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
文学作品中的幻想与超现实主义解读

文学作品中的幻想与超现实主义解读幻想与超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元素,它们能够为作品带来独特的魅力。
幻想通过创造虚拟的世界和情节,超现实主义则通过超越现实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作品中的意义。
本文将以《百年孤独》和《魔戒》为例,探讨幻想与超现实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解读。
一、《百年孤独》中的幻想和超现实主义《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魔幻现实主义闻名于世。
小说中充满了奇异的事件和人物,展现了一个神秘而又诡异的家族史。
1. 幻想的创造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通过创造一个虚拟的地方“马孔多”,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幻想。
在这个地方,人们有着超凡的能力,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
例如,主人公的祖先布恩迪亚家族成员中,有人能够预知未来,有人能够飞行。
这些超凡的能力为故事增添了一抹奇幻的色彩。
2. 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巧妙地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他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通过夸张和离奇的情节,展示了人类的喜怒哀乐。
比如,小说中出现过各种奇特的现象,比如一场连绵几个月的雨、人体自燃等等,这些情节上的变异引发了读者对现实的思考。
二、《魔戒》中的幻想和超现实主义《魔戒》是英国作家J.R.R.托尔金的一部作品,被誉为奇幻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创造了一个充满魔法和幻想的中土世界,超现实主义在这个世界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1. 幻想的创造《魔戒》中的中土世界充满了各种神秘的生物和超凡的力量,例如精灵、巨人、矮人和魔法师等等。
这些生物和力量赋予了故事以奇异的色彩,使得读者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领域。
2. 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托尔金通过较大程度地夸张和扭曲现实,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例如,魔戒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世界,并引发了无尽的争端和战争。
这种超现实的事件和情节,在作品中不断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和权力的探索和思考。
三、幻想与超现实主义的共同点与区别虽然幻想和超现实主义都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元素,但它们有着一些共同点和区别。
经典小说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

经典小说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作者:杨道麟来源:《中州学刊》2015年第06期摘要:经典小说积淀着丰厚的文学艺术内涵,是中外经典文学中一份宝贵的遗产。
其中的长篇小说宏大而浩繁,中篇小说丰赡而富丽,短篇小说简约而集中,微型小说凝练而精巧。
经典小说所具有的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就是作家通过合理的、符合逻辑推理的创造,不仅在于显示其与真实生活的界限性以及说明其因果的必然性,而且按照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等,来展示一个又一个并不存在的然而又是可能的世界。
欣赏者务必注意经典小说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美学特征的区别,以期成为欣赏经典小说这一独特艺术样式的行家里手。
关键词:经典小说;虚拟性;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6-0151-06纵观中西经典文学史,经典小说风靡于世界只是近几个世纪的事情。
虽然经典小说异军突起,仅有短短数百年,但很快成为文坛的主流。
经典小说所具有的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就是作家通过合理的、符合逻辑推理的创造,不在于显示其与真实的界限性以及说明其因果的必然性,一般按照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等来展示一个并不存在的然而又是可能的世界。
这一美学特征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是有较大差别的。
一、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是经典小说展示其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的一个要素。
它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的情节设置相比,是有所区别的。
经典诗歌大多要抒情,因而情节设置比较单纯;经典散文一般要叙写真人真事,因而情节设置是片段的;经典戏剧往往要受时空的管束,因而情节设置需相对集中。
唯有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更具复杂性、曲折性、连贯性:它或依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一个过程而展开情节,或通过人物的基本经历与成长轨迹而展开情节,或依据一个事件接一个事件的铺叙而展开情节,或打破事理的逻辑与结构的组织而展开情节,或根据人物的心理与意识的流向而展开情节,或通过不同角度的纵横捭阖而展开情节……因此,欣赏者正确地认识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美学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经典小说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

