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三角洲沉积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1 沉积相研究现状及进展

1 沉积相研究现状及进展

一、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及开题意义(一)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沉积相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eno,1669)引入地质文献,并认为相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

1838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Gressly)开始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他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

自此,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接受和引用[1]。

沉积相的研究对象是沉积物,研究不同环境有何不同的产物及表现,以及如何从产物本身反演出过程和环境,也就成为有关沉积相研究的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根据[2]。

自Homes(1965)提出沉积体系概念以来,沉积相研究形成了又一个新高潮。

近年来,沉积体系的概念在层序地层和沉积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类型三角洲、深水沉积体系、不同类型河流沉积体系研究与相应砂体油气勘探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沉积学理论日益丰富和完善,研究技术和手段日益先进,学科的交叉渗透出现了一系列与沉积学相关的学科,如沉积动力学、成岩作用和成矿理论、层序地层学、构造沉积学、生物成矿作用的学说和储层沉积学、测井沉积学等。

随着沉积学的发展,目前已从对局部沉积环境的研究扩大到了对整个盆地范围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的阶段。

此外,随着仪器设备的日益更新和计算机的应用,对沉积学进行定量化研究己成大势所趋。

(二)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沉积相自70年代以来,我国的沉积相研究正在努力赶上国际研究的步伐,在碳酸盐岩、湖泊沉积、潮汐沉积、风暴沉积及重力流沉积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18-21],同时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陆相研究方面业已形成特色[2]。

目前,沉积相分析有向纵横两方面并行发展的趋势。

纵向上研究逐渐深入,精细地质研究成为重点,随着油田开发程度提高,已开始砂层沉积微相的识别;横向上由单一分析向综合研究发展。

肇州凹陷沙河子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

肇州凹陷沙河子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

多 为花 岗岩 、 花 岗片麻岩 , 岩 石分 选较 差 , 成分 成熟度 较低 ; 垂 向韵律 由多 个厚 度 不等 的正粒 序组 成 , 砂岩 内发育 交错 层理 、 韵律 底部 常见砾 岩顺层 排列 及底 冲 刷构 造 , 测井 曲线多呈 箱 型、 钟形及 箱 型一 钟形 组合 的特 征 ( 图1 ) 。 2 . 1 . 3分流 河道 间湾 分流 河道 间湾主 要发 育泥质 沉积 , 可见 粉砂 质泥岩 和泥质 粉砂 岩 , 常与上 下部的粗粒沉积呈突变接触关系。 泥岩颜色多为褐色、 棕红色及杂色, 发育植
河 口坝是 由河道携 带的砂泥 物质在河 口处 因流速 降低堆 积而成 。 其沉积 物 多为灰色、 灰白色细砂岩、 粉砂岩, 砂质纯净、 磨圆度较高, 粒序特征多显示为反 粒序及复合粒序; 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主要为斜率较高的两段式, 常见纱纹交错 层理, 生物扰动及生物钻孔等; 测井曲线一般呈漏斗形或指形。 由于扇三角洲整 体 水动 力较 强 , 河 口坝沉 积微相 在研 究 区较少 见 , 仅在 局部 区域 出现 。 2 . 2 . 3水下 分流 河道 间 湾 水下分 流间湾为 水下分流 河道 间相对 低洼 的海湾 区, 沉积物 以深灰 色泥质 为主 , 可 见粉砂 质泥岩 夹薄层粉 砂岩 , 垂 向上 位于水下 分流河 道之 间 , 与粗 粒河 道沉积多呈突变接触, 可见碳屑且少见沉积构造; 测井曲线较平直或微齿化。 由 于水下 分流 河道频 繁迁 移 , 使得河 道 间湾泥岩 经常遭 受冲 刷 、 侵蚀 , 厚 度变 薄 。

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作为扇三角洲的水上部分( 冲积扇 ) , 是阵发性洪水卸载 条件下的粗粒碎屑沉积 , 主要发育泥石流、 水上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湾3 个沉 积微 相 , 为 扇三 角 洲粒度 最 粗的 亚相n 一。

