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简介-整理

合集下载

36式陈式太极拳

36式陈式太极拳

36式陈式太极拳引言:陈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著名且广泛流传的拳术之一,它以缓慢、连贯、柔和的动作和修行方式而闻名。

其中,36式陈式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传统拳法中的一种,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动作,强调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36式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动作示范以及益处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起源与发展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五大主要派别之一,起源于明朝末年的陈家沟。

陈氏太极拳历经几代传承,其中最有名的是陈王廷。

陈王廷是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他以其优雅而稳定的拳术风格而闻名。

他将太极拳从家族中传承出去,并且发展出了不同的拳术流派,其中包括了36式陈式太极拳。

第二部分:动作示范36式陈式太极拳由一系列动作组成,这些动作以正常速度进行,每个动作之间都有流畅的过渡。

以下是36式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些代表性动作:1. 野马分鬃:身体保持平衡,以右脚为轴心,左脚向左迈开,同时双手呈现掌心向下的姿势。

2. 白鹤亮翅:从野马分鬃的姿势中,身体向前倾斜,左脚向前迈出,同时双手向前推出。

3. 左右蹬脚:从白鹤亮翅的姿势中,身体向后倾斜,同时左脚向后蹬出,右手上举。

4. 左搂膝拗步:从左右蹬脚的姿势中,左脚向左侧移动,双手向上托起。

随着动作的进行,36式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越来越复杂,融入了更多的腿部动作、手臂动作和身体转移动作。

第三部分:益处36式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太极拳形式,它具有许多身体和精神上的益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益处:1. 增强身体平衡:太极拳的动作涉及到身体的协调和平衡,通过练习36式陈式太极拳,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

2. 改善肌肉灵活性:36式陈式太极拳的动作需要身体的柔软度和灵活性,通过练习,可以增加肌肉的伸展性,改善关节的灵活性。

3. 提升身体控制能力:太极拳的动作注重身体的协调和控制,练习36式陈式太极拳可以增加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提高敏捷性和反应能力。

4. 促进内心平静:太极拳强调呼吸和内心平静。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一等奖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一等奖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一等奖摘要:一、引言二、陈式太极拳简介三、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的特点四、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的训练方法五、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的实战应用六、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七、结论正文: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武术项目之一,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近年来,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在国际武术比赛中屡获殊荣,其中一等奖的荣誉更是不胜枚举。

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由陈氏家族世代传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陈式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慢打快,其动作舒展、圆润、协调,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是在传统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体育竞技的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一种表演形式。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集陈式太极拳的各式动作于一身,既有传统的陈式太极拳韵味,又富有现代体育竞技的新意;其次,它的动作编排新颖独特,既有个人技巧的展示,又有团队的默契配合,充分体现了陈式太极拳的集体智慧;最后,它的训练方法科学严谨,注重基本功的培养,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功训练、动作组合训练和团队配合训练。

基本功训练主要包括腿功、腰功、臂功等方面的训练,为运动员完成高难度动作打下坚实基础。

动作组合训练则是将各种动作进行组合,使之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演套路,要求运动员在动作的转换和衔接上做到流畅自然。

团队配合训练强调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使整个团队的表演更具整体感和协调性。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的实战应用主要是通过将花样组合中的动作运用到实际搏击中去,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当然,在实战中,运动员需要根据对手的动作和意图,灵活运用陈式太极拳的技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十分良好。

近年来,我国在各类国际武术比赛中,陈式太极拳花样组合项目屡获佳绩,充分展示了我国太极拳运动员的高超技艺。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

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

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

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式太极拳历史沿革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

)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

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

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

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

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

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

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

)插裆动步之式。

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

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

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

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

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的简介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的简介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的简介推荐文章陈式太极拳训练六部曲热度:陈式太极拳24式简介热度: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的功效热度: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实用技击热度:陈式太极拳基本功教你打好陈式太极拳基本功热度:陈式太极拳是历史最久的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

它以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刚柔并济、快慢相间、蓄发互变、节奏明显的特点独树一帜。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的简介。

