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哲学思想讲课稿
第七讲 奥古斯丁及其哲学

三、认识论
怀疑主义:皮罗的怀疑主义与学园派的怀疑主义 假如我错,我就存在。 固有观念说与经验主义:感觉印象从哪里来?找 硬币。 神圣光照:光就是上帝本身,灵魂是被造的,是 照着上帝的形象创造的,灵魂是理性的,当它凝 视光本身,从这光源里,在这光的照明里,它看 到并理解万物。 身心二元论
奥古斯丁的本体论证明(安瑟伦、笛卡尔): 若有高于心灵的东西存在,那么它就是上帝。心 灵寻求真理,真理优于心灵,真理存在,所以, 要么真理是上帝,要么有某物优于真理,则该物 就是上帝。总之上帝存在。 真理如同美妇,只有炽爱,它才会向你裸呈。 灵魂的三位一体: 《忏悔录》15卷:我存在、我认识、我愿意。从 忏悔录》15卷:我存在、我认识、我愿意。从 而与圣父、圣子、圣灵相应。我是一个认识着、 愿意着的存在,我认识到我存在和我愿意,我愿 意存在和认识,三者牢不可分。
第七讲
奥古斯丁及其哲学
一、奥古斯丁的生平、著作 二、神正论 三、认识论 四、伦理与政治思想
一、奥古斯丁的生平、著作
奥古斯丁354年出生于是北非的塔加斯特镇(今 奥古斯丁354年出生于是北非的塔加斯特镇(今 阿尔及利亚的苏格艾赫拉斯),罗马公民,生逢 罗马帝国的衰落,在塔加斯特、马都拉、迦太基 接受罗马帝国式教育。18岁因西塞罗的《 接受罗马帝国式教育。18岁因西塞罗的《荷尔顿 修斯》 修斯》而走上哲学的道路。基督徒的母亲莫尼卡 和摩尼教对奥古斯丁影响很大。371年 386年, 和摩尼教对奥古斯丁影响很大。371年—386年, 奥古斯丁先后在迦太基、罗马、米兰工作。386 奥古斯丁先后在迦太基、罗马、米兰工作。386 年皈依基督教,387年回塔加斯特,391年任希 年皈依基督教,387年回塔加斯特,391年任希 坡(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牧师,396年成为主 坡(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牧师,396年成为主 教,430年病逝。 教,430年病逝。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摘要】奥古斯丁是基督教哲学家,对爱有着独特的理解。
他认为爱是一种情感,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
奥古斯丁将爱分为三种层面:动物性爱、人类之间的友爱和对神的爱。
他认为爱的本质是追求最终幸福的愿望,而爱的目的在于完成人类心灵的完整。
在他看来,爱与神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爱神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奥古斯丁的爱的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哲学启示,让我们思考人类之间的关系和与神之间的关系。
在当代,我们也可以从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中找到对于人际关系和内心安宁的启示,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寻求内心的满足。
【关键词】奥古斯丁、爱、思想、理解、概念、三种层面、定义、分类、本质、探讨、关系、目的、神、哲学启示、当代意义。
1. 引言1.1 奥古斯丁对爱的独特理解奥古斯丁对爱的独特理解是基于他对上帝的信仰和人类内心的深刻观察而形成的。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是一种超越感官和欲望的精神力量,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之一。
他认为,爱是上帝赋予人类的一个重要特质,是人类与上帝之间联系的纽带。
奥古斯丁将爱分为三种层面的理解:物质爱、心灵爱和神圣爱。
物质爱是指对身体的欲望和享乐的追求,心灵爱是指对他人的情感和情谊,而神圣爱则是指对上帝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在奥古斯丁看来,真正的爱应该是心灵爱和神圣爱的结合,只有通过对上帝的爱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和宗教思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启示我们要以真诚和虔诚的心去对待他人和世界,要以爱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苦。
奥古斯丁的爱的独特理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信仰。
