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政治思想
第七讲 奥古斯丁及其哲学

三、认识论
怀疑主义:皮罗的怀疑主义与学园派的怀疑主义 假如我错,我就存在。 固有观念说与经验主义:感觉印象从哪里来?找 硬币。 神圣光照:光就是上帝本身,灵魂是被造的,是 照着上帝的形象创造的,灵魂是理性的,当它凝 视光本身,从这光源里,在这光的照明里,它看 到并理解万物。 身心二元论
奥古斯丁的本体论证明(安瑟伦、笛卡尔): 若有高于心灵的东西存在,那么它就是上帝。心 灵寻求真理,真理优于心灵,真理存在,所以, 要么真理是上帝,要么有某物优于真理,则该物 就是上帝。总之上帝存在。 真理如同美妇,只有炽爱,它才会向你裸呈。 灵魂的三位一体: 《忏悔录》15卷:我存在、我认识、我愿意。从 忏悔录》15卷:我存在、我认识、我愿意。从 而与圣父、圣子、圣灵相应。我是一个认识着、 愿意着的存在,我认识到我存在和我愿意,我愿 意存在和认识,三者牢不可分。
第七讲
奥古斯丁及其哲学
一、奥古斯丁的生平、著作 二、神正论 三、认识论 四、伦理与政治思想
一、奥古斯丁的生平、著作
奥古斯丁354年出生于是北非的塔加斯特镇(今 奥古斯丁354年出生于是北非的塔加斯特镇(今 阿尔及利亚的苏格艾赫拉斯),罗马公民,生逢 罗马帝国的衰落,在塔加斯特、马都拉、迦太基 接受罗马帝国式教育。18岁因西塞罗的《 接受罗马帝国式教育。18岁因西塞罗的《荷尔顿 修斯》 修斯》而走上哲学的道路。基督徒的母亲莫尼卡 和摩尼教对奥古斯丁影响很大。371年 386年, 和摩尼教对奥古斯丁影响很大。371年—386年, 奥古斯丁先后在迦太基、罗马、米兰工作。386 奥古斯丁先后在迦太基、罗马、米兰工作。386 年皈依基督教,387年回塔加斯特,391年任希 年皈依基督教,387年回塔加斯特,391年任希 坡(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牧师,396年成为主 坡(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牧师,396年成为主 教,430年病逝。 教,430年病逝。
奥古斯丁

西方政治思想史
奥古斯丁
2. 思想论述
教父学的信条: 教父学的信条: A.创世说 创世说 B.三位一体说 三位一体说 C.原罪说 原罪说 D.救赎说 救赎说 E.末日审判说 末日审判说 F.天启说 天启说
西方政治思想史
奥古斯丁
2. 思想论述
奥古斯丁重要的贡献为提出将世界分成两个对立的世 界 , 即两种对立的生活方式、集团,一种是上帝恩典下生 即两种对立的生活方式、 集团, 活的人,另一种是不在上帝恩典下生活的人, 活的人,另一种是不在上帝恩典下生活的人, 上帝恩典对 于人类的拯救是必要的, 上帝之城》的基本思想, 于人类的拯救是必要的,是《上帝之城》 的基本思想, 提 出两国论,一个是上帝之国,一个是人间之国, 出两国论, 一个是上帝之国,一个是人间之国,两国中人 们遵循的原则是完全不同的,有不同的秩序和基础, 们遵循的原则是完全不同的,有不同的秩序和基础,在上 帝之国人们表现出轻视自我,一片善心,代表善,人们依 帝之国人们表现出轻视自我, 一片善心, 代表善, 靠上帝的至高至善来统治,追求永生和光明; 靠上帝的至高至善来统治,追求永生和光明; 在人间之国 人们表现出自爱和对权力金钱的欲望,代表恶, 人们表现出自爱和对权力金钱的欲望,代表恶,人们依靠 强权来统治,追求享乐。强权、法律、 强权来统治 , 追求享乐。强权、法律、政治都是外在的约 束机制,而早期的神学家都在强调人内心的内在约束机制, 束机制 , 而早期的神学家都在强调人内心的内在约束机制, 晓飞、许建、曾猛
西方政治思想史
奥古斯丁
1. 个人生平
奥古斯丁( ),罗马帝国时期 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帝国时期,思想的影 ),罗马帝国时期, 响主要在西欧封建社会,是教父学的典型人物 是教父学的典型人物, 响主要在西欧封建社会 是教父学的典型人物,“基督教神 学体系的奠基人” 创立了基督教最早的教义手册, 学体系的奠基人”,创立了基督教最早的教义手册,出生 在北非,一生都从事天主教的传播,著作:《教义手册》 在北非,一生都从事天主教的传播,著作:《教义手册》 :《教义手册 论三位一体》 上帝之城》 忏悔录》, 》,提出理性要 《论三位一体》 《上帝之城》 《忏悔录》,提出理性要 服从信仰,哲学要服从神学, 服从信仰,哲学要服从神学,教父学指的是基督教神学的 早期意识形态,是一种最早的理论形态, 早期意识形态,是一种最早的理论形态,把基督教的信条 理论化,制定了最早的教义。 理论化,制定了最早的教义。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1)时代背景:“教父学”时代----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神学处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在此之前属于“使徒传道”时代)。
在公元2—5世纪,出现了一批基督教知识分子,他们把基督教基本信条教义化、系统化、理论化,制定了一整套基督教教义,即基督教神学,同时还从政治上对基督教地位进行理论论证。
这些人被称为“博士”或“教父”,其神学理论被称为“教父学”比较著名的教父有:奥古斯丁,德尔图良、安布斯洛、杰罗姆,其中奥古斯丁是教父学的最高权威(2)政治实践:①著作:《上帝之城》,在神学的框架下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对中世纪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个人经历:公元387年皈依基督教,391年成为希波教会的神甫,后来成为主教;③他的思想主要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崇尚精神的价值,鄙视世俗的享乐。
