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与阿奎那政治思想浅析

合集下载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1)时代背景:“教父学”时代----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神学处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在此之前属于“使徒传道”时代)。

在公元2—5世纪,出现了一批基督教知识分子,他们把基督教基本信条教义化、系统化、理论化,制定了一整套基督教教义,即基督教神学,同时还从政治上对基督教地位进行理论论证。

这些人被称为“博士”或“教父”,其神学理论被称为“教父学”比较著名的教父有:奥古斯丁,德尔图良、安布斯洛、杰罗姆,其中奥古斯丁是教父学的最高权威(2)政治实践:①著作:《上帝之城》,在神学的框架下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对中世纪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个人经历:公元387年皈依基督教,391年成为希波教会的神甫,后来成为主教;③他的思想主要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崇尚精神的价值,鄙视世俗的享乐。

(3)具体观点和思想特色综述:与以往的政治思想家不同,奥古斯丁首先是一位神学家(波利比阿首先是历史学家),关心神学问题,他的理论主要是一套神学,极力推崇信仰、贬低理性(理性主义传统的先驱是亚氏),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人与上帝关系中考察人、考察国家的政治问题。

从他开始到文艺复兴时,西方政治哲学都是基督教神学的一部分,被称为“神学的婢女”。

奥古斯丁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的国家观以及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成为了中世纪的官方信条,对中世纪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原罪救赎说由于亚当偷食智慧果,因而使得每个人生来有罪—“原罪”,情欲败坏了人的理性本性;党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时候,即成年之后就会继续犯罪,这是“本罪”,由于人的罪,注定受到上帝的“永罚”。

一切人都带有原罪,因而惩罚是罪有应得,一切人间王国必然灾难深重,必然灭亡,只有上帝之国才是永恒的。

谁能得救,需要上帝“拣选”,而上帝的挑选是任意的,并不靠个人的努力,即使是信仰基督教和实行苦修的人也不能免于惩罚。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

一、教父与奥古斯丁
(一)教父:教父特指 活跃于公元1世纪至5世纪的 一批神学家,他们将基督教 教义阐述为系统的神学理论, 同时也是基督教统一的维护 者和保卫者。其中影响最大 的当数奥古斯丁(354— 430),他的神学是教父时 代基督教理论的巅峰。
(二)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的著述主要有 《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 《忏悔录》等,他将基督教教 义阐发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胡斯运动
在异端运动当中,胡 斯运动受到了英国理论家 约翰·威克里夫的影响。 威克里夫认为,只要虔诚 信仰上帝,普通信徒不需 要教会也可得救。他支持 民族教会,认为国王是教 会最为适当的管理者。 民间异端运动为宗教改革确立了大致的方 向和内容,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路德的宗教改革政治思想
(一)路德及其著作 1.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符腾堡大教堂的汶
基督教神学政治观中人的二重性与二元化权力体系
灵魂 宗教生活 天堂幸福
教权 教会 教民 上帝的物
人 人的生活 人的目标 权力体系 社会组织 人的角色 权力范围
肉体 世俗生活 世俗幸福
王权 国家 臣民 凯撒的物
中世纪政教制约关系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提要
教父与奥古斯丁 人的“原罪”与信仰主义 “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
(三)评价
阿奎那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神学政治观的最 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1.阿奎那关于法律性质和分类的学说吸取了古 典法律传统与基督教神学传统,其关于法律的认识与 理解为近代自然法理论提供了思想材料。
2.阿奎那建立的庞大的神学体系,对挽救基督 教神学信仰危机,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起到了很大的 作用,但从本质上说是唯心的、反动的理论,带有调 和、折中的特征,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

亚里土多德(Aristotle, 384 BC - 322 BC)
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 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 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 一。《政治学》是古希腊 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 著。成书于公元前326年 , 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 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 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 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 公民最好的国家。
马基雅维利的权力政治观总体上倾向于性恶论的人性论从人性论出发论证国家起源问题国家学说认为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政治的根本问题在于权力马基雅维里的政体观共和理想与君主专制认为最好的政体是混合政体最赞赏罗马的共和制度但必须在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中才能实行主张在当时腐败的意大利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古罗马时期的地图
.
斯多葛学派(Stoicism)
公元前300年左右,塞浦路斯岛人 芝诺(约前 336~前264年),在雅典创立的学派。 由于他通 常在雅典的画廊(英文stoics,来自希腊文stoa) 聚众讲学而得名。晚期斯多葛学派主要流行于罗 马帝国。其代表人物:巴内斯、塞内卡、埃彼克 泰特、马可•奥勒等。
让· 布丹(Jean Bodin,1530-1596 )
近代西方最著名的宪政专家, 1576年布丹 发表了《国家六论》,在西方政治、法律 思想史中,他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国家主 权学说,被认为是近代主权学说的创始人。
让· 布丹的政治思想
1 国家理论
承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国家是从家庭发展 起来的; 在社会与国家之上,布丹承认神法与自然法的权 威
没有政府的生活状态, 霍布斯称为“自然状 态”。 1651年出版《利维 坦》,是社会契约论的 第一部杰作。
自然状态(the State of Nature)

