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冷雨”的意象分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凄迷之感 (乡愁)
本句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岛上回味大陆听雨,引用了比喻、拟人修辞 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给人以凄迷之感。
第8段听雨语句赏析 • “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本句主要描写在大陆竹楼里听雨,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表现了雨清脆可听的特点。
第9段听雨语句赏析 “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
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 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 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 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
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通。” 感
雨——“美人” 雨声之美——钢琴演奏
听
“冷”字用在这里传达 了什么样的情感?
听 那
雨的凄冷。表层意义是春
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 受。 (景)
冷 雨
情的凄凉。根本原因是
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 心的凄冷。 (情)
给人一种凄凉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无限的
思乡之情.听听那冷雨实际上是听听那凄
凄切切的诉说,乡愁难搁的苦楚。
思考:
• ⑴“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 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 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 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 那里来的。”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黑 白片的味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从 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 料峭(qiào)
• 啾啾 (jiū)
• 仓颉 (jié)
• 苔藓(tái xiǎn)
• 氤氲(yīn yūn) • 湿黏黏(nián )
• 舔舐 (shì)
《听听那冷雨》赏析

“ 翻开一部 《 辞源》 或 《 辞海》 ,金木
水 火土 ,各成 世 界 ,而一 人 “ 雨” 部, 古神州 的天颜千变万化 ,便悉在 望中 , 美丽 的霜雪云霞 ,骇人的雷电 霹雹 , 展露 的无非是神 的好脾气与坏
脾气 , 气象 台百读不厌 门外汉百思不 解的百科 全书。 ”形 容雨 的词语 ,琳 琅满 目。有叠词 :料料峭峭 、淋淋漓
上 的安慰 。 “ 二十五年 , 没 有受故乡 白雨 的祝福 ,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
一
了” ,就引用 了李 白的 《 山 中 问答》 “ 问余何事栖碧山 ,笑而不答 心 自闲”
点薄荷的香味” ;黄梅雨 “ 霏霏不绝 ,
朝夕不 断 ,旬月绵 延” ;台风雨 “ 千 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 ,掀翻
陆分担 。不能扑进 她怀里 ,被她 的裙 际 的印象 ,也 无非 山在虚 无之 间罢
基隆港的雨 和大 陆的雨构成对 比;每 个季节的雨各具特 色:春雨绵绵 ,秋 雨潇潇 ;清明雨 “ 是女性 ,应该最富 于感性 ” 、“ 清清 爽爽新新 ,有一点
边 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 慕之情 吧” , 与大 陆隔绝 ,气候相通也是一种精 神
整 个 太平 洋 ” ;西北 雨 “ 斜 斜 复斜 斜” ;冬天的 自雨 “ 干干爽爽” 。关于
和 自居易 《 长恨 歌》里 “ 山在虚无缥 缈 问”的句子。作者因雨而想 到王禹 偶 《 黄冈竹楼记》 , “ 急雨 声如瀑 布 , 密雪 声 比碎玉 ,而无论鼓 琴 ,咏诗 ,
下棋 ,投壶 ,共鸣的效果都特别 好” 。 观“ 溪头 的山,树密雾浓 , 蓊 郁的水
教 材 解
余 光 中的 《 听 听 那冷 雨》 写于
冷雨之愁 冷雨之美——《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 )叠 词 的 使 用 会 唤 醒 一 种 1
人 来 讲 , 愁 不仅 仅 是地 理 的 , 乡 还 写 到 了雨 的 音 乐 , 一 次 讲 到 “ 带 着 古 典 诗 词 韵 味 的 缠 绵 的 感 又 那 包 括 历 史 的成 分 在 里 面 ,也 不 仅 古 老 的 音 乐 , 于 中 国 ” 讲 到 了 觉 。 者 把 雨 引 起 的 乡 愁 , 但 定 属 , 作 不 仅 是 个 人 的 情 绪 ,也 包 括 文 化 的 “日式 古 屋 里 听 雨 ” 两 个 日式 古 位 在 古 典 诗 歌 的 韵 味 上 , 且 将 。 而 整 个 背 景 在 里 面 。 以 前 我 们 也 学 屋 里 听 雨 听 到 的 是 同 一 种 雨 吗 ? 其 定 位 在 古 典 诗 歌 的 节 奏 — — 尤 过 他 很 著 名 的 一 首 诗 《 愁 》 多 其 寓 意 是 什 么 ? 乡 ( 媒 体 显 示 ) 有 些 学 生 可 能 还 学 过 , 他的《 乡愁 四韵 》 多 媒 体 显 示 ) ( 。
形 成 了 下 文 所 说 的 冷 雨 。 冷 雨 激 虽 然 这 里 很 美 ,但 是 毕 竟 是 在 异 漓 , 时 而 渐 淅 沥 沥 , 天 潮 潮 地 湿 起 的 是 作 者 对 祖 国 的 怀 念 与 不 尽 国 他 乡 , 的 心 是 漂 泊 的 , 没 有 湿 ,即 连 在 梦 里 , 也 似 乎 把 伞 撑 他 是
