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课30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

文章以儿童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童年时“我”和伙伴们追逐月亮的足迹,表达了童年的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课共有7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依次写了盼月、寻月、议月、赏月四个部分。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童趣。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感受童年的快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但对于一些深刻的情感和意境可能还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珍惜童年时光。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的快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月亮的古诗、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感受童年的快乐。

4.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品词析句: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拓展延伸: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7.总结全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
(1)作者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穿衣镜上(第2自然段)→院子里(第3自然段)→小河里(第21自然段)→眼睛里(第23自然段)。
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紧张→失望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面面相觑→羡慕→嫉妒→高兴
(1)作者写月迹,为什么要写镜子、院子、小河,而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化虚为实。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痕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水中月:银光、多兴奋
眼中月:小小的、多满足
(2)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写到了小河边,文章是不是显得很乱呢?为什么?
明确:不乱。本文记叙的是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地点的变换比较频繁,作者巧妙地用奶奶的话作引领,使地点的转移显得很自然,不仅不显得杂乱,反而充满情趣。
3.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悄(qiǎo)没声儿累(léi)累(léi)袅(niǎo)袅(niǎo)嫦(chánɡ)娥(é)嫉(jí)妒(dù)瓷(cí)
(2)理解重点词语。
[累累]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袅袅]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的重点在“寻月”中,作者用儿童视角介绍了中秋时分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课题月迹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 1. 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

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

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

板书:月迹【设计意图:用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3)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课文共分三部分:板书:(出示课件4)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细读,寻月之迹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5)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生总结,归纳: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6)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四、品读,赏月之美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一家人在中秋节月夜下的种种趣事,通过描绘月光的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展示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理解、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部分学生对文中一些描绘细腻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难以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这一点,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表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细腻的情感表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2.PPT课件3.生字词卡片4.相关中秋节资料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中秋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等。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中秋节的意义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随课文朗读。

朗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课文讲述了一家人在中秋节做了什么?”、“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生活有什么情感?”3. 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学习,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意思。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4. 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24.月迹》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月夜下的故事,展示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悠远,充满了诗意。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分析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可能各有不同,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理解人物和情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培养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月夜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情感教学,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培养自己的情感。

通过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课堂教学。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夜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提问:“你们对家乡的月夜有什么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呈现(10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

朗读结束后,老师提问:“课文讲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月夜下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并简单解释课文大意。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24*月迹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认识6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悄”“累”的读音,理解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2.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小朋友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几首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教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2.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3.齐读课题,理解“月迹”的“迹”是什么意思?(踪迹、足迹。

)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迹?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4.学生介绍作者贾平凹,教师适时补充。

【贾平凹,1952 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个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他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课件出示要求。

(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

(2)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3)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老师加以梳理。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案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孩子们在一个月夜下寻找月亮的过程,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向往和喜爱。

课文以儿童的视角出发,充满了童真童趣,让人感受到了月光的美丽和神秘。

这篇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部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魅力。

此外,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和掌握描绘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3.感悟课文中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素材。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素材。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夜美景,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向往。

然后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样的印象?月亮在你们的眼中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自由发言,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适时给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内容,分析孩子们在寻找月亮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总结。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2.默读课文,把认为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并有感情地读出月亮的顽皮可爱与恬静柔美。

(重点)3.能仿照文中有趣的表达特点,把自己欣赏到的有趣情景写出来。

(难点)教学过程一、由诗导入,理解课题1.学生读写月亮古诗,导入新课《24月迹》。

(1)同学们,一起来读写月亮的古诗句,学生齐读古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这是王维眼中的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这是李白眼中的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这是杜甫眼中的月(2)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孩提时代的月,学生齐读课题。

2.了解题意。

“月迹”是什么意思呢?预设:月亮行走的痕迹。

顺势而导: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我们来寻找月亮行走的痕迹。

二、默读课文,厘清课文思路1.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批注,找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读完后,小组合作交流。

2.学生汇报: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归纳(并相机板书):中堂赏月院中寻月河边探月3.大家找到了月亮行走的痕迹,引导齐读《月迹》。

过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和课外阅读的桥梁,本节课,我们用学习精读课文的方法来自主学习这篇略读课文,怎样学习效果更好呢,我们来看导读提示。

三、读导读提示,明确任务1.出示导读提示,学生读导读提示。

点拨:导读中提示我们做什么呢?2.明确任务: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完成三个学习任务。

a.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b. 把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c.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

过渡:我们已经找到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学习任务,把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四、自主阅读,交流有趣语句(一)默读圈画,找有趣语句默读课文,划出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并做批注,写写有趣的理由,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梅兰芳教学目的: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7个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说说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4、能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5、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全课文内容理解“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4、朗读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板书课题:梅兰芳。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吗?2、出示自探提示(1)、梅艳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本文讲述了梅艳芳的什么事迹?(3)你从梅兰芳身上的精神体会到什么?二、解疑合探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4):1937年,由海沦陷,梅兰芳拒绝日本人的邀请。

