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摘要】奥古斯丁是基督教哲学家,对爱有着独特的理解。

他认为爱是一种情感,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

奥古斯丁将爱分为三种层面:动物性爱、人类之间的友爱和对神的爱。

他认为爱的本质是追求最终幸福的愿望,而爱的目的在于完成人类心灵的完整。

在他看来,爱与神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爱神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奥古斯丁的爱的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哲学启示,让我们思考人类之间的关系和与神之间的关系。

在当代,我们也可以从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中找到对于人际关系和内心安宁的启示,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寻求内心的满足。

【关键词】奥古斯丁、爱、思想、理解、概念、三种层面、定义、分类、本质、探讨、关系、目的、神、哲学启示、当代意义。

1. 引言1.1 奥古斯丁对爱的独特理解奥古斯丁对爱的独特理解是基于他对上帝的信仰和人类内心的深刻观察而形成的。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是一种超越感官和欲望的精神力量,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之一。

他认为,爱是上帝赋予人类的一个重要特质,是人类与上帝之间联系的纽带。

奥古斯丁将爱分为三种层面的理解:物质爱、心灵爱和神圣爱。

物质爱是指对身体的欲望和享乐的追求,心灵爱是指对他人的情感和情谊,而神圣爱则是指对上帝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在奥古斯丁看来,真正的爱应该是心灵爱和神圣爱的结合,只有通过对上帝的爱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和宗教思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启示我们要以真诚和虔诚的心去对待他人和世界,要以爱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苦。

奥古斯丁的爱的独特理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信仰。

1.2 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奥古斯丁的爱的概念可以说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之一。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是一种终极的力量,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他认为,爱是上帝的本质,是所有事物存在的原因和目的。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或感情,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对于美好、完善、真理的追求和向往。

圣·奥古斯丁简介

圣·奥古斯丁简介

圣·奥古斯丁简介圣·奥古斯丁的主要思想圣·奥古斯丁简介圣·奥古斯丁是天主教圣师,也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神学、教⽗哲学的重要代表⼈物。

圣·奥古斯丁⼀⽣之中都在致⼒于对神学的研究,最后成为了天主教的忠实信徒,他被罗马天主教会封为圣⼈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

下⾯做⼀下圣·奥古斯丁简介。

圣·奥古斯丁简介:354年,圣·奥古斯丁出⽣于距沿海城河马以南45英⾥的塔加斯特城(现在阿尔及利亚的苏格艾赫拉斯)。

母亲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亲是⼀个⾮基督教徒,圣·奥古斯丁受母亲的影响⾮常的⼤。

369年,圣·奥古斯丁前往迦太基学习。

在那⼉他与⾃⼰的情妇⽣了⼀个私⽣⼦。

372年,圣·奥古斯丁⽴志攻读哲学,不久便开始信仰摩尼教。

382年,圣·奥古斯丁对摩尼教感到失望,来到了罗马,不久⼜去了意⼤利的⽶兰,担任雄辩术教授,通晓了新柏拉图主义。

受到了⽶兰的主教是圣·恩布路斯的影响开始对天主教有了新的认识。

385年,圣·奥古斯丁转为信仰天主教,成为天主教热情的⽀持者。

387年,圣·奥古斯丁接受恩布路斯的洗礼,随即返回家乡塔加斯特。

391年,圣·奥古斯丁成为河马市主教的助⼿。

395年,主教去世,当时42岁的圣·奥古斯丁成了河马市的新主教,⼀直担任此职到去世。

在这之后的担任主教的时间内圣·奥古斯丁写出了⼤量的宗教著作,其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两部著作是《论天主之城》和《忏悔录》,特别是《忏悔录》对后世的影响尤其的⼤,直到今天还在被⼴泛的阅读。

圣·奥古斯丁的主要思想圣·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时候出现的⼀位杰出的神学家,⼀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被后世的罗马天主教封为圣⼈和圣师,其很多思想对罗马天主教的发展起到了⾄关重要的作⽤,他留给后世的著作⾮常的多,这些著作直⾄今天还在影响着很多⼈的⽣活,下⾯就介绍⼀下圣·奥古斯丁的主要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奥古斯丁(Augustine)是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涉及了伦理、政治、心灵、宗教等多个领域。

