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学期《狮子和兔子》说课稿

合集下载

《狮子和兔子》教案5篇

《狮子和兔子》教案5篇

《狮子和兔子》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三册第四章《动物故事》单元,详细内容为《狮子和兔子》一文。

该文讲述了一只狮子与一只兔子的故事,通过狮子对兔子的追逐,展现了兔子的机智与勇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生字新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从故事中感受到勇敢、机智的品质,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难点:理解故事寓意,体会勇敢、机智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森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森林中的动物。

进而引入课题《狮子和兔子》。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故事大意。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15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故事情节,讲解生字新词;b. 举例讲解兔子如何运用机智和勇敢应对狮子的追逐;c. 分析故事寓意,引导学生体会勇敢、机智的品质。

5.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句子,运用生字新词进行填空;b. 学生模仿课文,编写一则关于勇敢、机智的小故事。

六、板书设计1. 《狮子和兔子》2. 内容:a. 故事梗概:狮子追逐兔子,兔子机智应对;b. 生字新词:勇敢、机智、追逐、应对;c. 故事寓意:勇敢、机智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本节课所学生字新词,编写一则关于勇敢、机智的小故事。

答案示例:从前有一只小松鼠,它很勇敢和机智。

一天,小松鼠在森林里玩耍,突然遇到了一只凶猛的大灰狼。

小松鼠临危不惧,它迅速捡起一颗石子,扔向大灰狼的眼睛。

《狮子和兔子》教案

《狮子和兔子》教案

《狮子和兔子》教案《狮子和兔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狮子、兔子对话的意思,认识解决问题要动脑筋,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的道理。

2、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

3、认字16个,写字6个。

4、练习用“认-想-写-用”的方法独立识字。

5、能用通顺的语言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1、正确识字,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狮子、兔子对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认识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狮子和兔子的图片ppt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新词,练习正确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一、谈话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新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出示图片:狮子和兔子)板书“狮子和兔子”,你能读准它们吗?狮子和兔子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课文,读一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吧!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初读要求:⑴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词、长句子和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多读几遍。

⑵自学生字,用查一查,猜一猜,拼一拼,问一问的方法识字。

⑶小组内分段轮流读课文,做到读准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2、检查识字情况。

⑴指名读生词,正音。

(3名)⑵齐读。

⑶开火车读生字。

⑷给生字找朋友。

3、指名分段轮流读课文,集体评议,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4、和同桌一起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三、书写生字。

1、齐读要写的生字。

2、你能记哪些字?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同桌讨论。

3、生汇报识字方法,师强调“咬、醒、解”的写法。

4、生写“咬、醒、解”。

四、课堂小结凶猛、威武的狮子自认为自己是百兽之王,可当他遭受红蚂蚁的叮咬时,硬是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也奈何不了区区红蚂蚁。

后来在小白兔的提醒下,跳进河里,让河水把红蚂蚁冲走了。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下节课我们再仔细阅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狮子和兔子的对话,懂得解决问题应该动脑筋的道理。

狮子和兔子说课定稿

狮子和兔子说课定稿

《狮子和兔子》说课稿设计凉州区武南镇中心小学:罗新芸今天我上的是新课标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狮子和兔子》。

下面,我从教材、教学准备、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狮子和兔子》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

课文图文并茂,语言浅显易懂,蕴涵了做事应该多动脑筋,不能只凭力气和发脾气的道理。

文章主要讲述了狮子和兔子对待困难的不同方法:狮子凭着力气大,想用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的办法去掉身上的红蚂蚁,却累得筋疲力尽,毫无效果;小兔子却动脑筋想出了一个既简单又有效地办法,提醒狮子跳入水中,冲走了身上的红蚂蚁。

课文故事生动,浅显易懂,充满童趣,很适合于让学生朗读。

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动脑习惯的生动教材。

二、说教学准备本节课进行的第二课时教学,在第一课时我委托本班教师让学生预习了课文,标出了自然段序号,学习了生字疑难词语。

还完成了第一段的学习。

基于这篇课文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

我还请学生自己制作了小狮子和小兔子的头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及第一课时目标完成情况,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读,议议,了解狮子与兔子的表现。

理解狮子、兔子对话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兔子最后说的话,懂得解决问题要动脑筋,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受到思想教育,养成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说教学方法(一)教法:1、教师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地去钻研、学习。

