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合集下载

五招解决教案设计中常见问题。

五招解决教案设计中常见问题。

教案设计是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指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针对特定课程或教学活动所要开展的教育活动内容及其安排、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教学活动的计划。

好的教案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满意度。

但是真正做好教案设计,也需要从实际出发,深入发掘教育的本质,找到突破口,做到五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出高质量的教案。

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希望学生通过教育活动而达到的预期成果,是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和核心内容。

在教案设计中,明确教学目标是首要任务。

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制定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活动高度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细节和焦点都不尽相同,教师需通过不断摸索、调整,让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能够更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结合实践需求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教案设计应该紧密结合实际需求,针对具体情况设计教育活动。

在设计教案时,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从实际出发,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找到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方法,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让教育活动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家庭需求,提高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互联网、信息技术等,这些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能提高教育效益,让教学过程更加深入实际和生动有趣。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需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结合起来,创造更加深入实际和生动有趣的教育活动形式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关注环保健康在教案设计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合理性,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健康方面。

教育活动通常是连续性的、多次性的,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教师可以选择环保材料或者教育活动中融入环保元素、健康活动等,让学生从教育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身心健康的快乐和感受。

教师教学问题解决方案

教师教学问题解决方案

教师教学问题解决方案一、问题背景和重要性教学问题是每位教师都会面临的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二、明确问题教师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学生学习动机等方面。

三、提高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1.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

2.设置教学目标: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

3.合理选择教材:选择与学生水平和授课内容相匹配的教材,确保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优化教学方法选择1.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师生互动: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积极回应学生的问题和意见。

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1.情感激励:教师鼓励学生并表扬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2.评价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发展方向,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1.专业培训:教师应参加教育培训和学术研讨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教学反思: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

七、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1.形成评估体系:建立定期、有效的教学评估体系,多角度、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利用评估结果: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八、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合作1.交流平台: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交流平台,如研讨会、学术讲座等,与同行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创新。

2.合作研究:教师可以与同行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学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九、与家长合作促进学生学习1.家校沟通: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和需求,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

2.家庭作业辅导:教师可以提供家庭作业辅导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

教案中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教案中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教案中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教案是教师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而制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它不仅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还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案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方法不适用等。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明确规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目标。

如果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解决教学目标不清晰的问题至关重要。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明确教学目标:在编写教案时,要明确指出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方面,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

2.制定具体任务: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任务,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从而提高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3.提供评价标准: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提前确定评价标准,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

二、教学方法不适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果教案中选用的教学方法与实际情况不符,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注意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解决教学方法不适用问题的建议:1.了解学生特点:在设计教案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进行详细了解,从而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2.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等,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3.鼓励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等。

如果教案中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会使教学变得单调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分析引言:课堂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并能够提醒学生在学习中的重点与方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规范、模糊或不可操作的问题,对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以便教师们能够更好地设计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一、目标过于宽泛或模糊不清问题: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表述过于宽泛,缺乏具体的行为表现,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扰。

解决方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尽量具体明确,避免使用模糊、宽泛的词汇。

可以使用“学生能够做什么”、“学生能够完成什么任务”等具体的表述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

二、目标与教学内容不匹配问题:有时候,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并没有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导致目标与内容不匹配,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解决方案:在设计教学目标之前,教师应该首先确定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与教学内容相互支持、相互关联,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目标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问题: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倾向于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难以合理地反映教学的难度与要求。

解决方案: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地确定目标的难易程度。

目标既不能过于简单,使学生感到无所挑战,也不能过于复杂,使学生感到不可达成。

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特点来确定目标的合理性。

四、目标缺乏操作性问题:一些教学目标的表述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操作性,给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学生学习过程带来困难。

解决方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将目标具体化,使其能够量化和操作化。

可以使用具体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具体表现,例如“学生能够解答问题”、“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价文本”等,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目标,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评估。

教案中的问题解决思路

教案中的问题解决思路

教案中的问题解决思路在教案中,问题的解决思路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规划的一部分。

一个好的教案应该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的问题解决思路,并给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问题的分析与定位在编写教案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与定位。

这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难点以及可能存在的误区或疑惑。

只有准确地分析和定位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特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

