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与李秋君
那些民国才女们的艺术作品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图为林徽因给爱看小说的女儿画的一张漫画,上面是林徽因的笔迹,她写道:喜欢读书的你必需记着同这漫画隔个相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一定不会有一个女婿的。
(因为女儿太爱看小说,有高度近视的危险。
)张大千与李秋君。
李秋君(1899-1973),名祖云,字秋君,以字行,斋名欧湘馆,别署欧湘馆主。
浙江镇海小港港口李家人。
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初随长兄习书作画,后师从女画家吴淑娟。
因其兄与张大千为至交,遂与之相识,得张指点,画技大进。
1927年后与张辰伯、江小鹣、潘玉良等在沪创办艺苑。
1929年加入蜜蜂画社,后任中国画会理事。
1933年曾在上海合创中国女子书画会任主任。
1937年间随何香凝做抗日后援工作,1962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
终生未婚,与丹青作伴。
凌叔华(1900-1990),女小说家、画家。
原名瑞棠。
笔名叔华、素心。
广东番禺人。
1922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并开始在《现代评论》发表小说,是五四女作家群的代表之一,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
凌叔华学养丰厚、文才画禀皆长。
她的才情及艺术实践,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重要的篇章。
琴侣寻诗:张大千与红颜知己李秋君

的知 己,但 外 问难免 传 出绯 闻 。尤 合作5 幅画 ,互 相题 款 ,凑 足一百 幅 。可惜 受战 0 两人 交往 经 常成 为小 报 上 的花 边新 这次展 出的这 幅 琴 侣寻诗 图》真迹 ,画上一 对 闻 。有 一 次 ,张 大 干 在 澡 堂 里 修 男女为 张大 千笔墨 ,李秋君 画桥 及树干 ,张大千 脚 ,无意 间 看到 份 小 报 ,赫 然有 又点苔 ,此景此情 ,令人感慨神伤 。 卿 国 暖 “ 秋君 软 困 张大 干” 的标 题 。 回 李 到李 家 ,李 秋君 主 动把 报纸 拿 给大 作 者 :大 风 堂再 传 弟子 ,著 名 策展 人 。本 次活 动将 于5 0 月1 日在上海明圆文化艺术 中心举行 ,本刊为主 千 ,大 千对 李秋 君说 : “ 面 如此 外 办 单位之 一 乱 传 ,我 真 是 对 不 起 你 ! ” 李 秋
到上海 美 术学 校 任教 。 李秋 君在 课 更在 你房 里侍候 ?反 正太太 不太太 ,我们 自己明
余 时 间 照 顾 大 千 的 起 居 。 他 们 相 濡 白 ,也 用 不 着 对 外 人 解 释 。” 以 沫 ,生 活 得 很 和 谐 。 就 连 张 大 千 张 大 干 后 来 回 忆 , 他 与 李 秋 君 虽 然 生 不 能
李 秋 君 ,为 当年 沪 上 的 宁波 富商 李 茂 昌 的 关注着 张大干 ,不许 他乱 吃。上来 了一碗撒着 桂
张大千的牛肉面和红颜知己

张大千的牛肉面和红颜知己作者:李舒来源:《婚育与健康》2017年第06期去了趟台北。
街头巷尾,最不缺的是“川味”红烧牛肉面的招牌。
台北的“川味”牛肉面,源头当然是眷村,而以冈山的眷村可能性最大。
冈山是空军官校所在,官校自成都迁来,眷属多半为四川人。
