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唱心理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一、引言歌唱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艺术和表演技巧的活动,对歌手的心理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除了专业技术的培养,歌唱心理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歌唱心理培养的定义歌唱心理培养是指通过专业的技术训练和心理辅导,培养歌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自信心、情绪调控能力、舞台表现力等。

歌唱心理培养旨在帮助歌手在演唱过程中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状态,表现出真实、饱满的情感,使演出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1. 自信心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歌手要能够面对观众和评委,展现出自己的音乐才华和表演实力,必须具备足够的自信心。

通过歌唱心理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克服演出时的紧张和不安,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2. 情绪调控能力歌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歌手必须具备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才能真实地表达出歌曲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歌唱心理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让情感在歌声中得到宣泄,使演出更加真实动人。

3. 舞台表现力在演出时,歌手的舞台表现力对于观众的感染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歌唱心理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舞台表现方式,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让观众在演出中产生共鸣,增强对演出的喜爱和认可。

4. 坚韧不拔在学习和演出过程中,歌手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通过歌唱心理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

5. 团队合作精神在合唱团或歌剧团队中,歌手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其他队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音乐作品的演出。

通过歌唱心理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技巧,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培养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包括心理辅导、情绪管理、表演训练等。

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解决演出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歌唱心理培养是指对学生在唱歌表现上的心理素质进行改善和完善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培养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培养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自信心。

唱歌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要想在舞台上自信地演绎,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信心。

但是,由于许多学生在唱歌表演前或者过程中存在着紧张、胆怯、害羞等不良情绪,这会影响他们的表现。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情绪,从而让学生们树立起自信心,那么就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其次,歌唱心理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要通过不断地训练和表演来提升自己的唱歌水平。

然而,许多学生在表演时缺乏足够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毫无疑问,这是由于他们的心理状态影响了他们的表演。

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运用歌唱心理培养的技巧,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能够在表演中释放出更多的情感,那么这无疑会使他们的唱歌表演更加出色。

最后,歌唱心理培养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敬业精神。

在唱歌表演中,成功并不只是取决于音乐素质和技能,还与学生的态度和意志力息息相关。

歌唱心理培养可以强调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良好心理品质和态度,如:乐观、坚定、毅力、责任感等等。

这些品质和态度不仅对学生的唱歌表演产生了积极地影响,也使得学生们在学校和生活中养成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敬业精神。

总之,歌唱心理培养是一种对于学生在唱歌表演中心理素质的种植和培养。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培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敬业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一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论歌唱与心理素质

论歌唱与心理素质

论歌唱与心理素质[摘要] 在声乐演唱中心理因素至关重要,歌唱是在心理调控下的发声器官的生理运动。

为了正确、规范地表现声乐艺术,本文将从歌唱心理的重要性、歌唱心理在演唱与教学中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歌唱心理素质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歌唱歌唱心理心理素质培养一、歌唱心理的重要性声乐是在心理因素的整体调控下,各种与歌唱相关的生理器官和谐有序的运动。

在声乐学习当中,平时比较重视声乐技巧上的问题,而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歌唱时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演唱效果。

怎样保持最佳的歌唱状态,这是每一个歌唱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歌唱者在歌唱时,由于外界环境及自己身体内部的刺激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表现为心理上的不良状态,歌唱者歌唱的水平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我国古代就有歌唱心理方面的研究。

《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乐者,言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之物也。

”它是说,歌唱的声音是心理情感的反映或表现形式,同时也揭示了心理对声音的调控规律。

根据声乐艺术的特点,最佳的歌唱状态是由良好的身体条件、良好的技术运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三个部分组成的,三者相辅相成,只要有一个部分欠佳,歌唱者的歌唱水平就会受到影响。

而其中,良好的心理状态又是能否进入最佳歌唱状态的关键因素。

二、心理素质与歌唱歌唱者的心理活动关系到歌唱者的实践能力,正是在心理因素的整体调控下,与歌唱相关的各种生理器官才能产生出协调有序的运动——声乐。

在歌唱中受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有:感觉、知觉、意识、想象和情感及个性。

这些因素在支配、影响着唱歌的整个过程。

因此,研究这些心理因素对歌唱的作用和影响,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感觉与知觉对歌唱的作用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而知觉是人脑对于感觉信息的加工和整合。

没有感觉就没有歌唱,技术环节及抽象性机能,都要从歌唱的感觉中去领会、认识、把握、控制。

歌唱是否成功完全以感觉为基础。

论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重要性

论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重要性
以上内容外 , 在 学生舞 台实践训 练、 学 生
升 .可 以 帮 助 培养 更 多 高素 质 的 歌 唱 家 、
声 乐 教 育 家

