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小架的简介
陈式太极拳小架动作

陈式太极拳小架动作
陈式太极拳小架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源于陈氏家族,
后来经过不断演化、发展完善。
小架动作是其中比较基础的一个动作,也是太极拳练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架动作要求身体要放松,各个关节处都要呈现出自然的曲伸状态。
首先是“起势”,动作要显得稳重而不失灵动,动作不可过慢,
也不可过快,动作要保证在一个节奏中完成。
其次是“调势”,此时
要将身体重心往左侧移动,手臂也会向左延伸出去。
接着是“分豆”,要将右手手臂从胸前向外翻转,左手则掌心向下,如托盘一样。
然后
是“捶拳”,将左手沿着身体自然往下伸展,并转向右侧,右手同时
向上抬起,做出托盘式的动作。
最后是“落势”,要将两只手臂缓慢
地交叉在身体前方,身体也随之下降,重心移到左腿上。
小架动作虽然简单,但是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反复揣摩,只有真正
领悟了太极拳的意境,才能完成一系列连贯自然的拳势。
如此才可达
到内外交流,身心统一的太极拳境界。
而陈氏太极拳的精髓就在于要
在拳上融入个人的理解和体悟,让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变得自然流畅、
具有个人风格。
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针对大架、小架哪个是陈王庭之原创的传统拳,不仅在陈家沟,乃至整个陈氏太极拳界争得不亦乐乎。
陈家沟三百年的良好传拳风气早昨日黄花,门派成见严重阻碍了太极拳的全面传承,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啥要争?利益所在!小架和大架先后的考证。
现在出版的太极拳书籍中,有不少人云亦云的说法:小架是陈有本创编的,大架是陈家沟的传统拳,还有的说大架是陈长兴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大架。
西安有不少抗战和抗战后逃难去的陈家沟村人,按照他们的说法:小架最接近陈王廷的原创拳。
其中有说服力的证据是,曾跟陈发科学拳多年的陈西照大师回忆说,当年发科公曾对他讲小架在先,大架在后。
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当年陈立清为求证此事,亲自拜访杨露禅后裔杨振铎,问当初杨露禅跟陈长兴学的是大架还是小架,杨振铎答:小圈(小架)。
杨氏的最高功夫都是练小架产生的。
如果不信,各位看看杨氏太极拳是接近于陈氏大架,还是陈氏小架?另外,杨氏太极,现在有大架,中架,还有小架,还有杨氏老六路等。
陈王廷原创拳可是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五路拳,五路炮锤的。
如果杨氏不是源于陈氏小架,杨氏的那么多拳架和套路,难道都是杨露禅通过陈长兴那一路拳创出来的吗?这事好像没听说过!解放之前,陈沟大部分人练的还是小架,仅耕耘公一门习练大架。
文革时期,陈式太极被列为“四旧”,传承人成为批斗对象,尤其小架传承人们大都成份不好,被游斗抄家,被整得噤若寒蝉,朝不保夕,谈何练拳教拳!大架代表陈照丕顶着被上纲上线批斗的压力,毅然培养了一大批包括四大金刚在内的大架人才。
陈家沟目前流行的大架,主要是由陈照丕传下来的老架拳架。
陈发科的新拳架经陈照奎回陈家沟有所传授。
洪均生和冯志强等陈发科弟子的拳架与也与陈家沟的大架差别很大。
从走劲行架的特点上看,杨、孙、武、吴、赵堡等更相似于陈氏小架(包括大架的洪均生)。
陈氏太极拳小架介绍

陈氏太极拳小架介绍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由明末清初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锤、十三势、炮锤,以及枪、刀、剑、棍、锏、鞭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形成了完善的流派体系。
在3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从陈式太极拳又派生出了杨、吴、武、孙、赵堡等各式太极拳。
在陈式太极拳体系当中,被后人称为“小架”的,是最为传统的一种练习形式。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的陈式太极拳小架。
陈式太极拳小架一、陈式太极拳“小架”概说陈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
