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计算题归纳111021.doc
地球运动专项训练(共两份)doc

地球运动专项训练(一)一、选择题:读地球公转到某位置时的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代表地球公转轨道和方向,弧线ABC 表示晨昏线。
回答1~2题。
1.对于A 、B 两点方位的描述,正确的是A .A 位于B 的东南方 B .A 位于B 的西北方C .B 位于A 的西南方D .B 位于A 的东北方2.如果D 点所在经线两侧日期不同,则此时A .地球公转速度大于1°/日B .北京的太阳高度大于零度C .东京地方时为6:00D .上海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读北半球某陆地局部图,图中X ,Y 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L 为河流,对角线为经线。
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河流L 的流向为A .从东流向西B .从西南流向东北C .从西流向东D .从东北流向西南 4.若X 数值为500米,图中A 所在地A .海拔小于500米B .海拔高于600米C .海拔大于500米D .海拔低于400米读北极为为中心的俯视图,回答5—6题。
5.如果外圆纬度数为)90,0(︒≠︒≠ϕϕϕ,阴影部分的日期为Q ,且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此时的北京时间为A .(Q —1)日14点B .Q 日14点C .(Q+1)日14点D .(Q —1)日2点 6.若ϕ内分布范围有极昼,据此判断A .ϕ的取值范围为 '26230︒<<︒ϕB .此日前后新加坡地区气候干热少雨C .此时太阳直射在北纬(ϕ-︒'2623)D .此时太阳直射在北纬(90°—ϕ) 某校地理小组,根据当地各朝向楼房外墙面接受太阳辐射热量的实测值,计算出一月和七月的日总量,并绘出下图,结合图示信息判断7—8题。
7.一月接受太阳辐射热量最多的墙面朝向是A.朝东 B.朝南C.朝西 D.朝北8.结合图示信息判断该地的地理位置最有可能在我国的A.三亚市 B.广州市C.北京市 D.长春市右图反映A地地平面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过程图,其中虚线圈为太阳视运动轨迹,B 为A地的天顶,C为太阳视运动某一位置。
地球运动计算题归纳111021上课讲义

地球运动计算题归纳111021一、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计算专题1、关于区时计算知识回顾:区时划分时区和区时的计算类型1)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所在时区(某地的经度+7.5 °勻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 勻5° 所得的商若大于7.5,商进1,若小于7.5,商不变,商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2)求时区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 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贝区时差=(大时区数一小时区数)X 1小时;B. 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贝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 X1小时(不过日界线,不超过12个时 地球自转方向或区时差=[(12—东时区数)+ (12—西时区数)]X1小时(过日界线,即两地在日界线两侧即过日界线的时差);3)求区时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
不过日界线:A.所求地区时二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B.所求地区时二已知地区时一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过日界线:A.所求地区时二已知地区时+区时差一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B.所求地区时二已知地区时一区时差+ 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所求区时二己知区时士时差(正负号的取选原则是:东加西减。
)注意:在区时的计算过程中,计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如果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如果区时计算结果小于0,则为前一天,用24小时减去所得值的绝对值,即为所求区时。
这种计算方法是避开跨越日界线计算区时,因为日界线西侧的日期比日界线东侧的日期早一天,不然就涉及到加一天与减一天的问题。
如果有飞行时间(即路程时间),则要加上路程时间。
由此可见,利用公式计算,不必绘制时区图,但学生要理解并掌握公式的使用情况。
即根据题干的信息,确定应该用哪一个公式。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为简便的公式。
这个公式不用管两地在哪一个时区。
初中地理地球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地理地球运动练习题及答案一、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运动分为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完成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这也是我们所熟知的一天的长度。
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完成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度。
二、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由于地球自转,各个地区在不同时间将面对太阳,所以会出现昼夜交替。
而地球自转轴倾斜的原因,则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地球不同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变化,导致阳光照射地球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了不同季节的气候差异。
