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训练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精选甘肃省甘谷县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甘肃省甘谷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
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
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
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
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
他说:“我们是唯一对尴尬情境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
”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
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
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
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
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
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
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
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
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散文阅读)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散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
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的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的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
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
烟也有和烈之辨。
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
倘是烧的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阅读答案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
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
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
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
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
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
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
”张鸣说。
但老人的隐居生活却似乎自得其乐。
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
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
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
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讲义:第9课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

第9课说“木叶”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
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他在园子里种了花草,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在那扇油漆有些脱落的大门里,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看着花丛思索,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
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鸣还记得,一次听林庚讲“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讲到“风满袖”的意蕴时,他平静地、引经据典地讲着,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静静地看着学生。
张鸣忽然“感到了先生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虽然那时教室里并没有风。
“从那时起,我才感受到了诗的魅力,那是一种静默中的召唤。
”张鸣说。
林庚给他的学生留下了这样的笑容:“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作者连线诗人学者一肩挑的林庚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林庚先生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
林那北《老屋》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屋林那北1977年夏天我干瘦单薄地站在那个缺乏必要消暑工具的炎热中茫然四望,不知道叫“未来”的那个东西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使我时时忍不住回过头去怀念刚刚结束的乱轰轰的中学生活。
1977年夏天关于恢复高考的消息已经像孕妇的腹部一样一天比一天更具有真实性与旺盛活力,许多年轻和已经不再年轻的人在隐忍了很多日子后,开始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里露出了迫不及待的笑容。
我感到了孤独,这种感觉在这个夏天到来以前肯定没有如此强烈持久地出现过。
①逝去的日子只有不停地蹦蹦跳跳欢歌喜舞,作为为校争光的奖赏,文艺宣传队的成员可以免上课免考试,偶尔心不在焉地坐进教室,也立即被各种接连不断的运动热潮所席卷。
多么热闹,我这么怀念,不学无术常常也就无所烦恼。
但是1977年夏天把有关“未来”的概念突然推到眼前,供我思考,供父母焦急。
父亲说你的功课怎么这么糟糕?我忿忿不平。
以前我玩跳舞玩打球你们一直觉得挺有面子的,喜滋滋地坐在台下场边观看,谁管过功课?反正连正负数都不懂,大学门槛比天还高。
剩下的只有茫然。
尚干镇,我的父母在那些日子里时常提到这个地名。
那一年我母亲的工作又有变动,她将调往尚干中学。
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匆匆告别南屿镇,带着有限的几样家产先坐船再坐车来到尚干镇,母亲新就职的中学就在镇上。
②老屋就这样出现在我的视线里。
老屋与我们有关,这是我第一次知道。
小巷窄窄的石板路已经被岁月磨损得七零八落,一步一步踏在上面,我没有产生过异样的感觉,尽管我一次比一次更努力地怂恿自己。
数十年前那个叫谢春妹的女人也从这条路上经过,她从几十里外的小村嫁到尚干镇时,春意盎然地以为将过上幸福的生活。
姓谢的女人薄唇细眉,蜂腰纤指双眼湿漉漉地顾盼生辉,个头高挑得在她那个时代千里也不能够挑一。
她实在很得宠,被丈夫,被公婆。
但是很快公公去世婆婆去世,她接连生的两男一女也相继天折。
更大的不幸还在后头——她丈夫得了伤寒,在一天夜里也撒手西去,留下24岁风姿绰约的她和她怀里那个出生才九个月零八天的小儿子。
20XX年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0XX年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在福建高考语文备考阶段,练习现代文阅读能力对于提升高考语文成绩十分重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供大家阅读练习。
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原文人的一生,原来可以这样浓缩定格:因岁月久远而泛黄的帮病人缴费的单据,与她少年时代几乎全优的成绩单,静静陈列在一个小小的玻璃柜里。
此外还有一生各个阶段的证件、证书,只是,没有结婚证。
她是林巧稚( 1901-1983),离开这个纷扰世间,已经32年。
羊年春节的鼓浪屿,游人如织。
林巧稚纪念馆毓园,如一朵花儿,静美绽放在这个以钢琴、步行、故事等闻名的小岛上。
而我也因为那尊美好的汉白玉雕像,以及园外以翻开的书籍状呈现的金属牌上镌刻的一些林巧稚的生前语录,渐渐对她生出了几分好奇。
身为历史学者的爱人对我说: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对林巧稚有微辞?是啊,对身为名人的她,几乎查不到有任何人说她“坏话”的文字记录。
这无论对名人还是普通人,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但林巧稚做到了,为什么?答案在一些零零碎碎的叙述与小事里。
2 0岁那年夏天,林巧稚与一个师范的女同学一起远赴上海考协和医学院,在考试进行中同伴突发急病,林巧稚毫不犹豫地搁笔救人,放弃了考试。
由于缺考一门,本来已经无望入学,可是,林巧稚这个行为却使老师大为感动,认为她具备了一个医生最需要的素质,结果,协和医学院破格录取了她。
林巧稚一共在协和医学院学习了8年,直至拿到博士学位。
毕业那年,林巧稚获得了那一届协和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文海奖”,每届毕业生只有一人可获此殊荣。
由于林巧稚学业极为出众,且在课余热心公益、为人无私忘我,故获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和当届的获奖资格。
当时协和医学院的学费较为昂贵,学程又长,而林巧稚的父亲在她学业中途辞世。
林巧稚的兄长继承了家业,同时也继承了父亲对林巧稚的责任,继续供她上学直至拿到博士学位。
林巧稚工作后,尽管自身的职位和单位历经变化,甚至在协和医院一度关闭期间还曾自开诊所,但她始终都毅然决然担负起了兄长的4个孩子在北京求学的所有费用。
综合测试04小说阅读(多文本)-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解析版)

综合测试04小说阅读(多文本)时间:50分钟满分:48分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诗人毛姆①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困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
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
所以当我的朋友选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
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
②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
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
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
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锐利的妙语和他的恋人们。
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
③“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
