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唐诗中的科举考试

合集下载

与科举考试有关的诗句

与科举考试有关的诗句

与科举考试有关的诗句
1.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就像那范进,苦读多年终于中举,这不正是科举改变命运的写照吗?
2.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哎呀,科举真能让一个穷小子转眼间就变成朝堂上的大人物啊!
3.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那中了科举的人是得多得意呀,就好像一下子拥有了全世界!
4.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落榜的人该多失落啊,就像那个在孙山后面的人。

5.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可真是人生两大喜事,科举考中了那得多开心呐!
6. “雁塔题名墨尚新,今年依旧去年春。

”看着那塔上的名字,不就想起每一年那些为科举奋斗的人吗?
7.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参加科举不就是为了有个好前程,就像有了千钟粟一样。

8.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读好六经就能实现志向,科举可不就是这样一条路嘛!
我的观点结论是:科举考试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这些诗句生动地描绘出了科举的魅力、艰辛以及它带来的人生变化,让人能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科举的追求和情感。

有关科举考试的诗句

有关科举考试的诗句

有关科举考试的诗句
1.《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通书声·屋山啼乌儿当归》宋朝·黄庭坚
屋山啼乌儿当归,玉钗罥蛛郎马嘶。

去时灯火正月半,阶前雪消萱草齐。

2.《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通书声·勃姑夫妇喜相唤》宋朝·黄庭坚
勃姑夫妇喜相唤,街头雪泥即渐乾。

已放游丝高百尺,不应桃李尚春寒。

3.《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诵书声》宋朝·黄庭坚
南窗读书声吾伊,北窗见月歌竹枝。

我家白发问乌鹊,他家红妆占蛛丝。

4.《考试毕登铨楼》宋朝·梅尧臣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5.《又(赠曾考试委员霁虹)》近现代·成惕轩
穷士毋遗孟东野;高文直似曾南丰。

6.《抚州吴茂荣挽诗·世已尊科举》宋朝·项安世
世已尊科举,人多失老成。

行书周族党,身欠汉公卿。

犹藉千年润,能傅万壑清。

怆怀非一士,何恨不知名。

作于科举考场上的诗

作于科举考场上的诗

以下三首诗可以被认为是作于科举考场上的诗:
1. 《省试湘灵鼓瑟》:此诗是唐代诗人钱起进京参加省试时的试帖诗。

全诗生动地表现了二妃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和对驾崩于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之情。

2. 《终南望馀雪》: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馀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但这首诗却成为千古名篇。

3. 《登科后》: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

科举中榜的诗句

科举中榜的诗句

科举中榜的诗句科举中榜的诗句是这些优秀的学子们在考试中所作出来的诗歌,其中饱含了他们的智慧、才华和对社会的关怀,历史上也有许多著名的科举中榜诗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意为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岸边,月光何时才会再次照亮我的心怀。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这是元代文学家杨时的《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中的一句,反映了人生的沧桑和无常,形容了世事变幻莫测的真实面貌。

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表达了旅人漂泊的无奈和无法抗拒的命运,忧郁而又深情。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八阵图》中的一句,描绘了他和好友柳宗元相聚时的惬意和欢乐,尤其是在夜雨中更加增添了一份温馨。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年少时兄弟情谊的追怀。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是唐代文学家陆游的《示儿》中的一句,表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朝廷不公的抗议,彰显出忠义之心。

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描绘了广袤神州的壮美景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奇和美丽。

8、“寒食东风御柳斜,马嘶芳草玉门关。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一句,形容了春天绚烂的景色和喜雨带来的欣喜之情。

9、“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唐代诗人陈与义的《登幽州台歌》中的一句,表达了人民的团结和普通人的温情,也抒发了诗人的怀旧之情。

1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中的一句,描述了江南春光的绚烂和壮阔,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古时科举中榜的诗句

古时科举中榜的诗句

古时科举中榜的诗句介绍如下:
古时的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通过科举考试能够让优秀的人才得到进入朝廷、担任官员的机会。

考试内容不仅包括政治、经济、纵横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汉文、八股文和诗歌。

以下是古时科举中榜的诗句10句:
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唐·杜秋娘《登高》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赋得古原草送别》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唐·唐寅《钓台晚宴》
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唐·李白《静夜思》
6.“客路静寂思翩翩,心中闲事逐风烟”。

——宋·文天祥《与朱元思书》
7.“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关汉卿《窦娥冤》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9.“天涯共此时,翻覆马鸣风吹雨”。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宋·秦观《江城子》。

古代科举考试的诗句

古代科举考试的诗句

古代科举考试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中国古代朝代科举考试有关的诗句有那些科举考试悲喜诗--------------------------------------------------------------------------------二00六年0六月一四日一0:一四自隋1代开科取士以后,科举考试成了读书人踏入仕途的唯1通路,由于事关荣华富贵,无不梦寐以求金榜题名。

(.)然称心如愿的究竟极少数,也因此有大悲大喜,往往表现了在字里行间。

旧有夸世间得意事,把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并列为特大喜事。

人逢喜事精神爽,金榜题名者如沐春风,飘飘然得意之至,代表作要数唐孟郊的《登科后》了:从前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1日看尽长安花。

