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阅读复习》精品教学课件PPT优秀课件

(二)赏析情感 1.体会表现的友情、思乡念亲、爱国等情怀。 2.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的背景。
五、赏析方法指津
(三)赏析内容 1.写景诗——赏析出画面特征。 2.叙事诗——赏析出情节发展。 3.哲理诗——阐明蕴含的道理。 4.抒情诗——表现诗人的情感。 5.写人状物——表现人物的特点。
五、赏析方法指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
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 错误。如: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 其后停顿。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 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 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 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 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一)理解——理解诗歌的内容。 1.知人论世,熟悉相关背景和作者风格。 2.注意诗的体裁,古体诗、近体诗还是词曲。 3.揣摩诗歌营造的意境。 4.概括诗歌的大意。 5.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三、考查重点清单
(二)品味——品析诗歌的语言。 1.从遣词用语上品味诗歌重点词的妙用。 2.推敲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品味诗歌语言寄寓的深刻含义。
文言文阅读复习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
知识点详析
(一)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
考点一、 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 读节奏:
古文句子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 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 现代汉语 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谢谢观看
五、赏析方法指津
(三)赏析内容 1.写景诗——赏析出画面特征。 2.叙事诗——赏析出情节发展。 3.哲理诗——阐明蕴含的道理。 4.抒情诗——表现诗人的情感。 5.写人状物——表现人物的特点。
五、赏析方法指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
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 错误。如: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 其后停顿。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 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 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 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 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一)理解——理解诗歌的内容。 1.知人论世,熟悉相关背景和作者风格。 2.注意诗的体裁,古体诗、近体诗还是词曲。 3.揣摩诗歌营造的意境。 4.概括诗歌的大意。 5.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三、考查重点清单
(二)品味——品析诗歌的语言。 1.从遣词用语上品味诗歌重点词的妙用。 2.推敲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品味诗歌语言寄寓的深刻含义。
文言文阅读复习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
知识点详析
(一)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
考点一、 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 读节奏:
古文句子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 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 现代汉语 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谢谢观看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共66张PPT).ppt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技巧二:组词推断法 技巧三:对偶揣摩法 技巧四:词类活用法 技巧五:通假字法
理解 文言实词的含义
常考文言虚词: 之、而、于、以、为、 其、则、虽、乃、何、、与
理解 文言虚词的 含义和用法
技巧一:借助语意断句 技巧二:借助句子成分断句 技巧三:借助对话标志断句 技巧四: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技巧五:借助关联词标志断句 技巧六:借助古今不同断句 巧七:借助文学常识断句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 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 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被动句“为……所”、倒装 句”何……之有?”
划分句子节奏
阅读全文,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先通读文章,再仔细理 解需断句的句子意思,看上下文有没有提示。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 乡竟无一人逃散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 一人逃散
技巧二:借助句子成分断句
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技巧三:借助对话标志断句
中考真题: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对偶揣摩: “殚”与“竭”相对, “竭”,竭尽。
得出答案: “殚”,尽,竭尽 。
技巧四:词类活用法
常见的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课本溯源: 无安牍之劳形。
词类活用: “劳”是劳累,不能带动 词,所以活用为动词。
得出答案: “劳”,使劳累 。
题型 文言实词的含义 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句子划分节奏
期末课内文言文复习课件(共31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言知识:
三、古今异义词 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贻:古义:赠。今义: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5、矫首昂视。(矫:古义:举。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 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 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 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 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 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是 《 庄 子 》 外 篇 的 《 庄 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创作于战国年代,记 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 子沐),庄子是宋国的公室后代。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 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 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二、文言知识:
3.一词多义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七下文言文全面复习课件(共96张PPT)

《孙权劝学》 复习课
复习目标
(1分钟)
1、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 2、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3、理解文章内容。
复习指导及检测一(5分钟)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重点字词: 初( 当初 ),权 谓( 对……说 ) 吕蒙曰:
“卿今( 现在 )当涂( 当道,当权 )掌( 掌管 ) 事( 事情 ),不可不学!”蒙辞( 推托 )以 ( 用 )军中多务( 事务 )。权曰:“孤岂( 难道 ) 欲( 想 )卿治经( 研究儒家经典)为(做,成为 ) 博士邪( 同“耶”)?但( 只,只是 ) 当( 应当 ) 涉猎( 粗略地阅读 ),见( 了解 )往事 ( 历史 )耳( 罢了 )。卿言(说 )多务,孰( 谁 ) 若( 比得上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认为 )大 有所益。”蒙乃( 于是,就 ) 始就( 从事 )学。
4
复习指导及检测二(5分钟)
翻译: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 事,不能不学习!” 2、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无可推辞。
侧面烘托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
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
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
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
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 侧面描写
复习目标
(1分钟)
1、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 2、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3、理解文章内容。
复习指导及检测一(5分钟)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重点字词: 初( 当初 ),权 谓( 对……说 ) 吕蒙曰:
“卿今( 现在 )当涂( 当道,当权 )掌( 掌管 ) 事( 事情 ),不可不学!”蒙辞( 推托 )以 ( 用 )军中多务( 事务 )。权曰:“孤岂( 难道 ) 欲( 想 )卿治经( 研究儒家经典)为(做,成为 ) 博士邪( 同“耶”)?但( 只,只是 ) 当( 应当 ) 涉猎( 粗略地阅读 ),见( 了解 )往事 ( 历史 )耳( 罢了 )。卿言(说 )多务,孰( 谁 ) 若( 比得上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认为 )大 有所益。”蒙乃( 于是,就 ) 始就( 从事 )学。
4
复习指导及检测二(5分钟)
翻译: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 事,不能不学习!” 2、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无可推辞。
侧面烘托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
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
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
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
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 侧面描写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课件(共41张PPT) 文言文考点讲解-学习篇

答题方法
学习类文言文一般情况下有两种:
记叙类:知悉主人公的学习方法, 论述类:理解文意,明确论
明确学习态度
述对象,分析论证过程
熟悉主人公的求学经历,是
找出作者的论述对象以
借书、抄书而读,还是不断求师, 及关于该论点的分论点和论
刻苦学习。再找出有关主人公读 据,分析相关语句体现出何
书经历的关键性语句,了解其运 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针对训练】
钱文端苦学
钱文端公幼贫甚,隆冬早起读书。灶无宿薪,汲井水盥①手,肤
为之坼②。未弱冠依人京师,佣书糊口,冬无裘,入市以三百钱买皮
袖,自缀于袍,钞纂益力。逾数年旋里,课两弟,读书于南楼,去梯
级,缒③绳送饮食,岁除始一下楼。如是者二年,学大进,遂以文字
邀异遇,高官大年,席宠累代。高庙南巡,公扶杖迎銮,御制诗至有
数数往来,濙怪其频举,所借书咨询悉记忆。濙大喜曰:“吾架 上书不下万卷,不能举付汝,汝当就吾舍读。”因命其子福②同 室而学,三年遂尽其书。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有删改) 【注释】①杨濙(yínɡ):元末隐士。②福:杨福。
刘畅将本文和《送东阳马生序》一起上传至古文论坛,两文中主 人公的学习态度引发了网友讨论,请你将留言补充完整。
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
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尊师方式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获有所闻……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中考文言文基础知识系统复习(共43张)PPT课件

我 吃 饭 (伤心)的(饥饿)的
地点
方式
(在家里)(狼吞虎咽)
(妈妈做的)(香喷喷)的
地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总结
1.定语修饰主语和宾语
2.状语修饰物语
3.主语和宾语是名词
定语+的+名词(主语/宾语)
4.谓语是动词
状语+地+动词(谓语)
宾语
速记 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是状谓后补 六种关系辨分明,分析正误不马虎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
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 1.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臣诚恐见欺于王。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5.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 拘于时,学于余。
补语
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 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与 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在汉语中,在多数情况下,补语一般都有一个明显的特 点:前面有一个助词“得”
他跑得很快 。
主语 谓语
补语