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板块“复习,导入新课”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设计的。

课开始出示两只可爱的小动物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设悬念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许多遐想,立刻对学习课文产生了兴趣。

《狮子和兔子》说课稿

《狮子和兔子》说课稿

遨游童话世界感受智慧魅力——《狮子和兔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曾经说过:“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

”一个个童话故事犹如一盏盏明灯,启迪孩子的心灵,点燃智慧的火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动脑筋”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狮子和兔子》,一起遨游童话世界,感受智慧的无穷魅力!(出示说课题目:遨游童话世界感受智慧魅力)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作以阐述。

(出示六大板块的标题)一、研教材——追本溯源明意图从低年级的“手和脑”、“动脑筋”单元,到中年级的“智慧”单元,再到高年级的“智谋”单元,主题单元育人原则呈螺旋式上升,使孩子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懂得智慧的作用,从小养成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挥聪明才智。

本册教材编排“动脑筋”这一主题单元,目的在于启迪学生养成动脑筋的好习惯。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称象》从正面说明了遇事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第二篇课文《狮子和兔子》,则是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红蚂蚁叮咬的故事,从反面说明做事、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应该动脑筋想办法。

这个童话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浅显,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狮子和兔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特别是二者的对话、神态、语气都非常生动、简洁,想象空间比较大。

因此,这篇课文正好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二、明学情——因材施教促发展二年级学生经过近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但在根据课文内容想像以及有感情地朗读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定目标——抽丝剥茧找重心(第一学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习独立识字。

”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要“阅读浅近的童话……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基于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字10字,写字6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狮子和兔子教案(精选12篇)

狮子和兔子教案(精选12篇)

狮子和兔子教案(精选12篇)狮子和兔子篇1(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读、议议,了解狮子和兔子的表现,体会兔子的笑,从中明白道理。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重难点、关键:1、继续识记生字词。

2、读懂课文,受到教育,养成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并口头组词。

2、听写本课文重点词语:一群解决提醒讨厌发怒筋疲力尽恼羞成怒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什么?(课件出示)二、品读体会1、自读第一自然段(1)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狮子?(2)学生反馈后,集体小结。

2、引言:这只凶猛的狮子遇到了什么麻烦?(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后,学生反馈。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又疼又痒”。

3、过渡:面对自己的麻烦,狮子是怎样对待的?兔子为他出了什么主意?(1)集体读第三至第八自然段。

(2)小组讨论:(课件出示)a、狮子是怎样对付这个困难的?b、兔子为狮子出了什么主意?c、兔子想让狮子明白什么?他为什么不直说?(3)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小结。

4、学生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课件出示)(1)“兔子蹲在一边哧哧地笑。

”兔子在笑什么?(2)“一句话提醒了狮子。

”狮子这时会怎么想呢?(3)“河水立即把红蚂蚁冲走了。

”狮子又是怎样想的?他神情是怎样的呢?(4)兔子说;“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兔子的意思是只有怎样做,才能解决问题?5、小组说说想象的内容,再写下来。

三、总结全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3、教师总结:这只凶猛的狮子虽然力大无比,可面对红蚂蚁的叮咬时,光凭力气和发脾气却奈何不了红蚂蚁,最后还是兔子提醒他,用了一个十分简单的办法就把红蚂蚁赶走了。

看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光着急、害怕是不行的,而应当积极动脑筋,想出既简单又好用的办法才是最重要的。

四、作业:1、向家长复述课文内容。

2、把你曾经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事说一说,再写下来。

《狮子和兔子》教案(通用

《狮子和兔子》教案(通用

《狮子和兔子》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具体内容为《狮子和兔子》的故事。

该故事讲述了狮子与兔子之间发生的一系列趣事,通过这些趣事引导学生学习关于友谊、互助、勇敢和智慧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故事中出现的新词汇和重点句子,理解故事内容。

2. 培养学生树立友谊、互助、勇敢和智慧的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故事中狮子和兔子之间的情感变化,以及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

2. 教学重点:新词汇、重点句子和故事内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狮子和兔子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猜测这两者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2. 阅读故事: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同时注意新词汇和重点句子的理解。