三、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公转决定了年份和季节的变化。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所以在公转过程中,距离太阳的距离也会发生变化。
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强,这时候为夏季;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弱,这时候为冬季。
四、练习题及答案1.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久?答: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2.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久?答: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5天。
3. 地球自转产生了什么现象?答: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4. 地球公转产生了什么现象?答: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的现象。
5. 地球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答:地球自转轴倾斜的原因导致了不同季节的气候差异,从而引起了四季变化。
6. 地球离太阳较近时是什么季节?答:地球离太阳较近时为夏季。
7. 地球离太阳较远时是什么季节?答:地球离太阳较远时为冬季。
通过以上练习题,我们可以巩固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并加深对自转和公转的影响的认识。
地球运动的规律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气候变化,也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同时,了解地球运动对我们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也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地球的运动练习题地球的运动练习题地球的运动是我们学习天文学的基础,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于我们理解季节变化、日出日落等现象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提供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练习题,帮助大家巩固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1.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久?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5天。
这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所以我们平均每四年加一个闰年来进行调整。
2.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久?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3小时56分钟4秒。
这个时间被定义为一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24小时。
3. 为什么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当地球自转时,太阳只能照射到地球的一半,另一半则处于黑暗中,这就形成了昼夜交替。
4. 为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是导致四季变化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约为23.5度。
当地球绕太阳运动时,不同季节地球的倾斜角度会导致太阳照射的角度和强度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5. 为什么会有闰年的存在?由于地球公转周期并不是整数天,为了与日历年保持一致,我们需要引入闰年。
闰年是指每四年中多出来的一天,即2月29日。
这样可以让我们的日历与地球公转周期相符合。
6. 为什么会有时差的存在?时差是由于地球自转导致的。
由于地球自转周期是23小时56分钟4秒,而我们通常将一天定义为24小时,所以每天会有大约4分钟的时间差。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引入闰秒来调整全球时间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决定了季节的变换和时间的流逝。
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宇宙和地球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的练习题,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星星的运动、太阳的高度角等方式来进一步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练习题和观察,更好地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拓宽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高中地球运动练习题含答案汇总

高中地球运动练习题(含答案)汇总1.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长?答案: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转一周的运动,它使得地球上的一天分为24小时。
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周期是约23小时56分4秒,但由于地球同时也在公转,所以需要额外的4分钟来完成一次自转。
2.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长?答案: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5天。
解析: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它使得地球上的一年的时间。
