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陈式太极拳简介

合集下载

陈氏十八式简明教程

陈氏十八式简明教程

陈氏十八式简明教程陈氏十八式,又称陈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起源於明朝陈道璫,创於北京。

陈氏十八式包括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枪、太极扇等多种拳术形式,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健身、自卫、修身养性等功效。

以下是陈氏十八式简明教程:1. 架式站太极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平行向前,手指伸直,身体重心在前脚,后脚保持虚脚状态。

2. 双手攀足双手从大腿两侧向上攀起,双手手指伸直,手掌向内,重心转移到双手上。

3. 左右开弓身体向左前方倾斜,左脚向外开弓,右脚跟进,双手向左上方伸展,手指伸直。

4. 收回左臂身体向右后方旋转,左脚收回,右脚跟进,双手收回左臂,手臂伸直。

5. 收回右臂身体向左前方旋转,右脚收回,左脚跟进,双手收回右臂,手臂伸直。

6. 太极阴阳双手手心向内,身体向前倾斜,犹如太极阴阳鱼,重心转移到双手上。

7. 双手攀足双手从大腿两侧向上攀起,双手手指伸直,手掌向内,身体重心转移到双手上。

8. 左右开弓身体向右前方倾斜,右脚向外开弓,左脚跟进,双手向右上方伸展,手指伸直。

9. 收回左臂身体向左后方旋转,左脚收回,右脚跟进,双手收回左臂,手臂伸直。

10. 收回右臂身体向右前方旋转,右脚收回,左脚跟进,双手收回右臂,手臂伸直。

11. 太极阴阳双手手心向内,身体向前倾斜,犹如太极阴阳鱼,重心转移到双手上。

12. 双手攀足双手从大腿两侧向上攀起,双手手指伸直,手掌向内,身体重心转移到双手上。

13. 左右开弓身体向右前方倾斜,右脚向外开弓,左脚跟进,双手向右上方伸展,手指伸直。

14. 收回左臂身体向左后方旋转,左脚收回,右脚跟进,双手收回左臂,手臂伸直。

15. 收回右臂身体向右前方旋转,右脚收回,左脚跟进,双手收回右臂,手臂伸直。

16. 太极阴阳双手手心向内,身体向前倾斜,犹如太极阴阳鱼,重心转移到双手上。

17. 双手攀足双手从大腿两侧向上攀起,双手手指伸直,手掌向内,身体重心转移到双手上。

18. 左右开弓身体向右前方倾斜,右脚向外开弓,左脚跟进,双手向右上方伸展,手指伸直。

陈氏太极短拳(全)

陈氏太极短拳(全)

陈氏太极短拳(全)陈式太极短拳是陈式太极拳套路之一,全路共有二十四式。

二十四式短拳与一路(又名十三势)。

二路(又名炮捶)的风格略有不同,其特点是架式紧小,较多使用四隅角(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且较多拳式有对称动作。

它的演练以一、二路为基础。

整个套路以身法小开小合,配合手划顺逆缠丝为特点。

套路短小精悍,发劲频繁,手法精细,以短手为主;步法小巧,身法灵活,速度较快,震脚发劲多,运动较为剧烈。

陈式二十四式短拳适合中,青年人及有一、二路基础的人练习,其健身效果及技击作用都较佳。

现将整个套路介绍如下(图中,实线表示右手及右脚的运动路线:虚线均表示左手及左脚的运动路线)。

预备式正面向南站立,两眼向前平视。

两脚跟靠拢,脚尖开立成60°角。

两膝相合,微微弯曲放松。

两胯放松,立身中正。

含胸拔背,虚领顶劲。

双肩松开,双臂自然下垂,双掌掌心向内,位于两胯外侧。

全身松沉,凝神静思,心不外驰,气沉丹田(图0)。

第一式懒扎衣动作一:双掌从两侧向前方中线以指领手操起,掌心随操起而渐渐翻成掌心向里,同时右脚后撤一小步,重心仍偏于左脚。

此时,左掌在胸正前方,高与肩齐;右掌掌背贴于左肘。

左掌下与左脚齐,眼看前方(图1)。

动作二:上动不停,左掌翻成掌心向右,下移至右肘外变拳,拳心向下,向左腰侧拉回,拳心向下,拳眼向后,拳面贴住左腰侧;右掌同时从左肘弯向前穿出,变拳,拳心向下,向右平拉至右前方,偏外,略高于肩,拳心向右。