3. 讲解:针对故事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扮演狮子和兔子,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5. 例题讲解:结合故事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新学的词汇和句子进行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故事《狮子和兔子》2. 新词汇:友谊、互助、勇敢、智慧3. 重点句子:狮子和兔子成为了好朋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故事内容,以“我的好朋友”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示例:我的好朋友叫小明,他和我一起学习,一起玩耍。

有一次,我不小心摔倒了,小明立刻跑过来扶我起来,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友谊、互助、勇敢和智慧的故事,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故事中狮子和兔子之间的情感变化,以及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

2. 例题讲解:结合故事内容,设计相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狮子和兔子》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狮子和兔子》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狮子和兔子》教案教案:《狮子和兔子》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故事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2.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故事中发生的事情。

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故事背后的道理。

2.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教学难点: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道理。

2.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教具准备:1.教材《狮子和兔子》2.相关图片和实物教学步骤:Step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2:导读故事(10分钟)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狮子和兔子》,了解故事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狮子和兔子分别是怎样的动物?3.故事中有什么寓意?Step3:讨论和分享(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想法。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Step4:语言表达(15分钟)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道理。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Step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故事的寓意和教育价值,并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Step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并简单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动物。

以上为教案,仅供参考。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二年级语文下册《狮子和兔子》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狮子和兔子》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狮子和兔子》教案二年级语文下册《狮子和兔子》教案教材分析:《狮子和兔子》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寓言故事。

“狮子”是一种凶猛的野兽,被称为“百兽之王”,“兔子”则是一种性格温顺,身体娇小的动物,这两种强弱对比十分鲜明,通过朗读感受启发学生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靠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

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正确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兔子最后说的话,懂得遇到问题,光凭着力气和发脾气是不行的,应该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并加以书写。

教学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受到思想教育、养成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正确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懂得遇到问题,光凭着力气和发脾气是不行的,应该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生字,重点学习“蹲”“疲”“怒”“醒。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新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出示图片:狮子和兔子)大家想和他们交朋友吗?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课文,读一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吧!(师板书:狮子和兔子)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阅读要求。

(1)选择轻声读或者默读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遇到生字词、长句子和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多读几遍。

(2)标记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借助拼音、听记识字、问同学问老师、查字典、猜一猜……(3)小组内分段轮流读课文,做到读准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2、检查识字情况。

3、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导认读,识记。

4、整体感知,齐读课文。

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识记字音形义,练习书写1、抽读田字格中的生字,并扩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学期《狮子和兔子》说课稿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学期《狮子和兔子》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收集的小学二年级下学期《狮子和兔子》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狮子和兔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 ___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

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蚂蚁叮咬的故事,说明做事、解决问题不应该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而应动脑筋想办法。

课前我反复阅读课文,站在一般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角度去钻研教材。

通过研读,我认为这个童话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浅显,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狮子和兔子的对话、神态、语气都非常生动,想象空间比较大。

因此,这篇课文正好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1、练习用“认—想—写—用”的步骤和方法 ___识字。

认识生字13个,会写生字9个。

2、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又疼又痒”“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的含义,理解狮子、兔子对话的意思,认识解决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的道理。

3、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

根据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和新课标中对低段阅读的要求,我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这个道理”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兔子的两次“笑”展开探究,理清事情前因
后果,特别是狮子解决问题时的表现作为重点分析与朗读部分,突出“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这一文章主题。

难点是理解兔子的笑。

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看似浅显易懂,但含义深刻,如果不适当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很难理解这是一种善意的笑,而会粗略地理解为兔子在嘲笑狮子。

这篇课文我安排了两个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练习用“认—想—写—用”的步骤和方法 ___识字13个。

学写9个生字,集中指导“群”字和词语“讨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在语言环境中体会“又疼又痒、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能理解狮子和兔子对话的意思及其心理活动。

3、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并拓展深化这一中心思想。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以下是我的设计思路
课前谈话:贴上狮子和兔子 ___,让学生用上形容它俩外形和个性的词语和它们打招呼。

目的一是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二是
考察词语的积累,三是为和文章中狮子、兔子的形象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做个铺垫。

第一环节:激趣感知,初步漫谈
初次读题,读出狮子的凶猛与强悍,兔子的善良和弱小。

学完课文还有一次读题,会与这次不同,设计这一环节就是与后面二次读题形成对比,突出兔子的智慧形象。

第二环节:研读析解,针对训练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这个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怎么解决这个重点呢? ___按部就班地讲解,我从兔子的两次“笑”入手,展开对故事的学习。