王冕爱画荷花;他画得非常好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 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 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 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 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 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 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 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 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 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 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文言文复习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2 . 与 朱 元 思 书 ( 南 朝 梁 ·吴 均 )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上色字为重点课下注释)
分层精讲
夹岸高山,皆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
生寒树,负势竞上,
长着密而绿的树,让人心生寒意。(重 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着自己的地势争
互相轩邈,争高直 相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
第3段:写“奇山”, 包括富春江两岸的高山、 泉水、草木、鸟兽,以
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 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 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国”“威天下”不能只靠 “封疆之界”“山溪之 险”“兵革之利”,从反 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③第三层:引出“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之仙都。自康乐
面。这里实在是人间 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的林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 彩、富有生命力的气象。
C.“晓雾……竞跃”,转为动景,描绘朝、 夕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 勃的生命气息。 ③第三层: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
11.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南朝齐梁·陶弘景)
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将水上航行
1 0 . 三 峡 ( 北 魏 ·郦 道 元 )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上色字为重点课下注释)
分层精讲
春冬之时,则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
素湍绿潭,回清倒 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
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
影,绝巘多生怪柏, 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富有诗意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富春山水图,表现出作者高 雅的审美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①使用白描手法,把动与静、声与色、明与暗巧妙结合,使笔下景物极富特色。②骈散结 合。大量使用对偶句,语句富有韵律,句式铿锵,工整清丽。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 课件(共66张PPT)

发现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得意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副词,能够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通“德”,恩惠,感 激
一词多义整理
会天大雨,道不通
路
益慕圣贤之道
主张、思想、学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道 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说,讲
一词多义整理
发闾左谪戍渔阳
征发
有时朝发白帝
信义著于四海 日中不至,则是无
愿陛下亲之信之
相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 张
一词多义整理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聚会、聚集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会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适逢
会挽雕弓如满月 终将,一定,必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通假字整理
❖ 略无阙处 “阙”通“缺” ❖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
❖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的意思。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 “俱”,全。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曹刿论战》
间
参与
可以 可以凭借
隔开,中间空 又何间焉 间,时间。
《曹刿论战》
对某事表赞同 可以一战,战则 《曹刿论战》 请从 。
词语
古义
地方 土地方圆
今义
某一个地方
例句
今齐地/方千里
出处
《邹忌讽 齐王纳谏》
亡
等 间 往往 会计
逃亡 同样
死亡 等待、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复习点四:原文默写
2005湖北襄樊
21、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 如只用“□□□□,□□□□”8个字,便 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2分)(出自《三峡》)
16
2006湖北黄冈
34.填空:文中用
“
”描绘了山形的
挺拔险峻,用“
和底下注释保持一致。 2、如底下注释没有此文言字词,须将包含
此文言字词的句子对号入座进行翻译,然 后看此文言字词对应哪一个现代汉语的意 思。 3、通假字解释时,应先解释其意义,最后 在意义后面写上其本字。
7
复习点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 以、于、乃、虽、为、者、且、 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 义和用法。
22
复习点六:理解文章的基本内 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你认为《论语》六则、 《三峡》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23
复习点七:分析概括文章所表 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你认为《论语》六则、《三峡》 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 么?
