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词体演变史

合集下载

唐诗宋词的发展脉络

唐诗宋词的发展脉络
唐诗宋词所蕴含的审美追求、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对后世的诗歌、曲艺、 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诗宋词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后世社会思想观 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05
唐诗宋词在现代的传播与影响
唐诗宋词在现代的传播方式
01
出版物
唐诗宋词的书籍、选集和全集通 过传统出版和电子书形式广泛传 播。
唐诗宋词在形式、语言、韵律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 范,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和审美追求。
唐诗宋词的创作涉及广泛的主题和题材,既有山水田园、 边塞战争等宏大题材,也有离别相思、人生感慨等细腻情 感表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唐诗宋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诗人创作的典范和 灵感源泉。
唐诗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许多诗人深 受唐诗的影响,继承和发展
了唐诗的传统。
唐诗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 也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学和艺 术创作,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
重要组成部分。
02
宋词的兴起与演变
宋词的兴起
宋词的兴起与唐代诗歌的发展密切相 关。在唐诗的基础上,宋人开始尝试 创作词,以适应宴席、歌楼等场合的 演唱需求。
网络平台
02
03
学术研究
唐诗宋词的网站、博客和社交媒 体平台提供了在线阅读、分享和 讨论的空间。
学术机构和学者对唐诗宋词的研 究成果通过学术期刊、论文集和 专著等形式传播。
唐诗宋词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语言风格
唐诗宋词的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对现代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的 语言风格产生影响。
创作技巧
唐诗宋词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 和结构安排等技巧对现代文学创 作提供借鉴。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1.萌芽期:早在先秦时期,诗词便开始萌生。

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诗经》和《楚辞》,代表了中华文化中诗词的源头。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体现了民间歌谣的特色,而《楚辞》则是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2.发展期:到了汉代,诗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乐府民歌的出现使诗词更加接近民间生活,如《孔雀东南飞》等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

与此同时,文人诗也逐渐兴起,如班固的《咏史》等作品。

3.繁荣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词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如曹植、曹操、王粲等著名的文人诗人,他们的作品如《赠白马王彪》、《燕歌行》、《七哀诗》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4.鼎盛期:唐宋时期,诗词达到了鼎盛。

唐诗宋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等一大批杰出的文人诗人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如《静夜思》、《赤壁怀古》、《渔家傲》等,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神。

5.转型期:明清时期,诗词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更多地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诗词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新的风格和技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神。

这些诗词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

xx的发展历程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

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

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

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

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

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

诗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诗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诗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口头传统,也被称为原始诗词。

原始诗词通常以歌颂武勇、颂扬自然、祭祀神灵或祖先等为主题,通过朗诵或唱歌的方式进行传承。

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中,诗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诗歌发展成为一种高度工艺化的表达方式。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西周时期,中国古代诗歌开始成为一种正式的文学形式,并出现了一些最早的著名诗人,如屈原和杜牧。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士人的必备技能之一。

宋朝时期,诗歌达到了巅峰,诗人李白和杜甫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诗词的艺术形式也在发展中不断演变。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两个代表性时期。

唐诗以其含蓄、意味深长的风格而著称,宋词则以其婉约、细腻的特点而受到赞誉。

在现代,诗词的发展变得更加多样化。

现代诗人开始尝试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如自由诗和现代诗。

同时,诗歌也逐渐融入到其他艺术形式中,如音乐和舞蹈。

总体而言,诗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既与人类最早的口头传统有关,又受到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它在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和文化作用,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南宋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演变

南宋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演变

如《声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永遇乐》 《武陵春 》等
声声慢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 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 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 不动,许多愁。
永 遇 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 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 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 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3、语言上: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
以寻常语度入音律,不雕琢、不堆砌;善于调动比喻、 拟人、夸张、用典、叠字等修辞手段,达到“极炼而不练, 出色而本色”(刘熙载《艺概》)的艺术效果。
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李纲《苏武令》(塞上风高)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梦绕神州陆)、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其他如叶梦得、胡铨、赵鼎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 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 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 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
[清]王士祯在《花草蒙 拾》:“婉约以易安为宗,豪 放惟幼安称首。”
三、“易安体”的特
点。
1、情感表达方面 (1)情感真实动人 李清照词以一个真实女性独 特的视角观察和描绘周围世界, 传达自己的心曲,显得特别真 挚、细腻、动人。
(2)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 美感。 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形象, 来表达自己难以言传的感受和情 感上的微妙变化。

宋朝宋词简介

宋朝宋词简介

宋朝宋词简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其中,宋朝是宋词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词人和作品。

本文将对宋朝宋词进行简介,阐述其特点、代表作家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宋词,又称词,是一种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题的短诗,其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因为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以迅速发展。

南宋时期,由于北方的侵略和政权的迁移,文人与社会的关系更为紧密,表现出更加深刻的社会意识。

宋词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宋词以感情为核心,注重抒发内心的细腻与真挚。

以情思繁复深沉而以意境空灵清丽,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其二,宋词注重音韵的和谐与韵律的变化,追求咏唱之美。