二、 歌 唱 心 理 在 声 乐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在声乐教学中 , 应 用 并 培 养 学 生 的歌 唱心理 。 可 以使 其 发 挥 积 极 的作 用 声 乐
重要 的 意 义 。
关键词 : 声 乐教 学 歌唱 心理 重 要 性
声 乐是 一 门综 合 性 艺 术 的 体 现 , 不仅
需要 良好 的歌 唱 技 巧 . 还 需 要 歌 唱 者 有 非 常高 的 心理 素 质 随 着 声 乐 教 学 的发 展 , 心理 学 的 引 入 . 提 升 了 教 学 质量 和 教 学 效 果. 目前 歌 唱 心 理 已成 为 声 乐 教 学 中 的 主
声 乐 歌 唱欲 望 的培 养 等 方面 也 有 应 用 。 在
声乐教学 中 . 利 用歌唱 心理 , 帮 助 学 生 将
状态 , 可 以将情 、 知、 意有效地 进行权衡 , 达到统一 , 有效完成演唱。 在声乐教学中 , 加 强 学 生 歌 唱 心理 的 培 养 .需 要 对 其 意 志、 自制 力等 进 行 培 养 。 在 声 乐教 学 中 , 对 学 生 艺 术 修 养 的 培 养进 行 加 强 。 有 助 于 培 养学生的艺术情操 , 增 加学 生真 正 的 了解 声 乐演
唱 中 的情 感 、 内涵等 , 可 以在 舞 台 上 尽 情 、
乐教 学 中 , 教 师 需要 认 真 、 耐心、 友好 地 与 学 生 交 流 .并 细 心 观 察 学 生 心 理 上 的 变 化 . 合 理 的 运 用 学 生 的 心理 活 动 , 提 高 学 生 的 声 乐学 习 技 能 的 学 习 在 声 乐教 学 中. 歌 唱 心理 的应 用 表 现 主 要 有 : ( ~) 对 学 生 的兴 趣 、 爱 好 进 行 培 养 兴 趣 的学 生 最 好 的 老 师 .有 了兴 趣 , 才会 不 断 的追 求 .只 有 对 声 乐感 兴 趣 . 才 会不 断 的追 求 。 在 声 乐 教 学 中 , 歌 唱 心 理

浅谈歌唱心理在教学和演唱中的作用

浅谈歌唱心理在教学和演唱中的作用

浅谈歌唱心理在教学和演唱中的作用歌唱艺术是一门需要技巧、技艺和情感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性艺术。

在歌唱的学习和演唱过程中,歌唱心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歌唱心理是指歌唱者在学习和演唱时所涉及到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

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能够促进歌唱者的学习和表演,提高歌唱技巧和演唱水平。

本文将就歌唱心理在教学和演唱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歌唱心理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歌唱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面对技术和情感等各种挑战。

良好的歌唱心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面对挑战,保持乐观的态度,调动积极性,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对于歌唱技巧的学习,心理的安定和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心态平和的状态下,学生才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领会教师所传授的技巧和知识。

教师在歌唱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歌唱技巧的传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应对挑战的心态。

歌唱心理在歌唱演唱中的作用同样重要。

在演唱过程中,歌唱者需要将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出来,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这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来支撑。

在舞台上,歌唱者要经受来自外部环境和内心的各种考验,如紧张、恐惧、疲倦等。

只有在平和的心态下,歌唱者才能更好地掌控情绪,用心去演绎歌曲,打动观众,从而取得演出的成功。

歌唱者在演唱前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调节,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在舞台上有出色的表现。

歌唱心理在演唱中还能影响歌唱者的音质和音色。

心理状态的不稳定会导致声音的不稳定,呼吸不调和,声音的品质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相反,良好的心理状态会让歌唱者在演唱时能够更好地把握气息和共鸣的平衡,产生更加圆润、饱满的声音,更好地表现出歌曲的内涵。

歌唱心理对歌唱者的认知和创造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个心理良好的歌唱者会更加敏感,更加细腻,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歌曲中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表达。

在演唱时,他们会更加有创造力,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赋予歌曲更多的情感色彩和表现力,使演唱更加具有感染力。

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歌唱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不仅需要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技巧,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学生的歌唱表现、歌唱技能和创新能力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歌唱心理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害羞和紧张情绪,提高演唱自信。

有些学生往往由于害羞或者紧张而不敢张嘴唱出来,这就影响了演唱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例如可以利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找回自己的自信。

同时,教师的鼓励和认同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增加学生面对听众时的勇气和自信。

这种自信的培养不仅对学生今后的演唱表现有所帮助,也对其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歌唱心理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音乐创作与表演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因此,学生在掌握一定歌唱技巧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才能在舞台上更好地表现自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音乐素材,自主创作歌曲,或结合文学艺术、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素质。

最后,歌唱心理培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修养和综合素质。

音乐是一门人文科学和艺术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这样才能让音乐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

歌唱心理培养可以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思考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使其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受益匪浅。

