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论毕飞宇作品中的悲剧意蕴

论毕飞宇作品中的悲剧意蕴

论毕飞宇作品中的悲剧意蕴作者:俞蕾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2期摘要:什么是悲剧?悲剧包括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展示的人生悲剧性所构成的一切悲剧审美形态。

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讲到“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毕飞宇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具特色的作家,其《平原》《青衣》《玉米》《推拿》等多部小说的创作,使他成为新生代写实派作家。

纵观毕飞宇二十余年的创作过程,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内容涉及广泛,从早期的先锋叙事,到描写文革乡村生活及展现现代社会城市与人、人与人关系的现实题材书写。

作品中渗透着他对世界以及人生深刻的探寻和思考,他的作品蕴涵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因此,本文在简要介绍课题写作背景、目的后,首先阐述了有关毕飞宇及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如毕飞宇及其作品简述、发展阶段、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与叙事语言风格;进而深入分析了毕飞宇作品中的相关悲剧形象塑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毕飞宇;小说作品;艺术特征;悲剧意蕴一、前言毕飞宇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具特色的作家,其《平原》、《青衣》、《玉米》、《推拿》等多部小说的创作,使他成为新生代写实派作家。

纵观毕飞宇二十余年的创作过程,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内容涉及广泛,从早期的先锋叙事,到描写文革乡村生活及展现现代社会城市与人,人与人关系的现实题材书写。

作品中渗透着他对世界以及人生深刻的探寻和思考,他的作品蕴涵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知识分子家庭的人格的熏染,中国古典文学继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1],成为毕飞宇小说创作中悲剧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

同时,毕飞宇善用各种形态的悲剧意象,多维的叙述视角,多时空交错的结构加重了这个悲剧世界的悲剧意蕴[2]。

然而,他把笔下人物的人生与命运放置到大的文化背景与历史环境中,书写着平凡小人物的悲情叙事,所以说他的作品中具有的悲剧意识是独树一帜的,有文化与历史的穿透力。

本文希望通过对毕飞宇文学作品创作脉络及生成环境的梳理,深入探讨毕飞宇作品中的悲剧意识的表现手法及形象塑造问题,了解毕飞宇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及对悲剧意蕴的深入解读[3]。

23562635_毕飞宇的三个美学时刻——以中短篇小说为例

23562635_毕飞宇的三个美学时刻——以中短篇小说为例

毕飞宇的三个美学时刻以中短篇小说为例方岩一1991年,毕飞宇的中篇小说《孤岛》在《花城》发表,这是他的处女作。

这个由权谋、情欲、暴力交织而成的权力更迭的故事,在情节反转之前,更像是中国王朝统治及其更替历史的重新叙述,只是晚近的两次权力更迭改变了故事的走向及其意蕴———外来者依靠秘而不宣的武器/科技实现了掌权。

如果再考虑到这个故事发生的时空是某种孤悬海外的封闭状态,如同晚清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和形象,那么,这个故事便成了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变局的隐喻。

当毕飞宇在结尾处写到“科学的最初意义变成了一种新宗教,它顺利地完成了又一次权力演变”①时,便知故事远没有结束。

当科技及其相关的器物和制度被神秘化、被垄断时,即将发生的历史依然如同迷雾中的孤岛。

毕飞宇重新想象历史的野心在此可见一斑。

从这个角度来看,《孤岛》无疑是先锋的,彼时的毕飞宇无疑也是先锋的,用毕飞宇自己的话来说:“一九九一年,中国的文学依然先锋,而我也在先锋。

”②确实,从《孤岛》发表到1995年前后,毕飞宇写下了大量的先锋文学作品。

这是毕飞宇的先锋写作时期。

但是,毕飞宇自我定位的先锋并非仅仅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的自然延续。

于是,如何理解毕飞宇的“先锋”便成了一个问题。

曾有一些文献将毕飞宇这代作家命名为“晚生代”,这其实暗含着某种暧昧的判断:他们是迟到者,是站在先锋文学名人堂大门之外焦灼等待的人,他们的起点天然地位于经典序列之外。

面对刚刚消失的文学史的黄金时代,他们永远无法分享先锋文学的历史荣耀。

至于他们的写作是否已经足够卓越、足够先锋,倒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问题。

这批作家以两个人为代表:南方的毕飞宇和北方的李洱。

类似的判断同样隐含在一些影响力巨大的文学史著作中。

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和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均出版于1999年,这两本文学史教材中的诸多判断构成了认知当代文学的基本常识,有些常识至今未被重新辨析。

