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忏悔录》奠定了奥古斯丁的神学史观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5c5fa9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b.png)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忏悔录》是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一部自传体哲学作品,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这部作品,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奥古斯丁在作品中坦诚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从幼年的不幸、少年的放纵,到成年后的寻求真理、信仰的确立,无不展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深刻的忏悔和反省,并对人生、信仰、道德等诸多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奥古斯丁的坦诚与勇气。
他毫无保留地揭示了自己的过错和弱点,让人不禁感叹于他对自己人性的深刻洞察。
正如他所说:“我告诉你,我写这部书,并不是为了给人以荣耀,而是为了给人以警示。
”(《忏悔录》第10章)这种真实面对自己的态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此外,奥古斯丁在作品中对信仰的坚守和对真理的追求,也让我深感敬佩。
他在经历了种种诱惑和挫折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之路。
这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信仰的坚定执着,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高尚的榜样。
正如他所说:“我所追求的,是那永恒不变的真理。
”(第11章)这种对真理的渴望和追求,让他的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阅读《忏悔录》的过程中,我深感奥古斯丁的文字犀利、旁征博引。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寓意,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剖析。
他引用了许多古希腊罗马的文学作品、哲学家和诗人的名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哲学底蕴。
第二篇范文《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忏悔录》是古罗马哲学家、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一部自传体哲学作品,它不仅是一部个人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深刻自我分析的尝试。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展现了奥古斯丁如何通过自我忏悔和反思,实现了心灵的重生和自我救赎。
在心理学领域,自我忏悔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自我治疗方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可以说是最早的自我忏悔记录之一。
读书心得——从《忏悔录》看奥古斯丁的艺术观

读书心得——从《忏悔录》看奥古斯丁的艺术观在西方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奥古斯丁被誉为第一位“西方的思想家”。
作为古代基督教著名思想家和教父学集大成者,奥古斯丁继承并发扬了早期基督教思想文化传统,梳理、总结了基督教教父们的理论学说,为基督教哲学体系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一、美的本体是上帝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上帝,“天主是美善的,天主的美善远远超越受造之物。
美善的天主创造美善的事物,天主包容、充赛这受造之物。
”[1]进一步说,上帝不仅是更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你是灵魂的生命,生命的生命;你以自身生活,你绝不变易,你是我灵魂的生命”。
“是你,主,创造了天地;你是美,因为它们是美丽的;你是善,因为它们是好的;你实在,因为它们存在,但它们的美、善、存在,并不和创造者一样;它们并不美,并不善,并不存在”[1]。
奥古斯丁在这里把美区分了等级,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上帝是美的创造者,上帝的本质就是创造,创造了世界及美,美是与世界一同诞生的,并与世界的存在和世界的善结为一体。
在谈到上帝是美的本体时,我们有必要谈到奥古斯丁的“丑”论。