的 乡 愁 。 余 光 中 祖 籍 福 建 ,9 8 寄 托 的 。 这 里 用 美 国 反 衬 出 台 湾 着 。 就 凭 一 把 伞 , 过 一 阵 潇 潇 12 而 躲
年 生 于 南 京 ,9 9年 随 父 母 去 了 “ 气 氤 氲 雨 意 迷 离 ” 的 情 调 , 14 云 突 的 冷 雨 , 躲 不 过 整 个 雨 季 。 思 也 连 香 港 , 9 0 年 迁 居 台 湾 , 之 后 就 出 中 国 风 景 之 美 , 表 达 对 祖 国 的 想 也 都 是 潮 润 润 的 。 … ” 段 中 15 … 文
《听听那冷雨》的传统文化意蕴

《听听那冷雨》的传统文化意蕴第一,表现在主旨上。
第二,表现在文章选用的意象上。
本文最重要的意象还是“雨”。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自然景观。
每当天下雨时,许多人在将雨当成一种自然景象来观赏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联想。
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各样的雨态以及下雨时风声雨声、电闪雷鸣交融的气势和声色,很容易使文人墨客触景生情、涌动文思,所以杜甫有“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携妓纳凉晚际遇雨》)的诗句。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廊里,写雨的诗句很多,著名的如唐杜甫的《春夜喜雨》、韩愈的《初春小雨》、宋曾几的《苏秀道中》、苏轼的《有美堂暴雨》、秦观的《春日》等。
余先生在台湾厦门街住了20年,他在梦里寻根寻了20年。
他总说自己是厦门人,是江南人,他日夜思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的杏花春雨,思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江南。
所以他把“雨”这一中国传统意象纳入文章,写出这一散文名篇。
第三,表现在多处引用古诗文上。
古代诗文是中国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文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余光中先生也从中取得了宝贝。
《听听那冷雨》多处引用古诗文,引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直接引用诗句。
直接引用古代诗词的句子有:“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
”其中“荡胸生层云”引自杜甫《望岳》。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商略黄昏雨”引自姜夔《点绛唇》。
点绛唇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出自王维《终南山》。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著名的现代作家余光中,写下了这篇《听听那冷雨》散文,被语文课本收录,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
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散文原文以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文学类文本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卜面的文字,完成卜•面小题。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①惊益一过,春来加剧。
先是料料峭哨,继而雨李开始,时而淋淋漓滴,时而渐渐沥沥,天潮潮地温湿。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舟天回家,穿过金门街①到厦门街的长巷短卷,雨里风里,走入霏靠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星,一直是下着雨的。
不过大F击的土地是久违7 ,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看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斯了,只有乞候,只有乞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鷄慕之悄。
②这样想时,严寒里竞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他也是广艾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丸在哪里呢?③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丈不老,那形象,那發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婪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漸沥一切云情雨总,就宛然其中了。
④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鷄舔吧那冷雨。
雨气空潭而迷幻,细细唤嗅,淸洽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丸发出草和树沐发后待有的淡淡的土腥乞,也许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亞的记忆皆蠢歳而蠕。
⑤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淸,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茏上一层凄迷了。
冷雨无边诉乡愁——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冷雨无边诉乡愁———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胡健(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001)摘要:《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名篇。