关于冲积扇和扇三角洲区别的文献综述

关于冲积扇和扇三角洲区别的文献综述

关于冲积扇冲积扇沉积模式完整的三角洲网状河-------------------------地层对比——冲积扇冲积扇的微旋回以向上变细的正韵律为主,界面一般为砾岩的最粗位置,正确处理好相带与井厚度关系,内扇,颗粒比较粗,分选差,表现为SP不明显,GR锯齿状,中扇表现为颗粒分选相对变好,粒度为中粗砂岩,含砾,曲线为典型钟形,顶部泥岩比较明显,可由多个向上变细的正旋回组成,厚度最厚;外扇位置一般为细沙或者粉砂和泥岩组成,砂岩单层厚度相对较薄,曲线为锯齿状。

可以通过对野外露头、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提出地层内部多级旋回性、底部超覆和填平补齐及沉积厚度等比例发育模式,并分析形成这些发育模式的成因机制。

在探讨地层发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标志层对比、旋回对比和等比例对比原则。

应用桥式和三角网对比方法,对全区地层进行三维闭合,建立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对下一步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筛状沉积当源区供给冲积扇主要为砾石而无或极少有其它粒级的物质时,在冲积扇的表层便堆积了舌状砾石层。

由于粒度粗,砂质之类细碎屑的充填物较少,故渗透性极好,在洪水尚未流到扇缘(冲积扇与平原的结合处)之前,就沿着像滤水筛子一样的砾石层渗透到扇体中去。

因此不能形成地表水流,从而阻止了粗粒物质的搬运。

扇体表层的砾石层就称为筛状沉积。

它虽较为少见,但它是冲积扇上最富有特色的沉积。

筛状沉积主要由次棱角状的粗大砾石组成,分选较好,其间充填物较少,而且主要是分选较好的砂级碎屑,无明显的成层界限,常形成块状沉积层。

筛状沉积的形成条件要求独特的源区条件,即母岩区应是节理发育的石英岩之类的岩石。

筛状沉积主要由次棱角状的粗大砾石组成,分选较好,主要为砂级碎屑,无明显的成层界线,常形成块状沉积层筛装沉积的形成条件:母岩区得是节理发育的石英岩之类的岩石。

-------------------------辫状河冲积扇一般是只季节性河流流出山口形成的冲积扇,一般来说分选相对比洪水形成的泥石流冲积扇好;并且两种类型的冲积扇扇根部位都会有砾石沉积;从平面展布上看由于辫状河冲积扇是稳定的水流形成的,所以展布面积大,而泥石流冲积扇应该算是一种事件性沉积,所以分布面积相对小;再从流体机制上看,泥石流冲积扇的形成与重力流有关,所以偶尔会观察到一些反序结构,而辫状河冲积扇以牵引流为主,所以说应该是一种正常的正粒序。

南图尔盖盆地北诺扎里油田中侏罗统DOSHAN组扇三角洲沉积及沉积演化

南图尔盖盆地北诺扎里油田中侏罗统DOSHAN组扇三角洲沉积及沉积演化

南图尔盖盆地北诺扎里油田中侏罗统DOSHAN组扇三角洲沉积及沉积演化宿赛;李维锋;高立群【摘要】通过岩心、测井、录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南图尔盖盆地北诺扎里油田中侏罗统DOSHAN组沉积相进行研究,首次在南图尔盖盆地阿雷斯库姆坳陷侏罗系Doshan组(J2ds)中发现一套冲积扇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相沉积体,进一步可识别出3个亚相和6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碎屑流微相最为发育.沉积演化规律:随着湖平面缓慢上升,东北及东南两大物源区逐渐向后退却,扇三角洲平原亚相面积逐渐减小,代之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扇三角洲前缘碎屑流及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距离亦逐渐变短.扇三角洲前缘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砂坝砂体物性最好,是最有利的油气储集体,前扇三角洲暗色泥岩可作为重要的烃源岩和盖层.【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5(015)001【总页数】6页(P189-194)【关键词】南图尔盖盆地;北诺扎里油田;Doshan组;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作者】宿赛;李维锋;高立群【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100;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南图尔盖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中南部,乌拉尔山脉东麓,是一个近南北向展布的大型长轴盆地[1]。

北诺扎里油田位于南图尔盖盆地东南部,构造上位于阿雷斯库姆坳陷中部偏北,处在阿克萨布拉克地堑与阿西塞地垒衔接处的单斜构造上(图1)[2]。

根据地震及钻井资料,研究区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二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

