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美学的主要特点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等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有:1、充满稚气的童真美。
童趣是表现童真的最佳形式。
童趣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既表现在形象的刻画上,又贯穿在作品的情节中,还融注于语言的运用上。
2、形象刻画的单纯美。
以单纯的文学形象,积极乐观的主题引导儿童正确地认识人生、社会和世界,以帮助儿童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信念。
这就铸成了儿童文学形象刻画单纯美的艺术品格。
3、情节推动的动态美。
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节要与儿童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相吻合,儿童文学情节的动态美,往往呈现出一种单纯的、活泼的、连续的动态推进形式,且情节推进的速度较快。
4、画面展示的明朗美。
鲜亮明朗,富于色彩,是儿童文学的又一美学特征。
儿童文学画面的明朗美,主要依赖于作者在运用语言时,对词汇色彩的把握。
儿童文学作家通过对作品中不同角色颜色的描摹和因时空变化对场景所引起的明暗效果的描述,把词汇的潜在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向小读者奉献色彩亮丽、动静分明、声色和谐的艺术图景。
5、驰骋想象的奇异美。
想象是儿童的天赋和本能。
想象的奇异美在儿童文学的艺术表现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⑴就作品的内容而言,它可以引导孩子们在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过程中,使对立的双方造成强烈的反差。
⑵就作品的形式而言,想象的奇异美可以促成儿童文学不同体裁独特的审美品格。
诗歌、小说、童话、寓言……都因想象的介入而异彩纷呈。
⑶就作品的魅力而言,想象的奇异美大大提升了儿童文学的艺术品位。
由于想象的奇异美,使儿童文学具有了独特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造成了儿童文学离奇的情节和无穷的趣味,使小孩乃至成人捧腹不已。
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它们所产生的久远的艺术生命力,无时不在证明着其较高的艺术品位。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以口语化的韵语来叙事表情的一种短歌,它是人生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样式。
儿歌的特征有:1、单纯性。
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力求单纯,舍弃一切过于复杂、深奥的成分,做到让幼儿一听就懂,易于把握和记忆。
文学的美学特征

文学的美学特征
1. 形象性:文学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使读者能够在想象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作品中所描述的人物、场景和情感。
形象性使得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 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同时也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情感性是文学作品打动人心的重要因素。
3. 象征性: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节和语言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某种更为深刻的思想或情感。
读者需要通过解读和理解这些象征来揭示作品的内涵。
4. 结构性: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形式,如诗歌的韵律、散文的起承转合等。
结构性使得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5. 创造性:文学作品是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它可以突破现实的限制,创造出全新的世界和人物。
创造性是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6. 历史性: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过去的时代和人们的生活。
7. 超验性:一些文学作品能够引导读者超越现实,思考生命、存在和宇宙等深刻的哲学问题。
超验性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和启示意义。
这些美学特征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
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可能侧重点不同,但通常都会包含以上美学特征的某些方面。
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幼儿文学是专门为幼儿群体编写的文学作品,它具有一些独特的美学特征。
以下是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1.简洁明了:幼儿文学的语言要求简单明了,能够容易被幼儿理解。
使用通俗的词汇和简单的句式,以便幼儿能够轻松地理解和记忆。
2.富有想象力:在幼儿文学中,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应该富有吸引力,并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快乐和谐:幼儿文学倾向于传递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
故事情节常常关注友善、合作和友谊等主题,以此来传达快乐和谐的氛围。
4.教育性和启发性:幼儿文学通常具有教育和启发的作用。
