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 1一、简介1、作者介绍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刺》《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暴君”。

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

1917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

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和研究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

他对中国的文化怀有特殊的兴趣,有人说他是“西方唯一中国式的作家”,他钻研过中国哲学,喜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作品特色介绍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

“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语)。

《变形记》则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力方式,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隶,也就是“非人”,“非人”与动物有何区别?变成“甲虫”也就很自然了。

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现实主义手法写非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

“悖谬”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对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亲情,可是变甲虫后,他的亲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为家挣钱,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负担”,于是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独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

变形记语文教案5篇

变形记语文教案5篇

变形记语文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变形记》章节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变形记》的阅读与理解,探讨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经历及其深层寓意,分析作者弗朗茨·卡夫卡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变形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能够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变形记》的情节、人物、主题和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并解读作者卡夫卡所运用的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变形记》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昆虫变形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话题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

2. 速读: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经历。

3. 精读:逐段分析课文,深入探讨主人公变形的原因、过程及影响,解读作者运用的象征、暗示手法。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某一段落为例,讲解分析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某一情节,进行创意写作,并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变形记》2. 故事情节:主人公变形过程3. 写作手法:象征、暗示等4. 主题思想:人与社会的异化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变形记》为例,谈谈你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2. 答案要点:结合课文内容和自身思考,阐述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城堡》、《审判》等,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卡夫卡的文学世界。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提到的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解读。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变形记》教案变形记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相关知识;2.了解卡夫卡;3.了解小说的情节及人物;4.鉴赏小说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

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二、阅读小说,了解人物及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

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

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

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一成为累赘一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一逐渐憎恨一“把他弄走”三、阅读讨论A.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

B.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问题A的解决方法:1.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

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2.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

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1.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

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

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2.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

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变形记》教案完美版

《变形记》教案完美版

《变形记》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变形记》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意义和人生哲理。

1.2 教学内容简介弗朗茨·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

分析作品中的现实与超现实元素。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阅读《变形记》第一章,体会作品风格。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课后收集团队讨论成果,了解学生对作品现实意义的思考。

第二章: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主人公变形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探讨变形对主人公及其家庭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分析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的原因及其象征意义。

讨论变形后主人公与家人关系的演变。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和象征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变形对主人公及其家庭的影响。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课后收集团队讨论成果,了解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第三章:主人公变形后的生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主人公变形后的生活状况。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冷漠。

3.2 教学内容分析主人公变形后的生活状况及其心理变化。

探讨作品中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冷漠。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冷漠。

学生阅读相关章节,体会主人公的痛苦和无奈。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共鸣和思考深度。

课后收集团队讨论成果,了解学生对作品现实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作品的现实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变形记》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分析《变形记》中的现实意义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讨论作品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变形记》章节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变形记》这部小说的作者介绍、作品背景、故事梗概、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详细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变形记》的作者弗兰茨·卡夫卡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引导学生探讨小说所揭示的人性、家庭、社会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分析、象征手法的解读、小说主题的探讨。

2. 教学重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画像,引导学生谈论对卡夫卡的认知,进而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回答问题(问题涉及人物、情节等)。

3. 精读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心理刻画,解读象征手法,探讨小说主题。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小说中的难点问题,如人物心理分析、象征意义等。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个问题,如家庭关系、人性探讨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变形记》2. 作者:弗兰茨·卡夫卡3. 主题:人性、家庭、社会4. 人物:格里高尔、母亲、妹妹、父亲等5. 艺术特色:象征、心理刻画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变形记》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人性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城堡》、《审判》等,深入了解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024年《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2024年《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2024年《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变形记》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变形记》的第一至三章,详细内容涉及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经过及其家庭成员的反应,探讨小说中人物性格、社会环境以及作者所传达的深层主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变形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 分析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培养对现代派文学的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启发对人生、社会及人性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格里高尔的变形过程及其家庭关系的变化,探讨小说的深层主题。

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格里高尔的变形所象征的社会异化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变形记》原文、学习笔记、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昆虫变形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初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一章,概括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初次变形。