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我们通常将其近似为365天。
3.为什么地球倾斜轴是重要的?答案:地球倾斜轴的存在使得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解析:地球的轴倾斜约23.5度,这意味着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球各个部分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均匀的。
当北半球向太阳倾斜时,太阳的直射光线更多,导致北半球夏季;而当北半球离太阳较远时,太阳的斜射光线更多,导致北半球冬季。
因此,地球倾斜轴的存在造成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4.地球上的赤道线和经线有何不同?答案:赤道线是地球的一个假想线圈,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经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线。
解析:赤道线是地球的一个假想线圈,它位于地球的中部,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经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线,它们从赤道线向南北两极延伸。
经线也被称为经度,用来测量地球上的位置。
5.为什么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时区不同?答案: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时区不同是因为地球的自转。
解析:地球每天自转一次,因此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会在不同时刻面对太阳。
为了方便时间的统一和沟通,人们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约15度经度。
当某个地区的时间达到午夜12点时,相邻时区的时间会提前或推迟一小时。
这样,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就可以根据其所处的经度确定所在的时区。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地球自转计算题汇总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地球自转计算题汇总概述本文档为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地球自转计算题的汇总,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计算方法。
1. 计算地球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是指地球绕自身轴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地球自转周期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自转周期 = 24小时 / 自转速度其中,自转周期的单位为小时,自转速度的单位为小时/度。
2. 计算地球自转距离地球自转距离是指地球上某一点由于地球自转而所产生的位移距离。
地球自转距离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自转距离 = 地球半径 ×地球自转角度其中,地球自转距离的单位为公里,地球半径的单位为公里,地球自转角度的单位为度。
3. 示例题以下为几个示例题,供学生练和巩固对地球自转计算的理解:示例题1已知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地球自转速度为15°/小时,求地球自转距离。
解答:根据公式:自转距离 = 地球半径 ×地球自转角度代入已知条件和公式:自转距离 = 地球半径 × 360°自转距离 = 地球半径× 2πrad其中,地球半径可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数值进行计算。
示例题2已知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地球自转距离为公里,求地球自转速度。
解答:根据公式:自转速度 = 360° / 自转周期代入已知条件和公式:自转速度 = 360° / 24小时自转速度 = 15°/小时结论通过本文档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地球自转计算的方法,包括计算地球自转周期和地球自转距离。
通过练习示例题,学生可以加深对地球自转计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于地球运动相关问题的归纳与总结

N,力77刀刀力勿力力 P 7 77 刀
解析 : 就是MP MN 的相对 高度 , 根据正 午太 阳高度 的
计 算公式 , 可计算 出M 冬至 日的正午 太 阳高度 为 处
H =9 。 ( 65 +2 .。 =3 。 0 一 3 .。 35 ) 0
\
/
量 /
=. ; / \ =
9 0 6 0 jJ l O 3 0 6 9 l 0 U 、
图3 B ② . D. ④
解 析 : ( ) , 据 北 京 时 间是 1 第 1题 根 2日9 时推 算 出 l 2
渐短 。如果 此时北 半球 昼长夜 短 , 则北极 地 区极昼 范 围 日0 时所在 的 时 区为西一 区的 中央 经线 ( l。 , 为 5 W) 西一 扩 大 ; 果 此时 北半 球 昼短 夜 长 , 如 则北 极 地 区极 夜 范 围 区全部使 用 中央 经线的 时 间,西一 区的 范围是2 . w~ 25 o 缩小 。南半球相 反 , 点 向南移相反 。 直射
A
例如 : 当太阳直射 南纬2 。 , 纬4 。 0时 北 O 某地 的正 午太 阳高度是 多 少呢? 因为2 。与4 。 的 纬度 间 隔为6 。 以 0S 0N 0所
4。 ON的正午 太 阳高度
H =9 一6 =3 。 0。 0。 0。
2 .学会对 正 午太阳 高度 的灵 活应 用 ( )杆影 问题 1 关 键 是 正 确 找 出 正午 太 阳 高度H,利用 直角 三角 的有关 知 识计算杆 高或 影长 等 。 ( )太 阳能热 水器 问题 2
N以北地 区 ]南半 球各 地 昼短 夜长 , 极点 周 围地 区 出 ; 南 现极 夜 [ 夜范 围是 (0一 极 9 。直射 纬度 )以南地 区 ] s 。太 阳 直射 南半球 相反 。 ( )太 阳直射 北 回归线 , 北半 球各 地昼 最 长夜最 2 则 短 , 极圈 以北 地 区 出现极 昼 ; 半球 各 地 昼最 短 夜最 北 南 长 , 圈以南 出现极夜 。 阳直射南 回归线时情况相反 。 南极 太 ( )太 阳直射 点 向北 移动 ,北 半球各 地昼 渐 长 , 3 夜 A ① . C ③ .