他们在提及“先锋文学”时,均指向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批作家作品,前者罗列了马原、洪峰、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北村③这些名字,而后者则指认了马原、洪峰、余华、86DOI院10.16551/ki.1002-1809.2021.01.010当代作家评论2021年第1期①②③毕飞宇:《孤岛》,《花城》1991年第1期。

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开题报告】

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毕飞宇是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作家,毕飞宇的作品中表达出了对女性世俗生活和普遍命运的深切关怀,他所表现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引起读者的巨大反响,而且也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很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毕飞宇的小说进行了微观的个案分析和宏观的总体阐释。

批评界对毕飞宇的写作也颇为关注,研究毕飞宇小说不仅具有前沿性,也考验论者的文学情怀。

学术界批评虽多,但真正从叙事学角度进行技术分析的文章上不多见。

为推进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研究,深度解析毕飞宇小说中的内涵,本课题拟对近几年来毕飞宇小说作品进行解读,从中挖掘毕飞宇小说中独特的审美取向,并联系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对其进行进一步地分析,以期拓展对毕飞宇小说的研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内容:课题内容的研究主要从诗意化叙事特色、悲剧式的女性形象两个方面分析比较来研究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

毕飞宇作品的审美追求在从初期到现在不断地在改变,但是有一些主要的特点却没有改变。

从叙事上角度上看,毕飞宇近期的作品逐渐显现出日常化的叙述特点,但是诗意化的叙事却还是始终贯穿在其中的,在语言表达上一直都保持着诗意化的特色。

女性视角是毕飞宇作品审美特征中相对最突出的一点,也是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方向,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丰满,贴近生活,她们都命运坎坷,多以悲剧结尾。

而这样的悲剧性在毕飞宇小说中却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诗意化的叙事与悲剧式的情节铺设给人呈现出一种残酷的美感,让作品的审美由文本层面进一步升华到精神层面。

提纲:序言一、轻盈飘逸——毕飞宇小说的诗意之美(一)诗意化的语言1.语言中的诗情画意2.含蓄之美——隐喻与象征(二)诗意化的叙事1.儿童视角和流动视角2.意象营造的诗歌意境二、疼痛忧伤——毕飞宇小说的悲剧之美(一)悲剧式的女性人物形象1.抗争的悲鸣——筱燕秋与玉米2.生命与世俗的对抗——三丫(二)“伤痛”母题1.阴暗私密的人性之恶2.儿童与女性的生存悲剧三、碰撞,诗意与悲剧绽放的火花(一)悲剧的“诗眼”——意象(二)互衬互比下的悲和诗结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毕飞宇小说诗意化叙事的形成与表现毕飞宇小说中的诗意化从何而来?他的叙事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本问题需要寻找的答案。

毕飞宇小说研究述评

毕飞宇小说研究述评

毕飞宇小说研究述评夏文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近年来,毕飞宇独特的创作个性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很多评论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毕飞宇及其作品进行了宏观的总体鸟瞰和微观的个案分析。

文章从“文化层面”、“文本形式”与“作品审美特征”等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并作归类分析,以展示研究的概况与成果,找寻研究中的得失,以期毕飞宇小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关键词]毕飞宇研究;文化;文本形式;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06)02-0014-04[收稿日期]2005-11-15[作者简介]夏文先(1967—),男,安徽寿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自1991年发表处女作《孤岛》以来,毕飞宇以他特立独行的创作个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他近年来推出的《青衣》、《玉米》、《玉秀》和《玉秧》四部中篇小说,因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女性悲剧形象,以及其中所传达出的对女性世俗生活和普遍命运的深切关怀,不仅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也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很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层面对毕飞宇的小说进行了微观的个案分析和宏观的总体阐释。

为了不断推进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研究,本文拟对近几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番梳理,并对其进行简要的归类分析,一方面展示毕飞宇小说研究的总体概况及成果,另一方面则找寻研究中的“得”与“失”,以期毕飞宇小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一、文化层面的研究文化研究是80年代文化热持续升温的结果。

研究者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从过去单一的社会政治视角进入了文化的视角。

鉴于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巨大的包容性,文化研究的方法也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众多的毕飞宇研究者或是受到时代潮流的裹挟,或是意识到毕飞宇小说文本所表现出的独特文化现象,认为只有从文化意义的层面进行开掘,方能使毕飞宇的小说研究走向深入与深刻。