(3)具体观点和思想特色综述:与以往的政治思想家不同,奥古斯丁首先是一位神学家(波利比阿首先是历史学家),关心神学问题,他的理论主要是一套神学,极力推崇信仰、贬低理性(理性主义传统的先驱是亚氏),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人与上帝关系中考察人、考察国家的政治问题。
从他开始到文艺复兴时,西方政治哲学都是基督教神学的一部分,被称为“神学的婢女”。
奥古斯丁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的国家观以及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成为了中世纪的官方信条,对中世纪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原罪救赎说由于亚当偷食智慧果,因而使得每个人生来有罪—“原罪”,情欲败坏了人的理性本性;党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时候,即成年之后就会继续犯罪,这是“本罪”,由于人的罪,注定受到上帝的“永罚”。
一切人都带有原罪,因而惩罚是罪有应得,一切人间王国必然灾难深重,必然灭亡,只有上帝之国才是永恒的。
谁能得救,需要上帝“拣选”,而上帝的挑选是任意的,并不靠个人的努力,即使是信仰基督教和实行苦修的人也不能免于惩罚。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

一、教父与奥古斯丁
(一)教父:教父特指 活跃于公元1世纪至5世纪的 一批神学家,他们将基督教 教义阐述为系统的神学理论, 同时也是基督教统一的维护 者和保卫者。其中影响最大 的当数奥古斯丁(354— 430),他的神学是教父时 代基督教理论的巅峰。
(二)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的著述主要有 《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 《忏悔录》等,他将基督教教 义阐发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胡斯运动
在异端运动当中,胡 斯运动受到了英国理论家 约翰·威克里夫的影响。 威克里夫认为,只要虔诚 信仰上帝,普通信徒不需 要教会也可得救。他支持 民族教会,认为国王是教 会最为适当的管理者。 民间异端运动为宗教改革确立了大致的方 向和内容,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路德的宗教改革政治思想
(一)路德及其著作 1.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符腾堡大教堂的汶
基督教神学政治观中人的二重性与二元化权力体系
灵魂 宗教生活 天堂幸福
教权 教会 教民 上帝的物
人 人的生活 人的目标 权力体系 社会组织 人的角色 权力范围
肉体 世俗生活 世俗幸福
王权 国家 臣民 凯撒的物
中世纪政教制约关系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提要
教父与奥古斯丁 人的“原罪”与信仰主义 “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
(三)评价
阿奎那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神学政治观的最 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1.阿奎那关于法律性质和分类的学说吸取了古 典法律传统与基督教神学传统,其关于法律的认识与 理解为近代自然法理论提供了思想材料。
2.阿奎那建立的庞大的神学体系,对挽救基督 教神学信仰危机,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起到了很大的 作用,但从本质上说是唯心的、反动的理论,带有调 和、折中的特征,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奥古斯丁以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研究

奥古斯丁以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研究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奥古斯丁的政治哲学是在基督教的背景下而展开的,尽管他没有明确提到关于理想的政治制度和国家的职能,但是从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他对政治的思考。
奥古斯丁用“爱”作为新的枢纽建立新的集合体,围绕着这个主题奥古斯丁阐发了他对政治的看法,因此关于奥古斯丁以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将以以下几个章节展开:第一章的第一节、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介绍了奥古斯丁的理论来源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首先,奥古斯丁关于哲学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因此阐述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很有必要;其次,奥古斯丁构建的基督教社会思想的理论大厦的基石是西塞罗,因此这里要对西塞罗的政治哲学思想进行一下梳理;最后,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因此需要阐述下奥古斯丁在构建其以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所处的时代背景。
爱和由爱而构成的秩序作为其政治思想的灵魂,是论述所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核心内容,因此在第二章将用两节内容阐述爱的基本内涵以及由爱而产生的秩序。