他对于“爱”的思考和分析尤为深刻和重要。

本文将从奥古斯丁的哲学体系和基本思想出发,浅谈他对于“爱”的思想。

奥古斯丁对于“爱”的理解是建立在他的宗教信仰和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之上的。

在他看来,爱是神圣的,它是上帝的恩赐,是贯穿整个世界的力量。

人类与上帝的关系是通过爱而建立起来的,上帝的爱是无私的,深远的,是为了救赎而存在的。

人类也应该通过爱来回应上帝,尊崇上帝,实践上帝的意愿。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是人类最重要的道德标准,是灵魂的存在和完善的源泉。

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行为和态度。

他强调人类应该用爱来服侍上帝,也通过爱来服务他人。

他认为,只有通过爱,人类才能完成自己的道德和精神成长,才能实现个体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奥古斯丁也承认人类的本性是有限的,有时人类会陷入自我中心的欲望和念头中,无法全然地践行爱的教义。

他将这种情况描述为人类的“原罪”和“无知”,是人性中的弱点和脆弱。

奥古斯丁并不认为这就意味着人类无法实践爱的教义,相反,他主张人类依靠上帝的恩典和启示,通过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省和改造,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实现真正的爱。

奥古斯丁对于爱的分类和区分也是他思想的重要一环。

在他的著作《上帝之城》中,他将爱分为两种类型:人类的自爱和上帝的爱。

人类的自爱本质上是自私的,追求个体的利益满足,不顾他人的需要和福祉。

相对地,上帝的爱是无私的,它超越了个体的欲望和利益,注重他人的需要和福祉。

奥古斯丁强调人类应该抛弃自私的自爱,而追求上帝的爱,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完善。

浅析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论文

浅析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论文

浅析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论文奥古斯丁“信仰寻求理解”的哲学诠释学解读“信仰寻求理解”(fidesquaerensintellec-tum)源自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第七卷中谈到如何理解三位一体时提出的“你们要是不信,定然不得理解”,后来安瑟伦将其表述为“信仰寻求理解”。

关于三位一体的表达,奥古斯丁指出,“倘若这不能用理解力来领会,就要用信仰来把握,直到那藉先知说‘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理解’的主,照耀在我们的心田。

”[1]在奥古斯丁看来,信仰就是“赞同地思考”,是“人类通往上帝之路的起点,也是“人类理解的向导。

”[2]而信仰是为了理解,“理解是信仰的回报”[3]。

奥古斯丁提出“信仰寻求理解”的用意,不仅在于批判古代希腊晚期以斯多葛派为代表的独断论、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论、以德尔图良为代表的极端信仰主义,更在于在认识上实现方法论的突破,为寻求宗教真理指出一条由信仰走向体悟,通过内心反思来追寻上帝,达到理解,最后达到荣福直观的大道。

在“如何达到理解”这个向度上,奥古斯丁的“信仰寻求理解”是如此地和现代哲学诠释学的思想进路相契合,以至于Grondin指出,“奥古斯丁是20世纪诠释学的一个主要的对话伙伴。

”[4]一、“记忆-信仰”与“前见-预期”奥古斯丁的“信仰寻求理解”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实有所指。

关于信仰的对象,奥古斯丁作了如下的划分,“有三种信仰(念)的对象:首先是总是被相信而从不被理解的,如在时间与人类事件过程中的历史个例;其次是那些一被相信即被理解的对象,如数的领域或任何学术研究中理性的运用;最后是先被相信后才被理解的对象,如那些除清心者外不能被理解的神圣事项,只有服从诫命,适当地生活才能达到这条件。

”[5]这段话从历史、逻辑、宗教三个层面指出了信仰在理解中的作用。

与此相对应,信仰本身也可分为信任、相信、信赖三种[6]。

在历史层面上,奥古斯丁指出,对于历史事件,由于发生在过去,我们无法亲历,从而只能相信而无从理解的,这里需要一种信任。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教父哲学奥古斯丁1、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时期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宗教教义,将哲学与神学整合起来,主要的思想内容包括种子理型论,主观时间说,固有观念论,神圣光照论,对自由意志与恶的探讨以及神学历史观。

著作包括《忏悔录》《上帝之城》2、奥古斯丁通过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存在大链条,将事物按照存在的程度将宇宙万物排列成一个大链条。

存在的程度可以理解成为“实在的程度”,“真实的程度”,“完善的程度”。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存在的程度,即分有善的程度。

