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利针疗法(终审稿)

合集下载

圆利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0例

圆利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0例

圆利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0例摘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难治病。

通过采用圆利针松解膝周软组织病灶及其引起膝关节痛的其它软组织病灶,并配合悬吊牵引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0例,临床治愈率达45%,总有效率达100%,且治疗方法简单、有效、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圆利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非手术治疗该病的方法很多,但效果不佳,治愈率低且易复发。

圆利针是九针中的一种,笔者在学习软组织外科学的基础上用圆利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针刺后配合膝关节牵引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40例,均是2004-2006年3年间我科门诊和住院病人,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均在40~70岁;病程最短者1年半,最长者20年;40例患者中双膝患者15例(30个膝关节),单膝患者25例(25个膝关节),共计55个膝关节。

2 诊断标准全部观察病例,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制订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二版)执行。

(1)常见于年龄较大和关节部有创伤史,或有静力失调、骨营养改变及有体态、职业等因素存在。

(2)发病缓慢,无全身症状,多为个别关节炎受累,特别是负重活动多的关节容易受累,如髋、膝关节和腰椎、颈椎多见。

(3)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有摩擦响声,有关节腔积液和畸形。

(4)X线摄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关节端松质骨囊性变等改变,关节内有游离体。

3 治疗方法采用苏州环球牌针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州针灸用品厂)生产的标准号为GB2024-94,规格为0.8×50cm的圆利针,在膝关节周围病灶组织及其它引起膝关节病的软组织病灶采用圆利针密集多向针刺,不留针,针刺结束后休息片刻,再行固定双踝关节悬吊牵引,以腰骶部离开床面为度,牵引10~15min即可,每两周治疗1次,共治疗5次。

圆利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

圆利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

圆利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黄艾;孙婧【摘要】目的观察圆利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

方法将6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

治疗组患者接受圆利针针刺腰肌拮抗肌群(竖脊肌和腰大肌)疗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针刺疗法,穴位选取肾俞、大肠俞、委中等。

6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量表评定腰椎功能,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两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因素内(时点)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572.19,P〈0.01),治疗前、第1个疗程结束时、第2个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JOA评分均较前一时点显著升高(P 〈0.05);因素间(组别)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2.317,P=0.133)。

第1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37);第2个疗程结束时,两组临床疗效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9)。

结论圆利针疗法的短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长期疗效与常规针刺相当。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4)002【总页数】4页(P53-56)【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疗法;圆利针;肌收缩;肌张力;JOA评分【作者】黄艾;孙婧【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1]。

中国80%的成年人均有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腰腿痛,其中20%左右被诊断为LDH[2]。

临床发现,绝大部分LDH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腰部肌肉特别是腰大肌和竖脊肌对维持腰椎力学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笔者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圆利针疗法针刺腰肌拮抗肌群(腰大肌和竖脊肌)的肌腹治疗LDH患者,并与常规针刺组对比,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超微针刀疗法圆利针疗法反馈汇总

超微针刀疗法圆利针疗法反馈汇总

超微针刀疗法圆利针疗法反馈汇总超微针刀疗法特点1、刀口只有0.4mm,每个切割点最多切割3刀。

2、进针深度为1.0 cm左右。

3、不用激素、不用麻药。

4、以切割深浅筋膜为主。

5、疗效立竿见影。

6、刀法以切断为主,固有的筋膜韧带不能切这样看来,超微针刀没有刺到骨膜。

圆利针斜刺是有好效果,我用0.35的毫针代替,效果不错你应该看见他的长处,他的针刀可以不用麻药,可以什么都不用,我们这里都是这样做的,纯针刀,不过其实也就是韧针罢了,圆针是0.5的,是在厂家定的,针感是普通针的效果的百倍,大家应该明白了吧,你去康复医院胡哪他是不会教的,还有个有材料,愿意教的你不去,怪谁。

多看看筋膜,多看看韧针,就够了,一辈子也许就够了。

东西是自己学的,你要是肯学,看够多的书了,就不用花钱学东西了,去看看就够了,还用问他吗?还是老老实实打好基础吧!在他哪学过,知道他扎针就是扎针,没手法吧!呵呵。

先学好书,学透书,以后就不用教学费了。

解剖书天天看就够了;我学针刀和园利针就是买书自学,跟本不用花钱去学,确实比传统毫针制效果好,针刀用的不太多,怕有风险,现在的病人很难对付,一有点事就要找我们的麻烦就像王治平老师的拨针一样,原理知道了,叫什么针都无所谓啦颜质灿的密刺法、卢鼎厚老师的斜刺法、圆满利针、还有点筋术。