丈夫们每天出门驾驶飞机——也许到了晚上,便回不来了。
眷属们一边提心吊胆地等候,一边做着最熟悉的家乡味道。
身在台湾的张大千,特别爱用这道菜招待客人。
张大千的红烧牛肉面做法如下:先用素油煎剁碎的辣豆瓣酱;放入两小片姜,葱节子数段;牛肉4斤,切块入锅;花雕酒半斤至一斤;酒酿酌量;花椒10至20颗;撒盐;烧至大滚,再以小火炖,约4小时;煮面;分盘上桌;可佐以芫荽、红辣椒丝炒绿豆芽、盐、糖、醋、胡椒、酱油、辣油。
张大千很喜欢牛肉,除了这道红烧牛肉面,他还做过一道摩耶生炒牛肉,摩耶是他台北精舍的名字,这道菜最大的特色是,炒出来的牛肉洁白晶亮,与木耳黑白分明。
据说,某次有人向画家求秘方,画家说,把牛肉里脊切成薄片,用筛子在水龙头下洗冲20分钟,加少许芡粉调水,然后急火热油与发好的木耳同时下锅,便会有此效果。
张家的餐桌上出现最多的菜则是四川小吃粉蒸牛肉,这道菜香浓味鲜,里面要放大量豆瓣和花椒,有些人还要放干辣椒面,以增加香辣味。
但是张大千不满意普通的干辣椒面,他用的辣椒面一定要自己做,还要专门到牛市口买著名的椒盐锅盔,用锅盔来夹着粉蒸牛肉吃。
张大千对于美食的热爱,似乎从很久之前就已经形成。
他在上海时,常常住在浙江宁波富商李薇庄家。
一次,他吃了15只大闸蟹,然后又偷跑到街上吃了8个冰激凌球,结果到了晚上肠胃炎发作,上吐下泻。
深夜前来照顾他的,是李家的小姐李秋君。
一个女人在深夜照顾一个男人,是情意的最高体现,所以,当被请来出诊的医生看到李秋君着急的样子,便急忙安慰她说:“太太,不要紧的。
小毛病,您请放心。
”当然,李秋君并不是张大千的太太。
这让张大千很不好意思,第二天病情好转,他急忙向李秋君道歉,李秋君却只是微微一笑:“医生误会了也难怪,不是太太,谁在床边侍候你?我要解释吧,也难以说得清,反正太太不太太,我们自己明白,也用不着对外人解释。
纪实故事-张大千-三跪红颜知己

纪实故事-张大千:三跪红颜知己2004年,张大千的《苍莽幽翠图》被专家估价逾千万,引起轰动。
画作上惊现的“秋迟”印章,更是揭开了关于张大千和宁波才女李秋君的旷世柏拉图之恋。
和李秋君相识的时候,张大千20岁。
他在上海画界拼搏,仿石涛的画到了连行家都无法鉴别真伪的程度。
李秋君的父亲李茂昌花50块大洋买回了“石涛”的真迹,给女儿李秋君看。
李秋君笑着对父亲说:“这画是假的,但作画之人天分极高。
”李茂昌爱才,邀请张大千到府上小住。
张大千在客厅里被一幅《荷花图》吸引。
此画技法气势似男子所作,意境脱俗又如女风,他一时弄不明白。
李茂昌笑着叫出了画作的作者。
张大千以为是个垂垂老者,没想到夕阳的余晖下,进来一位清丽俊俏的女子——李茂昌的三女儿李秋君。
张大千心潮澎湃,扑通一声跪倒在李秋君面前,口中喊着:“晚辈蜀人张爱见过师傅。
”一个是驰骋上海画界的风流才子,一个是远近闻名的才女,这次相遇,犹如一片云遇到了另一片云,在相同的高度,合适的地点,蓦然交汇。
可惜,此时的张大千不但娶了妻,还纳了妾。
张大千百感交集,叹人生宿命无常。
他背着李秋君偷偷刻下了一枚印章:秋迟。
从此,李秋君和张大千以兄妹相称。
一天,李秋君试探着问:“兄长如果能再纳一位小姐为妾,也算圆满。
”听了李秋君的话,张大千宛如石化,他在画室坐了整整一天。
傍晚,张大千又一次跪在了李秋君面前,声情凄切:“我一生最爱的红颜知己,我若纳之为妾,等于使一代才女受辱,我必遭天谴啊!”李秋君将爱深深埋在心里,一生未嫁,一直跟在兄长身边尽心照顾,甚至张大千的徒弟们也都称呼她为“师娘”。
怕李秋君一个人膝下寂寞,张大千将儿女过继给她当养女,李秋君对两个孩子视同己出,非常疼爱。
后来,张大千在李秋君的鼓励下到敦煌写生,之后开始了全国旅游写生。
两人分开后,他们保持通信,一写就是40年。
1939年,张大千携新婚四夫人到上海给李秋君庆50大寿。
此时的张大千患了糖尿病,所以席间每上一道菜,李秋君都会先尝尝甜咸,再给张大千吃。
张大千三跪宁波红颜