24
牛刀小试
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 检测题,来试试你的复习效 果怎么样。
25
2
复习点一:掌握重点作品的 作家作品常识
以《〈论语〉六则》和《三峡》 为例,说说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这两 篇文章的作家作品常识。
3
复习点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章中的含义。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沿溯阻绝。 绝: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疾也。 疾: (2010年山东临沂)
从内容、语言、写法中任选一个方面 出题(2分)
29
”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出自《三
峡》)
17
复习点五:理解并翻译文章 中的句子
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8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010年山东临沂)
19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 2010年湖南娄底)
8
虚词“以”的用法
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及意义
用法
意义
1 公亦以此自矜 2 以我酌油知之
介词 凭借 、靠 介词 凭借、靠
3 以钱覆其口
介词 用、拿
4 徐以杓酌油沥之
介词 用、拿
9
虚词“而”的用法
“而”字主要作连词用,连接词与 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 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顺接、转折、 递进、修饰等关系。
2、《三峡》与朱自清的《春》 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处?试简 要说明。
27
可以为师矣
以上我们共复习了八种文言文的题型,请
同学们试试你的才华,以《论语》六则和 《三峡》为例,仿照八个要点自己出一份
文言文分) 3、原文默写(2分) 4、翻译句子(4分) 5、考查内容要点(2分) 6、 以《论语》六则和《三峡》为例,
10
虚词“而”的用法
意义
学而时习之 并且 温故而知新 并且
用法
表承接关系 表承接关系
11
虚词“而”的用法
意义
人不知而不愠; 却 学而不思则罔; 却 思而不学则殆。 却
用法 表转折关系 表转折关系 表转折关系
12
虚词“之”的用法
“之”字可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 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 (它们)。(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 为“这”,
复习点八:对文章的内容、语 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请你以《论语》六则和《三峡》为例 从内容、语言、写法中任选一个方面, 出一道题并写上自己姓名,出完后交 给组长,组长再把题分发给组里任意 一个同学,同学间互做对方的题。 (原则上自己不做自己出的题)
26
例如,1、《三峡》中突出了山 怎样的特点?运用了怎样的写 法?
之字还可以作助词,译为“的”, 之字还可以作为动词,译作“到、往、去”
等。 13
“之”字的用法
作代词用
意义
用法
1、忽啼求之
代指书写工具 代词
2、传一乡秀才观之
代指仲永写的诗 代词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代指陈尧咨
代词
睨之
14
方法点拨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 含义和用法,可以把需要解答的虚 词放在文章中,按直译的方法先对 号入座,从而确定这个虚词的含义 及用法。
20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 午夜分,不见曦月。
(201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
21
方法再现
翻译文言文的句子时,一般以直译为 主,也就是把句子中每个文言字词都 翻译出来,再把这些译出来的句子或 短语串连起来,就能准确的译出此句。 检查时也按此法进行检查,看每一个 具有实际意义的文言字词是否都译出 来了。
4
1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2分)
A.隐天蔽日(隐瞒) B.良多趣味(确实) 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 D.哀转久绝(消失)
( 2010年湖南娄底)
5
解释下列不同颜色字词
1、略无阙处 2、不亦说乎
断缺,现在写作“缺”
愉快,高兴。现在写作 “悦”。
6
方法点拨
翻译单个的文言字词时,分以下三种情况: 1、如果此文言字词底下注释有,翻译时需
温故而知新
——文言文复习课
定兴镇中
崔艳敏
1
中考必考文言文背诵篇目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曹刿论战 5.邹忌讽齐王纳谏 6.出师表 7.桃花源记 8.三峡 9.《口技》 10.《与朱元思书》
11.杂说(四) (即《马说》) 12.陋室铭 13.小石潭记 14.岳阳楼记 15.醉翁亭记 16.爱莲说 17.记承天寺夜游 18.《满井游记》 19.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复习点四:原文默写
2005湖北襄樊
21、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 如只用“□□□□,□□□□”8个字,便 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2分)(出自《三峡》)
16
2006湖北黄冈
34.填空:文中用
“
”描绘了山形的
挺拔险峻,用“
和底下注释保持一致。 2、如底下注释没有此文言字词,须将包含
此文言字词的句子对号入座进行翻译,然 后看此文言字词对应哪一个现代汉语的意 思。 3、通假字解释时,应先解释其意义,最后 在意义后面写上其本字。
7
复习点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 以、于、乃、虽、为、者、且、 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 义和用法。
22
复习点六:理解文章的基本内 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你认为《论语》六则、 《三峡》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23
复习点七:分析概括文章所表 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你认为《论语》六则、《三峡》 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 么?