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幼儿可以学到一些基本的道德价值观、生活技能和知识。
5.亲近自然:许多幼儿文学的作品都能唤起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
它们通常会涉及到动物、植物和其他自然元素,以此来促进幼儿对自然的关注和爱护。
7.重复和韵律:幼儿文学中常常重复一些句式、词汇或情节,以帮助幼儿掌握并记忆。
此外,韵律的运用也能够增加幼儿阅读的兴趣和乐趣。
8.趣味性:幼儿文学必须具有趣味性,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保持他们的兴趣。
它们通常会运用一些幽默、趣味的细节和情节,以此来引发幼儿的笑声和欢乐。
9.图画和插图:幼儿文学中的图片和插图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总之,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包括简洁明了、富有想象力、快乐和谐、教育性和启发性、亲近自然、亲子关系、重复和韵律、趣味性以及图画和插图等。
这些特征帮助幼儿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情感力和审美能力。
现代散文的美学特点

现代散文的美学特点现代散文是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
它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思想、感受和意识,突破了传统散文的限制,展现了多样化的写作风格和创新性的表达方式。
现代散文具有以下美学特点:一、个性化表达现代散文强调个人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感受,通过自我描写、自我倾诉的方式展示思想和情感。
作者以自己的身份、经历和观点为基础,以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作品的情感色彩和思想内涵。
这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使得现代散文充满了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思想冲击和情感共振。
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现代散文在表达方式上呈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法和样式。
它可以采用描写、叙事、议论、抒情等不同的表现方式,以丰富的文学形式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与传统散文相比,现代散文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有时以碎片化的手法、夸张的表达手法、对话的形式等方式呈现,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三、自由的创作主题现代散文在创作主题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它不受传统文体和题材的限制,可以涉及社会、生活、自然、历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现代散文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关心人类关系和道德伦理,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它以多元化的主题内容引发读者思考,通过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简练而精炼的语言风格现代散文注重以简练优美的语言风格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它避免华而不实的修辞和空洞的词藻,追求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表达方式。
现代散文的语言风格既要求准确清晰,道出作者的真实感受,又要求富有艺术感和韵律感,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五、多媒体交融的写作形式现代散文具有与多媒体交融的写作形式。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现代散文可以与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相结合,形成多维度的艺术呈现。
这样的写作形式丰富了散文的表现力,更贴近读者的感知方式,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艺术感。
总之,现代散文以个性化的表达、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自由的创作主题、简练而精炼的语言风格以及多媒体交融的写作形式等美学特点,呈现了一种新颖、丰富和富有艺术感的文学形态。
幼儿文学美学特征有

幼儿文学美学特征有幼儿文学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
幼儿文学美学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简洁明了的语言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易于儿童理解。
作者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长句子,以免让儿童感到困惑。
同时,语言应该富有韵律感,具备一定的节奏感,以增强儿童的阅读兴趣。
二、生动形象的描写幼儿文学作品应该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作者可以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绘人物形象、环境和情节,使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同时,描写应该具备一定的夸张性,以突出故事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幼儿文学作品应该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作者可以通过塑造正面形象、展示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儿童的思想和行为。