常见的解决策略包括:1. 直接解答法: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给出解答,帮助学生迅速解决疑惑。

2. 反问引导法:对于一些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合作解决法: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集体智慧的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

4. 自主学习法:对于一些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查找资料和解决问题。

三、问题解决的步骤安排在教案中,教师应该按照一定的步骤安排解决问题的过程。

常见的步骤安排包括:1. 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或其他方式,引导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复杂性,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3. 寻找解决办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寻找解决办法,并记录下来。

4. 实施解决办法:指导学生按照之前确定的解决方案,实施解决办法,并观察结果。

5. 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效果和可行性。

四、问题解决中的评估与反馈在教案中,评估和反馈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和反馈:1. 口头反馈:及时给予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肯定和指导,引导学生改进和提高。

课堂妙招激活课堂教学,就靠这招——问题链教学法

课堂妙招激活课堂教学,就靠这招——问题链教学法

课堂妙招激活课堂教学,就靠这招——问题链教学法一什么是问题链问题链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教学问题。

那么问题链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一系列问题链,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问题链的设计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信息,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二问题链的类型和案例从“问题链”的教学功能角度看,课堂中常用的问题链主要有以下几种:1.引入性问题链:引入性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引入话题,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或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的一类问题链。

这种类型的问题特点是具有情境性、生活性和趣味性,旨在充分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熟悉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使新知识成为一个容易以旧知识进入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认识重心”这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重心与平衡之间的关系,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链:①平时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以重心为原理的玩具或现象?②为什么说这些现象与重心有关?③为什么说重心低的物体平衡性强?在这里,教师让学生直接分享经验,既提高课堂参与度,又迎合了学生的兴趣方向且符合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引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2. 递进式问题链:递进式问题链,是教师对于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采取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

通常对于学生无法直接想到答案的较高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铺垫性问题加以引导。

例如,某DNA分子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A+T占40%,经过4次复制,问:①原DNA分子中含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多少个?②经过1次复制,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多少个?③经过4次复制, 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多少个?④第4次复制,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又有多少个呢?其中问题①②是问题③④的铺垫,有了问题①和问题②的引导,学生在作答问题③④时思路也会更顺畅。

教师教学疑难解答

教师教学疑难解答

教师教学疑难解答教学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需要得到解答。

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常见的教学疑难,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一、学生不理解教学内容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程内容时,有时会发现学生对某些概念或知识点不理解,这时应该如何解决呢?对于这种情况,首先,教师可以尝试用更简单的语言或更具体的例子来解释。

有时,只是因为学生听不懂教师所用的专业术语或抽象概念,换一种表述方式就可以让他们理解。

其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

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

最后,教师应该在课后为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助材料,比如课外阅读资料或视频教学资源。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时间里慢慢消化和理解教学内容。

二、学生对作业或考试结果不满意在学生完成作业或参加考试后,有时会出现他们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的情况。

教师应该如何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帮助呢?首先,教师应该耐心地听取学生的反馈和疑问。

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的具体原因,可以帮助教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技巧。

有时,学生可能只是因为方法不对或答题技巧不够熟练导致成绩不佳。

最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

比如,组织补课或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三、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时不够积极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对于他们的学习进步非常重要,但有时会出现学生不够积极参与的情况。

教师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比如,可以给予积极参与的学生一定的奖励或表扬,并在班级中进行宣传和展示,鼓励其他学生也积极参与。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小组讨论或合作项目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更容易积极参与,并且可以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案设计中的问题解决技巧

教案设计中的问题解决技巧

教案设计中的问题解决技巧教案设计是教师备课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教案设计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技巧,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应对挑战。

一、教学目标设定不准确在教案设计中,教学目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如果教学目标设定不准确,将导致教学活动的重心偏移,使学生学不到想要的知识和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技巧:1.明确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要求。

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的背景和需求,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明确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要求。

在设定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具体性、可度量性和可达性。

2.分解教学目标。

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

每个小目标都应该具有明确的行为动词和评价标准,以便教师能够清楚地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3.与学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和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二、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在教案设计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如果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技巧: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科特点和学习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相联系,提高学习的可感知性和可理解性。