首先,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切入:图画中兔子什么表情?(笑)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图画中兔子的笑?一是考察词语的积累,最主要的是引出课文中的词语并进行一个比较。

书中对兔子的笑用了“哧哧地笑”和“笑嘻嘻”。

我马上抛出总的问题:“兔子是因为看到什么而哧哧地笑?又因 ___笑嘻嘻?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

”我把狮子解决问题时的表现作为重点分析与朗读部分。

在学生汇报时,我相机出示三个重点句子。

1、“一天,狮子躺在草丛中晒太阳,没想到一群红蚂蚁爬到他身上,咬得他又疼又痒。

”2、“狮子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想把红蚂蚁赶走,可是累得筋疲力尽,还是赶不走身上的`蚂蚁。

”3、“狮子恼羞成怒:“笑什么?这讨厌的东西没叮你是不是?””
在分析第一个句子时,我抓住“又疼又痒”体会狮子的难受和心理想法。

又疼又痒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现场采访“谁被蚊子叮过?被叮过之后你们怎么对付那个疙瘩?管用不?呵,那种滋味儿啊——如果你是那只狮子,想想那是什么感觉,请你用“我被叮得不仅——而且——,那滋味儿实在——,我真想——”说说心里的想法。

然后读出又疼又痒的感觉。

学生有了充分的生活体验后,对狮子当时的想法肯定感同身受,读句子时更有感情。

分析第二个句子时,我抓住几个动词体会狮子的心理越来越烦躁,脾气越来越大,在读的时候引导学生把动词读得越来越重。

体会“筋疲力尽”的含义时,我让学生回忆什么时候有过筋疲力尽的感觉?“筋疲力尽”时是什么样?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尽”字,可以看出此时的狮子已经用完了所有的力气,身体感到极度的疲劳。

此时再让学生想想狮子会想什么就水到渠成了。

前两个句子是兔子“哧哧地笑”的原因。

第三个句子是兔子“笑嘻嘻”的原因。

我引导学生理解“恼羞
成怒”:这个词语中包含了狮子此时的三种心情,是恼火、羞愧、发怒。

___恼火? ___羞愧? ___发怒?学生分析完就很能理解狮子此时的心情,也能读出恼羞成怒的语气了。

以上朗读分析的三个句子都说明狮子是光凭力气和发脾气在解决问题。

与后面小兔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学生自然明白:要解决问题还要动脑子想办法。

本课教学难点是理解兔子的笑。

教参说兔子的笑是善意的笑,我对描写兔子两次笑的词语有不同的理解。

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哧哧地笑”“笑嘻嘻”多少都给人留下兔子在笑话狮子的感觉,更何况是孩子们呢?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兔子是在善意地提醒呢?我先不否定关于“嘲笑”的看法,但我抓住兔子的话来分析:“如果……就……” ___兔子不直接说出方法呢?(想让狮子自己动脑子)让狮子动脑子就可以看出兔子其实在善意地提醒狮子啊。

如果换个词是不是更能让学生体会兔子的善意呢?我试着让学生把“笑嘻嘻”换成“笑盈盈”“笑呵呵”“笑眯眯”等,兔子的智者形象和诚意就更加突出了。

第三环节:归纳,深化训练
第一步是表演课本剧,一是在表演中加入狮子、兔子的语言和心理,把刚才的朗读分析进行巩固。

但我并不只是演课本,我还进行了情节的丰富和深化。

当狮子上岸后后怎样?也许是道谢,也许是恩将仇报,要吃掉兔子,这时,让孩子们想办法帮助小兔子脱险,正好深化了本文主题“要解决问题,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不行的,应该动脑子想办法。


第二步:再读课文标题。

学完课文,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狮子?什么样的兔子?怎样读出对兔子的敬佩呢?然后在兔子 ___外画个大兔形,突出兔子的智者形象。

这次读题与第一次读题侧重词不同,感情也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

板书以课文重点词语为主,狮子下面是“又痒又疼”“筋疲力尽”“恼羞成怒”,兔子下面是一个“笑”字,二者中间突出“动脑子”。

这样一是突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二是再现了课文的重点内容,三是利于学生学完课文后积累词语。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学期《狮子和兔子》说课稿】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