“文化乡愁”意蕴的发现,自由联想的意识流结构,以及富有“形美”“情美”“声美”的艺术语言,使这篇散文成为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意蕴;结构;语言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740(2018)02-0031-04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 June ,2018No.2收稿日期:2018-04-06作者简介:胡健(1954-),男,江苏沭阳人,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
2018年6月第2期余光中(1928—2017年)生前被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现代作家,他的诗歌与散文创作成就确实不凡。
他的脍炙人口的《乡愁》,可以说是其诗歌的代表作;他的乡思悠远的《听听那冷雨》,可以说是其散文的代表作。
《听听那冷雨》虽然不像《乡愁》那样广为传颂,但是在情感意蕴、结构方式和语言美质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值得细细品味。
一、意蕴:文化乡愁《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中,余光中依托下班回家路上遭逢的“冷雨”,抒发一个游子的思乡情怀。
这篇散文表层事件是作者“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1]182。
“曲折的长巷短巷”是余光中下班回家必经之路,余光中借着“冷雨”唤起的万千思绪,就在这短短的回家路上,洋洋洒洒地营造了一个“冷雨无边织成愁”的缠绵悱恻的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的产生有赖于对客观形象意蕴的独到发现。
余光中在带有凄凉意味的“冷雨”意象身上,“发现”了心中怀有的对祖国的文化乡愁。
余光中在淅淅沥沥、无边无际的冷雨中思念的“中国”,不是当时情景下的中国,而是在传统诗文中存活的“文化中国”,也是在作者心中存活的“文化中国”。
这种“文化中国”,在余光中看来,是属于自己的精神之根的“文化中国”。
《听听那冷雨》文本赏析

乱 撒 ,打 遍新荷 。 ”除此之外 ,文 章 中 引用 或仿 用 中 国古典 诗 词 典故 就 有十 多处 ,可 以说 是信 手 拈来 ,涉 笔成 趣 ,表 现 出作 者对 中国古 典 诗 词 的热 爱 。 由此可 见 ,余 光 中 的愁
怅是 一 种乡 愁 ,而 且 不是 一 般 的乡
“ 惊蛰 ”虽 过 ,料 峭 春寒 ,扑 面 而来 不 是温 暖 的杨 柳 风 ,而 是 那 淋 淋 漓 漓 、淅 淅 沥 沥 的 “萧 萧 的 冷
且 “ 更笼上 一层凄 迷 了” 。这 种 “ 凄 迷 ” 的 美 感 ,我 们读 来 似 曾相 识 , 因为它 来 自中国古 典 美学 传 统 。 “ 疏雨滴梧 桐 ”唤醒 了我们对 李清 照
跟 随余 光 中先 生笔 触 ,仿 佛 置 身 于 气 ,读 来 音 律 优 美 ,情 韵 俱 生 。 又如: “ 大 陆上 的秋 天 ,无论 是 疏雨
滴 梧 桐 ,或 是 骤 雨 打 荷 叶 ,昕 去 总
《 听 听那 冷 雨》 是余 光 中散 文 的代表 作 ,如 何 来欣 赏它 呢 ?我 认 为应 该把握 以下几点 : 雨之昧— —潮湿 凄冷
跟 着 作者 “ 走 入 霏 霏更 想入 非 非 ” 。 这 “ 霏霏 ”的感 觉让 人产生 “ 非非” 的遐 想 ,它 不 仅 使 人 感 到 “ 冷雨 ” 的形 象鲜 明生 动 ,更使 人 联 想 到在 这 冷 雨 中情感 蕴 藉 的作 者 ,以及 作
者心 中浓 郁 的 乡愁 。如 此 ,从 感觉 出发 的 描写 就产 生 了诸 多 “ 象 外之 象” 、 “ 味外之味 ” 。 二. 雨 之色——黑 白灰暗 “ 想 这样 子 的 台北 凄 凄 切 切 完 全 是 黑 白 片的 味道 ,想 整个 中国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2009年第二个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
专业:体育学系班级:体育08—1任课老师:徐美玲
姓名:徐飞奔学号:08084010137成绩
《听听那冷雨》借“冷雨”这个意象,吧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美的范围中,抒发了身在海岛的游子对故国、国土的无尽的乡愁。
散文“听听那次冷雨”,是余光中作品中表现乡愁最悠长的一篇。
乡愁的无处不在,被他的语言表达到极致。
你仿佛置身于无边无际的丝丝密密的雨雾中,世界变得仅剩下黑白两种颜色; 你“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长时间离别他炽恋的“杏花、春雨、江南”,积蓄的乡思如此厚重,以致于栖身的每一处都成了思念对象的缩形。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与古人相对简单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乡愁相比,余光中的愁是乡愁、思愁和国愁的相互纠结,是浸润至灵魂和生命的愁和怅。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中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概念,但他只能在冷雨的黑白片中找寻。
余先生在台湾厦门街住了20年,他在梦里寻根寻了20年。
他总说自己是厦门人,是江南人,他日夜思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的杏花春雨,思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江南,那水乡的小巷,撑着油纸伞的女孩,青色的石拱桥下的一湾活水,一条乌蓬船停泊的岸边。
但少年时代的“杏花春雨江南”也只剩下一种回忆和希望的寄托。
余光中由春雨绵绵到秋雨潇潇,由少年听到中年,淡淡的记忆,梦中雨声、雨韵,在七十年代的台湾却难以再寻。
干涸的土地要滋润,干涸的心田同样要滋润,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没有人去在乎那些能够温暖安慰你心灵的东西,要寻找也只有去《诗经》里寻找。
作者的乡愁是何等的苦楚,在那张黑白片的冷雨中有一位对传统文化深
深依恋,对中国大陆深深热爱的游子在孑然独行。
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题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恋,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