风格特点螺旋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

陈式太极以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穿蹦跳跃、松活弹抖的特点成为武术百花园中的一只奇葩,并以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世界人民强身健体的信赖和选择。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在传统套路基础上,由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专家、名师精心提炼、创编、审定的竞赛规定套路。

它具有很好的传统性、科学性、竞技性,不仅符合武术竞赛规则要求,而且动作规范、技法充实、修炼均衡、新颖合理,因而也适合广大爱好者的健身学练的需要。

练习要领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

第一势共7个动作。

眼法以正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

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

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

在陈氏太极拳各种着法中,都含有这两层意义和作用。

历史沿革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明末清初,陈氏家族第九代传人陈王庭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长,结合易学上的阴阳五行之理,幷参考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出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即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自陈王庭在十六世纪创造出老架拳路后,陈氏世代传习、演化,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刀、枪、剑、棍、锏等器械套路。

陈式太极拳特点

陈式太极拳特点

陈式太极拳特点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所创。

他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性的创作了这套具有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内外兼修特色的拳种,故名太极拳。

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习练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言语说‘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形。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陈氏太极拳六大特性: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

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

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攻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一样,不是武术。

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

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

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

好像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

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

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的人体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

中国武术:陈式太极拳

中国武术: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太极拳流派之一。

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

原有五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108式、炮捶各一套。

陈式太极拳创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

陈王廷自幼习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后考为文、武庠生,文武兼优。

明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曾“披坚持锐,扫荡群氛”。

明亡后,隐居家乡,陶情於渔水,盘桓于山川。

忙时耕田,闲时“造拳”。

他编造的拳法,今称陈式太极拳老架。

此拳是以陈氏祖籍山西省洪洞县旧传的拳艺,参以阴阳开合之理为基础,借鉴并吸收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势》,结合《黄庭经》中的导引、吐纳方法创编而成。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其他老架套路在清末已无人问津。

大约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较难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

近代流传的陈式太极拳有一路和二路。

一路特点是:以柔为主,由松入柔,柔中寓刚,行气运劲,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体现出柔缓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二路特点是:从松柔入手,刚中寓柔,以刚发劲为主,有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等动作,体现出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其锻炼原则及练法要求是: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

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

陈式太极拳在推手时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掤、捋、挤、按等方法:达到制胜对方的目的。

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为适应国际、国内武术交流比赛的需要,1988年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依据传统性、科学性、竞赛性的原则,编制了“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之一的“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该套路在融会了传统一路、二路技术动作的基础上,按照比赛规则创编而成。

它更突出了陈式太极拳的有快有慢、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特点,又在“掩手肱捶”、“海底翻花”等主要发劲动作及“六封四闭”、“单鞭”等典型技术动作原有左(右)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右(左)式,使左右式对称,促进身体均衡发展。

陈式太极拳介绍

陈式太极拳介绍

陈式太极拳介绍一、引言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重要门派之一。

它以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起源、特点、套路以及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二、起源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末年,由陈王庭所创。

陈王庭深入研究了道家的太极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武术中。

他将太极拳的动作细化、缓慢化,注重内力的运用和呼吸的调节,形成了独特的陈式太极拳。

三、特点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缓慢而流畅的动作:陈式太极拳注重动作的缓慢、连贯和流畅,通过慢速运动来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2. 内力的运用:陈式太极拳强调内力的运用,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的放松来提高内力的发挥。

内力的运用使拳法更加准确、有力。

3. 气贯全身:陈式太极拳注重气的运用,通过呼吸调节和动作的协调来达到气贯全身的境界。

这种气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身体的力量,还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

4. 精神集中: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专注和集中的精神状态,这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四、套路陈式太极拳的套路共有108式,包括了起势、虚实、攻防、转身、起落、进退等动作。

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意,通过练习套路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

五、身体健康的益处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许多益处:1. 增强肌肉力量:陈式太极拳注重整体的肌肉协调,通过练习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2. 提高柔韧性:陈式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柔韧性。