侏罗系同下伏二叠系及上覆白垩系均为不整合接触[3]。

中侏罗统多尚组(J2ds)为一套陆源碎屑岩沉积体,是研究区主要的含油层段,可细分为J2ds1、J2ds2、J2ds3、J2ds4四个小层。

北诺扎里油田侏罗系DoShan油藏发现于2002年,发现井为AA1井。

下二门油田梨树凹区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

下二门油田梨树凹区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

扇 三角 洲前 缘是 冲积 扇入 湖之 后 的水下 部分 ,是 扇三 角洲 发育 最好 的部 分 ,同时也 是有 效储集 体 发 育 的部 分 ,既有 重力 流沉 积 ,也有 从扇 三角 洲平 原进 人到 扇三 角洲 前缘 的牵 引流沉 积 。该亚 相可进 一 步 划 分为 水下 分流 河道 、河 口坝 、席 状砂 和河 道 间 4个 沉积 微相 。
[ 关键 词 ] 核 桃 园组 ;扇 三角 洲 ;沉 积 特 征 ;沉 积模 式
[ 中图分类号]T E 1 2 1 . 3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 6 7 3 —1 4 0 9( 2 0 1 3 )1 0 —0 0 2 7 —0 3
1 区域 概 况
泌 阳凹陷南 部 陡坡受 唐河 一 栗 园断裂 和泌 阳一 栗 园断 裂活 动控 制 ,形 成 多个鼻 状构 造和背 斜 单元 。梨 树 凹区构造 相对 简单 ,断层不 发育 ,位 于南 部 陡坡带 东段 ,为一地 层 向南东 抬升 、向北 西倾 伏 的鼻状 构 造 ,构 造形 态 为一南 东 向北西 倾 伏 的鼻 状 构 造 ,轴 向约 3 3 0 。 ,该 构造 从 下 至 上 具有 一 定 继 承性 ,构 造 高 点 随着边 界断 层 的 向下 推移 ,从 上至 下 向北西 偏移 ,而倾 没 端 向南收缩 。主要 含油层 位 为核桃 园组 核 二段 至核 三段 ,岩 性 主要 以细砂 岩 、粉砂 岩及 含砾 粗砂 岩 为主 。
2 沉 积特 征
梨树 凹 区核 三段Ⅱ 一 Ⅲ砂 组沉积 时期 ,在古构造 、古地形 和古 气候 的共 同影 响下 ,扇 三角 洲主 要发育 砂
砾 岩体储集体 。扇三角洲 沉积可进 一步划分 为扇 三角洲平 原 、扇三 角洲 前缘和前扇 三角洲 3 个 亚相 。

海安油田戴南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海安油田戴南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海安油田戴南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郗鹏【摘要】为深化海安油田的勘探领域,依托曲塘次凹沉积背景,以取心井资料为基础,对岩心开展了精细的描述,结合测井相、地震相分析研究了海安油田戴南组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表明:海安油田戴南岩性主要以灰色砂砾岩为主,分选很差,排列杂乱,剖面上主要发育下粗上细的正韵律沉积特征,发育层理有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及冲刷面,地震相上以连续反射的强振幅为主,向下逐渐变为中等振幅连续性的S型前积结构为主.平面上海安油田戴南组沉积物源来自东南方向的通杨隆起,发育多个朵状的三角洲体,是油气良好的储集层.【期刊名称】《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9(021)001【总页数】5页(P13-16,33)【关键词】海安油田;戴南组;扇三角洲;地震相【作者】郗鹏【作者单位】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 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海安油田戴南组地层经历了仪征、吴堡、真武和三垛等多次构造运动洗礼残存下来的地层,其厚度纵横向变化大,砂体钻遇率低,沉积变化快等特点,由于过去海安凹陷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多集中在古新统泰州组[1-7],2005年钻探S101井阜宁组地层时,意外发现了戴南组油藏,但是仅相邻几百米的H102井钻探失败,复杂的沉积条件及不稳定的砂体展布严重影响了戴南组钻探的成功率,本文以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充分应用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实验分析资料,结合多种地震属性反演,精细描述了戴南扇三角洲的沉积特点,分析了油气储集的优势相带,为海安油田戴南组的勘探拓宽了思路。