其实都是一回事。

就是典型的阿是穴刺法而己。

摸着筋节刺开就可以了。

我在广安门医院进修看过长圆针操作,其实很简单,小针刀是剥离,长圆针向上斜挑作为过来人有必要提醒大家:针太细太短.扎的太浅可以当时见效,没有远期疗效。

因为慢性疼痛的原发病灶在骨膜 ..仔细研究了他的讲义,另外跟学习过的朋友交流,他是把超微针刀和圆利针结合在一起,超微针刀扎的比较浅,圆利针扎的比较深。

用超微针刀取得速效而用圆利针巩固疗效,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

胡氏圆利针疗法是卢鼎厚斜刺的翻版看你是想取得近期还是远期疗效。

若要近期效果,你就刺透筋膜减张减压。

若要远期疗效,你就扎到骨面,什么针具无所谓。

圆利针疗法

圆利针疗法

圆利针疗法一:概要:1、圆利针疗法的发明;1痛点斜刺法——卢鼎厚教授国家运动队的运动学教授;疗法特点:痛点斜刺后,疼痛立即消失;疗法缺点:多数疼痛点针刺后没有减轻;机理:粗针对软组织进行有效的挤压,使肌细胞内部结构迅速地排列组合;2反阿是穴疗法——张文兵老师;疗法特点:不在痛点斜刺,在痛点的两端针刺,比如说疼痛在肌肉的中点,反阿是穴在肌肉的两侧;疗法缺点:反阿是穴不好找;2、古代九针中的圆利针针形的启发;古代圆利针形类似一支毛笔,前端尖中间膨大、尾部小,长1.6寸;总结:1、通过以上12点我们知道肌肉软组织在起点、中点、止点上针刺均有效;2、古代圆利针针形,其实就是对肌肉软组织进行挤压挤压被卢教授证明是非常有效的;3、古代圆利针针刺出针后,针刺部位可以留下一个空洞,空洞可以释放软组织内部压力;二:圆利针疗法的主要思路:1、卢教授痛点斜刺法中只有50%的有效率,为什么这是因为有多数的痛点并不是原发部位,它是一种牵涉痛;2、张文兵的思路很好,但治疗点不好找;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要求寻找更好、更快的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法;我们根据患者的运动解剖方向或动作找出参与其中的肌肉,根据肌肉的解剖、肌力的大小、肌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特点以及肌肉的功能来判定易损的肌肉;比如:上肢外展的动作,参与的肌肉为冈上肌与三角肌中部的肌纤维,三角肌肌块肥厚、肌力大;冈上肌肌块小、肌力弱;那么冈上肌则是我们要求治疗的肌肉;其疗法结合了解剖医学和运动医学的相关知识,解剖医学只能知道肌肉的结构,运动医学才能知道肌肉的功能,因此,软组织损伤我们结合疼痛部位、肌肉的功能;神经的走向来诊断和治疗软组织损伤;3、软组织损伤的诊断:1神经、肌肉解剖定位诊断;2功能障碍动作的参与肌肉来诊断;3CT、X光、磁共振等临床检查诊断;三:软组织损伤机理: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方法;1、小针刀对软组织损伤症的思路——软组织粘连;小针刀的方法——针刀松解;2、宣蛰人对软组织损伤的思路——无菌性炎症;宣老的方法——银质针,加温促使血液循环,带走炎症;3、圆利针对软组织损伤的思路——组织内压增高;圆利针的疗法——减压;比如扇形针刺,形成多个减压通道;四:对骨质增生的理解:临床上常见的骨质增生我们只能说是类骨质增生,骨质增生其实是人体基因缺陷的一种骨质异常增生的一种很少见的疾病,而我们临床常见的只能说是类似于骨质增生的一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机理:软组织损伤后力量减弱,机体为了增加该组织的力量,调集身体的钙,堆积在受伤的软组织上,通过增加受伤组织的硬度,从而达到增加其力量的目的,久之钙质堆积逐渐增多,造成了硬化到骨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骨质增生;五: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1、疼痛2、功能障碍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六:软组织损伤的三大临床特点:1、压痛:是诊断和判断疗效的法宝;2、结节:a、团块状结节:如脂肪瘤;b、颗粒状结节:如扳机指;c、圆锥状结节:如肱骨外上髁尖处的山脊样结节;d、条索状结节:如肌肉的起止点处结节;e、不规则结节:如股骨大转子结节;f、瓦片状结节:如臀部及股四头肌损伤;1:结节的好发部位:1、骨性突出点:如股骨大转;2、肌肉的起止点部位;3、高应力腱性组织点:如项韧带;4、肌肉与肌肉之间的交会部位;5、骨的游离端:如腰三横突;6、神经出口点:如臀上皮神经出口点;7、关节连接处:如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在膝关节内侧的结节点;8、肌肉力学的受力点或聚力点;2:正常结节与异常结节的区别:方法:对比法:1、比压痛左右对比,压痛大的为异常结节,压痛轻的为正常结节;、比软硬程度左右、上下对比,比正常结节软的或硬的均为异常结节,反之则为正常结节;3、比结节的大小,在解剖没有特异的情况下比相邻上下结节的大小,异常的是病变的结节;3、受伤的软组织主动收缩、抗阻收缩、被动牵拉产生疼痛;一:圆利针疗法的相关问题:1、治疗点:肌肉的起点、中点、止点;2、没有过多的手法,只要求将针刺入结节点即可;3、针刺方向:1尽量使针与治疗的结节保持最大化的接触;2扇形针刺形成多个减压通道;4、不留针:1针刺入结节后将针退至皮下,左手拇指感受指下结节有无松懈或变小,达到目的后出针;反之则再换角度进行针刺,直到达到治疗目的;留针时我没办法判断疗效,即不能感受被治疗的结节有无松懈或缩小;2突出圆利针疗法的特点;5、左右手相配合:左手拇指为诊断手指,右手为进针手,先用左手拇指分离分离神经、血管,固定结节;右手持针刺入结节,当落空感或阻力消失即停止进针,表示针尖以穿过结节,当手法没有其他花样手法时,体会阻力消失感是十分容易的,针体相对粗大,阻力感明显,体会起来容易;二:超微针刀疗法:特点:a:刀口只有0.4mm,每个切割点最多切割3刀;b:进针深度为1.0cm左右;c:不用激素、不用麻药;d:以切割深浅筋膜为主;e:疗法立竿见影;f:刀法以切断为主,固有的筋膜韧带不能切割;筋膜:1、作用:a:支持软组织,固定软组织;b:限制作用,通过提供牢固的界限,增加肌肉的强度;c:引导和塑型作用;d:包容和分离作用:包容并引导体液,有利于防止感染的扩散;e:为分支的系统提供内部结构;f:是结缔组织再生;2、组成:深筋膜、浅筋膜、肌腱膜、肌包膜;软组织损伤的四大理论:1、杠杆理论:1由重力、动力、支点和杠杆组成;2重力和动力的方向是一致的;作用:将深层的病力学上的如痉挛、力学平衡失调提到浅层治疗;借助骨性结构,将骨性组织看成是一个异性杠杆;2、弓弦理论:利用人体的四大生理弯