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高二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高二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政治矛盾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政治矛盾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影响;3.学习使用“矛盾分析法”探索事物发展规律。

二、教学重点1.政治矛盾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影响;2.“矛盾分析法”在探索事物发展规律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鉴别政治矛盾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理解政治矛盾背后的利益纠葛;2.“矛盾分析法”在探索事物发展规律中的运用技巧。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演讲法相结合;2.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2.电脑、投影仪、视频学习资料;3.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手outs。

六、教学过程阶段一:导入环节1.讲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政治矛盾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影响;2.展示几则政治矛盾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思考政治矛盾的主体、客体和内容;3.引导学生回忆高一的历史教学中是否接触过政治矛盾,对政治矛盾的理解是否正确。

阶段二:知识讲授环节1.讲师通过PowerPoint和视频资料,详细讲解政治矛盾的概念、特征和表现形式;2.引导学生从政治矛盾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方面分析政治矛盾的性质;3.讲授政治矛盾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政治矛盾的动因和方向。

阶段三:案例分析环节1.讲师提供几个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矛盾案例,引导学生用“矛盾分析法”探究政治矛盾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影响;2.分组讨论,总结各组提出的政治矛盾案例的动因、方向和可能的发展趋势,结合学习的“矛盾分析法”指出政治矛盾对事物发展的关键节点。

阶段四:总结回顾环节1.讲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矛盾的概念和特点,政治矛盾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以及“矛盾分析法”在探索事物发展规律中的应用;2.讲师提问,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政治矛盾的概念和特点;2.学生能够运用“矛盾分析法”探索政治矛盾对事物发展的规律;3.学生参与学习积极,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效果良好。

高中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高中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高中政治(矛盾是事物开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2.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3.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别性相关原理。

(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和商量矛盾相关案例,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能辩证看待生活中的矛盾,提高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生活中矛盾,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别性相关原理。

(难点)正确对待生活中矛盾,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方法案例商量法、引导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播放:(2022年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卡对决)设置问题:刚刚结束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队的比赛令人印象深刻,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中国以2:1战胜卡塔尔,在这场比赛中,中国和卡塔尔是一种什么关系很好,是竞争对手是对立的,但如果没有了其中任何一方,这场球赛还能打得下去吗这说明他们还有什么关系教师总结学生的答复:这种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在哲学上我们就叫矛盾,进而导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既对立统一过渡:同学们请结合课本上67页的“他敢烧吗〞的图片,并依据课本内容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学生依据教师提示、自主学习答复: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教师联系导入中两个国家在比赛时“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行概念分析,并请几位同学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事例。

学生结合生活与学习提出例子,教与学、黑与白、好与坏、善与恶、讳疾忌医等等。

教师结合学生的举例加以点拨: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一般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而哲学上指的是矛盾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重庆市江北中学向春一、教材分析1、本框地位本框题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也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设计思想“矛盾”一框对高三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虽然高二时学过,但时隔一年多,不少学生对此内容有些陌生了,鉴于此,对于基本概念我不会作太细致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概括、总结,但是对于重难点则要加以点化。

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帮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引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普遍存在现象。

在社会、自然乃至个体生活中,矛盾的存在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本教案将围绕矛盾的概念展开,介绍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和利用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学习目标•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基本概念;•掌握正确处理和利用矛盾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什么是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两个或多个方面。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社会生活中的矛盾,还是自然界中的矛盾,都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基本动力。

2. 矛盾的作用矛盾存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存在促使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推动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

例如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自然界矛盾推动物种适应环境的变化。

•矛盾促进个体成长:个体在面对矛盾时,通过积极应对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提高。

矛盾是个体进步的动力。

•矛盾促进学习和创新:在面对矛盾时,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进行思考,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和策略。

这种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促进了个体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3. 处理和利用矛盾的方法和策略•分析矛盾的特点和本质: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关系和矛盾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和策略。

•调整和平衡矛盾的关系:在解决矛盾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矛盾双方的关系,寻找平衡点,从而实现矛盾的良性变化和发展。

•利用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通过正确处理和利用矛盾,可以激发事物的潜能,推动事物向更高、更好的状态发展。

4. 实践应用: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矛盾,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什么是矛盾?矛盾有何作用?2.理论讲解:通过讲解矛盾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合作探究
老师归纳点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同上
第三层级
课内巩固
快速完成练习并同桌对比答案、进行讨论
第四层级
课堂总结
反思
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
完成并理解,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
2.能力目标: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重点难点
教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难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成果。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设计
学习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情境导入
老师引入新课
播放动画,动画中有哪些矛盾的事物,老师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进入本节课的教学
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思考比赛中的矛盾从而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课 题
第九课第一课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可包括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涵盖矛盾的概念、矛盾分析法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给予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核心观点。
-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以及矛盾分析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可包括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心得体会、分析生活中的矛盾现象等,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作业布置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矛盾的辩证法,能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
4.了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矛盾和问题,认识到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矛盾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矛盾分析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
4.结合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 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掌握矛盾的特点和分类; - 理解矛盾的解决对于事物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矛盾的特点和分类;•矛盾解决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冲突、对立的两个方面或两个方面之间的矛盾关系。

•矛盾是一切事物内部自始至终的存在。

2. 矛盾的特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3. 矛盾的分类•根据矛盾的性质分类:–主要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次要和次生矛盾: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根据矛盾的状态分类:–客观矛盾:存在于事物内部,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

–主观矛盾:存在于人的意识层面,有人为因素。

4. 矛盾的解决和事物发展•矛盾的解决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矛盾的解决通过斗争和转化实现。

•矛盾的解决推动事物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矛盾的思考。

2. 知识讲解向学生讲解矛盾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矛盾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实例分析提供相关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矛盾的解决如何推动事物发展。

4. 深化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事物中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5.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将其整理成笔记。

五、课堂练习1. 选择题1.以下不是矛盾的特点的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 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C. 主要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D. 客观矛盾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2.矛盾的解决通过()实现。

A. 合作 B. 和解 C. 斗争 D. 抗争2. 讨论题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实例,分析其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讨论这些矛盾的解决对于事物的发展有何影响。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5篇)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5篇)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5篇)第一篇: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课前准备:[学生分析]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教学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课前准备:[学生分析]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教学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足球赛加以点评。

(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

)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问题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自相矛盾》的故事。

《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请问:1、他为什么不敢剪?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

因此,结论是“不敢剪”。

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

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B.福是祸之所倚,祸是福之所伏C.失败乃成功之母D.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E.“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运用: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参考课本68页的相关连接)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设计情境: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请问:(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提示: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如大家所举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

设问: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分析学生所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矛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提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设计情境:下面的漫画你能认出他们是谁?影星:成龙歌星:周杰伦节目主持:李咏影星:张曼玉设问:(1)看了上面五张名人的漫画,从辩证法角度,你发现了什么?(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通过这个事例来讲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都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它主要有三种情形:(特点)(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农业、商业、工业矛盾不同,班里同学样子,爱好也不同(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如一个人的成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双方各有特点——关于西部大开发东部是“人口众多” ,而且人口已经多到成为经济发展的压力和阻力;西部则是“地大物博” ,但“地大”尚未很好开发利用,“物博”也仍是潜在的资源财富。

运用课本71页探究活动,导出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多媒体播放: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漫画“吃水果”。

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水果苹果、橘子、雪梨……马白马、黑马、黄马……(共性)(个性)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你能举例吗?你是男性世界所有男性(个性)(个性)(共性)全球人类(共性)你是女性世界所有女性(个性)归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

学生运用: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