灿匕吏液张大千齐鲁美髯公张大千Zh a ng D a qi a n w i t h a ha ndsom e bear d一跪佳人只为惺惺知己情张大干20岁时,因青梅竹马的未婚妻过世,到浙江宁波天童寺出家,3个月后还俗到了上海。
张大千仿石涛的画到了连行家都无法鉴别真伪的程度。
当时,宁波富商李茂昌也是被他“骗”过的富贾之一。
当李茂昌把花了50块大洋买回的“真迹”给心爱的女儿李秋君看时,她笑着说画是假的,但作画之人天分极高,将来成就之大,将是划时代的。
听了女儿的话,李茂昌果真开始在上海画界寻找起这位高人来,可是般苦寻之下,他见到的却是一个56Cu l t u r al D i al ogue 风流倜傥的小伙子。
听罢李茂昌的叙述,张大干哈哈大笑,为了感谢李茂昌两年来苦苦寻觅自己的苦心,他坚持一定要把大洋退还。
最后,李茂昌大洋没有收,倒是交到了_一个心胸坦荡的小兄弟。
李茂昌几次邀请张大千到宁波自己的府上小住,实际上是有意让他与女儿相识。
李茂昌的女儿李秋君毕业于上海务本女中,从小精通琴棋书画,姿容雅丽,性格温婉,是远近闻名的才女。
一日,张大干应李茂昌之约到宁波散心。
他在客厅等主人时,被墙上巨幅《荷花图》所吸引,一枝残荷,一根秃茎,一汪淤泥,飘逸脱俗。
张大干看着《荷花图》,长出了一口气,叹道:“画界果真是天外有天啊。
看此画,技法气势是一男子,但字体瑰丽,意境脱俗又有女风,实在让我弄不明白。
”李茂昌笑道:“看来兄弟你是十分青睐此画了,可想见见画主?”张大千赶紧说道:“我想拜师还来不及呢,只是不知道这位‘鸥湘堂主’是否还在世上。
”李茂昌笑着告诉他,画主不但在世,而且晚上就能见到。
张大千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一天。
直到晚宴开始时,客厅的门被“砰”的一声撞开,只见夕阳的余晖中站着一位清丽绝伦的年轻女子。
这女子看样子是跑来的,她的发鬓松散,还未来得及整理,脸上带着奔跑后的红晕。
李茂昌指着还没有喘过气来的女儿笑道:“秋儿,这就是你—直崇拜无比的张大千。
张大千最长家书引出心酸往事

张大千最长家书引出心酸往事作者:黛二来源:《收藏/拍卖》 2019年第12期黛二张大千《致张心素信》是目前可见的张大千先生最长家书。
大千先生写给张善孖先生长女张心素,全长2.7米。
这封信曾参加《大风天下——纪念张大千宗师诞辰120周年文献展》,引起上海张大千研究会会长李永翘先生的极大兴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张大千先生写这么长的家信,这封信完美地体现了大千先生的浓浓亲情与其精湛的书法技艺。
”据张心素之子晏先生介绍:这封三纸长信是1971 年大千八叔公写给母亲张心素的,母亲对这封信极为珍视,将它裱成手卷,悉心珍藏。
去国思亲几十载在张家,大千一辈中,二哥善孖先生最得人敬重,故地位也最高。
按张家的规矩,张家所有子女均称张善孖为阿爸,称张善孖夫人杨浣青(张善孖第一位夫人即心素之生母去世很早)为阿妳(读mei,等同于妈妈)。
这是张家特有的称呼:不管叔伯昆仲的子女,都是善孖夫妇的子女。
大千的子女称父亲的三哥三嫂为三叔三妳,四哥四嫂为四叔四妳,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妳妳。
张心素为张善孖先生长女,在同辈中排行第三,女孩中最为年长,故大千先生信中说:“汝为最大之侄女,从小最为疼爱”,其中不无爱屋及乌的成分。
大千对心素有多疼爱呢?1940 年初,张心素与大风堂弟子晏伟聪结婚,因张善孖出国办展为抗日募捐,张大千是他们的主婚人;1940 年10 月,张善孖过世,张大千更是责无旁贷地担起了父职;大千去国怀乡,给亲人寄画寄物,也都分外记挂心素;大千子侄辈赴美探亲,先后只有十子张心智、十女张心瑞、十四子张心玉(张枭)、十一女张心庆、三侄女心素和八侄女张心嘉(张嘉德)六人,心素和心嘉即善孖先生之女。