第一节用三个部分阐述爱的基本内涵:首先,需要说明在奥古斯丁之前哲学家们对爱的含义的不同解释;其次,上帝之爱作为所有爱的核心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构建秩序的纽带;最后,由人的自由意志而产生的社会中的爱是人们现实的动力因素,也是构成世俗悖乱的重要原因。
在第二节中,由爱而产生的秩序对于构建不同的集合体具有重要的作用。
爱的秩序的基本含义应是首先阐明的,而作为爱之秩序的两层含义即规范性和描述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它间接的解释了尽管有由世俗之爱所构成的悖乱秩序的存在,但是仍然不会影响由上帝之爱所构成的完美秩序。
第三章详细阐述了由人的自私性的自爱而构成的世俗社会。
这一章将用两个小节阐述由社会中的爱而构成的集合体。
这里所说的爱实际上是自私性自爱,所以首先说明自爱在西方哲学上的论述,再阐述奥古斯丁笔下自爱的两种含义。
第二节将具体论述自爱与构成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这是奥古斯丁用现实的例子得出由自爱作为构成悖乱社会的因素。
奥古斯丁双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奥古斯丁(Saint Aurlius Augustine,350--430), 公元354 年11 月13 日, 诞生于罗马在北非的领地萨加斯特附近的小镇劳克赫拉斯(Thagaste),一个不太宽裕的罗马化的柏柏尔人家庭中..奥古斯丁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驳学园派》、《论意志的自由选择》、《论教师》、《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
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天堂之后,尘世间就出现了两个世界,即“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
世俗之城是撒旦的王国,是被放逐的凡人集合而成的共同体。
由于人的自私的爱,这里充满了邪恶与暴力,充满了不平等和奴役。
而上帝之城是基督教的“千年王国”,高于世俗之城。
奥古斯丁双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双城理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奥古斯丁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
根据他的解释,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
人类始祖犯罪,导致两座城的划分。
在奥古斯丁的笔下,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预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奥古斯丁提出,两种不同的爱创造了两座城,由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的爱,造成了地上之城,由爱上帝发展到连自己也轻蔑的爱,造成了上帝之城。
实质上,两个城的区分是依据基督教伦理对人进行的区分。
所有的人都不会脱离两个城,一个城的人选择肉欲的生活,另一个城的人选择精神会是混合在一起的。
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在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
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城是混合在一起的。
两个城的成员在最高的爱上相互对立,但对于许多较低等级和中介的善,他们的爱是共同的。
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以达成一致。
第三章-中世纪神学政治思想

2018/4/21
33
基督教发展的原因 基督教从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发展为世界宗教, 并压倒其它宗教而成为罗马国教,其原因何在? ① 社会矛盾复杂,人们渴望得救 ② 宣称上帝对各民族同等看待 ③ 廉价信仰廉价得救 ④ 宗教仪式简单,戒律简洁易行 ⑤基督徒道德纯洁、纪律严明
2018/4/21
34
早期基督教的性质
2018/4/21 23
二、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早期政治思想 (一)基督教的产生 1.基督教是从犹太教的一 个分支发展而来的。其产生和 发展适应了西罗马帝国覆灭之 后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形 势。 2.基督教社会基础的变化 与罗马帝国后期社会危机的加 深促使基督教的政治地位发生 了转变,最终成为罗马国教。
2018/4/21 6
封臣对其封君的义务有三:效忠、帮助与劝告; 而君对臣的义务则有二:保护和维持。封君封臣关系 的兴起也是起源于一种保护与被保护。领主和附庸形 成依附关系。 如公元9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典型的誓词是这样 的:
“我一定遵守誓言,永远忠诚:以神的名 义,在这神圣的教堂里,我发誓对他(封主)真 心真义,忠心耿耿。我要按照神的律法和宇宙 的秩序,爱他所爱的一切,避开他所避开的一 切。我永远不会做任何令他不高兴的事,说令 他不高兴的话。”
封主和封臣的封建关系,实际上是松散的、含混 的、暂时的、多变的、脆弱的。
2018/4/21 7