第二段(5、6):写梅兰芳来到香港,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第三段(7~12):写香港沦陷了,梅兰芳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蓄须宣告不再登台演出。

第四段(8~13):写回到上海后,梅兰芳不惜自伤身体拒绝邀请。

第五段(14):写梅兰芳在生活日渐窘迫的情况下仍然拒绝演出,等待着抗战的胜利。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3、反馈学习情况:(1)上海沦陷,拒绝演出;(2)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3)香港沦陷,蓄须拒演;(4)自伤身体,拒绝演出;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三、质疑再探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

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1、抄写生词。

2、收集有关梅兰芳的图片资料。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25* 唐玄奘西行取经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3.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板书课题,读题。

正音:奘(zàn)2、唐玄奘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看过《西游记》后,唐僧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3、现实中的唐玄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唐玄奘资料。

4、我们通过《西游记》和查阅的资料对唐玄奘有了一些了解。

5、出示自探提示(1)读了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2)唐玄奘为什么西行取经?(3)唐玄奘取经经过怎样?(4)唐玄奘取经结果怎样?二、解疑合探(一)、学生自学自探提示(二)、略中求精,感悟“百折不挠”1、了解“取经原因”。

(1).唐玄奘为什么要去取经呢?从中你能看出他具有什么品质?(2).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板书严谨治学)(三)导读“取经经过”。

1.默读2—10自然段,思考: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让你深刻感受到了唐玄奘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请画出来。

小组交流,朗读自己画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了解西行取经的路线,从而感受唐玄奘西行时间长,路程远。

4.玄奘西行不仅是时间长,路程远呀!而且还遇到了太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让我们去看看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吧!5.把最触动你心灵的语句再读几遍,说出你的感受。

全班交流。

6.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1)“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从这两句话中体会玄奘的百折不挠的品质。

(四)小组合作学习“取经结果”派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引导小结。

1、轰动长安2、成果巨大3、神话流传三、质疑再探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

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1、学生自读生字2、学生激情对话3、课下读西游记,了解相关事情《天窗》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课文重点:4---9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4—6自然段。

读说结合点; 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出示自探提示(1)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2)慰藉什么意思?(3)什么是天窗?二、解疑合探1、学生自学自探提示2学生分小组讨论问解决的问题3、老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2)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那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三、质疑再探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

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

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限时作业:(限时作业题样)《天窗》教学反思:《天窗》这篇课文写得比较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先让学生听了课文后完成填空题,再让学生质疑。

学生非常自然地提出了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为什么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因此在课上我主要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27我是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糕、贪”等13个生字,会认“馋、霉”等9个生字,在语境中理解“年糕、贪馋”等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心理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述猫吃年糕的经过。

3.了解猫在吃年糕的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弱者的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冷暖的不满与愤恨。

教学难点:理解感悟三条真理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先生的代表作《我是猫》中的一个精彩片断。

(板书课题)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出示自探提示1、默读课文,思考:猫在头吃年糕的时候发现了哪几条真理?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2、你觉得哪些情景最可笑?为什么?二、解疑合探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想一想: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我”看见厨房没有人,决定抓住机会吃了那块年糕,并由此发现了第一条真理。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我”人不见一个人影,咬了一口年糕不能动时,又发现了第二条真理。

第三部分:(5、6自然段)写“我”为了摆脱那年糕,使出种种伎俩,最终直立起来已经不是猫了,又发现了第三条真理。

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写在人们的嘲笑下“我”无奈地演完一场丑剧。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3、小组合作,全班交流(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二题,梳理猫发现三条真理的过程。

第一条真理: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

第二条真理:所有的动物,都能直觉地预测吉凶祸福。

第三条真理: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

(2)引导交流:你觉得哪些情景最可笑?为什么?学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自由读第一部分,画出你觉得可笑的情景,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觉到可笑?(教师引导学生从猫的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体会。

理解:瘆人、难得的机缘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学习第二、三部分(3-6自然段)4.学习第四部分(1)自由读第四部分,把人物的不同表现画出来。

(2)分角色朗读第四部分,深入体会。

(读出各种不同人物面对猫艰难的窘境而表现出来的冷漠心态)5自由朗读全文,并重点朗读你自己喜欢的段落,提出自己还不太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

三、质疑再探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

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拓展延伸文章学完之后,你的脑海中留下的仅仅是猫可笑的形象吗?还有什么?(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表达了作者郁积日久的不满和愤恨,对弱者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拓展阅读:《泰戈尔散文诗二首》、《狗的友谊》、《母爱》28杨子荣借题发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诈、匪、惕、梭”是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作品对英雄杨子荣心理的描写。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孤胆英雄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在自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精彩的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孤胆英雄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课前谈话: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民英雄为共和国的建立前仆后继,与恶势力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