唐制,新科进士要进行多种显示其荣耀的庆贺活动,其中1项,是巡游京都长安闻名花苑。

诗人沉醉在美妙前途中,过去的穷困潦倒也不值1提了。

唐朝诗人王建中举后同样的心花怒放,挥毫疾书:1士登甲科,9族光荣新。

唐代3大诗人之1的白居易2107岁考取了进士,是107名新科进士中最年轻的1个,参与了长安“雁塔题名”后,兴奋得夜难成寝,书写了《登第》诗,骄傲之情洋溢:慈恩塔下题名处,107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又有《及第诗》,写的也是题名金榜后的喜悦与意气洋洋: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唐袁皓《及第后作》,自比蓬莱岛上神仙,又如展翅高空9万里的大鹏,自夸月宫折桂易哉勿难: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1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9万抟扶排羽翼,10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常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惊。

宋代的梁灏屡试不第,但他并不气馁,苦读如新,有道是天道酬勤,最终在耄耋之年的8102岁时中了进士,钦点头名状元,兴奋之余写道:白首穷尽,少伏生8岁;青云得路,多太公2年。

这位高龄状元真是老当益壮,自称较之传授《尚书》的伏生还年轻8岁,比帮助周文王的开国功臣姜子牙只大了2岁!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逃不出名落孙山的命运,绝望与苦痛可想而知。

有关科举制的唐诗

有关科举制的唐诗

有关科举制的唐诗一、原文:《重登科》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

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二、衍生注释:1. “星汉离宫”:星汉指银河,离宫本是古代帝王在都城之外的宫殿,这里多是营造一种华丽、神秘的意象,描绘出夜晚天空开阔又带有奇幻色彩的情景。

2. “绮罗”:通常是指丝绸等质地精美的衣服,这里代指穿着华丽的人。

3. “青蛾”:原指女子用青黛画的眉,这里代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三、赏析: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重登科举这一事件。

诗的情感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一方面有着科举得中的喜悦,在“满街含笑绮罗春”中可以感受到那种喜庆欢快的氛围,整个街道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息,似乎所有人都因为科举这件事被点亮了心情。

同时也有一种小小的惆怅,“何事重来只一人”看似有点诙谐,其实隐隐透露着在众多人期盼中自己脱颖而出的一种感慨,还有往昔备考时一起奋斗的同僚如今却只有自己再一次登科的独特心境。

表现手法上,前两句是描绘了一幅宏大又喜庆的街景图,通过大的环境来烘托科举得中的欢乐氛围,后两句则巧妙地通过和年轻女子的问答这种小细节,细腻地表达出自己复杂的情感。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他是唐代杰出的诗人。

杜牧出生于一个富贵的家庭,他志向远大,本来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杜牧的诗文风格既有俊爽峭健的一面,也有柔情细腻的一面。

他很关心国家的命运,写的诗中常常涉及到唐代的政治、军事等多方面,而像《重登科》这样描写自身科举经历的诗也是他丰富诗歌创作的一个方面。

五、运用片段:1. 设想一个校园的场景,有一场分院系的考试竞赛,每个专业都派出了尖子生。

最后小周脱颖而出。

他站在领奖台上就像中了科举一样高兴。

他看着台下的同学们,可能就会感慨地想起《重登科》中的“满街含笑绮罗春”,他此时就像置身于所有人的羡慕之中,能感觉到那种特殊的喜悦氛围。

而他自己内心也有很多想法,就像诗中说的那样,自己成功的时候看着周围,有一种别样的心情。

2. 在职场有一个升职选拔的小竞赛,小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高升。

科举考试的诗句

科举考试的诗句

科举考试的诗句
以下是 6 条关于科举考试的诗句及例子:
1. “科举之路漫且长,多少汗水洒考场。

”就说那范进,考了那么多年,吃了多少苦啊,这科举可不就是一条漫漫长路,充满艰辛!
2. “十年寒窗为科举,一举成名天下知。

”看那孟郊中举后,兴奋地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可不就是对科举成功的渴望和一朝成名的期盼嘛!
3. “科举如登山,步步皆艰难。

”想想那些考生们日夜苦读,不就像登山者努力攀爬一样吗,每一步都不容易啊!
4. “科举场上分胜负,几家欢喜几家愁。

”每次放榜之时,有人高中欢喜万分,有人落榜黯然神伤,这景象多让人感慨呀!
5. “千军万马过科举,独木桥上展宏图。

”这就和打仗似的,那么多人争抢那一个通过的机会,真的如同在独木桥上拼搏,期望能展开自己的宏图啊!
6. “科举如梦令,引无数人追寻。

”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学子,不都梦想着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吗,不是像一场令人着迷的梦一样吸引着大家吗?
我的观点结论:科举考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中的科举考试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中,诗人兴高采烈地说:过去的穷愁潦倒不值得一谈了,今日多么欢畅前途无量。