长信中提及的“十二弟萝萝”即张保罗,因张善孖无子,张保罗自小过继给善孖先生。
“八妹”则是张心素同父异母的妹妹张嘉德,善孖先生的二女儿,信中的“聪聪”即张嘉德之子。
而信中提及的“李七叔”即张大千红颜知己李秋君的胞弟李祖莱。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34)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34)2901.张大千高士图镜心设色金底备注∶此作由藏家直接得自画家本人张大千(1899-1983),原名权,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
生于四川内江,祖籍广东番禺。
1917年与二哥善孖留学日本,在京都学染织。
1919年回国后从人从曾熙、李瑞清学书画。
1941年赴敦煌石窟临摹壁画。
1949年赴香港暂居,1952年移居阿根廷,1954年移居巴西圣保罗。
1956年游欧洲在尼斯晤华加索,1958年作品《秋海棠》被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学会‛赠予金质奖章,1968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授赠荣誉博士学位。
1977年返台北筹建‚摩耶精舍‛1978年定居台北。
从1950年以来,在世界各国举办个人展览60余次,出版有《张大千书画集》等多种选集和著述。
张大千集文人画与作家画、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为一炉,举凡人物、山水、花鸟、虫鱼、走兽、工笔、写意,无一不能,无一不精。
《高士图》构图简洁明快,线条古雅流畅,设色淡雅古韵,人物微抬头上抑,一枝梅花悬于头部上方,使画面高古而又幽远,可见大千功力非凡。
2902.1949年作高士图立轴设色纸本钤印:张爰、大千、大风堂款识:省斋仁兄法家正之,己丑秋日大千居士爰。
说明:《高士图》题材起源于《竹林七贤图》,多为文人画高士以自况,历代作品或者以远古高贤圣哲自拟;或者绘陶渊明以示归隐田园,向往隐居生活;或为画家自画像,但又不写实,多是描绘成进可以修贤治国平天下,退则以贤人自居。
此图即张大千以陶渊明自喻,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感。
2903.张大千高士图镜心设色纸本款识:壬辰二月,大千张爰。
印鉴:张爰印、大千鉴藏印:刘少旅藏、南海潘博文藏2904.张大千高士图镜心设色纸本钤印:张爰之印题识:虞琴仁丈即乞教正张爰2905.张大千松下高士图镜心款识:丙子闰三月写似昌猷吾兄法教大千弟张爰同客巴西钤印:大千唯印大年2906.张大千高士图镜心纸本设色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张爰之印信题识:(1)、少有道粲,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
张大千三跪酬知己_爱情故事

张大千三跪酬知己一跪“佳人”只为惺惺知己情张大千20岁时,拼搏于上海画界,仿石涛的画到了连行家都无法鉴别真伪的程度。
那时,宁波富商李茂昌也是被他“骗”过的富贾之一。
不过他女儿李秋君笑着说画是假的,但作画之人天赋极高,将来成就之大,将是划时代的。
听了女儿的话,李茂昌便几次邀请张大千到宁波自己的府上小住,实际上是有意让他跟女儿相识。
李茂昌的女儿李秋君毕业于上海务本女中,是远近闻名的才女。
一日,张大千应李茂昌之约到宁波来散心。
