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沉积学-第四章:湖泊三角洲体系
三角洲体系概况

沉积物
分 选 粒 度 变 细 、 磨 圆 变 好
较陡 较缓 缓
扇三角洲的一般特点
(1)向陆方向通常以断层为界。 (2)砂、砾粗碎屑比例较大。 (3)纵向上楔形,平面扇形,向盆地方向变薄、细。 (4)单个扇三角洲层序向上变粗。 (5)规模常较小,成群出现。
陡 坡 型 扇 三 角 洲 模 式
缓 坡 型 扇 三 角 洲 模 式
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的区别: 1. 地形坡降大,是三角洲的几-几十倍; 2. 陆地方向为冲积扇,甚至直达山根;
3. 岩性粗,砂砾岩发育;
4. 水下河道更发育,但河口坝发育差; 5. 常成群出现,纵剖面楔状,尖灭快; 6. 重力流沉积较发育,常见具有重力流沉积特色 的水下水道。
三、扇三角洲序列与沉积特征 Sequ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andelta
c
水下分流河道间
沉积物:灰、灰绿色水平层理泥岩、泥质粉砂岩、页 岩 夹薄层砂岩漫流的泥质砂岩、砂质泥岩、杂砂岩? 应较辫状河发育)。 构造: 小型层理、滑塌及变形构造常见。
垂向上:常被分流河道冲刷。
• (3)前扇三角洲 • 浪基面以下。 • 灰色波状、水平层 理泥岩、粉砂岩, 含介形虫等化石。
扇三角洲的实验模拟(张春生等,1997)
扇三角洲体系 Fandelta System
一、概况 1、定义(Definition):由于冲积扇直接提供物源,
在盆地边缘的水上和水下部分所形成的碎屑沉积体。近 源短程河流供给;直接与冲积扇过渡;水上部分为冲 积扇,水下部分为扇三角洲。
2、三角洲序列(A Series of Delta)
以三角洲为基本名称命名的沉积体系很多,如三角洲、 辫状平原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等。上述沉积 体系命名的主要依据是沉积物供给体系类型及供给方式。
第四纪复习题(学生)

第一章复习题二、填空1、地貌的属性可以从物质构成、几何形态、及时空尺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2、地貌变化发展受岩性和地质构造、时间、营力三个因素的影响。
3、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有: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沉积物和人工堆积物。
4、砾石的磨圆程度一般野外定性分五级,即:棱角、次棱、次圆、圆和极圆。
5、引起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因是气候变化和地壳新运动,而人类活动加剧对现在和未来环境有重要影响。
三、论述1、第四纪地质历史的特点有哪些?(从气候、生物、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方面分析)(1)地质历史记录保留得比较完整(2)气候变化显著,有反复的温度降低和升高的过程。
(3)第四纪生物群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地理分布和组合方面,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种属灭绝,出现了新的种属。
在第四纪开放海和大洋中,海生生物群的变化很小。
在内陆海或封闭海盆中,例如黑海、波罗的海和地中海等,变化较为显著。
第四纪陆地生物群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大多数都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过程中发生迁移、重新组合、灭绝、新生、变异。
(4)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基本特点大陆沉积环境:冰川环境、冰缘环境、非冰川环境(冷湿地区、干旱地区和湿热地区)海岸沉积环境:海滨及浅海堆积物和陆地堆积物互相交替海洋沉积环境:沉积记录往往是连续的且保存完整。
