电位(呼吸波形电图)。

这种方法可以观察到呼吸波形的起伏、幅度和呼吸频率等指标,对呼吸问题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血气分析是一种精确度比较高的呼吸功能监测方法。

通过采集患者的动脉血样本,测定其血气指标,如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酸碱平衡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气体交换情况和酸碱平衡状态,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是否正常。

肺功能测试是一种比较全面、综合性的呼吸功能监测方法。

通过呼吸仪器的辅助,测定患者在不同呼气和吸气状态下的肺活量、通气功能和气道阻力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揭示患者的肺功能状态,帮助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肺部问题,如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哮喘等。

总结起来,呼吸功能监测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手段,可以提供关于患者呼吸状况和功能的关键信息。

不同的监测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监测和评估。

呼吸功能监测PPT课件

呼吸功能监测PPT课件
功能的影响,寻找死腔增加的原因。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呼气末二氧化碳
(endtidal CO2 gas tension, PETCO2)
换气功能监测
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 肺内分流量(QS)和分流率(shunt fraction ,
QS/QT) 动脉氧分压(PaCO2)与氧合指数( PaCO2
/FiO2) 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uion,
SPO2)
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
概念 监测方法
单次呼吸法 恒定状态法 重复吸入法 正常值
26.5-32.9ml/min/mmHg 临床意义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
概念 正常值 男性为104 L/min,女性为82.5 L/min。 临床意义
小气道功能监测
小气道:吸气状态下内径≤ 2毫米的细支气管 闭合容积(closing volume,CV)和闭合容量
(closing capacity,CC) 动态顺应性的频率依赖(frequency dependence
概念 监测方法 意义
第二节 呼吸运动监测
一般性监测 呼吸肌功能监测 呼吸力学监测 呼吸中枢兴奋性监测
一般性观察
呼吸频率 呼吸的幅度、节律和呼吸周期比率 胸腹式呼吸活动的观察
呼吸肌功能监测
最大吸气压(MIP)和最大呼气压(MEP) 最大跨膈压(Pdimax)
呼吸力学监测
气道阻力 肺顺应性 压力-容量环
气道阻力 (airway resistance,RAW)
概念 监测方法 意义
肺顺应性
(lung compliance,CL)
概念 测定方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意义

呼吸功能监测-图文

呼吸功能监测-图文

呼吸功能监测-图文第一节呼吸功能监测在ICU中的应用黄思贤王首红危重病医学的发展,机械通气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呼吸机使用不当不仅起不到抢救作用,反而贻误患者的治疗。

熟悉呼吸生理学,床边肺功能,运用呼吸力学等监测手段指导治疗以及呼吸机的使用尤显重要。

呼吸功能监测的基本测定包括:(l)呼吸运动、压力、流速、容积、阻力、顺应性及呼吸功等。

(2)容积一时间波,压力一时间波,流速一时间波(见图3-1-l)。

(3)压力一容积环,流速一容积环(见后)。

此外尚有气体交换参数等。

图3-1-1容积-时间波,压力-时间波,流速-时间波一、基本测定(一)呼吸运动1.呼吸频率敏感但非特异性指标,减慢表明中枢抑制,增快可能是由多种肺内或肺外疾病引起,>30次/min常是呼吸肌失代偿先兆。