较常见的韵律有五言、七言、绝句等,通过对词牌的运用,使词语在音韵间产生共鸣,增加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其三,宋词注重写意和形象的描绘,并以细腻、具体的语言表述出来。

通过具体的事物和景物描写,使词的意境更加深远、内涵更加丰富。

在宋朝的词人中,有许多具有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

首先是苏轼,他是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词以豪放、奔放著称,语言风格生动活泼,情感真挚深邃。

其作品《水调歌头》中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其次是辛弃疾,他是南宋时期的代表词人之一。

他的词作主题广泛,既有战争、忧国忧民的抒发,也有爱情、自然的赞美。

辛弃疾的词语简练明快、形象生动,其作品《青玉案·元夕》被誉为中国古代词的巅峰之作。

此外,还有李清照、周邦彦、欧阳修等词人,他们各自在宋词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朝的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词的发展开创了以个人情感为中心的词人自主性创作的先河,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风格。

其次,宋朝的词人们注重音韵和韵律的把握,对后世诗词的演变产生了指导作用。

再次,宋词的意境描绘和形象写意,在后世文学中有所延续,并影响了后来的诗人。

宋词简介

宋词简介

宋词简介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

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宋词也叫词,著名的关于宋词的书有:《宋词三百首》等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人们说的“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

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

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

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

不雅正,不足言词。

”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

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

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他望月思念弟弟,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刘熙载《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

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

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

宋词大致有5种: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问题特征

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问题特征

1.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问题特征(一)词大约产生于盛唐,从中唐以后流行起来,是一种可歌的文体。

与唐代的近体诗有渊源。

配合词调的隐喻主要是周、隋以来从西北各民族传入的燕乐。

燕乐的乐器以琵琶为主,琵琶音律变化繁多,所以五七言诗体不容易跟它配合,就不免要增减诗的字句来合乐,长短句的歌词就应运而生。

由于要配合曲调歌唱,每调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都有一定格式,因此音乐性比较强。

为了乐曲的反复吟唱,每调一般分为上下二阙,比较适合于触景生情或今昔对比的抒情小诗的写作。

词最初是起源于民间的,又多由歌妓传唱,因而其内容多反映民间和妇女的声音。

现存最早的词是敦煌曲子词,其题材就比较广泛,包括国家安定繁荣,少数民族倾慕的情况,战争频繁、边疆多故及人民对战争和兵役不满的情况、妇女不满自身处境的内心不平等。

这些词内容少有可取,但其中少数优秀作品想象丰富,比喻贴切,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通俗生动,但是声律还不够严格,艺术比较粗糙。

(二)中唐前后,由于民间词的广泛流传,一部分比较接近人民的文人开始创作。

如张志和、刘长卿、韦应物,韦应物集成了近体诗讲究声律的精神,而摆脱了近体诗句度整齐的形式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表现词调的特点对温庭筠的花间词有较大影响。

还有白居易和刘禹锡是中唐时期写词较多的作家,跟唐代民间词一样,初期的文人词题材也比较广泛,表现民间词调的本色,又经文人加工形成独特风格。

(三)温庭筠是唐文人写词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家。

他的题材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描写妇女容貌、服饰和情态的。

如《菩萨蛮》。

还有一部分描写闺情的,如《望江南》。

表现妇女的离愁别很想当动人。

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任务情思。

在表现上又显得含蓄而耐人寻味。

字句的修饰和声律协调,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

但温词题材偏于闺情,表现伤于柔弱,词句过于雕琢,给后来文人造成不良影响。

五代时候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词》,它们词风大致一致,后世因称为花间词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宋词体演变史》
11汉一118612011011 黄小阳
《宋词体演变史》是木斋先生以独特的研究视角缩写的词体史,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史、词史写作,陈列众所周知的材料,成为时代背景、词人生平、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机械陈列,让人始终觉得缺乏深度和新意。

他的写作,创新性地选取了“词体”的研究视角,以宋代这一时期的“词体”的变动和发展来构成一种史的范畴,从而开辟出了一个独特的词史研究领域。

平常的文学研究,为见深度和新意,多以论文形式来表述,史类书籍为表达系统完整性,又要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

木斋先生这一本书则兼具二者之长,以写论文的方式来写作词体史,即具体的每一章节,都是由一篇或数篇论文来组成,以进行局部问题的深入探索,同时又以文学史的规模和思路来规范每篇论文的命题和内涵,从而将词体的个案研究与唐宋词史的总体走向有机地联系起来。

本书分别对宋初体、柳永体、晏欧体、张先体、东坡体、小晏体、少游体、山谷体、方回体、美成体、易安体、稼轩体、白石体、梦窗体等共十四个词体进行研究分析,每一个词体章节看似孤立,然而却是根据宋词体的发展变动承接而起,作为一个演变的、整体的“史”来加以诠释的。