2.结合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层次,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多样化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来展示图像和视频,引入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提供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摘要: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合理设计课堂问题,使提问成为促进课堂交流、优化教学进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要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难易适度的问题、力争能引发学生思维发散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提问,不仅有助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梯度;问题情境;调控策略;反思
新课程实施一年来,据我本人深入课堂调研统计:高中学生对一般化学教师的提问,有将近一半的同学不能做出积极反应,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

一、学生不能做出积极反应的原因
1.学生学习化学缺乏兴趣,不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处于消极等待状态。

2.教师提问缺乏艺术,有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有的问题太抽象、太大或者缺乏坡度,致使学生思维跟不上。

3.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可能的思维障碍估计不足,不能很好地结合化学学科特点,缺乏必要的问题情境创设,未能激发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

4.提问形式单一,不能灵活应变,没有针对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或没有及时改变提问方式等。

二、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改变以上状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

设计问题往往比回答问题更重要,是提问顺利进行的前提。

为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进行,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和设计恰当数量的问题。

这些提问既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要难易适中。

1.要明确目的,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

在问题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2.领会新课标,设置梯度控制难度。

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

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

如必修1中“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第一个问题:“现有含硫酸钠、氯化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用粗食盐提纯氯化钠,请设计实验方案”,该问题对于初中只接触过过滤加适量物质沉淀再过滤、而需要加适当过量除杂试剂,并且还要考虑多余除杂试剂去除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生,是无法达到要求的。

对此设计方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的设计分解成以下若干个小的探究题:(1)食盐中含有泥沙怎样提纯?(2)食盐中含有硫酸钠怎样除杂?(3)如果除杂时加入的除杂试剂过量,则过量的试剂怎样处理?并且告诉学生在除杂时如果食盐溶液中含有适量的酸,可以通过蒸发的方
法除去。

在这些提示和探究准备的情况下,再要求学生设计粗盐提纯的方案。

通过这样的处理就降低了难度,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达成对学习主题的深入、全面的认识,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3.创设好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

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发散性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发散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提高课堂提问教学的效果。

讲授“电解池”一节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分别用铜、碳做电极插入盛有稀硫酸、硫酸铜、硫酸钠、氯化钠的烧杯中,进行八组对比实验,电极一样、溶液一样因为连接正负极不同出现不同现象。

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特别活跃。

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4.要讲究艺术,掌握调控策略。

提问要注意提问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等,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考虑好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教学时及时调控,保证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偏离正确的轨迹。

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回答,应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想好应对策略。

如在学习铝与氧气的反应时,为了了解铝表面容易生成一层稳定的氧化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演示以下实验:(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学生观察到铝箔熔化,失去了光泽,但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很想知道“为什么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希望老师尽快作出解释,但此时如告知原因,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此时,教师可设置如下悬念:是不是把铝箔表面的氧化膜去掉以后再加热,铝箔熔化就会滴落?
(2)另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再加热至熔化。

学生观察到熔化的铝仍不滴落,又是为什么呢?进一步研究铝与氧气的反应,探讨氧化膜的形成机理。

(3)假如铝表面不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情况又会怎样?让学生进行铝条的“毛刷实验”,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疑问与好奇。

(4)生活中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处理的?通过一步一步制造悬念,一层一层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的心理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体验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是自然而然的,问题的解决是必须的,从而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

新课程要求我们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要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总结。

只有不断地剖析自己,才能发现问题。

通过对问题深入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上完课后,回头看看,很多时候会发现在课堂中自己讲了那么多无需讲的话语,提出问题后,又那么急于帮学生回答问题。

在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时经常会出现这些情况:①问题主次不分明;②拟定的问题难度不适中;③问题提法老一套,内容表述不明确;④把提问当成启发、设问;⑤择优提问,
忽视中等生和后进生。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合理设计课堂问题,使提问成为促进课堂交流、优化教学进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自己课堂上的提问效果,精心设计问题,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适时对学生提供质疑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顾建辛.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学问题设计的艺术.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3).
[2]全芙君.化学课堂上有效教学的提问策略.中学化学教与学,2007(6).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①(必修)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