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忏悔录》

合集下载

读书心得——从《忏悔录》看奥古斯丁的艺术观

读书心得——从《忏悔录》看奥古斯丁的艺术观

读书心得——从《忏悔录》看奥古斯丁的艺术观在西方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奥古斯丁被誉为第一位“西方的思想家”。

作为古代基督教著名思想家和教父学集大成者,奥古斯丁继承并发扬了早期基督教思想文化传统,梳理、总结了基督教教父们的理论学说,为基督教哲学体系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一、美的本体是上帝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上帝,“天主是美善的,天主的美善远远超越受造之物。

美善的天主创造美善的事物,天主包容、充赛这受造之物。

”[1]进一步说,上帝不仅是更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你是灵魂的生命,生命的生命;你以自身生活,你绝不变易,你是我灵魂的生命”。

“是你,主,创造了天地;你是美,因为它们是美丽的;你是善,因为它们是好的;你实在,因为它们存在,但它们的美、善、存在,并不和创造者一样;它们并不美,并不善,并不存在”[1]。

奥古斯丁在这里把美区分了等级,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上帝是美的创造者,上帝的本质就是创造,创造了世界及美,美是与世界一同诞生的,并与世界的存在和世界的善结为一体。

在谈到上帝是美的本体时,我们有必要谈到奥古斯丁的“丑”论。

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虽没有对丑进行专门论述,却有对恶的评述,两者遵循的是同一条思路:在第七卷第五章中,表达了他对世间存在恶之事物的困惑:“既然美善的天主创造了一切美善,恶又从哪里来呢?当然受造物的善,次于至善的天主,但造物者与受造物都是善的,则恶确从哪里来的呢……”[1]。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他对这问题作了解答:“我认识到,清楚认识到你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且没有一个实体不是你创造的。

可是你创造的万物,并非都是相同的,因此万物分别看,都是好的……”在这一前提下,他认为:“……只是万物之间,有的彼此不相协调,使人认为不好,可是这些部分与另一些部分相协,便就是好,而部分本身也并无不好”在主体方面,“谁不欢喜某一部分受造物,便是缺欠健全的理智……”。

由此看来,奥古斯丁认为之所以存在恶,一方面是事物之间的不协调,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缺乏健全的理智。

读书心得——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现代启示

读书心得——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现代启示

读书心得——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现代启示“忏悔”在文学话语中表示剖析自我生活中不为人知的行为和思想的自传,在宗教学中表示认知到自己的错误并向神悔过、请求宽恕的宗教术语。

对于奥古斯丁而言,在青春时期,他认为自己的灵魂纵情于声色,虽没有过分的去作恶,但是恣意寻欢,在许多后来承认的罪恶之事上纵欲无度,肉体的贪欲以及放纵自我的快感使他在欲望的沼泽中愈陷愈深。

于是希望通过虔诚的忏悔能够引导自己回到神的身边。

奥古斯丁以自身的虔诚为人世间挣扎生存的人们提供了救赎自我的路途——“忏悔”。

一、奥古斯丁是如何对欲望“忏悔”的爱和欲望是奥古斯丁生命藉以展开的根本力量,也构成了我们理解他在《忏悔录》中皈依路途的核心线索,那么奥古斯丁是如何对“欲望”进行忏悔的呢?根据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的分析,人类的欲望有三类:第一类是“情肉的诱惑”,包括爱欲、口腹之欲、悦目的享受;第二类是追求知识和智慧“好奇欲”;第三类则是妄自尊大、喜好名利的虚荣心。

奥古斯丁从基督教道德的原则,批判了人类各种贪欲的危害,但其实自己则在世俗之欲和神圣的信仰之间徘徊不断。

奥古斯丁在迦太基学习修辞术的时候,他的爱欲表现的十分浓烈。

由于自我内心深处对于爱的缺乏,像奥古斯丁这样,人才会极力去获取爱的欲求来换取充实,反而会让本应充盈的生命内核变得贫瘠。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苏格拉底借第俄提玛之口将“爱”理解为“充实”和“缺乏”的混合体,因为“缺乏”所以充满渴望。