经典小说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经典小说积淀着丰厚的文学艺术内涵,是中外经典文学中一份宝贵的遗产。
其中的长篇小说宏大而浩繁,中篇小说丰赡而富丽,短篇小说简约而集中,微型小说凝练而精巧。
经典小说所具有的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就是作家通过合理的、符合逻辑推理的创造,不仅在于显示其与真实生活的界限性以及说明其因果的必然性,而且按照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等,来展示一个又一个并不存在的然而又是可能的世界。
欣赏者务必注意经典小说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美学特征的区别,以期成为欣赏经典小说这一独特艺术样式的行家里手。
标签:经典小说;虚拟性;美学特征纵观中西经典文学史,经典小说风靡于世界只是近几个世纪的事情。
虽然经典小说异军突起,仅有短短数百年,但很快成为文坛的主流。
经典小说所具有的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就是作家通过合理的、符合逻辑推理的创造,不在于显示其与真实的界限性以及说明其因果的必然性,一般按照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等来展示一个并不存在的然而又是可能的世界。
这一美学特征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是有较大差别的。
一、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是经典小说展示其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的一个要素。
它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的情节设置相比,是有所区别的。
经典诗歌大多要抒情,因而情节设置比较单纯;经典散文一般要叙写真人真事,因而情节设置是片段的;经典戏剧往往要受时空的管束,因而情节设置需相对集中。
唯有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更具复杂性、曲折性、连贯性:它或依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一个过程而展开情节,或通过人物的基本经历与成长轨迹而展开情节,或依据一个事件接一个事件的铺叙而展开情节,或打破事理的逻辑与结构的组织而展开情节,或根据人物的心理与意识的流向而展开情节,或通过不同角度的纵横捭阖而展开情节……因此,欣赏者正确地认识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美学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法国中尉的女人》:虚拟现实感的瓦解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法国中尉的女人》:虚拟现实感的瓦解余毅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约翰•福尔斯利用元小说的手法,模糊了现实和虚拟的界限,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权威,揭露传统小说的虚构性,这也使读者不再被动地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对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进行反思。
叙事是虚拟的,并非完全客观世界的反应,因为文学作品总是横跨在真实和幻想之间,读者不必一味地用现实的眼光去评判叙事。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现实和虚拟作者简介:余毅(1994.8-),男,汉族,安徽省安庆市人,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140-021.“萨拉”存在吗?《法国中尉的女人》讲述的是发生在19世纪英国的爱情故事。
一个悲伤、神秘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人,明明是个纯洁之身却宣称自己已委身于法国中尉,被视为罪恶、不检点的女人而被嫌弃。
而她的神秘、独特、忧郁的美以及野性的热情,唤起了早已同别人订婚的查尔斯的同情和爱慕。
她与查尔斯产生了炽热的爱情,却在他解除了和别人的婚约后拒绝他的求婚,悄然离开。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传统的爱情故事。
Robert Huffaker(罗伯特•胡法克)在其著作John Fowles(《约翰•福尔斯 》)一书中认为,这部小说是“对旧的传统形式的有独创性的现代扩展”(Huffaker 98)。
而这次“拓展”实际上是福尔斯对传统小说创作的颠覆和超越,放弃小说是现实的复制的理念。
在这篇小说中,福尔斯他采用了元小说的方式,Patricia Waugh(帕特里克•沃芙)将它定义为“一种小说创作,这种小说系统而又充满自我意识地把注意力引向作为人工制品的地位上,并以此来对小说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出疑问”(Waugh 12)。
也就是说小说叙述方式成为谈论的对象,成为叙述的叙述,作家不再相信作品的再现能力,与此同时,小说世界和外部世界不再界限分明,作者也会让自己在小说中现身,现实和虚拟好像会相互渗透。
经典小说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

所 区别的。经典诗歌大多要抒情 , 因而情节设置 比
较单纯; 经 典散 文一般 要叙 写真 人 真事 , 因而情 节设
置是片段的 ; 经典戏剧往往要受时空的管束 , 因而情 节设 置需 相对集 中 。唯有 经 典小 说 情 节设 置 的 “ 虚 拟性” 更具 复杂性、 曲折性 、 连贯性 : 它或 依照 “ 开
加速 了林 家铺 子 的破 产 … …藏” 则“ 藏”, “ 来龙” 明白, “ 去脉 ” 清楚 , 处
种飘忽 不定 的感觉 , 又有 一种 不知所 云 的 困惑 , 而且