1 沉积背景曲塘次凹位于苏北盆地西南部为一个受北东走向的生长断层-曲塘断裂控制而形成断距达2 600 m 的箕状凹陷[8]。

次凹内沉积有白垩系上统浦口组、赤山组,古近系泰州组、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和新近系盐城组,特别是吴堡和真武运动较为剧烈,使古近世地层戴南组、三垛组遭受多次不同程度的剥蚀,断裂较为发育,构造比较复杂[9-13]。

塔里木西南坳陷上新统阿图什组扇三角洲沉积

塔里木西南坳陷上新统阿图什组扇三角洲沉积

关 于塔 西 南坳 陷 的 性 质 , 国学 者 早 已 提 出 中
属 前 陆 盆 地 性 质 【 Sb l 【 (9 9 通 过 进 引,oe 等 19 ) J

步 研 究 , 与 高 原 板 块 拼 贴 相 联 系 , 为 并 认 白垩 拉 萨 块 体 的 拼 贴 作 用 影 响 而 形 成 的前
扇 三 角 洲 前 缘 以碎 屑 流 沉 积 的 块 状 砂 砾 岩 为 主 , 水 下 分 流 河 道 沉 积 的 砂 岩 透 镜 体 。 前 扇 三 角 夹 洲 以深 灰 色页岩 、 砂 质 页岩 为主 夹 浊积岩 。 粉
关 键 词 : 三 角 洲 ; 图什 组 ; 南 坳 陷 ; 里 木 盆 地 扇 阿 西 塔 中 图 分 类 号 : 68 10 2 P 1 .3 . 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7 3 2 0 ) 3— 0 9— 3 1 0 —6 4 ( 0 2 0 0 6 0
塔 里 木 西 南 坳 陷上 新 统 阿 图 什 组 扇 三 角 洲 沉 积
李 维锋 王成 善。 卢 华复 张 立 才 一, , ,
(. 京大学地科 系 , 苏 南京 1南 江 3成都理 工大学 , 川 成都 . 四 20 9 ; 江 汉 石 油 学 院 地科 系 , 北 荆 州 10 32. 湖 6 00 ; . 国 煤 田水 文 地 质 局 , 北 邯 郸 100 4 中 河 44 2 ; 3 03 060 ) 50 4
摘 要 : 里 木 盆 地 西 南 坳 陷上 新 统 阿 图 什 组 中 发 育 一 套 冲 积 扇 进 积 到 内 陆 湖 泊 中 而 形 成 的 扇 三 塔
角洲 沉 积 体 。三 角洲 层序 完整 , 示 清楚 向湖 进 积序 列 ; 中 , 三 角洲 平原 部 分主要 以碎 屑 流 显 其 扇 成 因的 块状 砂 砾 岩 为主 , 扇 面河道 沉 积 的含 砾砂 岩 、 夹 中粗 粒砂 岩 透 镜体 及 中薄层状 漫 流 沉 积 。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张文朝赵岩李胜明常亮谭云冬(第一作者:高级工程师石油地质华北石油管理局河北任丘062552)摘要根据大量钻井剖面和地面露头的岩性、电性特征、沉积构造、岩石组构和含油性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吐哈盆地北部的砂砾岩储集层属扇三角洲成因,具有近物源、粗碎屑、窄相带和低成分成熟度等特点,存在以牵引流为主的沉积构造,发育有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等三个亚相及九个微相,并建立了相模式。