曲将骨性组织看成弓的部分,而将组织看成弦的部分;其应力集中点分别在弓弦的交接部位和弦的中央部位;当贡献弧增大时表示弓已张开,则弦处于紧张状态,应力集中点在弦上;如项韧带钙化,多见于颈椎生理曲度增大的患者;当弓弦弧变小时表示弓没有拉开,其受力点在弓弦交接处,以颈椎为例则见于生理曲度变直或生理曲度反张,此时弓弦交接点即应力集中点位于C1横突和C7横突,颈椎弓弦弧的长度为17±5mm,超过22mm为生理曲度增大,小于5mm为生理曲度变直;3、拉杆理论:当一根竖着的电线杆子,四周有四个固定的铁丝,当用力踏其中的一条固定铁丝时,则其他三根铁丝也与被踏的铁丝一样处于紧绷状态;如果将人体骨性组织看成是电线杆,四周的肌肉看成是固定电线杆的四根铁丝,当一块肌肉损伤痉挛时,则其他三个方向的肌肉也会出现痉挛状态,如果受伤处的软组织伤害感受器阈值太高,其他部位伤害感受器阈值低的情况下,则疼痛就不是原发部位了;4、链条理论:病损处的疼痛由A传到B再传至C直到D点部位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各论:头痛、头昏神经性头痛:1、枕大小神经头痛:最容易形成卡压的部位位于下项线中点旁开2.5厘米;并发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有:视力疲劳、前额疲劳、眼球发胀,甚至突出;2、三叉神经痛:疼痛不过中线,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2分钟,呈间接性发作,有一个触发点也叫扳机点;其治疗点在C1横突尖上;3、眶上神经痛:其治疗点在内测眉头部位,可扪及一个比芝麻粒还小的筋节,将其松解;血管性头痛:1、头皮下静脉丛炎:头皮虚肿、头皮增厚,多有头皮外伤史;其治疗点在下项线寻找筋结点,用刀或针均可;也可以用火针散在点刺注意针眼出血,因为头皮血管丰富;2、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不足,治疗用太阳穴、列缺穴、合谷穴、足三里、阳陵泉、中封、足临泣、疗效肯定;3、椎动脉供血不足:常见的原因为上位颈椎C1、2、3形成卡压,下位颈椎卡压相对较少,主要是:1由于上下两椎体错位,使连接的椎A发生扭曲,导致供血障碍;2变形变小的椎间孔因无菌性炎症的刺激,导致椎A 痉挛,发生供血障碍;3穿行于椎A上方的肌肉软组织因劳损而出现痉挛,压迫了椎A引起供血障碍,如头后大小直肌损伤;常见的治疗点:1、C2棘突旁结节点;2、下项线的筋结点;3、相应椎间孔变小的棘突点;4:、C1横突尖点;颈椎病:复习解剖:1、C1横突是颈椎横突中最长的2、C2横突是颈椎横突中最大的3、C7棘突是颈椎棘突中最高的凡是最为突出的解剖部位,也是肌肉的应力集中点,是最易劳损的部位;C1横突综合征:1、头昏、头痛2、耳鸣、耳聋3、下颌关节紊乱4、眼干,眼涩,眼球突出5、三叉神经痛6、太阳穴痛7、面痛面麻8、面肌痉挛,面瘫9、牙痛治疗用针或刀在横突尖松解颈生理曲度改变:1、生理曲度变直,其治疗点在C1、C7横突尖治疗2、生理曲度变大,其治疗点在中部颈椎棘突旁、C6-7棘突旁是颈椎病必做的两个治疗点;其原因:C7椎体位于颈椎与胸椎交点的枢纽部位,活动范围最大,最易劳损;4、在后背酸痛,双肩胛带酸困时及上肢有麻木时,C7横突是其治疗点,其原因:C7横突筋膜一旦劳损会牵连很多肌肉筋膜,因其上方有肩胛提肌、斜方肌、竖脊肌、冈上肌、头夹肌、颈夹肌、大棱形肌穿过,劳损时会出现上述肌肉劳损的相应症状;5、肩胛提肌:主要功能是使肩胛肉内收,当肩胛提肌劳损时,会影响整个肩胛骨上附着的肌肉如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的功能,产生相应症状,其治疗点多采用其止点肩胛骨的内上角;颈椎神经定位诊断:1、环枢椎椎间隙变小:头昏、头痛2、C2-3椎间孔变小:头晕、咽部不适、后背酸胀3、C3-4椎间孔变小:颈痛,肩胛带酸胀,肩关节活动障碍4、C4-5椎间孔变小:颈痛、肩胛带酸胀、上臂在肘关节下方10厘米以上部位酸痛;5、C5-6椎间孔变小:颈、肩、上肢酸痛伴拇指、食指、中指发麻6、C6-7椎间孔变小:颈、肩、上肢酸痛,伴尺侧三个指头皮麻治疗只在相应棘突旁用超微针刀或圆利针治疗即可正中神经卡压的症状:1、中间三个指头发麻2、或四个指头发麻或5个指头发麻C5-6,C6-7;同时卡压也可引起5指发麻,临床少见其原因:1、旋前圆肌综合征:起于肱骨头、尺骨头、止于横骨中上1/3与中下2/3交点处;腕管综合症;二病的区别:1、旋前圆肌综合征的病例:拇指的第一指关节不能快速地运动,而腕管综合征则无此现象;用手触摸肌腹,有无压痛结节等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3、看肌肉的动作,旋前圆肌损伤,前臂旋前时疼痛;治疗:针法:做肌肉的起止点、中点;刀法:旋前圆肌只做止点,腕管综合征只做起点或止点,不做中点;肩周炎:1、好发于50岁左右,又叫“漏肩风”2、外伤原因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3、在其他年龄段,多数为颈肩综合症4、少数为肺尖部肿瘤引起5、长期卧床肩关节废用而发作,多见老年人肩关节的三个运动轴:1、前屈、后伸2、内收、外展3、旋前、旋后内旋、外旋患者需要解决的三个运动障碍:1、上举2、搭肩3、后伸摸背1上举动作:主动肌:三角肌、冈上肌,根据软组织损伤症的原则选用冈上肌为治疗肌即劳损肌拮抗肌:肩胛提肌因肩胛骨外展的角度与肩关节外展的角度比是1:3,也就是说肩关节外展90度,则肩胛骨外旋30度,其中肩胛骨内上角必然下沉牵拉肩胛提肌总结:上举动作不能完成我们只治疗冈上肌、肩胛提肌,治疗部位为肱骨大结节、肩胛骨内上角;2搭肩动作:主动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这两块肌肉共用一个起点,即喙突点;拮抗肌:冈下肌、小圆肌总结:搭肩动作:主要治疗肌肉:肱二头肌、喙肱肌、冈下肌、小圆肌,根据解剖主要治疗点为喙突、肱骨大结节点;3后伸摸背动作:主动肌:肱二头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拮抗肌:肱三头肌、喙肱肌总结:后伸摸背动作,治疗肌肉为主动肌及拮抗肌的参与肌肉,根据解剖其治疗点为盂下结节、肱骨大结节点、肱骨小结节点、喙突点肩周炎共有5个治疗点:1、肩胛骨内上角点:肩胛提肌2、大结节点: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3、小结节点:大圆肌4、喙突点: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5、盂下结节点:肱三头肌长头肱骨外上髁处疼痛:都有提重物疼痛的共性分析动作:1:端重物疼痛,按肱二头肌损伤治疗2:扫地疼痛,按肱三头肌损伤治疗3:倒开水,拧毛巾疼痛,按桡