总之,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全面培养,才能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歌唱表现和创新能力,成为真正的音乐人。

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情感教育,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自由和开放的音乐教学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对学生进行歌唱心理培养,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舞台表演的紧张情绪,提高歌唱表现力和艺术水平,更好地展现歌唱才华。

本文将探讨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克服舞台表演的紧张情绪。

学生在进行歌唱表演时常常面对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表演质量,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通过歌唱心理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紧张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力。

2. 提高歌唱表现力和艺术水平。

歌唱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艺术表达。

学生如果只注重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了心理的培养,那么他们的表演很难达到艺术的高度。

通过歌唱心理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更准确地表达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歌唱表现力和艺术水平。

3. 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

对于专业的声乐学生来说,除了具备良好的歌唱技巧和音乐素养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而歌唱心理培养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专业歌手。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进行歌唱心理培养,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和策略:1. 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声乐课堂上,老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声乐技巧的训练,还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可以通过一些心理训练的活动,如放松训练、情绪调节训练等,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

2.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舞台表演。

在声乐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舞台表演,让他们明白舞台表演只是展示自己才华的一个载体,不是对自己能力的检验。

只有做到心态平和,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歌唱才华。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声乐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更准确地表达情感。

论歌唱心理在演唱与教学中的作用

论歌唱心理在演唱与教学中的作用

论歌唱心理在演唱与教学中的作用前言歌唱是一种高度个性化、情感化的艺术形式。

歌唱心理作为歌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演唱与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歌唱心理在演唱与教学中的作用,以期对歌唱者和歌唱教师有所帮助。

歌唱心理的定义歌唱心理是指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身心情感的变化,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态度和情感反应。

具体包括歌唱者的审美情感、自信心、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能力等方面。

歌唱心理在演唱中的作用提高演唱水平歌唱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演唱水平。

如果歌唱者的心理状态良好,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情绪,那么他们的演唱将更加出色。

相反,如果歌唱者的心理负担较大,自身情绪不稳定,往往会导致演唱的不稳定或失误。

因此,要想提高演唱水平,必须重视歌唱心理的作用。

增加魅力和表现力歌唱是一种表达个性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好的演唱不仅要靠声音,更需要通过表演来传达情感。

歌唱者的歌唱心理对演唱表达的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

当歌唱者的情感状态准确传达到听众时,歌唱者就会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从而增加其魅力和感染力。

增强自信心歌唱顶尖的音乐家们都拥有很强的自信心,他们能够在舞台上放松自如,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歌唱心理作为个人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程度上“自信的基础”,对歌唱者的自信心水平尤为重要。

当歌唱者自信心比较强时,其实验室中的歌唱水平往往更加优秀。

缓解压力和疲劳面对紧张的演唱任务和高强度的训练,歌唱者往往存在压力和疲劳的问题。

如果歌唱者能够对歌唱心理进行调整,这种压力和疲劳的程度就会有所缓解,并能在更短的时间范围内恢复。

因此,对于歌唱者来说,合理的情绪控制和心理调节是减轻疲劳和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歌唱心理在教学中的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到孩子的歌唱心理发育,适时调整授课方法,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志向,开发他们的潜力和发掘他们的特长,以便使艺术目标在必要的情况下得以实现。

促进学生的内涵发展通过歌唱教学,教育者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正确的人格,使学生不断注重内涵建设,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意志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歌唱心理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分析了心理状态对声乐演唱的诸多影响,并就如何获得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和看法,以期对声乐教学有所启迪和帮助。

关键词:声乐歌唱心理重要性
在声乐演唱和表演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而很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心理状态对演唱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歌唱时的心理状态或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好坏,对其演唱和表演的效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而研究声乐演唱心理状态,对演唱者本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心理状态对声乐演唱的诸多影响
1.声乐演唱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在声乐作品中,词、曲作者已经做到了“立辞为象”。

情感来自于形象,形象逼真,情感也就生动,形象不准确,情感表达就会产生失误。

歌曲中所描写的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形象,演唱时必须使主观与客观形象相吻合,否则,演唱者在塑造音乐形象时就会失去分寸,若过分夸张,就没有真实感,感染不了听众,所以,在唱情时必须注意感情是否真切,是否符合声乐作品的形象要求。

我们以歌曲《小二黑结婚》为例,第一乐段从首句“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到“站也站不定,坐也坐不安,背着了我的娘,来洗衣衫”,不到30小节的音乐就把小芹等待二黑哥开会回来的焦急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演唱者若能把这种情绪和情境演唱出来,那么一个朴
实、纯情的农家少女神采就形象地凸现出来了。

一个演唱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素养,必须深入生活,因为艺术创作源于生活。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扩展视野,深化认知,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演唱者在舞台上一展歌喉之际,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