奥古斯丁还吸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事物的完善性或存在的程度可以通过数来加以规定。

3、为了解释《圣经》中对于时间问题的矛盾,奥古斯丁根据斯多亚学派的“种子理型”概念,提出种子理型论。

“种子理型”就是在实践中有待发展出事物的胚种,即上帝置于实践之中有待将来进一步展开的事物的不可见的潜能。

是一切事物的直接原因。

上帝创造出种子理型,再由潜能转化为现实,产生有形的事物。

4、奥古斯丁认为,对事件的度量其实是在现在之中对过去与将来的度量,现在中包含了对过去的记忆与对将来的期望。

时间不过是心灵的伸展,他将实践归结为了主观的东西。

他将时间的样态区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分别是记忆,直接感觉和期望。

奥古斯丁的主管时间说体现了人类理性的限度,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海德格尔:“将时间归结为现在,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由此成为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

”但他也同时强调客观时间,认为实践是上帝创造的,因此有开端并于事物的存在结合。

5、奥古斯丁的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有限的心灵如何认识无限的真理,他强调记忆和感觉。

他认为知识只是认识上帝,获得“至福”的手段,真理就是关于上帝的知识。

心灵受到上帝的吸引,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中天然具有对上帝的“记忆”,而后才认识上帝。

a.感觉论:奥古斯丁指出心灵在感知的过程中是主动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一方面由于外部刺激,另一方面更取决于内在激活。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奥古斯丁:教父哲学的典型代表奥古斯丁(354—430 年)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母亲是基督徒,父亲却是异教徒。

按照当地的风俗,奥古斯丁没接受洗礼。

从7 岁起,他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

17 岁赴迦太基攻读修辞学和哲学,曾崇拜西塞罗。

稍后加入摩尼教,曾悉心钻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

最后于386 年皈依基督教。

奥古斯丁少年时代放荡不羁,皈依基督教后却闭门思过,清心寡欲,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

他曾做过教师、神父,42 岁时升任北非希波主教。

后半生忠心耿耿致力于传教事业,为基督教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成功地运用柏拉图哲学,讨论各种神学和哲学问题,阐述基督教的世界观,把教父们的思想推向顶峰,为教会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宗教哲学理论体系。

他所论证的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在中世纪被教会奉为真理的台柱”,奥古斯丁本人也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师”、“真神的圣者”等等,一直受到尊敬。

奥古斯丁一生著述甚多,《忏悔录》和《真神之城》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重要的还有《驳学园派》、《独白》、《论自由意志》、《论真宗教》、《论三位一体》、《教义手册》、《布道集》等。

(1)信仰与理解几乎和所有的神学家一样,奥古斯丁首先面临的是哲学与神学、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面对动荡的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奥古斯丁大胆地肯定哲学、系统地利用哲学,为基督教义作论证。

他以真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圣经为根据,力求从哲学上阐述各种问题。

他宣称真正的哲学只能和真正的宗教在一起,只有真正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哲学。

奥古斯丁断言:“真正的哲学家就是爱真神”。

他从基督教的立场出发,认为哲学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灵魂,一是关于真神。

”他的哲学就是以“认识自我,认识你(真神)”而建立起来的。

在论证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时,奥古斯丁首先从自我意识即人的思维存在的确切性出发,批驳了当时流行的怀疑论观点。

在《独白》中,他自问自答道:“你知道自己在思维吗?我知道。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奥古斯丁(Augustine)是基督教思想家和神学家,被誉为西方基督教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深深影响了基督教神学与哲学,并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关于爱的思想一直是他深入探讨的主题之一。

奥古斯丁对爱的理解不仅在基督教世界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人类爱情观念的形成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浅谈一下奥古斯丁关于“爱”的思想。

奥古斯丁对爱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情感上的体验,他认为爱是包含了智慧、理性、情感和意志等多个维度的综合体验。

在奥古斯丁看来,爱不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倾注,更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赞美。

他认为,人的灵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即理性的部分、意志的部分和情感的部分,而爱是这三个部分的统一。

通过爱,人可以超越自我,赞美至善,追求智慧和真理。

正是因为奥古斯丁对爱的这种宏观理解,使得他的爱情观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感,而成为了一种更加宽广深刻的哲学理论。

奥古斯丁对爱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人际关系,对于上帝的爱也是他思考的重要内容。