历史上陈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架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徒弟掌握了画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所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
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后人为了区分陈式太极拳的不同练习方法,拳术上出现了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称。
大架拳手也要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也开始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
陈式太极拳大架因一些后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特别是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式太极拳大架得到广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
小架由于仅在家族内传授,且师承严格,至今鲜为人知。
如今的陈式“小架”传人也开始向外界传授,但由于起步较晚,普及范围仍然有限。
当代陈式太极拳“小架”代表人物有:十八代传人陈克忠、陈伯祥,十九代传人陈立清、陈立宪、陈伯先等。
陈式太极拳小架由陈氏十六世陈鑫编著的《陈式太极拳图说》,被誉为武林圣典,其中的拳谱皆为“小架”拳谱。
《图说》自序:“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极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
”览遍全书并没有陈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属性及特色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属性及特色陈氏太极拳小架拳术特有的属性特色:一是内外结合方式的小1、动势注重向内旋收,向内部小至无内处旋收,同时向外松张,使身体开张到极大,大至无外;2、虽然向内收与向外张是同时的,但在心意上,注重的是向内向极小处收。
外形虽然是向外向大处散张,但其劲如鼓满的气球皮,力向内向小处收裹。
这种方法可使内气充盈,气贴脊背,双螺旋缠丝运动。
二、形体变化方式的小1、运动中以尾椎为中轴,走后裆劲,向内裹合旋转,重心在重力作用下旋转流动,四肢伸缩幅度尽量缩小,以保持整体的圆。
2、拳架从外形看,好象是动的极小,其实恰恰是整体身体的向外张大。
这种形式,可以保持整体圆满,运动中不出现凹凸减少缺陷,使内气运行流畅,外力不易侵入。
三、运动方式的小1、一启动,向里收旋的同时向外松张,运动中始终向内向小处收旋,同时向外向大处松放,注小不注大;2、运行中继续向内向小处收,越是向内向小处收,外放之势越大,如龙卷风之势,越向内向小处收之无内,其外圆之势越猛。
3、一式完成,再向里向小处一收向外一张,还原为虚空。
这就是一式三小其气,也可以说是三聚散其劲。
这种运动方式一是收中放,内气不散乱,不散乱则养身;二是在发劲应用中,可达到气敛神聚。
陈氏太极拳小架习练内容:套路(拳架练习是知已功夫,可得太极劲)1.陈氏太极拳一路拳架;2.陈氏太极拳二路拳架;3.陈氏太极拳三路拳架。
推手( 推手是知彼功夫。
通过练习可得中用中,可纠正拳架中出现的偏差,同时将太极拳之法用于实践中)1.单推手2.双推手3.定步推手4.活步推手5.花脚步推手器械(器械是身体的放大,它可带动身劲运转,使身劲更圆满灵活,同时身器合一,增强自身驾驭外物能力,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发挥太极劲的作用)1.太极剑2.太极刀3.太极枪。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技巧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技巧
陈式太极拳小架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套路,其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身法:太极拳小架的身法以松散、沉着为特点,身体保持自然挺拔的站立姿势,重心低沉稳定,全身放松而不僵硬。
2. 步法:小架的步法较为稳定,以单步、骑马步、弓步为主,通过身体的移动来调节节奏和平衡。
3. 手法:小架的手法运用圆滑、柔和的力量,注重“听”敌人的力量,通过精妙的转化和运转,以较小的力量制约敌人。