地球运动计算题归纳111021

一、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计算专题1、关于区时计算知识回顾:区时划分时区和区时的计算类型1)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所在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若大于7.5,商进1,若小于7.5,商不变,商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2)求时区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 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1小时;B. 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1小时(不过日界线,不超过12个时区)或区时差=[(12-东时区数)+(12-西时区数)]×1小时(过日界线,即两地在日界线两侧即过日界线的时差);3)求区时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
不过日界线:A.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B.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过日界线:A.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B.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所求区时=己知区时士时差(正负号的取选原则是:东加西减。
)注意:在区时的计算过程中,计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如果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如果区时计算结果小于0,则为前一天,用24小时减去所得值的绝对值,即为所求区时。
这种计算方法是避开跨越日界线计算区时,因为日界线西侧的日期比日界线东侧的日期早一天,不然就涉及到加一天与减一天的问题。
如果有飞行时间(即路程时间),则要加上路程时间。
由此可见,利用公式计算,不必绘制时区图,但学生要理解并掌握公式的使用情况。
即根据题干的信息,确定应该用哪一个公式。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为简便的公式。
这个公式不用管两地在哪一个时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计算专题1、关于区时计算知识回顾:区时划分时区和区时的计算类型1)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所在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若大于7.5,商进1,若小于7.5,商不变,商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2)求时区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 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1小时;B. 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1小时(不过日界线,不超过12个时区)或区时差=[(12-东时区数)+(12-西时区数)]×1小时(过日界线,即两地在日界线两侧即过日界线的时差);3)求区时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
不过日界线:A.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B.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过日界线:A.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B.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所求区时=己知区时士时差(正负号的取选原则是:东加西减。
)注意:在区时的计算过程中,计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如果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如果区时计算结果小于0,则为前一天,用24小时减去所得值的绝对值,即为所求区时。
这种计算方法是避开跨越日界线计算区时,因为日界线西侧的日期比日界线东侧的日期早一天,不然就涉及到加一天与减一天的问题。
如果有飞行时间(即路程时间),则要加上路程时间。
由此可见,利用公式计算,不必绘制时区图,但学生要理解并掌握公式的使用情况。
即根据题干的信息,确定应该用哪一个公式。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为简便的公式。
这个公式不用管两地在哪一个时区。
只需要先假设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中时区用“0”表示。
就可以根据题意求区时,其公式是: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未知时区代号-已知时区代号)×1小时+路程时间利用此公式计算时,需要对所求结果进行判断,因为结果可能出现负数。
如果出现负数,就要再用24小时换算。
4)求中央经线度数所求时区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零时区外),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
(某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7.5所得和和差就是该时区的范围)2、有关地方时计算地方时的判读: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
在赤道上,与晨线相交的经线其地方时为6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昏线)的地方时为18点。
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
其它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
(1)已知一地地方时,求另外一地地方时所求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数×4分钟(以上计算均不越过日界线)(2)已知一地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所求经度=已知经度±经度差(经度差——地方时时差<以小时为单位>×15)3、日期的计算1)全球处于不同日期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固定的,属于人文界线,那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条线大致是180°经线。
为避免把一个国家分成两个日期,这条线在必要的地方发生弯曲,但在计算时,一般把它认为就是180°经线。
一般来说,日界线以西比日界线以东日期要早一天。
自日界线西侧向东侧跨越时日期要减一天,反之,要加一天。
另一条分界线是随时间不断移动的,属于自然界线,那就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这条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不断西移,这样新的一天所占范围不断扩大,旧的一天将不断缩小,直至与180°经线重合,太阳直射 0度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全球是同一日期。
2)全球总是被两条经线分割为两个日期,分割日期的经线分别是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这两条经线可以重合,当二者重合的一瞬间,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注意真实的情况下,日界线和180度经线并非完全重合,在俄罗斯、阿留申群岛、南太平洋等地有明显弯曲。
今天范围的计算,采用的多为地方时。