侧腕伸肌损伤治疗分析疼痛部位:1:肱二头肌损伤疼痛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的前下方2:肱三头肌损伤疼痛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的后下方3:桡侧腕伸肌损伤疼痛的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尖上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不治,先天性心脏病无效,其余心脏病均可用此方法超微针刀治疗点:1、T5-6棘突旁左侧2、C7横突尖上方筋结点,左侧3、锁骨下窝,前斜角肌的附着点,左侧4、剑突结节点乳腺增生:超微针刀治疗点:1、T3、4同侧棘突旁2、膻中穴附近筋结点腰部疾病:的运动轴:1:前屈:损伤的部位,腰骶三角区;前屈等同于坐位,可引起类似于L5,S1节段椎间盘症状2:后伸:损伤的部位:腰肋三角区左右旋转:损伤的部位:腰大肌,腹外斜肌;左右旋转等同于翻身动作左右侧弯:腰三横突损伤总结:1、腰骶三角区刀法针法相同,在区域内找结节点治疗;2、腰肋三角区刀法只在L1-2棘突旁松解,圆利针法将针尖向下平刺,针尖刺结节点即可;3、腰大肌刀法只在L1-2、L5-S1棘突旁松解,圆利针针法在L4横突尖下方进针,达到阻力干感后,再向下进针2cm即可,目的是避开肾下极;4、腹外斜肌一般用圆利针在肌腹上穿过即可;5、腰三横突综合症一般用刀法在L3棘突旁同侧松解即可;腰大肌损伤: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肌肉临床症状:1:翻身疼痛;2: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会引起腰腿痛;3:在急性损伤时腰部没有具体的压痛点;4:有深在的叩击痛;5:臀部歪向一侧;6:小腿的外侧麻痛;7:膝关节内侧痛;8:早晨不能久睡;9:生理曲度变直,人为垫高腰部形成生理曲度疼痛可暂时缓解;10:可引起结肠炎表现,阳痿、早泄表现;11:腹股沟疼痛;腰椎神经解剖:类椎间盘突出症1:L2-3突出:腹股沟疼痛,膝腱反射+;2:L3-4突出:大腿前侧疼痛、腰痛、膝腱反射+;3:L4-5突出:腰痛、大腿后侧痛、小腿后侧痛、小腿外侧疼痛、拇指背伸试验+;4:L5-S1突出:腰痛、大腿、小腿后侧疼痛、跟腱反射+;5:腰骶三角区劳损会引起L4-5 L5-S1 节段神经后支卡压,产生类似L4-5 L5-S1 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状;类似L4-5,L5-S1椎间盘卡压症状的病症:1:腰大肌损伤;2:梨状肌损伤;3:骶结节韧带损伤;4:腰骶三角区劳损;股骨头坏死:1:腰大肌;2:阔筋膜张肌;3:股内收肌;4:腰骶三角;5:股直肌;6:梨状肌;腹股沟疼痛的病症:1:髂腰肌损伤,包括腰大肌和髂肌;2:腹外斜肌损伤:腹外斜肌前侧肌纤维形成腹股沟韧带;3:股内收肌损伤;4:L1-2神经卡压;下肢肿胀病因:1:肾性下肢肿;2:脉管炎;3:血栓;4:腹股沟筋膜卡压;梨状肌损伤:症状:1、坐骨神经卡压症状神经压迫:下肢发麻2、间接性跛行血管压迫:间接性跛行诊断间接性跛行先要患者行走,以右腿为例:向前走症状明显加重时,除治疗梨状肌还要治疗腰大肌;向后走症状加重时,除治疗梨状肌还要治疗股二头肌;向右侧走症状加重时,除治疗梨状肌还要治疗阔筋膜张肌;向左侧走症状加重时,除治疗梨状肌还要治疗股内收肌;梨状肌损伤的检查:目前教科书上的检查动作设计的不是太科学;我的检查动作: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膝屈髋90度,将髂前上棘、股骨大转子作一连线,为三角形的一个底边,在臀部画一个等边三角形,其顶点部位即为梨状肌的投影,再按软组织损伤特点看其是否有结节压痛,如果有即梨状肌损伤;膝关节损伤:膝前痛:1、骨性关节炎;2、髌骨软化症;3、髌骨外上方滑囊炎或内上方滑囊炎;4、髌下脂肪垫劳损;5、股四头肌损伤;膝后痛:1、腘绳肌损伤止点损伤;2、腓肠肌起点损伤;3、髌骨外上方滑囊炎;4、髌下脂肪垫劳损;5、腘窝囊肿;膝内侧痛:1、髂胫束损伤;2、内侧副韧带损伤;3、股内收肌劳损;失眠机理:阳不入阴阳:生发阴收藏阳不入阴:1:阳气不足:补阳,老十针;2:阳明不收合:以调胃为主;3:太阴不开:以治肺为主;入阴回阳:厥阴肝经的问题,以及少阴肾精的问题;便秘:1、气虚便秘:大便不干,解大便时无力排出;治法:以补气为主上脘、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内关;2、热秘:大便干燥,呈颗粒状,以降火为主;治法:大肠俞、承山;3、寒秘:大便先干后稀,形寒肢冷;治法:扶阳为主大椎、天枢、足三里;4、腰大肌劳损;5、L3横突综合症;6、缝匠肌损伤膝外侧痛:1、髂胫束损伤;2、外侧副韧带损伤;3、股内收肌损伤;动作分析:上楼疼痛:股四头肌损伤;下楼疼痛:1、下楼膝前痛为髌下脂肪垫劳损;2、下楼膝后痛为腘绳肌损伤、髌下脂肪垫劳损;治疗:根据解剖,我们认识到髌骨为膝关节的一块活动籽骨,功能是协调膝关节运动的,如果髌骨的活动范围受限;治疗上只需将髌骨四周的卡压筋膜松解,则膝关节活动就正常;1、上楼痛松解:10点、11点、1点、2点位的筋膜;2、下楼痛松解:4点、5点、7点、8点位的筋膜;3、内侧痛松解:2点、3点、4点位的筋膜;4、外侧痛松解:8点、9点、10点位的筋膜;5、对严重增生的膝关节,在髌骨的中央也可找到2-3条横行的筋膜进行切断松解,然后根据以上所讲的软组织损伤理论治疗相关的肌肉组织;对髌骨外上方滑囊炎的治疗:水曲穴即足临泣穴,同侧膝痛穴相当于手五里穴,对侧五虎擒羊穴包括内外膝眼、血海、梁丘、鹤顶穴;毫针方法:先扎水曲穴、膝痛穴后叫患者缓慢的屈伸膝关节,18次左右,后扎五虎擒羊穴,留针30分钟;足跟痛:1、跟骨骨刺:起步痛,行走后缓解,劳累后疼痛加重;2、跟骨脂肪垫劳损:起步不痛,越走越痛;3、跟骨滑囊炎:起步痛、越走越痛;4、跟腱炎:跟腱处压痛;5、髌下脂肪垫劳损:将手按压内外膝跟后跟骨压痛消失,手放开后跟压痛出现;6、骨盆移位:患者俯卧,比双下肢长短,前后屈膝90度,再次比双下肢长短,原来长的脚变短了,短的脚变长了为骨盆移位;7、髋关节外旋:走路时患侧呈现外八字;8、足弓畸形:有扁平足或足弓增大;9、骶棘肌劳损;10、C6-7棘突旁软组织劳损;治疗:机理:足跟痛属运动性损伤所致,人体运动最易损伤的C6-7、腰骶区,膝关节区;根据运动损伤原理,在此三区寻找筋结点进行治疗即可,多数患者在骶棘肌附着点、C5-6棘突旁有劳损点,以及髌骨4点、5点、7点、8点位可扪及条索,用超微刀进行切割,骨盆移位的患者在腰骶三角区上筋节点松解,疗效立竿见影;踝关节疼痛:1、内侧疼痛:刀法是沿着内踝边缘找结节进行切割;2、外侧疼痛:刀法是沿着外踝边缘找结节进行切割;。