在客厅被一巨幅《荷花图》所吸引,叹道:“画界果真是天外有天啊。
看此画技法气势是一男子,但字体瑰丽,意境脱俗又有女风。
实在让我弄不明白。
”李茂昌问张大千,可想见见画主?张大千连忙点头,还说要拜这个高人为师。
李茂昌拍拍手,张大千只见一位清丽绝伦的年轻女子从房中走出来。
几秒钟过后,张大千终于反应了过来。
推开了椅子,几步跑到了李秋君的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口中果真喊着:“晚辈蜀人张爰见过师傅。
”一段旷世奇恋就此拉开了序幕……二跪知己恨不相逢未娶时那次见面后,在李茂昌的“撮合”下,张大千干脆在李秋君所居后楼的“鸥湘堂”里设了自己的画室。
两个人除了分室而眠之外,几乎形影不离。
其实,相处这半年来,张大千无时无刻不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相见恨晚?”原来,张大千在自己的表妹去世后,在家乡由母亲作主娶了亲,第二年又纳了妾。
而这位李家三小姐又如何能够屈尊为自己的妾?张大千本性洒脱,不是一个多愁善感之人,但他却偷偷地刻下了“秋迟”一方印。
一次,李秋君见张大千在给四川的妻妾写家书,试探性地对张大千说,如果他能再收一个大小姐为妾,该是福分无边了。
哪知张大千在愣怔了几秒钟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竟一声未吭。
第二天,张大千来到了自己的画室,他第一次紧闭了画室静坐了一天。
等李秋君端茶进来时,张大千竟扑通一声给她跪下,说道:“三妹,抛开男女情事不谈,我一生关系最近的红颜知己,除你之外再无一人。
但是,我若纳你为妾,将使一代才女受辱,而我也必遭天谴……”三跪故土尘蜡苔痕梦里情从此,李秋君把一生挚爱深深地埋在了心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張大千三跪紅顏知己
圖文網上
打開音響點擊翻頁
大畫家張大千一生一妻三妾,紅顏知己無數,從20歲出名一直到辭別人世,張大千的桃色緋聞比他的畫卷還豐富。
由此,他也獲得了“數畫人才華風流,古有唐寅,今有大千”的雅號。
直到2004年3月,隨著張大千的一幅被行家估
價逾千萬元人民幣的巨幅
山水畫《蒼莽幽翠圖》的
浮世,一枚大千先生從未
外露的《秋遲》印章神秘
現出,風流才子那場驚世
駭俗的柏拉圖式戀情也被
最終解密……
張大千《黃山倒掛松》
《蒼莽幽翠圖》局部
一跪“佳人”
只為惺惺知己情
張大千20歲時,因青梅竹馬的未婚妻過世,他到寧波天童寺出家,三個月後還俗到了上海。
張大千拼搏于上海畫界時,仿石濤的畫到了連行家都無法鑒別真偽的程度。
張大千《仿王蒙山水》
張大千作品寧波李茂昌也是被他“騙”過的富賈之一。
當李茂昌把花了50塊大洋買回的“真跡”給心愛的女兒李秋君看時,她笑著說:“畫是假的,但作畫之人天分極高,將來成就之大,將是劃時代的。
”
張大千作品聽了女兒的話,李茂昌果真開始在上海畫界尋找起這位高人來,可是萬般苦尋之下,他見到的卻是一個風流倜儻的小夥子。
聽罷對方的敘述,張大千哈哈大笑,為了感謝李茂昌兩年來苦苦尋覓自己的苦心,他堅持一定要把大洋退還給對方。
李茂昌大洋沒有收,倒是交到了一個心胸坦蕩的小兄弟。
李茂昌幾次邀請張大千到寧波自己的府上小住,實際上是有意讓他跟女兒相識。
李
秋
君
作
品李茂昌的女兒李秋君畢業於上海務本女中,從小精通琴棋書畫,姿容雅麗,性格溫婉,是遠近聞名的才女。
一日,張大千應李茂昌之約到寧波來散心。
他在客廳等主人時,被一巨幅《荷花圖》所吸引,一枝殘荷,一根禿莖,一汪淤泥,飄逸脫俗,張大千長出了一口氣。
張大千歎道:“畫界果真是天外有天啊。
看此畫,技法氣勢是一
男子,但字體瑰麗,意境脫俗又有
女風,實在讓我弄不明白。
”
李茂昌笑道:“看來兄弟你是十分青睞此畫了,可想見見畫主?”