毕飞宇小说语言浅析

毕飞宇小说语言浅析

毕飞宇小说语言浅析【摘要】:毕飞宇的小说追求一种诗性语言。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移置语境,使语言陌生化,颠覆词语的常规义,使读者在遭遇文本的时候产生一种审美张力;二是使用悖论式语言,使语言有了一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毕飞宇;陌生化;悖论语言在当代文坛中,毕飞宇的小说的语言是颇具特色的。

简单地说,他的小说追求语言的诗性。

”诗性语言有它的特征,那就是模糊的精确,开阔的精微,飞动的静穆,斑斓的单纯,一句话,诗性语言在主流语言的侧面,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

当它们组合起来的时候,一加一不是小于二就是大于二,它偏偏就不等于二。

”[1](毕飞宇语)这种语言的诗性,毕飞宇在创作的过程中是自觉追求的,尤其体现在他短篇小说的创作中,通过语言的陌生化从而实现”对日常语言有组织的强暴”和词语间有意的悖论组合来实现其语言的诗性。

一、语言的陌生化语言陌生化的概念最早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动作还是言谈,一旦成为习惯就带有机械性、自动化了,换言之,一切极为熟悉的动作、言谈都会沉入无意识的领域,这是我们感受的一般规律而自成习惯。

他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说比如步行,由于我们每天走来走去,我们就不再意识它,也不再去感受它,而步行就变成一种机械性的自动化运动。

但当我们跳舞时,舞蹈就是一种感觉到了的步行,它不仅使我们专注于舞蹈的步伐,姿态即舞蹈本身的东西,而且由此唤起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新颖之感。

如果说步行是一种惯常化,那么舞蹈则对于步行就是一种陌生化,因为正是舞蹈打破了步行的惯常化,破坏了步行的机械性和自动化,使我们由此而感觉到舞蹈本身的活力,并把舞蹈作为舞蹈来感受,从而带来艺术享受。

语言也是同样的道理:日常语言、实用语言就好象巧克力从自动化机器里抛出来的,实用语言经常使用那些司空见惯、呆板僵化的话语形式,仿佛在麻痹我们注意力。

而艺术语言恰恰相反,它是对实用语言进行阻挠、变形、扭曲、施加人为暴力的结果,就是说,是对普通语言的陌生化。

论毕飞宇的小说美学

论毕飞宇的小说美学

论毕飞宇的小说美学
李新亮
【期刊名称】《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1)006
【摘要】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成功源自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写作策略的调整,这种策略调整是源于一种小说美学的追求.在小说立场上,从工于小说叙事转向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在写作伦理上,从热衷于历史想像转向更为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世态人情;在小说的史诗性品格上,区别于传统的英雄史诗而探索平民大众的史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小格局中小人物的内在精神上的提升来展现一种大人生的美学理想.【总页数】5页(P66-70)
【作者】李新亮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2;I044
【相关文献】
1.小说美学的创新性解析——《<红楼梦>小说美学》点赞 [J], 涂武生
2.毕飞宇笔下女性人物阐析——解读毕飞宇小说《玉米》 [J], 杨世宇
3.另类的毕飞宇与毕飞宇的另类--论《玉米》、《玉秀》、《玉秧》 [J], 周文慧
4.中国小说美学研究的新拓展--评《中国小说美学史》 [J], 杨金花;夏杏芝
5.混沌与生活流
——简论贾平凹小说美学特征 [J], 马闻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小说读后感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小说读后感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小说读后感第一篇: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小说读后感2009年的时候,我读了实力派作家毕飞宇的小说《玉米》就被这篇优秀的小说吸引住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小说读后感。

首先声明作为一个根本不会写小说的人来说,是不适合对小说发表看法的,尤其是这么有实力的能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家的作品,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读后感,我觉得也是未尝不可的。

首先,这部小说妙就妙在它的刻画人物上,玉米,在北方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庄稼,但是作者用玉米作为小说的名字我想也是独具匠心的。

预示着平凡而伟大。

今天我再读此小说,就萌发了要谈一点自己的看法的欲望。

小说中的玉米生的那个年代应该是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由于父亲是村支书,尽管母亲木讷,从一嫁给他父亲就一直没嫌着,一直在生娃,生了七个丫头,努力到最后终于生了个小八子。