3. 精读:分小组研读第二、三章,关注人物性格和关系变化,讨论变形的深层含义。

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家庭地位变化。

b. 学生通过例句解析,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或场景,如“房间”的象征意义。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小说章节划分及主要情节。

2. 黑板右侧:人物关系图、象征手法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变形”的理解。

答案示例:变形在小说中象征着主人公在社会压力下的异化,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变形记》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深层主题。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适当调整。

拓展延伸部分,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变形”现象,提高对社会现象的敏锐度。

《变形记》教案设计(精选

《变形记》教案设计(精选

《变形记》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变形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主要包括小说的阅读与欣赏。

详细内容为: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过程及其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变形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说原文、分析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昆虫变形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

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梗概,思考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过程及其意义。

3. 精读课文:a.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探讨主人公格里高尔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形原因。

b.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变形事件揭示社会现实。

c.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段重要描写,引导学生学会从细节中挖掘象征意义。

5. 随堂练习:选取一段小说原文,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其象征意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社会现实问题,分享各自的见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格里高尔变形的象征意义。

b. 从小说中选取一个社会现实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a. 格里高尔变形象征着他在家庭、社会中的异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扭曲。

b. 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2. 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在阅读理解、文学鉴赏等方面的收获。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变形记》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研读小说《变形记》的第一、二节,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过程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探讨作者运用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变形记》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掌握作者运用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理解主人公变形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重点: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变形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a. 学生分享对变形的初步理解。

b.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弗朗茨·卡夫卡及其作品。

2. 课堂阅读:学生阅读课文《变形记》的第一、二节。

a. 学生自主阅读,标注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子。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a.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变形过程。

b.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随堂练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a. 教师给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b.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变形记》2. 板书内容:a. 作者:弗朗茨·卡夫卡b. 情节:主人公变形过程c. 象征、暗示手法d. 社会现实反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

b.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

2. 答案:a. 答案要点:主人公的变形源于社会压力、家庭责任等多重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记教案教学设计
变形记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相关知识;
2.了解卡夫卡;
3.了解小说的情节及人物;
4.鉴赏小说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

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二、阅读小说,了解人物及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
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

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

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

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一成为累赘一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惊慌、同情一逐渐憎恨一“把他弄走”
三、阅读讨论
A.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

B.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
(问题A的解决方法:
1.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

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2.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

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


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

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2.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

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但还想为还清父债而苦干。

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恶狠狠的样子,把他赶回卧室。

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
气。

他忍辱负重,顺从父亲。

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③受重伤后,遭亲人厌弃而绝望、空洞、平和。

一只苹果落到背上,格里高尔身受重伤,终于被妹妹厌弃。

他异常冷静,面对变形,面对厌弃,面对死亡,他感到孤独、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

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3.格里高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了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追求时来运转。

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种超脱--死亡。

)
(问题B明确:
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

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
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

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

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小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

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践;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

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

人性的扭曲,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对小说主题的探讨,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
五、诵读小说,深入研究
再次诵读小说重点段落,研究这篇小说是如何通过荒诞的情节来表现社会生活本质的。

明确:
(1)小说借助荒诞的情节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形异化。

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

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母亲无奈,父亲狂怒,妹妹厌弃,撕破了
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脉脉温情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2)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使荒诞、变形的情节真实可信。

(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
六、课外延伸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现代主义,可以结合资源库中《西方现代派美术》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

探究活动
卡夫卡小说创作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参读书目:
(1)叶廷芳《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2)吴玉龙、吴涛《卡夫卡现代艺术的殉道者》(历史的丰碑丛书文学艺术家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叶廷芳《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朱维之、赵澧主编《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一)总序》,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曹国臣《论卡夫卡的创作与现代小说美学》,《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

试论变形人格里高尔形象的经典意义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参读书目:
(1)杨恒达、陈戎女、范方俊《变形的城堡卡夫卡作品导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2)袁可嘉《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怀文主编《外国文学名著赏析词典》,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4)叶廷芳《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蒋承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卢健《论“变形人”何以成为经典形象》,《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