同时,左脚后撤一小步与右脚并齐,脚跟相贴,脚尖向外张开成60°角。

两膝微微弯曲。

目视前方(图2)。

要点:动作要连贯柔和。

双手操起时要以指领手,以手领臂:双脚并立时,双膝不可挺直:退步时,身体不可前倾:定式时,两肩松下,胸廊疏开,右肘微屈下沉,全身放松,气沉丹田,全神贯注。

第二式单鞭动作一:右拳变掌,沿逆时针方向划一圆圈(由内而下,而外,而上),上提成勾手,左拳同时变掌。

掌心向上,手指向右,沿身体从左下向右胸前上穿,掌心略向内翻,手指向上,左臂微屈。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

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

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

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式太极拳历史沿革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

)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

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

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

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

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

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

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

)插裆动步之式。

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

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

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

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

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中国武术:陈式太极拳

中国武术: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太极拳流派之一。

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

原有五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108式、炮捶各一套。

陈式太极拳创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

陈王廷自幼习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后考为文、武庠生,文武兼优。

明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曾“披坚持锐,扫荡群氛”。

明亡后,隐居家乡,陶情於渔水,盘桓于山川。

忙时耕田,闲时“造拳”。

他编造的拳法,今称陈式太极拳老架。

此拳是以陈氏祖籍山西省洪洞县旧传的拳艺,参以阴阳开合之理为基础,借鉴并吸收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势》,结合《黄庭经》中的导引、吐纳方法创编而成。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其他老架套路在清末已无人问津。

大约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较难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

近代流传的陈式太极拳有一路和二路。

一路特点是:以柔为主,由松入柔,柔中寓刚,行气运劲,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体现出柔缓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二路特点是:从松柔入手,刚中寓柔,以刚发劲为主,有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等动作,体现出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其锻炼原则及练法要求是: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

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

陈式太极拳在推手时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掤、捋、挤、按等方法:达到制胜对方的目的。

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为适应国际、国内武术交流比赛的需要,1988年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依据传统性、科学性、竞赛性的原则,编制了“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之一的“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该套路在融会了传统一路、二路技术动作的基础上,按照比赛规则创编而成。

它更突出了陈式太极拳的有快有慢、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特点,又在“掩手肱捶”、“海底翻花”等主要发劲动作及“六封四闭”、“单鞭”等典型技术动作原有左(右)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右(左)式,使左右式对称,促进身体均衡发展。

陈式太极拳拳理详解

陈式太极拳拳理详解

陈式太极拳拳理详解第一势金刚捣碓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

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

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记忆。

亦可证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说法不实。

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命名。

其他流派太极拳均无此名。

要领: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

第一势共7个动作。

眼法以正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

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第二势揽擦衣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

陈氏原名揽擦衣。

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

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

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氏理法不合。

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

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

眼法以右前方为主。

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

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

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

当年我学此势时,系左手按于左腰,现今习陈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侧,洪师改为合在心口前。

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

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

第三势六封四闭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

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

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

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

陈式太极拳介绍

陈式太极拳介绍

陈式太极拳介绍一、引言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重要门派之一。

它以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起源、特点、套路以及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二、起源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末年,由陈王庭所创。

陈王庭深入研究了道家的太极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武术中。

他将太极拳的动作细化、缓慢化,注重内力的运用和呼吸的调节,形成了独特的陈式太极拳。

三、特点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缓慢而流畅的动作:陈式太极拳注重动作的缓慢、连贯和流畅,通过慢速运动来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2. 内力的运用:陈式太极拳强调内力的运用,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的放松来提高内力的发挥。

