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引号的用法及举例
双引号的用法六种用法例子

双引号的用法六种用法例子双引号的用法:六种用法例子在汉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使用双引号(“ ”)的情况。
双引号是一种标点符号,它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用法。
本文将介绍双引号的六种用法,并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其使用方式。
一、引述他人的实际发言或观点在写作和翻译中,我们经常需要引述他人的实际发言或观点。
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双引号来把原话括起来以示区别。
例如,在翻译英文时,如果想要表达某个人说过“Hello, how are you?”这样一句话,可以写成:“你好,你好吗?”。
这样,读者立即能够明白这是原话而非作者自己的陈述。
二、特指词语或成语有些词语或成语在特定上下文中需要被特指出来,以区分其他意义相近但却不相同的词汇。
此时也可使用双引号。
举个例子,“苦尽甘来”在《红楼梦》中是一个重要主题之一,并具有特定涵义。
如果我们想讨论这个主题并强调其文学价值,则可以写成《红楼梦》中的“苦尽甘来”。
三、表示非正式用语或引发思考双引号还可以用于表示一些非正式用语或俚语,并提醒读者注意。
这种使用方式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帮助刻画角色和增加情感共鸣。
例如,在一本小说中,作者可能会使用双引号来表示主人公内心的声音:“我真是傻了,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这样做不仅能准确表达主人公的思想,还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四、引用诗歌、歌曲和书籍标题双引号也可用于引述诗歌、歌曲或书籍标题等内容。
在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中,经常需要援引其他文献中的标题来支持分析和观点。
例如,想要讨论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时,可以直接将书名用双引号标注:“野性的呼唤”。
这样一来,读者能够迅速辨别出所指之物。
五、命名特定事物或对象在特定场合下,为了明确指代某个特定事物或对象时,我们也可以使用双引号。
例如,一个科学实验需要对某种化合物进行描述和讨论,但为了避免歧义,我们希望确保读者明确知道所指的是什么。
这时候在文中出现类似“化合物A”的表述即可起到这样的作用。
双引号用法

二、引号用法例谈(一)、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这是引号最基本的用法,即在行文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包括格言、诗词、歌词等。
例如:1、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卢沟桥烽火》)2、两个妹妹跟她一样被激怒了,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
(《小草和大树》)3、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
(《谈礼貌》)4、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只拣儿童多处行》)5、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赶海》)在上面五个例子中,第1、2句都是引用他人说的话;第3、4句分别是引用格言、诗词,第5句则是引用的歌词。
引号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包括格言、诗词、歌词,但不会引用单个的词语。
不过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象声词和音译外来词加引号,也是表示直接引用。
例如:1、“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
(《郑成功》)2、“嗒嗒嗒……”密集的机关******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卢沟桥烽火》)3、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天游峰的扫路人》)4、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
(《克隆之谜》)(二)、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突出论述的对象,也需要加上引号。
例如:1、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
(《学会合作》)2、“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早》)3、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早》)4、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
(《海洋——21世纪的希望》)5、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海伦·凯勒》)在这些句子中,“合作”、“三味”、“早”、“能源危机”、“泥土”、“种子”都是这些句子所着重论述的对象。
双引号的用法及例子

双引号是书写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其主要用法包括引述、表示特殊含义、标注成语、强调等。
以下是双引号的一些用法和例子:
1. 引述: 双引号常用于引述别人的言论或文字,将被引述的内容括在双引号之内。
例子:小明说:“我今天有一个很有趣的梦。
”
2. 特殊含义: 双引号可以表示某个词语的特殊含义,或者表示某个词语的用法不同寻常。
例子:“爱情”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
3. 标注成语: 双引号用于标注成语或短语,使其脱离上下文独立存在。
例子:他在工作中一直秉持着“勤俭节约”的原则。
4. 强调: 双引号还可以用于强调某个词语,表示其在这个语境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或意义。
例子:这个产品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
5. 书名、文章标题等: 双引号用于标记书名、文章标题等,使其在文中独立出来。
例子:他正在阅读一本名为“时间简史”的书。
6. 描绘虚构或别名: 双引号可用于描绘虚构的名字、别名或外号。
例子:她自称是“夜幕女王”。
7. 表达讽刺或怀疑: 双引号有时也用于表达讽刺或怀疑的语气。
例子:这个“天才”居然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
请注意,不同语言和不同国家可能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因此在具体应用中,建议根据具体的语言规范和写作风格进行使用。
双引号的使用方法