奥古斯丁强调上帝的爱是一种纯粹的、无条件的、超越人类理解的爱。

在他的著作《上帝的城市》中,他指出上帝的爱是超乎人类所能感知的,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奥古斯丁的爱情观不仅仅是纯粹的人类关系,更反映了他对于上帝爱的思考和追求。

奥古斯丁对爱的思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督教的爱的观念。

他认为,人类所有的爱都源自于上帝的爱,爱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动力,是神圣的能量。

这种观点在基督教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形成了基督教对于爱的特有理解,影响了基督教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观念。

奥古斯丁的爱情观念对于后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从奥古斯丁的爱情观念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爱是一种智慧、一种追求至善的动力,这对于后世人类的爱情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奥古斯丁强调了道德和精神上的爱的重要性,这使得他的爱情观念不再局限于情感上的追求,更加注重了爱的品质和内涵。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的总结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的总结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的总结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基督教和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涉及到伦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和神学等多个领域,本文将对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进行总结。

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一直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对神的认识和对人的认识。

他认为神是唯一的真善美之源,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类智慧和幸福的源泉。

对神的认识是人类最高级别的认知活动,通过对神的认识人可以实现自身的完善和救赎。

在形而上学方面,奥古斯丁认为神是无所不在的存在,同时也是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的存在。

他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真理和存在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体而有实在性的存在物。

奥古斯丁还提出了宇宙的等级观念,认为宇宙是按照在神的爱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有层次之分的。

在认识论方面,奥古斯丁提出了“内在照见”(inner illumination)的观念。

他认为人的知识不仅仅来自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更重要的是来自内在的直觉和启示。

他认为只有通过神的启示,人才能有真正的认识,并能理解真理和道德。

奥古斯丁反对纯粹的理性主义,认为理性需要和信仰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在伦理学方面,奥古斯丁提出了一种个体主义的伦理观。

他认为人的幸福和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了回应神的爱和实现对神的归属。

他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责任,认为人应该自主选择善与恶,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还涉及到时间理论和历史观。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时间概念,认为时间是神的创造,只存在于神的眼光中。

他将历史看作是人类追求上帝的过程,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照神的计划和意愿进行的。

他对罪恶的存在和人类的堕落也作出了解释,认为人类的罪恶是由于自由意志的滥用和背离神的旨意导致的。

在神学方面,奥古斯丁是一位重要的基督教神学家。

他认为基督教是人类唯一的救赎之道,只有通过信仰基督才能实现永恒的救赎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奥古斯丁:教父哲学的典型代表奥古斯丁(354—430 年)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母亲是基督徒,父亲却是异教徒。

按照当地的风俗,奥古斯丁没接受洗礼。

从7 岁起,他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

17 岁赴迦太基攻读修辞学和哲学,曾崇拜西塞罗。

稍后加入摩尼教,曾悉心钻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

最后于386 年皈依基督教。

奥古斯丁少年时代放荡不羁,皈依基督教后却闭门思过,清心寡欲,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

他曾做过教师、神父,42 岁时升任北非希波主教。

后半生忠心耿耿致力于传教事业,为基督教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成功地运用柏拉图哲学,讨论各种神学和哲学问题,阐述基督教的世界观,把教父们的思想推向顶峰,为教会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宗教哲学理论体系。

他所论证的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在中世纪被教会奉为真理的台柱”,奥古斯丁本人也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师”、“真神的圣者”等等,一直受到尊敬。

奥古斯丁一生著述甚多,《忏悔录》和《真神之城》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重要的还有《驳学园派》、《独白》、《论自由意志》、《论真宗教》、《论三位一体》、《教义手册》、《布道集》等。

(1)信仰与理解几乎和所有的神学家一样,奥古斯丁首先面临的是哲学与神学、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面对动荡的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奥古斯丁大胆地肯定哲学、系统地利用哲学,为基督教义作论证。

他以真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圣经为根据,力求从哲学上阐述各种问题。

他宣称真正的哲学只能和真正的宗教在一起,只有真正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哲学。

奥古斯丁断言:“真正的哲学家就是爱真神”。

他从基督教的立场出发,认为哲学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灵魂,一是关于真神。

”他的哲学就是以“认识自我,认识你(真神)”而建立起来的。

在论证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时,奥古斯丁首先从自我意识即人的思维存在的确切性出发,批驳了当时流行的怀疑论观点。