3. 改善姿势和平衡: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改善姿势和提高平衡能力。

4. 调节呼吸和放松身心:陈式太极拳注重呼吸的调节和身心的放松,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5. 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六、结语陈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还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多益处。

陈式太极拳(明洪武年间陈卜创设的太极拳)—搜狗百科

陈式太极拳(明洪武年间陈卜创设的太极拳)—搜狗百科

陈式太极拳(明洪武年间陈卜创设的太极拳)—搜狗百科陈卜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

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

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史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四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陈王廷陈王廷(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菲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式太极拳陈王庭老年能够造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

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精湛,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

李际遇被清政府镇村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对手,新造太极拳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不断修正。

主要流派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

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太极拳(一)太极拳的起源关于太极拳是由谁所创,历来说法不一,其中不乏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以下观点仅供参考:一种说法是太极拳由张三丰所创。

而此版本又有两种解释:一、张三丰为宋代武当山道士,他在皇帝召见途中受强盗拦阻,夜梦武当山神授以拳法,杀退百余贼人,创编了太极拳。

二、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在武当山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

然而,由于史料不足,尽管张三丰创拳之说流传广泛,但他与太极拳的关系仍成为武术史界的悬案。

另一种观点认为太极拳由陈王庭所创。

在明思宗崇帧四年(1641)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

陈王廷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了戚继光的《拳经》创编了太极拳。

还有人认为太极拳传于唐代许宣平或明初陈卜,此说虽有宋氏手抄拳谱与陈氏家谱记载,然而找不到其他佐证,也难以确立。

对于太极拳的创始人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是较为可靠的观点认为其起源和发展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一.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武术家,抗倭名将,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取了其中三十二势编成拳套,后人根据其拳套整理演化,形成了后来的太极拳。

二.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

三.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

对于太极拳的名称,起初是叫“长拳”或者“十三式”。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概因其拳路连绵不绝,一气呵成而命名;十三势是包括五行八卦在内的,五行比喻太极拳的五种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八卦比喻太极拳的八种手法(棚,捋,挤,按,采,挒,肘,靠)。

太极拳还有“软拳”、“柔拳”、“沾绵拳”等名称。

直到民国初年发现了清代民间武术家王宗岳写的《太极拳论》一文,太极拳的名称才正式确定下来。

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主要表明这种拳法理通天地,无比高尚;也表示太极拳充满变化,虚实莫测,无比奇妙。

(二)太极拳的流派长期以来,太极拳的开展局限于河南农村。

19世纪初,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拜陈家沟陈长兴(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为师,学习了太极拳带回原籍,不久又到北京推广,从此才开辟了太极拳走向全国的新局面。

近一百多年来,太极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不断演变,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很多流派。

主要有:陈式太极拳:由陈王庭(1600—1680)所创,为各派中传播历史最悠久的太极拳,仍保留有古老的发力、跳跃、震脚动作,运动量较大,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多做螺旋缠绕,有刚有柔。

杨式太极拳: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1873)所创。

其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做僮(传说),从师于陈长兴,壮年返故里,后到北京传习拳艺。

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的不断修改,遂定型为大架子,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其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速度均匀,绵绵不断,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庄重,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吴式太极拳:为吴鉴全(1870—1942)创编(南派,北派为王茂斋传承)。

吴父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拜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又拜杨露禅次子杨班侯学小架子,以善柔化而著名。

吴在继承父传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不断修改,使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

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即以前流传的吴式太极拳。

其特点是: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谨。

武式太极拳:为武禹襄(1812—1880)在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从师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为求得深造,后又跟陈青萍学陈式新架,经多年演练,自成一家。

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展,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在进退旋转中始终保持中心,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

孙式太极拳:清末河北定县人孙禄堂(1860—1933),精通形意、八卦,民国初向郝为真学太极拳,博采各家之长,融会贯通,独创孙式太极拳。

其特点是:进退相随,动作舒展圆活。

敏捷自然,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附录含部分太极宗师的拳照和简介,供参考)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运动得到蓬勃发展,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体委组织专家陆续编写出版了24式、88式、48式简化太极拳。