胡超伟《圆利针疗法》精编版

胡超伟《圆利针疗法》精编版

古代圆利针针具
改进型圆利针针具

“圆利针,取法于氂针,微 小号圆利针:
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 针 体 长 50mm , 针 柄 长
长一寸六分。”其针形为一未开
35mm,针体直径0.7mm。
的荷花形。
中号圆利针:
古代圆利针针具的缺点

第一,因针尖部位大针刺时
不易进针,难于操作。
4、定都可造成正 中神经卡压。
旋前圆肌的诊断
1.缓慢起病,症状常在反复用手抓握或旋前活动后发作。 2.肘部疼痛不适,并感拇、食指麻木。 3.手屈肌力量减弱,主要是屈指及对掌无力。 4.抗阻屈腕时,手会向尺侧偏斜。这是因为桡侧腕屈肌麻痹而尺
圆利针针刺点的选择
1、明确引起疼痛或运动障碍的参与肌肉或肌 群,或维持某一姿势发生疼痛的参与肌肉或肌 群
2、根据力学分布原理和运动学原理找出最易 劳损的肌块小、肌力弱的肌肉
3、确定肌肉的起点、中点和止点做为治疗点
临床各论
1、头夹肌损伤 2、肩周炎 3、旋前圆肌综合征 4、腰三横突综合征 5、梨状肌炎 6、膝后疼痛综合征 7、中风后遗症
与韧带的力量来维持。

2.由于肌腱的血液供应较差,肩关节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活动频繁,周围
软组织经常受到各方面的摩擦挤压,易产生慢性劳损。
3.关节的硬化和挛缩,使关节及周围组织内力改变,张力增加,从而导致运 动障碍,代谢受到影响,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

4.外力的损伤、风寒湿等环境的影响,依然会使关节囊、滑囊、韧带充血水
后上方有冈下肌,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的小面;后方有小圆肌,止于肱
骨大结节最下面的中部的平面;外层是三角肌,起自锁骨外1/3前缘,肩

圆利针深刺代秩边治坐骨神经痛验案2则

圆利针深刺代秩边治坐骨神经痛验案2则
B
DOI:
10
19621/
cnk
i
11

3555/r
2020
0247
j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 坐 骨 神 经 通 路 及 其 分 布 区 域 出
现疼痛的一种疾病 [1]. 坐 骨 神 经 痛 常 因 受 邻 近 病 变 组
织的压迫或刺激,产生 沿 坐 骨 神 经 通 路 的 腰 部、臀 部 向
股后、小腿外侧和足外 放 射 性 疼 痛,疼 痛 以 持 续 性 钝 痛
强刺激 3 次,缓缓出 针;其 余 穴 位 常 规 针 刺. 针 刺 后 患
者可下地行走,肢体麻木减轻,治疗 3 次后彻底缓解.
3 讨论
坐骨神经痛保 守 治 疗 包 括 传 统 针 灸 [2]、温 针 灸 [3]、
中药 [4]等,均 有 一 定 的 疗 效. 坐 骨 神 经 痛 病 机 多 为 痰
感传至脚下才能发挥疗效.大肠俞、肾俞、腰阳关可补肾
助阳、疏通局部气血;“腰部委中求”,委中为足太阳膀胱
边;取 0
8 mm×15 mm 圆 利 针 常 规 消 毒,医 者 保 持 针
经合穴,可疏通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圆利针深刺代秩边
向足部放射),再强刺激 3 次,缓缓出针.
还应联合其他治疗方法以保证疗效.
的系统评价[
J]
北方药学,
2015,
12(
6):
184

