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传承及家族简介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2014-01-05 太极一圆来源阅4531转56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一、陈式太极拳源始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
陈家沟的历史要上溯到中国元朝末年。
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就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
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
双方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交锋,一连打了多日,难分胜负。
朱元璋心中十分恼火,便把火气迁怒于怀庆百姓身上。
他称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杠在怀庆府温县境内耿庄附近一座桥上遇劫,几个逃回的明兵向上禀报,说是被怀庆府百姓打劫。
朱元璋闻讯大怒,又记起他在怀庆境内受到元将铁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帐,认为怀庆府内没有良民,遂密令明将常遇春率兵血洗怀庆府,在怀庆府所辖的沁阳、温县、孟县、武陟县等地先后三次实行残酷的血腥**,致使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万顷良田荒芜。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了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后来人们便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
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遂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常有”古常阳”的字样。
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村中陈姓居多,居民现达2600余人。
二、陈式太极拳的起源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乡民习拳练武。
陈家沟“四大金刚”简介

陈家沟“四大金刚”简介(左起:王西安大师、朱天才大师、陈小旺大师、陈正雷大师)陈家沟四大金刚小传一,陈小旺大师陈小旺,太极拳大家,1945年出生,中国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传承人之一,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兼国际部主席,陈式太极拳协会名誉会长,陈家沟太极拳推广中心技术顾问,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会长。
陈小旺是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的嫡孙,父亲是陈照旭也是一代太极高手,由于去世过早,没能来得及向他传授功夫。
陈小旺的一身太极拳功夫都是得自陈照丕和陈照奎两位前辈。
有名师的指导,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练习,上个世纪70年代末,陈小旺就在武林中崭露头角,与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并称为陈家沟的“四大金刚”。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一部《陈式太极拳》的纪录片中,陈小旺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陈式太极拳的风采。
陈小旺那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蹿蹦跳跃诉拳姿,把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深厚的功力、劲道和气魄让人叹为观止、奉为经典。
许多武术爱好者就是通过这部电视片,认识陈式太极拳、认识陈小旺的。
与此同时,陈小旺多次参加全国武术太极拳比赛和国际武术邀请赛,从1980年到1982年,他连续三次获得全国武术比赛的太极拳冠军;1985年参加西安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他以深厚的功力,精湛的技艺,获得冠军。
这以后,在多次重大的国际武术太极拳比赛中,陈小旺也多次获得冠军。
他还多次随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美国、日本、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在与外国的搏击高手交流切磋中,他多次用太极拳功夫折服了前来挑战的外国搏击好手,让世界认识了陈式太极拳的真面目。
有一次陈小旺出访新加坡,一位柔道高手向他发起挑战,陈小旺婉言拒绝,但对方执意要比试,并熟练地将他的关节死死拿住。
在此情形下,陈小旺只得出手反击。
只见他顺势一抖,柔道高手就被甩出几米远。
这位柔道高手又邀其同伴,从两边拿住陈小旺的腕关节。
陈小旺不慌不忙,沉腰转胯,使用太极拳中的解脱之法,就将两人甩趴在地下。
陈氏太极拳传承谱系

│ 奎 │
│ │
│ ︶│ ︶│ │︶︶ │
│ │ ┌──┴──┐ ┌───────┴──────────┐ │
│ ︵陈1795 陈 陈1809 陈 杨︵1799 │
│ ┌┼┐ ? ┌┼┐ │
│ 陈陈陈 王 陈陈陈 │
│ 大耀公 宗 13秉秉秉 │
│ 世庭1680 │
│ │ │
│ ┌─────────────────┴────────────┬─────┐ │
│忽景 兆禹武↓ 森 鑫 ↓ 垚 淼 世延 延 架班↓ 健架↓ │
│雷延 元襄氏1880 │1929 │ 熙 年 子侯1892 侯子1917 │
│架│ │初 │ │ │ │ ︶│ │︶ │
│ : │
│ 陈1600 │
│ 九王 ↓ │
│ 如 如 如 印 鹏 鶤世 │
│ ┌┼┐ │ │ │ │
│ 陈陈陈 陈 陈 陈 │
│ 文 畲禅1892 弟忠鳌明元 元 元 泽 科1957 科 科 1902│ 生 架甫1936侯 │
│ │ │大 │ │ │ │ │ │ │ 子│ │
│ │ │架 │ │ │ │ │ │ │ ︶│ │
│ 得 真氏1920 先 祥 烈山 │仁祥 周弼林强生尼臣馨礼璩奎旭 海普丕塘池世 架泉氏1942青氏臣 │
│ │ │︶ │ │ │ │ │ │ ︶ ︶ │︶│ │
│ │ ┌┴─┐ ┌┴┐ 松 ┌┬┤┌┼┐ │ ┌┬┬┼┬┬┬┬┬┬┐ │ │ │
陈氏太极拳传承谱系
╭──────────────────────────────────────────────────────────╮
│ │
陈氏太极拳传承及家族简介

陈氏太极拳传承及家族简介陈氏家族介绍: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造成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西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
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写着“古常阳”的字号。