180度时间如果为T,那么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为T/124,旧的一天范围为(24-T)/24。
也可以把T转化为北京时间Q,即Q=T-4。
如果使用的区时,那么新的一天范围可用时区数表示,时区数为180度经线的区时T +0.5个时区。
注意一般情况下没有24点,它可表示第二天的0点。
一、已知某日期所占全球范围,求某点的地方时(日期)例1:如下图所示,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阴影部分为9月30日,非阴影部分为10月1日,判断1. 甲地的时间为A.12时B.6时C.9时D.3时2. 北京时间是A.30日20时B.1日8时C.30日11时D.1日11时分析:1. 由箭头所示方向,据“北逆南顺”,可推知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再由题干知两区域分别表示两个日期,可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OA、OB必定是两条日期分界线,且据“日界线以西比日界线以东日期要早一天”,OB必定为180°经线,OA的地方时定为0时或24时。
由图知甲所在经线与OA相差90°,又知甲在A的东侧,可知甲地地方时为:0时+90°/15°=6时。
2. 由OB为180°经线,再加上东、西经度的划分原理,可以得出甲地所在经线为45°E,而由第1题知甲地地方时为6时,且在非阴影部分,故甲地为10月1日6时,而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据地方时换算,可以得出北京时间是10月1日11时。
例2: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什么时间时,全球各地的日期皆为10月1日?A.8时B.12时C.20时D.24时分析:先作一个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标出0°、180°、120°E、北京的大致位置(如下图)。
由“规律”知:日界线以西比日界线以东日期要早一天,但是题干中已经告知“全球各地的日期皆为10月1日”,这说明东西两侧日期相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使180°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即人文界线、自然界线重合才能满足。
再据地方时的换算,可以得到:北京时间为10月1日20时时,全球各地的日期皆为10月1日。
二、已知某地某一时刻,求某一日期占全球范围例3:当北京时间为2003年5月7日15时时,全球属于5月6日的范围A.少于1/3B.多于1/3C.多于1/2D.多于2/3分析:该题也可作图:图中人文界线(日界线,一般认为是180°经线)已经画出,只要找出另一界线:自然界线即可。
而自然界线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据地方时换算:105°W是自然界线。
105°W向东到日界线为5月7日的范围;自105°W向西到日界线为5月6日的范围。
从而可以判断全球2003年5月6日的范围少于1/3,答案为A项。
关于日期比例的问题:确定“昨天”和“今天”范围,关键是求算0点对应经线。
解题思路:(1)确定地球中心是南极或北极(2)按照北逆南顺的原则画出地球自转方向(3)根据箭头所指方向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应减1天来确定出180º经线(4)相对的另一条经线为地方时为0点或24点的经线4、地方时和区时的解题技巧一、寻找时间计算的切入点在计算时间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一个切入点,既可提高做题速度,又能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方法如下:1.依据晨昏线确定地方时:由于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所以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2.依据太阳直射点确定地方时: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与之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24时)。
依据晨昏线确定日期如果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即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春分日)前后或9月23日(秋分日)前后,而且全球尽夜平分,晨线上各点的地方时均为6时,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均为18时。
当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如果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全部为极昼时,这一天为6月22日(夏至日)前后;如果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全部为极夜时,则这一天为12月22日(冬至日)前后。
第二部分昼夜长短计算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对昼夜长短情况的影响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情况日出时刻北半球南北球北极圈内南极圈内春、秋分日赤道昼夜等长6时夏至日(北半球)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夜最长、昼最短极昼极夜北北球早于6时,南半球晚于6时冬至日(北半球)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夜最短、昼最长极夜极昼北半球晚于6时,南半球早于6时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0°~23°26′N)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极昼极夜北半球早于6时,南半球晚于6时越往北昼越长越往南昼越短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北半球冬半年)南半球(0°~23°26′S)昼短夜长昼长夜短极夜极昼北半球晚于6时,南半球早于6时越往南昼越长越往北昼越短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见图1)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日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情况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和晨昏线移动轨迹北半球南半球春分日至夏至日,冬至日至次年春分日向北移动昼越来越长昼越来越短见图2夏至日至冬至日向南移动昼越来越短昼越来越长见图3图1 图2 图33. 结论(1)同一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2)南北纬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其中一条的昼长(夜长)等于另一条的夜长(昼长)。
(3)同一地点,一年中有两天昼长(夜长)相同、日出(日落)时刻相同,这两天就是与夏至日或冬至日相距天数相等的两个日期。
(4)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由赤道(为0)向南北两侧递增(最大为24小时)。
(5)极昼、极夜天数由极圈(一天)向极点递增(半年)。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归纳昼夜长短变化的地理原理是:晨昏线分割的昼弧、夜弧的比例变化。
1.、比例法(1)可以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在日照图上某条纬度与晨昏线有两上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昼的时间。
在光照图上,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白天12小时,夜晚12小时;当晨昏线与经线斜交,计算昼长时,公式:昼(夜)长=昼弧的度数/15°=昼(夜)弧经度数×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