处有起 因, 处处有结果 , 处处有暗示 , 处处有着落 , 从
意义 的琐 事 和一 般性 的事 件 或 素 材 剔 除 出去 , 把 生
情 节设 置 的 “ 虚拟性” 是 经 典 小 说 展 示 其 可 能 世 界 的“ 虚拟 性 ” 美 学 特 征 的 一 个 要 素 。它 与 经 典 诗歌 、 经典 散文 、 经 典 戏剧 等 的情 节设 置相 比 , 是 有
2 0 1 5年 6月
中 州 学 刊
Ac a d e mi c J o u na r l o f Z h o n g z h o u
J u n e, 2 0 1 5
No. 6
第 6期 ( 总第 2 2 2期 )
【 文学研究 】
经典小说展示可能世界的“ 虚拟性’ ’ 美学特征冰
一
识经 典小 说情 节设 置 的 “ 虚拟 性 ” 美学特征 , 是 非 常 重要 的 。经典 小 说 情 节 设 置 的 “ 虚拟性 ” 大体 有 以 下三 种形 式 :
网络小说中的科幻与未来世界设定

网络小说中的科幻与未来世界设定网络小说作为现代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迎合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还提供了更多展示创意和想象力的可能。
其中,科幻元素和未来世界的设定成为了许多网络小说家所热衷的创作主题。
本文将探讨网络小说中的科幻元素及未来世界设定,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引子】网络小说作为一种以文字为媒介的虚拟创作形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文学体验,也为作家们提供了创作的广阔领域。
许多网络小说中都描绘了科幻元素和未来世界设定,探索了人类可能的未来和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
【科幻元素的运用】网络小说中的科幻元素广泛应用于情节设定、虚拟世界构建以及未来科技等方面。
首先,在情节设计上,科幻元素可以增加故事的悬念和紧张感。
例如,在一些悬疑类的小说中,作者常常描绘一些前卫的科技装备和未来的探测手段,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使故事发展更加扣人心弦。
其次,在虚拟世界构建方面,科幻元素可以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未来世界。
例如在《全职高手》中,作者通过虚拟现实游戏的设置,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游戏世界,让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游戏的刺激,还能够想象未来科技对现实世界的冲击。
最后,在未来科技的设定上,科幻元素可以让作者自由设想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未来世界的面貌。
例如在《三体》系列中,刘慈欣通过科幻元素,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科技奇观的未来世界,揭示了科技发展的利与弊。
【未来世界设定的冲击】网络小说中的未来世界设定通过描绘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趋势,向读者展示出一种可能的未来形态。
这种设定不仅对现实世界产生了冲击,也对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未来世界设定揭示了科技发展的潜在威胁和影响。
在许多网络小说中,作家们常常以超出现实的科技手段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作为故事背景,通过展现科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呼吁读者对科技发展加以警醒。
其次,未来世界设定引发了对人类未来命运和价值观的思考。
在网络小说中,未来世界往往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导致的,在这个未来世界中,人的存在和价值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红楼梦虚幻与真实

红楼梦虚幻与真实红楼梦,这个堪称中国文学经典的作品,以其瑰丽的世界观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而闻名于世。
然而,红楼梦所描绘的世界到底是虚幻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让读者们感到困惑。
作为一位文学家,我愿意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探讨红楼梦所展现的虚幻与真实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红楼梦是一部小说,它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中。
然而,虚构并不意味着不真实。
正如现实生活中的小说,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绘和逼真的情节,将我们带入一个仿佛真实的世界,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然而,红楼梦所展示的虚幻并不仅仅体现在它是一部小说这个层面上。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世界的虚幻之处,在于现实与梦幻的交织。
故事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命运注定了他们不能在一起,他们的爱情只能在梦中得以实现。
这种在梦与现实之间游走的感觉,给我们带来了某种虚幻的体验。
而贾母的胭脂扑进金风玉露中,更是将虚幻与真实之间的界限模糊化。
然而,红楼梦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虚幻世界,它也透过虚幻的幕布展示了现实世界的真实。
小说中众多的人物形象,虽然都是虚构的,却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和人性特点。
贾宝玉的游手好闲、林黛玉的忧郁敏感、贾母的权谋心机,甚至是贾府的衰落和家族的消亡,都展现了一种特定时代下的社会现实。