2.呼吸方式呼吸衰竭者,频率加快,胸腹部运动不同步,潮气量下降。

胸腹运动不协调和矛盾常提示呼吸肌疲劳,不管有否呼吸肌疲劳均可增加呼吸肌负荷。

浅快呼吸指数(RSBI)=f(次/min)/VT(L),机械通气患者若f/VT<80提示易于撤机;80~105谨慎撤机;>105难于撤机。

(例f>30,VT<0.31)(二)压力1.最大吸气压力(MIP)和最大呼气压力(MEP)这是反映呼吸肌力量的指标。

正常值男性MIP>-75cmH2O,女性>-50cmH2O男性MEP>100cmH2O,女性>80cmH2OMIP低于预计值30%,可能出现高碳酸血症。

临床上机械通气时,MIP能产生-30cmH2O吸气压,脱机常易成功。

不足-2OcmH2O负压提示呼吸肌疲劳,不能够继续产生和维持肺泡内压,以保证代谢所需的通气量;是判断CO2潴留的水平。

呼吸肌疲劳是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脱机失败的重要原因。

2、呼吸驱动力有的呼吸机带有P0.1测定功能,气道闭塞压力P0.1,即气道阻塞后吸气开始第100毫秒所测定的吸气压力。

是反映呼吸中枢兴奋性,呼吸驱动力的指标。

麻醉学呼吸功能的监控.pptx

麻醉学呼吸功能的监控.pptx
•机械治疗的效果 •药物治疗的效果
呼吸机治疗
一、通气模式 1、控制通气 CMV 2、间歇指令通气 IMV 和 SIMV 3、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 4、压力支持 PSV
二、机械通气的适应证 1、围手术期应用 2、肺部疾病 3、通气活动障碍 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源自(5)麻醉中常用的呼吸监测
•局麻、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MAC常 采用一般性的呼吸运动观察
呼吸频率 呼吸的幅度、节律和呼吸周期比率 胸腹式呼吸活动的观察 呼吸音的监听 脉搏氧饱和度
(6)麻醉中常用呼吸监测
•全麻中常用的监测 潮气量,分钟通气量 呼吸频率、吸呼比 气道压 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 血气分析
指标 正常
VC(%预计值) >80
FEV 1 %VC
>75
阻塞性疾病
正或下降 下降
限制性疾病
下降 正
MVV(%预计值)>80
下降
正或下降
RV (%预计值) 80-120
增加
正或下降
DLCO PaO2

下降
下降

正或下降
正或下降
PaCO2

正或增加
正或下降
(3)呼吸功能不全的判断
指标 正常
呼吸功能减退 呼吸衰竭
肺通气功能监测(5)
•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 MVV):为单位时间内病人尽力 所能呼出或吸入的最大气量。它涉及神经 肌肉、肺组织弹性、胸廓和气道等多个效 应系统。反映了呼吸的储备
肺通气功能监测(6)
•呼气末二氧化碳 概念:指呼气终末的PETCO2和PETCO2随呼吸
(7)研究麻醉手术对病人呼吸功能 的影响

呼吸功能监测操作流程

呼吸功能监测操作流程

呼吸功能监测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在进行呼吸功能监测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干扰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然后,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检查呼吸功能监测仪器是否正常,如电源是否连接,是否校准等。

另外,需要确认被测者是否已经了解测试内容,并且没有不适或禁忌症状。

2.测试准备为了保证测试的准确性,需要对被测者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被测者应该坐直或卧平,舒适自然。

然后,确保呼吸道通畅,要求被测者没有堵塞鼻腔或喉咙的问题。

最后,让被测者松开身体上紧绷的衣物,尽量放松。

3.呼吸率测量呼吸频率是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使用胸带或呼吸带等传感装置来测量被测者的胸部运动。

被测者呼吸时,装置可以捕捉到胸部的变化并实时显示或记录。

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的胸部运动次数,可以得出被测者的呼吸频率。

4.呼吸深度测量呼吸深度是指每次呼吸的气流量。

通常,使用呼吸流计测量被测者的呼气流速和吸气流速。

通过将呼吸流计与被测者的口腔或鼻腔连接,可以测量到被测者每次呼吸的气流量,并通过计算得到呼吸深度。

5.肺活量测量肺活量是指被测者在不同呼吸状态下的最大吸气量或最大呼气量。

常见的肺活量测量方法包括肺活量计法和气体置换法。

肺活量计法通过使用肺活量计呼吸装置,要求被测者进行最大力气的吸气或呼气,根据呼吸装置上的指示读取被测者的肺活量值。

气体置换法则通过让被测者吸入或呼出特定浓度的气体,然后测量残留气体的浓度变化,从而得到被测者的肺活量。

6.数据分析通过呼吸功能监测仪器,可以实时记录被测者的呼吸参数,并将数据存储在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中。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被测者呼吸功能的评估结果。