張大千趕緊說道:“我是想拜師還
來不及呢,只是不知道這位鷗湘堂
主是否還在世上。
”李茂昌笑著告
訴他,畫主不但在世,而且晚上就
能見到。
李秋君木落秋遠圖
李
秋
君
作
品張大千在惴惴不安中度過了一天。
直到晚宴開始時,客廳的門被“砰”地一聲撞開,只見夕陽的餘輝中站著一位清麗絕倫的年輕女子。
這女子看來是跑來的,她的髮髻鬆散,還未來得及整理,臉上帶著奔跑後的紅暈。
李茂昌指著還沒有喘過氣來的女兒笑道:“秋兒,這就是你一直崇拜無比的張大千。
”說完,他向張大千笑道:“大千弟,見過你的師傅吧……”
幾秒鐘過後,張大
千終於反應了過來,推
開了椅子,幾步跑到了
李秋君的面前,“撲通”
一聲跪倒,口中果真喊
著:“晚輩蜀人張爰見
過師傅。
”
一段曠世奇戀就此
拉開了序幕……
李秋君
二跪知己
恨不相逢未娶時
在李茂昌的“撮合”下,張大千乾脆在李秋君所居後樓的“鷗湘堂”裡設了自己的畫室,兩個人除了分室而眠之外,幾乎形影不離。
那時,張大千正值青春年少,風流倜儻,男歡女愛的事情做過不少,這些連李茂昌都心知肚明。
可唯獨對這位三妹,大千卻從來不敢越雷池半步。
張大千與李秋君在1927年作
《松下高士圖》
其實,相處這半年來,張大千無時無刻不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相見恨晚?”原來,張大千在自己的表妹去世後,心灰意冷之際就在家鄉由母親做主娶了親,第二年又納了妾。
而這位李家三小姐,又如何能夠屈尊為自己的妾?
張大千本性灑脫,不是一個多愁善感之人,但他卻背著三妹,偷偷地刻下了“秋遲”一方印。
李秋君
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圖四屏在相逢張大千之後,李秋君也陷入了無盡的苦惱之中:是打破常規,讓自己這個富家大小姐屈尊嫁給一個窮書生做妾?還是永不逾男女界線,一生保持兄妹知己的關係?一次,李秋君見張大千在給四川的妻妾寫家書,試探性地對張大千說,如果他能再收一個大小姐為妾,該是福分無邊了。
哪知張大千在聽罷李秋君的話後,楞怔了幾秒鐘,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竟一聲未吭。
第二天,張大千來到了自己的畫室,他第一次緊閉了畫室,不讓任何
人進來。
直到傍晚,等李秋君端茶進
來時,張大千還是早上的姿勢:原來,他就這樣在畫室中靜坐了一天。
還沒
等李秋君說話,張大千竟“撲通”一
聲給她跪下,把李秋君嚇得倒退了半
步。
張大千說道:“三妹,我雖然年
少輕狂,但是我深深地知道,我這一
生將為畫而活,為畫而死。
拋開男女
情事不談,我一生最近的紅顏知己,
除你之外再無一人。
但是,我若納你
為妾,將使一代才女受辱,而我也必
遭天譴……”
張大千《振衣千仞岡》
三跪故土
塵蠟苔痕夢裡情
從此,李秋君把一生摯愛深深地埋在了心裡,在張大千面前沒有再提過談婚論嫁之事,而是以妹妹自居。
上世紀30年代初,李秋君跟隨張大千來到了上海,在國立美術學校任教。
李秋君一如既往地照顧張大千的起居,甚至親手縫製張大千的衣服。
張大千雲遊四方時,乾脆由李秋君代選門徒,徒弟們也敬李秋君為“師娘”,李秋君也幷不拒絕,就這樣,李秋君終身未嫁。
怕三妹寂寞,抗戰前夕,張大千把自己的親生
骨肉心瑞、心沛過繼給了
三妹做養女,李秋君把她
們視如親生骨肉,盡心疼
愛教育。
張大千《峨眉三頂》