(5)第四纪构造活动剧烈,还伴有火山和地震活动。
与以前各纪比较,第四纪的地球表面的山岳是相对高大的。
(6)人类的出现和发展2、第四纪堆积物的基本特点(1)第四纪堆积物普遍覆盖于大陆地表,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的关系。
在海洋和一些湖泊的底部,与下伏地层是连续的。
(2)由于第四纪时间短暂,第四纪堆积物所经受的剥蚀破坏和构造变形比较轻微,一般都保留了与地形密切相关的原始产状。
(3)第四纪堆积物的空间分布,与现代地形密切联系,在地势凹凸不平的山区,在水平方向上,第四纪堆积物是零散的,不连续的,或呈斑块状的。
浅谈几种碎屑岩储层的沉积体系

4、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角洲的储集砂体特征
六种三角洲砂体形态分布形式图 具有代表性的六大三角洲类型,每个类型都具有其独特 (据 J.M.Coleman 和L.D.Wright,1975) 的储集砂体形态和分布。 注:色调越深代表砂体越厚。
六种三角洲类型 形成的地质条件、 特点及实例 (据 L.D.Wright, 1975)
3、湖泊沉积体系
湖盆主要储集砂体类型的沉积特征(据吴崇筠,1994,修改)
4、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角洲沉积体系位于海(湖)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是 海陆过渡相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角洲是指河流携带大量沉 积物流入相对静止和稳定汇水盆地或区域(如海洋、湖盆、 半封闭海、湖等)处所形成的、不连续岸线的、突出似三 角形砂体,其规模大小主要取决于河流的大小、地势的陡 缓及物源供给的多少。
2、河流沉积体系
——辫状河
辫状河形态图
辫状河是指S<l.5,且 BP≥2 的低弯度多河道体系。 辫状河沉积也是沉积学家最为关注的一种沉积类型, 河 道频繁摆动和迁移及河床和河岸不稳定是辫状河的主要 特征。
2、河流沉积体系
——辫状河
辫状河多发育于冲积扇与曲流河之间,具有河谷平直、弯曲度低、 宽而浅的特征。在整个河谷内形成很多心滩,而很多河道围绕心滩分 叉又合并,像“辫子”一样交织在一起。河道和心滩很不稳定,沉积 过程中不断地迁移改道。辫状河形成于坡降大、洪泛间歇性大、流量 变化大、河岸抗蚀性差、河载推移质与悬移质比很大的环境。 辫状河沉积砂体以心滩(坝)为主,心滩是在多次洪泛事件影响 下,沉积物不断向下游移动时垂向和顺流加积而成,砂体不具典型向 上变细的粒序。另一类砂体为废弃河道充填砂, 辫状河河道一般是 慢速废弃,与活动河道错综联系,易于“复活” ,一般仍充填较粗 的碎屑物。辫状河携带的载荷中悬移质少,因而以泥质粉砂质为特征 的顶层沉积少,层内泥质夹层少,储集砂体的连通好。
14-4湖泊相(沉积岩与沉积相)

2、扩张湖亚相
扩张湖亚相或称洪水漫湖亚相,是指枯水期湖 面与洪水期湖面之间的沉积地带。 扩张湖沉积物主要在洪水期发生堆积。
在地层剖面上表现为河流砂砾岩、泥质岩与分 布稳定的湖相杂色泥岩、泥灰岩的频繁互层。 大面积扩张湖沉积物多形成于气候干旱、沉降 缓慢、地形平缓、面积较大的拗陷型盆地,断陷湖 泊不易发育扩张湖沉积。
可见菱铁矿和黄铁矿等自生矿物 。
8、深湖亚相
位于湖盆中水体最深部位,水体安静,地处乏 氧的还原环境,底栖生物完全不能生存。
岩性粒度细、颜色深、有机质含量高。以质纯 的泥岩、页岩为主,亦有灰岩、泥灰岩、油页岩。 层理发育,主要为水平层理和细水平纹层。 无底栖生物,常见介形石等浮游生物化石,保 存完好。
4、浅湖亚相
位于滨湖亚相至波基面之上的地带,水体较滨 湖区深,沉积物受波浪和湖流作用的影响较强。 岩石类型以粘土岩和粉砂岩为主。可夹少量化 学岩薄层或透镜体。 层理类型多以水平、波状层理为主,水动力较 强时可形成小型交错层理。 生物化石丰富,保存完好,以薄壳的腹足类、 双壳类等底栖生物为主。 若湖底地形平缓,砂质供应充分,在宽阔的浅 湖地带可形成具席状展布的砂质浅滩或局部砂质堆 积加厚的砂坝沉积。
§14.4 思考题