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虽没有对丑进行专门论述,却有对恶的评述,两者遵循的是同一条思路:在第七卷第五章中,表达了他对世间存在恶之事物的困惑:“既然美善的天主创造了一切美善,恶又从哪里来呢?当然受造物的善,次于至善的天主,但造物者与受造物都是善的,则恶确从哪里来的呢……”[1]。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他对这问题作了解答:“我认识到,清楚认识到你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且没有一个实体不是你创造的。
可是你创造的万物,并非都是相同的,因此万物分别看,都是好的……”在这一前提下,他认为:“……只是万物之间,有的彼此不相协调,使人认为不好,可是这些部分与另一些部分相协,便就是好,而部分本身也并无不好”在主体方面,“谁不欢喜某一部分受造物,便是缺欠健全的理智……”。
由此看来,奥古斯丁认为之所以存在恶,一方面是事物之间的不协调,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缺乏健全的理智。
教育管理专科《外国教育简史》作业参考答案(2016年11月23日)

A.文士学校B.寺庙学校C.宫廷学校D.学园3.史前社会作为过渡仪式的成年礼一般包括(ACD )阶段A.分离B.过渡C.边缘D.聚合4.古希腊自由教育的七艺包括(ABCD )(P15)A.文法、修辞B.辩证法C.算术、几何D.音乐、天文5.中世纪的大学一般有以下几个学院(ABCD )(P37)A.文学院B.法学院C.医学院D.神学院6.下列选项中属于中世纪最早建立的一批大学的是(ABC )(P36)A.巴黎大学B.萨莱诺大学C.牛津大学D.科隆大学7.帮助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建立宫廷学校的是( A )(P32)A.英格兰学者阿尔琴B.英格兰学者比德C.意大利学者彼得拉克D.巴黎学者阿伯拉尔8.下列选项中属于基督教教育机构的是(AC )(P29-30)A.修道院学校B.行会学校C.教理学校D.座堂学校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智者对古希腊教育实践和思想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P11-12)2.简述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P8-9)3.简要叙述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P20-21)4.简要叙述中世纪大学的特征。
(P37-38)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论述评价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P13-15)2.论述评价修道院学校在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地位与作用。
(P30-31)第二次(第3-4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1.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和观念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
(P41)2.伊拉斯谟是16世纪早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杰出的教育理论家,被称为“欧洲的导师”。
(P45)3.维多里诺的“快乐之家”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好的宫廷学校,成为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和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
(P44)4.伊拉斯谟认为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有三个:一是自然,二是训练,三是练习。
(P46)5.莫尔是在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最早论述劳动教育问题的思想家之一,他还论述了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与问题。
读书心得——论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爱”之诠释、进路及其意义

读书心得——论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爱”之诠释、进路及其意义在经院哲学体系中,奥古斯丁开启了一个重要的传统,即通过向天主的赞美、表罪和信仰,达成一个在“我”当中去寻找和区分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可能。
在奥古斯丁之前宗教所存有的最大问题是其浓厚的犹太特征,由于对道德和法条的强调,容易招致禁欲主义和苦行主义的质疑,而奥古斯丁依靠对基督教知性情感的阐述和诠释,为寻常人的思想情感赋予了新的存在方式,并因此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基督教。
《忏悔录》正是奥古斯丁努力的结果,书中具备了奥古斯丁工作的各条线索,其中尤以“爱”的阐释最为突出。
在《忏悔录》中,“爱”不再仅仅指涉人的自然情感,它开始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与上帝沟通的功能。