内力的运用使拳法更加准确、有力。

3. 气贯全身:陈式太极拳注重气的运用,通过呼吸调节和动作的协调来达到气贯全身的境界。

这种气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身体的力量,还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

4. 精神集中: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专注和集中的精神状态,这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四、套路陈式太极拳的套路共有108式,包括了起势、虚实、攻防、转身、起落、进退等动作。

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意,通过练习套路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

五、身体健康的益处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许多益处:1. 增强肌肉力量:陈式太极拳注重整体的肌肉协调,通过练习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2. 提高柔韧性:陈式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柔韧性。

3. 改善姿势和平衡: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改善姿势和提高平衡能力。

4. 调节呼吸和放松身心:陈式太极拳注重呼吸的调节和身心的放松,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5. 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六、结语陈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还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多益处。

台湾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简介(全)

台湾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简介(全)

台灣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簡介(全)
一、簡介
陳氏太極拳老架(亦稱大架)係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祖陳長興所創。

他在陳王廷創編的太極拳五路、炮捶一路、108勢長拳一路的基礎上,由博歸約編排成現在流行的老架一路、二路(亦稱炮捶),一路拳以柔為主,柔中帶剛二路拳以剛為主,剛中有柔;兩路拳相輔相成,互為其根,直至達到剛柔相濟,渾然一圓。

二、特點
架勢舒展大方,步法輕靈穩健,身法中正自然,內勁統領全身,以纏絲勁為核心,動作以腰為主,節節貴串;一動則周身無有不動,一靜則百骸皆靜,運動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發勁時鬆活彈抖,完整一氣。

練習時要求:虛靈頂勁、立身中正、鬆肩沈肘、含胸塌腰、心氣下降、鬆胯屈膝、襠勁開圓、虛實分明、上下相隨、剛柔相濟、快慢相間、外形走弧線,內勁走螺旋;以腰為軸、纏繞圓轉,遂漸產生一種似柔非
柔,似剛非剛,極為沈重而又極為靈活善變的內勁,如棉花裹鐵,外柔內剛。

整套拳架沒有平面,沒有直線,沒有斷續處,沒有凹凸處,沒有抽扯之形,沒有提撥之意,渾然一圓,方為及格。

老架一路拳譜。

陈式太极拳(明洪武年间陈卜创设的太极拳)—搜狗百科

陈式太极拳(明洪武年间陈卜创设的太极拳)—搜狗百科

陈式太极拳(明洪武年间陈卜创设的太极拳)—搜狗百科陈卜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

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

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史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四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陈王廷陈王廷(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菲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式太极拳陈王庭老年能够造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

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精湛,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

李际遇被清政府镇村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对手,新造太极拳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不断修正。

主要流派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

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
复习易筋经:第1-6势;
学习易筋经:第7-9势;
第十一讲
复习易筋经;
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1-12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13-14式
第四讲
复习易筋经:第1-9势;
学习易筋经:第10-12势;
第十二讲
复习易筋经;
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1-14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15-16式
第五讲
复习易筋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1-2式
第十三讲
复习易筋经;
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1-16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17-18式
第六讲
复习易筋经;
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1-2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3-4式
第十四讲
复习易筋经;
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1-18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19-24式
第七讲
复习易筋经;
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1-4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5-6式
第十五讲
复习易筋经;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
第八讲
复习易筋经;
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1-6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7-8式
第十六讲
复习易筋经;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
陈式太极拳
授课教师:张正红
一、课程简介
陈式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师陈王廷。其风格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拳种之一,也是目前人们最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陈式太极拳是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武术技术创编而成的。因此,练习陈式太极拳可以平和阴阳,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全面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各项生理机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
陈式太极拳24式;易筋经。
三、进度安排
课 次
教学内容
课 次
教学内容
第一讲
学习易筋经:第1-3势;
第九讲
复习易筋经;
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1-8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9-10式
第二讲
复习易筋经:第1-3势;
学习易筋经:第4-6势;
第讲
复习易筋经;
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1-10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11-12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