红楼梦所描绘的世界虽然是虚幻的,但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通过虚实的交错,作者曹雪芹试图告诉我们,现实世界的真相并非永恒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幻中的。
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选择隐藏或扭曲真相,凭借着自己的意愿塑造一个理想的虚幻世界,以逃避现实的残酷和自己的责任。
这也正是红楼梦中贵族世家的衰败和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红楼梦所呈现的虚幻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可能的解读,即文学作品本身即是虚幻的,但却能通过虚幻的形式触及读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正如小说中,通过贾妃的琵琶曲、黛玉的诗词、宝钗的画作等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虚幻的艺术形式恰恰能触动读者的情感共鸣,使其与故事中的虚拟人物建立起一种真实的情感联系。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虚拟与现实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虚拟与现实中国现代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主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虚拟与现实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呈现。
虚拟与现实的对立与融合,为作家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困境和个体的精神追求。
虚拟与现实的对立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这种对立表现在作品中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是通过对比来展现的,有时是通过冲突来呈现的。
例如,在韩寒的小说《三重门》中,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立被清晰地展现出来。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豆通过网络游戏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他在虚拟世界中拥有了自己的身份和力量。
然而,当他回到现实世界时,他却发现自己无法逃离现实的束缚和困境。
这种对立的存在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和引人深思。
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在这种融合中,虚拟与现实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这种融合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被巧妙地呈现出来。
小说中的三体游戏成为了一个虚拟世界,但它却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虚拟世界中的游戏规则和现实世界中的人类行为相互作用,构成了小说的核心冲突。
这种融合的存在使得小说更加引人入胜,并引发了读者对现实与虚拟的思考。
虚拟与现实的对立与融合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困境和个体的精神追求。
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现实的压力和困境,而虚拟世界则成为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的束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然而,虚拟世界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现实困境。
因此,人们需要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种平衡点既能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又能面对现实的挑战。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虚拟与现实的主题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当代社会和个体生存状态的思考。
通过对虚拟与现实的对立与融合的描写,作家们试图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小说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经典小说积淀着丰厚的文学艺术内涵,是中外经典文学中一份宝贵的遗产。
其中的长篇小说宏大而浩繁,中篇小说丰赡而富丽,短篇小说简约而集中,微型小说凝练而精巧。
经典小说所具有的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就是作家通过合理的、符合逻辑推理的创造,不仅在于显示其与真实生活的界限性以及说明其因果的必然性,而且按照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等,来展示一个又一个并不存在的然而又是可能的世界。
欣赏者务必注意经典小说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美学特征的区别,以期成为欣赏经典小说这一独特艺术样式的行家里手。
标签:经典小说;虚拟性;美学特征纵观中西经典文学史,经典小说风靡于世界只是近几个世纪的事情。
虽然经典小说异军突起,仅有短短数百年,但很快成为文坛的主流。
经典小说所具有的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就是作家通过合理的、符合逻辑推理的创造,不在于显示其与真实的界限性以及说明其因果的必然性,一般按照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等来展示一个并不存在的然而又是可能的世界。
这一美学特征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是有较大差别的。
