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技巧之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文言语法现象

文言语法现象

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 一样 )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 ( 专一 )
16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
《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
1.形容词作名词 2.形容词作一般动词 3.形容词使动用法 4.形容词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副 词意、动形用容法词、名词;数词24
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
(2) 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
2.名词作状语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
(2)有泉侧出
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 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不能不省察。
8
古今异义: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 今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 有的缩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 即词义转移了。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 “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 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 泛指,指一切江、河。
10
注意其他一些变化
1.古代是两个单音词构成的词组,现代是一个词。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 词:无,不要;论,说。“无论”在现代汉语中 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 词。例: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又如:妻子。 2.两个不相关的单音节词碰巧连在一起,但不是 词组,只是形式与现代汉语相同。

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翻译不易,也算是高考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

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考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容易得多;否则,就会捉襟见肘,甚至难以完成。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

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

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举例简述如下:(1)“换”。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

高考文言文翻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

一、“以今律古”不可取
文化背景的古今差异是文言文翻译的一道藩篱,文言文翻译
忌讳用现代思维看待古代文化,而应力图还原其本真的文化,避
免失真,这对考生的文化修养提出了要求。
[例 1] (谭澄)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 稍安。
[考生翻译]
(《元史·谭澄传》)
[失分评析] “焚尸炉”是一个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词汇, 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纳粹德国的惨无人道,这一现代化的设施在元 代还未出现,况且原文是“修焚室”,何来“炉”之说?
[参考答案] (谭澄)赴任后,掩埋抛弃在外的将士遗骸,修 缮好被烧毁的房屋,赈济饥寒贫穷的百姓,召集逃亡的民众,百 姓才渐渐安定下来。
[例 2]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袁)逢则敛.衽.下
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
[考生翻译]
(《后汉书·赵壹传》)
[失分评析] 上述译文在两个地方以现代眼光解析了原文: 一是将“敛衽”解释为现代的“收紧衣服”,古人“敛衽”是 “将衣襟夹于带间”,以示敬意,也可译为“整理衣襟”;二是 “西方”也不等同于今天所说的“西方”,前文有交代,“赵 壹……汉阳西县人也”,句中所说的“西方”即指“西县”。
[参考答案] 袁逢就将衣襟夹于带间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 手,请他坐在上位,于是问他西县的事,非常高兴。
二、“表达失据”乱语意 高考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直译应尽量尊重原文,“原 声重现”,但并非抛弃变通,否则极易造成表达失据。
情形(一):一味抱定字面意思“硬译”
[例 3] (吴遵路)又广属郡常平仓储畜至二百万,以待.凶岁。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以待凶岁”的“待”字面意思确实是“等 待”,但将“以待凶岁”译成“用来等待灾年”显然是不妥的, 因为“等待灾年”的潜台词是“希望灾年到来”,这样于情于理 都是说不通的。这里的“待”应酌情译为“防备”。

7.3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习题(含答案)

7.3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习题(附答案)1.七下所有虚词汇总之一、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

如:夫君子之行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何陋之有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曲肱而枕之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念天地之悠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但微颔之康肃笑而遣之徐以杓酌油沥之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固颠以上都作以我酌油知之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以上作附:七上课本所有“之”水陆草木之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其反激之力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孔子云:何陋之有?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求闻之若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有闻而传之者曰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夫君子之行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中考文言文阅读技巧

中考文言文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重点考试目标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句读。

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其基本用法,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关键的语句和重要的语段。

3.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4.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考点题型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类型:四类题型:(1)词语理解辨析(2)翻译句子(3)文意分析(4)开放题型解题技巧考点一:实词的用法文言实词包含的面相当广,尤其要重视掌握课文中关键实词的含义,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通假字等。

(一)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二)古今异义是指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一些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三)词类活用指的是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了别的词性。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的活用。

3.动词活用为名词。

4.名词作状语。

(四)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替代的办法写成的别字。

所以复习时一定要掌握本字,所通假的字,还要有正确的释义。

如“属”通“嘱”,嘱托,嘱咐。

(《岳阳楼记》)考点二:虚词的用法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①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②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③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④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文言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义,但能帮助实词组成句子表示各种结构关系或语气,其类别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少,但是用法比实词灵活,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古今变化也比实词大。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考点三:句子(一)断句停顿(二)翻译句子1.特殊句式(1)判断句。

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

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

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文言文翻译须做到“信”、“达”、“雅”。

“信”即准确,不可会错文义;“达”即通顺,不可生涩拗口;“雅”即用语规范,不可滥用俚语土话。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谈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

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气象万千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替换词语。

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

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还有,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求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

三、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主谓倒装)——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您凭借什么应战呢?还自扬州。

(《伤仲永》)(状语后置)——从扬州回家。

四、引引申词义。

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

文言文阅读 实词之一词多义

文言文阅读 实词之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1 一词多义 2 通假字 3 词类活用 4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一个词在 不同的语句中意义不同,而这几个意义往往是有关联的。 举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举起,抬头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发动 译文:现在逃跑是死,发动叛变也是死。 (3)举世无双。全 译文:全世界没有第二个。 (4)举一反三。提出,举出
或:表示以戈卫国。 本义:国家。 成语:多言或中duō yán huò zhōng, 释义为:多言或中指多方面讨论之,有的可能中的。
一词多义
向人认错,道歉 • 长跪而谢。——《战国策》
• 译文:久久跪着,认错请罪。
有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 杜门谢客。 • 译文:关着门拒绝见客。
感谢,酬谢。 •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译文:酬谢很多客人,又给官吏送贵重的礼物。
缘:本义是指古时衣服的边缘。 成语:缘木求鱼,汉语成语,拼音是yuán mù qiú yú,字面 解读为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 目的。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一词多义
有人,有的人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自相矛盾》
• 译文: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
菜汤 •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唐· 王建《新嫁娘》
• 译文:新娘进门的第三天就下厨 房,洗了手便开始烧菜做汤。
成语: 金城汤池:如钢铁铸造的城墙,像沸水流淌的护城河。比喻城池坚固, 难于攻破。 固若金汤:形容防守非常坚固。金: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 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一词多义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和口决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和口决

文言文阅读难?其实只要找对方法,晦涩难啃的文言文一样可以顺利被拿下。

老师们精心整理了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和口诀,还不快快拿去!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这里说的是注重平时练习所得,并非考场)。

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考场做题的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

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

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