④“神采不凡。
”⑤“你有他的照片吗?”⑥“有就好了。
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
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
”⑦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他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两篇)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隐退者在文学领域的存在和影响1. 隐退者通过独处和内省,得到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2. 隐退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出人物和社会的复杂性。
3. 隐退者对于文学批评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观点。
4. 隐退者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5. 隐退者的存在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隐退者在艺术领域的存在和影响1. 隐退者通过沉静的环境和深入的思考,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2. 隐退者的作品传达出一种安详和平静的氛围,引人思考和感受。
3. 隐退者的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观点,丰富了艺术的多样性。
4. 隐退者通过创作和展览,与观众分享内心的世界和情感的表达。
5. 隐退者的存在提醒了人们艺术创作背后的真正力量和意义。
三、隐退者在科技领域的存在和影响1. 隐退者通过独立思考和专注研究,推动科技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2. 隐退者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解决了许多科技难题。
3. 隐退者通过自身对科技发展趋势的洞察,提供了新的科技应用和发展方向。
4. 隐退者的存在激发了更多人对科技的热情和追求,推动了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
5. 隐退者的创新理念和实践经验为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隐退者在创业领域的存在和影响1. 隐退者通过追求内心的冷静和专注,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创业机会和项目。
2. 隐退者的创业理念和方法独特,在市场中获得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3. 隐退者通过创造舒适和宁静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4. 隐退者的创业成功激发了更多人追求自己的创业梦想和事业发展。
5. 隐退者的创业精神和成功经验为创业者和企业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五、隐退者在社会领域的存在和影响1. 隐退者通过无私奉献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递出对社会关怀和责任。
2. 隐退者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激励和影响了周围的人和社会。
3. 隐退者通过深入社会调研和反思,提出了改善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
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他的学生钱理群①说:“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
”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
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
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
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
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
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就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
”他的学生张鸣②说。
但老人的隐居生活却似乎自得其乐。
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
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
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
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
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
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
林庚还酷爱放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空地放风筝。
他在床头挂了一只花蝴蝶的风筝,这只花蝴蝶一直陪他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纯真、率真、赤诚,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
而这是做一个大师最大的特点。
”钱理群说。
这位九旬老人脸上孩子般的笑容,让为他制作遗像的照相馆师傅感到惊讶:“这么精神的老人,从来没见到过。
”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
“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
”张鸣说。
在他那间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
“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
学生袁行霈③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
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北大毕业生
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
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
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
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
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
”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相关链接
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
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
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文史馆馆长,北大国学院院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作者把林庚称作“喧嚣时代里的隐退者”,就是因为林庚在退休之后,隐居在北大燕南园里,不问世事,不接受媒体采访。
B.“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走”,这个评价表明,钱理群为林庚一生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名誉、地位就离开而感到遗憾。
C.在“告别课”上,林庚挥洒自如,滔滔不绝,回家后却进门倒下,大病一场,说明林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具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
D.林庚对学生和年轻人充满期待,所以他从不对学生疾言厉色,耳提面命,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客套话。
E.林庚虽然已经退休,心里仍然牵挂着学生。
面对来访的学生,他总是很激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他也从不拒绝。
(2)与学生在一起时,林庚的哪些方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材料分析。
(6分)
(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6分)
(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试题答案:
12(1)C项3分,E项2分,A项1分。
B项和D项不给分。
(B项,“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走”,钱理群的评价并不是为林庚没有得到名誉、地位而感到惋惜,而是对为人的赞赏。
D项,强加因果,林庚从不对学生疾言厉色,耳提面命,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客套话主要是因为他性格随和。
A项,原因表述不全面。
作者称他为“喧嚣时代里的隐退者”不仅因为他退休后隐居,少问世事,还有他在文革中面对待江青的态度,也能体现出他在喧嚣时代里所表现出的淡泊、坦然。
而且,原文中说林庚“少问世事”,A选项中说“不
问世事”过于绝对化。
)
(2)①学识渊博,旁征博引,讲课富有感染力。
林庚上课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堂下鸦雀无声。
②气度不凡。
他讲究衣着,素来整洁。
上课时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
③对待学生随和、真诚。
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
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6分,每点2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
(3)①三人皆是与林庚关系密切的人,引述他们的话使传记的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②三人的身份地位不一般,评价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③引述内容多为议论评价,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④引用多人多侧面的评述,有助于多方面表现林庚先生的精神品质。
(6分,每点2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
(4)林庚先生作为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一是其生活处于“隐退者”的状态。
①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大燕南园,少问世事,淡出了公众视野,连门口路过的学生也不知道他是谁。
②地位不显赫,在他辞世的消息报道后,才又被人记起当年的赫赫声名。
二是其有“隐退者”的精神气质。
①看淡名利,超然物外;②平易近人,性格谦和真诚;③面的权贵,不卑不亢;④在隐居中获得精神自由;⑤纯真,赤诚,追求单纯的快乐。
(8分,每个方面4分,每个方面能概括出2个支撑此料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