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 1一、简介1、作者介绍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刺》《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暴君”。
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
1917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
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和研究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
他对中国的文化怀有特殊的兴趣,有人说他是“西方唯一中国式的作家”,他钻研过中国哲学,喜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作品特色介绍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
“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语)。
《变形记》则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力方式,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隶,也就是“非人”,“非人”与动物有何区别?变成“甲虫”也就很自然了。
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现实主义手法写非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
“悖谬”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对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亲情,可是变甲虫后,他的亲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为家挣钱,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负担”,于是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独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
变形记语文教案5篇

变形记语文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变形记》章节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变形记》的阅读与理解,探讨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经历及其深层寓意,分析作者弗朗茨·卡夫卡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变形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能够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变形记》的情节、人物、主题和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并解读作者卡夫卡所运用的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变形记》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昆虫变形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话题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
2. 速读: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经历。
3. 精读:逐段分析课文,深入探讨主人公变形的原因、过程及影响,解读作者运用的象征、暗示手法。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某一段落为例,讲解分析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某一情节,进行创意写作,并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变形记》2. 故事情节:主人公变形过程3. 写作手法:象征、暗示等4. 主题思想:人与社会的异化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变形记》为例,谈谈你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2. 答案要点:结合课文内容和自身思考,阐述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城堡》、《审判》等,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卡夫卡的文学世界。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提到的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解读。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beb49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0.png)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变形记》教案变形记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相关知识;2.了解卡夫卡;3.了解小说的情节及人物;4.鉴赏小说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
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二、阅读小说,了解人物及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
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
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
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一成为累赘一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一逐渐憎恨一“把他弄走”三、阅读讨论A.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
B.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问题A的解决方法:1.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
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2.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
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1.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
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
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2.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
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变形记》教案完美版

《变形记》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变形记》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意义和人生哲理。
1.2 教学内容简介弗朗茨·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
分析作品中的现实与超现实元素。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阅读《变形记》第一章,体会作品风格。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课后收集团队讨论成果,了解学生对作品现实意义的思考。
第二章: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主人公变形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探讨变形对主人公及其家庭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分析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的原因及其象征意义。
讨论变形后主人公与家人关系的演变。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和象征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变形对主人公及其家庭的影响。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课后收集团队讨论成果,了解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第三章:主人公变形后的生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主人公变形后的生活状况。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冷漠。
3.2 教学内容分析主人公变形后的生活状况及其心理变化。
探讨作品中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冷漠。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冷漠。
学生阅读相关章节,体会主人公的痛苦和无奈。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共鸣和思考深度。
课后收集团队讨论成果,了解学生对作品现实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作品的现实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变形记》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分析《变形记》中的现实意义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讨论作品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变形记》教案(精选