1.2 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可以说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之一。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是一种终极的力量,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他认为,爱是上帝的本质,是所有事物存在的原因和目的。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或感情,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对于美好、完善、真理的追求和向往。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奥古斯丁(Augustine)是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涉及了伦理、政治、心灵、宗教等多个领域。
他对于“爱”的思考和分析尤为深刻和重要。
本文将从奥古斯丁的哲学体系和基本思想出发,浅谈他对于“爱”的思想。
奥古斯丁对于“爱”的理解是建立在他的宗教信仰和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之上的。
在他看来,爱是神圣的,它是上帝的恩赐,是贯穿整个世界的力量。
人类与上帝的关系是通过爱而建立起来的,上帝的爱是无私的,深远的,是为了救赎而存在的。
人类也应该通过爱来回应上帝,尊崇上帝,实践上帝的意愿。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是人类最重要的道德标准,是灵魂的存在和完善的源泉。
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行为和态度。
他强调人类应该用爱来服侍上帝,也通过爱来服务他人。
他认为,只有通过爱,人类才能完成自己的道德和精神成长,才能实现个体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奥古斯丁也承认人类的本性是有限的,有时人类会陷入自我中心的欲望和念头中,无法全然地践行爱的教义。
他将这种情况描述为人类的“原罪”和“无知”,是人性中的弱点和脆弱。
奥古斯丁并不认为这就意味着人类无法实践爱的教义,相反,他主张人类依靠上帝的恩典和启示,通过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省和改造,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实现真正的爱。
奥古斯丁对于爱的分类和区分也是他思想的重要一环。
在他的著作《上帝之城》中,他将爱分为两种类型:人类的自爱和上帝的爱。
人类的自爱本质上是自私的,追求个体的利益满足,不顾他人的需要和福祉。
相对地,上帝的爱是无私的,它超越了个体的欲望和利益,注重他人的需要和福祉。
奥古斯丁强调人类应该抛弃自私的自爱,而追求上帝的爱,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完善。
《奥古斯丁的时间说》课件

奥古斯丁的时间论述是中世纪哲学思想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了解奥古斯丁的 时间说,可以更好地了解中世纪的历史和哲学思想。本次演讲将深入了解奥 古斯丁的时间观和其哲学思想,从哲学角度解决现代问题。
奥古斯丁的生平背景
罗马帝国时期的北非
奥古斯丁在罗马帝国时期的 北非出生和成长,接受过严 格的培训和教育。这里的人 文和哲学传统深深影响了他 的思想。
基督教教堂的重要性
奥古斯丁最初是玛尼教教派 的信徒。但到了后来,他的 思想深受基督教教堂和神学 的影响,并最终转化成为一 名基督教的牧师。
对古典著作的热爱
奥古斯丁在学术和哲学领域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古 代国家的历史、哲学和太阳 神学等充满好奇和热爱。
奥古斯丁的时间观与哲学思想
灵魂是永恒的
奥古斯丁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存在于时间之外,并能够感知时间的存在。
时间是神的礼物
奥古斯丁认为,时间是神赐予人类的礼物,也是神的创造能力的证据。他将时间视为信仰和 学术严谨性的结合。
时间无始无终
奥古斯丁的时间观中,时间是永恒的,没有始终,没有起点,也没有结尾。时间简单存在,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
文化影响
奥古斯丁的时间观认为,时间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思想形态,这种观念深刻地影响 了欧洲文化中的各个方面。
哲学思想的应用
奥古斯丁的时间哲学思想 深刻地影响了中世纪的哲 学学派,如今仍广泛应用 于当代哲学研究。
艺术作品的应用
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和时 间观对许多现代音乐、电 影、文学以及视觉艺术作 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文学科的应用