4. 拳势:小架的拳势动作简洁流畅,注重身体的连贯性和流动性,大多数动作都是以旋转、螺旋等动作形式完成的。
5. 劲力:小架的劲力运用以柔为主,通过沉肩、沉肘、沉腕、沉胯来发力,增强攻守转换的能力。
6. 呼吸:小架注重呼吸的调节,配合动作的起伏,呼吸深缓均匀,帮助身体的放松和力的调动。
以上是陈式太极拳小架的一些基本技巧,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磨炼,可以逐渐掌握其中的精髓。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松”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松”陈式太极拳小架由陈氏第十四世传人陈有本所创。
他在原有家传套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创编了一套以走立圆、走小圈为主的套路,世人称之为“陈式太极拳小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松”。
欢迎阅读!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松”陈氏小架太极慢练为本,以拳为桩,以桩为拳,以桩催劲,以心行气。
一步一桩,每打一式势断意不断,细心体会自己的拳架是否到位;体会呼吸是否合乎要求。
初习是自然呼吸,待手脚内外相合协调后,可以进为逆腹式呼吸,即丹田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之升,丹田之气由小腹上升,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肺活量加大:呼气时小腹鼓动,膈肌下降,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
上下相随步落下时,中脘之气降至丹田再沉到涌泉。
要做到手到、脚到、气到、意念到(神气到)。
以人搭手自有不可思议的惊喜。
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如何松。
松从力中来,很多人不理解。
他们认为不要力,软软的。
以为松软,松懈就是放松。
只要把人体原来分散的个个部位成为一体,节节贯穿。
气血畅通无阻,充盈四稍。
让丹田带动四肢的运动就是放松,每次开合,调整气息,内气归丹田。
就是一次放松。
活桩慢练,调整气息,才能出功夫。
当外形的松合养成习惯自然,就要专注意念的放松,对方搭手下按。
只要你的意念在对方的脚后跟,食指一领。
可以让他脚离地,这叫,意到,力到,气到。
没有做到,不是对方的听劲和功力比你好,就是你的松还没跟丹田扯上关系。
再者周身不能相随,内外不能结合。
那么拳势必不正,也就不能做到放松。
推手的放松和拳架的放松,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推手是对抗,松很不容易。
只要能做到不丢不顶,能卸掉对方的力量,自己不失中,就是松。
所以初学者一开始是无法松的。
只能强调动作的协调和拳架的规矩,然后能慢练后,才能体会理解松。
总之,松是指练功,无功就无松,功是松体现在身体内的一呼一吸。
其它就是假相。
不会呼吸,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就是不会松。
小架的松必带有沉,而不是蹲,松沉是化劲的基础。
陈氏太极拳现在分为小架

陈氏太极拳现在分为小架(也有的叫陈鑫拳架、因陈鑫所写的太极拳图说就是以小架为原型),大架(也有的叫老架),新架(又叫83式)等三种套路。
新架和老架都有一路和二路(炮锤)。
小架共有8路,第3路为看家拳,全为背式,你没听过吗,那就更没见过了。
也不是只保留了2路,而且小架的二路流传极少,陈公金鳌的弟子之一刘德轩公就会7路(不算器械、散打套路等等),第8路为太极长拳,流传到陕西洪洞。
后来小架剩下5路拳,5路锤,现在看见的是3路拳,一路锤。
现在把这3路拳,一路锤的拳谱公布一下: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拳谱1、起式2、金刚捣碓3、揽擦衣4、六封四闭5、单鞭6、金刚捣碓7、白鹅亮翅8、搂膝拗步9、初收10、斜行拗步11、再收12、前堂拗步13、演手肱捶14、金刚捣碓15、庇身捶16、青龙出水17、肘底看拳18、倒卷肱19、白鹅亮翅20、搂膝拗步21、闪通背22、演手肱捶23、揽擦衣24、六封四闭25、单鞭26、云手27、高探马28、右插脚29、左插脚30、左蹬一跟31、指地捶32、二起脚33、护心拳34、左踢一脚35、右蹬一跟36、演手肱捶37、小擒拿38、抱头推山39、六封四闭40、单鞭41、前招42、后招43、野马分鬃44、六封四闭45、单鞭46、玉女穿梭47、揽擦衣48、六封四闭49、单鞭50、云手51、摆脚52、跌岔53、金鸡独立54、朝天蹬55、倒卷肱56、白鹅亮翅57、搂膝拗