若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则能在此牵引出奥古斯丁式的爱的逻辑和内涵,从而回应奥古斯丁所企图实现的旨趣。
一、从情欲到爱——生活方式的转换在《忏悔录》中,首先明确提到“爱”是在第四卷,它延续了第三卷的内容,并和第二卷一起,构成了由“情欲”走向“爱”的过程。
奥古斯丁在第三卷谈到:“我来到了迦太基,我周围沸腾着,振响着罪恶恋爱的鼎镬。
”“爱与被爱,如果进一步能享受所爱者的肉体,那为我更是甜蜜了。
我把肉欲的垢秽沾污了友谊的清泉,把肉情的阴霾掩盖了友谊的光辉。
”[1]38这是年轻的奥古斯丁所理解的爱,它首先是建立在情欲之上的纯粹的肉体的爱,离属灵的爱尚有一段距离要走。
奥古斯丁所论证的爱和曾经影响过古希腊世界的柏拉图的论证一样,都是双向的,即爱和被爱,但主动性的爱更具有伦理的价值和意义。
在雅典城邦和希腊生活的世界里,爱是爱人者指向被爱者的生活和实践,去爱就是说要为所爱的对象去做一些事情,我们说一个人爱智慧就意味着他是真真切切地要去从事智慧的活动。
奥古斯丁一直在陈述他对一切物质对象的爱,而所爱对象反馈给他的爱,则甚少提及。
也许他爱上的正是由于“苦闷的热情”和“忘却了理智”之后所建立的爱本身,或者说是贫乏之母所诞下的欠缺美的eros,那么被爱着的奥古斯丁该如何去寻找,这只能在上帝和人的关系中得到解答,只有在这二者之间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的双向关系,即上帝爱世人,世人也爱上帝。
面向“忏悔”——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现代启示

面向“忏悔”——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现代启示作者:左迅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0期摘 ; 要:本文通过对《忏悔录》中关于爱欲的忏悔与自我的灵魂救赎来探讨奥古斯丁向“节制的美德”皈依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以及他的解决,分析他如何节制欲望并且从意志决断出发重新理解皈依的实质。
他的自我意志在皈依与沉迷中挣扎,他的欲望也在不断的诱惑与节制中得以克服。
借助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我们同样可以反思当下“自我异化”的社会人群如何进行欲望的节制和内心的价值追寻。
关键词:奥古斯丁;忏悔录;欲望;信仰中图分类号:I546.06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012-02“忏悔”在文学话语中表示剖析自我生活中不为人知的行为和思想的自传,在宗教学中表示认知到自己的错误并向神悔过、请求宽恕的宗教术语。
对于奥古斯丁而言,在青春时期,他认为自己的灵魂纵情于声色,虽没有过分的去作恶,但是恣意寻欢,在许多后来承认的罪恶之事上纵欲无度,肉体的贪欲以及放纵自我的快感使他在欲望的沼泽中愈陷愈深。
于是希望通过虔诚的忏悔能够引导自己回到神的身边。
奥古斯丁以自身的虔诚为人世间挣扎生存的人们提供了救赎自我的路途——“忏悔”。
一、奥古斯丁是如何对欲望“忏悔”的爱和欲望是奥古斯丁生命藉以展开的根本力量,也构成了我们理解他在《忏悔录》中皈依路途的核心线索,那么奥古斯丁是如何对“欲望”进行忏悔的呢?根据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的分析,人类的欲望有三类:第一类是“情肉的诱惑”,包括爱欲、口腹之欲、悦目的享受;第二类是追求知识和智慧“好奇欲”;第三类则是妄自尊大、喜好名利的虚荣心。
奥古斯丁从基督教道德的原则,批判了人类各种贪欲的危害,但其实自己则在世俗之欲和神圣的信仰之间徘徊不断。
奥古斯丁在迦太基学习修辞术的时候,他的爱欲表现的十分浓烈。
由于自我内心深处对于爱的缺乏,像奥古斯丁这样,人才会极力去获取爱的欲求来换取充实,反而会让本应充盈的生命内核变得贫瘠。
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奥古斯丁《忏悔录》及其伦理思想

《忏悔录》是基督教大思想家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的代 表作之一。这部自传体的伦理名著约成书于公元 400 年前后,当时作者 已经身居要职,在思想上也日臻成熟。 《忏悔录》文笔细腻生动,是西 方思想名著中忏悔主题的滥觞与典范。1 作者在书中的自我剖析和伦理 思辨真挚而深刻,而且作者能够将保罗神学和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熔铸一 炉,提出了富有原创性的意志论道德心理学,从原罪论、恶非实体论的 维度体现出了西方思想的内在精神与特质,对后世的基督教伦理以及一 般的道德哲学生产了深远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246
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