奥古斯丁的时间哲学理论 对历史、人类学、社会学 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奥古斯丁:教父哲学的典型代表奥古斯丁(354—430 年)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母亲是基督徒,父亲却是异教徒。
按照当地的风俗,奥古斯丁没接受洗礼。
从7 岁起,他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
17 岁赴迦太基攻读修辞学和哲学,曾崇拜西塞罗。
稍后加入摩尼教,曾悉心钻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
最后于386 年皈依基督教。
奥古斯丁少年时代放荡不羁,皈依基督教后却闭门思过,清心寡欲,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
他曾做过教师、神父,42 岁时升任北非希波主教。
后半生忠心耿耿致力于传教事业,为基督教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成功地运用柏拉图哲学,讨论各种神学和哲学问题,阐述基督教的世界观,把教父们的思想推向顶峰,为教会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宗教哲学理论体系。
他所论证的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在中世纪被教会奉为真理的台柱”,奥古斯丁本人也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师”、“真神的圣者”等等,一直受到尊敬。
奥古斯丁一生著述甚多,《忏悔录》和《真神之城》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重要的还有《驳学园派》、《独白》、《论自由意志》、《论真宗教》、《论三位一体》、《教义手册》、《布道集》等。
(1)信仰与理解几乎和所有的神学家一样,奥古斯丁首先面临的是哲学与神学、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面对动荡的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奥古斯丁大胆地肯定哲学、系统地利用哲学,为基督教义作论证。
他以真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圣经为根据,力求从哲学上阐述各种问题。
他宣称真正的哲学只能和真正的宗教在一起,只有真正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哲学。
奥古斯丁断言:“真正的哲学家就是爱真神”。
他从基督教的立场出发,认为哲学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灵魂,一是关于真神。
”他的哲学就是以“认识自我,认识你(真神)”而建立起来的。
在论证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时,奥古斯丁首先从自我意识即人的思维存在的确切性出发,批驳了当时流行的怀疑论观点。
在《独白》中,他自问自答道:“你知道自己在思维吗?我知道。
《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第九讲奥古斯丁

• 当时的罗马教育实行三级制,七至十二 岁,入启蒙小学,学识字和算术。十二 至十六岁,入文法学校,学文法、诗歌 和历史等。十六至二十岁,入雄辩术学 校,学修辞和哲学。奥古斯丁基本上按 照父亲的意图,学完了这三个阶段。
• 386年,那是奥古斯丁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经过一段 时间的听道读经,奥古斯丁对于世俗的生活渐渐生出 厌倦的念头,不再想追逐什么名利地位了,看到有很 多人在教会中奉献做工,很受激励,但是“对女人还 是辗转反侧,不能忘情。”于是,奥古斯丁去拜访德 西姆普利齐亚努斯,请他就当时的心境,指示适当的 方法,该如何走主的道路。德西姆普利齐亚努斯是安 波罗修的授洗者,在教会中德高望重,很受尊敬,但 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奥古斯丁向他讲述了自己曾经 的堕落生活和最近的改变。当德西姆普利齐亚努斯听 到奥古斯丁谈到新柏拉图派的一些著作时,就兴致勃 勃地讲起这些著作的拉丁文译者的故事,他就是德西 姆普利齐亚努斯在罗马时的好友维克托利努斯。
5、神学自由观
• 人是自由的,但人的自由具有两重性,即可向 善也可向恶。人类之初本来可以选择神圣、至 善的自由。但他们却选择了犯罪的自由。这不 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乃是与上帝同在, 与至真、至善同在,只有这样才是快乐的。因 此,今生现世,人类只有用追求上帝的善良愿 望,全身心地向往上帝,有最崇敬的上帝来制 约、克服人类邪恶的意志,才能达到神的境界 ,才能真正步入永恒的神圣的自由殿堂。