2、多元权力体系 (1)纵向上看:君主以下,层层结成领主与陪臣的关 系 国王与陪臣间的关系是以契约为基础的相互的权利 义务关系,对陪臣没有绝对的控制支配权,大贵族对 他们的陪臣也是如此。 “我的陪臣的陪臣不是我的陪臣”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版图是十分破碎的,各封地之间 犬牙交错。
2018/4/21 3
06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1

奥古斯丁教导世人:政治并不是最高的善业, 而是人性恶的表现和有限的临时补救办法。奥古斯丁 虽然贬低国家的价值,但仍然给国家以有限的承认, 认为国家是短暂的尘世中克服人性之恶的临时办法, 它本身与人的灵魂得救无关。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学说, 与“原罪说”“预定论”等基督教核心教义紧密联系 在一起,集中地阐述了基督教的社会政治观,第一次 为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王权提供了系统的论证, 从而奠定了中世纪神学政治观的基本原则。
思考题
I. 中世纪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的原 因是什么?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 政治思想
目录
教父与奥古斯丁 人的“原罪”与信仰主 “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一、教父与奥古斯丁
教父特指活跃于公元1世纪至5世纪的一批 神学家,他们的重要贡献是将基督教教义阐述 为系统的神学理论,同时他们也是基督教统一 的维护者和保卫者。在所有教父当中,影响最 大的当数奥古斯丁(354—430)。奥古斯丁的 神学是教父时代基督教理论的巅峰。正是在他 的著作中,基督教教义成为一个完整的、条理 分明的体系。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奥古斯丁 也具有独特的地位,在所有教父当中,只有奥 古斯丁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的社会政治哲学。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四讲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1)
概述
I.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此后约一千年史称“中世纪”。此间基督教占绝对 统治地位,中世纪的政治观是神学政治观;
II.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奠定了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理论 基础,围绕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产生的各种政治思想 构成了中世纪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世纪的政治观是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在中 世纪的统治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基督教教义规定了中世纪基本政治价值与原则; • 在政治理论问题上采用特定的论证方法; • 教士阶层在知识、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处于垄断地 位; • 中世纪并不存在独立的政治学,政治概念和原理, 都是在神学体系内、以神学的形式进行讨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古斯丁政治思想】
从公元2世纪开始,随着基督徒社会成分的改变,在基督教会内部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
这些基督教知识分子力图把基督教的基本信条系统化、理论化。
这一批人被信徒们尊称为“教父”,他们所创立的神学理论则被称为“教父学”。
奥古斯丁可以称为一个影响最大的教父.他可以说是集教父学之大成并且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奥古斯丁的很多著作当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两部;《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奥古斯丁把新柏拉图主义和《圣经》结合在一起,把教父们已经提出来的上帝创世说、三位一体说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并且提出了原罪说、选民说等,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他的神学政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恩典说
奥古斯丁所处的时代,罗马帝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不仅帝国内部各地不断有起义发生,帝国外部北方的日耳曼人也开始大举入侵。
日耳曼人,其中特别是汪达尔人,所到之处必洗劫财富,杀戮生灵。
汪达尔主义因此成为野蛮破坏人类文明和文化古物的同义词。
在日耳曼人大举入侵的过程中,许多品行良好的、虔诚的基督徒也无端地遭到杀害。
这就难免使人们对基督教的教义产生怀疑:罗马帝国既然已经把基督教奉为了国教,上帝为什么不能保佑它?虔诚的、善良的基督徒既然会被蛮族无端地杀戮,上帝的威严、上帝的法术究竟何在?奥古斯丁的恩典说试图回答人们的这些疑问。