在柏拉图看来,人们欲求爱和美的事物是为了让自己幸福。

而奥古斯丁却说:“我得到了爱,神秘额带上了享受的桎梏,高兴地戴上了苦难的枷锁。

”毫无疑问,奥古斯丁沉溺于欲望的爱是无法得到人性的充实的,他真正缺乏的是超越肉欲的不朽之爱。

卷二当中,在回忆起“偷梨事件”时,奥古斯丁坦言,他之所以行偷盗之事,不是因为他匿乏这些物质,而是因为他缺乏廉耻和正义。

他明知这种行为是卑劣无耻的,但依旧渴望体验偷窃带来的快感,他甚至对犯下的罪过津津乐道。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精选5篇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精选5篇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精选5篇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贯穿了一条真理的寻求之路,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

人在生活中总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信仰。

也许有人说,我没有信仰,也活得逍遥自在。

但是你活得充实吗?甚至我们可以绕口地说“没有信仰也是一种信仰”。

一个人在追寻信仰的过程中,是艰难而痛苦的。

尤其当人对自己的信仰有所怀疑时,就会有无穷的烦恼与苦闷,奥古斯丁那漫长的追寻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动地说明。

年轻时沉迷于情欲,信奉摩尼教,反对基督;后来从摩尼教中退出,在母亲和朋友的帮助下皈依了基督教。

他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尤其是他对自己陷入情欲的泥沼,对那一段放荡生活的反省,让我们认识到了如此虔诚的人。

奥古斯丁的痛苦源于他对暂时的、有限的存在不满足。

在对摩尼教的怀疑中,奥古斯丁得以摆脱摩尼教的物质性形式的神、真理。

他领会到真理、存在的本体不仅是超越空间的,而且也是超越时间的。

超越时空,正是精神的基本特质。

真正的不朽、永恒只能是精神性。

因为时空范畴总是意味着有限、多样、变化,它只用来描述构成整体的部分,描述从无向有,再从有向无的过程。

但对整体却无能为力,而“我”所渴念的是整体无限,所以,它们不能缓解我对有限的存在所感受到的痛苦焦虑。

因此,只有精神才能慰藉心灵。

于是奥古斯丁选择了全能的神――上帝来解脱,在他看来,那些寻求外部欢乐的人容易跌入虚无,沉溺于可见的、瞬间事物。

而上帝是永恒不变的,在上帝之中有着令人忘却一切烦恼的安宁,因为除上帝之外,再无他物,人用不着去寻找其他事物。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批驳过占星术,他认为,当那些星象学者利用星象来伟人占卜时,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那么当他彷徨在花园中,冥冥听到一个声音在喊:“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时,随手拿起《圣经》而翻到的那一页:“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竞争嫉妒,总要拥戴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时,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巧合?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巧合、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是一部经典的宗教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了基督教神學家奥古斯丁对自己的
罪过和过去的行为进行忏悔的一个过程。

读完这本书,我感触颇深。

首先,书中的故事和作者的忏悔使我感受到了人类的脆弱和罪恶。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会犯罪,会迷失自己。

但是,只有通过真诚的忏悔,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救赎。

奥古斯丁的忏悔过程告诉我,无论我们犯了多少错,上帝都会宽恕我们,只要我们诚
心悔改。

其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信仰能
够给人们提供力量和安慰,让我们在人生的困境中找到方向和希望。

奥古斯丁对信仰
的执着和坚持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总的来说,读完《忏悔录》后,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信仰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教
会了我怎样正视自己的过错,如何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宽恕,也让我对宗教的作用有了
更加全面的了解。