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仍以陈姓为主,村中居民现达2600余人。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
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
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兄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是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陈王庭,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式太极拳传承列表:陈王廷——创始人陈所乐、陈汝信——第二代陈正如、陈恂如、陈申如——第三代陈敬柏、陈继夏——第四代陈公兆、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第五代陈长兴、陈有恒、陈有本——第六代陈清萍、陈仲甡、陈耕耘——第七代陈垚、陈淼、陈焱、陈森、陈鑫、陈延熙、陈复元——第八代陈克忠、陈克弟、陈发科——第九代陈照丕、陈照奎、陈照旭——第十代陈瑜、陈小旺、陈小星、陈正雷——十一代陈自强——第十二代陈式太极拳传承简介: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
太极拳宗师陈发科个人简介及其后代

太极拳宗师陈发科个人简介及其后代
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1887年——1957年)字福生,河南温县陈家沟人,自幼随其父陈公延熙,练家传的功夫陈式太极拳,功底深厚,技艺超凡,是近代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
自1928年应邀到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捩、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交手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技法将人跌出,在国外人们称其为“拳圣”。
由于功夫高深,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
武术界赠送他银樽一座,上面镶着四个大字“太极一人”,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陈发科先生身世:
河南温县常阳村,自明代洪武七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人其始祖陈卜而后名为陈家沟,世传太极拳法。
至十四代长兴公的弟子杨禄禅教拳于北京王府,交遍当时名流高手,誉称“杨无敌“而名扬于世。
陈发科先生字福生,为长兴公之曾孙,延熙公之第三子,乃陈式拳十七代之名拳师也。
陈发科先生妻某氏,生二子一女;长子陈照旭,字晓初,乳名小龙;次子陈照奎,乳名太保;女名豫侠,婿史栋华。
陈发科先生有孙陈小旺、陈小兴皆照旭子;照奎子名陈瑜,皆能传其家学。
照旭有三个儿子,小松、小旺,小兴、照奎有一个儿子小胖(陈瑜)。
陈炳大师的父亲就是陈小松。
陈发科有一女叫陈豫霞,据说陈发科把陈式剑全教女儿了。
魏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杰出代表性传承人)人物简介

• 魏勰的陈式太极拳技艺和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作
• 他的努力为陈式太极拳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奠定
• 他的贡献为陈式太极拳的成功申请提供了重要支持
了基础
魏勰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传承与保护中的贡献
传承方面
保护方面
• 魏勰继承了家族的陈式太极拳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
• 魏勰致力于陈式太极拳的国际推广与交流,为太极拳的
魏勰对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推动作用
传承方面
发展方面
• 魏勰继承了家族的陈式太极拳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
• 魏勰致力于陈式太极拳的国际推广与交流,为太极拳的
发展
国际传播做出了贡献
• 他的弟子和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为陈式太极拳的传承和
• 他的著作和成果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发展做出了贡献
推动了太极拳的发展
• 兄弟姐妹均练习太极拳
早年经历
• 13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陈式太极拳
• 18岁起担任武术教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太极拳人才
⌛️
魏勰的陈式太极拳学习与发展历程
01
陈式太极拳的学习与实践
• 从基本功开始,扎实掌握陈式太极拳的各种动作
• 熟练掌握陈式太极拳的拳法、刀法、剑法等
02
陈式太极拳的研究与创新
• 深入研究太极拳的原理和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
04
魏勰的传承谱系与弟子
魏勰的传承谱系与家族传承
传承谱系
• 魏勰是陈式太极拳第12代传人,传承谱系清晰
• 他的家族传承深厚,兄弟姐妹均练习太极拳
家族传承
• 魏勰继承了家族的陈式太极拳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
• 他的家族为陈式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
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
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
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式太极拳历史沿革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
)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
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
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
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
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
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
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
)插裆动步之式。
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
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
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