这种创新性地写作方式,据刘尊明先生所言,“是一种创造,开辟了词学研究领域的一块新的园地,也可以称之为词体学的尝试建构。


木斋先生认为词起源于宫廷,而后走向广泛的社会各个阶层,分流为歌妓词(柳永为其中代表人物)和士大夫词(张先、晏欧、苏轼为代表),最后定格为词人之间。

他认为词体的演变是一个不断雅化的过程,到南宋达到了雅化的极致。

而词体演变史前进和嬗变的终极动力则是作者和作品的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柳永体之所以充满市井情调,是由于柳永体的写作对象主要是歌伎和由歌伎所影响的都市消费者;张先体之所以出现“瘦硬”的因素,是由于张先写作词体的主要听众,即不是帝王贵族,也不是市井细民,而是当时的士大夫精英阶层。

这样看来,作家与作品接受者的关系推进作品风格文体的演变到真有道理。

书中在总论部分先总体介绍了书中所要论述的词体及其特点,如宋初体呈现出一种士大夫偶然之作而不具备士大夫品格的特点;柳永体所写乃俗词,但重要在他对词体的完善与建构以及他独特的人生态度、人生方式;张先体的“瘦硬”
主要是指词中出现的大量士大夫议论化倾向;东坡体的本质是实现词体的诗体回归,是词体的一次雅化运动,既是创新又是复古;小晏体表面虽为醇酒妇人,实则却是小山人生观念的一种表现;少游体之俊逸在于其特殊的“情致”,承续花间体和柳永体却又能“自出清新”;美成体不以内容深邃丰厚为特质,而是走向了艺术唯美的路途,本质是江西诗派美学思想在词体中的反映,“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易安体则特别在其独一无二的女性视角及主张词体重回“协音律”的词之本体;稼轩体悲壮沉郁,有南渡词的慷概悲凉而兼易安体的柔媚、自然;白石体则呈现出一种扭曲的美丽;梦窗体风格多样,“由南到北,是词家转境。

”各体均不相同,却环环相扣,紧紧相依,共同组成宋词体这一异常辉煌的文学。

在这诸多词体中,我最欣赏的是苏轼的东坡体。

一方面原因是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东坡体已成为一种他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这等高度让人敬佩。

苏轼为什么能成为文学史上的大家,一方面是约十二年的苦读,为苏轼后来一生的文学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有山则登,有水则游的游历,对于苏轼野性精神的形成极为重要木斋先生对于“野性”的理解是:一方面是苏轼“任天而动”的性格,一方面是指苏轼遵守规矩而又不受规矩羁绊的自由法度,是一种创造精神的体现。

然而这并不足以使苏轼站在巅峰,乌台诗案后,苏轼流放黄州,这一次流放是促使苏轼实现飞跃的催化剂。

贬谪生涯使苏轼由身处士大夫中心阶层而转向边缘化,将他推向了寂寞的大自然。

在那里重新审视了自己深邃的心灵,“于是,他不再在意于听者如何听,歌者如何歌,评者如何评……于是,那穷林打叶的风雨,再也不能阻挡词人的一蓑烟雨、冷啸徐行。

”至此,苏轼的东坡体乃登上绝顶,任他人如何模仿,也不得其精髓。

木斋先生在书中先写了苏词的“雅”,再写东坡体的形成,然我却认为,“雅”是苏词总体的特点,应先介绍苏词各个阶段的创作后再来总结解说这特点。

本书将东坡体的形成历程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为密州之前的词作,为东坡体的雏形期。

东坡在密州之前词作,多少带有某种轻视的态度,没有想作诗作文那样作为一件严肃的事情来对待,而是将之当做“诗余小道”,因而此时期的作品颇多应景戏谑之作。

但在此期间也有较为成功的作品,表现士大夫的生活场景,从中就可以看出东坡的放旷豁达性格,也暗示了东坡体的未来走向。


密州时期到乌台诗案之前的词作,是东坡体的第二个时期,即形成期。

这一时期,苏轼以自身性格和词体特质对苏词实现了改造,“自是一家”,有意识地以诗为词,以豪放改造婉约,变他人共我为自我表述,初步形成他词豪放的特点。

第三个时期为黄州时期的词作,是为成熟期。

这一时期,东坡体实现了一个飞跃,出现了大量的非应体的自我抒写,从而将东坡体推向了高峰。

木斋先生在论述东坡体形成过程中,独出匠心地采用了量化分析的方法来显示苏轼词作的变化,由倅杭词的应作词45首,密州、徐州时的30首到黄州时期的33首,且逐篇例举,以此引证东坡体由“应体”到“非应体”的自由抒写为主的飞跃。

我们谈到苏轼词时,首先会想到的是豪放这二字,然而木斋先生却不以常人的眼光着手,将苏轼的词定位在一个“雅”字上,提出了苏轼雅词论,认为苏词的本质是对词的雅化。

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用诗之雅来改造词之俗,提高词的品格,使之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使其词作语言更为典雅、意境更为高雅、思维更为广雅、题材更为儒雅、内容更为清雅、词韵更为淡雅。

因此木斋先生认为“苏词的本质并非豪放也非婉约,而是一种以‘雅’对传统之‘俗’的革新,是词体的一次雅化运动。


读《宋词体演变史》这一本书,让我对于宋词的了解又更进一步,木斋先生独特的研究视角及对不同词体研究的创新点让人的思维更为开阔了,其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表述,环环相扣的结构安排使这本书更具有可读性,也更具吸引力,让人回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