一、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是经典小说展示其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的一个要素。
它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的情节设置相比,是有所区别的。
经典诗歌大多要抒情,因而情节设置比较单纯;经典散文一般要叙写真人真事,因而情节设置是片段的;经典戏剧往往要受时空的管束,因而情节设置需相对集中。
唯有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更具复杂性、曲折性、连贯性:它或依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一个过程而展开情节,或通过人物的基本经历与成长轨迹而展开情节,或依据一个事件接一个事件的铺叙而展开情节,或打破事理的逻辑与结构的组织而展开情节,或根据人物的心理与意识的流向而展开情节,或通过不同角度的纵横捭阖而展开情节……因此,欣赏者正确地认识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美学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大体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善于分解。
经典小说情节设置中“善于分解”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根据表现意蕴与塑造人物的需要,把那些不能表现生活本质的假象或无意义的琐事和一般性的事件或素材剔除出去,把生活素材中的精粹内容提炼出来,通过情节加工使之成为“虚拟”而又和谐的艺术作品。
例如格非的经典小说《背景》的情节设置即是。
作家在作品中的情节设置超越了“线性故事”所规限的前后相承、顺序交替的藩篱,它以“我”收到弟弟泥发来的告知“父亲已死”的一封电报而导致“我”急匆匆往回赶为过程。
这么一个过程在作品中是破碎的,现实和往事之间的转接无任何过渡可言。
就在“我”往回赶的过程中,一些往事的叙述经常打断这个往回赶的过程,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既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又有一种不知所云的困惑,而且跳跃性非常大。
这一“赶”就从作品的开头“赶”到了作品的结尾。
本来或许是很完整的故事,却被作家拆解得毫无完整性可言。
很显然,这种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是作家的有意为之,能使作品既具有“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又具有“关注内心世界的贫弱”的深刻含义,从而让欣赏者受到了心理的震撼和美学的熏染。
又如英国的弗吉妮娅·伍尔夫的经典小说《墙上的斑点》的情节设置也是如此。
作家在作品中描写了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并由此而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幻觉与遐想。
这个“斑点”正是作家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
它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主人公就是从“这个”出发并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跳板或者支点所生发开去的,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主人公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作品依赖于“表现意蕴与塑造人物的需要”而拆解后的故事,有一种“意识流”的感觉,从而让事件随着意识而流动,而不是随着时间等传统因素而流动,自然使作品的情节产生了极大的跳跃性,这种情节设置的“虚拟性”反映了生活的本质,揭示了永恒的哲理,能让欣赏者从中获得“真”的启迪、“善”的感悟和“美”的陶冶。
二是巧于组合。
经典小说情节设置中“巧于组合”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或是将生活事件按本来的时空状态并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形成一个更集中、更有艺术表现力的情节单元,或是打乱素材的时空顺序而重新组合其时空形态,以期使情节组织得更理想、更完美、更精彩。
例如茅盾的经典小说《林家铺子》的情节设置即是。
作家在作品中以一个杂货店铺的经营过程为主线,以不同角色的人物情感变化为辅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相接相承,彼此交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它的情节设置成为巧于组合的典范。
在作品中,前面有商会会长提到卜局长,后面就生出了卜局长向林小姐求婚不成、抓走林老板之事;前面有林小姐添制新旗袍,偶然捎一笔未付吴妈的工钱,后面便有新旗袍刚制成便为付工钱而进了当铺;前面只露了一下斜对面有一家裕昌祥铺面,后面便有了因同行生忌妒而闹出的许多谣言,加速了林家铺子的破产……通篇作品,该“露”则“露”,当“藏”则“藏”,“来龙”明白,“去脉”清楚,处处有起因,处处有结果,处处有暗示,处处有着落,从而给欣赏者以紧针密线与浑然天成的美感。
又如意大利的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经典小说《牲畜林》的情节设置也是如此。
作家在作品中的情节设置主要集中在一个“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的树林里,因而显得十分紧张。
但是作家却多次使用“延迟法”也就是通过设计朱阿各有声色的“六次射击”的情节来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
这种“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环环相扣,非常精彩,在捉迷藏式的游戏中,真正成为故事的主要角色。
这些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其他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是过足了一场盛大而隆重的狂欢节。