在春风中我洋洋得意地骑着快马,一天内和同榜的进士们游遍了长安著名的花园。

这是一首科举诗。

自隋唐以来,科举应试成了莘莘学子生活的中心。

唐朝科举设立的科目很多,以明经与进士两科最为重要。

明经科主要考贴经,考题是将儒家经典上的文字用纸贴掉几个,叫应考的人添上。

这主要靠死记硬背,考不出什么水平。

进士科则主要考诗赋,尚能使应考的人能显示自己的才学。

明经科录取名额多,约占十分之一二,进士科就难多了,应考的上千人,录取不过二三十人。

因此,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

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正统的道貌岸然的儒士们说,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在一般读书人看来,这似乎太高尚、太严肃也太遥远了,他们现实的追求就是改变自己“寒士”的生存状态,进而一步步走上升官发财、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道路。

为此,读书人孜孜不倦,无怨无悔,辛苦奔忙。

从“槐花黄,举子忙”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登科所录“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到题名慈恩寺塔等,无不形象地展现了被科举名利桎梏的众生相。

唐诗中就有不少描写当时科举考试的诗。

从中既可了解科举考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又能体会参加进士考试人的心情。

唐朝的进士考试,并不是密封卷。

主考官除了看考生的卷子外,还要考虑此人在社会上的名气、品行。

更重要的,还要看有无达官贵人的推荐。

因此,参加考试的人,总要想尽办法使自己的诗文在社会上出名,或者走各种后门,找有势力或有名望的人向主考官举荐。

这里就有一首向主考官自荐的诗:
闺意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的意思是:昨晚洞房里花烛彻夜通明,今天拂晓时要到堂上拜见公婆。

打扮好了,
轻轻地问丈夫一声:我画的眉毛颜色浓淡可合乎时兴?
如果我们以为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闺房乐趣的诗歌,那就大错特错了。

原来,此诗还有另有一个题目,叫做“近试上张水部”。

意思是:没几天要考试了,写下这诗呈给水部员外郎张籍。

张籍何许人也?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又乐于提拨后进,与韩愈齐名;又是朝廷的大官员。

因此朱庆馀写这首诗呈送给他,以便希望得到他的赏识,从而顺利地被录取。

这样再来读此诗,就明白真正的诗意了。

在诗中,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舅姑(公婆)比主考官,含蓄地表达自己作为一名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人生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后来,张籍向朱庆馀要来他的新旧诗文,经常向人推荐赞扬。

当时张籍诗名很大,别人自然十分重视,纷纷传抄诵吟。

于是朱庆馀的诗名广泛传播,果然在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考取了进士。

放榜之时,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唐进士试放榜多在二月,一般在清晨,榜张贴在贡院东墙。

榜文以黄纸淡墨书写,喜庆吉祥,故称“金榜”,这就是“金榜题名”的来历。

参加进士试的举子,多则两千,少也不减千,得第者不过百人中一二人而已。

最后的幸运者是谁?不但为应试者所关心,即长安百姓乃至百官们都很关心。

所以进士放榜,是牵动长安的一件大事。

放榜日
徐夤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万里随便金鸑鷟,三台仍借玉连钱。

话浮酒影彤霞灿,日照衫光瑞色鲜。

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意思是:听说考进士已发榜了,准备上朝的皇亲贵族们坐着饰有金凤凰的车子,大官们骑着快马(鸑鷟为凤凰别名;三台指位至三公的大官;玉连钱为骏马名),老远赶来看榜。

新科进士们在花下欢宴,酒中映出灿烂如红霞的花影,那照在新进士衣衫上的太阳,也闪着吉祥如意的光辉。

长安十二条大街的高落上,家家都卷起帘子来看这些神仙似的新科进士们。

看榜的场面都这般热闹,那么,新考中的进士们自己呢?他们得意欢乐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前面我们读到的孟郊《登科后》,就是反映他登科后的喜悦之情。

他出身寒门,一生穷愁潦倒,到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怎么能够不“春风得意”呢?我们再读一首: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杜牧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这是杜牧在洛阳中进士后写的,意思是: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

三十三名中举的进士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行在街上进,他们要去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出席各种酒会宴席,喝着秦地的美酒,心情舒畅,满面春风,好像春色也被他们带进了长安。

考进士录取的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落第的人们心情怎样呢?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诗篇: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前一首诗的意思是:家园是那样美好可我还留在长安,在这圣明的时代考不上进士真感到羞耻。

回去恐怕故乡的花木鸟儿都会嘲笑我,还是在长安再暂住一年吧。

唐诗人钱起,是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也写有《长安落第》这样的诗:
长安落第
钱起
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

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此诗的意思是:重门深闭的宫殿中鲜花盛开柳丝低垂,对酒唱着悲歌泪水落满衣襟。

不久后春光过去花谢了莺儿也换了羽毛,每一回春天来到,不幸的落第使人免不了又一次伤心。

及第者欣喜,落第者焦虑,几家欢喜几家愁。

与及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落第归来,家人乡亲嘲讽,自己失望煎熬,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将这心中永远的痛诉诸笔端,据统计,唐代就有200余首落第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