步58、闪通背59、演手肱捶60、揽擦衣61六封四闭62、单鞭63、云手64、高探马65、十字脚66、指裆捶67、白猿献果68、六封四闭69、单鞭70、铺地锦71、上步七星72、下步跨虎73、转身摆脚74、当头炮75、金刚捣碓76、太极收式陈式小架拳二路拳谱1、金刚捣碓2、揽擦衣3、单鞭4、金刚捣碓5、白鹅亮翅6、搂膝拗步7、初收8、斜行拗步9、再收10、前堂拗步11、演手肱捶12、金刚捣碓13、庇身捶14、背折靠15、肘底看拳16、倒卷肱17、白鹅亮翅18、搂膝拗步19、闪通背20、演手肱捶21、单鞭22、云手23、高探马24、左右插脚25、蹬一跟26、上三步27、指地捶28、踢二起29、护心拳30、踢一脚31、蹬一跟32、演手肱捶33、小擒拿35、单鞭36、前招37、后招38、野马分鬃39、懒扎衣40、单鞭41、玉女穿梭42、单鞭43、云手45、摆脚52、跌岔46、金鸡独立、朝天蹬47、倒卷肱48、白鹅亮翅49、搂膝拗步50、闪通背51、演手肱捶53、单鞭54、云手55、高探马56、十字脚57、指裆捶58、青龙出水59、单鞭60、铺地锦61、上步七星62、下步跨虎63、摆脚、当头炮64、金刚捣碓陈式小架拳三路拳谱(面朝南)← →1. 金刚捣锥(肘击)2. 懒扎衣(肘击) 单鞭(肘击) 捧捋-左肘击1 捧捋-左肘击2 掩手肱拳跳青龙出水肘底看拳倒卷肱1 上步→ 右肘击1 掩手肱拳→ 右肘击2→单鞭← 云手3 ← 高探马(转身,两肘击) 左右擦脚(转身,两拳向外击)上三步→ 指地捶二起脚← (转身) 双峰贯耳右蹬一根小擒打抱头推山→ 前招,后招(右脚落左脚处) 野马分鬃→ 玉女穿梭→单鞭← 云手3 ← 摆脚左右金鸡独立右肘击1← 掩手肱拳← 右肘击2←单鞭→ 云手3→ 铺地锦(雀地龙) 十字脚上步七星下步跨虎当头炮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炮捶)1、预备势2、金刚捣碓3、单鞭4、护心拳5、斜行6、金刚捣碓7、披身捶8、指裆9、斩手10、翻花午袖11、掩手捶12、拗鸾肘13、大红拳14、小红拳15、高探马16、玉女穿梭17、倒骑龙18、掩手捶19、裹鞭炮20、掩手捶21、兽头势22、劈架子23、左合24、右合25、掩手捶26、伏虎27、抹眉红28、黄龙绞水29、左蹬跟30、右蹬跟31、掩手捶32、扫膛33、掩手捶34、左冲35、右冲36、倒插37、夺耳红38、急三捶39、变式大佐炮40、翻身打一炮41、顺鸾肘42、窝里炮43、抽根打一炮44、连珠炮45、摆脚46、当头炮47、金刚捣碓48、收势。
陈冲陈式太极拳小架一、二路

陈冲陈式太极拳小架一、二路
陈冲,陈家沟人。
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自幼随父亲陈俊凌习练家传陈氏太极拳小架拳法,熟练掌握太极拳套路、器械、推手等技法,功夫纯正、拳架工整稳健,各尽其妙,教学条清缕析、要言不烦,根据自己习练多年对拳法的认识,将阴阳之理和太极拳架习练相结合,使太极拳习练明白简单化,让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便于学习理解。
1993年起,开始参加国内各类太极拳比赛,多次获得拳、剑、推手擂台赛、锦标赛冠军。
2000年创办温县太极拳武校,吸引了世界各地太极拳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致力于太极拳人才的培养。
自2002年起,每年寒暑假期在温县进行太极拳培训活动,并深入到学校、部队、社区等展开教学,至今受训人员上万名。
多次带队参加历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河南省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以及国内其他各地市举办的太极拳交流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近年来,多次跟随河南省文化厅、焦作市人民政府、温县人民政府到韩国、澳门、阿联酋、匈牙利等国家宣传推广太极拳文化,并在全国各地开办太极拳培训分支机构,加大对太极拳的普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式太极拳小架的简介
陈式太极拳小架的简介
陈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
历史上陈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对于初学者,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架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徒弟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划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而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