3、原罪说
• 亚当受蛇诱惑,滥用了自己的自由意志 而偷吃智慧之果,这种自甘堕落的行为 使其子孙通过遗传获得了原罪。
4、恩典说和预定论
• 人类罪孽深重,但上帝是仁慈的,人类 有希望通过上帝的恩典而得救,只要一 心向善,向往上帝,这些人必然得到上 帝的拯救。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施加给一 切人类的,它仅仅赐给上帝的选民,而 选民是预定的。
西方哲学史第五讲 中世纪教父哲学

奥古斯丁不仅通过原罪与恩典学说表达了一种神正论思想,而且也试图用理性的方式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虽然他强调基督教真理的奥秘性,但是他与极力贬抑理性的德尔图良不同,在保证信仰至上性的前提下,并不拒绝运用理性来为信仰提供支持。奥古斯丁是教父派中最早尝试用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的人之一,在这一点上,他与教父派中盛行的那种通过非理性的神秘体验来确信上帝存在的做法不尽相同。奥古斯丁把基督教称为真正的哲学,认为上帝的智慧已经铭刻在《圣经》之中,而信仰的特点就在于以赞同的态度思想来对待表现在《圣经》和各种教义中的基督教真理。因此他坚持相信,然后理解的基本立场,在坚持信仰至上性的前提下承认理性的作用。
4.光照说
奥古斯丁在认识论上综合了柏拉图的回忆说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积极能动的理性灵魂的观点,提出了光照说。他根据《圣经·约翰福音》中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第1章第9节)的说法,将恩典和真理说成是源之于上帝、见之于我们心灵的理性之中的东西。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灵的视觉,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灵的理性看到了真理。他认为,由于灵魂本身就是上帝创造的,因此在被造的心灵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真理的成分,这种观点与柏拉图的回忆说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是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奥古斯丁认为理性对真理的认识不是通过感觉经验的剌激,而是依靠上帝的光照。奥古斯丁说:因为光就是上帝本身,而灵魂是被造的。所以,当它被带走,并且在身体的感官撤退之后,以一种更完善的方式面对着这光时,它也能看到在它上面的那光本身。正是在这光的照明里,它才能够看到它所看到并理解的万物。按照这种光照说,只有在虔诚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会显得通明透亮,而神圣的真理也只有在灵魂摆脱肉体之后才能最终被认识。
2.原罪与救赎
在早期基督教神学中,人性论构成了上帝论和基督论之外的第三个重要领域,而基督教人性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原罪与救赎。在这个问题上,奥古斯丁的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罪恶问题是奥古斯丁一生关注的焦点,早年信奉摩尼教的奥古斯丁曾经把罪恶看作是与善良同样具有本质性的实体。在皈依基督教之后,他改变了早年的观点,认为只有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罪恶的原因在于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地背离了善之本体(上帝)。奥古斯丁说:我探究恶究竟是什么,我发现恶并非实体?而是败坏的意志叛离了最高的本体,即是叛离了你天主,而自趋于下流。由于始祖亚当对自由意志的滥用,导致了人类永恒的罪性,即原罪。因此,尽管最初的人性是纯洁无邪的,但是自从亚当堕落以后,人性就被注定成为有罪的和邪恶的。作为对原罪的公正惩罚,上帝使人由原来与上帝一样不朽而变成有死的。由此可见,正是原罪注定了人类的先验罪性、邪恶本质和必死命运。奥古斯丁写道:一个人既已用自由意志犯了罪,为罪所胜,他就丧失了意志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上帝的恩典(Grace),才能使一部分人的意志重新获得自由向善的能力,摆脱必死的惩罚而获得灵魂的永生。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奥古斯丁(Auginstinus)在西方哲学史上被誉为“教父之父”,其伟大的思想对欧洲哲学和基督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他探讨了“爱”的概念,并指出“爱”是人类心灵深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本文将浅谈奥古斯丁的“爱”的思想。