185

片显示:腰椎生 理 曲 度 存 在;腰 L3 ~L5 段 椎 间 盘 有 膨
[
3]沈智周 温针 灸 疗 法 治 疗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 所 致 坐 骨 神 经 痛
程度狭窄.查体:
L3 ~L4 椎 旁 压 痛 (+ ),左 侧 较 重;腘

胡超伟《圆利针疗法》

胡超伟《圆利针疗法》
1、采用近似于针灸“合谷刺”的三点三通法 2、针刺时只需将针刺入要求达到肌肉或肌腱的起点、
止点和中点即可。 3、针刺不论补泻。 4、留针期间不做行针手法。
针刺时医患双方的感觉及处理方法
*部位
医者感觉
患者感觉 处理
皮肤 肌肉
轻微抵触感 无特殊感觉
微痛或不痛 疼痛时应加强进针手法 的练习
无特殊感觉 无需处理
b 点:肩关节搭肩活动受限为主,其动作的参与肌肉为肱二头肌 短头、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的功能为前臂屈曲、前举并内旋, 喙肱肌的作用为臂前举并内收。根据以上选点原则我们选定肱二 头肌短头起点及喙肱肌的起点喙突点。
c点:肩关节后伸摸背受限为主,其动作的参与肌肉为肱二头肌长 头、大圆肌、肱二头肌长头的功能为后伸肩关节。大圆肌的作用 为臂内收、内旋、后伸、根据以选点原则我们选定肱二头肌长头 起点、盂下结节点和大圆肌止点、肱骨小结节点。
尺侧腕屈肌人仍正常之故。正中神经在旋前圆肌平面受压时,前 臂旋前,运动肌力不减,但旋前及屈腕时疼痛加重;在肱二头肌 腱膜处卡压时,前臂旋后和屈肘时疼痛加重;在指浅屈肌腱弓处 卡压时,中指屈曲会引起前臂疼痛加重。 5.旋前圆肌起点近端,可扪及痛性结节。 6.肌电图检查可示异常。
旋前圆肌的选点
a点:旋前圆肌的起点,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点。 b点:旋前圆肌腱弓点,该点位于肱骨内外髁连线中点
肩周炎的选点原则
1、根据肩周炎功能受限的动作,参照与肩关节相联肌 肉的功能,以及参照软组织损伤的二大临床特点选取 治疗点。
2、根据同一动作的参与肌肉,力量小、肌块小的肌肉 易于劳损的特点,对受限动作的参与肌群中选择力量 小的肌肉作为治疗肌肉。
肩周炎的治疗点的选择
a点:肩关节上举功能受限为主,其动作的参与肌肉为:冈上肌、 三角肌,根据以上选点原则,我们选定冈上肌止点、肱骨大结节 点。

胡超伟《圆利针疗法》

胡超伟《圆利针疗法》

旋前圆肌的诊断
1.缓慢起病,症状常在反复用手抓握或旋前活动后发作。 2.肘部疼痛不适,并感拇、食指麻木。 3.手屈肌力量减弱,主要是屈指及对掌无力。 4.抗阻屈腕时,手会向尺侧偏斜。这是因为桡侧腕屈肌麻痹而尺
侧腕屈肌人仍正常之故。正中神经在旋前圆肌平面受压时,前臂 旋前,运动肌力不减,但旋前及屈腕时疼痛加重;在肱二头肌腱 膜处卡压时,前臂旋后和屈肘时疼痛加重;在指浅屈肌腱弓处卡 压时,中指屈曲会引起前臂疼痛加重。
汇合在肱桡肌深面,止于桡骨中下1/3外侧。当两头汇合时,形成一个旋
前圆肌的腱弓。该弓位于Hueter线(Hueter线是通过肱骨内外髁的连线) 以下3~7.5cm,长约4.5cm。可因尺骨头的构成不同而形成不同形态的腱 弓。尺骨头是肌性的,腱弓偏正中神经的桡侧;尺骨头为腱性的,其本 身就形成腱弓;尺骨头缺如,腱弓也就不存在。旋前圆肌受正中神经支 配,其作用是使前臂旋前,并屈肘。
肩周炎
局部解剖

肩关节肌肉韧带较多,分两层。前面有肱二头肌,其长头起自肩胛 骨关节盂的下方,通过关节囊,沿肱骨结节间沟下行。短头起自肩胛骨 喙突。两头合成一个肌腱,经肘关节前方,止于桡骨粗隆。喙肱肌起于 喙突尖,沿肱二头肌内侧肌纤维向下,止于肱骨内侧缘中点,肩胛下肌 止于肱骨小结节。肩关节上面有冈上肌,止于肱骨大结节最上面的小面; 后上方有冈下肌,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的小面;后方有小圆肌,止于肱 骨大结节最下面的中部的平面;外层是三角肌,起自锁骨外1/3前缘,肩 峰尖与其外侧缘及肩胛冈嵴包绕肩关节的上、前、后和外面,向下收缩 成一窄腱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与肩胛下肌组 成肩袖。最外层为三角肌和胸大肌覆盖于整个肩部。 肩关节属球窝关节,运动范围最广,有三个运动轴。如冠状轴上有 前屈、后伸、上举功能;在矢状轴上有内收、外展功能;在垂直轴上有 内旋、外旋功能。还可以做各个方向的旋转或环转联合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利针疗法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圆利针疗法?一:概要:1、圆利针疗法的发明。

(1)痛点斜刺法——卢鼎厚教授(国家运动队的运动学教授)。

疗法特点:痛点斜刺后,疼痛立即消失。

疗法缺点:多数疼痛点针刺后没有减轻。

机理:粗针对软组织进行有效的挤压,使肌细胞内部结构迅速地排列组合。

(2)反阿是穴疗法——张文兵老师。

疗法特点:不在痛点斜刺,在痛点的两端针刺,比如说疼痛在肌肉的中点,反阿是穴在肌肉的两侧。

疗法缺点:反阿是穴不好找。

2、古代九针中的圆利针针形的启发。

古代圆利针形类似一支毛笔,前端尖中间膨大、尾部小,长寸。

总结:1、通过以上(1)(2)点我们知道肌肉软组织在起点、中点、止点上针刺均有效。

2、古代圆利针针形,其实就是对肌肉软组织进行挤压(挤压被卢教授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3、古代圆利针针刺出针后,针刺部位可以留下一个空洞,空洞可以释放软组织内部压力。