这样的作品能够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品格。
四、情感的温暖和关怀幼儿文学作品应该温暖和关怀儿童的情感。
作者可以通过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塑造亲切的人物形象和展示亲情、友情等情感,来满足儿童对爱和关怀的需求。
这样的作品能够引发儿童的共鸣和情感共鸣,让他们感到被关怀和重视。
五、多样化的文体和形式幼儿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多样化的文体和形式。
作者可以运用故事、诗歌、童谣等不同的形式来创作作品,以满足不同儿童的阅读需求和兴趣。
这样的作品能够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适合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容幼儿文学作品应该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
作者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题材和内容。
这样的作品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七、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文学作品应该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者可以通过创造奇幻的故事情节、神奇的人物形象和奇妙的场景,引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作品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文学美学特征的存在,使得幼儿文学作品成为了儿童成长中重要的文化资源。
宋词的美学特点

宋词的美学特点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之一,它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
宋词的美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婉约清新宋词的婉约清新是其最为突出的美学特点之一。
宋词注重表现诗人的感情和心境,以细腻、柔和、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
宋词的语言简练,不喜欢华丽的修辞和夸张的表达,而是注重细节的描写,通过细微的感受和情感的流露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疑问和追求,而这种疑问和追求是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感受来表达的。
二、意境深远宋词的意境深远是其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特点。
宋词注重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于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和联想,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宋词的意境常常是隐晦的,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来理解和感受。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欢情不可抑,一夜好风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而珍贵的感慨和对于欢乐的追求,而这种感慨和追求是通过对于元宵节的描写和联想来表达的。
三、音乐性强宋词的音乐性强是其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特点。
宋词注重音韵和节奏的运用,通过对于词牌的选择和运用,使词歌唱起来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
宋词的音乐性不仅表现在词牌的选择和运用上,还表现在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上。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于人生的感慨,而这种感慨是通过对于语言的韵律和节奏的运用来表达的。
四、情感真挚宋词的情感真挚是其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特点。
宋词注重表现诗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通过对于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和联想,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和感慨。
宋词的情感常常是深刻而真实的,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痛苦和对于爱情的追求,而这种痛苦和追求是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感受来表达的。
试述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试述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啊,那可真是文学世界里闪闪发光的明珠。
咱就说里的林黛玉吧。
一提到林黛玉,那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娇弱、敏感又才情极高的女子形象。
这就是文学典型的一个美学特征——独特性。
你想想,在文学的大花园里,有那么多的人物形象,可林黛玉就像是一朵独一无二的幽兰。
她的一颦一笑、她的多愁善感,那都是别人没有的。
她葬花的时候,那种对生命的怜惜,对美好消逝的悲叹,就像是一首哀怨的小夜曲。
这独特性就像在一群五颜六色的鸟儿里,突然出现了一只会发光的凤凰,一下子就抓住了你的眼球。
别的姑娘可能会欢欢喜喜地在园子里玩耍,可她却对着落花暗自神伤。