这是一本深沉、感人的读物,强烈推荐给每一个渴望内心净化和救
赎的人。

读书心得——论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爱”之诠释、进路及其意义

读书心得——论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爱”之诠释、进路及其意义

读书心得——论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爱”之诠释、进路及其意义在经院哲学体系中,奥古斯丁开启了一个重要的传统,即通过向天主的赞美、表罪和信仰,达成一个在“我”当中去寻找和区分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可能。

在奥古斯丁之前宗教所存有的最大问题是其浓厚的犹太特征,由于对道德和法条的强调,容易招致禁欲主义和苦行主义的质疑,而奥古斯丁依靠对基督教知性情感的阐述和诠释,为寻常人的思想情感赋予了新的存在方式,并因此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基督教。

《忏悔录》正是奥古斯丁努力的结果,书中具备了奥古斯丁工作的各条线索,其中尤以“爱”的阐释最为突出。

在《忏悔录》中,“爱”不再仅仅指涉人的自然情感,它开始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与上帝沟通的功能。

若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则能在此牵引出奥古斯丁式的爱的逻辑和内涵,从而回应奥古斯丁所企图实现的旨趣。

一、从情欲到爱——生活方式的转换在《忏悔录》中,首先明确提到“爱”是在第四卷,它延续了第三卷的内容,并和第二卷一起,构成了由“情欲”走向“爱”的过程。

奥古斯丁在第三卷谈到:“我来到了迦太基,我周围沸腾着,振响着罪恶恋爱的鼎镬。

”“爱与被爱,如果进一步能享受所爱者的肉体,那为我更是甜蜜了。

我把肉欲的垢秽沾污了友谊的清泉,把肉情的阴霾掩盖了友谊的光辉。

”[1]38这是年轻的奥古斯丁所理解的爱,它首先是建立在情欲之上的纯粹的肉体的爱,离属灵的爱尚有一段距离要走。

奥古斯丁所论证的爱和曾经影响过古希腊世界的柏拉图的论证一样,都是双向的,即爱和被爱,但主动性的爱更具有伦理的价值和意义。

在雅典城邦和希腊生活的世界里,爱是爱人者指向被爱者的生活和实践,去爱就是说要为所爱的对象去做一些事情,我们说一个人爱智慧就意味着他是真真切切地要去从事智慧的活动。

奥古斯丁一直在陈述他对一切物质对象的爱,而所爱对象反馈给他的爱,则甚少提及。

也许他爱上的正是由于“苦闷的热情”和“忘却了理智”之后所建立的爱本身,或者说是贫乏之母所诞下的欠缺美的eros,那么被爱着的奥古斯丁该如何去寻找,这只能在上帝和人的关系中得到解答,只有在这二者之间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的双向关系,即上帝爱世人,世人也爱上帝。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范文导语:《忏悔录》是公元394~400年奥古斯丁写的一本以祈祷自传手法所写的悔改故事,当中描写早期奥古斯丁归信时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

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忏悔录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忏悔录读后感(一)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

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

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以下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

记得那时任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忏悔录》,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接受文学书籍。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

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

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

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

直至后来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后来,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