首先,奥古斯丁谈到了自己的原罪,他认为自己在胚胎中就有了 罪(卷一) 。接着奥古斯丁又分别忏悔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犯的罪行 : 如求学期间的逃学、撒谎、偷窃、淫逸、骄傲、迷信,以及他的自惑 惑人、自欺欺人的教师生涯(卷二~卷六) 。其中卷二部分所描述的 偷梨事件 1,曾引发他对于犯罪动因和根源的深入分析 : 他以新柏拉图 主义的善恶观念为基础,认为上帝是至善,上帝所造的万物则构成了 价值的等级秩序,也就是说它们分享了大小不等的“善” 。一个人之 所以犯罪,就是为了得到这个序列中的某种“善”而采取了非法的手 段,也即为小善而损害了大善。比如为了得到他人妻子而杀人,为了 贪求口腹之欲而偷梨,这里所说的“他人妻子”或“梨” (他人财物) 本身都享有某种善,而杀或偷的手段却是非法的,违背了上帝的正义。 然而,这种一般意义上的罪因分析却不适合于奥古斯丁偷梨的情形 : 他的偷窃并不是为了享受所偷的东西,也就是说,他并不需要那些梨, 他之所以偷,纯粹是为了享受偷窃和罪恶本身,是为偷而偷、为作恶 而作恶。虽然在偷梨时, 他也受到了同伴的怂恿而燃起“贪心” , 但“怂 恿”只是犯罪的助缘而非根源。虽然奥古斯丁偷梨时与同伴一起的集 体犯罪的快感, 可视为《圣经》中亚当夏娃偷吃禁果、 共同犯罪的回响; 但无论是亚当、夏娃还是奥古斯丁,各人都得承担各自的罪责,无可 推诿。而且,由于奥古斯丁偷梨是为偷而偷、为作恶而作恶,而所谓 的恶——按照新柏拉图主义的解释——乃是善的“缺失” ,乃是存在 和价值上的“虚无” ,因此, “为作恶而作恶”便意味着毫无理由、罪 大恶极的犯罪。
奥古斯丁忏悔录

开始他在教会中的一系列活动, 与教内各宗派展开剧烈的论 战,成为当时基督教学术界的中心人物。 430年汪达人(Vandali) 侵入北非,是年8月28日,希波城 被围的第三个月,奥氏病逝。
奥氏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人,据奥氏本 人提出《修订》的著作,至 427年,已有93种,而书札和 布道言论尚不在内。
卷八则记述他一次思想斗争的经过与结果。 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一段事迹。
卷八之十一: 我被这种心疾折磨着,我抱着不同于寻常的严峻态度责斥我自己,我在束缚 我的锁链中翻腾打滚,想把它全部折断。
精神风暴 皈依上帝
卷八之十二:灵魂深处,我的思想把我的全部罪状罗列于我心目之前。巨大的风暴起 来了,带着倾盆的泪雨。……我不知道怎样去躺在一棵无花果树下,尽让泪水夺眶而 出。这是我向你奉上的,你理应哂纳的祭献。我向你说了许多话,字句已记不起,意 思是如此:“主啊,你的发怒到何时为止?请你不要记着我过去的罪恶。”我觉得我 的罪恶还抓住我不放。我呜咽着喊道:“还要多少时候?还要多少时候?明天吗?又 是明天!为何不是现在?为何不是此时此刻结束我的罪恶史?“我说着,我带着满腹 辛酸痛哭不止。突然我听见从邻近一所屋中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我分不清是男孩 子或女孩子的声音——反复唱着:“拿着,读吧!拿着,读吧!”立刻我的面色变了, 我集中注意力回想是否听见过孩子们游戏时有这样几句山歌;我完全想不起来。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复习题1、古希腊的三大史家(1)希罗多德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被称之为“史学之父”,《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景图。
希罗多德通过留传下来的资料.口头或文字记载,自己的实地考察而编撰完成的。
史学思想的特点:①.推崇雅典的民主政治②.天命观和人本精神并存影响:①.治史视野的宽广,对古希腊史学有开创性的建树,明确提出了治史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即记载和解释人类的活动,尤其是重大功业,说明他们的因果联系②.治史观念的变化:历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的历史活动受到难以把握的超自然力量的影响;另一方面,认识自己的主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创造人类的历史。
(2)修昔底德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之父”,写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史学特点:①.他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实施方法②.冷峻的客观主义精神③.彻底的人本史观和进步史观(摒弃天人感应说.探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原因.④.平实.简洁.生动和充满智慧的文字表述形式影响:求真和政治史的传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具有求真精神,开创了政治史的传统。
但是不彻底,人本观念强,有时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3)色诺芬——古希腊三大史家之一①色诺芬是一位多产作家,著述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其中《长征记》和《希腊史》最著名。
②色诺芬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生活。
《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是这方面有名的两部专著。
③色诺芬是富有文才的,他的作品,对史实的叙述简洁.典雅,既不以事实太杂而繁琐,亦不因哲理过多而沉闷,颇具感染力,特别是描写人,逼真动人。
2、撒路斯提乌斯(代表作)(1)代表作:《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
前者讲述了罗马内部的政治斗争,可以反映出共和国晚期的罗马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