她的独特还体现在她的言语上,有时候尖酸刻薄,可那背后是她的真性情啊。
就像我们身边也有那种特别的人,行事作风和大家不太一样,可就是这种不一样,才让人印象深刻。
再说说文学典型的丰富性。
还拿林黛玉来说,她可不仅仅是个哭哭啼啼的弱女子。
她和姐妹们一起作诗的时候,那股子灵动和聪慧就展现出来了。
她和贾宝玉之间的感情也是复杂得很。
有时候甜甜蜜蜜,那小情话讲得就像蜂蜜一样甜;有时候又因为一点小事就闹别扭,那醋劲大得像山西老陈醋。
她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宝藏的盒子,有对爱情的渴望,有对家族命运的担忧,有对自己身世的哀怨。
这就好比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有明亮的色彩,也有暗淡的色调。
不像有些简单的人物形象,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单调。
如果一个人物形象只有单一的一面,就像一个只会说“好”的机器人,那多无趣啊。
而文学典型就像一个多面体,从各个角度看都有不同的风景。
文学典型还有一种感染性。
就像里的冉·阿让。
当我们读到他的遭遇时,我们会为他的苦难而落泪,会为他的善良而感动。
他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判刑,在监狱里受尽折磨。
可当他有机会重新做人的时候,他却用自己的善良去回报这个曾经伤害他的世界。
他收养珂赛特,那种无私的爱就像一股暖流。
当我们读到这些情节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像是被一只温柔的手轻轻触动。
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总结

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总结现代文学作为一种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大量的美学与审美知识,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理念。
本文将从现代文学的创作特点、美学价值观、审美体验等方面总结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
一、现代文学的创作特点1. 反映现实生活:现代文学更注重真实性和现实性,试图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展现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现象。
2. 多样化的叙事手法:现代文学多采用多重叙事视角、意识流、跳跃式叙事等手法,增强作品的写作层次和艺术张力。
3. 打破传统结构:现代文学作品常常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碎片化的写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戏剧性的张力和冲击力。
二、现代文学的美学价值观1. 美与真实性:现代文学强调通过真实性表达美的内涵,追求真实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使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真实的美。
2. 美与反思:现代文学重视作品对社会、人类问题的反思,通过审视社会弊端和人类矛盾,揭示出一种更深层次的美。
3. 美与创新:现代文学鼓励创新思维和表达方式,追求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美感,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三、现代文学的审美体验1. 情感共鸣:现代文学作品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语言表达:现代文学注重语言的选择和运用,通过文字组织、修辞手法等方式,营造独特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感。
3. 阅读体验:现代文学作品多样化的叙事手法和艺术形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挑战和刺激,拓展了审美的边界。
四、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的应用1. 描写艺术:运用生动的形象描写和精准的语言表达,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2. 感情表达:借助丰富的情感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共情,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情感的冲击。
3. 构思结构: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和跳跃的叙事方式,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和观赏性。
4. 语言运用:追求精致优美的语言运用,以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作者的意境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美学的主要特点
作者:吴功正
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6年第05期
文学美学的特点是由文学的审美属性所决定的,其中有的特点和其他门类美学相同或相近,有的则是文学所独具。
现分述于下。
形象性。
文学的特质决定其作品是形象化,不是理性的概念化产物。
作家将具体实在的形象作为审美心理感受和体验的对象,并对它们予以具象化的呈现。
虽有理性因素的参与,却是不露痕迹的渗透。
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国朝诗别裁集·凡例》中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
”如果纯理性化,文学的文体特性,即审美特性,就消失了。
维护和坚守文学的固有属性,作家就需要用形象思维来进行创作。
中国文学中也曾出现理化现象,但这只是审美的异化现象,更多的是理性意识作为内在因素发挥作用,是潜理性,它已经如盐入水地溶解于美学中了。
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融会了想象要素,以具象实体为目标,却又超越于实体之外。