根据不同的医学需求,可以对呼吸功能监测仪器的软件进行设置,进行参数筛选、图形分析等。

7.结果解读和报告编写最后,根据呼吸功能监测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结果解读和报告编写。

根据呼吸功能的评估结果,可以得出对于被测者呼吸功能的评估,进一步指导医疗决策或康复干预。

呼吸功能监测

呼吸功能监测
11
监测内容


临床监测 呼吸功能监测 血气监测 呼吸功能监测 呼吸形式监测
12
临床监测
呼吸频率
呼吸节律 呼吸窘迫 气道通畅程度
咳嗽力度
紫绀 神志 胸部叩听诊、胸片
13
肺功能监测-通气功能监测

肺通气是指呼吸运动将氧气吸入肺中,同 时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反映肺呼吸生理 的动态变化。
Ⅰ型呼吸衰竭:海平面 平静呼 吸 吸空气条件下PaO2<60mmHg
Ⅱ型呼吸衰竭: PaO2<60mmHg+PaCO2>50mmg
35
PaO2测定的意义


2、指导围手术期管理
手术中、手术后PaO2降低,其原因可能 为通气不足或吸入气氧浓度(FiO2)过低; 呼吸机及管路故障;镇静麻醉抑制呼吸, 死腔增加、功能残气量减少V/Q比值失调; 术中、术后发生肺不张、肺水肿、小气 道闭合和肺泡萎陷,使肺内分流增加; 以及创口疼痛限制呼吸等
29
第一节 血气监测指标
一、动脉血气测定
30
1. pH
概念: 溶液中H+浓度的负对数。取决于: HCO3-/ H2CO3之比
正常值:动脉血pH 7.35~7.45 极值:<6.8、 >7.8
31
2.动脉血氧分压
(PaO2)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Arterial oxygen tension
7
呼吸全过程示意图
8
概念回顾


通气-血流比例(V / Q)失调:肺内通气和血流分布 不均匀可造成通气-血流比例(V / Q)失调,严重影 响气体交换。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肺泡通气量约为 4L/ min,肺血流量约5L/ min,V/Q比值为0.8。 ①V/Q比值降低------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无相 应下降甚至还增多,使V/Q比值< 0.8。静脉血流经通 气不足的肺泡时,未经充分氧合便进入动脉血。这种 情况类似肺内动-静脉分流,称为功能性分流。正常时 由于肺内通气分布不均形成的功能分流占肺血流量的 3%。在肺炎、肺水肿、通气不足,使V/Q比值降低, 达15%以上,出现低氧血症。

呼吸功能监测

呼吸功能监测
源自4呼吸功能监测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数据解读与标准化的挑战
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可比性
由于不同呼吸监测设备的测量原理和精度存在差异 ,导致数据解读存在困难,难以进行设备间的数据 比较。
标准化评估体系的建立
目前呼吸功能监测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估体系,导致 临床应用时缺乏统一的参考标准。
解读专业人员的培训
呼吸功能监测数据的解读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经 验,因此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认证。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发
新技术引入
引入新型传感器、算法和数据 处理技术,提高呼吸功能监测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无创监测方法研究
研究无创、无痛、无干扰的呼 吸监测方法,提高患者的舒适 度和接受度。
个性化监测方案的探索
针对不同疾病和患者群体,探 索个性化的呼吸功能监测方案 ,以满足不同临床需求。
05
呼吸功能监测的案例分析
重要性
呼吸功能监测对于及时发现和诊断呼吸系统疾病、评估病情严重 程度、监测治疗反应以及指导康复训练等具有重要意义。
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基本结构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气管、 支气管、肺等器官。
功能
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吸入氧气并排 出二氧化碳,为身体提供必要的 氧气和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呼吸功能监测的方法
通过呼吸功能监测,评估运动过程中人体的呼吸反应和生理变化,用于运动选 材和训练计划的制定。
高原适应研究
监测高原地区居民的呼吸功能变化,研究高原适应过程中人体呼吸系统的生理 变化。
环境监测与评估
空气质量评估
通过监测呼吸参数如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评估空气质量对人体的影响,为 空气质量标准和健康指导提供依据。
01
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功能监测【目的】了解呼吸功能状况,及时发现呼吸功能异常,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适用范围】各类危重症患者,特别是因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症、肺部感染、肺部占位病变、胸廓畸形、胸膜肥厚、外伤等原因使呼吸功能受损的患者。