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4: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5: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双引号的作用
说说下列双引号的用法.1、直接引用2、特殊含义3、强调意思 4特定称谓5反语或讽刺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直接引用
2黄河近2000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特殊含义
一般地说,起引号跟引回号要成对用,但也有例外,即一段接一段地直接引用时,中间段落只在段首用起引号,该段段尾却不用引回号。例如某人说了五段话,则第一、二、三、四、五段的段首都要用起引号,第一、二、三、四段段尾却不用回引号,回引号只用在第五段末。另外,引号里面又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
7)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
引号除了引用外,还具有强调的作用,例如:
8)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10、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着重论述)
11、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直接引用)
12、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特殊含义)
13、好心对待你,你却要杀我!老话确实讲得不错,真是“恩将仇报”。(直接引用)
引号的主要作用有: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否定和讽刺
引号种类
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分别标志为“”和‘’。
小学生分双引的用法及举例说明

小学生分双引的用法及举例说明双引号是一种标点符号,用于引用或标示引用的内容。
在中文和英文中都有使用双引号的习惯,但使用方式及规则略有差别。
在中文中,双引号一般用于引用直接的话语,比如引用对话、引用他人的发言等。
双引号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引用对话:双引号用于引用对话中的具体内容。
例如:小明问道:“你几岁了?”小红回答:“我今年八岁。
”2.引用他人的发言:双引号用于引用他人的具体发言。
例如:他说:“我喜欢吃巧克力。
”她说:“我不喜欢唱歌。
”3.引用诗词、歌曲或书名:双引号用于引用诗词、歌曲或书名。
例如:《诗经》中有一首名为“关雎”的诗。
他唱了一首《夜曲》。
在英文中,双引号一般用于引用间接的话语,比如引用他人的文字、引用报刊杂志的文章等。
双引号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引用他人的文字:双引号用于引用他人的具体文字。
例如:She said, "I love you."He wrote in his diary, "Today was a great day."2.引用报刊杂志的文章:双引号用于引用报刊杂志的具体文章。
例如:According to The New York Times, "The stock market is booming."The magazine article states, "Exercise is good for your health."需要注意的是,在英文中,双引号内部若有引用的内容,即使是引用一段长文本,也一般不换行,而是保持在同一行内。
而在中文中,由于双引号是全角字符,所以通常会有换行的情况。
另外,无论英文还是中文中,单引号一般被用来引用较短的内部引用或特定用途的引用。
例如,在中文中,一般用单引号标示内部引用,如:小明问道:“你几岁了?‘好久不见’。
”小红回答:“我今年八岁。
”在英文中,一般用单引号标示特定用途的引用,如:He said, "The answer is 'no'."需要注意的是,中文中双引号使用的范围比较广泛,而英文中一般使用双引号来引用他人的文字,而不常用于引用对话。
双引号的用法六种用法及区别

双引号的用法六种用法及区别1、表示直接引用的话①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
”(明确:这是在行文中的直接引用。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所引用的内容结束后,句号应该在双引号的里面)②“满遭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明确:这也是直接引用的一种,不过,“‘满遭损,谦受益’”与“这句格言”成为了同位复指,共同做了“流传”的主语,所以,双引号里的内容结束后,不需要加上其他标点)③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
(明确:这是一个陈述句,作者只引用《高山青》里的一句歌词作为行文的内容,所以,在所引用的话的引号外面加上逗号,与其他话语组成一个完整的陈述内容)④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明确:这一句与前面所讲的例②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所引用的内容的位置,前者为“主”,后者为“宾”)2、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例如,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方法怎样灵活多变,无不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的。
(明确:这个语段涉及到的引用属于总分关系。
“总”——“形散而神不散”;“分”——“形散”和“神不散”。
所以,这里引号的作用表示着重要论述的对象)3、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在行文时,有的词语加上引号就不再表示它原来的意思,而是具有了新的含义。
)例如:1.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海伦·凯勒》)说明:在这里,并不是说手指真的会说话了,而是指海伦学会了摸读盲文和用盲文与他人交流。
2.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詹天佑》)说明:这里的”人“字加引号实际上表示的是摩形格的比喻手法,即形象化地将铁路的形状比喻成为像个”人“字。
双引号用法