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
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陈式太极拳历代传人简介

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
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常阳村(即今陈家沟)时算起,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
祖、父均为明朝官吏。
弟兄四人,该居其二,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不但深得家功精髓,于武功一道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古籍,学识渊博,以致“文事武备,皆卓越于时”。
年轻时曾走镖山东一带,声播齐鲁。
惜生不逢时,无法抒发报国之志,明末仅为县乡兵守备。
清初。
社会动荡不安,他遂隐居乡间,终日以《黄庭经》为伴。
晚年立志创拳,以遗后世。
于是,倾心搜集、整理民间武术,较其同异,加以继承和创新。
在此基础上,据《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学说,与导引、吐纳及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融诸家之长于一炉,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咸宜的拳术,这种新拳术,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均分阴阳(即虚、实、柔、刚),动作又以弧形、曲线为基础、共分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单八式长拳、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便是当今风靡世界之太极拳之源,陈王廷也因此而名播寰宇,被中外太极拳界尊为鼻祖。
他的故乡陈家沟也被太极拳爱好者视为太极拳圣地,以致朝拜者络绎不绝。
陈王廷所创太极拳术的主要传人有:友蒋发、堂侄陈汝信、陈所乐等。
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所乐陈氏第十世,师承太极拳创编人陈王廷而得太极拳真谛,和其师兄弟陈汝信同为太极拳创编后的太极拳第二代宗师。
他生性豪爽,爱打抱不平,深得乡亲们和江湖武林同道推崇。
其故宅遗址与“杨露掸学拳处”相对。
他因家境富裕,虽有时应朋友之邀跑趟镖事,但并不以此为生。
平日在村中设帐授徒,陈氏子弟从其学武者甚多,其中佼佼者有侄儿光印、正如和孪生子恂如、申如等,太极拳名家敬柏、继夏、公兆、耀兆、有恒、有本、清萍、仲甡、季甡和鑫、森、淼、焱、垚等,均其后代传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氏太极拳传承及家族简介
陈氏家族介绍: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造成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西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
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写着“古常阳”的字号。
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仍以陈姓为主,村中居民现达2600余人。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
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
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兄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是七世陈思怀传于
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陈王庭,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式太极拳传承列表:陈王廷——创始人陈所乐、陈汝信——第二代陈正如、陈恂如、陈申如——第三代陈敬柏、陈继夏——第四代陈公兆、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第五代陈长兴、陈有恒、陈有本——第六代陈清萍、陈仲甡、陈耕耘——第七代陈垚、陈淼、陈焱、陈森、陈鑫、陈延熙、陈复元——第八代陈克忠、陈克弟、陈发科——第九代陈照丕、陈照奎、陈照旭——第十代陈瑜、陈小旺、陈小星、陈正雷——十一代陈自强——第十二代
陈式太极拳传承简介: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
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省常阳村(即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时算起,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
陈氏太极拳第二代
传人--陈所乐陈氏第十世,师承太极拳创编人陈王廷而得太极拳真谛,和其师兄弟陈汝信同为太极拳创编后的太极拳第二代宗师。
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汝信,陈氏第十世,学拳于太极拳创编入陈王廷。
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正如,陈氏十一世,师承陈所乐而精于—百零八式太极拳,为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恂如、陈申如陈氏第十一世,陈所乐之孪生子,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陈敬柏、字长青,乾隆年间人。
陈继夏、字炳南,清乾隆末年人。
陈氏十二世。
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公兆,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陈氏十三世。
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陈氏十三世,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乾隆末年人。
三人乃亲叔伯兄弟。
从小即拜族叔陈继夏为师,学习家传陈氏太极拳术。
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自幼受业于其父秉旺,太极拳、械出神入化。
他对太极拳的发展,贡献颇丰,可谓继陈王廷创拳后,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又树起了一座丰碑。
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有恒、陈有本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萍(争议很大,赵堡太极列为第7代传人,所传弟子都是皆有建树,有杨露婵-创杨氏,武禹襄-创武式太极,和