1、试述湖泊相的沉积类型及其划分原则。 2 、试述淡水碎屑湖泊相的一般沉积特点、 亚相类型及其划分标志。 3 、试说明湖泊环境的沉积作用及其沉积模 式的建立(平面模型和垂向层序)。 4 、试说明湖泊相砂岩体的形成及其分布规 律,并指明含油气有利相带。
第四节 湖泊相
Lacustrine facies 教材第19章
湖水的含盐度变化较大,1~25%。
湖水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
⑶生物学特征
淡水湖泊中常发育良好的淡水生物群,如淡水 腹足类、双壳类、介形虫、叶肢介、鱼类等。
陆相层序地层学

湖泊的主要特征
1、湖泊的水动力条件 2、湖水的温度分层 3、湖泊的水化学条件 4、湖泊的生物作用
1、湖泊的水动力特征
波浪、岸流、河流、潮汐作用很弱
湖浪:浪基面-1/2波长的水深,一般小于20米。 湖浪的大小与湖泊的规模和风的吹程有关。在较浅 的湖区,风暴浪改造近岸沉积,可以产生类似于陆 棚的风暴沉积
件 稳定同位素:18O/16O ,13C/12C 比海洋低
34S/32S 不稳定(海洋较为稳定) 微量元素:B、Li、F、Sr比海洋少,Sr/Ba 小于1 PH值等:变化很大(2-12)
4.湖泊的生物作用
(1)直接作用-遗体和痕迹
淡水生物群:底栖生物腹足类、瓣鳃类,游泳生物介形 虫、叶肢介、鱼等,低等植物轮藻、蓝藻等
•根据构造沉积幕的概念,构造层序与构造沉积幕基本相当
即代表在基本相同的构造机制作用下形成的一组相关的层序, 指示盆地的一个构造演化阶段。
•沉积盆地充填演化受控于不同序次的幕式构造运动。
直接控制盆地形成和消亡的一级和二级构造运动具有持续时间 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控制了构造层序的形成。导致沉降速 率变化的三级构造运动(百万年级)控制了盆地范围的层序的形 成。
三、湖盆的沉积旋回特征
在本世纪70年代,Vail等人将沉积旋回的形成与 海平面的相对变化联系起来,并且认为,海平面变化 旋回在全球可以对比,也就是说,海平面变化旋回并 不是由局部构造事件引起的,而是全球海平面变化的 结果。
实际上,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湖盆沉积物的垂向演 化存在明显的旋回性,这些沉积旋回主要受控于盆地 构造活动的多期性、阶段性,受控于海平面相对变化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受基底性质,断裂构造运 动的影响,盆地结构类型多样且复杂。
沉积相-三角洲

主要为辫状河的沉积特征:
沉积物:砂、砾岩,色杂。 结 构:分选较差 构 造:大型槽状、板状、平行层理,底冲刷。 剖 面:较宽、厚的扁透镜状
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 水下分流河道间等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前缘的主砂体。
与陆上辫状河道特征基本相同,但粒度变细, 向前逐渐消失,有一定的心滩发育。
三. 扇三角洲的一般特点 1.水动力特征
继承了冲积扇的特点:多以事件性洪流沉积为主,包 括牵引流、泥石流、漫流沉积。
海相环境受波浪、潮汐 等的控制。
2.沉积物的成份和结构
砂砾比例大,结构、成份成熟度低
3.亚相类型和特征
三个亚相: 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
(1)扇三角洲平原亚相 即:扇根、扇中沉积,常含泥石流沉积。 沉积物:砂砾岩、杂色泥岩 构 造:平行、块状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成层性差
(2)扇三角洲前缘 最主要的沉积相带 和砂体发育区。 牵引流沉积构造发育。
四个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河道间、河口坝、 席状砂。
a.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陆上辫状河道的水下延伸,向前变浅、消失,最主要的微相类型。 沉积物:砂砾岩、砂岩。 结构: 较陆上分选好,粒度曲线表现为洪水急流型---正常水流型。 构造: 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平行、粒序、块状层理,无暴露构造。 垂向: 多层叠置的正韵律。