奥古斯丁认为“爱”是人的本性之一,是人与上帝的联系与关系的基础。
在他的《忏悔录》中,他写道:“我发现我的心灵只有在爱上主之后才全然被满足,这就是我追求的最终目的。
”他认为,人的灵魂渴望与上帝相通,但这种相通只能通过爱来实现。
奥古斯丁将爱分为两类:有限的爱(cupiditas)和无限的爱(caritas)。
有限的爱是指对有形物质的追求和欲望,是一种自私的爱。
而无限的爱则是指对上帝的追求和心灵的向上的爱,是一种无私无限的爱。
奥古斯丁认为,有限的爱只会带来痛苦和不满足,因为世俗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人的灵魂。
只有通过无限的爱,人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和和谐。
奥古斯丁还指出,爱是一种情感,但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道德和精神上的追求。
他认为,在爱的力量下,个体可以超越自身的欲望和私利,追求公正、善良和真理。
当人们以爱为出发点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追求共同的利益,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和理想的世界。
奥古斯丁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通过彼此的爱和关怀,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他的著作《上帝之城》中,他写道:“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是建立公义、和平和幸福社会的基石。
”他强调了人类共同体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在其中的责任和义务。
奥古斯丁的“爱”的思想是一种高尚而崇高的精神追求,他认为爱是人的本性之一,是与上帝相通的基础。
他将爱分为有限的爱和无限的爱,指出无限的爱才是真正的满足和和谐之源。
他还强调了个人道德追求和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重要性。
奥古斯丁的“爱”的思想提供了一种思辨与实践的路径,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追求真理和道德,建立和谐的社会和幸福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奥古斯丁哲学思想奥古斯丁:教父哲学的典型代表奥古斯丁(354—430 年)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母亲是基督徒,父亲却是异教徒。
按照当地的风俗,奥古斯丁没接受洗礼。
从7 岁起,他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
17 岁赴迦太基攻读修辞学和哲学,曾崇拜西塞罗。
稍后加入摩尼教,曾悉心钻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
最后于386 年皈依基督教。
奥古斯丁少年时代放荡不羁,皈依基督教后却闭门思过,清心寡欲,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
他曾做过教师、神父,42 岁时升任北非希波主教。
后半生忠心耿耿致力于传教事业,为基督教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成功地运用柏拉图哲学,讨论各种神学和哲学问题,阐述基督教的世界观,把教父们的思想推向顶峰,为教会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宗教哲学理论体系。
他所论证的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在中世纪被教会奉为真理的台柱”,奥古斯丁本人也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师”、“真神的圣者”等等,一直受到尊敬。
奥古斯丁一生著述甚多,《忏悔录》和《真神之城》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重要的还有《驳学园派》、《独白》、《论自由意志》、《论真宗教》、《论三位一体》、《教义手册》、《布道集》等。
(1)信仰与理解几乎和所有的神学家一样,奥古斯丁首先面临的是哲学与神学、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面对动荡的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奥古斯丁大胆地肯定哲学、系统地利用哲学,为基督教义作论证。