指出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和成藏条件,是本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主题词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冲积扇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模式油气远景第19卷第4期新疆石油地质V ol.19,N o.41998年8月XIN J IANG PET ROLEUM GE OLOGY Au g .1998曲流河三角洲类似曲流河曲流河距离远、坡降小沉积物细、砂泥为主湖盆长轴方向高30%~50%标志三角洲平原陆上相邻的相物源区至湖岸沉积物粒度物源与湖盆方向岩、矿成熟度砂砾岩百分比表1吐哈盆地扇三角洲与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区别T able 1Ma j or distin g uishin g m arkers of fan delta andmeander river delta in Tur p an 2H ami basin 扇三角洲冲积扇基岩山脉、冲积扇距离近、坡降大沉积物粗、砂砾岩为主陡侧低50%~70%收稿日期1998-03-03吐哈盆地已在西部托克逊凹陷陡侧的依拉湖扇三角洲辫状河道砂砾岩储集层中发现了工业油藏,在台北凹陷也发现了以扇三角洲为储集层的丘陵、巴喀和鄯勒油气田,说明吐哈盆地北部断褶带具有良好的成油条件和勘探前景,研究其沉积特征和储集性能,对开辟吐哈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通过吐哈盆地托参1、哈参1和柯5井等钻井剖面和依拉湖、柯柯亚、桃树园、煤窑沟、红旗坎和库莱等大量地面露头以及地震测线等资料,研究了扇三角洲形成的沉积、构造背景和沉积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7, 39(3), 21-28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7 in Hans. /journal/jogt https:///10.12677/jogt.2017.393024文章引用: 孔令华, 冯强汉, 陈龙, 邵燕林, 胡忠贵. 扇三角洲沉积研究现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7, 39(3): 21-28.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n Delta Sedimentary ResearchLinghua Kong 1, Qianghan Feng 2*, Long Chen 2, Yanlin Shao 1, Zhonggui Hu 11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2No. 3 Gas Production Plant,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Wushen Banner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Dec. 10th , 2016; accepted: Feb. 11th , 2017; published: Jun. 15th , 2017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deepening of the study in fan delta, the study of terminology, the mechanism of hydrodynamic force, sedimentary facies, litho facie s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pattern in fan delta were introduced based on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s. The fan delta classification included tectonic setting, source supply system, gradient, channel mouth processes and texture-genetic classification. Traction current and gravity flow were alternated in hydrodynamics of fan delta, paroxysmal water flow was severe. Gradient and the diameter of transported particle size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hich showed the significance of gradient. According to 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 fine partition is performed on lithologic facies; the matching relation between sedimentary facies and lithofacies is strengthened; the idea of source to sink is combined with geomorphology, sedimentology, and basin analysis to provide a holistic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process of erosion, transportation of the deposition of fan delta; therefore the precision of reservoir prediction is improved. KeywordsFan Delta, Lithofacies, Sedimentary Facies, Idea of Source to Sink*通信作者。

孔令华等扇三角洲沉积研究现状孔令华1,冯强汉2*,陈龙2,邵燕林1,胡忠贵11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2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气厂,内蒙古乌审旗作者简介:孔令华(1991-),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方面的学习。

收稿日期:2016年12月10日;录用日期:2017年2月11日;发布日期:2017年6月15日摘要目前扇三角洲研究程度不断加深,在文献调研基础上,对扇三角洲术语体系,水动力机制,沉积相、岩石相及层序特征、沉积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介绍。

扇三角洲分类角度有构造背景、供源体系、坡降、河口作用、成因–结构等方面。

以牵引流、重力流双重水动力机制为特征,阵发性流水作用突出;坡度和搬运颗粒粒径成正相关体现地形坡度的重要性。

根据岩石学特征对岩石相进行精细划分,加强沉积相和岩石相的联系和匹配关系;源汇思想结合了地貌、沉积学、盆地分析,对扇三角洲沉积物剥蚀、搬运和沉积的沉积动力学过程进行整体分析,提高储层预测精度。

关键词扇三角洲,岩石相,沉积相,源汇思想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Yangtze University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术语体系及分类文献[1]根据位于英国Lynton的现代沉积,首次将扇三角洲定义为进入水体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储层的勘探潜力及其术语体系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文献[2] [3] [4]对扇三角洲的理解基本上围绕Holmes 提出的定义;文献[5] [6]在扇三角洲提出之后建议在三角洲分类中加入粒度作为分类依据。

文献[7]通过对现代海岸扇三角洲实例研究,认为构造活动和扇三角洲发育密切相关,总结出扇三角洲发育的构造环境为拖曳、边缘和碰撞海岸。

文献[8]以坡降大小和距离物源区远近,将入湖三角洲划分为扇三角洲、裙边状三角洲、鸟足状三角洲,其砂体形态、规模等既有差异又有过渡演变关系,体现了高建设性相下坡降和距离物源远近是三角洲形态的主要控制因素。

文献[9]根据供源体系、地貌、沉积学、岩石学等特征将辫状河扇三角洲从扇三角洲类型中划分出来,将其定义为辫状河体系流入到停滞水体中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将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统称为粗碎屑三角洲,与细粒(正常)三角洲相对应;文献[10]认为只要是活动的冲积扇和水体发生相互作用并在水体界面附近形成了沉积体系就是扇三角洲,并非总是进积的,与有无构造陡坡、砂质、砾质无关,扇三角洲沉积研究现状湿扇和干扇都可形成扇三角洲。