作家不是用逻辑性概念对作品加以把握,而读者在认知作品时也只能靠体验、领略、悟解。
作品有形象性,也就有多义性,不可拘泥,胶柱鼓瑟。
明代诗美学家谢榛的《四溟诗话》说得好:“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又正因为作品以形象的面貌出现,内藏审美内容,所以现象和内涵深浅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正如宋代的包恢在《书徐致远无弦稿后》所说:“凡其华彩光焰,漏泄呈露,烨然尽发于表,而其里索然绝无余韵者,浅也。
”花拳绣腿,缺少内涵,属于浅薄之类。
他又说:“意味风韵,含蓄蕴藉,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饰者,深也。
”不追求外表的华美,但是有丰富的内涵,这样的文学作品有深度,属于深邃之列。
正因为如此,读者在体认方式上,就有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不断追寻和回味其中的审美意蕴。
清代文学家蔡小石在《〈拜石山房词〉序》中用诗性化的语言对阅读的三重境界加以描述道:“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地,余霞绮天,一境也。
再读之则烟涛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
卒读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淡,翛然而远也。
”居于第三重的境界,感觉犹如登临仙境一般。
个别性。
审美以个体为本位,既然是个体,就有其独立存在的个别性,形成这个作家和那个作家的显著差异。
我们以中唐诗人李贺为例加以说明。
“我有迷魂招不得”(《致酒行》),在这位诗人的灵魂深处充满无法排解的苦闷。
他的身体,在“病骨”煎熬中(李贺《示弟》曾有“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的诗句)度日如年;他的精神在挤压中,变形扭曲;他的诗的艳丽色调恍若肺结核病人脸上泛起的潮红。
这位年轻诗人整个是一副病躯、病容和病态心理。
这样也就铸造了李贺的诗魂、美学魂。
这魂是苦的、凄恻的、不安宁的。
李贺以他的审美心理描写生活,就不同于李白的狂放不羁。
他那悲剧性的幽恨郁闷、隐晦难明的心态,天才早熟却被社会环境扭曲了的性格,致使他对浓、郁、幽、冷的现象表现出特殊的敏感,以其“雨冷香魂吊书客”(《秋来》)的心境去“同化”与之相关的酒色的浓红、夕阳的残红、桃花的乱红。
经“同化”所产生的建构现象完全不同于李白的同题诗,也不同于物象世界的本来面貌。
明代诗美学
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得好:“长吉(李贺)师心,故尔作怪。
”诗人以变态的审美心理看待生活现象,便使物象失去了原有的真实形态,遂致变形化。
“庞眉书客感秋蓬”(《高轩过》),“庞眉(浓密眉毛)书客”是诗人自指,跟“秋蓬”的感应,就构成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系方式。
他的诗在审美上对鬼表现出极浓的兴趣,从而营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散发出一股鬼气。
《苏小小墓》中那在阴间冥路浮荡行走的女鬼,一身凄然,一腔哀怨。
《南山田中行》中有“鬼灯”:“鬼灯如漆点松花。
”《春坊正字剑子歌》中有“鬼哭”:“嗷嗷鬼母秋郊哭。
”所以,在唐代诗坛上他被喻为“鬼才”。
李贺的审美色彩感很特殊,偏重于浓、重、烈、暗。
别人说“红”,他偏要说“冷红”“堕红”;别人说“绿”,他偏要说“寒绿”“颓绿”。
色彩不仅有视觉形象,而且有重量和感觉,形成所谓“通感”。
色彩的选择体现了诗人的审美取向,是诗人心态的倾向性反映。
同构性。
所谓“同构性”是指诗人、作家在深切地把握读者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审美设计和处理。
作者眼中有读者,处处想读者之所想,又能处处调动读者的欣赏心态,这样,作者和读者、创作和阅读就具备了“同构性”,可以极大地发挥作品的感染力。
正如清代诗美学家袁枚《续诗品》所说,“我心缠绵,读者泫然”。
清代小说美学家金圣叹《读〈水浒传〉法》认为,小说情节要“极力摇曳,使读者心痒无搔处”。
这就是说,要善于抓住,进而去吸引甚至勾引读者的阅读、欣赏心理,以此来设置故事情节。
这是小说、戏曲一类的叙事体文学所独有的审美特色。
我们就以金圣叹批《水浒》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一是读者心理和小说人物的命运产生共鸣,出现“同构”现象。
金圣叹在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的总评中认为:“吾尝言读书之乐,第一莫乐于替人担忧。
”读者的心理期待被作者掌握了,就转化成小说情节。
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评点道:“逼到险绝处,使读者受吓不小。
”也是这个意思。
二是根据读者心理的运行特点,去安排和处理小说情节的变化。
金圣叹在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评点道:“每每看书,要图奇肆之篇,以为快意。
今读至此处,不过收拾上文,寥寥浅语耳,然亦殊以为快者。
半日看他两番大闹,亦大费心魂矣。
巴到此处,且图个心魂少息。
”金圣叹看到读者心理的演变规律,在紧张激烈的情节之后需要调剂,这便形成小说情节的起落节奏。
三是情节的过程和读者的情绪相协调,产生共震和鸣心理现象。
金圣叹在第四十一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评点道:“今看他写得一起一落,又一起一落,再一起一落,遂令宋江自在厨中,读者本在书外,却不知何故,一时便若打并一片,心魂共受若干惊吓者。
”小说中的人物和小说外的读者之间,通过紧张的情节产生情绪的共鸣。
四是以拖沓之笔偏偏写火急之事,故意形成反差。
金圣叹在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中,宋江即将被开刀问斩处,评点道:“写急事不得多用笔,盖多用笔,则其事缓矣。
独此书不然,写急事不肯少用笔,盖少用笔,则其急亦遂解矣。
”“偏是急杀人事,偏要故意细细写出。
”悖反性情节是把握了读者的逆反心理:事件愈急,笔势愈慢,则读者心理愈急。
在层层
烘染中有意拉大时间的长度,在急缓的矛盾中实现“不惊吓处亦便不快活”的美感转化,是审美心理辩证法的能动运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