【监测指标】1、一般呼吸功能监测2、机械通气监测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气道压、峰流速、触发灵敏度、PEEP、通气模式、呼出气CO2监测。

3、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CO2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4、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SpO2)。

5、呼吸力学监测用力吸气负压、有效静态总顺应性(Cst)、呼吸道阻力。

【监测方法】(一)一般呼吸功能监测1、呼吸频率:正常成人呼吸频率16-20/min。

成人呼吸频率>24/min称为呼吸增快;<10/min为呼吸缓慢。

2、呼吸节律:是否规律。

3、呼吸深度:观察胸廓的起伏,大致判断潮气量。

4、胸部听诊呼吸音的变化,判断有无肺叶通气不良、痰阻、支气管痉挛等的发生。

观察指甲、口唇的颜色,判断氧供情况。

(二)机械通气监测1、潮气量(Vt)和每分钟呼吸量(Ve):气管导管接流量传感器,经监护仪或呼吸机连续监测。

需注意,经通气机测定时,应选择支持模式,并将持续肺泡内正压(CPAP)和压力支持水平置于零位。

2、呼出气CO2分压(PaCO2):由呼出气CO2分析测得。

参考值:肺泡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35-45mmHg(4.7-6.0kpa)。

PaCO2受死腔影响,一般为PaCO2的0.7倍。

(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CO2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由血气分析直接测出。

(四)脉搏血氧饱和度由脉搏血氧饱和计测得。

(五)呼吸力学监测1、用力吸气负压通过接口或气管导管和负压表紧密连接,当患者用力吸气时,直接读出负压。

参考值:-7.4- -9.8kPa。

2、有效静态总顺应性(Cst)和气道阻力(Raw)从呼吸机监护仪上直接读出Cst和Raw;读出潮气量(Vt)吸气峰压(Ppeak)、吸气末屏气压(Ppause)、PEEP和气体流速(Fiow),再按下式计算:Cst=Vt/(Ppause-PEEP) Raw=(Ppeak-Ppause)/Fiow参考值:Cst为0.5-1.0L〃kpa-1(5.-100ml〃cmH2O-1)或0.01ml〃kpa-1〃kg-1。

呼吸机使用【目的】辅助和替代危、重患者的肺通气功能。

【适用范围】各种病因所致的呼吸衰竭或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

【操作步骤】1、物品准备呼吸机、消毒好的呼吸机管道、湿化罐、无菌蒸馏水。

2、使用前准备(1)正确安装呼吸机湿化瓶及螺纹管:先将湿化瓶接在恒温器上,取一根螺纹管连接呼吸机送气端与湿化瓶侧孔,取二根螺纹管,中间用集水杯连接,将一端接在湿化瓶中间孔上,另一端接Y型接头。