又将传统的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整理出版。

太极拳在国外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太极拳与其它武术项目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项心静体松,柔缓自然,连绵不断,动静结合,着重自我控制和意气诱导的武术项目。

尽管太极拳存在各种流派,在力度、速度以及表现的含蓄程度上各有差异,但在基本特点上各式太极拳是一致的。

(1)心静意导,呼吸自然各式太极拳皆要求思想专一,心理安静,用意念引导动作(陈式太极拳名家顾留馨曾说,太极拳是意识体操,就是这个道理)。

要做到先在心,后在身,以意导静,形意合一。

打拳时呼吸要自然平稳,并与动作相配合。

(2)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紧张僵硬。

动作如行云流水,悠缓流畅,连绵不断。

(3)动作圆活,周身协调太极拳动作大多走弧形或螺旋形,转折圆润和顺,衔接自然。

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

(4)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太极拳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劲似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富于韧性、弹性。

即使发力动作,也要做到刚中有柔,充满弹性。

二、为什么要练太极拳对于这个问题,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丕(1893一1972)曾专门发文阐述。

让我们先看一下一代太极宗师在当时是如何回答的。

古时发明太极拳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起打仗的作用,一个起强健身体的作用。

在枪炮发明以前,学习其技击的特点是练太极拳的人所追求的主要目的。

枪炮发明之后,疗病保健,增强体质就是打太极拳的主要目的了。

但是即使武器发展到了今天,学习太极拳的技击,对于备战和保卫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打太极拳就是要使太极拳这个古老的拳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一个革命者最宝贵的当然是为革命献出一切的决心,必要时流血牺牲,在所不惜。

在具备这个为革命献身的决心的前提下,怎样对革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呢?只有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才能担负起艰巨复杂的工作,才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打太极拳就能使人的身体强健,精力充沛,就能使病者练好,弱者练强。

就能使人减少疾病,延长寿命。

为什么呢?一个人每天二十四个小时每分每秒血液都在周流,如果血液周流的慢,气血就会停滞,气血滞而疾病生,血液在人体中走的不是直线,它是随筋骨走的曲线,打太极拳讲究练内劲,内劲就是缠丝劲,缠丝劲在人体上也是走的曲线,它能引导血液周流,血液就不会停滞,人就不会生病,身体就能强健,精力自然充沛。

陈式太极拳由于保持着刚柔相济的特点,练习它除能疗病,增强体质外,如能下功学习,掌握其技击的特点,在战场上,对于交手战在保卫工作中捕捉现反分子,特务,破坏分子,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打太极拳必须要有恒心。

就是对太极拳要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持之以恒,每天锻炼,无论寒暑风雪,都从不间断,时长久,自能心领神会,得到拳中奥妙。

否则,如果三天打雨两天晒网,一暴十寒中途间断,就会徒劳无益,贻误终身,悔之晚矣。

聪明来源于实践。

陈式太极拳历代名手倍出,主要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自幼勤学苦练而得,跟我学习太极拳的很多人,病者练好,弱者练强,强者愈强,也是他们长期锻炼,持之以恒的缘故。

文章语言朴实简练,而且具有浓浓的时代气息,但是从中我们仍然能够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古时发明太极拳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起打仗的作用,一个起强健身体的作用。

随着人们步入文明社会,太极拳的技击作用逐渐被淡化,而保健的作用不断被人们推崇强化。

以至于现在的大多数人将太极拳直接看作一种老年健身操,甚至当成了一种包治百病的神奇药物。

虽然这种想法颇为片面,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也是有它的道理。

(四)太极拳的健身效益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

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

有人从生理和精神两方面总结了太极拳的健身效益,如下:一)生理效益: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

练习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

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

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

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

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研究显示,90%以上的疾病与人体的免疫系统失调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科学也越来越多的证实了这一点:非典、禽流感、癌症等传染性非传染性疾病,免疫系统健全的人完全可以战胜它,摧毁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