他以真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圣经为根据,力求从哲学上阐述各种问题。
他宣称真正的哲学只能和真正的宗教在一起,只有真正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哲学。
奥古斯丁断言:“真正的哲学家就是爱真神”。
他从基督教的立场出发,认为哲学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灵魂,一是关于真神。
”他的哲学就是以“认识自我,认识你(真神)”而建立起来的。
在论证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时,奥古斯丁首先从自我意识即人的思维存在的确切性出发,批驳了当时流行的怀疑论观点。
在《独白》中,他自问自答道:“你知道自己在思维吗?我知道。
所以,你的思维是千真万确的吗?千真万确。
”他认为,人可以怀疑一切,唯独不能怀疑自己思维的确定性。
“难道有人怀疑他自己在生活、在回忆、具有认识、在意欲、在认知、在判断吗?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晓得任何可靠的东西;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可以毫无根据地表示赞同;尽管一个人仍可以怀疑自己有所意欲,但他却不能怀疑这个怀疑本身。
”奥古斯丁进一步用人的思维可能产生错误来证明思维的确实性。
他说:“如果我错了,则我存在,因为不存在的东西显然是不会有错误的。
”他认为,人应该在自己内心深处寻求真理,不要到外部去寻找,转入你自身。
真理就居住在你的内心。
”但是,真理并不是人的认识或思维的结果。
感性经验是不能认识真理的,因为人们所感觉到的是“变”、是“多”。
但真理也不是理智的创造物,理性不是创造真理,而是发现真理。
理性无论坚持什么真的东西,都不能归功它自己。
人的理性只能借助于“超自然之光”的照明,认识早就存在于自己内心中的抽象概念,深入内心的结果不是导向思维着的精神而是导向真神。
“我进入心灵后,我用我灵魂的眼睛瞻望着在我灵魂的眼睛之上的、在我思想之上的永定之光。
这光,不是肉眼可见的、普通的光,也不是同一类型而比较强烈的、发射更清晰的光芒普照四方的光。
这光在我思想上,也不似油浮于水,天覆于地;这光在我之上,因为它创造了我,我在其后,因为我是它创造的。
谁认识真理,即认识这光;谁认识这光,也就认识永恒。
”这个永恒或真理不是别的,就是真神。
真神是一个神秘的精神实体,人们对于真神是既无法否认,也不能认识和无法表述的。
我们的思维和一切范畴都不适用真神。
真神大而无量,善而无质,现存而无空间,永恒而无时间。
一句话,真神是超越任何范畴的。
认识在此失去了效力。
对于真神的存在和行为,人们应以信仰为满足。
奥古斯丁宣称信仰是绝对可靠的,信仰是十分自然和十分必要的一种思维活动。
所以,“如果你不理解,信仰会使你理解。
信仰在先,理解在后。
”奥古斯丁把信仰说成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
“信仰是理解的途径,理智是信仰的一种报酬。
”他甚至还强调:“所以我不认为理解为了信仰,而是信仰为了理解。
”理性之所以需要是为了论证信仰,奥古斯丁最终还是提出了“信仰为了理解”的原则。
这条原则后来成为教父哲学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2)真神和三位一体奥古斯丁认为,我们虽然不能认识真神,但却可以证明真神的存在。
为此,奥古斯丁曾运用了目的论、心理学、伦理学等方法来作论证。
但真正反映他本人特色的、他最常用的方法则是形而上学的思辩方法。
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奥古斯丁认为,物质世界尽管景象万千,奇妙无比,但都是些变化无常的东西,在这里是不可能找到真神的。
要找寻真神,应该在物质世界之外。
要在不完善中认识完善,在相对中认识绝对,在经验中认识超验。
为此,奥古斯丁从自身之外的物质世界回到自身之内,从肉体回到灵魂,逐级上升,达到判断力,最后达到理造出来的。
在这一点上,他不能同意柏拉图关于造物主用质料创造万物的说法,认为如果真神是运用已经存在的质料去创造世界,那么这种质料的性质就是对真神自由行为的一种限制。
在他看来,真神是全智全能和绝对自由的,他根本无须现存的质料,完全可以从虚无中创造出世界来。
“除了你三位一体、一体三位的天主外,没有一物可供你创造天地。
因此,你只能从空无所有中创造天地。
”真神创造万物也没有使用任何工具。
“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言语——创造万有。
”奥古斯丁认为,真神从空虚中创造了近乎空虚的、未具形象的物质,又用这物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我们人的子孙所赞叹的千奇万妙。
物质是一切创造物的基础,但由于没有任何形式,因而是近乎虚无。