奥古斯丁把《圣经》中关于亚当偷吃智慧之果的故事作了发挥,提出了所谓的“原罪”说。
他说上帝在创造人类的始祖亚当之初,亚当是正直的,并且有自由意志。
如果他继续保持正直,他会留在伊甸园,并且会享有与天使们同样多的幸福。
但不幸的是亚当干了他不应该干的事情,他偷吃了智慧之果,他堕落了,他因此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亚当把他的罪遗传给了他所有的后代。
也就是说,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
由于每个人都从其始祖那里传承了原罪,所以才有七情六欲,而且这些情欲常常压倒理性。
当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以后还会继续犯罪,这就是“本罪”。
由于人类无法选择自己的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无法逃避上帝的惩罚。
不过,上帝是仁慈的,他从人类中选取了一部分,使其信仰基督从而得救,其余的人则无法逃脱惩罚的命运。
上帝挑选谁、舍弃谁,完全是随意的,完全是一种恩典,并不以被选中者的主观努力为转移,也不以被选中者的特别气质、特别品质为前提。
在上帝面前,人们无能为力,只能等待恩典。
这就是奥古斯丁的恩典说,奥古斯丁因此而曾经获得“恩典博土”的称号。
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奥古斯丁把人间一切社会罪恶,一切不平等、一切不公平都说成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
对于这些,任何反抗、任何挣扎都是徒劳的。
正确的做法就是逆来顺受,人间本来就是灾难深重,只有进入天国才能摆脱苦海。
谁能得救、谁能进入天国,这不是个人努力与否所决定的,而是上帝的任意行为。
正因为如此,即使是那些信奉基督并且实行苦
修、行善的人也不能免于惩罚。
多少带有苦涩意味的是,奥古斯本人最后也死于汪达尔人的战乱之中,这似乎是证实了他自己的理论。
2、双城论
奥古斯丁认为,天国本来是无限美好的,而且亚当在天国本来也居有定所,只是由于他的犯罪,才被逐出了伊甸园,才导致了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也即是天上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划分。
他认为,这两座城分别以两种不同的爱为基础。
一个人如果只爱自己,他必然同时是伪善者、骄傲者、不义者,必然是弃民;一个人如果爱上帝,他必然同时是虔敬者、谦卑者、圣者,必然是上帝的选民。
所谓的天上之城和地上之城,实际上是把人类区分为两类。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全世界的人恰好分成两拨。
因此,奥古斯丁论证说,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在现实生活中是混合在一起的,没有哪一个人间组织、人间社会可以与"上帝之城”或“世人之城”相等同。
但到了末日审判的时候,这两座城会绝缘分开。
所谓的上帝之城是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组成。
他们真诚地相信上帝,具有虔诚、敬畏、忏悔、勤劳和禁欲等美德。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恒的完美,永久的太平,世人之城则是由弃民所组成,那里无论多么富足,仍然是悲惨的。
奥古斯丁描述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区别,无非是引导人们蔑视现实生活,潜心追求来世幸福。
3、教权至上论
他没有也不可能断言否定尘世生活的意义。
这表现在他不敢把“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与任何现实社会组织相提并论,他甚至不敢把基督教会等同于上帝之城。
因为他也看到了,在教会内部也混人了一些灵魂并不纯洁、并不高尚的人,那些人是不配进人天国的。
同时,世俗国家也不等于世人之城。
因为他必须承认,世俗政权是代表上帝管理人间事务的。
特别在奥古斯丁的时代,作为国教,基督教会事实上已经成为罗马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靠国家的法令才取得合法地位,它的神职人员是靠国家俸禄而生活的。
因此,奥古斯丁不敢断言否定世俗政权的合法性。
正因为如此,他反复强调,在现实生活中,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是混合在一起的,世俗国家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他认为,世俗国家的职能在于负责人们的物质需要,提供安全,保证有秩序的社会交往。
所有这些都是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的人们共同希望得到的。
世俗国家是上帝实现其拯救人类计划的工具,但是,在奥古斯丁看来,基督教会的使命更重要、更根本。
因为,基督教会就是上帝之城在现实生活中的代表。
上帝的恩典只有通过教会才能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作用。
教会是上帝拯救人类灵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它本身是神圣的、正确的。
人们必须皈依这个神圣的组织才能得救。
换句话说,只有通过基督教会才可能进人天堂。
在这个意义上说,教会的使命高于世俗国家的使命,教会的权力高于世俗国家的权力。
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奥古斯丁未敢作出这一断言,但这个结论事实上包含在他的论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