在《独白》中,他自问自答道:“你知道自己在思维吗?我知道。

所以,你的思维是千真万确的吗?千真万确。

”他认为,人可以怀疑一切,唯独不能怀疑自己思维的确定性。

“难道有人怀疑他自己在生活、在回忆、具有认识、在意欲、在认知、在判断吗?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晓得任何可靠的东西;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可以毫无根据地表示赞同;尽管一个人仍可以怀疑自己有所意欲,但他却不能怀疑这个怀疑本身。

”奥古斯丁进一步用人的思维可能产生错误来证明思维的确实性。

他说:“如果我错了,则我存在,因为不存在的东西显然是不会有错误的。

”他认为,人应该在自己内心深处寻求真理,不要到外部去寻找,转入你自身。

真理就居住在你的内心。

”但是,真理并不是人的认识或思维的结果。

感性经验是不能认识真理的,因为人们所感觉到的是“变”、是“多”。

但真理也不是理智的创造物,理性不是创造真理,而是发现真理。

理性无论坚持什么真的东西,都不能归功它自己。

人的理性只能借助于“超自然之光”的照明,认识早就存在于自己内心中的抽象概念,深入内心的结果不是导向思维着的精神而是导向真神。

“我进入心灵后,我用我灵魂的眼睛瞻望着在我灵魂的眼睛之上的、在我思想之上的永定之光。

这光,不是肉眼可见的、普通的光,也不是同一类型而比较强烈的、发射更清晰的光芒普照四方的光。

这光在我思想上,也不似油浮于水,天覆于地;这光在我之上,因为它创造了我,我在其后,因为我是它创造的。

谁认识真理,即认识这光;谁认识这光,也就认识永恒。

”这个永恒或真理不是别的,就是真神。

真神是一个神秘的精神实体,人们对于真神是既无法否认,也不能认识和无法表述的。

我们的思维和一切范畴都不适用真神。

真神大而无量,善而无质,现存而无空间,永恒而无时间。

一句话,真神是超越任何范畴的。

认识在此失去了效力。

对于真神的存在和行为,人们应以信仰为满足。

奥古斯丁宣称信仰是绝对可靠的,信仰是十分自然和十分必要的一种思维活动。

所以,“如果你不理解,信仰会使你理解。

信仰在先,理解在后。

”奥古斯丁把信仰说成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

“信仰是理解的途径,理智是信仰的一种报酬。

”他甚至还强调:“所以我不认为理解为了信仰,而是信仰为了理解。

”理性之所以需要是为了论证信仰,奥古斯丁最终还是提出了“信仰为了理解”的原则。

这条原则后来成为教父哲学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2)真神和三位一体奥古斯丁认为,我们虽然不能认识真神,但却可以证明真神的存在。

为此,奥古斯丁曾运用了目的论、心理学、伦理学等方法来作论证。

但真正反映他本人特色的、他最常用的方法则是形而上学的思辩方法。

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奥古斯丁认为,物质世界尽管景象万千,奇妙无比,但都是些变化无常的东西,在这里是不可能找到真神的。

要找寻真神,应该在物质世界之外。

要在不完善中认识完善,在相对中认识绝对,在经验中认识超验。

为此,奥古斯丁从自身之外的物质世界回到自身之内,从肉体回到灵魂,逐级上升,达到判断力,最后达到理造出来的。

在这一点上,他不能同意柏拉图关于造物主用质料创造万物的说法,认为如果真神是运用已经存在的质料去创造世界,那么这种质料的性质就是对真神自由行为的一种限制。

在他看来,真神是全智全能和绝对自由的,他根本无须现存的质料,完全可以从虚无中创造出世界来。

“除了你三位一体、一体三位的天主外,没有一物可供你创造天地。

因此,你只能从空无所有中创造天地。

”真神创造万物也没有使用任何工具。

“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言语——创造万有。

”奥古斯丁认为,真神从空虚中创造了近乎空虚的、未具形象的物质,又用这物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我们人的子孙所赞叹的千奇万妙。