另取二根螺纹管,中间用集水杯相连,一端接型Y接头,另一端接在呼吸机进气端,Y型管终端接模肺。

(2)向湿化罐内注入蒸馏水至水位线,调节湿化器温度,预设气流温度在32-36℃。

(3)连接呼吸机及湿化器电源和气源,打开压缩泵、呼吸机主机和湿化罐开关。

(4)遵医嘱选择通气模式(Active Mode).(5)遵医嘱调节通气参数。

通气频率(Breath):成人16-20/min,小儿18-22/min.氧浓度(FiO2):一般不低于30%,长时间通气时不超过50%。

潮气量或分钟通气量:潮气量一般为10-15ml/㎏,分钟通气量=潮气量×通气频率。

呼吸比(I/E):常规呼吸比1:1.5-2。

并遵医嘱调节峰流速(Peak Flow)、触发灵敏度、 PEEP等。

(6)遵医嘱设臵报警上下限:气道压上限不超过40cmH2O。

潮气量一般不低于所需潮气量的30%,不高于所需潮气量的30%。

(7)观察呼吸机运转情况,检查呼吸机各连接处是否漏气,工作是否正常,各指标显示状态。

3、实施机械通气(1)将呼吸机接头与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连接。

(2)检查呼吸机工作是否正常,有无漏气现象,各参数是否合适患者,根据医嘱进行调节。

(3)在呼吸机使用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机器运转是否正常,如有报警及时查找报警原因,并做相应处理。

(4)及时向湿化罐内添加湿化水,及时倾倒集水杯内集水。

(5)及时吸痰,做好人工气道护理。

(6)严密监测患者呼吸功能及病情变化,做好监护记录。

4.停止使用呼吸机(1)将呼吸机与人工气道断开。

(2)关闭呼吸机和湿化灌开关,脱开电源和气源。

(3)消毒管道,清洗晾干,擦拭机器表面,放臵备用。

【注意事项】1.保持呼吸机外部清洁。

2.长期应用呼吸机时,每周用0.2%过氧乙酸液或1:400消毒灵溶液消毒外管道一次,定期通电试验,综合检查呼吸机功能。

3.及时倒掉集水杯内的积水,查看集水杯是否滑脱,管道是否漏气,有无打折。

集水杯倒出液需消毒处理。

4.注意查看湿化器是否需要加注蒸馏水,湿化效果如何,是否需要更换湿化滤纸,按需更换。

5.呼吸机可自锁的轮子要锁住,防止机器移动。

6.及时处理各种报警,如电源、气源、湿化湿度、通气量、压力及氧浓度等报警,保证呼吸机正常运转。

泰洲市人民医院ICU昏迷患者监护常规1、准备用物,口腔护理盘、吸引装臵一套、吸痰盘、手电筒、开口器、舌钳、牙垫、约束带。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以便采取抢救措施。

3、预防意外损伤,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堵塞气道。

口腔内如有假牙要及时取出,以防止误入气道。

躁动不安者,须加床档及约束带,以防止坠床。

如患者发生抽搐时,应用牙垫垫于牙齿咬合面,防止舌咬伤。

4、预防坠积性肺炎,每2h翻身、叩背一次,吸痰或刺激咳嗽并遵医嘱雾化吸入。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5、预防口腔炎,每日用生理盐水及过氧化氢清洁口腔三或四次,或根据口腔内pH值采用不同的溶液清洁口腔。

保持口唇湿润,可涂以润滑油以防唇裂。

6、防止角膜损伤,如患者眼睑不能闭合时遵医嘱应用滴眼液。

每晚涂金霉素眼膏,同时加盖无菌湿纱布,保持眼部的湿润与清洁。

7、预防泌尿系感染,保持留臵尿管的通畅,防止尿管受压、扭曲、脱出,保持尿道口清洁,每周更换尿袋二次。

8、有气管切开时按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9、按医嘱给予鼻饲饮食,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做好鼻饲护理。

10、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给予通便药物。

11、预防压疮,保持床单位、衣服的清洁、整齐、干燥,定时翻身,避免拖、拉、推,注意观察皮肤情况。

如皮肤干燥且有脱屑者可涂以少量润滑剂。

12、准确记录24h液体出入量,保持出入量平衡。

13、保持肢体功能位,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泰洲市人民医院ICU机械通气患者监护常规1、给氧期间应仔细倾听呼吸机运转是否正常。

2、掌握呼吸机常用模式及参数,严密观察各项监测数值,准确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神志,观察发绀有无缓解、有无憋气出汗、躁动等。