也许是父亲的特权,也许是父亲生性风流,还可能是母亲一直就是在怀孕、生娃中,总之,父亲在村子里的“相好”很多,虽然母亲由于自己的能力,无法驾驭她的父亲反而觉得无所谓,可是对于人小有心计的玉米来说,父亲的这种作为简直就是打母亲的脸,也是打自己的脸,她像一个小大人一样,把她的弟弟照顾的妥妥帖帖,还要抱着自己的弟弟在村子里那些和父亲有染的女人面前时不时地给她们一点颜色看看,为母亲挣得应有的面子。

就连她那生性风流的父亲都害怕她三分,因为这个家还要靠玉米支撑,她就像《红楼梦》里的王西凤。

小说中的玉米,不但漂亮、高傲还特别懂事。

到了该谈婚论嫁的时候,不管父亲再怎么风流,毕竟在农村来说,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啊,在加上在乡亲们的心目中,玉米是他们那个年代教育女孩子的榜样,不像现在比的是谁能考上清华或者北大,那时候比的是谁家的女孩能干、端庄又懂事,而这时的玉米就成了当地女孩子学习的典范。

当玉米和邻村的考上飞行员的彭国梁经人介绍谈起了恋爱的时候,整个村子的人都觉得欢欣鼓舞,觉得只有这个飞行员才能配得上如此漂亮如此能干的玉米,总之,作为乡亲们来说,玉米本就不该属于那片贫瘠的土地,就应该是山沟沟里的金凤凰。

论毕飞宇前期中短篇小说结构艺术的诗性意蕴

论毕飞宇前期中短篇小说结构艺术的诗性意蕴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Zunyi Normal University第21卷第6期2019年12月Vbl.21,No.6Dec.2019论毕飞宇前期中短篇小说结构艺术的诗性意蕴贺孝恩(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6)摘要:以2000年为界,毕飞宇的小说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诗性” “批判性”是毕飞宇前期中短篇小说突出的思想和艺 术特征,“结构艺术”是贯通这两者的最重要因素.在结构艺术方面,毕飞宇前期的中短篇呈现出浓浓的诗性意蕴,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情绪、情感线索激起的诗性感染力和批判性;凝聚点意象化的辐射力与渗透力;意境营构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关键词:诗性;批判性;结构艺术;诗性意蕴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 (2019)-0064-05On the Poetic Implication of the Structural Art of Short Storiesin the Early Stage of Bi FeiyuHE Xiao-en(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edia,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Zunyi 563006, China)Abstract: Taking 2000 as the boundary, Bi Feiyu's novel cre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poetic" and "critical" are the outstand ­ing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Bi Feiyu's early short stories, and "structural art M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connecting the two.In the aspect of s tructural art, Bi Feiyu's early short stories show a strong poetic implication,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three aspects: the poetic appeal and criticism aroused by emotion and emotional clues, the radiant power and penetration of t he imageryof t he cohesion point, and the aesthetic imagination space cau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Key words: poetics; criticism; structural art; poetic implication毕飞宇小说创作大体以2000年发表《青衣》为 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毕飞宇是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作家,毕飞宇的作品中表达出了对女性世俗生活和普遍命运的深切关怀,他所表现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引起读者的巨大反响,而且也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很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毕飞宇的小说进行了微观的个案分析和宏观的总体阐释。

批评界对毕飞宇的写作也颇为关注,研究毕飞宇小说不仅具有前沿性,也考验论者的文学情怀。

学术界批评虽多,但真正从叙事学角度进行技术分析的文章上不多见。

为推进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研究,深度解析毕飞宇小说中的内涵,本课题拟对近几年来毕飞宇小说作品进行解读,从中挖掘毕飞宇小说中独特的审美取向,并联系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对其进行进一步地分析,以期拓展对毕飞宇小说的研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课题内容的研究主要从诗意化叙事特色、悲剧式的女性形象两个方面分析比较来研究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

毕飞宇作品的审美追求在从初期到现在不断地在改变,但是有一些主要的特点却没有改变。

从叙事上角度上看,毕飞宇近期的作品逐渐显现出日常化的叙述特点,但是诗意化的叙事却还是始终贯穿在其中的,在语言表达上一直都保持着诗意化的特色。

女性视角是毕飞宇作品审美特征中相对最突出的一点,也是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方向,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丰满,贴近生活,她们都命运坎坷,多以悲剧结尾。