《变形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变形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本课详细内容为:通过阅读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使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形象特征及其变形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变形记》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深刻主题。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及人物形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的深层含义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主人公形象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变形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3. 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讲解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形象特征。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变形的深层含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讲解,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变形记》2. 板书内容: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形象: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的深层含义: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性弱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变形记》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变形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城堡》、《审判》等,进一步了解卡夫卡的文学特点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变形”主题的写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的深层含义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2.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变形的深层含义。
3. 作业设计:分析《变形记》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变形的理解。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变形记》章节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变形记》这部小说的作者介绍、作品背景、故事梗概、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详细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变形记》的作者弗兰茨·卡夫卡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引导学生探讨小说所揭示的人性、家庭、社会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分析、象征手法的解读、小说主题的探讨。
2. 教学重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画像,引导学生谈论对卡夫卡的认知,进而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回答问题(问题涉及人物、情节等)。
3. 精读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心理刻画,解读象征手法,探讨小说主题。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小说中的难点问题,如人物心理分析、象征意义等。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个问题,如家庭关系、人性探讨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变形记》2. 作者:弗兰茨·卡夫卡3. 主题:人性、家庭、社会4. 人物:格里高尔、母亲、妹妹、父亲等5. 艺术特色:象征、心理刻画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变形记》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人性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城堡》、《审判》等,深入了解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024年《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2024年《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变形记》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变形记》的第一至三章,详细内容涉及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经过及其家庭成员的反应,探讨小说中人物性格、社会环境以及作者所传达的深层主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变形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 分析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培养对现代派文学的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启发对人生、社会及人性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格里高尔的变形过程及其家庭关系的变化,探讨小说的深层主题。
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格里高尔的变形所象征的社会异化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变形记》原文、学习笔记、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昆虫变形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初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一章,概括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初次变形。
3. 精读:分小组研读第二、三章,关注人物性格和关系变化,讨论变形的深层含义。
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家庭地位变化。
b. 学生通过例句解析,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或场景,如“房间”的象征意义。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小说章节划分及主要情节。
2. 黑板右侧:人物关系图、象征手法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变形”的理解。
答案示例:变形在小说中象征着主人公在社会压力下的异化,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变形记》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深层主题。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适当调整。
拓展延伸部分,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变形”现象,提高对社会现象的敏锐度。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变形记》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研读小说《变形记》的第一、二节,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过程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探讨作者运用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变形记》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掌握作者运用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理解主人公变形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重点: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变形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a. 学生分享对变形的初步理解。
b.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弗朗茨·卡夫卡及其作品。
2. 课堂阅读:学生阅读课文《变形记》的第一、二节。
a. 学生自主阅读,标注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子。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a.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变形过程。
b.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随堂练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a. 教师给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b.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变形记》2. 板书内容:a. 作者:弗朗茨·卡夫卡b. 情节:主人公变形过程c. 象征、暗示手法d. 社会现实反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
b.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
2. 答案:a. 答案要点:主人公的变形源于社会压力、家庭责任等多重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交流习作,请同学提意见.
2.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完成作品.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一、完成习作,自我评价.
1.出示自评标准,自评等级.
【出示课件5】
(1)自评(一颗星)
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2)自评(两颗星)
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富.
2.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写在题目的左边.
3.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两颗星?谁愿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习作?还要接受同学们的评价呢!
使用文档精品文档二、交换习作,相互评改
1.四人一组,自由组合,相互交换习作、评改.
《变形记》教学设计
课题
变形记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2.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
重点
想象自己变成其他东西以后会看到些什么,确定选择哪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来写.
四、自定题目,独立作文
1.可以从课本上的题目中自己选择一个,也可以自拟题目.
2.学生作文.
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引入新课.
让学生讨论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作者不但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而且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学生应该由此受到启发,把这些方法自觉运用到文章中去.
2.教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出示课件6】
(1)叙述是否具体生动,合情合理.
(2)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3)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给出建议成绩.并将评价成绩写在题目的右边.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3.小组按要求评改习作.如果你们小组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老师可以帮帮你们.刚才每个小组都拿到了这张“今日之星”的奖项单.其中,希望星奖给本组习作最好的同学,冲刺星奖给本组习作进步最大的同学,神笔星奖给书写最棒的同学,聪明星奖给讲评时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今日之星”栏目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根据其他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可以取长补短,长期坚持,能促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4.四人小组互评互议,教师巡视,并参加一个四人小组的评改.
5.教师组织反馈四人学习小组的评改情况: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聪明星?看来你们是最会听的孩子.那神笔星呢?一定是书写最棒的同学.我们的冲刺星呢?你们的进步最大,要再接再厉哦!还有希望星呢,未来的小作家.
6.四人小组汇报评改情况:请2—3小组到前面来.(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并修改.)
三、及时鼓励,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听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刚才同学间的汇报,想不想再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好,那就让我们现在行动,在原文上改吧.
2.自主习作交流会:修改之后,可以去给你的好朋友或现场的老师读读你修改过后的习作,讲讲你变成另外的东西以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听听他们有什么感受和好的建议吧!
教学
难点
把想写的事情写具体.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以《草虫的村落》为例,明确写作目标.
2.学生交流合作,确定题目写作文.
教具
准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一、回顾课文,激发想象
1.谈话:《草虫的村落》一文作者的目光随着爬行的小虫,去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表达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重温课文,学习表达
1.《草虫的村落》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推荐一名同学汇报.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点拨指导:【出示课件2】
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小结语:今天,我们用手中的这支笔,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了,开心吗?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回家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还可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
学生自我评价是按照标准自我评定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
学生按照修改要求相互修改作文,既可以为同学提出修改建议,帮助同学提高作文水平,又可以使自己学到同学的长处,提高自己的水平.
2.学生交流:课文为我们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昆虫世界?
(草茎组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三、先想后说,练习口语
1.【出示课件3】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也想像《草虫的村落》的作者一样,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指导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的东西,也可以想象成小的东西.学生可以相互说一说,自己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出示课件4】说一说变成以后,你会在哪里?你会怎样生活?你观察到了哪些有意义的事物?它们怎样生活?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