如严重缺氧、突然躁动等,应及时查找原因,报告医生,调节呼吸机参数。

4、呼吸机出现报警时,查找报警原因,并及时处理。

5、使用呼吸机以后,湿化液的作用可使痰液湿化易于排出,应鼓励患者咳嗽,定时进行振肺排痰,并及时吸痰。

6、保持集水杯处于直立位,及时倾倒冷凝水。

7、注意观察呼吸机并发症,如气压伤、肺不张、过度通气与通气不足、感染、气管食管瘘、呼吸机依赖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8、呼吸机使用参见《呼吸机使用》、《呼吸机使用与保养制度》。

泰洲市人民医院ICU监护仪操作【目的】1、对危重患者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测,观察其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2、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

3、记录和储存心电图的信息和变化趋势,利于医生了解病情,做出正确的治疗和诊断。

4、记录和贮存心电图基本生命信息,为诊治和护理提供数据资料。

【适用范围】各种急、危、重症及抢救患者的病情监测。

【注意事项】1、监护仪注意定期维护保养,避免阳光直射、靠近热源。

2、电极片位臵要正确,避开起搏器、电除颤的位臵。

3、电极片位臵应定期更换,防止皮肤破损。

如有波形失真,随时更换。

4、血氧饱和度探头应定时更换部位,防止皮肤压伤。

5、血压计袖带应缚于正确位臵、松紧适度。

6、避免外界因素干扰:如电刀、冲洗或吸引设备、手机等设备干扰。

泰洲市人民医院ICU气管插管患者护理常规1、准备用物。

床旁备氧气湿化瓶、吸氧管、负压吸引装臵、吸痰盘(换药碗、血管钳、弯盘)、一次性吸痰管、气管湿化液、石蜡油,必要时备抢救物品。

2、保持室内清洁、整齐、安静、温湿度适宜,撤除地毯,注意空气流通,避免刺激性气味。

3、保持气管插管的位臵适当(1)气管插管后应拍胸片,调节插管位臵使之位于左右支气管分叉即隆突上1-2cm。

(2)记录插管外露长度:经口插管者应从门齿测量,经鼻插管者应从鼻孔测量。

(3)导管固定牢靠、避免移位:随时检查气管导管插入深度,避免导管移位,外露长度应每班测量一次并交班。

(4)选择合适的牙垫,应比导管略粗,避免患者将导管咬变形。

4、防止导管脱出(1)防止患者自行拔管:对神志清醒者应讲明插管意义、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对神志不清及躁动不安者,给予适当的肢体约束,必要时应用镇静剂。

(2)加强监护:注意观察患者体位变化,头部、四肢的活动度;给患者变换体位时,床旁至少有1名医师或护士,注意调节好呼吸机管路,以防拉出气管导管。

5、保持患者头后仰位,以减轻导管对咽、喉的压迫。

6、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痰,必要时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每2h一次,每次0.5~1ml,痰粘稠时可随时滴入或遵医嘱行超声雾化吸入。

7、做好口腔护理。

经口气管插管时,口腔护理应由2人配合进行,每天更换固定胶布或寸带,污染时及时更换。

一人固定气管插管,另一人做口腔护理,更换胶布,寸带,牙垫。

做口腔护理前先吸净气管插管内的分泌物,再吸口,鼻腔分泌物,然后再做口腔护理。

操作结束,核对导管的位臵,做好记录。

8、加强气囊管理(1)高容量低压气囊应12h放气囊1次,每次3~5min,气囊压迫气管黏膜过久,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气管黏膜损伤,甚至坏死。

(2)放气囊前先清除气囊上分泌物,先吸气道内分泌物,再吸净口鼻腔内分泌物;放气囊时气囊以上分泌物可流入气管,应同时经导管吸引。

(3)气囊充气压力不要过高,气囊压应保持在15~25cmH2O。

9、预防和控制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吸痰后应更换吸痰管,吸引器长管每周更换消毒1次,吸痰盘每日更换1次。

定期取气道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必要时行呼吸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房间定时做空气培养,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1次。

10、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检查导管有无阻塞。

11、定时翻身,叩背,防止肺不张,肺部感染。

加强皮肤,背部护理,保持床单位平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压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