形式与物质一样,也是在万物之先的,是万物的原本,这就是理念。
奥古斯丁认为,理念是万物的一定的基本形式,是万物的永恒的、不变的本质性,它们本身不是被构成的,因而永恒地处于同一状态,存在于神的精神之中。
它们自己无生无灭,而有生有灭并且事实上生生灭灭的万物是按照它们构成的。
真神也不是在空间中创造万物的。
空间也是真神的创造物,是真神在创造万物的同时创造的。
在真神创世之前,没有空间存在。
奥古斯丁认为,真神是世界的创造者,也是时间的创造者,真神在创造世界的同时创造了时间。
奥古斯丁极为反对有人提出的“在世界创造之前真神干什么”的疑问,认为这种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在他看来,毫无疑问,世界和时间是真神同时创造的,在世界被创造之前,是无所谓时间的。
时间只是对创造物来说的,真神本身并不存在于时间之中。
“创造了这个变化不定的世界所赖以存在而又不真实存在的万物,在这个变化不定的世界中,表现出万物的可变性,我们便从而能觉察时间和度量时间,因为时间的形成是由于事物的变化,形象的迁转。
”而真神是超越一切变化的,因而是超越时间和永恒的。
真神也不是在一个时间中超越时间,因而也不可能“先于”他自己创造的时间。
正因为这种超时间性和无时间性,真神才必定是永恒的。
奥古斯丁认为,在真神那里,没有过去和将来,只有永恒的现在。
时间究竟是什么,奥古斯丁经过种种探索,最后把时间规定为人的思维的功能。
他认为:“说时间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类是不确当的。
”因为过去已不存在,将来尚未存在,而现在又仅仅是一瞬间,是正在过去,因而没有丝毫长度。
所以“或许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
这三类存在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
”这样,奥古斯丁就把时间主观化为人的思维的三种功能,“即:期望、注意与记忆。
所期望的东西,通过注意,进入记忆。
”奥古斯丁用哲学思辩的方法说明了时间,使之符合基督教的创世说,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新颖的学说显示了较高的思辩能力。
(4)灵魂的不朽与获救奥古斯丁曾经说过:“我渴望认识真神和灵魂。
除此之外别无它物吗?没有,别无它物。
”在他看来,灵魂是真神创造的,它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但这并不是由两个实体结合而成一个新的实体,也不像奥里根所说的那样是灵魂禁锢在肉体中,而是灵魂占有、使用和统治肉体。
“灵魂是某种具有理性的实体,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统治肉体。
”因此只有灵魂才是真正的自我。
记忆、思维、爱等等并不是灵魂本身,而是灵魂的各种功能。
在这各种功能的活动中,灵魂自身始终保持不变。
由于灵魂是与不变的、永恒的真理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它也是不朽的。
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之前,曾信奉过当时盛行的摩尼教。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对此进行了彻底的清算。
而在他皈依基督教之后,又与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主张人无须借助外界力量就能达到自己的至乐生活的斐拉鸠斯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奥古斯丁提出了“原罪说”和“预定说”。
他认为,真神是世界的创造者,真神是至善。
善是绝对的,是实体。
在真神那里,恶是不存在的。
真神创造了万物,因而万物本身也必定是善的。
但由于万物是被创造的,所以不可能同真神一样是至善,而是或多或少有缺陷的,这缺陷就是恶。
人的恶就是犯罪。
奥古斯丁认为灵魂的本质并不在于理性,而在于意志。
“因为意志寓于一切灵魂的活动,如无意志,根本就没有活动。
”亚当受到撒旦的诱惑犯了罪,这就使亚当的子孙通过遗传获得了“原罪”。
这就是说,人的罪恶就是背离至善,背离真神。
因为只有当意志抛弃了比自己优越的事物而转向低下的事物时,才变成恶。
这样一来,人的意志也就失去了自由。
人犯罪的本性必然,就是说,人只有行恶的自由,而没有行善的自由。
“正因为人滥用自由意志,才弄得自己和自由意志一起毁坏了。
”奥古斯丁强调,由于人生来就有一个犯罪的意志,所以人要赎罪得救就不能靠自己,而要指靠真神的恩惠。
因此,人们要想脱离罪恶与苦难,唯有信仰真神,热爱真神,追随真神,等待真神给予恩赐。
人不能抱怨命运不公,其实一切都是真神的预定,没有天命,就是连一根头发也不会从头上脱落下来,真神的预定,出于其意志的喜好。
这种过于严格的“预定说”虽突出真神意志的绝对权威,但推行到底也有否定教会的作用,因而未能为教会完全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