具体地讲,演唱者在准备唱一首歌曲时,首先对音乐作品必须有个理性的认识,准确地理解、领会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细致地分析歌词和曲谱,剖析愈深刻细致,艺术构思就愈准确、愈丰满,头脑中的想象就愈丰富、愈鲜明,而通过歌声表现出来的情感就愈清晰,听众感受到的情感也就愈准确。

在剖析和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演唱者已下意识地开始了形象思维活动,随着歌曲优美的旋律,不知不觉地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脑海中一个与歌词内容统一的具体形象就显现出来了。

例如,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曲时,“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以及歌曲《草原之夜》、《乌苏里船歌》等这些生活经验留给我们的表象就会在脑际凝聚成多个完整的视觉图像,眼前好似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这时画中有物,物在画中,人也在画中,“心随情走”,情来自形象,形象激发情感,从而达到“心儿在歌唱”的状态。

2.心理状态对歌唱者气息稳定和歌唱状态非常重要
演唱时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首先,表演者要对自己的演唱技巧充满信心,要有歌唱的欲望;其次,歌唱需要用呼吸,需要把歌唱的共鸣腔体准备好,让那些能使共鸣有稳定状态的肌肉与声带协
同运动,既自如又非常准确。

有时呼吸时出现不该有的力量和不必要的紧张,必然会阻碍正确的呼吸,所以心理状态对歌唱者气息的稳定和歌唱的状态是有一定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

3.心理状态的稳定性直接关乎歌者的舞台表现力
一个优秀的歌唱者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状态,更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总是得不到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在走上舞台时最容易反映出来。

比如,有的歌唱者平时唱得很好,一上台就怯场发慌;也有的歌唱者被一种演员的“虚荣心”所诱惑,越想“露一手”表现一下自己反而越唱不好;还有的歌唱者以一种“目中无人”的姿态走上舞台,其结果也是败在狭隘的“自我表现”上。

一个歌唱者总是要坚韧一些才好,任何时候都不为外界所干扰,不为他人所动。

只有这样,歌唱时的心理状态才会平衡。

这就要求歌唱者能够把握住己的情绪。

歌唱,每个人总有他(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而这种个性和特点又绝不会完全“重复”在两个人身上。

这就像让观众赏花一样,你前面的杜鹃以它俏丽的风姿吸引观众;而你是兰花,你以自己的质朴、高雅同样可以征服观众。

如此,又有什么可多虑的呢?
我们之所以做这样的分析,目的是要大家重视歌唱心理问题,学会分析自己、培养自己和把握自己,这也就是首先要“战胜自己”的道理。

二、如何才能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
1.加强演唱者的基础训练,增强自信心
紧张怯场的关键性问题就是缺乏信心的问题,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实力,即演唱水平的高低。

成功的表演源于平时扎实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求表演者具有正确的心理状态。

所谓正确的心理状态,是指歌唱者把注意力放在与歌唱有关的各器官的调整上,使各器官处于协调、平衡、自然、灵活的状态,可以随歌唱者意志去调控、指挥活动。

歌唱者训练或演唱时,全身放松但不懈怠,注意力高度集中但不紧张,通过刻苦学习,提高演唱技艺,增强信心是培养良好心态的基础与前提。

2.加强舞台艺术实践,经常排演实践磨练
人的心理活动与实践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歌唱者应该经常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尽可能做到为不同的观众演唱,多熟悉舞台的环境设施及设备,如灯光、音响设备、伴奏乐队或伴奏者的位置等。

另外,歌唱者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要自我激励,把演唱看成是一种成长的机会,保持一种坦荡诚恳的心态,紧张的情绪就会大为缓解。

在增加演出实践的过程中,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进行。

在开始阶段,可先选择一些熟悉的人作为自己的观众,也可选择一些非正式的场合进行演唱,然后可选择在一些非专业的观众面前演唱,再选择有音乐素养的观众面前演出,这样逐步提高难度的过程也是逐步熟练运用演唱技艺技巧的过程
3.合理安排作息,做到劳逸结合
演唱者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要有计划、有规律地安排
演唱和休息时间,这样会保证身体健康,使歌唱的各个器官处于良好状态,形成规律之后,演唱时会很容易使各个演唱器官兴奋起来马上进入状态,演唱时音乐会自然从心中流淌出来,做到自然放松以情带声。

4.加强自身艺术修养,端正演唱的态度
歌曲是通过歌唱和音乐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健康优美的歌曲加上演员精湛的演艺技巧可以唤醒人们沉睡的思想意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通过自己的表演为人们带来艺术美的享受,在奉献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品味,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达到德艺双馨的境界。

总而言之,唱者应该重视心理因素对于自身演艺水平的影响,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表演实践。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演员技巧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锻炼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演唱技巧的日益提高会使人充满自信,精神振奋,使歌唱艺术逐渐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