河口坝:
因水下河道频繁的侧向迁移, 河口坝不发育或规模小。
岩性: (含砾)砂岩、粉砂岩。
构造:交错层理、平行层理 垂向:反旋回
远砂坝:
河口坝的末端,
岩性:薄层细、粉砂岩。
席状砂: 连片分布,源于波浪改造 或河道迁移。 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
陆相河流—湖泊沉积体系准层序识别原理

陆相河流—湖泊沉积体系准层序识别原理
陆相河流-
湖泊沉积体系是一种沉积体系,其中河流和湖泊是主要的沉积环境。
在这种沉积体系中,河流沿着山脉向下流,并在平原上形成湖泊。
河流和湖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河流的沉积物可以被湖泊所吸收,而湖泊的沉积物也可以被河流所搬运。
在这种沉积体系中,准层序识别是指对不同时期的沉积层进行系统的分类和识别的过程。
准层序识别通常基于沉积层中的沉积物、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的特征进行。
准层序识别的原理是,不同时期的沉积层通常具有独特的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特征来区分不同时期的沉积层。
例如,河流沉积层通常具有流动性较强的特征,而湖泊沉积层则具有流动性较弱的特征。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特征,可以区分不同时期的沉积层。
此外,准层序识别还可以基于沉积层中的生物遗迹、地质年代和地质时间尺度等因素进行。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19
第二节 三角洲的分类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20
第二节 三角洲的分类
三、Coleman 和Wright的分类 强调综合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单个因素,
划分出六种三角洲类型,每个类型都有 其独特的砂体形态和分布特征。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5
第一节 影响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
(7)潮汐作用:改造砂体形态。 (8)风暴:风暴波浪的原动力、改造砂体形
态。 (9)近岸流(海流):对沉积物进行不同程
度的改造和再分配。 (10)陆架坡度:对三角洲形态和形成影响
大,低坡度陆架形成大的三角洲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1)高密度入流:注入水体密度大于蓄水水 体密度时形成沿盆地底部的面状流动,两种 水体仅在底部两度空间混合,混合速度慢, 注入水体速度的降低也较慢。如:冰水注入 温暖的湖水、深湖和深海中的浊流等。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11
第一节 影响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
(2)低密度入流:注入水体密度小于 蓄水水体密度时形成。注入水就漂浮在 蓄水体的表层流动。
3.远沙坝(相) 在河口坝向海侧的坝前地带,沉积物主要为
粉沙和少量黏土,含生物化石及潜穴遗迹, 生物扰动等。 4.前缘席状沙(相) 河口沙坝、远沙坝受到波浪、潮汐和沿岸流 的改造和再分布形成的席状沙层。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32
第三节 河控三角洲沉积环境及相特点
(三)前三角洲(亚环境、相) 在前缘的更向海地带,在正常天气波基面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前三角洲相: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外缘,是三角洲