?二:圆利针疗法的主要思路:1、卢教授痛点斜刺法中只有50%的有效率,为什么这是因为有多数的痛点并不是原发部位,它是一种牵涉痛。

2、张文兵的思路很好,但治疗点不好找。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要求寻找更好、更快的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法。

我们根据患者的运动解剖方向或动作找出参与其中的肌肉,根据肌肉的解剖、肌力的大小、肌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特点以及肌肉的功能来判定易损的肌肉。

比如:上肢外展的动作,参与的肌肉为冈上肌与三角肌中部的肌纤维,三角肌肌块肥厚、肌力大;冈上肌肌块小、肌力弱。

那么冈上肌则是我们要求治疗的肌肉。

其疗法结合了解剖医学和运动医学的相关知识,解剖医学只能知道肌肉的结构,运动医学才能知道肌肉的功能,因此,软组织损伤我们结合疼痛部位、肌肉的功能。

神经的走向来诊断和治疗软组织损伤。

3、软组织损伤的诊断:(1)神经、肌肉解剖定位诊断。

(2)功能障碍动作的参与肌肉来诊断。

(3)CT、X光、磁共振等临床检查诊断。

?三:软组织损伤机理: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方法。

1、小针刀对软组织损伤症的思路——软组织粘连。

小针刀的方法——针刀松解。

2、宣蛰人对软组织损伤的思路——无菌性炎症。

宣老的方法——银质针,加温促使血液循环,带走炎症。

3、圆利针对软组织损伤的思路——组织内压增高。

圆利针的疗法——减压。

(比如扇形针刺,形成多个减压通道)。

?四:对骨质增生的理解:临床上常见的骨质增生我们只能说是类骨质增生,骨质增生其实是人体基因缺陷的一种骨质异常增生的一种很少见的疾病,而我们临床常见的只能说是类似于骨质增生的一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机理:软组织损伤后力量减弱,机体为了增加该组织的力量,调集身体的钙,堆积在受伤的软组织上,通过增加受伤组织的硬度,从而达到增加其力量的目的,久之钙质堆积逐渐增多,造成了硬化到骨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骨质增生。

?五: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1、疼痛2、功能障碍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六:软组织损伤的三大临床特点:1、压痛:是诊断和判断疗效的法宝。

2、结节:a、团块状结节:如脂肪瘤。

b、颗粒状结节:如扳机指。

c、圆锥状结节:如肱骨外上髁尖处的山脊样结节。

d、条索状结节:如肌肉的起止点处结节。

e、不规则结节:如股骨大转子结节。

f、瓦片状结节:如臀部及股四头肌损伤。

(1):结节的好发部位:1、骨性突出点:如股骨大转。

2、肌肉的起止点部位。

3、高应力腱性组织点:如项韧带。

4、肌肉与肌肉之间的交会部位。

5、骨的游离端:如腰三横突。

6、神经出口点:如臀上皮神经出口点。

7、关节连接处:如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在膝关节内侧的结节点。

8、肌肉力学的受力点或聚力点。

(2):正常结节与异常结节的区别:方法:对比法:1、比压痛(左右对比),压痛大的为异常结节,压痛轻的为正常结节。

、比软硬程度(左右、上下对比),比正常结节软的或硬的均为异常结节,反之则为正常结节。

3、比结节的大小,在解剖没有特异的情况下比相邻上下结节的大小,异常的是病变的结节。

3、受伤的软组织主动收缩、抗阻收缩、被动牵拉产生疼痛。

?一:圆利针疗法的相关问题:1、治疗点:肌肉的起点、中点、止点。

2、没有过多的手法,只要求将针刺入结节点即可。

3、针刺方向:(1)尽量使针与治疗的结节保持最大化的接触。

(2)扇形针刺形成多个减压通道。

4、不留针:(1)针刺入结节后将针退至皮下,左手拇指感受指下结节有无松懈或变小,达到目的后出针。

反之则再换角度进行针刺,直到达到治疗目的。

留针时我没办法判断疗效,(即不能感受被治疗的结节有无松懈或缩小)。

(2)突出圆利针疗法的特点。

5、左右手相配合:左手拇指为诊断手指,右手为进针手,先用左手拇指分离(分离神经、血管),固定结节;右手持针刺入结节,当落空感或阻力消失即停止进针,表示针尖以穿过结节,当手法没有其他花样手法时,体会阻力消失感是十分容易的,针体相对粗大,阻力感明显,体会起来容易。

?二:超微针刀疗法:特点:a:刀口只有,每个切割点最多切割3刀。

b:进针深度为左右。

c:不用激素、不用麻药。

d:以切割深浅筋膜为主。

e:疗法立竿见影。

f:刀法以切断为主,固有的筋膜韧带不能切割。

筋膜:1、作用:a:支持软组织,固定软组织。

b:限制作用,通过提供牢固的界限,增加肌肉的强度。

c:引导和塑型作用。

d:包容和分离作用:包容并引导体液,有利于防止感染的扩散。

e:为分支的系统提供内部结构。

f:是结缔组织再生。

2、组成:深筋膜、浅筋膜、肌腱膜、肌包膜。

?软组织损伤的四大理论:1、杠杆理论:(1)由重力、动力、支点和杠杆组成。

(2)重力和动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作用:将深层的病(力学上的如痉挛、力学平衡失调)提到浅层治疗。

借助骨性结构,将骨性组织看成是一个异性杠杆。

2、弓弦理论:?利用人体的四大生理弯曲将骨性组织看成弓的部分,而将组织看成弦的部分。

其应力集中点分别在弓弦的交接部位和弦的中央部位;当贡献弧增大时表示弓已张开,则弦处于紧张状态,应力集中点在弦上。

如项韧带钙化,多见于颈椎生理曲度增大的患者;当弓弦弧变小时表示弓没有拉开,其受力点在弓弦交接处,以颈椎为例则见于生理曲度变直或生理曲度反张,此时弓弦交接点(即应力集中点位于C1横突和C7横突,颈椎弓弦弧的长度为17±5mm,超过22mm为生理曲度增大,小于5mm为生理曲度变直)。