奥古斯丁忏悔录

奥古斯丁忏悔录
之十一:你自天垂手,把我的灵魂从黑暗的深渊拯救出来,我的母亲、你的忠心的 婢女为了我向你痛哭,远过于母亲痛哭死去的子女。她看见我在她所得自你的信仰 和精神方面已经死去。主,你应允她的祈祷,你应允她,并没有轻视她在各处祈祷 时流下的眼泪,你应允她的祈祷。因为她所得的梦从哪里来的呢?你在梦中安慰她, 她因此重新收抚我,许我在家中和她同桌饮食。
开始他在教会中的一系列活动, 与教内各宗派展开剧烈的论 战,成为当时基督教学术界的中心人物。 430年汪达人(Vandali) 侵入北非,是年8月28日,希波城 被围的第三个月,奥氏病逝。
奥氏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人,据奥氏本 人提出《修订》的著作,至 427年,已有93种,而书札和 布道言论尚不在内。
卷八则记述他一次思想斗争的经过与结果。 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一段事迹。
卷八之十一: 我被这种心疾折磨着,我抱着不同于寻常的严峻态度责斥我自己,我在束缚 我的锁链中翻腾打滚,想把它全部折断。
精神风暴 皈依上帝
卷八之十二:灵魂深处,我的思想把我的全部罪状罗列于我心目之前。巨大的风暴起 来了,带着倾盆的泪雨。……我不知道怎样去躺在一棵无花果树下,尽让泪水夺眶而 出。这是我向你奉上的,你理应哂纳的祭献。我向你说了许多话,字句已记不起,意 思是如此:“主啊,你的发怒到何时为止?请你不要记着我过去的罪恶。”我觉得我 的罪恶还抓住我不放。我呜咽着喊道:“还要多少时候?还要多少时候?明天吗?又 是明天!为何不是现在?为何不是此时此刻结束我的罪恶史?“我说着,我带着满腹 辛酸痛哭不止。突然我听见从邻近一所屋中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我分不清是男孩 子或女孩子的声音——反复唱着:“拿着,读吧!拿着,读吧!”立刻我的面色变了, 我集中注意力回想是否听见过孩子们游戏时有这样几句山歌;我完全想不起来。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中深入地探讨了时间问题,通过一次次地面向心灵和上帝的追问,打破了以往物理学家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对时间问题的定义。

在古希腊的时间观中,时间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天然的永恒存在,把时间理解为一种均质的单向流逝。

而奥古斯丁则向人们揭示了时间的另一种形态,他认为时间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从而把时间问题的探讨从外在的宇宙秩序中拉回到人的内心,使之成为人的一种内在,实现了时间问题研究的重大转向。

标签:奥古斯丁;时间;转向;新鲜记忆奥古斯丁作为一名古罗马时期天主教思想家,其学说虽带有强烈的宗教崇拜色彩,但包含着对世界万物进行诠释的新视角,在时间问题上,时间具有被上帝创造的神秘性,又有被心灵度量的可知性。

一、奥古斯丁对时间问题的突破和认知海德格尔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论著是流传至今的对时间这一现象的第一部详细解释,它基本上规定了后世所有人对时间的看法——包括柏格森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在总体上被看作是流俗时间观的代表。

但奥古斯丁却在流俗时间的壁垒中打开一个缺口,给时间以基督教形式的诠释。

(一)奥古斯丁对以往时间问题的突破亚里士多德说:“时间里的前后和运动中的前后,两者的存在基础是运动,但是在定义上前后有别于运动,也就是说,不是运动。

当我们用确定用‘前’‘后’两个限来确定运动时,我们才知道了时间。

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运动中的前和后时,我们才说有时间过去了。

”[1]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有前有后,而前和后这两个词的变化就是时间。

他用时间来测量运动,运动在时间中进行,不仅如此,时间不仅计算运动,运动也在计算着时间,两者都是确定的量,他和柏拉图一样,没有把时间当成运动的原因,而是把永恒的静止的存在物当成物体运动的形式和原因,永恒物不存在于时间之中,但是他承认时间和空间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在我们的感觉辨别到运动变化,我们才会察觉到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提到《忏悔录》,文学史上奥古斯丁、卢梭、托尔斯泰三家的相对而言比较知名,而我们今天要交流的这本无疑是开山之作,比后两部早了近1300年。

如果说它们没有受到奥古斯丁的影响,恐怕不太现实。

在卷帙浩繁的古罗马美学著作中,我们选择它作为切入点研究同样也昭示了它的重要性。

对于这样一部巨著,我们该怎样去研究它呢,研究它对指导我们实践又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我们先弄清作者是在对谁忏悔。

很显然是天主,由于写作于基督教诞生之后,因而人们已经从古希腊对性格迥异的诸神的景仰上升到对于耶稣的绝对信仰,这为诞生这本著作奠定了情感基调。

这也保证了作者在信仰的支撑下是在虔诚地忏悔有关自己的生平。

再者,我们来看作者忏悔的内容。

从编排的体例看,是按时间来划分的,从最初的15年到32岁时,然后以阐释《创世纪》1章作为终结。

涵盖了有关求知、偷窃、欲望、生死、友情等几乎一个人一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加以反思。