而这样的悲剧性在毕飞宇小说中却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诗意化的叙事与悲剧式的情节铺设给人呈现出一种残酷的美感,让作品的审美由文本层面进一步升华到精神层面。

提纲:
序言
一、轻盈飘逸——毕飞宇小说的诗意之美
(一)诗意化的语言
1.语言中的诗情画意
2.含蓄之美——隐喻与象征
(二)诗意化的叙事
1.儿童视角和流动视角
2.意象营造的诗歌意境
二、疼痛忧伤——毕飞宇小说的悲剧之美
(一)悲剧式的女性人物形象
1.抗争的悲鸣——筱燕秋与玉米
2.生命与世俗的对抗——三丫
(二)“伤痛”母题
1.阴暗私密的人性之恶
2.儿童与女性的生存悲剧
三、碰撞,诗意与悲剧绽放的火花
(一)悲剧的“诗眼”——意象
(二)互衬互比下的悲和诗
结语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毕飞宇小说诗意化叙事的形成与表现
毕飞宇小说中的诗意化从何而来?他的叙事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本问题需要寻找的答案。

诗化语言的运用、叙事时间的设置以及叙事角度的选择都是促成了毕飞宇小说的诗意化,这些是研究毕飞宇小说诗意化的主要方向。

二、毕飞宇小说中的哲学语言与人物塑造间的联系
毕飞宇小说中总是穿插一些哲学式的语言,这些哲学式的语言读来简单却意蕴尤长,并且与人物命运的选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哲学语言均是出自小说人物的内心,可谓是内心的语言,因此,要研究毕飞宇小说中的悲剧化女性形象,那这些哲学式的语言将是解读人物内心的重要途径。

三、诗意化的文本语言与悲剧式结尾所形成的审美倾向
这是本课题的核心问题。

诗意化的美好与悲剧的结尾,两个矛盾的碰撞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结果,悲剧结尾使诗意化更加凸显,诗化的语言也让悲剧结尾更加让人叹息,因而两者形成的审美倾向也显得更为独特。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和作品分析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法。

本课题的研究手段主要分为:
(1)搜集资料的方法
资料的主要来源是文献综述材料、文摘笔记以及报刊期刊资料。

文摘笔记是平时听取讲解以及
讲座过程中所做的有关记录,简单明晰;在理论研究阶段,采用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网上数据库(CNKI系列数据库与中国期刊网)收集参考文献资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阅读分析,为文章撰写提供客观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指导。

(2)分析资料的方法
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法和综合法。

综合法是在宏观上对总体情况的把握。

比较法则是通过个案的对比,在微观上的把握,比较其相似点与不同点。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第一阶段:2010年11月初—2010年12月末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成文献综述,进行开题报告第二阶段:2011年1月初—2011年3月初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完成论文初稿
第三阶段:2011年3月初—2011年4月初提交初稿,与导师交流,根据导师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
第四阶段:2011年4月中旬与导师交流后修改完成论文,提交论文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亚里士多德.诗学[M]. 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韦恩·布思.付礼军译.小说修辞学[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何新.美学分析[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5】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福春译.文化艺术社1991年版
【6】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7】贾梦玮.“睁开眼睛”与“保护嗓子”——毕飞宇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6)【8】毕飞宇作品集《玉米》后记[J].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年版
【9】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J].南方文坛.2002.(4)
【10】毕飞宇、周文慧.内心的表情——毕飞宇访谈录[J].长江文艺,2003.(12)
【11】汪政.“热闹”的毕飞宇[J].南方文坛,2004.(4)
【12】宗元,吴冰洁.毕飞宇近作的审美追求[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
【13】宗元.执著的追求无望的抗争一《青衣》人物解读[J].名作欣赏,2002.(5)
【14】周文慧.另类的毕飞宇与毕飞宇的另类[J].襄樊学院学报,2004.(3)
【15】夏文先.诗性生存的执着歌者[J].名作欣赏,2007.(5)
【16】余静芳.毕飞宇前期小说语言艺术论[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
【17】吴义勤.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毕飞宇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0.(6)
【18】李俏梅.诗性存在之困厄与迷失——也读青衣[J].名作欣赏,2004.(7)
【19】张权生. 凝重的哲思与诗性的轻盈——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
【20】Gerard Genette, Fiction and diction [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1】Suzanne Keen ,Narrative Form [M], Palgrave Macmill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