3、拉杆理论:?当一根竖着的电线杆子,四周有四个固定的铁丝,当用力踏其中的一条固定铁丝时,则其他三根铁丝也与被踏的铁丝一样处于紧绷状态。

如果将人体骨性组织看成是电线杆,四周的肌肉看成是固定电线杆的四根铁丝,当一块肌肉损伤痉挛时,则其他三个方向的肌肉也会出现痉挛状态,如果受伤处的软组织伤害感受器阈值太高,其他部位伤害感受器阈值低的情况下,则疼痛就不是原发部位了。

4、链条理论:?病损处的疼痛由A传到B再传至C直到D点部位?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各论:头痛、头昏?神经性头痛:1、枕大小神经头痛:最容易形成卡压的部位位于下项线中点旁开厘米。

并发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有:视力疲劳、前额疲劳、眼球发胀,甚至突出。

2、三叉神经痛:疼痛不过中线,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2分钟,呈间接性发作,有一个触发点(也叫扳机点)。

其治疗点在C1横突尖上。

3、眶上神经痛:其治疗点在内测眉头部位,可扪及一个比芝麻粒还小的筋节,将其松解。

血管性头痛:1、头皮下静脉丛炎:头皮虚肿、头皮增厚,多有头皮外伤史。

其治疗点在下项线寻找筋结点,用刀或针均可。

也可以用火针散在点刺(注意针眼出血,因为头皮血管丰富)。

2、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不足,治疗用太阳穴、列缺穴、合谷穴、足三里、阳陵泉、中封、足临泣、疗效肯定。

3、椎动脉供血不足:常见的原因为上位颈椎(C1、2、3)形成卡压,下位颈椎卡压相对较少,主要是:(1)由于上下两椎体错位,使连接的椎A发生扭曲,导致供血障碍。

(2)变形变小的椎间孔因无菌性炎症的刺激,导致椎A痉挛,发生供血障碍。

(3)穿行于椎A上方的肌肉软组织因劳损而出现痉挛,压迫了椎A引起供血障碍,如头后大小直肌损伤。

常见的治疗点:1、C2棘突旁结节点;2、下项线的筋结点;3、相应椎间孔变小的棘突点;4:、C1横突尖点。

?颈椎病:复习解剖:1、C1横突是颈椎横突中最长的2、C2横突是颈椎横突中最大的3、C7棘突是颈椎棘突中最高的凡是最为突出的解剖部位,也是肌肉的应力集中点,是最易劳损的部位。

C1横突综合征:1、头昏、头痛2、耳鸣、耳聋3、下颌关节紊乱4、眼干,眼涩,眼球突出5、三叉神经痛6、太阳穴痛7、面痛面麻8、面肌痉挛,面瘫9、牙痛治疗用针或刀在横突尖松解?颈生理曲度改变:1、生理曲度变直,其治疗点在C1、C7横突尖治疗2、生理曲度变大,其治疗点在中部颈椎棘突旁、C6-7棘突旁是颈椎病必做的两个治疗点。

其原因:C7椎体位于颈椎与胸椎交点的枢纽部位,活动范围最大,最易劳损。

4、在后背酸痛,双肩胛带酸困时及上肢有麻木时,C7横突是其治疗点,其原因:C7横突筋膜一旦劳损会牵连很多肌肉筋膜,因其上方有肩胛提肌、斜方肌、竖脊肌、冈上肌、头夹肌、颈夹肌、大棱形肌穿过,劳损时会出现上述肌肉劳损的相应症状。

5、肩胛提肌:主要功能是使肩胛肉内收,当肩胛提肌劳损时,会影响整个肩胛骨上附着的肌肉(如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的功能,产生相应症状,其治疗点多采用其止点(肩胛骨的内上角)。

颈椎神经定位诊断:1、环枢椎椎间隙变小:头昏、头痛2、C2-3椎间孔变小:头晕、咽部不适、后背酸胀3、C3-4椎间孔变小:颈痛,肩胛带酸胀,肩关节活动障碍4、C4-5椎间孔变小:颈痛、肩胛带酸胀、上臂在肘关节下方10厘米以上部位酸痛。

5、C5-6椎间孔变小:颈、肩、上肢酸痛伴拇指、食指、中指发麻6、C6-7椎间孔变小:颈、肩、上肢酸痛,伴尺侧三个指头皮麻治疗只在相应棘突旁用超微针刀或圆利针治疗即可正中神经卡压的症状:1、中间三个指头发麻2、或四个指头发麻或5个指头发麻(C5-6,C6-7。

同时卡压也可引起5指发麻,临床少见)其原因:1、旋前圆肌综合征:起于肱骨头、尺骨头、止于横骨中上1/3与中下2/3交点处。

腕管综合症。

二病的区别:1、旋前圆肌综合征的病例:拇指的第一指关节不能快速地运动,而腕管综合征则无此现象。

用手触摸肌腹,有无压痛结节等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

3、看肌肉的动作,旋前圆肌损伤,前臂旋前时疼痛。

治疗:针法:做肌肉的起止点、中点。

刀法:旋前圆肌只做止点,腕管综合征只做起点或止点,不做中点。

?肩周炎:1、好发于50岁左右,又叫“漏肩风”2、外伤原因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3、在其他年龄段,多数为颈肩综合症4、少数为肺尖部肿瘤引起5、长期卧床肩关节废用而发作,多见老年人肩关节的三个运动轴:1、前屈、后伸2、内收、外展3、旋前、旋后(内旋、外旋)患者需要解决的三个运动障碍:1、上举2、搭肩3、后伸摸背(1)上举动作:主动肌:三角肌、冈上肌,根据软组织损伤症的原则选用冈上肌为治疗肌(即劳损肌)拮抗肌:肩胛提肌(因肩胛骨外展的角度与肩关节外展的角度比是1:3,也就是说肩关节外展90度,则肩胛骨外旋30度,其中肩胛骨内上角必然下沉牵拉肩胛提肌)总结:上举动作不能完成我们只治疗冈上肌、肩胛提肌,治疗部位为肱骨大结节、肩胛骨内上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