兆元-创赵堡和式架,李景延创赵堡忽雷架)、陈仲甡、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耕耘、字霞村,陈氏第十五世孙,太极拳第七代传人,一代太极拳宗师陈长兴之子。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垚、字坤三,仲甡长子,叔伯弟兄排行第二,为陈氏十六世。
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淼、字淮三,季甡长子,幼随父习文练武。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焱、仲甡次子。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森、字愧三,季甡次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字品三,仲甡三子。
陈氏十六世。
前清岁贡生。
为近代中国体育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延熙、陈耕耘次子。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复元、字旭初,陈氏十六世。
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克忠、字子纯,陈克弟、陈氏十七世。
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发科、字福生。
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
自幼师承乃父延熙。
他是近代陈式太极拳史上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从本世纪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长期在北京教授拳术,使陈式太极拳逐步走向社会,为社会所熟悉。
其著名高徒有:沈家桢、顾留馨、洪钧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和其子照奎、照旭以及女儿豫霞。
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丕,字绩甫,陈氏十八世。
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
-陈照奎,陈发科幼子。
自幼随父学拳,精通陈氏太极拳理论和擒拿术以及各种技击方法,善于精巧细腻的攻防技术,对推广、普及、提高陈氏太极拳贡献巨大。
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旭,陈发科次子。
陈氏十八世。
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瑜,陈照奎之子。
陈氏十九世。
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小旺,陈照旭长子。
陈氏十九世。
曾担任河南省陈式太极拳协会主席,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七届政协委员。
参加过《太极神功》、《神丐》、《陈式太极拳》等影片的拍摄工作。
并有多部武术专著面世。
创办的“世界陈小旺陈式太极拳总会”,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会,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上百个城市推广太极拳,为太极拳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
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小星,男,1952年出生,系陈家沟陈氏十八世太极妙手陈照旭先生的三子,系十七世太极之尊陈发科先生的嫡孙。
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嫡宗传人,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会长,世界太极拳联谊会会长。
自幼随父辈习练家传太极拳,与当代陈氏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胞兄陈小旺大师一起刻苦学习,拳艺日臻精湛。
当今陈家新生代中,陈炳、陈军、陈迎军、陈自强、陈自军,等均受其恩惠。
其入室弟子有陈占成、陈雪飞、陈国强、崔武装、崔恒全、
张华庆、张宗军、陈宇雷、苏建平、曾卓儿。
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正雷,男,汉族,1949年5月生,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人。
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历届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委员,1995年中国武术协会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太极拳杰出传承人。
现任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执行主席。
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发展基金会法人代表,2009年被评为建国后“感动中原60位人物”之一。
在40多个国家设100多个教学点,直接受教者数十万人,其中300余位收为入门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
被国内外上百个武术和太极拳组织聘为顾问、名誉主席、名誉会长等职。
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陈自强1977年出生于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世家,陈氏二十世太极拳嫡宗传人,陈家太极七龙之四龙,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副总教练。
自幼随父亲陈小星大师习练家传拳械,并得到二伯父陈小旺大师的悉心指教,加之聪颖刻苦,勤于钻研,不仅擅长陈氏太极拳老架、新架、三十八式、十九式及各种太极器械,对太极推手及太极散手也颇为谙熟,动作弹抖靠发,刚劲冷脆,功夫极具威力,不愧为将门虎子。
其长期任教于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并多次在河南、广西、浙江、深圳等地传拳授
艺。
1996年首次参赛,一举夺得河南省太极推手冠军。
1998、1999、2000、2001、2002年又五次蝉联河南省太极推手冠军。
1998年在第五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中,一路过关斩将,战胜各路强手,夺得交手擂台赛A组冠军。
1999年在杭州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中为河南队赢得了本次大赛唯一一枚金牌。
此后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武术太极拳、剑、太极推手锦标赛、太极推手冠军。
成为陈家新生代中又一位全国冠军。
并被西安体育学院相中,特招录取为该校本科学生,学习现代散打运动理论和人体运动知识。
2004年任陈家沟太极拳协会常务副会长。
2010年以绝对优势夺得中央电视台康龙武林大会陈氏太极拳擂台争霸赛总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