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后人为了区分陈氏太极拳的不同练习方法,拳术上有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称。
如今的陈氏太极拳大架、小架除了动作形式不同外,其技术理论基础是一样的。
大架拳手也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开始也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
陈氏太极拳大架因一些后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特别是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氏太极拳大架得到广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
小架由于仅在家族内传授,且师承严格,至今鲜为人知。
如今的陈氏“小架”传人也开始向外界传授,但由于起步较晚,普及范围仍然有限。
当代陈氏太极拳“小架”代表人物有:十八代传人陈金鳌(陈垚之嫡孙,囊小架真诀)、陈克忠、陈克弟、陈伯祥、十九
代传人陈堂(陈玉琦)、陈东海、陈东山、陈立清、陈立宪、陈伯先等。
如今,他们的后代及学生正在为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发展而积极的努力着。
由陈氏十六世陈鑫编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被誉为武林圣典,其中的拳谱皆为“小架”拳谱。
《图说》自序言到:“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极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
览遍全书并没有陈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
由此可知,《陈氏太极拳图说》记载的太极拳架,应该是最接近于陈王廷所创拳术的原貌。
陈式太极拳小架的特点
身法: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行拳走架身体不可忽上忽下,左右乱摆;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个别动作如摆脚下岔、金鸡独立、铺地龙等除外)。
手法:
“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
两手向合,四六阴阳;瓦隆掌,大、小指向合,意贯母、食、中指;手的运动范围以身体中线为界,左、右手各管半边,向上行不超过眉毛,向下行意想松开;出手勿贪,回手勿夹,留有余地,中规中矩。
步法:
“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足尖;内脚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领先;以脚跟转换,步大一腿长,步小一竖脚”。
基于开胯圆裆的需要,要求两脚基本保持平行,忌八字脚、丁字脚(造成两胯根不成窝状,裆
部失去弧形,成“人”字裆即尖裆,不能实现圆裆);从胯向下内缠(逆缠),落在脚掌内侧大、二足指上;出步勿贪,伸缩自如,大步不超过一腿长,小步不小于一竖脚。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重心宁进不退;转换下在上先。
眼法:
“神送前手头忌晃动”。
神意在前手,但目光并非死死盯住前手,头也不能随手晃动。
劲法:
“裆贵开圆,莫扭莫涮”。
臀部放松,向两侧外泛,使胯从两侧向前、内裹,胯根里掖,形成后开前合,实现圆裆;裆为腰腿之枢纽,在运动旋转中,是由趾而胫而股而会阴,由身(命门)而肩而肱而桡骨、尺骨直缠至指梢的“缠丝劲”,也叫“螺旋劲”;阴阳转换时,胯走后、下弧;胯似托盘,切记不能扭、不能涮;两胯走“∞”劲不断,背丝扣型循环缠;劲需走满,无过无不及。
立圆多、平圆少。
划圈走立圆是为了在松沉圆转的条件下,实现力从脚起,自下而上的传递。
另外,走立圆也容易保持身体的稳定。
所以小架走圆多为立圆,或有小角度的倾斜。
整圆多、弧线少。
整圆是为了劲路的完整,减少不必要地重复蓄劲,实现化、打连贯,出击迅速。
以上为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技术特点,各式太极拳相同的要求本文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