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含的精神,才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艺术真实”中来,从而让欣赏者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节张力中获得欣慰与愉悦之感。
三是精于衍化。
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精于衍化”就是要求作家调动独特的艺术构思,通过天马行空似的丰富想象,使作品或显示出象征化的态势,或显示出延展化的态势,或显示出多样化的态势,以期能够完满地表达符合时代需要的审美理想。
例如罗贯中的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设置即是。
作家根据历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中有一节刘玄德见诸葛亮的十分简约的“先生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的文字,并从生活事件中直接找到其中蕴含矛盾错位的聚焦点,再经过改造、生发与制作。
这就需要摒除生活事件中的非本质的含义,掘取生活事件中的本质内容,超越生活事件中的自然形貌,并将其铺衍繁化为波澜曲折、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扣人心弦甚至家喻户晓的“刘玄德三顾茅庐”的艺术情节,从而表现了刘玄德为了统一国家大业而对怀才不遇的嗟叹与对纷乱世事的无奈,彰显了他礼遇下士、屈尊求贤、以诚待人、以仁宽人的精神,且赋予这种艺术情节以历史深度、思想深度甚至哲学深度,因而实现了作品情节设置给欣赏者所带来的陌生化与新奇化的美学效应。
又如欧·亨利的经典小说《麦琪的礼物》的情节设置也是如此。
作家在作品中设置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叙写一对穷困夫妻德拉与杰姆为在圣诞节前一天互赠礼物而煞费苦心,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把梳子,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其结果是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
然而,他们用自己美丽的心灵赠给对方的却是一件无价之宝,而这件无价之宝,乃是世间任何自认为聪明或富有的人永远不会也不能给予的礼物。
以上经典小说的情节设置都是作家有意识地将个人的创造潜能合理地融入作品中,并渗透着作家的生活体验与审美旨趣,这就使作品的情节设置让欣赏者获得了比生活事件更为典型的社会意义。
二、经典小说人物塑造的“虚拟性”人物塑造的“虚拟性”是经典小说展示其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的另一要素。
它与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散文等的人物塑造相比,是有所不同的。
经典诗歌的人物塑造,通常是捕捉人物某一瞬间的心理、感情,因而容易流于平面化;经典散文的人物塑造,一般只是简约地描写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因而疏于复杂的内涵;经典戏剧的人物塑造,往往造型感较强,因而缺乏关联性的现象。
唯有经典小说的人物塑造,可以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它既可以描写人物外在的肖像服饰、行为动作,又可以描写人物内在的情感意趣、心路流向;既可以描写人物过去的漫长经历,也可以描写人物现在的某个片段;既可以描写人物在广阔社会背景中的活动,也可以描写人物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冥想……经典小说人物塑造的“虚拟性”大体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拼凑角色。
经典小说人物塑造中“拼凑角色”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进行解析与移植时,必须剔除其中对塑造人物无关紧要的部分,移植进一些对促成典型形象具有特殊价值的成分,力求与母体原型有机地熔铸在一起,并使之赋予一定的时代色彩。
例如鲁迅的经典小说《阿Q正传》的人物塑造即是。
作家塑造阿Q这一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是对辛亥革命所作出的批判性的历史总结,也是对整个国民劣根性进行的最杰出的艺术解剖。
作品中阿Q形象的塑造就是“没有专用过一个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①。
阿Q的形象原型是一个“好吃懒做”的雇工,“有点花脸,有点玩世”,辛亥革命刚波及杭州,他便趾高气扬:“我们的时候来了,钱也有了,老婆也有了。
”作家就是取他的这一表现,并剔除他的“好吃懒做”,揉进质朴农民的“真能做”,从而创构了“这一个”不但包含着深广的社会内涵而且包含着厚重的历史内涵的艺术典型。
又如巴尔扎克的经典小说《欧也妮·葛朗台》的人物塑造也是如此。
作家在诗意化的描绘和理想化的处理下,塑造了欧也妮这一人物形象,使她成为作品中最为善良而纯洁的一个悲剧人物。
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以及与老葛朗台、夏尔、德·蓬风等人的对比中逐渐呈现出来,她所遭遇的人生苦难越多,周围其他人物的虚伪、丑陋越突出,她的善良、宽容、慈爱也越显分明。
关于欧也妮的原型,根据安德烈·莫洛亚的考证,她的真名叫玛丽-路易丝-弗朗索瓦·达米诺瓦,出身于一个上层法官家庭,是基·杜·弗勒内依的妻子。
作家就是“取这个模特的手,取另一个模特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 ②,并以满怀赞美之情塑造欧也妮这一艺术形象的。
二是发掘心理。
经典小说人物塑造中“发掘心理”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或通过细节、语言、动作去挖掘人物的心理,或侧重于在灵与肉的冲突中去挖掘人物的心理,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充实,以期使无法窥见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呼之欲出”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