在李秋君的鼓勵下,張大千決定遠赴敦煌寫生,這次敦煌之行對張大千的一生都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雖然敦煌苦旅使張大千蒙受了“古文化破壞者”的不白之冤,但也奠定了他在中國繪畫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連徐悲鴻也感歎“五百年來一大千”。
畢卡索
畢卡索在看了張大千晚年的作品時曾發出“真正的藝術在東方”的感歎。
不管張大千在哪裡,他從未中斷
過與李秋君的聯繫:在黃山,在四川,還是在遙遠的敦煌,每到一處,他一
定把藝術感受寫成文字,傳送給遠方
的三妹,與她共同探討藝術上的話題。
他們將這種通信習慣持續了近40年,
直到張大千於1949年去了東南亞,彼
此失去了聯繫為止。
張大千《闊浦遙山》
1939年,雖然國內戰局頗緊,但是張大千還是惦記著遠在上海的三妹,偕新婚四夫人雯波一起從成都坐飛機到上海為李秋君慶賀50歲大壽。
當時,張大千已經患上了糖尿病,所以每吃一道菜,都要由李秋君先品嘗。
臨行前,李秋君拉住雯波夫人的手,把自己親自為張大千書寫的菜譜交給她,對她說:“好妹妹,你能夠每天在他的身邊照顧他,有多好,我就是不能夠啊!他是國寶,一切要以他的身體為上!”
抗戰期間,在淪陷區上海的李秋君同何香凝女士一起組織了災童救護所,專門收容無家可歸的孤兒。
而張大千則萬分惦念遠在淪陷區的三妹,多次勸她趕快到自己的身邊,怕“戰亂紛紛,骨肉分離”。
但是,李秋君無法離開上海,一是惦記在念書的兩個養女,二是不願給張大千的生活增加負擔。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1945年8月,遠在成都的張大千聽到抗戰勝利的消息後,無法掩飾內心的激動,揮筆劃下了一幅歌頌祖國山河美好的巨幅山水畫《蒼莽幽翠圖》,幷且蓋上了“秋遲”之印。
他蓋上此印有兩層意思:一是因為他深知此畫將是他一生之傑作;二是為了將來有一天讓遠在上海的李秋君看到,遙寄思念之意,以此紀念他們一生的情意。
張大千作品隨後,他將此畫交給了好友謝稚柳,希望謝稚柳把這幅作品拿到上海展覽時,李秋君能看到略寄相思。
遺憾的是,謝稚柳還未來得及將這幅畫展示給李秋君,《蒼莽幽翠圖》1952年就被沒收,直到1984年才歸還給謝稚柳先生,這時,張大千早已遠在海外,李秋君終其一生,也未能見到這幅畫。
1949年,張大千從東南亞到南美旅居,他思念一生的摯愛,每到一個國家,就要收集一點那裡的泥土,然後裝在信封裡,寫上“三妹親展”。
到張大千去世時,他已經有了十幾個從來沒有被打開的信封。
張
大
千
作
品後來,通過在香港的李秋君的弟弟轉來的他給李秋君的信中這樣寫道:“三妹,聽說你最近纏綿病榻,我心如刀割。
人生最大憾事為生不能同衾,而死不能同穴。
你我雖合寫了墓誌銘,但究竟死後能否同穴,實在令我心憂。
蜀山秦樹一生曾蒙無數紅顏厚愛,然與三妹相比,六宮粉黛無不黯然失色。
八哥今日猶記初逢時你一副可愛嬌憨模樣,銘心刻骨,似在昨日……恨海峽相隔,正是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塵蠟苔痕夢裡情啊。
”
1971年,李秋君去世時,張大千正在香港舉辦畫展。
當聽到最愛的人先去的消息時,張大千面朝李秋君居住的方向,長跪不起。
幾日幾夜不能進食。
從那以後,他一下子就蒼老了許多,身邊弟子常聽他說的一句話是:“三妹一個人啊……”
8年後,張大千謝世。
2004年3月,他專為李秋君作的《蒼莽幽翠圖》終於由好友謝稚柳的後人奉出拍賣。
這幅張大千的一生力作浮出後,“秋遲”的來歷才得以最終解密,從而曝光了這段曠世絕戀。
張大千作品
李秋君作品
謝謝觀看
編輯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