物质是一切创造物的基础,但由于没有任何形式,因而是近乎虚无。

形式与物质一样,也是在万物之先的,是万物的原本,这就是理念。

奥古斯丁认为,理念是万物的一定的基本形式,是万物的永恒的、不变的本质性,它们本身不是被构成的,因而永恒地处于同一状态,存在于神的精神之中。

它们自己无生无灭,而有生有灭并且事实上生生灭灭的万物是按照它们构成的。

真神也不是在空间中创造万物的。

空间也是真神的创造物,是真神在创造万物的同时创造的。

在真神创世之前,没有空间存在。

奥古斯丁认为,真神是世界的创造者,也是时间的创造者,真神在创造世界的同时创造了时间。

奥古斯丁极为反对有人提出的“在世界创造之前真神干什么”的疑问,认为这种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在他看来,毫无疑问,世界和时间是真神同时创造的,在世界被创造之前,是无所谓时间的。

时间只是对创造物来说的,真神本身并不存在于时间之中。

“创造了这个变化不定的世界所赖以存在而又不真实存在的万物,在这个变化不定的世界中,表现出万物的可变性,我们便从而能觉察时间和度量时间,因为时间的形成是由于事物的变化,形象的迁转。

”而真神是超越一切变化的,因而是超越时间和永恒的。

真神也不是在一个时间中超越时间,因而也不可能“先于”他自己创造的时间。

正因为这种超时间性和无时间性,真神才必定是永恒的。

奥古斯丁认为,在真神那里,没有过去和将来,只有永恒的现在。

时间究竟是什么,奥古斯丁经过种种探索,最后把时间规定为人的思维的功能。

他认为:“说时间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类是不确当的。

”因为过去已不存在,将来尚未存在,而现在又仅仅是一瞬间,是正在过去,因而没有丝毫长度。

所以“或许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

这三类存在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

”这样,奥古斯丁就把时间主观化为人的思维的三种功能,“即:期望、注意与记忆。

所期望的东西,通过注意,进入记忆。

”奥古斯丁用哲学思辩的方法说明了时间,使之符合基督教的创世说,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新颖的学说显示了较高的思辩能力。

(4)灵魂的不朽与获救奥古斯丁曾经说过:“我渴望认识真神和灵魂。

除此之外别无它物吗?没有,别无它物。

”在他看来,灵魂是真神创造的,它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但这并不是由两个实体结合而成一个新的实体,也不像奥里根所说的那样是灵魂禁锢在肉体中,而是灵魂占有、使用和统治肉体。

“灵魂是某种具有理性的实体,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统治肉体。

”因此只有灵魂才是真正的自我。

记忆、思维、爱等等并不是灵魂本身,而是灵魂的各种功能。

在这各种功能的活动中,灵魂自身始终保持不变。

由于灵魂是与不变的、永恒的真理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它也是不朽的。

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之前,曾信奉过当时盛行的摩尼教。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对此进行了彻底的清算。

而在他皈依基督教之后,又与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主张人无须借助外界力量就能达到自己的至乐生活的斐拉鸠斯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奥古斯丁提出了“原罪说”和“预定说”。

他认为,真神是世界的创造者,真神是至善。

善是绝对的,是实体。

在真神那里,恶是不存在的。

真神创造了万物,因而万物本身也必定是善的。

但由于万物是被创造的,所以不可能同真神一样是至善,而是或多或少有缺陷的,这缺陷就是恶。

人的恶就是犯罪。

奥古斯丁认为灵魂的本质并不在于理性,而在于意志。

“因为意志寓于一切灵魂的活动,如无意志,根本就没有活动。

”亚当受到撒旦的诱惑犯了罪,这就使亚当的子孙通过遗传获得了“原罪”。

这就是说,人的罪恶就是背离至善,背离真神。

因为只有当意志抛弃了比自己优越的事物而转向低下的事物时,才变成恶。

这样一来,人的意志也就失去了自由。

人犯罪的本性必然,就是说,人只有行恶的自由,而没有行善的自由。

“正因为人滥用自由意志,才弄得自己和自由意志一起毁坏了。

”奥古斯丁强调,由于人生来就有一个犯罪的意志,所以人要赎罪得救就不能靠自己,而要指靠真神的恩惠。

因此,人们要想脱离罪恶与苦难,唯有信仰真神,热爱真神,追随真神,等待真神给予恩赐。

人不能抱怨命运不公,其实一切都是真神的预定,没有天命,就是连一根头发也不会从头上脱落下来,真神的预定,出于其意志的喜好。

这种过于严格的“预定说”虽突出真神意志的绝对权威,但推行到底也有否定教会的作用,因而未能为教会完全采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