奥古斯丁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政治思想】从公元2世纪开始,随着基督徒社会成分的改变,在基督教会内部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

这些基督教知识分子力图把基督教的基本信条系统化、理论化。

这一批人被信徒们尊称为“教父”,他们所创立的神学理论则被称为“教父学”。

奥古斯丁可以称为一个影响最大的教父.他可以说是集教父学之大成并且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奥古斯丁的很多著作当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两部;《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奥古斯丁把新柏拉图主义和《圣经》结合在一起,把教父们已经提出来的上帝创世说、三位一体说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并且提出了原罪说、选民说等,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他的神学政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恩典说奥古斯丁所处的时代,罗马帝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不仅帝国内部各地不断有起义发生,帝国外部北方的日耳曼人也开始大举入侵。

日耳曼人,其中特别是汪达尔人,所到之处必洗劫财富,杀戮生灵。

汪达尔主义因此成为野蛮破坏人类文明和文化古物的同义词。

在日耳曼人大举入侵的过程中,许多品行良好的、虔诚的基督徒也无端地遭到杀害。

这就难免使人们对基督教的教义产生怀疑:罗马帝国既然已经把基督教奉为了国教,上帝为什么不能保佑它?虔诚的、善良的基督徒既然会被蛮族无端地杀戮,上帝的威严、上帝的法术究竟何在?奥古斯丁的恩典说试图回答人们的这些疑问。

奥古斯丁把《圣经》中关于亚当偷吃智慧之果的故事作了发挥,提出了所谓的“原罪”说。

他说上帝在创造人类的始祖亚当之初,亚当是正直的,并且有自由意志。

如果他继续保持正直,他会留在伊甸园,并且会享有与天使们同样多的幸福。

但不幸的是亚当干了他不应该干的事情,他偷吃了智慧之果,他堕落了,他因此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亚当把他的罪遗传给了他所有的后代。

也就是说,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

由于每个人都从其始祖那里传承了原罪,所以才有七情六欲,而且这些情欲常常压倒理性。

当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以后还会继续犯罪,这就是“本罪”。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

名词解释1、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提出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上帝之城是圣者、谦卑者、虔敬者、被拣选者之城。

要想被上帝选中,进入上帝之城,就要尽力行善。

2、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是西欧封建社会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

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论证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教权高于俗权的合理性,国家理论,关于法的本质、目的、特征和分类的思想。

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自然状态:国家之前的状态,是一种非真实的状态,是国家学说的逻辑前提,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4、神学政治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5、社会契约论:契约论是一种将国家与法律看作是人们通过契约而产生的理论,由于自然状态不安全,理性指导人们订立契约,即订立契约转让自然权力给个人或集体,从而换取公共力量的保护,即国家(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观点。

以社会契约的理论来探讨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解体,论证权力的来源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是资产阶级革命早期政治思想的基本方法,如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通过描述社会契约论的发生过程,得出了国家的本质以及权力产生的过程。

卢梭亦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

社会契约的理论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近现代的西方政治文明有很大的影响。

)6、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

奥古斯丁,阿奎那法律思想

奥古斯丁,阿奎那法律思想

“上帝之国”与人间之国”的划分。

基督教会是上帝自然法的保卫者,它对 国家有绝对的权威。人间的国家和人间的法 必须用来维护人间的和平与秩序,只有起这 样的作用时才是正当的。同时,国家必须保 护教会,执行教会的命令。 世俗法律虽然试图服从上帝的永恒法, 但无论如何都无法达到永恒法那样完善。只 有在遥远的某个时候,世俗国家被上帝的天 国所代替,永恒法才能真正统治人类。人类 的本性才能恢复到至善的境地。
396年升为主教。在任职期间,他从事著述、
讲经布道和组织反异端等活动,他建立的神学 堂吸引了远近各地的主教,他所在的教会成为 北非教会的中心。 他在晚年目睹了汪达尔人的入侵,于430年8月 28日死于汪达尔人兵临希波城之际。希波城沦 陷之际,汪达尔人控制的北非脱离了罗马帝国。 但奥古斯丁的著作传到西方教会,成为公教会 以及16世纪之后的新教的精神财富。
对基督教徒而言,罗马的劫难意味着罗马所担负的拯救人类的历
史使命的破灭,对异教徒而言则意味着对那些背叛本民族的保护 神而去崇拜基督教的人的报应。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一书中以乐观的
神学社会观分析了罗马沦陷及罗马帝国衰 落的原因,试图消除基督教徒对世俗政权 的依赖心理以及世俗政权被挫败而产生的 情绪。 人类的拯救与罗马的命运无关,而是依赖 上帝的恩典和启示。 罗马只是一个世俗之城,并不是担负着神 圣使命的上帝之城。 罗马的衰败不是由于皈依基督教,而恰恰 是由于罗马的多神崇拜,对基督教信仰不 够虔诚所致。
内容
◇黑暗的中世纪? ◇奥古斯丁法律思想. ◇阿奎那法律思想.
黑暗的中世纪?
1、罗马正式分裂为东西两大部分;
2、罗马帝国接受基督教为官方宗教的事
件; 3、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破坏与征服,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第三章-中世纪神学政治思想