中最细物质的沉积区,面积广,以细粒沉积为主,夹薄层 粉砂岩,常含滑塌浊积岩透镜体。
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垂向演化序列(据赵澄林等,1992)
三角 洲- 滑塌 深水 浊积 扇沉 积体 系模 式图
据信荃麟, 1988 滑 塌 深 水 浊 积 扇
分支河道
三 角 洲 前 缘
在物源供给充足,三角洲 朵体节节向湖推进的情况下, 湖泊三角洲沉积的垂向演化总 体表现为一个向上变粗的反旋 回序列。
其中,前三角洲-三角洲 前缘呈次级反旋回;三角洲平 原以正旋回为特征。
黄骅湖盆三角洲沉积的垂向 演化序列(据郑浚茂等,1988)
河口坝(2901.18m)
河口坝(2907. 80m)
歧
91
东 营 组
远砂坝(2958.46m)源自水下分流河道底砾 岩(3013.91m)
水下分流河道底砾 岩(3012.91m) 远端坝 (2939.64m)
歧
86
河口坝 (2433.66m)
沙 三 段
水下分流河道 (2993.14m)
三、三角洲体系 的垂向演化序列
重 力 流 水 道
歧口凹陷湖泊 三角洲体系
发育于东营组,岩芯观 察主要见前缘相沉积, 包括水下分流水道、远 砂坝、河口坝等微相类 型。 1. 水下分流水道表现为底 冲刷、底部含扁平泥砾、 具下粗上细正旋回特征 的大型交错层理中-细 砂岩组成。 2. 河口坝由灰白色波状交 错层理、波状层理细砂 岩夹砂质泥岩、泥岩组 成,呈下细上粗、顶部 含泥砾的反旋回特征。 3. 远砂坝主要由深灰-褐 灰色水平层理泥岩夹薄 层细砂岩组成,波状层 理发育。
2、三角洲前缘相:是砂体的集中发育带。发育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四种砂体类型。 水下分流河道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其底部 冲刷;之上有磨圆状泥砾和少量砾石;向上发育平行层理、中小型 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周围为浅灰-灰绿色泥岩,含浅 水生物化石。其自然电位曲线多为钟型。 河口坝沉积由于受波浪和岸流的簸选,砂质纯净,分选好。砂 层底部多为渐变、且呈向上变粗的反旋回,发育波状层理、小型交 错层理、平行层理等。其自然电位曲线多为中-高幅漏斗型-箱型 组合。 远砂坝位于河口砂坝前较远的部位。主要沉积粉砂和少量的粘 土,以水平层理为主,亦具有波状交错层理和脉状-波状-透镜状 复合层理,沿层面分布较多的植屑和碳屑,生物潜穴和扰动构造发 育。 席状砂是河口砂坝和部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受波浪簸选和改造、 沉积于河口砂坝前部或侧翼的大片薄层状砂层,与浅湖泥岩互层, 韵律性不明显或呈反旋回。其自然电位曲线多为高幅指状。
二、沉积相组成及特征
划分为三个相带: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前 三角洲相。 1、三角洲平原相:是三角洲的水上部分,顶端从河 流第一分流点开始至湖岸水边线。主要沉积为河道砂质沉 积和河道间漫滩(分支间湾等)细粒沉积。 河道呈弯曲度较小的分支状,其底部常存在滞留砾石 和泥砾,向上粒度变细,主要发育平行层理及各类交错层 理,类似河流相,但规模小,厚度亦较薄。 漫滩地区因离湖近,地下水位高,易于生长植物,除 粉砂和泥质沉积之外,经常有碳质页岩和煤层沉积,成为 三角洲平原的一大特点。 三角洲平原相电测曲线多表现为中幅箱型或钟型。
湖泊三角洲体系
三角洲是湖盆内储层砂岩的富集 体,也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一、概述
湖泊三角洲是由河流入湖形成的陆缘碎屑体 系。主要分布在滨湖至浅湖水域(也可延伸至半 深湖)。 湖泊三角洲的发育受河流与湖泊的共同作用, 其基本特点与河流入海形成的三角洲相似。但由 于湖水作用的强度和规模比海洋小得多,且没有 潮汐作用。因此,湖泊三角洲主要为河控三角洲。 但在一些小河形成的小型三角洲或间歇性河 流形成的三角洲具有浪控三角洲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