在字里行间里也碰撞起美学和智慧的火花。

最后,阅读一部名著,终其目的还是能够学以致用。

时间关系我们就截取书中几个和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小片段来和大家分享:
一、学生的苦楚
书中写道:“我(作为学生)的不服从,不是因为我选择(除学习以外)更好的,而是由于喜欢游戏,喜欢因打架胜人而自豪,喜听虚构的故事,越听耳朵越痒心越热,逐渐我的眼睛对大人们看的戏剧和竞技表演也发出同样的好奇心了......”
——《忏悔录》卷一第十章在这里面,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呢?我们在苦恼自己没法集中精力看书学习的境遇的时候,回头看看才发现原来这是个萦绕了人类历史上千年的问题,圣人、凡人兼而有之。

未曾因为科技发达与否、社会发展阶段如何而有所改变。

二、剧迷
书中写道:“虽然没有人想要得到痛苦,但从对他人的同情中真的可以收获快感,所以我们喜欢他人的悲伤,就因为我们如果没有了这些,我们就没有他物可以同情。


——《忏悔录》卷三第二章初读起来,会感觉作者有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之嫌,但联想到我们现实的生活。

是否会有共鸣呢?在车站排队买票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不太会纠结于前面蜿蜒的等候长龙,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身后有比前面更加夸张的长度。

此刻内心是悲喜交加的,甚至喜不比悲差多少。

三、莫尼加的长逝
书中在回忆母亲时写道:“事虽如此,但我母亲仍然渐有酒的爱好。

这是你(天主)的婢女(母亲)亲口告诉自己的儿子的。

她的父母见她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孩子,往往叫她从酒桶中取酒。

她把酒杯从桶口去舀,在注入酒瓶之前,先用舌头舐上一舐,并不多喝,因为她并不想喝。

她所以如此,不是为了嗜酒,而是出于孩子的稚气,喜动而好玩,孩子的这种倾向惟有在家长管束下加以纠正。

这样,每天增加一些,——“凡忽视小事,便逐渐堕落”——习惯而成自然,后来津津有味地要举杯引满了。


——《忏悔录》卷九第八章当我们读《三国演义》,听刘备于白帝城托孤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原来几乎同时期的古罗马的一位先哲也在用他母亲的事迹来做例证。

确实,一些小的罪行虽然很不起眼,但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就会酿成大的祸患。

这也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原因所在,值得我们去引起注意。

本文的着眼点相对而言比较小,起点比较低,都是抽取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小细节。

我想这也是我们阅读一部著作,尤其是这种反思人生的名作,其目的之所在,那就是学以致用。

那么这部作品给对于指导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启示呢?
首先,日常生活美学化并非遥不可及。

我们不难看到,书中奥古斯丁反复在探讨、在忏悔的都是一些我们最常见到的问题。

这也难怪,因为无论人类历史的进程如何进行,我们的快乐和悲伤的类型终究是有穷尽的,绝不会因为蒸汽、电或者网络的出现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因而我们要在《忏悔录》中,要试图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并对照作者提出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实践。

其次,我们要有一定的信仰。

奥古斯丁之所以虔诚地向读者展示自己灵魂的全部,不论美和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主的绝对信仰。

这使得他把自己置身于主可以监督的一切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并对照主的昭示《圣经》作为评判自己对错的准则,从而完成对自己人生的追忆与忏悔。

对比现实,天主、安拉、释迦牟尼或者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信仰,选择可以因人而异但必须要有,因为生活中的欲念都可能成为我们立业的动力,但一般不会持久,而且不一定高尚。

因而拥有一份信仰,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有着无可比拟的意义。

我的分享结束了,谢谢大家!
18094809 顾兴乾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九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