第三章-中世纪神学政治思想

2018/4/21
33
基督教发展的原因 基督教从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发展为世界宗教, 并压倒其它宗教而成为罗马国教,其原因何在? ① 社会矛盾复杂,人们渴望得救 ② 宣称上帝对各民族同等看待 ③ 廉价信仰廉价得救 ④ 宗教仪式简单,戒律简洁易行 ⑤基督徒道德纯洁、纪律严明
2018/4/21
34
早期基督教的性质
2018/4/21 23
二、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早期政治思想 (一)基督教的产生 1.基督教是从犹太教的一 个分支发展而来的。其产生和 发展适应了西罗马帝国覆灭之 后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形 势。 2.基督教社会基础的变化 与罗马帝国后期社会危机的加 深促使基督教的政治地位发生 了转变,最终成为罗马国教。
2018/4/21 6
封臣对其封君的义务有三:效忠、帮助与劝告; 而君对臣的义务则有二:保护和维持。封君封臣关系 的兴起也是起源于一种保护与被保护。领主和附庸形 成依附关系。 如公元9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典型的誓词是这样 的:
“我一定遵守誓言,永远忠诚:以神的名 义,在这神圣的教堂里,我发誓对他(封主)真 心真义,忠心耿耿。我要按照神的律法和宇宙 的秩序,爱他所爱的一切,避开他所避开的一 切。我永远不会做任何令他不高兴的事,说令 他不高兴的话。”
封主和封臣的封建关系,实际上是松散的、含混 的、暂时的、多变的、脆弱的。
2018/4/21 7
2、多元权力体系 (1)纵向上看:君主以下,层层结成领主与陪臣的关 系 国王与陪臣间的关系是以契约为基础的相互的权利 义务关系,对陪臣没有绝对的控制支配权,大贵族对 他们的陪臣也是如此。 “我的陪臣的陪臣不是我的陪臣”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版图是十分破碎的,各封地之间 犬牙交错。
2018/4/21 3

国际政治思想史课堂笔记

国际政治思想史课堂笔记

国际政治思想史笔记第一章三种思想传统马丁·怀特:国际政治是一种政治哲学,对前人成果的再思考,而非科学。

三分法:3R。

Realism 马基雅维利;Rationalism 格劳秀斯;Revolutionalism 康德。

行为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论战:行为主义不把道义纳入考虑范围,怀特把规范性看做其研究核心,对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争论做一种解释,不想找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一、现实主义的传统现实主义:真实地反映这个世界,实然。

隐含前提:很多人和事无法改变。

国际政治是人类集团之间为了收获安全、威望和权力而展开的持久斗争;国际社会并不存在,因此,国际法、联合国都是不真实的;国家自身利益至上,权力先于社会、法律、正义和道德而存在。

政治哲学是保守主义,历史哲学是循环论者,持悲观主义世界观,对人性、道德悲观。

方法论:实证主义,倚重历史归纳方法,从事实而非先验的理性或道德出发。

理论要素: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国际社会行为体是国家;国家的目标是权力、安全、利益;国家在追求目标时是理性的自主的行为体;注重武力的作用。

现实主义理论家: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黑格尔—卡尔—摩根索—沃尔兹。

理论依据:物理现实主义——均势;生物现实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

分类:复合现实主义——修昔底德——没有强调哪个因素作用更大原教旨主义——马基雅维利——人性、权力结构性现实主义——霍布斯——自然状态制度性现实主义——卢梭——强调政体对人类的影响层次分析——战争:1.人性;2.国家(民主、非民主)3.国际,结构。

二、理性主义的传统(自由主义或多元主义的传统)承认国际的无政府状态,强调的是国际社会中存在的交往,不仅是冲突,更多的是合作。

国家之间的交往构成国际社会(交往——国际社会)。

无政府,有秩序。

国家之间相处必须接受道义、法律的约束(规则捆绑)。

渊源: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

二元论,冲突与合作。

来自关于人的理性信念:理性使人能够按自然法则在合理地保存和造福自我的同时发扬其群体秉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