双引号用法双引号的用法及例句:1、直接引用(引用他人的话)。
例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记住了。
2、特殊含义(原词有了新的含义)。
例句: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3、特定称谓(别称、昵称)。
例句:荷兰有“风车之国”的美誉。
4、强调突出(着重论述对象,加强)。
例句: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
5、讽刺、否定(反语)。
例句:你这个白说成黑的人可真“了不起”!双引号简介:双引号中文中用“”号表示,以前一般用「」、『』,但中国大陆地区后来使用了类似于西文的引号“”、‘’,竖排使用﹁﹂、﹃﹄。
而中国香港、台湾繁体中文地区仍然使用『』表示双引号,但优先使用单引号「」。
双引号也可以在单引号里使用。
作用:1、表示引语。
2、表示特定称谓。
3、表示特殊含义(也表示否定和讽刺)。
4、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5、用于话语之中。
注意事项: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
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
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
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使用引用时,引文末尾标点的位置要注意。
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点号放在引号里边。
如果引用的内容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引文没有独立性,引用部分末尾不用点号(问号、叹号可保留),整个句子该停顿处则停顿,该用何点号则用何点号。
引号是一种很重要的标点符号,它包括起引号或称正引号或左引号(用“表示)和引回号或称反引号或右引号(用”表示)两部分,使用时一定是成对出现的,引语即使是未说完整以省略号结束,在省略号后引回。
起引号“不用于行尾,引回号”不用于行首。
用作文纸书写时,若引语的最后一字占了行的最后一格,则引回号标在格线外;若引语开始于行的最后一格,可从下一行首开始起引。
双引号在句子中的用法

双引号在句子中的用法
1. 嘿,咱说双引号在句子里用处可多啦,就像那次我跟朋友说“明天咱去爬山”,这“爬山”可不就被双引号特别强调了。
2. 记不记得有回我说“我特别喜欢吃那个蛋糕”,这里用双引号把“蛋糕”突出一下,就是告诉别人我说的是特定的那个蛋糕哟。
3. 有一次别人问我“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这双引号真是把这个问题给单独拎出来了呢。
4. 比如说我讲“他可是个捣蛋鬼”,这里用双引号把“捣蛋鬼”圈起来,大家一下就知道说的是谁啦。
5. 我跟我妈说“我想要那件衣服”,双引号把“那件衣服”一括,我妈马上就知道我要的是哪件了呢。
6. 那次人家问我“你觉得这本书怎么样”,这双引号就让“这本书”在句子里特别显眼,一下就抓住重点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引号用法:
A直接引用 B特殊含义 C强调意思 D特定称谓 E反语或讽刺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直接引用)
2.黄河近2000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特殊含义)
3.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
(特殊含义)
4.鬼子来"扫荡"了。
(特殊含义)
5.爸爸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特殊含义)
6.我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
(直接引用)
7.荷兰有"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的美誉。
(特定称谓)
8.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
(强调意思)
9.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特定称谓)
10.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强调意思)
11.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特定含义)
12.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特殊含义)
13.巨兽和小鸟从表面看来,它们之间是"水火不相容"。
(直接引用)
14.百舌鸟和金黄鼠是一对"好朋友"。
(强调意思)
15.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特定称谓)
16.那"鸟有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特定称谓)
17.巨人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强调意思)
18.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直接引用)
19.人们用"杏林春满"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
(直接引用)
20.让我们记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名言吧!(直接引用)
21.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强调意思)
22.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
(特殊含义)
23.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强调意思)
24.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
(强调意思)
25.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出“糖风”来。
(特殊含义)
26. 掩着耳朵去偷铃,这个法子太“巧妙”了。
(反语或讽刺)
直接引用
1. “你真专心哪!”我忍不住轻声对他说。
2.我把那个女孩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
5.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
6.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8.他们之间“水火不相容”。
具有特殊含义
1.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出“糖风”来,那是在糖葫芦尖上薄薄的一片糖。
2.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
3.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4.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表示突出强调
1.国内外的团体和个人都可以捐款,来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
2.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刚上任,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
3.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4.青蛙的眼睛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人们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5.第二天一早鬼子又来“扫荡”了。
6.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7.“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表示特定的称谓
1.父亲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
2.“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传送情报的?
3.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表示反语或讽刺
1.你可真是“高手”,连这么简单的实验也会失败,服了你了。
2.这种玻璃质量如此低劣,也叫“新型玻璃”?
3.赵小六一见到鬼子兵,马上满脸堆笑,一副“奴婢”相。
4.高财主这个“大善人”在背后不知祸害了多少村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