文献[11] [12]根据三角洲前缘沉积过程和状态将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正常三角洲作为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连续谱系,拓展了三角洲分类的完整型和连续性;同时根据三角洲前缘沉积过程和状态建立了三端元分类,在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正常三角洲之下根据河流和海洋改造关系将三角洲细分为河控、浪控和潮控3种类型。

文献[13]提出根据深水、浅水(几十米)和4种供源体系,结合了摩擦、惯性和浮力三种河口作用,总结了12种三角洲类型,浅水三角洲中还包括三角洲前缘较陡的吉尔伯特型和Hjulstrȍm型,供源体系分别为:较陡的冲积扇、辫状河冲积体系、中等坡度相对稳定的河道、低坡度较稳定的河道。

文献[14]根据构造、物源、发育位置等,通过湖岸位置与砂体类型示意图,提出了靠扇型、靠山型扇三角洲的分类。

文献[15]考虑了扇三角洲的物源体系和沉积样式,将扇三角洲划分为前积型、退积型和加积型扇三角洲。

文献[16] [17]将扇三角洲定义为以冲积扇为物源形成的近源砾石质三角洲,并坚持在结构-成因分类指导思想下,将三角洲分为粗粒和细粒两类,粗粒三角洲细分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细粒三角洲细分为河控、浪控、潮控三角洲。

2. 形成机制研究2.1. 水动力条件扇三角洲的水动力机制由重力流和牵引流共同作用、交替进行,同时不同程度受到海/湖浪作用,在灾变期的风暴型瞬时沉积事件中发育重力流,具有事件沉积阶段性的特点,在间灾变期以牵引流为主,也有学者认为是发生频率更大的季节性的洪泛事件期间发生重力流沉积作用。

很多学者都描述到重力流和牵引流共同作用,但是关于水动力的主导地位众说纷纭,如文献[18]在辽河扇三角洲研究中认为以牵引流为主,反映季节性洪泛事件的影响;文献[19]在库车坳陷扇三角洲研究中认为重力流沉积占主导地位;文献[20]在琼东南盆地研究中,根据构造、海平面变化、沉积特征识别出紧邻高地的靠山型和紧邻冲积扇的靠扇型,认为靠山型水动力以重力流为主,靠扇型水动力以牵引流为主。

2.2. 地形坡度文献[21]经过沉积模拟试验,认为入湖坡度直接控制扇三角洲辫状河道的延伸,坡度不断变小时,扇三角洲由舌状向鸟足状演化,河道不稳定摆动的过程就是地形坡度和侵蚀、沉积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表现。

文献[22]进行的扇三角洲沉积实验中,入湖0~7 m坡度为50‰(2.86˚);文献[23]认为冲积扇坡度依赖于流量和粒径,搬运颗粒粒径越大形成的冲积扇坡度越大,反之亦然,搬运粒径和形成的坡度成正相关。

文献[24]对死海裂谷现代扇三角洲现代沉积观察测量,认为沉积坡角2.5˚;文献[7]对Yallahs扇三角洲研究中其近岸地区平均坡角约5˚,向海方向坡角变大,距岸线4000 m处坡角15˚;文献[8]认为入湖三角洲分类中扇三角洲坡度为数十米/千米。

文献[25]通过对现代沉积Hazar湖岸扇三角洲研究认为,坡度主要受到盆地不对称下降即构造性质和活动的影响,并认为坡度3°是发育扇三角洲和细粒河口坝的临界角度。

文献[26]对陆相断陷盆地研究总结出陡坡型、缓坡型扇三角洲,以重力流为主、牵引流为次的水动力条件;并从地震相估测陡坡缓坡的临界底形角度为10˚。

孔令华等文献[27]在东濮凹陷扇三角洲研究中,沙河街组三段发育扇三角洲,坡度2~4˚;文献[28]对玛湖凹陷扇三角洲群的地震资料解读认为古地貌陡缓坡临界角度2˚,并结合物源体系划分出5类扇三角洲类型。

扇体经由一定坡度入湖是重要的定量认识,但坡度并非单独作用,而是和沉积环境、气候、构造活动共同发生,坡度对扇三角洲展布、规模的重要性还有待研究,另外指的是地形坡度还是形成沉积物之后表面的坡度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