24
牛刀小试
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 检测题,来试试你的复习效 果怎么样。
25
2
复习点一:掌握重点作品的 作家作品常识
以《〈论语〉六则》和《三峡》 为例,说说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这两 篇文章的作家作品常识。
3
复习点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章中的含义。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沿溯阻绝。 绝: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疾也。 疾: (2010年山东临沂)
从内容、语言、写法中任选一个方面 出题(2分)
29
”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出自《三
峡》)
17
复习点五:理解并翻译文章 中的句子
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8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010年山东临沂)
19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 2010年湖南娄底)
8
虚词“以”的用法
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及意义
用法
意义
1 公亦以此自矜 2 以我酌油知之
介词 凭借 、靠 介词 凭借、靠
3 以钱覆其口
介词 用、拿
4 徐以杓酌油沥之
介词 用、拿
9
虚词“而”的用法
“而”字主要作连词用,连接词与 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 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顺接、转折、 递进、修饰等关系。
2、《三峡》与朱自清的《春》 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处?试简 要说明。
27
可以为师矣
以上我们共复习了八种文言文的题型,请
同学们试试你的才华,以《论语》六则和 《三峡》为例,仿照八个要点自己出一份
文言文分) 3、原文默写(2分) 4、翻译句子(4分) 5、考查内容要点(2分) 6、 以《论语》六则和《三峡》为例,
10
虚词“而”的用法
意义
学而时习之 并且 温故而知新 并且
用法
表承接关系 表承接关系
11
虚词“而”的用法
意义
人不知而不愠; 却 学而不思则罔; 却 思而不学则殆。 却
用法 表转折关系 表转折关系 表转折关系
12
虚词“之”的用法
“之”字可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 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 (它们)。(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 为“这”,
复习点八:对文章的内容、语 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请你以《论语》六则和《三峡》为例 从内容、语言、写法中任选一个方面, 出一道题并写上自己姓名,出完后交 给组长,组长再把题分发给组里任意 一个同学,同学间互做对方的题。 (原则上自己不做自己出的题)
26
例如,1、《三峡》中突出了山 怎样的特点?运用了怎样的写 法?
之字还可以作助词,译为“的”, 之字还可以作为动词,译作“到、往、去”
等。 13
“之”字的用法
作代词用
意义
用法
1、忽啼求之
代指书写工具 代词
2、传一乡秀才观之
代指仲永写的诗 代词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代指陈尧咨
代词
睨之
14
方法点拨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 含义和用法,可以把需要解答的虚 词放在文章中,按直译的方法先对 号入座,从而确定这个虚词的含义 及用法。
20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 午夜分,不见曦月。
(201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
21
方法再现
翻译文言文的句子时,一般以直译为 主,也就是把句子中每个文言字词都 翻译出来,再把这些译出来的句子或 短语串连起来,就能准确的译出此句。 检查时也按此法进行检查,看每一个 具有实际意义的文言字词是否都译出 来了。
4
1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2分)
A.隐天蔽日(隐瞒) B.良多趣味(确实) 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 D.哀转久绝(消失)
( 2010年湖南娄底)
5
解释下列不同颜色字词
1、略无阙处 2、不亦说乎
断缺,现在写作“缺”
愉快,高兴。现在写作 “悦”。
6
方法点拨
翻译单个的文言字词时,分以下三种情况: 1、如果此文言字词底下注释有,翻译时需
温故而知新
——文言文复习课
定兴镇中
崔艳敏
1
中考必考文言文背诵篇目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曹刿论战 5.邹忌讽齐王纳谏 6.出师表 7.桃花源记 8.三峡 9.《口技》 10.《与朱元思书》
11.杂说(四) (即《马说》) 12.陋室铭 13.小石潭记 14.岳阳楼记 15.醉翁亭记 16.爱莲说 17.记承天寺夜游 18.《满井游记》 19.送东阳马生序(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